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国藩外交思想的历史影响
从天津教案看曾国藩的外交观
从天津教案看曾国藩的外交观李林霞【摘要】曾国藩是历史学界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尤其在其对外交行为方面。
本文根据天津教案发生后曾国藩受命办理此案所采取的一系列委曲求全的措施,从而推导出曾国藩的外交观是权衡轻重,顾全大局,委曲求和,徐图自强。
【关键词】曾国藩;天津教案;外交观晚清名臣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学术界对于曾国藩外交观的研究,专作较少,尤其是天津教案,或论是非功过,或论卖国与否,对于曾国藩外交思想的专门性研究相对缺乏。
鉴于此,本文以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为切入点论述了其外交思想。
一、历史背景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发生多起儿童失踪事件,而外国修女以育婴堂为遮掩绑架杀死孩童作为药材的流言四起,导致民间反洋教情绪高涨。
同年6月,津民杀害外国领事、传教士、修女,烧毁教堂的的天津教案爆发。
津民的反抗使列强感到恐慌并向清政府联合照会,而清政府也不愿在备受外患困扰的情况下再发生战争,于是派直隶总督曾国藩赴天津查办教案,嘱予“务当体察情形,迅速持平办理,以顺舆情而维大局”,①堅持和议。
二、曾国藩的处理措施及原因曾国藩在天津教案问题上奉行了清廷“和局”的方针,经过一番调查取证最后采取了几种办法:“力辩洋人挖眼剖心之诬”、派员兴修焚毁之教堂、领馆、释放教民、查拿正凶、惩办官员。
据此可见曾国藩是封建清王朝忠诚的卫道士,确是“诚恐有碍于和局,故不惮委曲求全。
”②这里的“曲”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事发之“曲”和办案之“曲”。
由此可见,曾国藩作为一名有识之士、朝廷重臣不可能不明事理,他确实肯定洋人有曲在先,津民杀人毁堂在后,是洋人的野蛮行径导致群众的积愤不平,才有教案发生。
曾国藩对这一点的判断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至于其办案之初的反常之举,处理之时的艰苦决断,正是他权衡轻重,顾全大局,曲意求和,徐图自强的外交观所致的委屈之法。
曾国藩接手津案并开始查办,已经洞明教案之“曲在洋人”。
然而,他没有顺应民意,备兵抗法,惩治洋人,而是袒护洋人以致深负众望。
论曾国藩外交中的矛盾性(初稿1)
论曾国藩外交中的矛盾性曾国藩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并不是专业的外交人员,一生中直接处理的外交事件只有天津教案,但是他的外交思想影响了很多人,李鸿章、郭嵩焘、曾纪泽等的外交实践中都可以看到曾国藩外交思想的影子。
很多人评价曾国藩在外交上的作为是“卖国”,但其实在对外交涉中,曾国藩也有过抗争,内心有过挣扎。
因此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作为封建士大夫代表的曾国藩在对外交涉中往往表现出矛盾的一面。
一、曾国藩外交中矛盾性的表现(一)抗争和妥协并存曾国藩在处理“阿思本舰队事件”时主要表现出抗争的一面,有利的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曾国藩认为购买洋船为“救时第一要务”“盖不重在剿办发逆,而重在陆续购买,据为己有,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1是其主要目的,因此曾国藩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希望“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改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2但是因为代办购置船炮事物的李泰国妄图以英国海军大尉阿思本为舰队司令,舰上官兵全用英国人,所以他认识到“惟李泰国在京所陈轮船条件暨贵衙门议定章程,和前此购船之初似已失其本意。
”3同时认为“购船云者,购之以为己物,令中国之将得为斯船之主也。
若仍另带中国师船,则蔡国祥仍为长龙舢板之主,不得为轮船之主矣。
轮船之于长龙舢板,大小既已悬殊,迟速更若霄壤。
假令同泊一处,譬之华岳高耸,众山罗列,有似儿孙。
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又逼处可怯之地。
”4,因此强烈要求舰队遣散,并且在回复奕又虑该洋兵等逗留滋事,赶即拨给薪工经费,责成阿思本迅速押带回国,并将狡狯异常之李泰国趁势革退,不准再干预中国事务。
用不测之威,弭无穷之患,一举而数善俱备,固宜中外翕然称快也。
”1《曾国藩全集·书信六》4458. 复奕诉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 3946页2《曾国藩全集·奏稿三》0791. 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摺(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1603页3《曾国藩全集·书信六》4458. 复奕诉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 3946页4《曾国藩全集·书信六》4458. 复奕诉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 3947页1虽然所购七船以化为乌有,但是维护了国家主权,粉碎了英国企图控制中国军事的阴谋,并且将狡狯异常之李泰国趁势革退,可谓是一举两得。
论经世致用对曾纪泽外交的影响
器的利弊,协助清政府采购。经过研究 ,曾纪泽对中国引 进的 “ 蚊子船”提 出了异议,指 出: “‘ 蚊子船’船小炮 大,炮火不能左右顾 ,则命中之权操之于舵工 . 操练颇不 易易,疑其难于得力” ,并看到英国 “ 蚊子船’甚少,亦 ‘ 未闻宿将达官 ,赞此船为行军利器者 ,亦未闻他国有专用
局何?⑧ , ” 强调西北边塞对新疆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意 义。再如,对于西藏、蒙古等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曾 纪泽也多次建 议清政府要对其 “ 总揽 大权,明示天下” , 防止西方列强 “ 侵夺之虞⑨ 。从曾纪泽的言行不难看出, ” 他对中国边疆 、沿海地区的重视 ,除了一个外交官对国际 大势敏锐的观察和对国土寸土寸金的热爱外 ,与其接受了 魏源等经世派注重边疆的理论密不可分。更加值得一提的
更加突出,中俄伊犁谈判中,他主张力保伊犁,“ 伊犁一 隅 ,夫固中国之奥 区,非仅西域 之 门户也。第 就西 域而 论 . 英、法人谓伊犁全境为中国镇守新疆一大炮台,细察 形势,良非虚语。今欲举伊犁而弃之,如新疆何? 更如大
专论强弱,不论是非。兵力逾多,挟制逾甚③ ,因此把整 ” 军练兵、实力备战作为最紧要的事情。曾纪泽充分继承了 父亲这种务实思想,积极强调军事战备的作用 , “ 惟有经
① 作者简介: 刘
筱 ( 1967- ) 女,湖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2004 级研究生。
25
( 甘肃行政 学院学报 > 2006 年第 3 期 i 是 ,曾纪泽还研究了 《 苏省舆图》 地球全图》 中国各 、《 、《
. 政 治与社会
言文字为当务之急9 .. ,亦提 出了设立翻译馆的主张,并 身体力行,三十二岁时开始学习英语,终于成为中国近代 史上第一位懂得外语的外交正官。为了让更多的人重视英 语学习,他还亲自为英语语法书籍 《 文法举隅》作序,阐 明“ 考求各国语言文字,诚亦吾儒之所宜从事,不得以其
曾国藩外交思想研究述评
*
诊
.
