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现代教育的起源)【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学校的肇端)【圣才出品】
第2章学校的肇端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有史可稽最古老的学校是()。
A.僧侣学校B.宫廷学校C.骑士学校D.文士学校【答案】B【解析】据古代埃及文献记载,在古王国时期已出现了宫廷学校。
苏联教育史学家米定斯基认为,建于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宫廷学校是人类有史可稽的最古老的学校。
宫廷学校是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
2.古巴比伦的学校称为()。
A.书舍B.书吏学校C.古儒学校D.泥板书舍【答案】D【解析】由于苏美尔人学校用的教材是泥板书,学生做练习或作业也是用泥板,泥板成为学校的主要学习工具,故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
在泥板书舍中,负责人称为“校父”,教师称为“专家”,助手称为“大兄长”,学生称为“校子”。
当时图书馆收藏的也是泥板书,大图书馆收藏的泥板书达数万块之多。
3.古埃及作为学术中心的学校是()。
A.僧侣学校B.宫廷学校C.骑士学校D.文士学校【答案】A【解析】僧侣学校(或称寺庙学校),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4.关于东方文明教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及教育B.此时的教育具有强烈阶级性、等级性C.教育内容及机构丰富、繁多D.正式形成正规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答案】D【解析】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是中国、埃及、巴比伦、亚述及印度等亚洲和非洲的几个东方文明古国。
此时的教育与原始社会的教育有本质的不同,其特点主要包括: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有可能让一小部分人去专门从事智力活动,整理和总结来自实践的知识和经验,从此也就形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文字也应运而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②随着阶级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教育则被统治者所独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它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施行政治统治、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的工具。
③教育内容和机构丰富多样,学校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9世纪欧美国家教育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0章19世纪欧美国家教育的发展1.工业革命出现的哪些变化预示着教育变革时代的来临?答: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以英国人瓦特改进蒸汽机为标志。
由农业、手工业经济向城市里由机器驱动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转变的革命性进展。
工业革命时期发生了以下变化:(1)政治的民主化政治的民主化趋势对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选举权的扩大和普及增强了个体的受教育意识,因为只有提升文化水平,才能参与政治生活、提高社会地位。
其次,各国自由主义政党在谋求国家世俗化和教育世俗化的努力中取得了重要成就。
再次,通过议会制,各种教育法律得以颁布和实施,从而推动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发展。
至19世纪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了以普及初等教育为主的义务教育制度。
(2)工具理性的兴起首先,科技进步使得科学的世界观最终取代了宗教的世界观,人们的理性观念得以提升。
其次,科技进步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工具理性精神的成熟和完善,人类已经进入了希冀借助科学、理性的途径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的目的。
再次,工具理性强调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注重技术上的精确性和可计算性,它以客观结果为衡量依据的科学精神由自然科学领域渗透到社会各领域。
这一思维使得教育研究和发展具有了坚实的基础,为人类对近代教育的改造和变革、为近代教育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3)哲学思潮的繁荣哲学思想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19世纪出现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哲学、唯意志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哲学思潮先后出现,从而为教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直接和间接的理论来源,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各国教育改革与教育科学体系的建立。
(4)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为教育思想的丰富和深化奠定了基础,加速了教育科学化进程,这一时期出现的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联想主义心理学、理性主义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
总体而言,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文化科技领域呈现繁荣景象,政治也日渐开明。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的变迁 【圣才出品】
第三编现代教育的变迁第11章现代教育的起源一、单项选择题1.“新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在()的教育运动。
A.美国B.欧洲C.全世界D.亚洲【答案】B【解析】19世纪末,适应帝国主义经济发展对新型统治人才的需要,在欧洲出现了一种为社会培养新型上层人物的学校,称为“新学校”。
这种学校产生以后,很快在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较发达的国家广泛发展起来。
许多主持创始“新学校”的教育家纷纷提出并论述了“新学校”所反映的“新教育”思想,一时间形成了“新学校运动”,也称“新教育运动”。
2.“新教育之父”是英国教育家()。
A.雷迪B.利茨C.德克乐利D.蒙台梭利【答案】A【解析】“新教育运动”,又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了阿博茨霍姆乡村寄宿学校,这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兴起,雷迪被称为“新教育之父”。
3.新教育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A.英国人雷迪创办了阿博茨霍姆乡村寄宿学校B.法国人德莫林创办了罗歇斯学校C.德国人利茨创办了乡村寄宿学校D.1912年国际新教育联盟在瑞士成立【答案】A【解析】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德比郡创办的阿博茨霍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而德国人利茨创办的“乡村寄宿学校”,形成了“乡村之家运动”。
法国人德莫林创办的罗歇斯学校有“运动学校”之称。
4.新教育运动推行的教育目标是()。
A.儿童中心B.活动中心C.家庭中心D.社会中心【答案】A【解析】新教育运动提出“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强调教育者要了解儿童,保护儿童,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
5.1921年,法国“新教育联谊会”出版了宣传新教育理论的()。
A.《新教育》B.《新青年》C.《新时期的教育》D.《新世纪》【答案】C【解析】各国新学校的国际交流首先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1921年在法国加来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杂志《新时期的教育》。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近代教育的历史基础-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
