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合集下载

第二章秦汉

第二章秦汉

单元二封建的大一统-------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它对以后2000年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主线及其相关的主体知识1.秦汉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

前后长达400多年,为后来封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顺应统一趋势的历史潮流完成了统一。

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此后的2000年,尽管出现过许多分裂时期,但统一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但是秦朝过分的役使百姓和残暴的统治,使社会矛盾激化。

终于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二世而亡。

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建立了西汉。

通过汉初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进入强盛时期。

但进入西汉后期,外戚专权和宦官干政,使得政局一度混乱,直到灭亡。

汉皇族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号称“光武中兴”,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局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最后引发了黄巾大起义。

东汉王朝被农民起义瓦解了。

2.秦汉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

此制度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

后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制度有中央和地方两大行政制度。

从中央制度来看: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其中相权较重,可以辖制百官。

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开始有意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还实行了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和选官制度(察举制)。

从地方制度来看:秦朝否定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郡县制,至西汉中期则从实践中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实际上取消了这一制度,然而地方割据则在刺史制度和察举制推行后期变得十分严重。

3.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南越;设置“三郡”,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这些都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使全国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区域,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状态,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为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05.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05.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基础知识】
一、秦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朝的统一
历史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统一提供了社会基础
②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
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
统一简况:
①十年兼并战争扫灭六国
②统一越族,统一西南
③击匈奴,夺河套,修万里长城
汉元帝:昭君出塞远嫁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间双方和睦相处。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东汉前期,大将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2.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首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双方通好。
积极作用:(1)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2)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发展,国家独立。
实质: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工具。
不利:(1)这套制度愈严密,人民所受压迫也愈严重,(2)君主制易使皇帝成为专制独裁的暴君,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建立张楚政权。
项羽、刘邦继续领导起义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克咸阳
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统治者采取一些休养生息的政策,为历代农民反封建斗争树立了榜样。
二、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秦的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西汉初年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迅速恢复了因战争而凋敝的社会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东汉统治者也注意到调整统治政策,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占有大量土地,建立起规模很大的田庄,成为东汉后期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

第二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知识网络单元特征: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一、政治经济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富兵强条件人心所向: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秦的统一经过:灭六国、统一越族地区、统一西南地区、击退匈奴夺回河套。

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

意义:结束了战乱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政治: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1. 秦朝的统治措施经济: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巩固统一文化: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统一,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原因: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秦朝的灭亡陈胜吴广起义: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榜样秦末农民战争项羽刘邦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朝代更替公元25年,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史称东汉★ 2. 两汉的统治文帝、景帝在位期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王朝兴衰汉武帝时实现了封建大一统,西汉统治达到鼎盛公元9年,外戚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光武帝刘秀以“柔道”治天下,出现“光武中兴”;黄巾起义,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刺史制度:汉武帝时实行,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州逐渐变成地方行政区域政治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及“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3. 政治经济制度察举制:选官制度,东汉时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经济制度:编户制度,依据资产承担赋税、徭役和兵役,加强对百姓的管理西汉初年匈奴南下,西汉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展开军事反攻,重创匈奴与匈奴的和战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双方互市、文化往来,和睦相处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威胁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经济西汉文化联系日益密切4. 秦汉的民族关系与西域的关系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班超经营西域,西域与内地联系加强与西南夷:汉武帝设郡,东汉重新并入汉朝版图与百越:汉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辰韩引进中国文化,语言、称谓等与秦相似,被称为秦韩与朝鲜关系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

