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学案9咏华山1_苏教版
一年级下语文教案咏华山苏教版
一年级下语文教案咏华山苏教版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
看法3个偏旁。
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先生感遭到华山的绚丽宏伟。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
教学具预备和辅佐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作业布置和设计:课内:组词、誊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咏华山〔齐读〕2.学习生字〝华〞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表达。
4.指点看图。
〔出示华山景色图〕复杂引见华山的天文位置,让先生从全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经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究竟怎样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效果听教员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1.范读课文。
2.指点先生借助拼音自在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战车读生字。
3.剖析字形,指点书写,了解局部字意。
4.描写生字,教员巡视指点。
要求:〔1〕看准字的结构,加快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一.温习反省1.出示生字,认读。
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讲读课文1.学习第一段。
〔1〕出示图一,指点看图,要求先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
课文里是怎样写的呢?〔2〕指名读。
〔3〕小结。
齐读。
2.讲读第二、三段。
〔1〕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离开了什么中央?他们是怎样来的?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华山为什么如此困难?c. 指点朗诵。
〔2〕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慨叹。
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慨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水平。
自在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华山究竟怎样个高法?a. 齐读四、五句。
b. 指点看图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点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如今却在山腰间,假设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境会怎样样?释词〝情不自禁〞。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案1一、分析教材:《咏华山》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即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美华山的事,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如“山腰、远远近近、只有天在上”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同时感受寇准的聪明才华,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本课可以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2、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准备:图片(华山)、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吗?,我国最有名气的山有五座,它们是……人们称它们为“五岳” 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座非常值得去游览的名山,叫华山。
请大家看这座山(指图)-这就是华山2.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老师吟诗(只要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3.喜欢这首诗吗?这首诗是古代一个7岁小孩写的。
4.你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为什么写这首诗,好我们今天就学习25课《咏华山》(板书)请小朋友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咏”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华”是多音字。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识华山1.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华山吧。
多媒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2.看了有什么感觉呀?(美、高)很多到华山的人和你们一样,都喜欢写诗或文章来赞美它!看,这里就有一首七岁孩子写的诗(出示:《咏华山》一诗)自己来念一念!3.读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由易到难排列问题:谁写的?为什么写?诗是什么意思?……)课文就解答你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
我们来看看吧!4.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2)读通每一个句子,长句子多读几遍;5.检查自学情况(多媒体出示):出示:小孩山腰情不自禁登华山远远近近艰难吟诵a.指名读正音b.小老师教读c.男女赛读d.全班齐读6.再读课文。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一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咏华山》时,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同时感受寇准的聪明有才华,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案,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案1一、分析教材:《咏华山》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即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美华山的事,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如“山腰、远远近近、只有天在上”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同时感受寇准的聪明才华,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本课可以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2、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准备:图片(华山)、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吗?,我国最有名气的山有五座,它们是……人们称它们为“五岳” 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座非常值得去游览的名山,叫华山。
请大家看这座山(指图)-这就是华山2.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老师吟诗(只要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3.喜欢这首诗吗?这首诗是古代一个7岁小孩写的。
4.你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为什么写这首诗,好我们今天就学习25课《咏华山》(板书)请小朋友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咏华山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咏华山教案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 学生能准确读出并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咏”、“华山”的含义。
-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2.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诗歌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拼音或注释读懂诗句的大致意思。
- 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技能,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生字书写规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 咏华山》,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 领会诗人对华山雄伟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感受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审美视角。
教学重难点重点:- 理解并背诵 咏华山》这首古诗,掌握生字新词。
-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华山,了解古诗描绘的景象。
-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简单的诗意解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 引导学生从古诗中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可通过展示华山风景照片或者播放华山风光短片,引发学生对华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简单介绍华山的基本情况及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二、初读感知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读课文,标注生字词,指导正确发音和断句。
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尝试理解每句诗的大致内容。
三、精读讲解1. 分析解读古诗每句的意思,结合华山的特点进行详细解释。
2. 使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的壮观景象。
四、品读赏析1.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脚和平仄之美,通过反复吟诵加深印象。
2. 讨论诗人如何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华山之高峻以及表现其敬畏自然的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描绘自己心中的华山景象,或模仿古诗形式创作关于自己熟悉景物的小诗。
2. 讲述其他诗人描写华山的诗词,让学生初步了解同一主题下不同诗人各异的表达方式。
六、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华山的特征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咏华山》设计教案 (一)