第15章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1.试述终身教育思想所引发的教育变革有哪些。
答:终身教育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后,便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终身教育”已成为建立学习化社会的象征。
终身教育的发展预示着社会结构将朝着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方向变化,终身教育模式的确立有助于冲破传统学校的僵化体制,学校将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而不再是与现实生活隔绝、只供一部分人使用的封闭区域。
总之,按照“终身教育”的没想,从学校毕业将不再被看作是教育的终结,而是新教育的开始,终身教育将有助于社会为每一个人的受教育权利提供终身保障。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
尽管对于如何按照终身教育理论对教育进行总体规划仍需进一步探讨,但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为宗旨的终身教育理论和模式必将会改变世界教育的面貌。
2.分析环境教育思潮兴起的原因,并述评它所引起的国际行动和教育改革。
答:环境教育思潮兴起有着思想基础和实践准备两方面的原因。
(1)环境教育思潮兴起的思想基础①环境教育的产生与演化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早在1767年,卢梭在《爱弥儿》中就提出了用乡村环境作为教育方法的主张,此后,“乡村学习”得到不断的发展。
②环境教育也深受进步主义教育观念的影响,将儿童的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儿童为中心,将教育看作是帮助儿童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主张用积极的方式去帮助儿童摆脱消极的角色,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③1976年美国环境史学家罗德里克·纳什对“环境教育”的起源进行考察后认为,自然研究、户外教育和保护教育都是环境教育的前身与基础。
④到了20世纪30年代,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使“保护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
“保护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醒民众环境问题的存在,告诫人们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是必要和重要的。
(2)环境教育思潮引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并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会议和贝尔格莱德会议,这次大会标志着环境教育在全球范围的兴起。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圣才出品】
第14章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一、单项选择题1.不属于永恒主义教育的观点的是()。
A.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B.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C.学校课程应当以实用学科为中心D.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答案】C【解析】永恒主义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钦斯、阿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
永恒主义教育理论包括:①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②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③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④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2.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提倡宗教教育的是()。
A.新托马斯主义B.永恒主义C.存在主义D.分析教育哲学【答案】A【解析】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是提倡宗教教育的一种教育理论,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曾在美国流行。
它的主要教育理论包括:①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③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④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3.不属于新托马斯主义的观点的是()。
A.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B.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C.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D.教育权应由国家掌控【答案】D【解析】新托马斯主义的主要教育理论包括:①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③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④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4.存在主义者要求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的关系应是()。
A.我与您B.我与你C.我与他D.我与你们【答案】B【解析】存在主义教育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强调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其代表人物布贝尔曾写过《我和你》等著作。
5.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开辟了道路的一种教育思潮是()。
A.结构主义B.存在主义C.要素主义D.新行为主义【答案】D【解析】新行为主义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观点出发,提出了程序教学理论,设计了教学机器,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开辟了道路。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20世纪60~80年代欧美国家教育的演变)【圣才
第13章20世纪60~80年代欧美国家教育的演变1.冷战使教育面临怎样的挑战?答:(1)国家实力对教育的挑战①冷战时期,美苏双方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较量,政府不断宣扬国家利益受到挑战,使教育的危机意识不断增强。
②冷战中的激烈竞争使各国深刻认识到精英人才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于是进一步强化了精英教育的倾向。
(2)意识形态对教育的挑战①美国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时,强迫许多教师进行“忠诚宣誓”,授权学校可以解雇那些涉嫌有“共产主义”倾向的教师,一些州还对教科书的内容严加审查,凡对美国政治制度不满的内容一律删除。
②苏联十分重视在学校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苏联社会的下一代是社会关系的代表者,是全面发展的、具有共产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所必备的高度的道德和文化的人。
”(3)社会理想与社会问题对教育的挑战①美国20世纪50~60年代,贫困问题、种族问题、民权问题等诸多社会问题严重困扰着美国社会。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着手实行改革。
肯尼迪提出了“新边疆”的口号,试图解决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而约翰逊则提出了“伟大社会”的施政纲领。