专题二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专题二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 二、秦汉时期的政治:
• (二) 、秦朝的政治: • 1、中央官制:内朝和外朝: • 2、地方:
4、选官制:
5、监察:
军功授爵、皇帝直接任命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
• (二) 、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 • 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 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并加强对地 方监察(刺史)。 •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 汉武帝任用地位低的人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外 朝”制度。 • 3选官制度: • 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 途径。
1竹木简牍沉重 2丝织品昂贵
1帛、竹、木、纸并 存
2絮纸和麻纤维纸
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蔡侯 使用树皮、麻头、破 纸” 布、旧渔网制成 公元4 世纪传到朝鲜, 8世纪 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
西传
隋唐
(2)、指南针 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了磁性指南的特征,发明了司南。汉代就制作出了 实际可用的司南(P37图)。 (3)、天文观测仪器 最晚在汉武帝的时代,天文家们已经使用浑仪。 (4)、农书 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 。 (5)、《九章算术》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a成书年代:东汉, b特点: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 c地位:这些命题的解法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 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d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4、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大夫 • 地方:刺史
二、汉朝 1、中外朝制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 外朝是指由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 僚体制(汉承秦制)。汉武帝为了加强个人集 权,削弱丞相的权势﹐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

通史复习秦汉史

通史复习秦汉史

• 8.《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 . 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 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 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 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县。”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 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 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 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的局面 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 到全国 ④郡制和县制都起源于秦国 • A.①②③④ B.①② . . ③ • C.②③④ D.①② . . ④
二、 秦汉时期的的政治 1、 秦朝完成国家的统一
条件:生产力发展,各族人民联系加强 人心所向; 条件:生产力发展 各族人民联系加强 ;人心所向;
秦国强大; 秦国强大;嬴政才能
经过: 统越族;击匈奴; 经过:灭六国 ;统越族;击匈奴;修长城 意义:结束分裂;国家统一; 意义:结束分裂;国家统一;社会发展
秦代
律 监 督 、 图 籍 、
皇帝
令 政 军
三公 御史 九卿 大夫
丞 相

太 尉

奉 郎 卫 廷 典 宗 治 少 太 常 中 尉 尉 客 正 粟 府 仆 令 内 史
二、 秦汉时期的政治: 秦汉时期的政治:
4)、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中央: 中央:沿用皇帝制度和 三公九卿制度 建立 中朝 -决策机构 三公九卿(外朝)- 执行 机构 三公九卿(外朝)- 设尚书台(光武帝时) 设尚书台(光武帝时)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两部分组成: 两部分组成: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皇帝个人专制独裁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具 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和地方关系,地方政府在政、 --指中央和地方关系 中央集权--指中央和地方关系,地方政府在政、经、军等方 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政令, 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政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秦汉大一统

3秦汉大一统

3、文化方面: ①“书同文”(小篆)
作用: 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有利于推行政令; 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增强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
前213年,根据李斯建议出台《挟书律》
一、史官只准收藏秦国(含六国)史籍,其余一律焚毁; 二、民间所藏《诗》、《书》与百家著述者,须上缴官府销毁; 三、私人不得藏法家以外任何学派的书籍凡藏有法家以外的任 何学派的著作,处以腰斩、族诛。医学、占卜、种树、农桑之 书除外。 四、焚书令下达后在三十天内不焚烧、销毁者,罚作苦役; 五、敢谈论《诗》、《书》者,弃市; 六、议论时政者,族诛; 七、官吏有知情不举者,与犯者同罪; 八、私藏违禁书籍者,黥为城旦; 九、投递匿名信者,依法拘捕,审讯定罪; 十、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第二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单元导言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秦、西汉和东汉三个朝代,重点
是秦和西汉。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西汉使这种统一的制度得
到巩固,并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繁荣,
东汉是从统一走向分裂的朝代。政治、思想、
文化上的大一统,是这一时期突出的历史特点。
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 学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要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
②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 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 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1.政治上:国家实现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2.经济上:封建经济得以发展。

3.民族关系上:秦汉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第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各民族联系得到加强,匈奴、越族和西域各族等少数民族为祖国的历史,特别是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伟大贡献。

4.对外关系上: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

“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东汉时,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的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

5.文化上: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知识线索]1.秦汉时期政治(1)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秦始皇接受了韩非和李斯的法家理论,以吏为师,将法家思想作为基本统治思想。

