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糖苷化反应的研究
植物药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分离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植物药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分离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背景介绍
植物药黄酮苷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黄酮环的苷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
近年来,其分离和研究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分离方法
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包括柱层析法、薄层层析法、液液提取法、高速计算机辅助制备、毛细管电泳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柱层析法是最常用的分离方法之一,可以根据样品的物化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柱。
生物活性
黄酮苷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症、调节免疫系统、抗菌、降血糖、降血压等多种生物活性。
现有研究表明,黄酮苷的不同结构与其生物活性密切相关。
构效关系研究
黄酮苷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对其构效关系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现有研究表明,黄酮苷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其分子骨架、糖基类型、糖基位置、苷基类型、亲水性、氧化还原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结论
植物药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分离及其构效关系研究是热点领域之一,对于揭示其生物活性机制、开发植物药、优化药物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性与其构效的关系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性与其构效的关系一、本文概述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色素,因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尤其在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生理功效,而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的深入,其抗氧化性能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与其构效关系,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首先介绍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分类,阐述其抗氧化性的基本原理和评估方法。
随后,通过综述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能与其结构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构效关系的规律性。
本文还将讨论黄酮类化合物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性与其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功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为开发具有更高抗氧化活性的黄酮类衍生物提供指导,同时推动黄酮类化合物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发展。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在植物界中广泛分布的次生代谢产物,其结构与性质多变,对植物的生长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从结构上来看,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以C6-C3-C6为基本骨架,包括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一个三碳链(C环)相连。
这个基本骨架可以发生多种修饰和变化,如羟基化、甲氧基化、糖基化等,从而衍生出多种多样的黄酮类化合物。
根据结构上的差异,黄酮类化合物通常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子类,包括黄酮醇(Flavonols)、黄酮(Flavones)、异黄酮(Isoflavones)、黄酮苷(Flavonoid glycosides)等。
黄酮醇类化合物如槲皮素(Quercetin)和山奈酚(Kaempferol)在多种植物中都有发现,它们通常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如橙皮素(Hesperetin)和柚皮素(Naringenin)则常见于柑橘类水果中。
硕士论文--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毒副作用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on.Researchs
on
side effects of flavonoids reveal that side effects
caused by
complex compound formed by flavonoids and lipoprotein.By electron re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molecules are plane.Because
of this planar structure,molecules combine
tightly and
the union among molecules is firmly
bound.Consequently,the
make
论文作者签名:蚴导师签名:驱日
期:丝z苎签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毒副作用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摘要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已报道的黄酮类化合 物超过四千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在I|每床上的应用较为普遍。 随着黄酮类化合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发现部分 黄酮类化合物存在含量测定不准、临床应用引起毒副作用,以及生物利用度低等 问题。 在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中发现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存在含量测定不准的现 象。以黄芩苷和芦丁为例。黄芩苷和芦丁的母体结构2一苯色原酮,为交叉的共 轭体系,为了使共轭体系更稳定,部分黄芩苷分子发生电子转移与重排,使共轭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铧盐;含量测定:毒副作用;生物利用度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tudy
on
the content determ i nat i
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_赵雪巍
摘 要: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是以 C6-C3-C6 为基本结构骨架,结构亚型多种多样;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从水果、 蔬菜到中药中都有发现,生物活性具有多样性,一直是药物研发的热点领域。以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或直接开发
成的药物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对于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也很活跃,也为
(4)取代基种类:Takasawa 等[11]对黄酮类化合 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表明,C 环 3 位、A 环 7 位羟基 被糖基化或 A 环 6 位羟基甲基化会降低其抗肿瘤 活。López-Posadas 等[12]发现 C 环 3 位糖基化会使 某些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几乎完全丧失。 Plochmann 等[13]进一步得出黄酮类化合物 A 环各位 点的甲氧基取代和葡萄糖苷化可显著提高化合物的
1
O2
1'
5'
6'
6 5
3 4
O
期为今后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提供构效依据,为能
2-苯基色原酮
更直接、合理、充分地分离或合成具有更强药理作
图 1 黄酮类化合物母核结构
用的黄酮类先导化合物提供理论参考。Fig. 1 Skelton of flavonoids
收稿日期:2015-05-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02664);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H2013206103);河北医科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
O
O ��
O
OH O ���
O
O ����
O
OH O
�����
O
O ���
OH
O ���
O OH
���
+
黄酮类化合物糖苷化反应的研究
黄酮类化合物糖苷化反应的研究摘要:黄酮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化合物,多属于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或以碳糖基的形式存在。
但大多都是以苷类的形式存在,多数的黄酮苷属于O-苷,少部分属于C-苷,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
天然黄酮糖苷化合物资源有限,故而使其化学合成成为当今糖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从各类黄酮类化合物着手,研究其糖苷化反应的条件,并以实例比较同类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结构对糖苷化反应的影响。
关键词:黄酮黄酮苷糖苷化合成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004Abstract:Flavonoids are widely exists in the nature of a class of compounds,more belongs to the most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plant body combined with sugar into glycosides or exists in the form of carbon sugar base.But mostly in the form of glycosides,most of the flavonoid glycosides belong to O-glycosides,a few belong to C-glycosides,has various biological activities.Natural flavonoid glycoside compounds with limited resources,and make the chemical synthesis of sugar today one of the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of chemistry.From all kinds of flavonoids,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action conditions,pd and similar flavonoids exampl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tructure of glycosidic reaction.Keywords:Flavonoids Huang Tonggan Glycosylation Synthesis【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004-02黄酮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具有1,2-二苯基丙烷或1,3-二苯基丙烷结构的含氧杂环天然有机化合物[1]。
2017营养师论文范例-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与应用的研究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与应用的研究某……单位……. 邮编…….摘要:本文概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理化性质和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黄酮类化合物在各个领域的不同生理功效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应用1 前言天然产物的应用、研究和开发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对天然产物资源的利用应该说从远古时期就开始了,在1800年左右开始了对天然产物中的陆生动植物以及动物的二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而对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墓本上是从1960年开始的。