卜
,
要
月 令 特 称玲 , l
9 世纪末 以 前 人 们把外交 统称 在 1
, ,
“
使彼 不 能求呈 于 我
, ,
”
.
对
一 外交 思 想 的评价
几例
:
韦
姜为 洋务 故 在 曾国落逝 世 至 清末 人们 对 苹 军其洋务思 想的评价 实际 上 就包括 了对其
主 张待 人 以 诚 的做 法 是不 妥的 因在 近 代 外 交斗
. .
,
,
不论英俄德法 我 只 捧 着这 个锦囊 用 一个诚 字 同 他相对 果然 没 有 差错 且有很大 收效 的时候 古 人
谓 一 言可 以 终身行 真 有此 理 ③ 李 鸿 章 之 所 以 如 此 评价 曾 国落 的 诚字 锦 囊
, , , , .
最先发表评述 的是郭禽嵌 文 主张极 口 赞 同
, , 。
他 对 曾国落的外
, ,
尝曰
: “
涤公 于 洋务素非通 晓 只
.
为了反抗怪略 积极提倡 自强之 道 薛福成对 曾 氏 这一 思 想 的肯定是 恰 当的 因 在 强 手如林 的情 况 下 弱者如 不 积极发奋 自为 将永无 出 头之 日
智
”
.
使 国 家 自立
“
”
、
“
自强
”
.
最 后达 到 制 夷 之 目
71
“
”
曾 国 落 外 交 思 想 研 究述 评
。
曹建 英
:
的
李鸿 章 主 政 2 0 多年 却 没 有 完成 曾 国 落 的 遗
洋务运动论文
他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1860年,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攻陷安庆,第二年他即在安庆创设内军械所,制造新式船炮。虽然它的规模相当的小,但它是中国最早生产近代武器的工厂。1863年,曾国藩认识到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必须首先发展及其制造业,于是他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近代军工厂——江南制造局。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起了一些抵制作用。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求强” ,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于是曾国藩在1861年12月创办了安庆军械所,在1863年安庆军械所还造出了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1865年把金陵制造局迁到上海。李鸿章1864年在苏州设立西洋炮局,1865年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建船政,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开办天津机器制造局,1887年丁葆祯在成都设立四川机器局……短短几年间,中国的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次大飞跃。
众说纷纭的外交人物——曾国藩
战争的爆发。都 熊 l实的积极作用。因此,完全可以 切 认为 国藩是洋势遥动舶开拓者,洋务运动是振兴 中华 的救圆运动 洋势透动本身的 目 的虽没有达到,但它在中 蠲近代史上是翕呻啪_} I 塌 迓意义的,它促进了中国的产业革 命.促进7中国麟族薹商业 的发展,随洋务运动产生的洋 务外变。对健避 统羚囊与现代外交的对接,产生了不可 替代的作鹰。 .—i
禁 传的西 学术 些部 满 赫 勰 _ 碲 方 的某 分 曾威 罚 置 程 糟 诸实 行动 例如 他第 个正 奏摄出 嫦 智以l 际 。 , 一 式上 l 夷 制 船 造炮” 第一个建立现代工厂并遄出舱艇 第一个派爻硝撵 ;
维普资讯
因。曾 国藩是 中国 近代史 上一 位具 有深 远影 响的外 交人 物,
是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内 忧外患变局时崛起的著名人物, 以 其立德、 立功、 立肓的非凡实践而著称于世。毛泽东说过: “ 愚于近人, 独服曾文正 历史证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外 交史上, 是洋务外交的酋家、 道义外交的名家. 军事外交的 大家,当然,也是教案外交的输家。
维普资讯
c c j HI i o WA JAO I N Hu ' M I I P A Z Y
舀 薹・ 变 ■ 升■
众说纷纭的外交人物
l 囊 叟/ 一生
在近代中国. 朝廷不愿直接与洋人打交道, 因此, 地方 督抚直接参与外交交涉。16 年成立总理衙门后,中央对 81 于 重大外交政 策和对外 纠纷等 问题仍 然坚持 向地方大 员进 行 咨询。 这就是曾国藩等在晚清外交申占有重要地位的主婴原
国 岂可一 日忘
忧 ,将来 师 夷 出 自己造炮 造 他 再次 建议 :
倡罨摩
’ ’
簧 德导 务运 到了 窖忽 低 威 圜麓 的撵 勐收 不 视和 估的 效。
曾国藩外交思想及对外政策再思考
曾国藩外交思想及对外政策再思考作者:耿永向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3年第09期摘要:曾国藩是晚清史上叱咤风云、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他以书生带兵,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延续了清王朝的生命,捍卫了中华道统。
本文试图从探究曾国藩外交思想的起源入手,结合他参与的具体外交事件及其采取的对外政策措施,对曾国藩的外交思想及对外政策有个新认识,进而研究其外交思想和政策的实质、影响及现代启示。
关键词:曾国藩;外交思想;对外政策;再认识一、人们心目中的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
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两江总督。
他以书生带湘兵,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维护了清朝统治;他开启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他治军严整,治家有方,曾氏家训广为传颂。
亦有人说他是汉奸、卖国贼、刽子手,也使他成为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
对于上述评价,史学界争鸣已久,研究成果宏富。
而本文拟从他的外交思想及政策角度阐述其外交思想的起源,结合他参与的外交事件和对外政策,探究他外交思想及政策的实质,进一步了解其对晚清政治的影响及现代启示。
二、曾国藩外交思想的起源他27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
后适逢太平天国起义,书生有了用武之地,又屡立战功,因此一路青云直上。
但提到曾外交思想的起源,就不得不从道光18年他中进士时说起,也就不免谈到时任首席军机大臣的穆彰阿(曾的主考官)。