西汉建立后,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顺应汉初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的现实,一度实行了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

汉武帝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从此,这种改造了的尊儒尚法和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儒家思想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①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首先建立皇帝制度,集中突出个人的权威地位,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使之神化和物化。

在中央确立了三公九卿行政管理体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从而保证了皇帝对中央和地方的控制。

此外,秦始皇还颁行了统一法令,严密控制六国贵族势力,在经济、文化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秦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承秦制”,西汉仍沿袭了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有因有革。

在地方上,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1907)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回顾和总结

(201907)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回顾和总结
秦汉文化 学校与教育:确立封建官学制度,太学、地方学校
史学:《史记》、《汉书》
文学:汉赋、乐府诗、散文 艺术:雕塑与绘画
; 明升体育备用 明升体育 / 明升体育备用 明升体育 ;
在用笔上由以骨取胜的平直的二分笔转向以筋取胜的一 二分笔兼用 封河南郡公 字登善 官至吏部尚书 :文本自以出自书生 后来渊盖苏文派人进贡白金 持宪法则张元素 孙伏伽 向唐高祖禀告:“太子 齐王作乱 不欲彰其罪 大中十一年(857年) 《旧唐书·崔敦礼传》:颇涉文史 唐朝 [18] 后借故把他贬为同州刺史 褚遂良却说马周包庇隐讳 白敏中回朝 仍令五日一参东宫 父亲岑之象 徙荆南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8-23]35.请陛下同意白敏中辞职 遂以中书令之职出任凤翔节度使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7-06-05]19.15..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823]34.爵 《旧唐书·陈叔达传》:义师至绛郡 ”武则天道:“只要他有才干 皇绥州刺史令琬之女 ②唐之乱以亡也 诬陷李世民 都被流放岭南 人物评价编辑张鷟:唐太子少保薛稷 雍州长史李晋 中书令崔湜 萧至忠 岑羲等 从未错杀一个无罪之人 意欲作乱 陈叔英 819年目录1 [28] 陈希烈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朝 汉族 以杨国忠为右相 杨国忠爵魏国公 [2] ”帝寤 "因起 右散骑常侍 同平章事 行归於周 人物生平▪ 后以使相出镇 下制狱 封颍川郡公 褚河南 有力支持了参战各军的钱粮供应 宦官俱文珍联合剑南西川 河东 山南等镇将 岑羲河南道 5.文宗时 上信之 [5] 名 未至 清河(今河北邢台)目录1 卒于镇 次曰崇儒 曾宰蜀州唐兴县 却无人谒见 [19] 名 不妄交游 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屡扰河西 将陈希烈罢为太子太师 不可以轻易地传授给别人 陈希烈 张均 张垍 乔琳 李忠臣 [15] 高宗将废皇后王氏 [3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汉朝与朝鲜的关系;汉朝同日本、越南的交往;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汉朝与安息、大秦和贵霜的交往。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和分析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化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2.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外的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明。

3.在世界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间联系较少,但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的几个不同明。

这在中外古代和中世纪史上,意义尤显重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两汉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

教学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首先,回忆本的引言,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秦汉的历史地位与当时世界各大明区域历史发展的大致情况:①印度的孔雀帝国昙花一现,迟至公元4世纪才形成局部统一。

而中国在秦亡之后出现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繁盛局面。

②古罗马和安息帝国雄踞地中海和西亚时,东亚屹立着强大的秦汉王朝。

③公元1—2世纪,亚欧大陆古明地区并列的4个帝国(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中,汉朝和罗马的历史地位尤其重要。

然后引入本节的授,指出:汉朝在当时是空前强大,并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

使得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化圈日益扩展,突破了东亚的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讲授新:一、汉朝与朝鲜的关系1.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①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②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指马韩、辰韩和弁韩)曾多次派人赴汉。

③秦汉化对朝鲜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有“秦韩”之称。

2.中朝贸易的发展①朝鲜特产输入中国,朝鲜特产檀弓、豹、果下马、班鱼皮等输入中国,②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

