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前瞻

1.命题趋势

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秦是短暂而又建功立业较多的朝代;两汉形成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如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这一时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年年都有命题。尤其是2002年文科综合卷和广东、河南历史卷以及上海卷皆在此出了大题。应引起注意的是过去复习用力较多的第二节“两汉的统治”和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在新教学大纲中已将其列为阅读内容。

2.复习策略

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命题热点,应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两汉时期盛世局面的出现,东汉的外戚和宦官专权等。

(2)经济方面:两汉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等。

(3)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本单元的热点之一,特别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日渐融洽,对外交往积极,二者的相互渗透,形成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色,尤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4)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突出,特别是科技成就突出,居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5)综合性命题应是本单元的热点,与其他单元和其他学科间的知识的综合命题可能性极大。

●阶段特征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

1.政治上:①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巩固了下来,官僚制度取代了世卿,郡县制度不断发展;②封建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外戚和宦官问题、豪强地主问题;③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④对外交往初步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东汉时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的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

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文化上:①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了贡献。②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③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⑤与“君权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对,产生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单元知识整合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统治政策的演变

1.国家制度和地方制度演变

从国家制度来看,秦始皇吸取周灭亡的经验教训,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从而建立了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统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基础上,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组成中央政府,其中相权较重,可以辖制百官。到汉代,统治者虽然继续采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开始有意削弱相权,加强皇帝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汉武帝时还实行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虽然级别不同,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

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这对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了重要的作用;再就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从地方制度来看,秦吸收周亡的教训,否定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初年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郡县制,到西汉中期则从实践中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实际上取消了这一制度,然而地方割据则在刺史制度和察举制推行后期变得十分严重。

2.统治政策的演变

秦主要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强调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镇压,实行暴政。西汉初年,刘邦则推崇黄老思想,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文武兼用,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了社会经济。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在尊儒的同时,汉武帝还崇尚法制,尊儒尚法成为他进行统治的指导思想。

秦汉时期在政治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方面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创立了我国封建社会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主的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制度。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些在当时无疑起到了统一国家,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

二、秦汉时期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铁器和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方式开始传到珠江流域,使全国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区域、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状态,从而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西汉建立者刘邦亲历秦末农民战争,面对汉初严重的社会问题,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并被文帝、景帝继承,使凋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国力达到极盛。东汉初期调整统治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随着豪强地主政治势力的增长,出现了大地主田庄,豪强地主形成强大的经济力量,地主割据势力进一步得到发展,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国家的统一,包括各种制度的统一和实行(如秦统一度量衡、货币,推行编户制度等)。(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政策,减轻剥削压迫,与民休养。(3)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如铁器、牛耕的广泛推广、水利技术的发展、播种技术的提高),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如代田法的推广、水稻育秧移植技术的形成),农学研究的发展《范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农书的出现)。(4)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并注意采用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5)人民的辛勤劳作。(6)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

在总结归纳史实的基础上,要弄清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几个特征:(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重心在黄河流域。(2)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得到新发展。(3)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4)开始出现以陆路“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对外贸易。

三、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民族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匈奴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兴起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战国时期,匈奴逐渐强大起来,经常掠夺秦、赵、燕的人口和牲畜。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我国北部第一次出现了农牧政权分立的局面,并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秦统一后,派蒙恬夺取河套,在那里建城设县,修筑长城,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西汉时随着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变化,先后出现和亲、兵戎相见(汉武帝时,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军事反攻,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西汉在原匈奴聚居地河西走廊移民戍边垦田,逐渐开发这一地区)与和睦相处(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40多年双方和睦相处)的局面。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附,北匈奴经常侵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