后世评价他“在位20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
”鸦片战争前夕,以他为首的弛禁派排挤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严禁派,主张妥协,蛊惑道光帝,因此他对鸦片战争的失败应付一定责任。
而他作为曾的恩师,帮助他打通关节,顺利进入翰林院。
更重要的是教给了曾“为官之道”:“打掉牙,和血吞”,“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老师的教导对曾影响很大,但历经宦海沉浮之后,他对老师的话有了新的、正确的理解。
没有像老师一样一味阿谀奉承,妥协退让。
论曾国藩外交思想的历史影响
收稿日期:2007-11-07作者简介:杨慧婷(1984-),女,河南衡阳人,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
第20卷第1期2008年2月沈阳大学学报J OURNAL OF SHEN YAN G UN IV ERSIT Y Vol 120,No.1Feb.2008文章编号:100829225(2008)0120096203论曾国藩外交思想的历史影响杨慧婷,汪 翱(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摘 要:阐述了曾国藩外交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羁縻驭夷”,指出曾国藩外交思想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关 键 词:曾国藩;外交思想;历史影响中图分类号:D 829 文献标识码:A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双重危机:一方面,西方列强接踵而至,不断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安全;另一方面,国内民众饱受压迫,接连发动武装起义来反抗清廷的腐朽统治。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战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使国内外危机越发严重。
身处这种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局,为处理好中国同强敌之间的关系,曾国藩等人开始积极寻求顺应时局的外交策略。
受经世传统和西学潮流的影响,曾国藩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以维护清廷统治为目标,提出了“师夷智”的口号,并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在兴办洋务和办理外交的过程中,曾国藩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外交思想,对晚清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曾国藩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曾国藩外交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羁縻驭夷”,他曾说:“驭夷之法,以羁縻为上,诚为至理名言。
”[1]所谓“羁縻”,是指面对列强,要权且笼络、谨慎应付,尽量与之维持友好关系、营造一个和平环境,争取时间以图自强,最终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
具体而言,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待夷诚信,善全和局在总结鸦片战争以后中外交涉的得失时,曾国藩指出:“道光庚子以后,办理夷务失在朝廷朝和夕战,无一定之至计。
遂之外患渐深,不可收拾。
”[2]因此,曾国藩审时度势,将“信”字放在第一位,作为办理外交的基本准则,以免招致列强更多的挑衅侵略。
论曾国藩的外交思想
作者: 杨国洪
作者机构: 深圳大学党委组织部 干部
出版物刊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8-139页
主题词: 曾国藩;外交思想;理势并审;爱国者
摘要: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破坏者和建设者。
对他的外交活动,向来的评价是见仁见智,有褒有贬。
本文试图分析指导曾国藩外交活动的思想及其变化趋势,并探究影响这种抉择的原因和要素,力图从心态历史学的角度勾划曾国藩外交活动的主流。
认为曾国藩并非是一个“汉奸”、“卖国贼”,而是一个为维护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统治,在内忧外患中“理势并审”,处理外交事务,试图卧薪尝胆但终无可奈何的爱国者。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
一)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的军事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湘军的建立和治军作战的过程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忠义”为准则的建军军事战略思想。
曾国藩建军思想的—个特色,就是在军队内部强化封建意识。
他以孔孟的“忠义”为建军的宗旨,要求湘军绝对效忠清王朝的封建政权,绝对忠于自己。
在“忠义”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在湘军的编制上主张先设官,由官自招士兵,各军内部以各级将领为核心,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为惟一信条;全营归属营官,营官归属统领,全军归属大帅。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私属性质的上下级关系。
曾国藩选择将领以“忠义血性”为标准,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效忠清王朝,才能绝对服从自己。
在招募士兵的问题上,曾国藩主张应招“以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以便使他们树立“愚忠”的思想,能够充当炮灰,为清王朝卖命。
同时,曾国藩主张采用原籍招募的办法,由统兵将领亲自筛选,通过私人的关系建立相互之间的情谊,在军队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以此维系军队的协调和稳定。
第二,以“礼、诚”为本,以“勤、恕、廉、明”为要义的治军军事战略思想。
曾国藩整治军队的第一要务是“礼”治,即以礼自治,以礼治人;他整治军队的另一要务是“诚”,即把“诚”看作“物之始终”,是维系国家和民族之命运的纽带。