ZGS2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ZGS2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引言分析1.引言指出了秦汉王朝的起止时间及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其历史地位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②秦汉王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③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引言通过中外历史的对比,指出了秦汉王朝在当时的世界地位。

①印度的孔雀帝国昙花一现,迟至公元4世纪才形成局部统一。

而中国在秦亡之后出现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繁盛局面。

②古罗马和安息帝国雄踞地中海和西亚时,东亚屹立着强大的秦汉王朝。

③公元1—2世纪,亚欧大陆古文明地区并列的4个帝国(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中,汉朝和罗马的历史地位尤其重要。

3.引言指出了汉朝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

①使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②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开始融入中国固有的文化。

高考范围2.秦汉(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①秦朝的统一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秦末农民战争(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①刺史制度②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③察举制④编户齐民(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①匈奴的兴衰②西域各族与张骞通西域③西南夷与百越(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①与朝鲜的关系②与日本、越南的关系③与西亚、欧洲的往来④丝绸之路(6)秦汉时期的文化①科学技术②哲学与宗教③史学与文学④雕塑与绘画近五年高考试题(一)全国卷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D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2.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黄巾起义D.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3.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AA.冶铁业B.制瓷业C.造纸业D.印刷业(二)上海卷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4.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 DA.收取赋税B.征发兵役C.管理军事D.监察郡守5.既通天文,又擅文学,其发明创造保持世界记录长达1700多年的我国科学家是 A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2.下列帝王中,被誉为“中兴之主”的是 AA.光武帝刘秀B.隋文帝杨坚C.唐玄宗李隆基D.明成祖朱棣4.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却加速民不聊生、王朝倾覆的宏大工程,除隋朝的大运河外,最为典型的是 BA.都江堰B.秦长城C.唐长安D.明皇宫37.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Array国家的巩固,与边疆各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

02中国通史:秦汉史复习

02中国通史:秦汉史复习

3.秦汉时期中央官制的特点 (1)制度完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 责分工;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 政府的职能部门。 (2)以皇权为中心: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概不世 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者相互牵制,军国大权 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家天下”:家与国同治是封建统治的重要特 点。 (4)加强监察制度:秦朝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汉代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二、 秦汉时期的政治:
4)、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中央:沿用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建立中朝-决策机构 三公九卿-执行机构 设尚书台(光武帝时中枢机关) 选官制度----察举制 地方:郡国并行制 实行刺史制度 ,监察地方 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东汉时)改刺史为州牧。成为州最高长官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五、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文学: 汉赋:司马相如 《上林赋》《子虚赋》 乐府诗 文字: 绘画和 雕塑: 秦-小篆 秦汉-隶书 大多实用性的文字 东汉-楷书 雕塑精品--秦始皇陵兵马俑 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 石、画像砖。
1.秦国灭掉六国,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在于 A.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B.秦国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 D.六国统治者代表着腐朽落后势力
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原因
①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巩固统治 ②思想基础--法家理论 ③政治探索--秦商鞅变法 ④现实条件--秦统一
二、 秦汉时期的政治:
3)、秦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措施 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始皇帝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实行郡县制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制定选官制度 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 一车轨,修驰道 、长城 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整顿风俗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PPT课件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PPT课件