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咏华山》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咏华山》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9咏华山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绿线内的9个只识不写。
认识1个偏旁。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9 咏华山(齐读)2.学习生字“华”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小结。
, , , ,第2课时一、复习旧知、对话激趣1.继续学习第9课,齐读课题。
2.复习生词。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生:古时候有个小孩儿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去登华山)二、欣赏风景、创设情境1.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啊!你们现在最想干什么?(去看看华山)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寇准还有他的先生去游览这座驰名中外的华山吧!2.课件播放华山图片感悟华山的雄伟壮丽。
三、借助情境,欣赏品读1.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美丽等等)板书:高2.老师和你们的感觉一样。
课件出示:华山真高。
(指名读)3.华山的最高峰有2160.5米,而我们熟悉的紫金山只有448米,就是说,要5座紫金山加起来才能和华山相比。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华山及其风景的基本情况。
2. 能够读懂文章,并理解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心情。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咏华山》。
2. 课文分析: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华山的概况以及作者所描绘的华山秀壮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华山的概况及其特点,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感知文章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步骤1. 导入(1)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华山的景色,向学生介绍该地区的概况及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反思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所经历的“登山”经历,并引导学生在情感和心理方面产生共鸣。
2. 预习让学生阅读课文《咏华山》的标题,复述文章的主题,并板书《咏华山》四个字,让学生猜测课文与华山有关。
3. 学习(1)导入:通过向学生介绍华山的基本情况,开启学生对华山的认知。
(老师可以介绍一些关于华山的知名事迹、历史等)(2)阅读: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华山的历史、地理位置、景点等方面的情况。
并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美好的情感和意境。
(3)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句子,并解释一些第一次遇到的生词和词语,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推导课文的主旨内容。
(4)体验: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喜爱的风景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4. 巩固(1)思考:让学生思考华山所具有的吸引力以及华山的“咏”点,让学生认为华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2)比赛: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十分钟内创作一首咏华山的诗歌,并展示给其他小组欣赏,评选出最佳的三篇诗歌。
5. 作业让学生回家复述华山的情况,写一篇自己的“咏”诗,并画一张描绘华山景色的图画。
六、教学资料及板书设计1. 教学资料:图片、视频、课文等。
2. 板书设计:《咏华山》。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咏华山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咏华山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苏教国标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中的《读咏华山》课文进行教学设计。
本课是一篇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文,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进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时,学生将会学习到华山的地理位置、山势特点、名胜古迹及名人故事等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华山的地理位置、山体特征、名胜古迹及名人故事等;•能力目标:能够简单地描述华山及其周边景色,并朗读咏华山的课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山水名胜的热爱情感,增进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华山的地理位置、山体特征、名胜古迹及名人故事,并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华山的神韵;•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于山水名胜的热爱情感,让学生了解华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让学生先了解华山的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山势特点等。
可以通过《中国大地图》或者互联网地图等资源来帮助学生了解华山的位置和地形。
导入新课1.让学生看一下图片,了解华山的景色。
2.引出课文《读咏华山》,让学生看图片和课文标题,问一下学生觉得这首诗歌是关于什么的,激发学生探究华山的兴趣。
主体活动1.朗读课文:先让学生跟读,然后由老师带领齐读。
2.发掘语言知识:让学生认识自然景色的描绘语言、具象文字和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让学生自己将这些知识点总结在笔记本上。
3.探究华山:通过地图或图册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华山山体的探究,让学生学习华山周边景色和名胜古迹,并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一起思考交流。
4.探究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一下著名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唐玄宗、文天祥等,以及他们与华山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华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课堂小结通过对《读咏华山》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华山,探究了自然景色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对于山水名胜的热爱情感,并增进了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课后作业1.自己动手绘制一幅华山的风景画,并写一段自己感受华山之美的小作文。
一年级下册咏华山教学设计 咏华山一年级语文下册
一年级下册咏华山教学设计 咏华山一年级语文下册【篇一】一年级下册咏华山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咏华山》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咏华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想象力。
2、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了解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语文。
3、识字、写字。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理解“情不自禁〞,把文和诗巧妙地连接起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小朋友们,平时看到你们能背诵那么多古诗,老师真是佩服极了。
今天我也给大家背一首: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知道吗?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个七岁的孩子。
这首诗是怎样写成的,又是什么意思呢?咱们学习了课文之后就明白了。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咏华山。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多媒体〕出示华山图片。
这就是华山。
在我国陕西省境内,是五岳之一,也称西岳。
看了图片之后,华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生说说,师板书: 高 美〕过度:下面咱们就跟随这师徒俩到文中去领略华山的高,欣赏华山的美好吗?2、自由读读课文。
看谁能把书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畅。
3、检查:生字词是否读准音了?〔多媒体〕出示生字词,学生读读,字音不准的多读几遍。
4、一人一段读,正音。
5、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过度:课文读得这么通顺,看来可以仔细阅读课文了。
三、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1、小声读课文。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华山的高?边读边用笔划下这些句子,并读一读。
2把你刚刚划出的句子读给同位听听。
3、把刚刚的读书收获向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好吗?生交流。
然后师出示〔多媒体〕刚刚学生说过的这些句子。
咱们通过朗读表达出华山的高好吗?4、(多媒体)出示第一句〔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案及教学反思l 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认读。
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讲读课文1.学习第一段。
(1)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
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2)指名读。
(3)小结。
齐读。
2.讲读第二、三段。
(1)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c. 指导朗读。
(2)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
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 指名读古诗。
b. 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
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6)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a. 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