教育被看作是实现这些社会理想的重要武器。
②苏联苏联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改造与培养人才有分不开的关系。
在社会改革中对教育提出:a.人的思想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建设共产主义社会。
b.发展人的智慧才能,以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
c.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更多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技术进步对劳动者专业技能的要求。
(4)新科技革命对教育的挑战①冷战时期科学技术的竞争异常激烈,新科技革命给教育带来了挑战,它势必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要有相应的改革。
②新科技革命呈现出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趋势,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不断涌现,人们把它称之为“知识爆炸”的时代。
③各学科领域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出现了很多新兴的边缘学科。
这就要求学校教学内容要能够及时反映这些新知识、新信息,并且不断开发新课程。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笔记-第11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圣才出品】
乐利教学法。
③劳作学校:劳作学校是建立在德国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思想基础之上的,
以劳作教育为主要形式,以公民教育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自动的创造性的劳动活动中得
到性格的陶冶。
④国际新学校局:瑞士教育家费里埃尔在 1899 年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作为联络中心。
1919 年,费里埃尔总结了新学校的 30 条基本特征,并以此作为新学校创立的条件。
动”、埃德蒙·德摩林在法国创办的罗歇斯学校等。
③乡村寄宿学校的特征
a.新学校设在远离城市、自然环境优美的乡村,设备优良,利于儿童了解自然、在
自然中得到智慧和体力的发展;
b.新学校在管理、教育和教学上具有民主和自由的色彩,学校一般采用家庭式教育
管理方式,师生拥有自治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亲密无间;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 11 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
11.1 复习笔记
一、新教育运动 (一)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 1.兴起时期(1889~1914) (1)乡村寄宿学校 ①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a.地位:英国教育家雷迪于 1889 年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是欧洲教育界 公认的第一所新学校,这被认为是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发端,该学校也被誉为欧洲新学校的 典范。 b.教育对象及办学目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建在远离城市的乡村,教育对象是 11~18 岁的男生。其办学目的是提供“一种完全现代和有合乎情理特点的适应社会‘领 导阶级’需要的全面教育”,培养出“更高级的人,能够应付现代知识与现代生活不断增长 的范围与复杂性,而且他们能更好地培养感情从而力求建立健全的人类社会。” c.课程设置:新学校破除了古典传统课程体系,开设了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农艺、体育 与手工劳动、艺术、文学、语言、科学、社会教育、道德和宗教教育等课程,强调课程之 间的联系和全面发展,以训练儿童的体力、智力和手工技巧。 d.课程特征:学校重视实际工作,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知识、力量和技巧,并 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合作与领导,从而使儿童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成为完人。 ②影响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9世纪欧美国家教育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0章19世纪欧美国家教育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1751年,在美国创办了第一所文实中学的教育家是()。
A.杰斐逊B.富兰克林C.林肯D.贺拉斯·曼【答案】B【解析】文实中学是由美国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于1751年在费城首先创办,这是18世纪中期美国中等教育界的新生事物,文实中学大多是私立收费的,有的还是寄宿学校,既开设古典文科课程又开设实际应用学科。
他被称为“美国文实中学之父”。
2.关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一种明确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B.有一定积极意义,推动教育的发展C.完全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D.带有一定的机械化倾向【答案】C【解析】C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而心理学则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法、手段;A项,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在严格按照心理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的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B项,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学理论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世界近代教育的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D项,根据教育性教学思想,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3.创立“恩物”这一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B.福禄培尔C.陈鹤琴D.杜威【答案】B【解析】恩物是福禄培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他认为,恩物的教育价值在于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
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
真正的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①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②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③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7世纪教育的沿革)【圣才出品】
第8章17世纪教育的沿革1.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对欧洲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答:近代科学革命丰富了人类的科学知识,开拓了人类的认识视野,提升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1)自然科学知识获得空前增长,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传播及教育科学化进程近代科学革命兴起所产生的最直接结果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科学知识获得空前的增长。