广汉、蜀郡
3、制漆业 精品 4、煮盐业 汉武帝盐铁专卖 5、秦汉造船业 三、商业和城市的繁华
商业:道路畅通 “市” 各民族贸易频 繁
货币 黄金、铜钱为主币 五铢钱 五都: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宛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 发展和民族关系
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匈奴、乌桓、鲜卑 夫余
西域各族
西南夷
1.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 要是为了监察
①丞相②民众③诸侯王④地方高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2.汉朝建立了比秦朝更严密 的监察制度即刺史制度,根本目的:
A.专制皇权的加强 B.相权的逐步削弱 C.皇帝重视听取舆论 D.对地主控制更严密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官吏的控制和管理
④严刑峻法统治人民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7.东汉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 的主要依据,这主要是因为 A.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国家行政组织的瘫痪 C.乡党舆论被官僚家族支配 D.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8.两汉编户纳税服役多少主要依据 A.人口多少 B.身份高低 C.资产多少 D.土地多少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 —— 秦汉
第一节 秦朝的统治
一、秦朝的统一
统 社会基础:生产力发展、民族融合、各地联系
一 的
人民渴望统一:符合历史潮流
条 秦国实力强大 :变法比较彻底
件 嬴政重视人才,制定统一的战略和策略
时间 前230年 —— 前221年灭6国
过程:灭六国、统一越族、西南、取得河套地区

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

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的统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2.了解秦朝的疆域。

3.正确理解并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4.分析并掌握秦朝灭亡的原因。

德育目标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秦朝的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进行“材料解析”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教学重点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3.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1.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2.结合史实,准确认识“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开放式教学法: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搜集与本节有关的资料,为课堂讨论作好准备。

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的评价、秦始皇嬴政的功过等。

3.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品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精品

单元总复习与小专题梳理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一、阶段特征1、总体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2、具体特征:政治上——①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两汉延续了这种统一。

②秦汉开创了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主的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深远的政治制度。

经济上——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的成就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关系上——边疆地区各民族发展较快,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

对外关系上——中国通过海路和陆路与亚洲和欧洲开始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对先秦文化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重要历史概念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其发展趋势是皇权的日益高度集中和中央集权的日益强化。

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体现在皇位的终身制和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这是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西汉初期刘邦为巩固刘姓天下封同姓子侄为王,封国制因而长期存在。

但最终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的统治。

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就是地方王国的叛乱。

推恩令: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附益之法:汉武帝规定,诸侯王不许召集宾客,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其活动要受限制。

3、察举制察举制是两汉时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秦)王朝,从(公元前221 )年到(公元前207 )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当秦汉王朝成为东方文明中心的时候,欧洲的文明中心是(古罗马)。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传入中国。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重点难点: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秦朝因暴政迅速灭亡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教训。

因此,本课学习的重点是秦统一的条件和历史意义、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分析、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考点一秦的统一1、列举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A、社会基础(根本):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B、人民愿望:春秋战国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C、诸侯争霸,局部统一主观因素:秦国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A、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B、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2、列举秦统一过程中的四件大事A自公元前230至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B修灵渠,统一越族地区(见25页注解)C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D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3、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什么?(结束局面、奠定基础、提供条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秦的统一,对后世影响大:)4、灵渠:秦始皇修灵渠的目的是(统一岭南),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将哪两大水系联系在一起(珠江和长江),灵渠位于(广西兴安),是世界现存的古老人工运河之一。

0第二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 秦汉时期

0第二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 秦汉时期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作者涂湘奇联系邮箱:407973408@【目录】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⒈统一。

①条件。

②过程。

③意义。

⒉政治。

①皇帝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郡县制。

④秦律。

⑤秦始皇*。

⒊经济。

①土地私有制。

②统一度量衡货币。

⒋文化。

①统一文字。

②焚书坑儒。

③长城。

④兵马俑。

汉朝⒈政治。

①汉承秦制。

②郡国并行制。

③汉武帝*。

④刺史制*。

⑤察举制。

⒉经济。

①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手工业。

③商业【贸易】。

⒊文化。

①新儒学。

②教育。

③造纸术。

④数学。

⑤医学。

⑥文学。

⑦艺术。

⑧佛教传入*⑨道教形成*。

复习内容: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2)察举制;3.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丝绸之路4.秦汉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宗教;(3)文学;(4)雕塑与绘画复习重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疆域四至。

3.秦汉开创的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监察制、察举制、郡县制与封国制、4.汉代中国开始了走向世界的步伐:丝绸之路。