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 指导朗读。
(7)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咏华山》教学设计1
《咏华山》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几)。
理解本课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背诵古诗。
3、识字,写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录音磁带,投影片,大黑板上画上背景图。
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齐读)yong咏华山指读生字、正音。
2、你读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呢?生提出疑问:“咏”是什么意思?“华山”在哪里,有多高呢?“华山”是什么意思?谁在用诗赞美华山?这是一首怎样的诗?为什么这个孩子能写出咏华山的好诗?这个孩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几岁了?二、初读课文,读准正音。
1、借助拼音自由轻声地读一读田字格里面、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抽读生字,纠正字音。
2、出示:(除生字外都注上音节)登华山艰难爬上山顶没着山路吟诵情不自禁远远近近寇准古时候朵朵白云连连称赞山腰间a自己练读,看谁读得准、记得快。
b擦掉音节,同桌练读,指读。
3、把词语放到课文中,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4、标自然段序号。
5、分段指名读,评读:他是否达到老师的要求了?哪个地方值得大家学习?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刚才,小朋友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来讨论讨论这些问题。
1、华山在哪里?师介绍:华山在我国陕西省,自古就是以高和险出名的,登上华上要花六小时左右,华山真(高啊)!2、“咏华山”是什么意思?(生交流)师述:“咏华山”就是吟诗赞美华山。
3、谁在吟诗赞美华山?(寇准)寇准是什么时候的人?当时几岁?(生交流)师述:寇准是北宋时候的人,家乡在陕西省渭南。
从小聪明好学,长大后当了大官,一直做到宰相,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4、课文讲的是寇准七岁时的什么事?(生交流)齐读第一自然段。
5、寇准写了一首什么诗?(生交流)师引导学生看投影片:寇准和先生艰难地爬上山顶,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师:我们一起跟着他们爬上山顶,那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咏华山》教学设计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练习
1.词语填空: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词语填空题,巩固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2.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咏华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如“华”、“岳”、“险”等,理解生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2.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中的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课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山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诗人对华山的赞美之情。
3.仿写练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仿写一首以“咏某山”为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1.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总结生字词、朗读技巧、诗歌意境等方面的知识点。
2.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华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美好品质。
3.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如:熟读课文,背诵诗歌;结合课文内容,画一幅华山的画等。
2.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诗歌意境解读: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如“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攀登华山时的所见所感,感悟诗歌的意境。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诗歌中描绘了华山的哪些美景?(2)诗人是如何表达对华山的赞美之情的?
一年级下册语文学案9咏华山1_苏教版
9 咏华山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一、说教材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
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一年级下语文教案咏华山_苏教版
〈〈咏XX》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
认识3个偏旁。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作业安排和设计: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1. 板书课题:咏xx (齐读)2. 学习生字“xx”3. 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 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 xx课文1. xx课文。
2.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白由读课文。
三. 学习生字词1. 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 开火车读生字。
3.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4. 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 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5. 照样子,按xx描红。
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一. 复习检查1. 出示生字,认读。
2. 指名按课文白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二. 讲读课文1. 学习第一段(1) 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
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2) 指名读。
(3) 小结。
齐读。
2. 讲读第二、三段。
(1) 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xx为什么如此艰难?c. 指导朗读。
(2) 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
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
白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 xx到底怎么个周法?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咏华山_苏教版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 山路远 远近 近山 腰间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25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
3、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描红、临写
六、课外练习:
c设疑:从这两句话,你品味出华山的什么特点?
d齐读句子。
⑥谈话:相机出示句六。点拨:“情不自禁”
⑦学习古诗:
a指名读。
b小组学习:要求: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并用“”划出。(师巡视)
c指名读句子,点评。
d质疑问难:
e诗文分组对照对应朗读。
f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义。
教师活动
二度备课
一、课前谈话。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去干什么?”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样写的?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方法。
⑷练说:你能用“什么时间,谁跟谁去干什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咏华山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一、说教材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
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
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的生字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
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三、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来源:]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
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来源:]
首先,整体感知。
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
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
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
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
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
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
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
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
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3、4段
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又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本课时安排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
四、说板书设计
本文重点段第2自然段无论是写景写诗都紧扣一个“高”字,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只板书了一个“高”字,突出重点,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