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范爱农的锈花鞋事件的内容
海南2020中考语文 统编教材“名著导读”推荐篇目梳理 1.《朝花夕拾》
第二部分名著阅读一、《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七年级上册P56;2012、2010)【教材链接】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38);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P50);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P20)。
【作者简介】鲁迅2010,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作品提要】《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组合篇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2012,共十篇。
作品主要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在夹叙夹议中表现出对反动派、守旧势力的抨击和嘲讽,是一部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集,充满着他对往事的回忆与对时弊的理性批判。
【作品特色】①回忆性散文集,擅长攫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
作品写的虽然大多是个人生活,但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旧的书塾和新的学堂是怎样的等等。
这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理解那时候中国人的生存状态,都有所帮助;②对比和反讽手法的运用。
如《五猖会》中通过“我”前后不同心境的对比,批判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父亲的病》中将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作品简介】《狗·猫·鼠》这篇文章写了“我”的仇猫心态以及童年时关于隐鼠的回忆,表达了对“猫”一类的人“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
同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文章刻画了旧中国一位迷信、粗俗、不拘小节,但却真诚、善良、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形象,抒发了“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作者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把一个纯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写活了。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专题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班级姓名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专题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二、【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三、【主要内容】:《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
对朝花夕拾书名进行解析: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朝花夕拾》这十篇散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前七篇写作者童年时代在故乡绍兴的见闻和受教育的情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后三篇写作者青年时代离开故乡绍兴到南京、日本求学,再回到故乡绍兴教书的经历:《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复习《朝花夕拾》主要内容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复习《朝花夕拾》主要内容一.基本常识1.《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被选入初中教材;小说集《呐喊》、《彷徨》,其中《社戏》《故乡》《孔乙已》选入初中教材。
《朝花夕拾》原题是“旧事重提”,用“朝花夕拾”做题的好处是显得含蓄,而且富有文采,原来的文题则显得直白。
《朝花夕拾》十篇分别是:对猫的讨厌和仇恨《狗·猫·鼠》、怀念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批评封建孝道的《二十四孝图》、描绘封建家长制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无常》、描写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写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范爱农》。
内容主旨篇名人物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朝花夕拾是鲁迅在中年时期写的一本短篇文章集。
里面的文章都是记录了他童年与青年时的发生的事情。
期中最多的就是在他家乡时的回忆在叙述事件时,加入了许多讽刺,批评,批判,对反动,封建的势力进行尖锐的批评与嘲讽。
表示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不满。
二.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是又有朴实善良的爱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朝花夕拾》中范爱农的内容概括
《朝花夕拾》中范爱农的内容概括《朝花夕拾》中《范爱衣》的内容概括如下:《范爱农》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篇,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衣相处的几个生活片段,讲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投身革命,辛亥革命后又惨遭迫害的遭遇,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这位爱国者的同情与悼念。
主要内容1.初识与误会:●鲁迅与范爱农在日本留学期间初识,因某些误会,鲁迅对范爱农产生了不良印象,甚至认为"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2.重逄与理解:●辛亥革命前一年,鲁迅与范爱农在故乡重逢, 通过笑谈各自经历,两人加深了对彼此的理解,误会得以消除。
3.范爱农的造遇:●范爱农回国后,因不满黑暗社会而追求革命,却屡遭轻蔑、排斥和迫害,几乎无地自容,最后只能躲在乡下,教若几个小学生糊口”。
4.辛亥革命的失望:●辛亥革命发生后,争迅与范爱农虽短暂地看到了希望,但很快发现革命果实被封建反动势力篡夺,社会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5.共同任教与因境:两人有了共同任教的机会,范爱农做监学,表现出对工作的热情。
然而,随著鲁迅离开故乡。
范爱农失去了支持,学监职位也被剥夺,景况愈发困穷。
6.悲剧结局:●范爱衣在对革命失望的心境中,生活无若,言辞凄苦,最终在夜半大风雨时溺水而死。
情感与主题●文章以怀念友人的情感线索和范爱农的性格发展交织成文。
通过范爱农的悲剧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对正直爱国知识分子的摧残,同时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当时社会的病态。
●全文语言朴素,感情真垫,展现了作者对范爱农这位正直倔强爱国者的深切同情和悼念。
人物形象范爱农是一个倔强而执拗、觉醒但贫弱、孤独且病苦的知识分子。
他热爱祖国,追求自由平等,却因无法改变现实而陷入困境。
他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制定:审核:批准:。
部编版七上名著《朝花夕拾》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第一学期《朝花夕拾》复习资料一、关于《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1、作者:鲁迅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笔名鲁迅。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2、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全书收录了《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十篇文章。
3、主题思想: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思念之情,同时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讽刺。
4、各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狗•猫•鼠》文章里,作者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感激和怀念。