由于目前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发现新药的命中率明显降低,创制成本越来越高,研制周期越来越长,加之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使更多的新药研究机构又开始从天然产物中寻求新药。
这就使得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种类繁多的天然产物中,天然药物由于人类对自身健康的关爱以及其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而日益引人注目,这是由于天然产物是由各种化学成分所组成的复杂体系,包括了存在于陆生动植物、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体内各类物质成分,甚至还可以包括人与动植物体内许多内源性成分。
其有效成分在药理学和生物学角度来看是指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化学上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来表示,并且有一定的物理常数。
如在植物体内主要成分就有生物碱、萜类、苷类、黄酮体、葱醒、香豆素、氨基酸、单糖、低聚糖、多糖、蛋白质、酶、纤维素、叶绿素、蜡、油脂、树脂、树胶等。
不同的天然产物在其组成和含量等方面具有生命体的一般特征,某一相同化学成分可能就广泛的分布于各种不同的天然产物之中。
同时,不同来源的天然产物,所含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也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类物质,其结构和功能也存在很大的不同[1]。
药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是保健、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目前天然药物的开发与利用已与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三分天下。
天然药物提取物不但可作为植物药制剂的主要原料,还可应用于营养补充剂、化妆品等相关领域。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_曹纬国
西北植物学报2003, 23( 12): 2241—2247Acta Bot . Boreal .-Occident. Sin.文章编号: 1000-4025( 2003) 12-2241-07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曹纬国1, 2,刘志勤1,邵云1,陶燕铎*(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 8100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1)摘要:总结黄酮类化合物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近况,在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药理作用的同时,结合结构分析和作用机制,揭示与其部分活性相关的构效关系,并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提出进一步的展望.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构效关系中图分类号: Q 946. 8文献标识码: AA progress i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of flavonoidsC AO Wei -g uo1, 2 , LIU Zhi -qin1 , SHAO Yun1 , T AO Yan-duo*( 1 No rthw est Ins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 Chinese Acad emy of Sciences , Xining 810001, China; 2 Graduate Sch ool of the Ch i-nes 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1,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 rizes the recent status of flav o noid co mpounds in pha rmaco logica l research. Ex pa tiating bioactiv ity and pha rm acolog ical functio ns of flav o noid com pounds, the thesis po sts som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 nship of flav onoid com po und co ncerning structure analysis and m echa nism of actio n, and bring s fo rw ard prospect about its pharmacological functio n research.:;;-Key words flav onoids compounds pha rmaco logica l effect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通讯联系人. Co rrespond ence to: T AO Yian-ze.黄酮类化合物( flav onoids com po unds)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地存在于自然植物中,以游离态或与糖结合为苷的形式存在,不仅数量种类繁多,而且结构类型复杂多样,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药理活性,能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具有抗炎抑菌,降血糖,抗氧化,抗辐射,抗癌,抗肿瘤以及增强免疫能力等药理作用.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随着对其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了部分药理作用的作用机制,为其在医药、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加快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利用.1 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结构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多酚化合物( poly pheno lic收稿日期: 2003-01-20;修改稿收到日期: 2003-07-07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十五预研项目作者简介:曹纬国( 1978- ) ,男,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co mpo unds) ,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C6-C3-C6化合物[1 ],具有以下骨架:C6 -C3 -C6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是此基本结构的衍生物,且多以糖苷形式存在,常见的取代基有-O H、-O CH3以及萜类侧链等,目前发现的已达8000余种.但黄酮类化合物因结构不同,表现出来的生物活性差异2242西北植物学报23卷很大,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心的α、β不饱和吡喃酮是其具有各种生物活性的关键, C-7位羟基糖苷化和C-2-C-3位双键氢化则会引起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降低,而A、B、C三环的各种取代基则决定了其特定的药理活性[2 ],从而决定了其不同生物活性.2 药理作用及构效关系2. 1 抗癌抗肿瘤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已发现具有抗癌抗肿瘤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比较多,主要有槲皮素、水飞蓟素、芦丁、柚皮苷、杨梅黄酮和芹菜配基等.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抗癌、抗肿瘤作用,即抗自由基作用、直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抗致癌因子等.许多致癌因子导致自由基在体内富集,引起脂质细胞的脂质过氧化使细胞DN A解链断裂,从而引发癌症.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自由基作用和抗氧化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引起的细胞破坏而达到抗癌的目的.在对槲皮素抗自由基作用的研究中发现,槲皮素在mm ol /L- 1浓度时就具有抗癌作用,是有效的自由基捕获剂和抗氧化剂.槲皮素可通过三种形式起到抗自由基的作用,即与超氧阴离子结合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与Cu2+、Fe3+、Mn2+络合阻止羟自由基的形成; 与脂质过氧化基( ROO)反应抑制脂质过氧化的反应[ 3] . 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作用于肿瘤细胞的M期或S期,来干扰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来抑制肿瘤的增殖,如查尔酮可抑制蛋白激酶C( PKC)的活性,改变细胞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4 ].黄芩苷( baicalein)能强烈抑制 3种肝癌细胞株柘扑异构酶Ⅱ活性,且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研究发现芹菜苷配基( apig enin)具有诱导C50和308小鼠皮肤细胞和人白血病HL-60细胞周期停止于G2/M期的作用,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此作用在除去芹菜苷配基24h后可被逆转[5 ]. Bro w nson D M研究发现普通食物大豆中的黄豆苷和染料木黄酮也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生物活性[6 ].此外,黄酮及黄酮衍生物对一些致癌因子有抑制作用或拮抗作用,研究结果证明,槲皮素能有效诱导微粒体芳烃羟化酶、环氧化物水解酶,使多环芳烃和苯并芘等致癌物质通过羟基化,水解失去致癌活性,起到抗癌的效果.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抗肿瘤药理作用的构效关系( SAR)研究表明: 黄酮抗癌抗肿瘤作用与其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有很大的关系,而黄酮类化合物抗自由基作用强弱受其结构影响,如C-2-C-3位双键,酚羟基取代模式及数目和羟基甲氧基取代以及B环上存在邻二酚羟基,都影响其抗癌效果[7 ].朱振勤等[8 ]研究了12种黄酮的构效关系发现:羟基在B环上时比羟基在A环上具有更强的抗自由基能力; C-3位的羟基或配糖体也影响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 . 此外,一般来说,查尔酮A环C-4位羟基是对蛋白激酶C( PKC)抑制的必要基团,当其被修饰后,往往会引起黄酮类对PKC抑制活性的降低甚至完全丧失. 2. 2 抗心脑血管疾病黄酮类化合物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的一些疾病,有降血脂、胆固醇的作用,还具有抑制血栓和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最早发现的降压药是芦丁,以后又陆续发现黄芩苷、海棠素、刺槐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都是有效的降压药,另外槲皮素、葛根素、山奈酚、黄芩素、茶多酚、芸香苷等都对心脑血管疾病起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阻断β受体在亚细胞水平上对线粒体能产生正性影响以及可以抑制心脏磷酸二脂酶( PDE)的活性而具有变时性调节心肌收缩的作用.心乐片主要成分为大豆总黄酮,可以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并有减慢心率,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和降低血压等作用,有利于改善心肌耗氧和供养的平衡[9 ],可有效地防治高血压和冠心病.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肌平滑肌的收缩舒张功能,其作用机制与黄酮类化合物调节平滑肌细胞膜外Ca2+内流和细胞内Ca2+释放有关. 甲基黄酮醇胺盐酸盐 ( M FA)前期研究表明: M FA有抗实验性心率失常、实验性心肌梗塞和实验性血栓形成的作用,可以抑制钾钙引起的兔主动脉条及平滑肌收缩[10 ].此外淫羊藿苷也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大豆黄酮有降血脂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用大豆蛋白来饲养动物(家兔、大鼠、仓鼠、猪、狒狒、豚鼠)均能观察到血浆胆固醇的降低.大剂量葛根素( 500 mg / kg )能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并可使血糖有明显地降低[12 ],另外山楂中分离的槲皮素-3-葡萄糖苷、牡荆素-4-鼠李糖苷和槲皮素也具有降血清胆固醇的作用[13 ];朱向明、赵振东研究发现茶多酚( green tea poly pheno ls, G TPs)具[11 ]有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 GTPs能降低血甘油三脂( TG)、胆固醇 ( CHO)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L DL-12期曹纬国,等: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2243C) , 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降低载脂蛋白apoB100和升高a po A1,影响LDL的氧化修饰等,另外枸杞黄酮等也有降血脂的作用.