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还要以“勤、恕、廉、明”为要义,做到“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
所谓“勤以治事”,就是要求湘军改变八旗、绿营的积弊,各级将领对待一切问题要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他认为治军之道以“勤以治事”为先,正是由于他要求下属做到勤劳,力戒懒散作风,才大大提高了湘军将领的指挥和决策能力。
所谓“恕以待人”,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对待下属要讲求“仁”、“礼”,使他们能够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卖命。
曾纪泽:中国第一位天才外交官
曾纪泽:中国第一位天才外交官作者:伟荣来源:《侨园》2012年第05期在中国人人都知道曾国潘,然而,熟悉曾纪泽的人却寥寥无几。
曾纪泽是曾国潘的大儿子,生于1839年,卒于1890年。
在其人生短短的51年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纪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其近代外交思想及其实践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修身齐家:深受乃父影响曾国藩被推崇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出身名门的曾纪泽正是在父亲的引导下,深得其父的真传。
他牢记父亲的立德、立功、立言的教诲,做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并在此基础上向着人生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奋进。
曾纪泽大约在一岁时被带到北京——他父亲做官的地方,虽然他在官方考试没获得成功,但他得到了广泛而自由的教育。
他自学了历史、文学、音乐和箭术,并且在绘画和书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曾纪泽还学习了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并著文推广。
30岁以前,他一直孜孜不倦吸收父亲的立德、立功、立言的教诲,为出使欧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72年农历二月初四,是曾国藩的最后日子。
他告诉后代:“以后曾家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打仗是最害人的事,是造孽。
”说罢,曾国藩栽倒在曾纪泽的身上去世。
由此可见,一生戎马生涯的曾国藩对战争之深恶痛绝,尽管自己为清廷平定叛乱、巩固边疆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1878年曾纪泽担任驻英、法公使。
曾纪泽出使欧洲之前,于1877年和1878年两次被慈禧太后召见。
虎口取食:夺向伊犁九城曾纪泽作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他的外交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与俄国进行的外交谈判。
1878年,他作为曾国藩的继承人被任命为出使英、法大臣。
早在1864年,浩罕国贵族、军事首领阿古柏发动叛乱,建立“哲德沙尔”政权,遭到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的西征军讨伐。
后兵败身亡。
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趁中国西北动乱,以“代为收复”为名,出兵占领了新疆伊犁。
我对曾国潘的认识
我对曾国潘的认识对于曾国潘,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显赫并且很有争议的人。
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近代中国人尤其湖南人,从权贵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学子,大多佩服曾国藩,佩服其治学为人和带兵做事。
从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之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梁启超到杨昌济,从陈独秀到毛泽东,也无不表示推崇师法,受过其人的种种影响。
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前一年(1917年8月28日),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
”蒋介石则这样评价曾国藩:大满清之所以中兴,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者,盖非人才消长之故,而实德业隆替之征也。
彼洪杨石陈韦之定略,岂不比拟于曾左胡李之清臣,然而曾氏标榜道德,力体躬行,以为一世倡,其结果竟给移风易俗,挽回颓靡。
吾估不问其时应变之手段,思想之新旧,成败之过程何如,而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已足为吾人之师矣(《曾胡治兵语录注释》——蔡锷著)。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人们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有的人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
洋务运动人物评价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皇帝,通过治学苦读、朴 实求索、艰苦奋斗、以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事功,为将为 相为侯,位极人臣之尊,死后被谥为“文正”,有立功、立 言、立德三不朽,千古完人之美誉。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也是洋务运动
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赢得了同治中兴,奕䜣获得 “贤王”美称。
奕䜣媚外,亲近列强。虽然他是洋务派的领袖,但是他为清流
派所鄙视,被呼为“鬼子六”。奕䜣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但 他又主张削弱地方势力,引起相淮势力的不满;由于奕䜣权力 受限,不能满足列强的要求,列强对他也开始不满。
1.
2. 3.