《二十四孝图》——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怜。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检测之《范爱农》练习(附答案)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检测之《范爱农》练习(附答案)《范爱农》《范爱农》叙述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勾载出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作者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
此文既地对这位耿介正直、激愤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也是对黑暗社会的有力控诉。
语段精读推荐:“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
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
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
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
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说:——“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
你快去罢……。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
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
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
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
终于又非走出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处飘浮。
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因为大家讨厌他。
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
他已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
练习:1、《范爱农》先讲述了“我”早年在________(国名)________(地名)与范爱农初识时因为误会而鄙视他,为后文解开误会,写他的热心热情埋下了______。
全文先运用_________的写作手法,生动鲜明地突出了范爱农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朝花夕拾 范爱农中绣花鞋事件主要内容
朝花夕拾范爱农中绣花鞋事件主要内容1、《范爱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全文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2、此文通过描述范爱农的悲剧遭遇,既揭露了封建社会对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摧残,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病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3、文章以怀念友人的情感线索和范爱农的性格发展交织成文。
“我”同范爱农在东京初识便产生了误会,觉得他“很可恶”,甚至以为“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到辛亥革命前一年,故乡重逢时,笑谈各自经历,便加深了彼此的理解。
知道他回乡后,遭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以至“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待到辛亥革命发生,“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
然面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这就写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已被封建反动势力篡夺的事实。
但他们到底有了共同任教的机会,爱农做监学,“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正写出了他对工作的热情,因革命胜利而喜悦。
但那“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的王金发的情状,正反映出革命的不彻底性。
之后鲁迅去南京后又移到北京,爱农失去了鲁迅的帮助,学监也被代表封建复辟势力的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这之后,他“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最后“便在各处漂浮”,在对革命失望的心境中,在夜半大风雨时终至溺水而死。
文章在留日学生的反清运动和辛亥革命后绍兴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描写了范爱农热爱祖国,倔强耿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朝花夕拾》试题加答案
《朝花夕拾》真题演练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40分)1、1926年,鲁迅先后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我们可借这组散文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2、《朝花夕拾》中的士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
如《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把一个纯朴善良,但在某些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写活了。
再如《五猖会》,文章写了孩子对父母毫不顾及自己感受的无奈和厌烦的心理。
3、《藤野先生》,写“匿名信事件”和“观影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4、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在百草园(地点)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无常。
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的兴趣的图书是《山海经》,这本书是长妈妈送给他的。
5、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6、《父亲的病》重点回忆了“我”与几位“名医”打交道的过程,作者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医生的故作高深,通过家庭变故表达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痛恨。
7、《琐记》中,鲁迅用“乌烟瘴气”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8、鲁迅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躲避流言和中伤,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需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不久又考入矿路学堂,在这里看到了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天演论》。
从此,接触到了赫胥黎、苏格拉底等西方哲学家,了解了进化论中的社会进化论的进步思想。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刻画了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的形象。
那时的“我”上课时喜欢描绣像。
10、《五猖会》中“我”急切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让背《鉴略》,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1、《范爱农》中,“我”和范爱农初识在日本横滨,因为绣花鞋事件,我对他有了误会。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测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测试卷(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等级:___________1.在《朝花夕拾》中,提到鲁迅弃医从文原因的文章是()A.从《阿长与〈山海经〉》B.《藤野先生》C.《父亲的病》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是鲁迅青少年时期所写的散文作品集。
B.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东京求学时的老师。
C.长妈妈是一个没有文化不拘小节喜欢背后搞坏的人。
D.作者讨厌猫的原因之一是猫喜欢尽情折磨弱者。
3.下列关于文学名著《朝花夕拾》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意思是早晨坠落的花下午捡拾起来意味着回忆以前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与情感。
