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科教学育人功能的再认识(培训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学科教学育人功能的再认识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实施,是中小学实现教育目标,立德树人的最主要工作。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同。基础教育课程逐渐走上“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轨道。要求中小学开设的各门课程,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i] 。新课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新课程的实施也遇到较多的困难,实施不尽理想。从学科课程的教学看,仍然比较普遍存在重学科知识传承、重应试训练,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轻学科育人功能和科学素养培养的状况。
分析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些专家认为新课程实施不理想,“原因有几点。第一点就是我们大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管理体制是僵化和保守的、应试教育的、专制的;第二点,我们的实施方式基本是自上而下的;第三点就是中小学老师在长期的应试训练的背景底下,他们的专业素养是跟不上。”[ii] 就学科课程教学而言,新课程实施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除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外,中小学教师自身存在主要问题是,对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价值缺乏深刻认识,缺乏通过学科教学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不能有效地通过学科教学和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课程教学综合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课程教学要发挥育人的功能,起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内要有一个统一思想和目标。如果教学领导和管理干部只关心应试成绩和升学率,如果各级教研人员把组织统一考试(质量检查)和考试成绩统计、评比作为主要任务,教师的教学就难以克服“考什么教什么”,“用题海战术强化应试训练”的倾向。学科课程标准就难以完整的执行,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也难以落实。
中小学教师由于所处地位和本身素养的限制,在应试教育氛围还十分浓厚的环境下,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存在很大困难。在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轻学科育人功能和科学素养培养的大环境下,教师的学科教学,就容易沿袭应试教育的习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地区质检和中、高考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学校和学科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习惯于把学科教育等同于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有意无意地排斥学科方法、学科思想观念的教育;在潜意识里,往往把提高素养,学科方法和观念教育看成花架子,中听不中用,把加大教和学的时间投入,强化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力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得力措施。
前不久,发表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出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其中,“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为学科教学发挥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科学养、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指出了方向,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反思、讨论、研究学科教学,在思想认识和观念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克服重学科知识的传承、重应试训练,轻学科育人功能和科学素养培养的习惯,
增强育人意识,是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的关键。
1 深刻认识学科教学内容在培育核心素养上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学习、研究,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结合学科课程的内容,明确学科教学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科学素养方面的任务和作用,将德育要求、科学素养培育细化落实到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是实现学科教学立德育人的首要工作。
学科教学内容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方法基础,学科思想观念。学科教学内容是学科教学育人的载体。各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各学科和体育、艺术等的教学内容,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功能是众所周知的。各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所起的作用,具有的价值,许多教育、教学专家和学者都做了精辟的阐述。由许多专家参与研究编写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就是一例。
该书给科学素养作了如下定义:“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世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的共同事业,认识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iii]该书的的第1章,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索方法和科学事业的本质三个方面来论述“科学的性质”。把对科学性质的认识,放在科学素养的首要位置。该书还认为,培养青年人如何面对生活,还“必须考虑科学的价值观和态度,养成有关的科学技能”。认为,“价值观、态度和技能属于思维习惯”,“它们直接与人的知识和学习观念有关,与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有关”[iv]。
这些论述说明,科学素养的培育,要通过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基础学科的概念原理等知识;懂得科学的重要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和科学的世界观。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能运用学科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各个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拥有对社会生产、生活的能动作用,能够帮助人们为“实现自我和负责任的生活作准备” [v]。《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用了很大的篇幅,以“自然环境”、“生存环境”、“人类机体”、“人类社会”、“被改造了的世界”、“数学世界”、“历史展望”、“通用概念”、“思维习惯”几个专题,综合地讲述、分析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最基本内容,帮助读者认识、体会这些科学内容的学习,对科学素养形成的作用。[vi]这种论述方法,非常具体也非常深刻地说明,只有全面地学习和掌握学科内容,通过各个学科间相互配
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科教学综合育人的功能。
学生的科学素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学科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育与学科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方法和思想观念)的习得,不是在一个层次上。能力应该是建立在知识、方法、思想观念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素养。能力是通过学科教学,包括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学科方法的了解训练、学科思想观念(包括科学的世界观)的熏陶,逐渐培养形成的。知识越丰富,了解掌握的方法越多,思维意思和观念越明晰,看待自然、社会的眼光越敏锐,认识也越深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定更强。
理顺能力培养和学科教学核心内容的关系,可以避免把学科能力培养与学科核心内容的掌握、学科方法的了解训练、学科思想观念的启迪割裂开来。只有融合学科知识、技能传授、学科方法介绍和训练、学科思想观念的熏陶和教育,才能形成学科能力。这有助于解决学科能力培养无从做起、难以入手的问题,有助于纠正希图靠能力型试题的解答训练培养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