左宗棠同时建“甘肃织呢总局”,这是中国第一个
机器纺织厂。
福州船政局
甘肃织呢总局
兰州制造局
反面
• 左宗棠被部分史学家认 为是维护封建满清王朝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农 民起义的刽子手。 • 左宗棠在镇压由回族组 织的同治陕甘回变时, 带领湘军为了被回族屠 杀的汉族报仇而对回民 进行报复性屠杀,左宗 棠提出:“先将逆回痛 予剿洗。”并制定“剿 抚兼施,以剿为主”的 决策。
1865 年
1881年 1870 年
李鸿章接办了天津机器局。并加以扩充,除制造各种军 火外。还承修兵船、轮船和挖河机器船等.1877年又试造水雷。
东方军事 近代中国最大的军 工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的 炼钢厂
发展民用企业以求富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李鸿章
电报局:1879年,李鸿章在大洁北塘海口炮台与天津之间试设电报。是中国 最早创办的电报,而且通报效果良好:“号令各营,顷刻响应。”1880年, 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并在天津、上海之间设分局七处。1881年.敷设津沪 间电线,1884年.全长近3000公里的上海至广东的线路峻工。电报总局自设 立后, 经营十余年布满各省。“瞬息万里,官商称便”。 矿务局: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开平矿务局,这是中国第一十大规模用 机器采煤的矿务局,1881年开始出煤,并迅速占领天津市场,从此,中国兵 轮、商船及机器制造各局所需用煤不致远涉重洋购买,打破了外资的控制,收 到了“以裕军需.而收利权”的效果。 器织布局:1878年,李鸿章为了自扩其工商之刺.以保利权。开始筹建机器 织布局,历经l0余年坎坷,终于1890年完成。1893年,附设“同孚吉机器纺 纱厂”盈利速增,有利抵御了洋纱洋布的进口,促进了本民族工业发展。 铁路:李鸿章是中国最早倡导兴修铁路的人,他在顽固派围攻、甚至谩骂的艰 难环境下,多次奏请清政府大规模修建铁路,终于在1881年.修筑了中国自 造的第一条铁路—— 唐山至胥各庄铁路。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这句流传民间百年的经典谚语,深刻道出了一个洞悉中国传统内圣外王之术的名臣曾国藩和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智慧权谋的传奇商人胡雪岩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被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读完《曾国藩传》从书中了解曾国藩不平凡的一生,也从中受益很多,就从曾国藩读书来说,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经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二、夜不出门。
前三条是为读书做的准备。
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
最重要的,读书不能以浮躁之心读,更要重视做读书笔记、随手摘记、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曾国藩外交思想浅析——以天津教案为视角
堂豢养,“并无拐带情节”。至于挖眼剖心纯属谣传, 人多已死伤,又无当堂对质之苦主”,如果按常理办
外国教堂对死人有洗尸封眼之事;四是教堂中院落多, 疑,但Biblioteka 确凿证据的疑犯,还有十六名,准备第二批
廷对天津道府县官就进行了处分。 同治九年 (1870 年) 至计,遂外患渐深,不可收拾。皇上登极以来,外国
以致成巨案,均属咎无可辞。崇厚、周家勋、张光藻、 涉之中,讲究诚信,坚守和约带来的结果。因此不能
策,先将在津案中俄国受伤之人,英美焚毁的教堂, 速为办理,“不与法国并议”。这样就遏制了法国联 合津案中的其他国家对清政府敲诈勒索的企图,同时 为津案的办理扫除了一定的障碍。“外交之为用,形 变之术,固在乎外交家之智慧手腕,而万事成之基本 关键,未有不以其国力如何以为断者。”因此,在处 理天津教案时,处处都能体现他讲求实力的思想。曾 国藩在到达天津后,查明津案发生的原因在于“因奸 民迷拐人口, 牵涉教堂, 并有挖眼剖心作为药材等语” 。 在具体处理上曾国藩指出,天津教案肇事之责“即使 曲在洋人而公牍亦须浑含出之”,面对列强的步步进 逼,“中国目前之力,断难遽启兵端”。面对列强兵 力恫吓,曾国藩表明其心志,“臣之咸丰三年带兵, 早矢效命疆场之志,今兹事虽急病虽深,而此志坚实, 毫无顾畏”。因此,在津案问题上,不能采取之前教 案处理方式,面对列强的兵船示威就草草了结教案, 使清政府蒙受巨大的损失。曾国藩也明白清政府与列 强之间的实力差距,但他仍“调拨官军为未雨绸缪之 计”。正是在曾国藩实力思想的指导下,使列强明白 清政府对此次教案的态度逐步强硬,多次挫败列强的 无力要求,在最大限度上维护了清政府的利益,使天 津教案较为完满地得到解决。 外交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的重要方面,“政治思 想的产生,虽因人而不同,究与时代有密切之关系。 盖政治思想的产生,原以济当时政治之穷;苟于当时 政治之无深刻之认识,则不可产生政治思想也”。曾 国藩外交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时代环境的产物。 曾国藩在天津教案处理上采取“保和局”的政策,实 在是无奈之举,因为“内修不治理,则外交实无可辩 之理”。曾国藩羁縻思想中的“以夷制夷”策略,在 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期望的效果, 但曾国藩未能明白 “各 国虽有仇隙,而其交涉中国,则仍并力以图”,结果 反而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程度逐步加深。
浅论曾纪泽的外交思想
243浅论曾纪泽的外交思想作者简介:罗忍章,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
浅论曾纪泽的外交思想罗忍章(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20)摘要:曾纪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之一。
曾纪泽的外交思想体现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以强硬国力为后盾进行谈判以及运用国际法维护中国权益等方面。
他在外交实践中通过艰苦努力为中国争得权益,抨击了西方的强权外交,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推动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曾纪泽 近代 外交思想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243-02曾纪泽,湖南湘乡人,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长子。
1878年,受命出使英国、法国,开始他的外交生涯。
1880年出使俄国,修改崇厚擅自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至1881年2月24日达成《中俄改订条约》,成功收复伊犁等地。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曾纪泽由于态度强硬,引起法国政府的不满,随即卸任驻法大臣。
1883年4月16日与英商谈并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约》,为清朝国库每年增加收入200多万两。
出使期间,也十分关注朝鲜与缅甸方面的交涉,不断为保持清朝宗藩体系作出外交方面的努力。
1890年4月12日,曾纪泽不足五十一岁早逝,受赐谥号“惠敏”。
曾纪泽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能取得如此成就,其外交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曾纪泽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一)中外关系格局的变化及西方思想的传入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政府没有设置专门管理对外事务的机构,只是派遣礼部和理藩院负责接待,清政府处理与他们之间关系的基本政策是恩威并施,剿抚兼施。