随着科学逐渐地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类的注意力也开始从天上转移到人间,从探索超自然的事物转向研究自然事物,并通过自己的创造带来了自然科学知识的繁荣。
除天文学、力学、医学生理学之外,数学、化学、冶金学、博物学以及电磁学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科学研究方法取得突破性改进,科学理性精神得以确立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不仅使研究的领域得以拓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而且也使研究方法得到了突破性的改进。
建立在经验和正确感知基础上的新科学方法的应用,打破了少数精英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垄断,“任何具有足够才智的人都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而且能用来掌握新的实验和观察原则、了解从资料中得出恰当结论的途径。
”从而使知识的等级色彩开始消退,而民主性的特征不断增强,这都为随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可能。
(3)科学理性精神得到树立,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近代科学革命不仅产生了新的知识以及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科学革命的伟大成就破除了人们长期迷信的并带有宗教灵光的权威观点,树立起了科学的理性精神,使得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变化。
(4)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型学校在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欧洲主要国家的学校教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主要表现为一批新型学校的建立、课程内容的世俗化、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及新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等,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2.近代初期的科学教育呈现出哪些特征?答:近代初期的科学教育呈现出的特征有:(1)注重科学知识的实用性16~17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巨变使得自然科学逐渐摆脱了神学束缚,并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人们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征服和控制自然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演变)【圣才出品】
第7章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演变一、单项选择题1.近代史上最早提出义务教育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路德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答案】B【解析】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德国,发起者是马丁·路德。
按照路德派教义,个人的信仰源于个体对《圣经》的独立的理解。
人人都应读《圣经》。
这种平等的观念反映到教育上则意味着受教育权利的平等。
他认为应使每一个儿童,不分男女贫富都受到教育,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普及。
与普及教育的主张相联系,路德进而提出义务教育的主张。
他认为,对父母而言,使子女受教育是一种对于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对行政当局而言,使儿童受教育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应强迫父母把子女送入学校受教育。
对不承担义务的父母,国家应予以惩罚。
2.罗耀拉领导的(),是一种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
A.教区学校B.主教学校C.修道院学校D.耶稣会学校【答案】D【解析】耶稣会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和中坚,其首创者是西班牙人罗耀拉。
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的考虑,耶稣会集中全力于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而不重视初等教育。
耶稣会设立的学校统称为学院,其中初级部5~6年,相当于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学习内容以文学科为主,耶稣会学校富有成效主要取决于完备的组织管理、高水平的师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3.有关耶稣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完备的组织管理B.高水平的师资C.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D.顺应宗教改革潮流【答案】D【解析】耶稣会学校的教育富有成效,主要取决于:完备的组织管理、高水平的师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耶稣会教育有其致命的弱点,即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
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是与民族国家的兴起相对立的。
必然因之而遭到各民族国家的拒斥,富有成效的手段服务于一个背时的目的,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结果必然为历史所淘汰。
4.下列选项中的学校与其他类型不同的是()。
A.免费学校B.贫儿学校C.流动学校D.文法学校【答案】D【解析】D项,文法学校是西方一种历史悠久的普通学校类型,英国近现代主要中等教育机构,收取学费,招收对象多为贵族阶层子弟。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古罗马教育的蜕变)【圣才出品】
文艺复兴时代影响很大。昆体良认为,大多数的教学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声音传达给全体学生,
更不必说那些修辞学家的论证和演说,无论听众多少,每个人都能全部听清楚。他还提出,
根据一些教师的实践,把儿童分成班级,依照他们每个人的能力,指定他们依次发言。昆体
良的这些见解,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9.古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 )。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成人教育 【答案】A 【解析】古罗马在共和国早期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城邦,当时是不存在学校的,在大多 数情况下,教育都是在家进行的。家庭既是社会的基层组织,又是教育儿童的中心。在家庭 教育中,父母是最主要的老师。父辈们经常带领自己的儿子在田间进行实地农事操作,并在 劳动过程中,传授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在劳动之余,父辈们还经常教儿子们投标枪, 练习骑马、角力、游泳、传授有关军事方面的知识、技能。此外,罗马人还利用民谣、诗歌 以及《十二铜表法》等材料,对儿女进行简单的读、写教育,使儿女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 这一时期的培养目标是:既是合格的农夫,又是勇敢的士兵。
4.罗马共和前期的家庭教育是以( )为核心。 A.知识教育 B.道德教育 C.公民教育
2/9
圣才电子书
D.道德一公民教育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案】B
【解析】罗活和
社会活动中,男童从父亲那里受到敬畏神明、孝敬父母、忠爱邦国、遵守法律的教育。此外,
7.希望儿童先学习希腊语,然后学拉丁语,再后,两种语言的学习同时并进,即教育 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 )。