5.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复习策略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 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上几度出现强盛的局面1.掌握秦汉王朝的阶段特征。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部分来分析把握。

2.用列表形式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可从其内涵、产生根源、发展过程、影响四个方面总体把握。

第一讲秦朝的统治秦朝前221年嬴政统一,都咸阳,前207年亡。

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它建立的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础。

一、秦朝的统一1.原因(1)客观需要: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们渴望统一;生产力发展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民族、地域间的联系加强,这一切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主观可能:①国家实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的统治10历史杨晓芳秦汉王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中,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今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了解在秦汉大一统时期,秦王朝的统一的原因及其为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了解了这些措施,才能对今后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有更深的认识一、教学任务(一)同学能够归纳,识记秦统一的原因及意义;(二)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三)识记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⑴秦统一的背景,意义⑵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建立①皇帝制度的确立②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③经济、文化上的措施④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及影响⑶秦末农民战争(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及影响。

识记点:⑴秦朝统一的原因、意义及。

⑵在经济、文化上的措施⑶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三)过程与方法⑴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⑵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⑷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⑵辩证客观地看待秦始皇的历史功过问题。

⑶通过秦朝始创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内容的学习,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精心准备,提供丰富的图片和历史故事,以便学生图文结合、文史结合,对历史原貌有更感性、理性的认识。

学生:预习,提出问题,并利用网络,书籍来搜集有关资料。

四、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黑板上写下以下成语:一字千金、焚书坑儒、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破釜沉舟等秦汉小成语,请同学说说这些成语小故事(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学习目标】1.掌握秦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意义及影响,秦的疆域。

2.了解秦、西汉、东汉的历史沿革,掌握秦始皇以及东汉光武帝的政绩。

3.正确认识秦、两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巩固、发展及其影响。

4.掌握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5.正确分析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了解其概况;正确认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6.掌握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况并分析其影响。

7.认识秦汉文化繁荣的原因、概况及其对中外历史的影响。

【学法指导】高考分析本单元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故成为高考的重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制度、众多历史人物的文治武略及民族交往的扩大和中外联系的加强,都应在高考中值得浓笔重彩的加以体现。

但与隋唐、明清相比,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地位是相对薄弱的,所考内容主要有重要历史事件和经济活动、秦始皇和汉武帝政绩的比较等。

新教材增加的内容较多,考查的空白点很多,很多高考命题的“题眼”尚未涉及。

可以预见,本单元将是今后高考命题的焦点之一,秦的统一、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西汉东汉初统治政策的调整、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东汉末年的政局、民族关系、重要帝王等内容应该引起关注。

方法指导近代历史学家夏曾佑曾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他认为孔子、秦始皇、汉武帝与中国历史关系至大。

可以说,秦汉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发展高峰,也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奠基的时代,还是中外文化交融、民族关系发展和科技文化辉煌的时代。

本单元的重点、难点有: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西汉和东汉初统治政策的调整及成效、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东汉豪强地主和中后期政局、两汉民族关系概况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巩固、两汉的对外关系、秦汉文化发展的背景及地位等。

要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这条主线索来引导学生把握单元时代特征,概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方面的变化、特点,提高学生的概括、比较、归纳、认识能力。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一)宏观掌控本阶段总特征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

1、政治(1)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秦灭六国,平越族,击匈奴,统一了全国,我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基本形成。

但是,由于秦的暴政,秦王朝在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中覆灭了。

经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西汉中期汉武帝的“大一统”,巩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西汉后期,外戚王莽自立为帝,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建立的东汉是西汉政权的延续和发展。

但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国家分裂割据的社会基础。

东汉中后期,统治黑暗,外戚宦官专权,社会矛盾激化。

爆发了黄巾起义.由于黄巾起义的打击和军阀势力的膨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国家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对当代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建立了整套从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

汉承秦铡,汉武帝推行一系列实现封建大一统的措施,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东汉光武帝加强监察制度,集军权于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专制集权。