[1]鸦片战争后,在体制上逐步建立处理对外事务的机构,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外交原则上,开始接受和学习西方国家外交原则;在外交活动上,逐步走向世界,兴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且派遣驻外使团;列强在侵略的同时不自觉地将西方国家处理外交事务的某些原则传入中国;且当时晚清政府洋务派正在主导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开办了京师同文馆学习西方知识,知识分子开始主动地接受西方思想。
曾国潘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潘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求。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浅论曾纪泽的外交思想
浅论曾纪泽的外交思想作者:罗忍章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1期摘要:曾纪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之一。
曾纪泽的外交思想体现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以强硬国力为后盾进行谈判以及运用国际法维护中国权益等方面。
他在外交实践中通过艰苦努力为中国争得权益,抨击了西方的强权外交,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推动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曾纪泽近代外交思想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243-02曾纪泽,湖南湘乡人,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长子。
1878年,受命出使英国、法国,开始他的外交生涯。
1880年出使俄国,修改崇厚擅自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至1881年2月24日达成《中俄改订条约》,成功收复伊犁等地。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曾纪泽由于态度强硬,引起法国政府的不满,随即卸任驻法大臣。
1883年4月16日与英商谈并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约》,为清朝国库每年增加收入200多万两。
出使期间,也十分关注朝鲜与缅甸方面的交涉,不断为保持清朝宗藩体系作出外交方面的努力。
1890年4月12日,曾纪泽不足五十一岁早逝,受赐谥号“惠敏”。
曾纪泽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能取得如此成就,其外交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曾纪泽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一)中外关系格局的变化及西方思想的传入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政府没有设置专门管理对外事务的机构,只是派遣礼部和理藩院负责接待,清政府处理与他们之间关系的基本政策是恩威并施,剿抚兼施。
[1]鸦片战争后,在体制上逐步建立处理对外事务的机构,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外交原则上,开始接受和学习西方国家外交原则;在外交活动上,逐步走向世界,兴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且派遣驻外使团;列强在侵略的同时不自觉地将西方国家处理外交事务的某些原则传入中国;且当时晚清政府洋务派正在主导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开办了京师同文馆学习西方知识,知识分子开始主动地接受西方思想。
曾国藩的“等距离外交”
曾国藩的“等距离外交”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12年第3期与领导协调,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也不是一种肮脏的手段,更不是玩弄权术。
与领导协调,要作为一门学问来进行研究。
文 | 董明清朝大臣曾国藩不是专职外交官,但他的外交思想却和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活动一样,运用十分之娴熟。
曾国藩的外交方针有四个字,即诚、信、争、和。
按曾国藩的说法,“诚”就是“老老实实,推诚相见,和他平情说理”。
因为“我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
”“信”是信守已经签订的条约,把列强限制在条约许可的范围之内,抑制其贪而无厌的要求。
“争”,对于外国人超越或违背条约规定的行为,曾国藩主张“据理力争”。
“和”,就是与列强保持和好关系。
“初则壮于颜,后则缄其口”的情况似乎属于一般性的交涉,对于原则问题,曾国藩主张力争到底。
同治六年十一月,他在《遵旨预筹与外国修约事宜密陈愚见以备采择摺》中,主张以列强“所要求各事言之……铁路、轮船、行盐、开栈等事,害我百姓生计,则当竭力相争”,始终不可移易。
“如果洋人争辩不休,尽可告以即使京师勉强应允,臣等在外仍必以全力争回;即使臣工勉强应允,而中国亿万小民,穷极思变,与彼为仇,亦断非中国官员所能禁止。
中国之王大臣为中国之百姓请命,不患无词置辩,甚至因此而致决裂。
而我以救民生而动兵,并非争虚岱:而开衅,上可以对天地列圣,下可以对薄海苍生,中无所惧,后无可悔也。
”多么坚定!应该充分肯定,曾国藩的这些见解,体现了爱国爱民的思想,尤其不惜为此而“决裂”,而“动兵”,“中无所惧,后无可悔”,这种凛然的正气,无畏的精神,值得正视。
曾国藩屡次反对“借夷助剿”;反对把中国的海军大权交给英国侵略者,坚决主张退回“阿斯本舰队”,都是坚持原则的体现。
人们对曾国藩常用“软弱”、“妥协”、“媚外”、“投降”、“卖国”等责骂之词,未免失之偏颇。
在同一篇奏折里,曾国藩对外国使节要求清朝皇帝接见,清廷向外派遣使臣和外国人要求开拓传教等问题,提出了灵活处理的意见。
浅析中庸之道对曾国藩外交选择的影响
浅析中庸之道对曾国藩外交选择的影响摘要:国际关系的研究一般具有两个分支,其一是世界政治,其二是世界经济。
无论是政治经济都离不开广泛的文化背景,只是这一背景含而不露,如果我们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更加注重文化研究,对国际关系的理解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中庸之道羁糜外交导航仪美国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认为:一切国际政治都是文化性的,我们正处在全球范围的文化政治时期。
在形成和制定对外政策的复杂过程中,政治文化、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是隐蔽的、多样的,尤其是本土文化,它不仅是对国家成就具有广泛作用的决定因素,而且也是国家领导人决策的“导航仪”,以其隐性的方式影响着领导人外交理念的选择。
晚清时期曾国藩的外交选择深受儒家的中庸之道影响即是一典型实例。
一、儒家中庸之道的涵义及其蕴藏的政治智慧中国人的政治思维独具特色,儒、法、道各家又各有个性,其中儒家之“中庸之道”无疑影响最为深远。
《论语》里说:“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实际上“中庸”在儒家思想中,不仅是一种德性,还是一种政治思维方式。
孔子的政治思维方式即中庸之道,有三种基本含义。
首先是用中、执中、中正。
在孔子看来,中是礼,用中、执中,就是符合礼。
用中,即坚持原则。
在孔子看来,当时的政治是偏险不正的,何以正之?他主张用仁义正之。
孔子惶惶然奔走于列国,就是试图以仁义以匡正之,匡正而不得才退而著述讲学。
用中之道、中正之道是其后儒家从道不从君,坚持仁义的最高原则的理论依据和渊源。
在这里中庸之道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觉地调节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言论行动,使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严格保持在儒家规定的道德规范所许可的范围之内。