A.西塞罗 B.昆体良 C.柏拉图 D.普罗泰戈拉 【答案】B 【解析】昆体良是公元 1 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关于学 前教育的内容,主张教儿童认识字母、书写和阅读。昆体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 育问题,希望儿童先学希腊语、然后学拉丁语,再后,两种语言的学习同时并进。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教材讲义-第十一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新教育运动概述】第一节 新教育运动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新教育运动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以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
在实践上表现为“新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在理论上则表现为具有深厚自由主义色彩的理论的出现。
新教育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特征;“一战”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二战”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新教育运动的社会背景19世纪末欧洲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教育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重建的重要手段;传统教育的弊端不能适应工业化社会和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培养新的人才的新形势。
如教育与社会以及儿童日常生活实际脱节,教育忽视儿童的个性、自主和自由,阻碍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等;儿童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等实验科学的诞生为教育革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2.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1)兴起时期(1889-1914)乡村寄宿学校的建立: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阿博茨霍尔姆创办了一所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兴起。
此后,在比利时、瑞典、意大利都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新学校,在欧洲逐渐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
雷迪对英国现行学校教育、特别是公学的教育状况极为不满,致力于建立一种提供“一种完全现代而又合乎情理特点的适应社会‘领导阶级’需要的全面教育”的新型的学校,强调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重视儿童德个性特点和创造性活动,改造旧学校脱离社会生活、偏重古典语文课程、忽视社会关系及个人关系的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
雷迪被誉为“新教育运动之父”。
1893年,英国的巴德利在英国南部苏塞克斯郡建立了贝达尔斯学校;1898年,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德国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近代教育的历史基础-科学教育的源流)
第8章科学教育的源流一、单项选择题1.贯穿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指导性原则是()。
A.直观性B.巩固性C.量力性D.教育适应自然性【答案】D【解析】D项,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
他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这种“秩序”保证了宇宙万物和谐发展。
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教育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些自然的、普遍的“秩序”或规律。
其中心思想是教育应当服从“普遍的秩序”,即客观规律。
包含两层意思:①指明教育工作应该是有规律,教育工作者应当遵循这些规律;②既然教育工作是有规律的,那么。
就应当努力探明、发现这些规律。
ABC三项是夸美纽斯提出的重要的教学原则。
2.夸美纽斯认为学校组织形式分为()四个阶段,分别相当于春、夏、秋、冬。
A.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大学B.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大学、母育学校C.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大学、母育学校D.拉丁语学校、大学、母育学校、国语学校【答案】A【解析】夸美纽斯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教育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些自然的、普遍的“秩序”或规律。
他以鸟儿选择在春天繁殖,园丁选择在春天种植为例,认为适应自然的教育也应该从人类的春天——儿童时期开始;在一天之中,应该在早晨读书。
由于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组织便分为四个阶段:母育学校相当于春季,国语学校相当于夏季,拉丁语学校相当于秋季,大学相当于冬季。
3.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教育家是()。
A.培根B.洛克C.夸美纽斯D.斯宾塞【答案】A【解析】培根提出了研究百科全书式知识的理想,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尤其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价值,将自然科学视为知识的最主要内容。
4.英国近代最早提出科学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A.洛克B.斯宾塞C.怀特海D.罗素【答案】B【解析】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圣才出品】
第14章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1.试述终身教育思想所引发的教育变革有哪些。
答:终身教育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后,便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终身教育”已成为建立学习化社会的象征。
(1)终身教育的含义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教育:①教育并不限于青少年阶段,而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并且人一生的教育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②教育并不限于在学校中进行,应该使学校以外的社会机构也承担教育的功能,把教育扩展到社会整体中,并寻求各种教育形式的综合统一。
(2)终身教育的目标①培养新人终身教育不仅能够使人适应各种变化,特别是经济和职业方面的变化,而且能够培养人的丰富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能充实、幸福地生活。
②实现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朗格朗主张学校教育的“重点一定要放在为民主而教育人这一点上”,终身教育是“实现真正平等教育的手段”。
(3)终身教育的原则①要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以防止知识过时;②使教育计划和方法适应每个社会的具体要求;③在各个阶段都要努力培养新人,使之能适应充满进步、变化和改革的生活;④大规模地调动和利用各种训练手段和信息,这种训练和信息超出了对教育的传统定义和组织形式上的限制;⑤在各种形式的行动(技术的、政治的、工业的、商业的行动等)和教育的目标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
(4)引发的教育变革①终身教育的发展预示着社会结构将朝着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方向变化,终身教育模式的确立有助于冲破传统学校的僵化体制,学校将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而不再是与现实生活隔绝、只供一部分人使用的封闭区域。
②按照“终身教育”的设想,从学校毕业将不再被看作是教育的终结,而是新教育的开始,终身教育将有助于社会为每一个人的受教育权利提供终身保障。