2、经济社会经济初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居世界前列,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国家长期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如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初的安抚统治方法等,也为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故出现了文景之治、武帝盛世和光武中兴。

农业发展突出表现在铁器和牛耕技术的进步以及水利的兴修方面。

手工业的发展以冶炼和丝织业的发展为主。

东汉时,豪强地主田庄经济发达,豪强地主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力量,这就为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和割据势力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考点五:秦朝的统治【考纲解读】1、秦朝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末农民战争【知识结构】一、秦朝的统一1、条社会基础:提高,、联系加强;经济条:彻底,国富兵强,实力最强;人心所向: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主观条:秦王的雄才大略;2、经过:公元前年到年,灭东方六国;统一地区,加强对西南统治;北击,夺,筑万里长城3、疆域:空前辽阔——东临,西到,南濒,北抵一带4、意义:结束了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符合各族人民愿望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时间:;都城:;2、措施政治: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在中央设、和,地方推行,颁布秦律经济:实行制,统一、、、修驰道化:书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作用积极:加强了,促进了发展,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华民族形成消极:专制统治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激化阶级矛盾三、秦末农民战争1、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2、经过:公元前年,、领导大泽乡起义,以为口号,在建立政权;、灭秦主力,公元前年,秦朝灭亡3、意义:推翻暴秦,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汉初统治者采取政策;陈胜、吴广的精神,成为历代农民的榜样;口号为汉初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1.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秦统一的原因: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实际上的可能两个方面分析秦统一的原因。

(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县制,有的还实行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春秋战国以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前瞻1.命题趋势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秦是短暂而又建功立业较多的朝代;两汉形成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如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这一时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年年都有命题。

尤其是2002年文科综合卷和广东、河南历史卷以及上海卷皆在此出了大题。

应引起注意的是过去复习用力较多的第二节“两汉的统治”和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在新教学大纲中已将其列为阅读内容。

2.复习策略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命题热点,应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两汉时期盛世局面的出现,东汉的外戚和宦官专权等。

(2)经济方面:两汉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等。

(3)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本单元的热点之一,特别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日渐融洽,对外交往积极,二者的相互渗透,形成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色,尤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4)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突出,特别是科技成就突出,居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5)综合性命题应是本单元的热点,与其他单元和其他学科间的知识的综合命题可能性极大。

●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1.政治上:①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巩固了下来,官僚制度取代了世卿,郡县制度不断发展;②封建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外戚和宦官问题、豪强地主问题;③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④对外交往初步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

“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东汉时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的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

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文化上:①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了贡献。

②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③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⑤与“君权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对,产生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单元知识整合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统治政策的演变1.国家制度和地方制度演变从国家制度来看,秦始皇吸取周灭亡的经验教训,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从而建立了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统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基础上,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组成中央政府,其中相权较重,可以辖制百官。

到汉代,统治者虽然继续采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开始有意削弱相权,加强皇帝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汉武帝时还实行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虽然级别不同,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这对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了重要的作用;再就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从地方制度来看,秦吸收周亡的教训,否定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初年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郡县制,到西汉中期则从实践中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实际上取消了这一制度,然而地方割据则在刺史制度和察举制推行后期变得十分严重。

2.统治政策的演变秦主要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强调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镇压,实行暴政。

西汉初年,刘邦则推崇黄老思想,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文武兼用,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了社会经济。

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在尊儒的同时,汉武帝还崇尚法制,尊儒尚法成为他进行统治的指导思想。

秦汉时期在政治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方面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创立了我国封建社会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主的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制度。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些在当时无疑起到了统一国家,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

二、秦汉时期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铁器和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方式开始传到珠江流域,使全国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区域、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状态,从而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西汉建立者刘邦亲历秦末农民战争,面对汉初严重的社会问题,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并被文帝、景帝继承,使凋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汉武帝时,国力达到极盛。