其次,中庸的另一个含义是中和,《中庸》提出,“中和”是天下之“大本”、”达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11-07作者简介:杨慧婷(1984-),女,河南衡阳人,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
第20卷第1期2008年2月沈阳大学学报J OURNAL OF SHEN YAN G UN IV ERSIT Y Vol 120,No.1Feb.2008文章编号:100829225(2008)0120096203论曾国藩外交思想的历史影响杨慧婷,汪 翱(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摘 要:阐述了曾国藩外交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羁縻驭夷”,指出曾国藩外交思想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关 键 词:曾国藩;外交思想;历史影响中图分类号:D 829 文献标识码:A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双重危机:一方面,西方列强接踵而至,不断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安全;另一方面,国内民众饱受压迫,接连发动武装起义来反抗清廷的腐朽统治。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战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使国内外危机越发严重。
身处这种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局,为处理好中国同强敌之间的关系,曾国藩等人开始积极寻求顺应时局的外交策略。
受经世传统和西学潮流的影响,曾国藩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以维护清廷统治为目标,提出了“师夷智”的口号,并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在兴办洋务和办理外交的过程中,曾国藩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外交思想,对晚清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曾国藩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曾国藩外交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羁縻驭夷”,他曾说:“驭夷之法,以羁縻为上,诚为至理名言。
”[1]所谓“羁縻”,是指面对列强,要权且笼络、谨慎应付,尽量与之维持友好关系、营造一个和平环境,争取时间以图自强,最终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
具体而言,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待夷诚信,善全和局在总结鸦片战争以后中外交涉的得失时,曾国藩指出:“道光庚子以后,办理夷务失在朝廷朝和夕战,无一定之至计。
遂之外患渐深,不可收拾。
”[2]因此,曾国藩审时度势,将“信”字放在第一位,作为办理外交的基本准则,以免招致列强更多的挑衅侵略。
他说:“夷务本难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
笃者,厚也。
敬者,慎也。
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难。
吾辈从此一字下手,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3]诚信交往的第二个方面就是,遵守已经签署的中外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外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致使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受到巨大损失。
但鉴于中外实力的巨大差距,曾国藩采取了信守条约的办法。
一方面,遵守条约可以在短期内维持与中外之间的和平关系,在国力尚未强大之时,绝不能轻言战事,为的是争取更多的时间徐图自强;另一方面,信守条约还能将洋人的要求尽量控制在已有条约的范围之内,进而抑制其欲望的过度扩张。
在曾国藩的外交思想中,“和”的精神也占有重要位置。
他不仅将“和”视作办理外交的最终目的,还以“和”作为办理外交的一种重要手段。
鉴于当时中国实力不济,曾国藩主张暂时委曲求全,对外实施“和戎”政策,为自强求富创造条件,待到将来具备“制夷”的条件再与之抗争。
不过,求和并不代表一味退让或投降。
曾国藩主“和”,实际上是为自强的政策谋求长期的和平环境,是“隐忍徐图”的自强之道,是当时客观环境之下的无奈选择。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还是主张采取积极措施维护国家权利。
2.师夷之智,徐图自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期间,曾国藩亲眼目睹了外国侵略者如何凭借“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中国横行无忌。
作为一位民族意识强烈的封疆大吏,曾国藩希望中国也能拥有坚船利炮,因此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图强国御侮。
弱国无外交,要想有效制夷,必须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
“凡附强不附弱,人与万物之情一也,中国与外夷之情一也。
以自立为本,以推诚为用,当可渐为我用。
”[4]曾国藩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带头发起了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曾国藩的自强之策的实施是从军事工业开始的。
1861年初,曾国藩建立了安庆军械所,并开始利用国内的设备仿制西式枪炮。
当他发现军械所的设备多数陈旧落后时,还特地派人从国外购买了一批“制器之器”,使国内的军工企业在几年时间内得以迅速发展。
但长期的洋务实践也让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洋人的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若不遍览久习,即使能购买到机器,也无法洞彻其本源。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急需一批懂外语的翻译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外交人才。
于是,曾国藩又同李鸿章等人一同上书朝廷,建议选派学生出国留学。
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清廷于1872年派遣了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
二、曾国藩外交思想的历史影响曾国藩并非一名专业的外交官员,但却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席位。
身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晚清洋务运动的先驱,在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不仅参与了多项外交事务的重大决策,还亲自处理了一部分涉外案件。
他的外交思想对晚清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1.对清廷外交决策的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的众多官员在对待洋人态度方面分歧很大,每当面临重大涉外事件的时候更是如此,常令清廷决策者难以抉择。
在众说纷纭的状况中,曾国藩的外交策略却屡被采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最高统治者的外交决策。
其中较典型事例主要有:借夷兵助剿问题和阿思本舰队事件等。
(1)借夷兵助剿问题。