此外,槲皮素还有抗凝血作用.人血小板细胞骨架主要由F-肌动蛋白、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和α-辅肌蛋白组成,它们组成的微丝在血小板的变形、颗粒释放、伸展和收缩中起着重要作用.宋芝娟等[15 ]就槲皮素对血小板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槲皮素二硫酸酯二钠可强烈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猪血小板肌动蛋白聚集, IC50可达到30μmo l /L.由于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与止血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故槲皮素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有着广泛的理论、应用价值.医学研究发现自由基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罪恶之源,而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极强的自由基清除剂,分子中心的α、β不饱和吡喃酮是其构效关系的核心,其中抑制磷酸二脂酶活性与此类化合物中的羰基和A环C-4羟基有关. Chan在黄酮和黄酮醇舒张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的试验中研究得出: C-3位的羟基取代对黄酮醇刺激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是很重要的,同时还发现A环缺少羟基时会提高黄酮对血管的舒张能力[16 ].2. 3 抗炎镇痛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在临床可用来治疗脓肿溃疡以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炎症疾病等,目前我国开发的新药中已有此类产品.目前已发现多种黄酮具有抗炎作用,前苏联学者研究表明,氨基乙酰香豆素( g lycyco uma rin)有较强的消炎和抗变态作用,比磺胺和抗生素的药效要好.杨东梅、许实波等从穿心草中分离得到的1, 6-二羟基3, 5-二甲氧基酮( CX)具有直接的抗炎作用,研究表明, CX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乙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这三种急性炎症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7].日本学者小菅卓夫等从甘草中分离得到了有抗炎活性的黄酮类成分liquiritin[18 ],已经作为消化性溃疡药收入到日本医药品集中.药理实验证明棠茶总黄酮给药对巴豆油和角叉菜胶引起的急性炎症和纸片埋藏引起的慢性肉芽肿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19 ].耿东升等实验发现雪莲注射液能明显抑制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可是小鼠疼痛潜伏期明显延长[20 ]. Onw ukaeme N D从尼日利亚的民族植物药Baphia nitida Lo dd. 中用层析法得到的黄酮 ,对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1 ].另外黄芪[25 ][24 ][14 ]苷、查尔酮等也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的机制是在于其抑制前列腺素( PG)和白三烯C4( LTC4)的合成.黄酮类化合物抗炎活性的构效关系研究当中发现,银杏双黄酮的抗炎活性随甲基数目的增加而降低.另外, Pa ntho ng等对姜科植物Boesenbergia Pandurata 中的 14个黄酮化合物进行了抗炎活性实验发现,黄酮和黄烷酮A环的5和7位有甲氧基时,显示最强的抗炎活性; C环2和3位的双键对活性并不重要; 5位上有羟基时活性明显降低; C环3位甲氧基对活性无影响; B环上的甲氧基可使抗炎活性有中等程度的降低.黄烷酮5和7位有羟基存在则无活性;无吡喃环可使查尔酮的活性大大降低.黄酮类化合物亲脂性可能是影响抗炎活性的主要因素,因为亲脂性对抑制脂氧化酶是必须的[22 ]. Sar to r L等通过27种黄酮化合物抑制白细胞胰肽酶 E和白明胶酶的试验发现,抑制白细胞胰肽酶E活性对应的结构是由C-3位为羟基或半酰基、B环上的有3个羟基、C-4 `位上有一个羟基、并且C-2、C-3位是双键结合的;抑制白明胶酶的作用是由A环或B环的3个羟基决定的 ,并且 C-3位的半酰基是必需的[23 ] .2. 4 免疫调节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对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 N K)、LAK细胞、细胞因子以及影响胸腺来进行免疫调节作用.据研究,沙棘总黄酮( T FH)能增加T细胞百分率、胸腺指数、脾特异玫瑰花形成细胞( SRFC) ,能拮抗环磷酰胺引起的SRFC减少,并且在低浓度时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淋转) ,高浓度时抑制淋转,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淫羊藿总黄酮( T FE)对大剂量氢化可的松和羟基脲所致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明显增强作用.另外,王亚平等的红细胞粘附花环实验结果表明,槲皮素可以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槲皮素腹腔注射50、100 mg· kg- 1能显著提高IL-2的产生和活性,提高N K 细胞的杀伤效应,对抗强的松龙的免疫抑制作用,并使红细胞膜表面C3b受体活化[26 ].杨贤强等研究发现,茶多酚使荷瘤小鼠的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的相对重量和细胞数增加,同时免疫淋巴细胞的粘瘤指数( ATI)和钻瘤指数( ETI)明显提高,表明茶多酚促进了免疫力低下的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 27].在这2244 西 北 植 物 学 报 23卷方面我们也开展了一些工作: 从枸杞叶中提取的总黄酮可以显著地增加小鼠免疫器官 (胸腺和脾脏 )的重量 ,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我们开发的枸杞叶产品—— 红鼎天精茶已投放市场.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其作用机制. 据资料报道 ,已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机制: ( 1)与免疫器官 (胸腺或脾脏 )或免疫细胞上的雌激素受体竞争结合而影响免疫功能. 目前的一些实验资料支持这一观点 ,尤其在抗癌作用方面 ,植物雌激素通过竞争结合雌激素受体 ,增加性激素结合蛋白的合成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有学者通过实验发现: 大豆黄酮与染料木素对免疫系统 (尤其是 T 淋巴细胞 )的雌激素受体有相似的亲和力 ,大豆黄酮能显著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及其白细胞介素 2( IL-2)和白细胞介素 3( IL-3)的产生 ,而相同剂量的染料木素却没有显著影响 ,对于这一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 2)调节垂体分泌 GH 和 PRL,降低体内的 SS 水平. 临床和实验早有报道 ,在巨人症时可见胸腺和淋巴组织增生 ,切除大鼠垂体后胸腺生长立即停止 ,长成后胸腺重量不及正常的一半 . GH 和 PRL 的免疫学效应主要是通过受体实现的 ,已发现在人、猴、大鼠、小鼠、豚鼠、兔、绵羊、牛、鸽和蛙等淋巴组织中存在 GH 和 PRL 受体.另外 GH 和 PRL 又可促进胸腺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胸腺素 ,通过胸腺素来间接调节免疫功能 .2. 5 雌激素样作用许多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雌性激素样作用 ,能够调节内分泌 ,主要表现在其降血糖作用 ,以及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等方面.近年来 ,糖尿病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已被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其发病机理是: 胰脏分泌胰岛素失调引起血糖升高而引起糖尿病; 另外醛糖还原酶、自由基、脂质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性的改变等因素参与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 . 荻田善三郎证实黄芩的黄酮类成分中 , BAI 有较强的抗胰蛋白酶作用 , 其 IC 50为 5× 10- 7 m ol / L,而黄芩以外的其它 6种黄酮类成分的抗胰蛋白酶作用弱 ,其IC 50为 10- 5 mo l / L,推测其抑制胰蛋白酶作用与其结构中黄酮骨架邻接的羟基有关 . Soto 等实验证明水飞蓟素清除自由基稳定生物膜对胰岛的损伤其保护性作用 ,从而降低血糖 ,主要表现在降低胰岛的血清丙二醛 ( M DA)水平、升高血液和胰岛的谷胱甘肽 ( GSH)水平 ,同时组织四氧嘧啶引起的血糖持续升高 .[29 ][28 ][33 ][32 ][30 ]黄酮类化合物所具有的雌激素样作用,和甾类激素一样具有兴奋和抑制双重效应,通过与雌激素受体亲和或抑制其中一些酶来发挥作用.在妊娠期大豆黄酮能显著地提高泌乳前期大鼠乳腺的重量、DN A与 RN A以及 RN A /DN A值 , 同时显著地提高大鼠的泌乳量、血清GH和PRL含量及乳腺细胞浆雌二醇数目和亲和力.此外,黄酮类化合物与生长因子一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它通过控制性激素的释放或促进性腺的作用或阻碍性激素的代谢或提高雌激素活性的途径来加快子宫的生长.近年来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来治疗骨质疏松症,用摘除卵巢法结合低钙饲料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淫羊藿总黄酮在75~300mg /kg 剂量范围内连续给药3个月,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能明显提高大鼠股骨表观面密度( W /LD)和骨密度( BM D)而不升高子宫系数及血清雌二醇( s-E2)水平,并有提高骨 Ca、骨 P的趋势. 高剂量组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 s-ALP)降低,股骨骨密度升高.骨形态计量学结果表明,高剂量组大鼠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率( TRS% )和形成表面百分率( T FS% )等参数明显降低,骨小梁体积百分率( TBV% )明显提高[31 ].黄酮类化合物对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在于:其一,它既可抑制前列腺素E2( PGE2)的胶原蛋白合成增加,又能抑制PGE2的胶原蛋白合成减少,即抑制[3H ]-脯氨酸进入可消化的胶原蛋白和非胶原蛋白中,并在低浓度PGE2时主要作用于非胶原蛋白的合成,高浓度PGE2时主要作用于胶原蛋白合成,因此可以用于治疗骨病;其二,它能提高甲状腺对雌激素的敏感性,使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的作用加强,最终抑制骨再吸收而治疗骨质疏松;其三,它能抑制饮食中缺钙和维生素D引起的骨密度和骨钙含量的降低.关于黄酮类化合物调节内分泌作用的构效关系研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抗氧化作用与抑制酶活性是调节内分泌的关键.在研究其抗糖尿病作用时,结构分析,黄酮类化合物B环C-2、C-3位上 -O H, C-2、 C-3位双键及糖基取代基上-O H发挥主要作用 ,查尔酮还与 C环开环有关.而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ARI) ,发挥作用的结构功能基团是苯并γ吡喃酮,其中C-7位羟基和C-4位羟基可以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的抑制活性.2. 6 抑菌抗病毒黄酮类化合物抗菌抗病毒作用已经得到医药界12期曹纬国,等: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2245的肯定,这方面进行的研究较多,如银杏黄酮、槲皮素、桑色素( mo rin)、山奈酚、木樨草素和杨梅黄酮等均有抗病原微生物和抗病毒的作用.Xu H X 验证了 7种结构类型的 38种黄酮对具有抵制抗生素作用细菌的抑制活性,试验发现杨梅酮( Iuteo lin)和毛地黄黄酮( my ricetin)抑菌作用明显,杨梅酮可以显著地抑制Burkholderia cepacia生长繁殖.甘草黄酮化合物licochalcone A、lic-ocha lco ne B、 g labridin、 g labrene等对革兰氏阳性菌中的金葡球菌和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相当于链霉素,对酵母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高于链霉菌,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远低于链霉素.我们在对白刺研究过程中发现,从白刺中提取的总黄酮对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现正在进一步地研究中.石钺、石任兵等在对银翘散抗流感病毒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研究时,从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中分离得到6种黄酮类成分,分别是醉鱼草苷、金合欢素、橙皮苷、异甘草素、异甘草苷和金丝桃苷,证明黄酮类化合物是银翘散抗流感病毒的主要物质基础.黄芩素( baicalein, BAI)是黄芩中抗菌的有效成分,研究表明, BAI对多种革兰染色阳性菌、革兰染色阴性菌及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黄芩也具有抗真菌活性,对多种致病性真菌,如白色念珠菌,许兰毛癣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近来研究显示, BAI还具有抗艾滋病病毒( HIV )的作用,能诱导感染HIV 的细胞发生凋亡. 