③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
④尽管对于如何按照终身教育理论对教育进行总体规划仍需进一步探讨,但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为宗旨的终身教育理论和模式必将会改变世界教育的面貌。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史前教育)【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编古代文明与教育第1章史前教育1.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主要有哪些?答:目前,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是从生物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提出证据证明,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以外、在人出现之前产生的。
他根据对动物生活的观察得出结论,认为动物界早就已经存在教育活动。
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史学家孟禄。
孟禄在1905年出版的《教育史教科书》中,认为史前社会的教育是从无意识的模仿开始的,当模仿的过程变成了有意识的过程时,教育就真正出现了。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①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学者。
他们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等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为基础,批判了前两种主张,提出了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②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支持者认为,只有当人认为在自己和自然界之间需要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时,只有当人学会使用它们时,只有当人面临着制作劳动工具和选择劳动手段的任务时,才会在人类社会中产生老一辈向晚一辈传授劳动经验、知识和技巧的需要。
2.史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种形态。
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活动一般是与生产活动、家庭生活、宗教仪式,以及禁忌活动等融合在一起的。
从总体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教育活动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它是与原始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与人的生存密切联系的。
其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史前人类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分不开的,模仿成为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2)教育的内容日益多样和复杂;(3)儿童作为社会的成员逐步受到重视,儿童公有公育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4)与性别有关的男女儿童的教育,特别是男孩的教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问题。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世纪教育的演进)【圣才出品】
够增进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是要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自觉、自动地学习,要激
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采取直观教学的方法等,让儿童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d.青春期(15~20 岁)
主要是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性教育。儿童要开始接受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学会做一
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卢梭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人的自爱、自利开始,进而培养人的善
良的情感、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坚强的道德意志。同时,卢梭还提出了在这个时期进行爱情教
育和性教育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④教育教学的主要原则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主要原则是要正确地看待儿童,要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3)意义
①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
②确立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③奠定了内发论思想观念的基础。
1 / 10
圣才电子书
正确的教育。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儿童期(2~12 岁)
主要是感观教育。任务是使他们通过感觉器官的运用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但是不要强
迫他们去读书。
c.青年期(12~15 岁)
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儿童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有用的而且能
④为新儿童观的确立做出了贡献。
⑤促进了感观教育的发展。
⑥具有世界性的广泛影响
2 / 1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影响了康德思想乃至教育思想的形成; b.影响了德国泛爱教育运动; c.影响了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验; d.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4 / 10
圣才电子书
③教学内容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战后初期各国教育的重建)【圣才出品】
第12章战后初期各国教育的重建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战后教育重建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答:(1)教科文组织的成立及其组织结构①成立1946年11月在巴黎召开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一次大会,该组织正式成立,简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②宗旨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其宗旨是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各国间的合作,从而对和平、安全、正义与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③组织结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设在法国巴黎,主要机构有大会、执行局和秘书处。
大会为该组织最高权力机构,每两年开会一次,决定该组织的政策、计划和预算。
执行局为大会闭幕期间的管理和监督机构,由总干事领导的秘书处负责执行日常工作。
(2)教科文组织的活动及贡献①教科文组织成立初期,其活动领域主要集中在欧洲,为战后重建欧洲的文化教育提供服务。
②大批新独立的国家纷纷加入该组织,使它进入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历史新阶段。
其活动自然也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增加了诸如扫盲计划、反对种族主义和种族隔离等方面的内容。