1860年9月,法国专使葛罗表示愿意出兵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军,承诺“该国所有停泊各港口的船只、兵丁悉听调遣”[5];同年11月,俄使伊格那提耶夫面见恭亲王奕 ,建议其“拨兵三四百名在水路会击(太平军)”[6]。
清廷曾就借师会剿一事征求过封疆大臣的意见。
宁绍道台的张景渠为尽快挫败太平军,比较赞成向英法侵略军借兵助剿,其他许多官员也都持相同观点。
曾国藩却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反复上书朝廷,强调只可借夷兵助守,万不能借夷兵助剿。
他指出:“借助外国,自古为患”“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一二不逞之徒,自申其媚夷之术,必欲煽动西国大队东来”。
因此,他认为:“借洋兵以助守上海,共保华洋之人财则可;借洋兵助剿苏州,代复中国疆土则不可”[7]。
在曾国藩等人的一再劝谏下,咸丰朝廷最终还是没有将借夷兵助剿之事付诸实行。
(2)阿思本舰队事件。
为迅速平定太平天国运动,1861年清廷决定向英国购买一支现代化的舰队,并将此事委托给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李泰国代办。
李泰国接令后不仅购买了8艘英国舰船,还招募了600名英国官兵水手,并任命英国皇家海军上校阿思本为舰队司令。
1863年1月,在清政府尚未许可的情况下,李泰国擅自与阿思本签订《合同十三条》,并签订了《英中联合海军舰队章程》。
按照条约规定,阿思本不仅成了舰队司令,而且成了清政府的海军总司令,所有海军官兵的任用都必须经过他的同意。
曾国藩和奕 等人得知此事后,坚决表示反对。
曾国藩写信给总理衙门说:“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授之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又逼处可怯之地,其祸患无穷”[8]。
他主张“赶紧拨给薪工经费,责成阿思本,迅速押带回国,并将狡狯异常之李泰国趁势革职,不准再干预中国事务”[7]。
清政府最终采纳了曾国藩的建议,解散了阿思本舰队,将英国军舰、水手悉数退回;要求英国归还中国预付的船款,已经发派的薪酬、差旅等费用,则由中国方面支付,额外赏给阿思本一万两白银;撤消李泰国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职务。
2.对晚清外交名臣的影响曾国藩是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变局时崛起的著名人物,他一生以立德、立功、立言的非凡实践而闻名于世。
对于晚清时期继曾国藩而起的许多外交名臣,如:李鸿章、郭嵩焘、薛福成、曾纪泽等人而言,其外交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刻。
(1)曾国藩的“诚信和戎”之道被晚清外交名臣奉为信条。
李鸿章曾经说过:“与洋人交际,以吾师忠、信、笃、敬四字为把握”。
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等人也都奉行“诚信”“笃敬”的外交原则,尽量维持中西和平状态,避免战事冲突。
在暂时遵守已有条约这一点上,李鸿章等人的看法与曾国藩也极为相似,例如李鸿章和郭嵩焘都对不平等条约抱有长期维持的意见。
郭嵩焘认为,“条约所载,皆奉谕旨允行,如有抗违,即是违旨”。
曾纪泽和薛福成虽然怀有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决心,主张改订《南京条约》以来的一切中外和约,但仍未79第1期 杨慧婷等:论曾国藩外交思想的历史影响完全脱离“诚信和戎”的思想框架。
(2)曾国藩的“自强求富”思想也被后世外交名臣广为延用。
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徒,李鸿章是“自强求富”思想的坚定执行者。
他先是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练兵训武;继而创建北洋海军,开办矿务、交通、通讯、纺织等,加强国防力量,裨益国计民生。
郭嵩焘、薛福成和曾纪泽在解决晚清外交困境的根本问题上,也沿袭了曾国藩“自强求富”思想。
他们认识到,只有“急图内治”,“以立富强之基”,方可“立国千年而不敝”;至于如何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他们又提出了各自具体的看法。
郭嵩焘主张大力开展与外洋通商,利用外力发展国内工商业,促我自强,从而顺利打破不平等条约体系。
薛福成也认为,中国自强之道是以求富为前提的,在加强防务的同时,更应竭力发展工商业,增强国力。
而曾纪泽却主张积极全面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包括科学技术上的制船造炮、经济上的发展工商业、政治上的议会制度以及外交上的国际公法,等等,以“自强求富”。
三、结 语曾国藩的外交思想是传统中国文化与晚清时代背景相结合的产物。
曾国藩所处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国内民众反抗不断,西方列强又侵略不止,致使清廷的统治风雨飘摇。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将孔子的“忠信笃敬”作为待夷之道。
其目的在于保全和局,徐图自强。
与此同时,曾国藩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励精图治,大力培养新型人才,开办新式工业,筹建新式海军,希望借此来提高中国的国力。
在处理涉外事务的过程中,曾国藩还发现,侵略中国的列强并非铁板一块,它们内部也有矛盾,存在着利益冲突;国力衰弱的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矛盾,与列强进行周旋,从而达到保全和局,维护国权的目的。
但鉴于列强实力强大,在运用外交手段的同时,对于西方列强的长处,则进行学习,以达到“师夷智以制夷”的目的。
曾国藩的外交思想为推动当时的洋务运动,谋求国内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洋务运动开展期间,清政府派出大批学生出国学习,这也与曾国藩等人的大力推动是分不开的。
而且这批留学生归国后,大多学有所成,也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贡献了各自的力量。
参考文献:[1]曾国藩全集・书札[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1255.[2]曾国藩全集・奏稿(十二)[M].长沙:岳麓书社,1995:6998.[3]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M].长沙:岳麓书社,1985:65.[4]袁南生.众说纷纭的外交人物———曾国藩[J].湘潮,2006(3):43.[5]章继光.曾国藩思想简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242.[6]文庆,贾桢,宝 ,等.筹办夷务始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9.[7]徐泰来.曾国藩在近代洋务与外交中的作用[J].曾国藩学刊,1994(1):44.[8]汪世荣.曾国藩未刊信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9:177.Historical Influence of Z eng G uofan’s Diplom atic ThoughtYA N G Huiti ng,W A N G A o(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 Culture,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411105,China)Abstract:The core of Zeng Guofan’s diplomatic thought———loose control———is explained.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his diplomatic thought is proved.The far2reaching influence that has in China’s modern diplomatic history is pointed out.K ey w ords:Zeng Guofan;diplomatic thought;historical influence【责任编辑 黄桂柏】89沈 阳 大 学 学 报 第2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