有学者通过细胞培养发现BAI可抑制艾滋病病毒 ( HIV-1) ,并抑制逆转录酶( HIV-1 RT) . 但是 ,如果 BAI的 C-6位羟基被遮蔽,则丧失抑制HIV-1 RT的活性,说明6羟基为抑制HIV-1 RT活性所必需.另外Gastrillo等报道了甲基槲皮素能选择性地抑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RN A合成 ,有效阻止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复制[ 38] .Alcaraz L E选用了 18种天然及人工合成的黄酮 ,进行抑制抗甲氧苯青霉素的细菌试验 ,发现查尔酮C-2位和黄烷酮C-5位上存在羟基时会加强其抑菌活性,当羟基被甲氧基取代时,就会降低其抗菌活性. Hu C Q等在研究黄酮类化合物抗HIV病毒的构效关系时,选用了35种黄酮,其中8种从菊科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验证其抑制HIV病毒在H9细胞中的复制,结果发现5, 7-二羟黄酮( chrysin)具有最强的抗HIV病毒的活性.构效关系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在C-5和C-7位存在羟基,同时C-2和C-3通过双键连接时,就具有抑制HIV病毒的活[39 ] [37 ][36 ][35 ][41 ] [34 ]性;如果B环上有羟基或卤素取代时,就会增加此黄酮的毒性,并且会引起活性的降低[40 ].2. 7 抗氧化抗衰老黄酮类化合物还有抗衰老的作用,作用机制主要与抗氧化作用有关.关于衰老机理的自由基学说认为,机体内的自由基可在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也可由环境因素促成.随年龄增长,体内自由基增多.自由基在体内可直接或间接地发挥强氧化剂作用而与机体内核酸、核蛋白和脂肪酸相结合,转变成氧化物或过氧化物,使之丧失活性或变性,细胞功能发生障碍,引起机体逐渐衰老或病变.而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通过抑制和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来避免氧化损伤,已有实验证明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如茶多酚、槲皮素、芹黄素、木犀草素、儿茶素、芦丁等.研究其构效关系时发现,一般情况下,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比较强,并且C-5、C-7位酚羟基是其保持活性所必需的,这两处的酚羟基与过渡金属络合有关系,并发现C-7位羟基有较强的酸性时有利于提高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2. 8 抗辐射电辐射作用于生物体引起产生的自由基容易使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坏,黄酮类化合物因为具有抗自由基的作用因而具有抗辐射的能力.赵雪英等在槲皮素抗辐射损伤作用实验中观测60Coγ射线照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以及小鼠骨髓DN A和脾LPO 含量, 结果表明,槲皮素可提高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辐射抗性,增加受照小鼠骨髓DN A的含量,降低脾脏LPO的含量[42 ],证明槲皮素具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3展望近年来,世界上掀起了植物药开发的热潮,植物药以其天然低毒的特点倍受青睐,而黄酮类化合物更是以其广谱的药理作用引人瞩目.随着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的加深,逐渐开发出了一大批黄酮类药物.但是由于其结构复杂,并且作用位点较多,因而对一些病症缺乏针对性和选择性,加上药效缓慢等因素,限制了黄酮类药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另外由于部分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要进一步开发黄酮类药物,需要加强深层次的研究,特别应加强关于其构效关系的研究.在弄清构效关系的基础上就能够以黄酮类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来进行结构改造和结构优化,使其具有针对性和高效。
黄酮的检测方法和理化性质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黄酮的检测方法和理化性质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黄酮类化合物理化性质不论在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面还是在其结构测定的研究方面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显色反应都发挥着谱学技术所替代不了的作用。
下面仅就其与分离和结构测定密切相关的性质进行简要介绍。
一、性状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
游离的各种苷元母核中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族光性外其余则无光学活性。
苷类由于在结构中引入糖的分子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及助色团OH、OCH3等的种类、数目以及取代位置有关。
以黄酮为例其色原酮部分原本元色但在2位上引入苯环后即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并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
因而显现出颜色。
一般情况下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显灰黄黄色。
查耳酮为黄橙黄色而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因不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或共轭链短故不显色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或显微黄色异黄酮。
显然在上述黄酮、黄酮醇分子中尤其在7位及4’位引入OH及OCH3等助色团后则因促进电子移位、重排而使化合物的颜色加深。
但OH、OCH3引入其他位置则影响较小。
花色素及其苷元的颜色随pH不同而改变一般显红 pH 7、紫pH 85蓝 pH 85等颜色。
二、溶解性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和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一般游离苷元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醋酸乙酯、乙醇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水溶液中。
其中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平面性强的分子因分子与分子间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性分子。
黄酮类化合物酶促衍生化的研究进展_肖咏梅
第32卷第1期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 32,N o .12011年2月Journa l o fH enan Un iversity of Techno l o gy(N atural Sc i e nce Edition)Feb.2011收稿日期:2010-10-28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82102330014);郑州市科技局攻关项目(2010GYX M 639)作者简介:肖咏梅(1969-),女,河南郑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的改性和酶促合成.文章编号:1673-2383(2011)01-0078-05黄酮类化合物酶促衍生化的研究进展肖咏梅,毛 璞,栗俊田,杨亮茹,屈凌波(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但大部分天然黄酮脂溶性或水溶性较差,存在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通过衍生化方法可改善黄酮类物质的溶解性.酶的高效性和选择性为其改性研究提供了帮助,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酶促衍生化研究的新进展.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酶;衍生化中图分类号:TS201.2 文献标志码:A0 前言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与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含有天然活性成分的保健食品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目标.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以纯天然、高活性、作用广泛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黄酮类物质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防止动脉硬化等多种生理活性[1],但由于大部分天然黄酮脂溶性或水溶性较差,存在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研究者通过衍生化方法,改善黄酮类物质的亲水亲油性,使其更广泛更好地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药剂配置中.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具有结构相似的反应基团如羟基,传统化学催化改性的方法会使产物变得复杂,而选择酶做催化剂,因其选择性强,反应条件温和,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自1984年K li b anov [2]首次把酶的应用从水介质拓展到非水介质以来,由于酶在有机介质中具有极高的热稳定性,选择性强,可减少副反应发生的特点,所以非水介质中的酶催化已经被用到有机合成、手性合成或拆分、药物改性、生物表面活性剂合成、聚合物制备等众多研究领域[3-4].作者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酶促衍生化的研究进展.1 酯化1.1 槲皮苷类的酶促酯化槲皮苷类结构中具有伯羟基、仲羟基、酚羟基3种类型的羟基.酶催化合成异槲皮苷酯时,酰化位置选择性的发生在6c c -位伯羟基上,如果没有伯羟基则发生在3c c -位仲羟基上,母体上的酚羟基没有发生反应.而槲皮苷只有仲羟基和酚羟基两种羟基类型,酰化位置发生在4c c -位的仲羟基上.Stevenson [5]报道,在2-甲基-2-丙醇作溶剂,加入4!分子筛,利用N ovzy m435催化异槲皮苷与棕榈酸、肉桂酸、苯丙酸等一系列羧酸的酯化反应,生成了葡萄糖6-位(伯羟基)取代的异槲皮苷酯,转化率达25%~95%.N akaji m a [6]用由甘薯细胞培养的酶,以三磷酸腺苷作能源提供物,和辅酶Co A 共同作用,用咖啡酸、肉桂酸等芳香酸直接与异槲皮苷酯化,生成一系列芳香酸-6c c -异槲皮苷酯.Sa le m 等[7]以链长为C4-C18的羧酸为酰化试剂,Novzy m 435催化酯化异槲皮苷,酰化位置也选择性的发生在糖环的6-位伯羟基上.Ishihara 等[8]以肉桂酸乙烯酯和苯甲酸乙烯酯等芳香乙烯酯为酰化试剂,以Chirazy m e L-2或Am ano -PS 催化在丙酮或乙腈中合成了一系列异槲皮苷酯,并且提高了热稳定性.酰化部位都选择性的发生在6c c -的伯羟基上.在体积比9B 1的丙酮与吡啶的混合溶剂中,N ovozy m 435催化下,n 槲皮苷B n 乙酸乙烯酯=1B 10进行反应,得到4c c -位取代物,而异槲皮苷在同样的条件下,得到的是3c c ,6c c -O-二乙酸酯[9].第1期肖咏梅,等:黄酮类化合物酶促衍生化的研究进展79De O li v e ira[10]研究了N ovoz m y435催化异槲皮苷的乙酰化反应,用M onte Carlo-based docking 程序和经典力场计算底物与酶空腔的结合模型,在原子水平上解释了糖环的6c c -OH 易于酯化的原因.1.2 柚皮苷的酶促酯化M ellou 等[11]在无毒有机溶剂中以固定化的假丝酵母脂肪酶催化合成了黄酮单糖酰化衍生物.以丙酮为溶剂,n 月桂酸乙烯酯B n 柚皮苷\10B 1时,反应96h 获得最高的转化率,达到70%.该脂肪酶催化的酰化位置选择发生在伯羟基位置.Gayot 等[12]用Novozy m 435催化棕榈酸直接酯化柚皮苷,以2-甲基-2-丁醇作溶剂,柚皮苷只有葡萄糖基的6-OH 被酯化,引入了长碳链,并考察了溶剂含水量的影响.S tevenson 等[5]在2-甲基-2-丙醇中以Novozy m 435催化酰化柚皮苷,分别以C14、C16、C18和C20的饱和脂肪酸为酰化试剂,主要酰化产物为单酯.以棕榈酸为酰基供体时,产率最高达95%,氢化肉桂酸(PPA )为酰基供体时,产率最低为50%.这种酶显示出高度的选择性,酰化位置都发生在糖环的脂肪族伯羟基上,没有脂肪族伯羟基的化合物不能被酰化.由于离子液体具有非挥发性、低熔点、良好的导电与导热性、高稳定性和选择性溶解力的特点,D iego 等[13]研究发现离子液体替代有机溶剂作为酶促反应的介质,提高了酶的选择性和稳定性,经过毒性试验发现,含有PF -6和BF -4的很多种离子液体毒性小,由其作为介质制备出的产物,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或应用于药品中.K atsoura 等[14]首次报道了在离子液体中选择性合成柚皮苷的酰化产物,以N ovozy m 435催化柚皮苷与丁酸乙烯酯的酯交换反应,在[bm i m ]BF 4中主要酰化产物为葡萄糖C -6位的酯化产物,反应96h ,转化率为65%.图3 柚皮苷酰化部位现有文献报道的柚皮苷上的酯化反应,都因柚皮苷含一分子葡萄糖的结构、具有伯羟基,酶催化酰化反应都发生在葡萄糖C -6位的伯羟基上.1.3 芦丁的酶促酯化芦丁是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它的糖苷部位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鼠李糖相连,结构中只有仲羟基和酚羟基.A rdhaou i 等[15]报道了枯草杆菌蛋白酶(Sub -tilsin)的催化下,芦丁与丁酸三氟乙酯在吡啶中的酯化,得到3c c -位的仲羟基上的酯化产物,48h后转化率为65%.V iskupicova 等[16]用CAL B 催化芦丁与C4-C18不同链长的脂肪酸酰化,酰化反应主要发生在葡萄糖的3c c -OH 上,其次是鼠李糖的4c c c -OH 上,得到亲油性的芦丁衍生物,产率达27%~62%.