③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儿童基金会等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了一批教育、科学和文化方面的重要项目。
④教科文组织的突出优势就在于它具有进行广泛的智力合作的能力,它是一个“知识性组织”,拥有智力资源的优势,在巴黎总部汇集着多方面的一流专家,并与各成员国家的优秀学者联系密切。
2.日本战后教育重建的基本措施是什么?答:二战期间,日本教育体系具有浓厚封建与国家主义思想的教育制度,国民教育一度停办,整个学校教育体系几乎完全瘫痪。
(1)教育重建政策的确立①1946年,日本颁布战后新《宪法》,提出了发展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实行义务教育。
②1946年8月,日本根据《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制定了《教育基本法》。
其基本内容包括:a.教育目的“完善人格、尊重个人价值、培养充满独立精神的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
b.教育方针“尊重学术自由,培养进取精神,通过互敬与合作,致力于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学校的肇端)【圣才出品】
第2章学校的肇端1.试析文明的进程与学校兴起之间的关系。
答:(1)文明古国的进程①古埃及的文明进程古埃及的居民主要是由非洲北部迁至尼罗河流域的土著构成,他们创造了铜石并用的文化。
a.古埃及文字经过长期演变,古埃及形成了一套由表形、表意、表音和部首符号组成的文字系统。
b.古埃及文学文字的创造奠定了古埃及文学繁荣的基础,古埃及的文学作品内容和题材都十分丰富,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宗教、军事和社会世俗生活的状况。
c.古埃及宗教宗教在古埃及文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宗教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d.古埃及文明在天象、数学、水利、生物和建筑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西亚古国的文明进程古代西亚的地理位置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东岸,地域面积广大,包括了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
a.西亚古国的文字西亚古国的文字包括楔形文字和腓尼基人字母。
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最辉煌的文化成就之一,腓尼基人字母是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
b.西亚古国的文学作品西亚古国留下的文学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
此外,还有一些反映尖锐的阶级矛盾和贫苦人民生活的作品,如《主人与奴隶的对话》《咏受难的诚实人的诗》等。
c.西亚古国的法典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叶,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居民苏美尔人就已制定出了成文法典。
两河流域出现的法典主要有《乌尔纳姆法典》《苏美尔法典》《俾拉拉马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亚述法典》等,其中影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汉谟拉比法典》。
d.西亚古国的宗教两河流域形成的关于世界的起源、诺亚方舟等传说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经典《圣经》的来源。
古代希伯来人形成的犹太教及其经典《圣经》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e.西亚古国还在天象、数学、农业生产、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③古印度的文明进程a.古印度文字印章文字主要是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铜制成的印章和护符上,虽然至今仍不能完全解读这些字,但它是古代东方最早的文字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编现代教育的变迁
第11章现代教育的起源
1.分析现代教育起源的背景及其特性。
答:(1)背景
①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
近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国民义务教育制度、教育民主和平等观念、整齐划一和高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方法、程序化的教学过程等重要内容,知识中心、学科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等成为其主要特征。
这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发展,快速普遍地提高了人类的文明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解放了人。
②近代教育的弊端
近代教育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如,在工业化社会基础上诞生的教育的制度化特性,则可能使人在教育中丧失个性、自主和自由,阻碍个人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生活、社会和儿童相脱离的现象;教育不能适应后期工业化社会和民主社会提出的新的人才培养要求等。
为了解决上述弊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改革和探索教育新形式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起源了。
(2)特征
与以往的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具有科学、开放、多元、平等、强调个性和合作的思想特征。
从而形成了与以往教育不同的,以经验为中心、活动为中心、学生为中心、能力为中心、作业为中心作为其主要特点的西方现代教育,从根本上影响了欧美国家乃至世界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
①强调将教育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
②强调教育的科学化,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从整体有机的角度来看待儿童;强调儿童的自主、自由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经验和活动;
③强调社会合作和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
2.论述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观点。
答:(1)发展历程
①兴起时期(1889~1914)
a.乡村寄宿学校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英国教育家雷迪于1889年创办,是欧洲教育界公认的第一所新学校。
这被认为是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发端,该学校也被誉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
b.其他类型学校
在乡村寄宿学校运动蓬勃发展之际,欧洲还出现了另一种不同于乡村寄宿学校的实验性新学校。
这种新学校是由一些医生教育家创办的,将原来应用于缺陷儿童的教育方法拓展到正常儿童的教育当中而形成的。
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同创于1907年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和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②发展时期(1914~1944)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
a.1914年,一批蒙台梭利学派的新教育家在英国举行会议,共同讨论新教育的理论。
此后,他们每年开一次年会,并提出建立一个国际新教育团体的要求。
b.1921年,来自40个国家的100多人在法国加莱举行了主题为“儿童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的讨论会。
这个会议标志着新教育联谊会正式成立。
新教育联谊会的宗旨是进一步
促进世界各国新教育思想的交流和新教育的国际化,它为新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加速了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③衰落时期(1944~1966)
