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部分董仲舒的思想
(一)“三纲”、“五常”可求于天
董仲舒生活在西汉中期,当时国力强盛,但社会矛盾依然尖锐董仲舒正式确立了“三纲”、“五常”的政治纲领,以此作为维护封建专制“一统”秩序的根本。依据阴阳之道以及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韩非“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思想,董仲舒又将“三纲”与“五常”相联接,指出“夫仁、谊(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旨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董仲舒对三纲五常的完善和神圣化,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因此,他的思想深受统治阶层和儒家后学的青睐,被尊奉为儒者宗和醇儒。
(二)“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
董仲舒根据阴阳五行家的观念来肯定王道之“三纲”、“五常”,“可求于天”,理论上的论证却是围绕传统的“天人之辨”展开的。从而以天人“相类”、“合一”的模式来阐发他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强调天人之际互相征验,是古今一贯的道理。把孔孟儒家的天命论与神秘主义的阴阳五行说相结合,构造其宇宙图试论体系。
在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强调:一方面,他以天人感应作为君主受命于天的基本途径,即“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是受天之委托而获得驾驭群臣、役使百姓全权的。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符瑞”说和“谴告”说,对君主权威进行一定的制衡。实际上主张在仁政德治的基础上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威,按照宗法等级制的“三纲”原则维护大一统的安定局面。这在当时具有其时代的进步性。
(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循环论
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上,董仲舒提出了两个基本看法:一是肯定治世之道奉天法古,不得变更;二是论证了朝代迭替、更法改制的合理。由此构成了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循环论的基本特色。
什么是道?董仲舒说:“春秋之道,奉天法古”。借助历史经验教训,国家的兴衰治乱完全在于统治者循道还是背道。唯有奉天法古,遵循春秋之道,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在强调“道”不变的同时,董仲舒又根据秦亡的教训,主张“更法”、“改制”,论证汉代秦的合理性。他认为:“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正月)朔(每月初一日的开始时刻),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这样,守“一”、循“道”与更法、改制就成了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二者因此而获得了协调统一。
(四)“顺命”、“成性”与“防欲”思想
董仲舒的天道观是和他复古主义的人道观相互关联的。
“顺命”原是孔子的思想主张。董仲舒的天命具有意志主义和命定论色彩。他所说的“天”即“天意”,“命”即“天”之命令。因此,顺命的结果就是要求在下的,无条件地服从君主的专制统治,因为“天子受命于天”,“承天意以从事”。君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极大地权威性和欺骗性。
“顺命”又以“成性”为前提,是通过为善去恶的德性培养来实现的。董仲舒从天有阴阳之气来论证人具有情性之两重。
,董仲舒的顺命、成性、防欲更明显地表现了统治阶级对民众统治的制约,漠视了自愿原则,表现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五)形神之辨上的“尊神”思想
董仲舒是一个有神论者,从神学观点出发,在形神关系问题上,董仲舒强调神是形的本质,形是由神派生出来的。
董仲舒尊神的目的在于尊君、尊圣。
一是因为君主和圣人能够“内视反听”。圣人与凡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圣人能“盛其精而壹其阳……以致其神,”这样一来,圣人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和驾驭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二是因为君主和圣人能够代天立言,以名正实。“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名则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深观也。”具有较多的政治色彩,成为传统名教思想的理论基础。
三是因为君主和圣人有“建治之术”。“为人君者居无为之位,行不言之教”董仲舒的为政之道虽然表面上是以儒家面目出现的孔子之道,但其无为无事、玄冥昏然,以及心计阴谋,使其内在地涵摄有黄老和申韩的权术思想。
总而言之,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为维护封建统治帝王的绝对统治服务。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