产物对油基质食品的保存有重要意义.M ellou 等[17]研究了芦丁在丙酮中50e 下,N ovozy m 435催化,与不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发生酰化反应,酰化位置选择性的发生在鼠李糖上的4c c c -OH 仲羟基上,如图4所示.以油酸为酰化试剂时,转化率为70%.不同溶剂对反应影响很大,芦丁与油酸反应,在丙酮中96h 后转化率为70%,在2-甲基-2-丙醇中转化率仅为37%,而在四氢呋喃中几乎不反应.图4 芦丁在不同酶催化下的酰化部位 Lue 等[18]研究了室温离子液体(RT I L )结构80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对芦丁酶促酰化的影响,考察了14种不同结构的离子液体发现,阴离子比阳离子对脂肪酶活性影响更大.从现有研究报道看出,枯草杆菌蛋白酶催化芦丁酰化时一般选择性发生在3c c -位的仲羟基,而N ovozy m 435催化时选择性酰化葡萄糖的3c c -OH 和鼠李糖的4c c c -OH.1.4 根皮苷的酶促酯化Enaud 等[19]用Novo zy m 435催化合成二氢黄酮类的根皮苷的酰化衍生物,获得了根皮苷-6c c -O-肉桂酸酯(图5).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根皮苷的浓度产率增大,(最佳值为:反应80h 后,产品浓度为119g /L).图5 根皮苷-6c c -O-肉桂酸酯的结构1.5 其他黄酮类化合物的酶促酯化Tho m as 等[20]报道了在室温离子液体中用固定化鞣酸酶(tannase)催化合成没食子酸儿茶素酯.在儿茶素与没食子酸酶催化合成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时,7种室温离子液体被用作反应介质,其中6种被证明是酯化反应的合适溶剂.当溶剂含水量高于20%时会导致反应产率降低.K atsoura 等报道在离子液体([bm i m ]BF 4和/或[bm i m ]PF 6)中以Novozym 435催化七叶苷与乙烯丁酯的酯交换反应,主要酰化产物为葡萄糖C -6位的酯化产物[14].图6 七叶苷酰化部位根据文献报道,超声波的作用可促使某些化学反应发生或对反应有加速作用.当其作用于分散在介质中的酶分子时,超声波释放出的能量会促使酶分子的构象发生改变,生物学功能可能会得到加强.肖咏梅等[21-22]以二酸二乙烯酯为酰化供体,通过酶促酯交换反应对曲克芦丁进行结构优化,选择性的合成了曲克芦丁乙烯酯,并研究了一系列超声条件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150W 、80k H z 时反应速率显著增加,并且随着酰化供体链长的缩短,增速作用越显著,曲克芦丁转化率由56.3%提高到87.3%.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超声改变了酶分子的构象,从而增强了酶分子对底物的亲和力.溶剂是影响酶催化反应的一个重要的因素.H abuli n 等[23]以3种酶在不同溶剂中催化香茅醇与月桂酸合成香茅醇月桂酸酯,Novozy m 435催化效果最好,选用的丙酮、甲基乙酮、2-甲基-2-丁醇和正庚烷几种介质中,正庚烷效果最好,反应30m in 后转化率达到81%,而在丙酮中反应30m in 后转化率仅为15%.可见溶剂对酶促反应具有较大影响.Chang 等[24]以N ovozy m 435催化L -抗坏血酸和月桂酸直接酯化合成了L-抗坏血酸月桂酸酯,在温度为30.6e 、酶量为34.5%、反应物摩尔比为1B 4.3时反应6.7h ,最高产率为93.2%.S i n gh 等[25]研究了多种酶催化选择性酰化环烯醚萜苷,以乙酸乙烯酯与对硝基苯链烷酸酯作为酰化试剂.其中在四氢呋喃溶剂体系中,以l-i pase B 催化产率最高(50%).由于胡黄连苷I (picroside -I)肉桂酸酯的空间位阻,使得糖苷上的伯羟基不能参与酰化反应,因此,酯化位置选择性的发生在糖环上的仲羟基(C -6)上.2 酶促羟基化为了进一步改善大豆苷元的抗癌活性,Roh 等[26]利用从枯草芽苞杆菌中得到的C HY107H 1作用于大豆苷元直接进行羟基化得到大豆苷元衍生物7,4c ,3c -三羟基大豆苷元.图7 大豆苷元酶促羟基化反应Roh 等[27]研究发现Strepto m yces aver m itilis MA-4680有很高的邻二羟基活性,用来选择性的催化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3c 位发生羟基化,分别得到3c ,4c ,7-三羟基异黄酮和3c ,4c ,5,7-四羟基异黄酮.第1期肖咏梅,等:黄酮类化合物酶促衍生化的研究进展813 选择性糖苷化Y ang 等[28]报道了Ce l 7B-E197S 突变体可以直接使黄酮苷元糖苷化,并且有高度的区域选择性,合成了一系列黄酮苷类化合物,如图8所示.图8 黄酮的区域选择性糖苷化4 其他衍生化方法W ang 等[29]首先用N iu -O16将大豆苷元加氢还原,然后采用Julong -732和乳酸杆菌两种菌种混合在厌氧条件下,从中得到S -雌马酚,由于利用的是混合菌种使得S-雌马酚的产量大大增加.图9 大豆苷元的加氢还原反应从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酶在不同介质中对于不同的底物具有可调控性和选择性,酶促反应具有温和、易实现和反应的选择性等优点.选择适合的有机溶剂和相应的酶,不仅有利于提高酶的稳定性,而且提高了反应产率,实现了选择性的合成.非水介质酶催化发展迅速,正在逐步应用于化合物的选择性改性,尤其是天然产物的衍生化,由于产物组成较化学催化的可控,利于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在未来的研究中,一种全新的生物催化剂将应用于化学和制药工业.酶催化黄酮类化合物的改性以提高其药理、生理活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致谢:感谢河南省创新团队和郑州市创新团队对本研究工作的支持.参考文献:[1] B ande le O J ,Osheroff N.B ioflavonoids aspo isons o f hum an topo iso m erase II A and II B[J].B i o che m istr y ,2007,46:6097-6108.[2] Zaks A,K li b anov A m.Enzy m atic cata l y sis in organic m edia at 100degrees C [J].Sc-ience ,1984,224:1249-1251.[3] Par k H G,Do JH,Chang H N.Reg ioselec -ti v e enzy m atic acy lati o n of mu lt-i hydroxy l co m pounds in o r gan ic synthesis [J].B itech -no lB i o pr ocess Eng ,2003,8:1-8.[4] Krishna S H,K aranth N G.L i p ases and l-i pase -cata l y zed esterificati o n reacti o ns i n non -aqueous m ed ia [J ].Cata l R ev -sc i Eng ,2002,44(4):499-591.[5] Stevenson D E ,W i b isono R ,Jensen D J ,e t a.l D irect acy lati o n of flavono i d g lycosidesw ith phenolic ac i d s catalysed by Candida antarctica li p ase B (Novozy m 435Ó)[J].Enzy m e M icrob Techno,l 2006,39:1236-1241.[6] Naka ji m a N,Ish i h ara K,H a m ada H,et a.lReg iose lecti v e acy lation of flavono id g l u co -si d e w ith aro m atic acid by an enzy m atic reac -ti o n syste m fr o m cu ltured cell o f Ipo m oea bat a t a s [J].J B iosci B i o eng ,2000,90:347-349.[7] Sa le m J H,H um eau C ,Chevalot I ,et a.lE ffect of acy l donor cha i n l e ngth on isoquer -c itri n acylati o n and b i o log ica l activ ities o f co rrespond i n g esters [J].Pr ocess B i o che m,2010,45:382-389.[8] Ish i h ara K,N aka ji m a N.S tructura l aspects o facy lated plant pig m ents :stab ilizati o n of fla -vono i d g l u cosi d es and i n ter pretation o f t h e ir functi o ns [J ].J M o l Ca tal B :Enzy m,2003,23:411-417.[9] Dan i e li B ,Lu isettiM,Sa m pognro G ,e t a.lReg iose lecti v e acy lation o f po l y hydroxy lated natura l co m pounds catalyzed by CandidaAn tarctica li p ase B(Novozy m435)i n or-ganic so l v ents[J].JM o l Ca tal B:Enzy m,1997(3):193-201.[10]D e O li v eira E B,H u m eau C,Chebil L,eta.l A m olecular m odelli n g study to rati o na lizethe reg iose lecti v ity in acy lation o f fl a vono i dg lycosi d es catalyzed by Cand i d a Antarctica l-ipase B[J].J M o l Catal B:Enzy m,2009,59:96-105.[11]M ellou F,Lazaria D,Skaltsac H,e t a.l B i o-catalytic preparati o n of acy lated deri v ati v es o fflavono i d g lycosi d es enhances their antiox-idant and anti m icrobial acti v ity[J].J B i o-techno,l2005,116:295-304.[12]Gayot S,Santare lliX,Coulon D.M od ifica-tion o f flavonoid usi n g li p ase in non-conven-tionalm edia:efect o f the w ater content[J].J B i o techno,l2003,101:19-36.[13]D iego D T,Lozano P,Gm ouh S,et a.l Un-derstanding struct u re-stability relati o nsh ips o fCan-d i d a an tarctica li p ase B in ion ic li q u i d s[J].B io m acro m o lecu les,2005,6:1457-1464.[14]K atsoura M H,Polydera A C,Katapod is P,et a.l E ffect of different reaction para m eterson the lipase-catalyzed selecti v e acylati o n o fpolyhydroxy lated nat u ra l co m pounds i n i o nicli q u i d s[J].Pr ocess B ioche m,2007,42:1326-1334.[15]A rdhaou iM,Fa lci m a i g ne A,Ognier S,eta.l E ffect of acy l donor cha i n leng t h and sub-stit u ti o ns patter n on the enzy m atic acylati o n o fflavono i d s[J].J B iotechno,l2004,110:265-271.[16]V iskup icova J,Dani h e l o vaM,Ondre jov icM,et a.l Lipoph ilic r uti n deri v ati v es for antiox-idant pr o tecti o n o f o i-l based foods[J].FoodChe m,2010,123:45-50.[17]M ellou F,LoutrariH,S ta m atisH,et a.l En-zy m a tic esterification o f flavonoidsw it h unsa-turated fatty ac i d s:E ffect of the novel esters onvascular endo t h e lia l gro w th facto r re lease fro mK562ce lls[J].Process B i o che m,2006,41:2029-2034.[18]Lue B M,Guo Z,Xu X B.E ffect o f roo mte m perature ion ic liquid structure on the enzy-m atic acy lati o n o f flavono ids[J].ProcessB ioche m,2010,45:1375-1382.[19]Enaud E,H um eau C,P iffaut B.Enzy m aticsynthesis o f ne w aro m atic esters o f phlori d zi n[J].JM o l Cata lB:Enzy m,2004,27:1-6.[20]Tho m as R,Rach id B R,W illia m son G,e ta.l Enzy m atic ga lloylati o n o f catech i n s i nroo m te m pera t u re ion ic li q u i d s[J].J M o lCata l B:Enzy m,2007,44:60-65.[21]X iao Y M,M ao P,Zhao Z,et a.l Reg i o-se-l e ctive enzy m atic acy lation o f troxeruti n i nnonaqueous m ediu m[J].Chin Che m Let,t2010,21:59-62.[22]X iao Y M,Yang L R,M ao P,et a.l U ltra-sound-pro m oted enzy m atic synthesis o f trox-er uti n esters i n nonaqueous so lvents[J].U-ltra Sonoche m,2011,18:303-309.