a.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育联谊会召开的会议着重讨论战后教育的改革问题。
这标志着新教育联谊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也意味着新教育运动本身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b.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更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这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2)新教育运动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方法和精神
新教育运动将科学方法应用于教育本身的研究和实验,在教育和教学中鼓励教师、学生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教与学,深刻地体现了科学的特征。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德国实验教育学理论。
②自由和民主精神
a.新教育运动强调通过自由的教育发展儿童内在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独创精神,培养适应民主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
b.强调尊重儿童及其个性,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鼓励儿童自主地活动、自发地学习;
c.反对体罚,强调培养民主、自由、合作的观念和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d.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改变教育中的权威主义,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
这种在教育中体现自由和民主精神的基本意识,不仅有助于培养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且也进一步确立了儿童中心观在现代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对现代教育和现代社会影响深远。
③以经验和兴趣为基础、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针对传统教育中知识中心、
书本中心的弊端,为了解决教育与儿童、与生活、与社会相脱离的问题,体现儿童中心的基本观念,新教育运动强调生活教育,注意研究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现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
3.论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其衰落的原因。
答:(1)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
①思想背景
进步主义思想兴起并渗透到教育领域。
进步主义思想认为,知识、科学技术是可以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通过教育和理性的发展也可以不断进步,在此基础上人类社会就可以不断地向前发展。
其理论基础源自于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等的新思想和进化论。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后期,也受到了杜威教育理论的重要影响。
②社会背景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社会改良运动的一部分。
进步主义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反映了美国城市中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自由派的社会改良愿望。
③现实背景
a.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
b.新移民大量涌入,提出教育美国化的诉求;
c.美国旧教育与儿童、社会、生活脱离,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
①形成期(1883~1919)
a.这一时期,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之父帕克在昆西学校和库克师范学校的实习学校进行
了进步主义教育实验,并对其实验进行了经验总结,发表了《关于教学的谈话》《关于教育的谈话》等著作。
b.杜威在杜威学校实践的基础上,发表了《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等一系列重要著作。
c.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初等教育改革中形成了儿童中心的基本倾向,使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原则与模式得以建立,这些正是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得以确立的内在根据。
②拓展期(1919~1929)
a.标志
起始于1919年3月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成立,截止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
b.原则
拓展期确定了进步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以对人的心理、生理和精神,以及社会的特性和需要进行科学研究为基础,促使个人得到最自由和最充分的发展,并制定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七项原则。
③转变期(1929~1938)
a.标志
起始于1929年经济危机,截止到1938年博德发表《进步主义教育在十字路口》。
b.主要变化
第一,出现了“八年研究”这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史上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教育实验,进一步巩固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美国教育界的地位,达到了新的巅峰。
第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研究重心从初等教育转移到中等教育,而关注重心则从儿童中心转移到社会改造上。
第三,由于对待教育和社会的态度不同,进步主义运动分成两个阵营:一是坚持以往儿
童中心倾向的阵营,二是坚持教育应该努力培养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的阵营。
④衰落期(1938~1957)
a.标志
起始于1938年博德发表《进步主义教育在十字路口》,截止到1957年《进步主义教育》杂志停办。
b.过程
第一,1936~1938年斯大林的“大清洗”和1939年苏联政府与希特勒政府签订的条约,使30年代社会改造倾向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失去了社会基础,面临困境。
第二,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等思想对进步主义思想提出了批判。
第三,1944年,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改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西欧“新教育联谊会”的美国分会,于1955年协会解散。
(3)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特征
①体现了社会中心主义的色彩
a.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目标是让教育适应社会变革,在其实践过程中一直强调新的教育方式,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教育改革策略。
b.进步主义教育家们除了强调教育改革应与社会改革相协调外,还始终坚持以人和人的解放为核心的教育哲学。
c.进步主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给儿童更多的自由,避免过多的限制。
②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本质特点
a.对儿童的重新认识和对儿童地位的强调
进步主义教育发扬了儿童中心论,提出了“整个儿童”的概念,重视儿童生活的各种不同方面,把儿童看作一个完整的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