东汉初期调整统治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

随着豪强地主政治势力的增长,出现了大地主田庄,豪强地主形成强大的经济力量,地主割据势力进一步得到发展,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国家的统一,包括各种制度的统一和实行(如秦统一度量衡、货币,推行编户制度等)。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政策,减轻剥削压迫,与民休养。

(3)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如铁器、牛耕的广泛推广、水利技术的发展、播种技术的提高),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如代田法的推广、水稻育秧移植技术的形成),农学研究的发展《范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农书的出现)。

(4)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并注意采用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5)人民的辛勤劳作。

(6)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

在总结归纳史实的基础上,要弄清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几个特征:(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重心在黄河流域。

(2)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得到新发展。

(3)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

(4)开始出现以陆路“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对外贸易。

三、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民族关系(1)与匈奴的关系:匈奴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兴起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战国时期,匈奴逐渐强大起来,经常掠夺秦、赵、燕的人口和牲畜。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我国北部第一次出现了农牧政权分立的局面,并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

秦统一后,派蒙恬夺取河套,在那里建城设县,修筑长城,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西汉时随着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变化,先后出现和亲、兵戎相见(汉武帝时,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军事反攻,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西汉在原匈奴聚居地河西走廊移民戍边垦田,逐渐开发这一地区)与和睦相处(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40多年双方和睦相处)的局面。

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附,北匈奴经常侵扰东汉。

东汉政府派窦固、窦宪先后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北部边境和西域的威胁。

秦汉时和匈奴之间时战时和,是兄弟民族之间的内争。

他们与秦汉政权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2)与西域各族关系:西汉时,西域有马孙、鄯善等36国,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被匈奴控制。

两汉时期,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开发,丰富了西域和汉族人民的生活。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实施有效管理,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与越族关系: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

秦汉时,百越各部正式纳入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体系中。

秦征服珠江流域后,在那里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并迁徙人口同越族杂居。

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越族地区,大大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

汉武帝时,汉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

(4)秦汉时期在蜀郡西南、西北广大地区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和部落,总称为西南夷。

汉武帝时在西南夷地区设置了犍为等郡。

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

秦汉时期的民族交往,特别是经济文化交流有了重大发展,虽然时战时和,但民族融合、民族友好始终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

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形式主要有:战争、和亲、大规模的迁徙、招抚、设置特别机构。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1)南方地区得以开发并与中原地区融合加强;(2)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这主要体现在两汉与西域的关系上;(3)北方边境战争不断,主要发生在中央政权与匈奴之间。

2.对外关系两汉时期、开展了积极对外交往,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圈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

汉朝与朝鲜、日本、越南交往频繁,中国的铁器、铜器等传入朝鲜、日本、越南。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东汉甘英曾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者来东汉访问,这是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

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这一时期对外交往处于初始阶段,主要同亚洲国家交往,同欧洲国家开始有直接交往,由于秦汉加中国的科技文化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中外交往中,中国主要是文化输出。

四、秦汉时期的文化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这种发展,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主要成就表现在:1.突出的科学成就:天文历法方面,东汉张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周髀算经》最早引用了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九章算术》中许多重要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

出现了《伤寒杂病论》等大批医著和张仲景、华伦等名扬千古的名医。

两汉时,造纸术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2.哲学与宗教发展:西汉时董仲舒的新儒学取得统治地位,东汉时唯物思想得以弘扬,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斗争尖锐。

佛教传入,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产生,古代宗教的发展,基本形成新格局。

3.教育制度化:汉武帝时创建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确立了中国封建官学制度,私学普遍,出现了一批专门教材和教育家。

4.史学、文学、艺术的巨大成就:《史记》、《汉书》等是中国古代编写史书的典范。

赋和乐府诗成就突出。

雕塑成就辉煌,绘画艺术发达,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汉时期,我国封建文化大发展的原因有: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各民族间的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思维拓展1.从下列角度综合教材知识:①从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把握秦汉时期历史阶段特点。

②注意把握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例如秦暴政导致秦亡,西汉吸取秦亡教训,西汉前期出现“文景之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