[23]H abu li n M,%s abeder S,Sa m pedr o M A,e ta.l Enzy m atic syn t h esis of c itronell o l lauratei n or gan ic m edia and in supercritica l carbond i o x i d e[J].B ioche m Eng J,2008,42:6-12.[24]Chang SW,Yang C J,Chen F Y,et a.l Op-ti m ized synthesis of li p ase-catalyzed-l ascor-byl laurate by Novozy mÓ435[J].J M o lCata l B:Enzy m,2009,56:7-12.[25]S i n gh P P,QaziN A,Shafi S,et a.l Reg i o-selecti v e acy lation o f b i o log icall y i m portan tiri d oid g lycosi d es by C andida antarctica li p ase[J].J M o l Catal B:Enzy m,2009,56:46-54.[26]Roh C,Cho i K Y,Pandey B P,et a.l H y-droxy lation of daidze i n by C YP107H1fro mBacill u s subtilis168[J].J M o l C ata l B:Enzy m,2009,59(4):248-253.[27]Roh C,Seo S H,Cho iK Y,e t a.l Reg iose-l e ctive hydroxylati o n o f isoflavones by Strepto-m yces aver m itilis MA-4680[J].J B iosciB ioeng,2009,108(1):41-46.[28]Y ang M,Dav i e s G J,D av is B G.A g l y co-synthase catalyst for the synthesis of fl a vono i dg lycosi d es[J].A nge w Che m I nt Ed,2007,46:3885-3888.(下转第94页)(3):698-705.[24]Zouboulis A L,Cha i X L,Katsoyiannis I A.The application of b i o fl o cculant f o r the re m ov-al of hum ic ac i d s fro m stabilized landfill leachates[J].Jour na l of Env ironm entalM an-age m en,t2004,70:35-41.PROGRESS IN TECHNOLOGY,BIOREACTORS AND APPLICAT I ON S OFMODERN S OLID-S TATE FER M ENTAT I O NL I Lang1,2,YANG Xu3,XUE Yong-liang3(1.School of B ioengineeri n g,H enan Universit y of 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2.L ight Industry D esi g n Insitute of H enan Province,Zhengzhou450003,China;3.Zhengzhou L iangyuan Anal y tical Instru m ents C o.L td.,Zhengzhou450052,China)Abst ract: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so li d-state fer m entation(SSF)and the m a i n techno l o g ical cond iti o ns in-fl u enc i n g t h e SSF,descri b ed the type of various ki n ds o f SSF bioreacto rs and discussed the app licati o ns of SSF techno l o gy i n the biotransfor m ati o n,b i o f u els,bio l o g ica l contr o,l w aste treat m en,t biore m ed i a ti o n and so on. K ey w ords:so li d-state fer m entation;technolog ical conditi o ns;bioreacto rs(上接第82页)[29]W ang X L,K i m H J,K ang S,et a.l Pr oduc-tion o f phy toestrogen S-equo l fr o m da i d zein i n m i x ed cult u re of t w o anaerob ic bacteria[J]. Arch M icrobio,l2007,187:155-160.PROGRESS IN ENZ YMAT IC DER I VAT IZ AT I ON OF FL AVONO IDSXI AO Yong-m e,i MAO Pu,L I Jun-tian,YANG L iang-ru,QU L i n g-bo(School of Che m istry and Che m ical Engineering,H 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 ina)Abst ract:Flavono ids have a variety o f physiolog i c al acti v ities,bu t the m ajority o f natural flavonoids have poor li p i d so l u b ility or w ater solubility and lo w ora l bioavailab ility.The derivatization m ethod can i m prove the so lu-b ility of flavono i d s,and enzy m es w ith h i g h efficiency and se lectiv ity are good to the m od ification of flavono i d s. The paper summ arized the progress of enzy m atic derivatization o f flavono i d s.K ey w ords:flavono i d s;enzy m e;deri v atization。
毕业论文:黄酮类提取物抗氧化研究进展
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黄酮类提取物抗氧化研究进展年月日黄酮类提取物抗氧化研究进展摘要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一大类多酚类化合物,多以甙类形式存在,也有一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
这类化合物在食物中有广泛的来源,具有极多的生物学作用。
据统计,目前已分离出的黄酮类类化合物已超过4000 种,为天然酚类化合物之首[1]。
关键词:黄酮类;抗氧化;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flavonoid antioxidantAbstractFlavonoids (Flavonoid) are a class of polyphenolic compounds widely existing in plants, mostly exist in glycoside form, there is also a part of present in a free form. The compounds have a wide range of sources in the food, has a biological effect.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flavonoid compounds have been isolated has more than 4000 species, is a natural phenolic compounds of the first [1].Keywords: flavonoids; antioxidant; progress1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2-pheny l-chromone)类化合物,目前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芳香环(A环和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作用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其基本骨架具有C6-C3-C6。
其中C3部分可以是脂链,或与C6部分形成六元或五元环,泛指2个苯环(A环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2]。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功能的研究进展
植物 黄 酮 类 化 合物 功 链晌 砜 究进 展
皖 南 医学院 天然 药化教研 室 刘 炎
黄酮 类化合物广 泛存在于蔬菜 、 水果 、 牧草 和药用植 物中 , 是植物 在长 期 自然选择过程 中产生 的一些 次级代谢产 物 , 以游离 态或与糖结 合 为苷 的形式 存在 , 们不 仅数 量 、 类繁 多 , 它 种 而且 结构类 型 复杂多 样 。大量 现代研究 证明 , 黄酮类化合物能防治呼吸系统 的疾病 , 防治血 管硬化 , 具有 清除 自由基 , 降低血糖 , 抗氧化 , 抗突变 , 抗癌 , 抗肿瘤 以及 提 高免疫能力 等功能 , 还有 许多 的黄酮 类化合物被证 明具有抗 H V病 I 毒活性的重要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谱 的药理活性 和较低毒性 , 近年来 , 黄酮类化合物 的研究进入 了一个新 的层次 。 1 黄 酮 类 化 合 物 的 功 能 结 构 、 黄酮类化 合物是 一类多 酚化合 物( l h nl cm o n s, p y eo co pu d)主要是 op i 指 以 2 苯 基色原酮 (- h nlcrm n ) 一 2 p e y ho o e 为基本母核 的类 化合物 , 前 — 目 泛指两个苯环通过 中央 的三碳链相互作用连 接而成 的一系列 C一 C C一 化 合 物 下 图 : 如
24 疫 调 节 作 用 .免
天然 的黄酮 类化合物多 是此基本结构 的衍 生物 , 多以糖苷形式 且 存在, 常见 的取代 基有一 H、O H 以及萜类 侧链等 , O 一C 目前发 现的 已达 80 余 种 。但黄酮类 化合物 因结构 不同 , 00 表现 出来 的生物活性差别很 大, 研究证 明 : 黄酮类化 合物分子 中心 的 、 B不饱 和吡喃酮是其具有 各 种生物活性的关键 , C 位羟基糖苷化和 C 、 C 位双键氢化则会引起黄 酮类化合物 的生物活性 降低 , A、 、 而 B c三环 的各种取代基则决定 了其 特定 的药理 活性 , 而决 定了其不 同生物活性 。 从 2 药理作用 、
黄酮类化合物在配位化学中的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在配位化学中的应用李召(齐齐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应化081班)摘要: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
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通常与糖结合成苷类,小部分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
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配位化学、抗氧化性Summary:flavonoids (flavonoids) are a class exists in nature, with 2 - phenyl chromone (flavon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s. They have a keto molecular carbonyl oxygen atoms on the first with alkaline salt with acid, and its hydroxyl derivatives with more yellow, it is also known as yellow alkali elements or flavonoids. Flavonoids in plants are usually combined into glycosides with sugar, a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free state (aglycone) form. Most plants contain flavonoids, which in plant growth, development, flowering, fruiting, and disease prevention such as antibiotic sid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Keyword:Flavonoids、Coordination Chemistry、Antioxidant1.1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黄酮醇分子结构图以黄酮(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而衍生的一类黄色色素。
黄酮类化合物论文: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机理密度泛函DMOL3自由基过渡态
黄酮类化合物论文: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机理密度泛函DMOL3 自由基过渡态黄酮类化合物论文: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机理密度泛函 DMOL3 自由基过渡态【中文摘要】本论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部分对过氧甲烷自由基进攻槲皮素各个羟基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槲皮素各个羟基位点的抗氧化反应次序。
第二部分对过氧甲烷自由基进攻A环糖苷化的四种黄酮类化合物4’位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将它们与槲皮素进行了分析。
从而得出抗氧化活性与结构的构效关系。
本论文第一部分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DMOL3模块,研究了槲皮素的抗氧化性及其相联系的构效关系,槲皮素是通过提供H原子进而稳定自由基来表现抗氧化活性的,因此,本文选取过氧甲烷自由基来研究槲皮素的抗氧化性,槲皮素及其各个位点自由基的几何构型通过广义密度近似(GGA)、BLYP/DND方法被优化,得到其稳定构型后,应用H-原子转移原理,得到槲皮素各个羟基位点与过氧甲烷自由基反应的过渡态,通过分析电子密度、内反应坐标、和不动点的电子特性来计算活化能、热力学状态函数和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结果表明,槲皮素各个反应位点的抗氧化活性顺序是:4’-OH> 3’-OH> 3-OH> 7-OH > 5-OH。
这和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另外,通过计算B环上3’,4’位失去原子后的双自由基的解离能、电子密度和过渡态,我们推断槲皮素存在两次解离的可能性,这也解释了很多文献所报道的B环是黄酮类化合物反应中心的理论。
本论文第二部分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DMOL3模块,研究了四种A环糖苷化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与结构的关系,它们的抗氧化活性主要是通过提供H原子来抑制自由基的氧化性,本文选取过氧甲烷自由基作为代表,来研究A环糖苷化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通过DMOL3中的广义密度近似和BLYP/DND方法的优化,得到了四种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自由基的稳定构型,然后通过H原子转移机理,计算了四种A环糖苷化黄酮类化合物4’位与过氧甲烷自由基反应的过渡态,并且分析了电子密度、内反应坐标和不动点的结构性质,计算了反应的解离能、活化能、热力学函数和动力学速率常数,最后将它们与槲皮素进行比较,从而得出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改性及活性的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改性及活性的研究进展肖咏梅;李明;毛璞;袁金伟【摘要】Flavonoids are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plants. In general, most flavonoids are combined with glucosides and have extremely complex molecular structures. In the nature, these flavonoids have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such as anti-oxidation, anti-virus, anti-tumor, scavenging free radicals and so on, however, due to poor solubility and stability of flavonoids, their bioavailability is limited. It has become a hot spot to modify the structure of flavonoids by biocatalytic methods to improve their water solubility or lipid solubility. In this paper, several methods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biological structures of flavonoid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modified flavonoids were reviewed in recent years.%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植物生长的次级代谢产物,一般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与糖苷相结合,使其具有较复杂的分子结构.在自然界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性、抗病毒、抗肿瘤、清除自由基等多种生物活性,但是由于黄酮类化合物溶解性差,稳定性不好等导致其生物利用率低.利用生物催化的方法对黄酮类化合物结构进行修饰改变它们的水溶性或脂溶性、赋予黄酮类化合物特殊功能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生物改性的几种方法以及结构修饰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影响.【期刊名称】《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0)002【总页数】10页(P123-131,139)【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改性;生物活性【作者】肖咏梅;李明;毛璞;袁金伟【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20 引言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次级代谢的多酚类化合物[1],主要是由2 个苯环(A环和B 环)与3 个碳原子桥连所形成的C6-C3-C6化合物(图1)。
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研究
黄酮类化合物吸收、分布、代谢的研究综述[关键词]:黄酮类,抗病毒,心脑血管,抗癌,抗氧化,抗衰老,中药复方引言: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醉、异黄酮、二氢异黄酮、查耳酮和花色素等。
目前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已达8000多种,其中已经确认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有4000多种。
实验证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活性:能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癌、抗氧化、抗炎、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力等药理作用,对该类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途径、分布情况和代谢过程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研究的热门。
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大大有助于揭示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特点,对于黄酮类新药的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鉴于此,我们就目前国内外对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分布、代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黄酮苷和苷元在体内吸收程度差异很大。
由于胃内具有特殊的酸性环境和较小的胃黏膜吸收面积,大多数药物吸收较差,只有少数弱酸性药物有较好的吸收,如槲皮素(甲er- cetin,黄酮醇)。
Creepy等研究表明,把槲皮素、401皮苷和芦丁(黄酮醇)同时大鼠灌胃(ig)给药30 min后,槲皮素有3896消失,表明槲皮素在胃里就被快速的吸收,而芦丁和异槲皮素苷(黄酮醇)在大鼠胃被水解成苷元或被吸收。
对比实验表明,饮食中的黄酮苷元部分在胃里就可以被吸收,而苷却没有吸收。
在黄芪苷(查耳酮)及其苷元原位灌注结扎胆管的SD大鼠实验中,实验结果表明黄芪苷及其苷元在胃部有适量的吸收,而在小肠和结肠处很少被吸收。
而黄芪苷元在胃及小肠都有较好的吸收,但结肠处吸收量相对较低,这表明胆汁能分泌黄芪苷并促进其苷元的吸收。
小肠是绝大多数药物吸收的场所。
由于黄酮苷元具有较大的疏水性,可以通过被动扩散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糖苷形式存在,实验表明黄酮苷中的糖部分是决定黄酮苷在人体内吸收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综述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综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综述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数量之多列天然酚性化合物之首,属于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多酚类物质,具有强生物活性与药理活性,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应用广泛。
对该类化合物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天然药物。
文章综述了近些年来黄酮类化合物在结构特征、功能研究以及提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生理活性;提取;研究进展前言:黄酮类化合物指具有色酮环与苯环为基本结构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分为:黄酮、黄酮醇、异黄酮、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噢弄、黄烷酮、花色素、查耳酮、色原酮等10多个类别,化合物已达5000多种,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癌、调解内分泌系统、调节心血管、抗炎、抗过敏、抑菌、抗病毒等多方面生物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通常为2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C6-C3-C6)(如图1)【1】。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见图2。
图2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根据三碳链氧化程度、B环(苯基)联结位置(2位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呈环状等特点,可将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大致分为:黄酮类(Flavones)、黄酮醇类(Flavono1)、二氢黄酮类(Flavanones)、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s)、异黄酮类(Isoflavones)、二氢异黄酮类(Isoflavones)、黄烷-3-醇(Flavan-3-ols)、查尔酮类(Chalcones)、黄烷-3,4-二醇类(Flavan-3,4-diols)、二氢查尔酮类(Dihvdrochalc0nes)、花色素类(Anthoyanidins)、双苯吡酮类(Xanthones)。
除了上述12种外,还有橙酮类、新黄烷类化合物,这2种化合物在结构上与以上12种稍有差异【2,3】。
(整理)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研究
黄酮类化合物吸收、分布、代谢的研究综述[关键词]:黄酮类,抗病毒,心脑血管,抗癌,抗氧化,抗衰老,中药复方引言: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醉、异黄酮、二氢异黄酮、查耳酮和花色素等。
目前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已达8000多种,其中已经确认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有4000多种。
实验证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活性:能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癌、抗氧化、抗炎、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力等药理作用,对该类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途径、分布情况和代谢过程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研究的热门。
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大大有助于揭示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特点,对于黄酮类新药的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鉴于此,我们就目前国内外对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分布、代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黄酮苷和苷元在体内吸收程度差异很大。
由于胃内具有特殊的酸性环境和较小的胃黏膜吸收面积,大多数药物吸收较差,只有少数弱酸性药物有较好的吸收,如槲皮素(甲er- cetin,黄酮醇)。
Creepy等研究表明,把槲皮素、401皮苷和芦丁(黄酮醇)同时大鼠灌胃(ig)给药30 min后,槲皮素有3896消失,表明槲皮素在胃里就被快速的吸收,而芦丁和异槲皮素苷(黄酮醇)在大鼠胃被水解成苷元或被吸收。
对比实验表明,饮食中的黄酮苷元部分在胃里就可以被吸收,而苷却没有吸收。
在黄芪苷(查耳酮)及其苷元原位灌注结扎胆管的SD大鼠实验中,实验结果表明黄芪苷及其苷元在胃部有适量的吸收,而在小肠和结肠处很少被吸收。
而黄芪苷元在胃及小肠都有较好的吸收,但结肠处吸收量相对较低,这表明胆汁能分泌黄芪苷并促进其苷元的吸收。
小肠是绝大多数药物吸收的场所。
由于黄酮苷元具有较大的疏水性,可以通过被动扩散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糖苷形式存在,实验表明黄酮苷中的糖部分是决定黄酮苷在人体内吸收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黄酮类化合物糖苷化修饰研究进展
收稿 日期 :060 -6 修 回稿 日期 :0 61 -0 20 -90 ; 2 0 ・22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资助项 目(0 6 0 8 25 2 0 )
联系人简 介: 余燕 影( 9 3) 女, 16 -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植物 活性 成分分 离分析及生物 活性研究 , a :yyni @1 c .d . n e i u ay g 1u eu c m l n
文章 编号 :0 41 5 一2 0 ) 50 6 -9 1 0 —6 6 ( 0 7 0 -4 50
黄 酮 类 化合 物 糖 苷 化 修 饰 研 究进 展
胡 昕 余 燕影 , , 曹树稳 阮 征 ,
(. 昌大 学化 学 系 , 1南 江西 南 昌 ,307; 304 南 昌 ,0 7 30 ) 4 2 南 昌大 学食 品科 学教 育部 重 点实 验 室 , . 江西
在 的黄酮类化合物 往往具 有水 洛 陛差 、 定性不 好、 稳 作用靶点多 、 选择 陛较差 、 药效不好等 缺点 , 给适应性 新药 的寻找与开发还来 了相 当大的困难 。因而 , 在植 物来源 的黄酮类 潘 陛先导物 的基础上 , 研究其化学结 构与生物活性 的关 系 , 进而 进行化 学修饰研 究 , 是新 药研制 的一条有效途径 之一。 目前 , 黄酮类化合物 的化学修饰方法众多 , 其 中 , 黄酮类 化 合 物 进 行 糖 苷 化 化 学 修饰 是 常 用 对
维普资讯
化 学研 究 与 应得到 6C苷两种化合 物一 异 一一 牡荆碱和牡荆碱衍生物 , 产率分别为 1%和 1%( 7 5 合 成路线见 图 1 。随着合 成技 术 的提高 , ) 人们 目光 已 开始转向异黄酮苷的合成上 20 年 le 03 等 以苯 基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酮类化合物糖苷化反应的研究摘要:黄酮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化合物,多属于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或以碳糖基的形式存在。
但大多都是以苷类的形式存在,多数的黄酮苷属于O-苷,少部分属于C-苷,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
天然黄酮糖苷化合物资源有限,故而使其化学合成成为当今糖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从各类黄酮类化合物着手,研究其糖苷化反应的条件,并以实例比较同类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结构对糖苷化反应的影响。
关键词:黄酮黄酮苷糖苷化合成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004Abstract:Flavonoids are widely exists in the nature of a class of compounds,more belongs to the most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plant body combined with sugar into glycosides or exists in the form of carbon sugar base.But mostly in the form of glycosides,most of the flavonoid glycosides belong to O-glycosides,a few belong to C-glycosides,has various biological activities.Natural flavonoid glycoside compounds with limited resources,and make the chemical synthesis of sugar today one of the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of chemistry.From all kinds of flavonoids,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action conditions,pd and similar flavonoids exampl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tructure of glycosidic reaction.Keywords:Flavonoids Huang Tonggan Glycosylation Synthesis【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004-02黄酮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具有1,2-二苯基丙烷或1,3-二苯基丙烷结构的含氧杂环天然有机化合物[1]。
它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界,甚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粮食、蔬菜以及水果中也含有相当的含量,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防治病虫害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数量己超过9000种[2]。
黄酮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大多数以苷的形式存在,是多种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3]。
许多黄酮苷现在已经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4,5],还有一些黄酮苷作为潜在的药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肝脏毒性和抗抑郁等诸多活性[6-8]。
尽管黄酮苷化合物广泛存在,而且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甚至每年还有大量文献报道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的黄酮苷,但关于此类化合物合成的报道却相对较少[9]。
主要原因在于那些常用的糖苷化反应的催化剂用于黄酮苷的合成产率非常低;此外,区域选择性苷化,特别是涉及到多个糖苷合成以及黄酮母核具有多个酚羟基,由于其空间位阻,极性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其产率更低。
还有在发生糖苷缩合反应时可产生α和β两种异构体,立体选择性苷化也是其收率低的原因。
1 常见的糖苷化反应方法糖苷的合成一般都是糖基给体与不同的受体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
在糖化学合成中,目前已发展出20多种合成糖苷键的方法[10-12],但任何一个糖苷化方法的适用性都是有限的,难以满足糖苷键的多样性。
目前最常用的糖基给体是:糖基卤化物,糖基三氯乙酰亚胺酯和硫苷。
在黄酮苷的合成中,上述方法也并不都适用,文献中报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1 Koenigs-Knorr法。
经典的Koenigs-Knorr 法始于1901 年,经过百年来不断发展已成为一个常用的合成糖苷和寡糖的方法,该方法在黄酮苷化合物的早期合成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3-14]。
常用乙酰基或苯甲酰基保护的溴代糖作为糖基给体,苯、甲苯、吡啶、喹啉等做溶剂,汞盐或银盐作催化剂。
无水硫酸钙或4A0分子筛作吸水剂。
应用最多的反应体系为吡啶/碳酸银/无水硫酸钙或喹啉/氧化银/4A0分子筛。
经典的Koenigs-Knorr 法在黄酮苷的合成中应用较早,但由于其收率偏低,而且要使用有毒易爆的汞盐或银盐作催化剂,后处理相对比较麻烦,近年来该方法使用逐渐减少。
2002年周杰等发现,在喹啉/氧化银/4A0分子筛体系中5,7,3’,4’-四-O-苯甲酰基槲皮素分别与α-溴代四乙酰吡喃半乳糖和α-溴代四乙酰吡喃葡萄糖(如图1所示),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但是其收率还是比较低。
1.2 相转移催化(PTC)法。
相转移催化法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在糖化学中已应用于氧苷、硫苷、氮苷和寡糖的合成。
相转移催化法是在经典Koenigs-Knorr 法上发展起来的,用邻位酰基保护的溴代糖作为糖基给体,最早应用于天然酚苷类化合物的发展,而后被应用于天然黄酮苷的合成,其特点是反应体系简单、条件温和、操作简便、立体选择性好,经过不断改进,收率也得到明显提高。
1990年Demetzos等[15]报道使用相转移催化剂TMEA 催化乙酰基保护的溴代糖和7,4′-二-O-苄基槲皮素在CHCl3/KOH体系中反应,得到系列槲皮素-3-O-糖苷化合物,收率10%~60%。
1994年Demetzos等[16-17]用同样的方法合成了槲皮素-3-O-β-D-葡萄糖基-(1→2)-β-D-木糖苷,收率52%。
Yu等[18]在CHCl3/K2CO3体系中,用TBAB作催化剂,合成了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如图2所示),收率(91%)得到了显著提高,原因为在相转移催化条件下K2CO3可能较KOH好[19],同时降低碱的浓度也减少了溴代糖水解副反应的发生。
1.3 糖基三氯乙酰亚胺酯法。
由于糖基三氯乙酰亚胺酯法的高立体选择性和高收率的优点,近年来在寡糖和糖苷的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成为合成糖苷键的首选方法,但该方法在黄酮苷的合成中收率较低,应用较少。
Caldwell等[20]在全合成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时,用四苄基葡萄糖基三氯乙酰亚胺酯完成了酚羟基的苷化,该反应将保护反应和糖基化反应合二为一,通过四步反应合成了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总收率28%(如图3所示)。
使用单一苄基保护基和将苄基保护的葡萄糖作为保护基引入合成苷元的构建单元中,然后关环构建苷元,避免了复杂的保护、脱保护,为其主要优点。
正如上图所示,由于糖基三氯乙酰亚胺酯法的高立体选择性及反应是先引入糖基,后在关环合成苷元。
这样可以更有选择性的把糖基接在黄酮类化合物母核的C环上。
从黄酮类化合物羟基的活性看,B环上7位的羟基上的活性比C环上4。
位的羟基活性要大。
一般的糖苷化反应,其主产物的糖基主要是接在7位上,不可能接在4,位。
加之此方法的高收率,故而此法也可作为糖基接在黄酮类化合物C环上的主要方法之一。
Du等[21]使用四乙酰基葡萄糖基三氯乙酰亚胺酯合成了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如图4所示),收率52%。
3.2 先引入保护基团再进行糖苷化。
此种方法对于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都适用,下面以灯盏花素为例来说明相转移催化剂在黄酮类化合物糖基化反应中的应用。
灯盏花即灯盏细辛,又名东菊,是菊科植物短葶飞蓬的干燥全草,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省区如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西藏等省区[37]。
灯盏花素,又名黄芩素苷,是由灯盏细辛中提取出来的一类总黄酮,其主要成分包括了灯盏花乙素和灯盏花甲素。
目前临床使用的灯盏花类药品基本都是以灯盏花素作为主要活性成分[38],主要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方面。
关于灯盏花甲素的报告较少,根据2008年姜瑞芝等人[39]的研究报告可知,灯盏花甲素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以及明显的抗痴呆症、抗急性食管炎以及抗胃炎作用。
可能是一个好的先导化合物。
下面就以实例来介绍一下相转移催化剂在灯盏花甲素及灯盏花乙素合成中糖苷化反应方面的应用。
3.2.1 灯盏花甲素合成中糖苷化反应(见图8)。
甲素苷元乙酰化后,得到全乙酰化甲素苷元。
在干燥洁净的250mL的圆底烧瓶中加入全乙酰化甲素苷元3.96g (0.01mol),加入丙酮120mL,碳酸钾10g,50℃下回流1-2小时,待温度降至30℃左右,加入相转移催化剂TBAB 3.2g,搅拌10分钟左右加入溴代糖8g,TLC跟踪监测反应,后再补加溴代糖2g,反应6-15小时,TLC监测无原料,抽滤,滤饼用二氯甲烷洗至滤液无色,加二氯甲烷360 ml,水500 ml 萃取,分离出二氯甲烷层及水层,水层再分别用240 ml,120ml二氯甲烷各萃取一次,合并三次萃取的二氯甲烷液加水洗涤,洗涤2-3次,二氯甲烷液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干二氯甲烷,得到紫黑色的胶状物,再用乙醇重结晶,抽滤,干燥,得到灰白色化合物5,4’- 三乙酰氧基黄酮-7-0-D-三乙酰氧基葡萄糖醛酸甲酯3.83g,收率57.2%。
4 总结与展望4.1 总结。
从以上几种糖苷化反应方法来看,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及不足;经典的Koenigs-Knorr 法,适用范围广不仅适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糖苷化反应,也适用于其它含酚羟基化合物的糖苷化反应,但由于其收率偏低,而且要使用有毒易爆的汞盐或银盐作催化剂,后处理相对比较麻烦,近年来该方法使用逐渐减少。
酶催化是近些年新兴起的应用于糖苷化反应中较为理想的方法,但由于其条件及技术的局限,实际应用较少。
相转移催化法是在经典的Koenigs-Knorr 法中发展起来的,该法应用范围广,不仅可以应用于天然酚苷的合成,尤其在用于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合成(如灯盏花乙素及甲素的合成),收率也不错,相转移催化剂相对于其它几种催化剂,更环保,廉价,后处理方便,具备工业化生产的条件。
4.2 展望。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且多数是以苷类形式存在;多数的黄酮苷属于O-苷,少部分属于C-苷;目前药用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多以植物中提取的天然黄酮苷类化合物为主(如:灯盏花乙素),但随着人类的高发病及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加之社会环境的破坏,植物资源的缺乏;天然的黄酮苷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因为显得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合成尤为重要,而黄酮苷类化合物合成中最重要的便是其糖苷化反应,糖苷化反应决定着整个化合物合成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