鲁迅用它来命名自己的散文集意思是在他晚年的时候回忆他的童年故事。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要求强背《鉴略》的痛苦往事,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C.《琐记》中作者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有“肚子疼”绰号的是沈四太太。
D.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藤野先生。
4.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用《范爱农》一文深情地回忆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的朋友“范爱农”,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和范爱农初识在日本横滨,那时就因为“绣花鞋”事件,我对他有了误会。
B.“杀的杀掉了,死的也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表现了范爱农得知恩师被残忍杀害后的满怀激愤之情,他并非如我所想的那样无情无义。
C.《范爱农》一文的语言风格是平凡朴素而饱含深情的。
D.范爱农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正是他正直孤傲的性格使他不容于世而走上绝路。
5.《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这部散文集原题为“”。
6.根据以下描写,写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名称。
(1)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专题15:名著阅读之《朝花夕拾》(知识点梳理+通关训练)-2023年小初衔接语文通关宝典(解析版)
专题15:名著阅读之《朝花夕拾》(知识点梳理+通关训练)一、作品简介“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
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中年以后回忆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的历程。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三、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是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散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四、作品思想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具体生动地凸显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旧的书塾和新的学堂是怎样的,留学日本受到的歧视和正直的老师对他的关爱,乃至革命的风气等等,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第三单元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内容梳理与训练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上《朝花夕拾》名著梳理与训练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考情搜索】烟台10年3考【教材出处】七年级上册P54“名著导读”【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作品简介】《朝花夕拾》全书共十篇文章,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
作品以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等,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知识清单】第一类:侧重写人(怀念类)———怀念师长故人,挖掘普通人身上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第二类:侧重记事(童趣类)———记叙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表达对旧日美好生活的眷恋,也有对旧礼制的批判。
第三类: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批判类)———以议论为中心,穿插童年的生活经历,讽刺和批判旧道德。
【人物形象】【专题训练】1.读《朝花夕拾》,猜人物。
【片段一】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
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片段二】我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
她就从旁计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阿祥的婶母恰恰走进来。
她便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
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片段一】中的“他”是______;【片段二】中的“她”是______。
2.《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有些作品记录了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
根据《朝花夕拾》的内容,请完成下面两题:(1)《朝花夕拾》中鲁迅也写了一位朋友,并且以他的名字作为文章的题目,这个朋友是___________。
追寻鲁迅足迹,探索成长奥秘——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之那些事篇(统编版2024)
追寻鲁迅足迹,探索成长奥秘——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之那些事读《朝花夕拾》,我们可以从多篇文章发现那些被称为“事件”的故事片段,总结出可以撇开阅读的零碎性质,对原著有一个整体的观照,而且还可以窥见鲁迅先生的思想历程,对原著作更深入的批判性思考阅读。
我们所说的“事件”不是一般的事情,而是指生活中发生的不寻常的事情,而且带有主观上不愿意发生的事故特征。
它与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发展、文章情感表达有着重要的勾连。
1.《狗·猫·鼠》说,隐鼠是“我”小时侯非常喜欢的一种小老鼠,一天,“我”发现隐鼠不见了,长妈妈告诉“我“,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于是,“我”就从此痛恨起猫来。
后来,“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从此,“我”就特别记恨长妈妈,对长妈妈的所言所为也就特别厌烦。
《阿长与<山海经>》写敬重长妈妈的两个故事中间,再次穿插这个“隐鼠事件”,一是为使文章顿起波澜,二是与下文写敬重形成鲜明的对比。
2.“背书事件”——《五猖会》在看庙会之前,父亲突然提出让“我”背书的要求,“背不出,就不准看会”。
事件表现了父亲的专制、威严、不容争辩的封建家长形象和受封建礼数束缚的家庭氛围,反映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体现了“我”并非快乐、扫兴和痛苦的童年生活。
3.“庸医事件”——《父亲的病》鲁迅的父亲被几位庸医治死。
第一次治的时候,是叶天士医生来诊断病情,吃了他开的药后却没有见效。
第二次是被本领高的陈莲河医生所治,用药也不同了,最后还是没治好。
最后是著名的西医凡国手,他用的药最终以失败告终。
最后,鲁迅的父亲死了。
作者笔下的医生成了不学无术、庸俗愚昧、酸腐迷信、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形象。
4.“衍太太事件”——《琐记》指怂恿孩子吃冰、给孩子们数旋子,给鲁迅看不健康的书,让鲁迅偷妈妈的首饰变卖并散布谣言等三件事。
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33页)
中心思想
文章回忆无常的时候,时 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 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 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 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作品内容
篇名 人物
主要内容
中心思想
《从百草 园到三味
书屋》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 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 亦庄亦谐亦学亦玩的学习 生活。
本文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 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 自然地热爱,对知识的追 求,以及天真、幼稚、欢 乐的心理。
艺术特色
3.杂文笔法,结构严谨。 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都是运用杂文的笔法对当时的社会现
实进行抨击。另外在《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中结构严谨,层层推进。 《二十四孝图》结构严谨.文意层层推进。文章从“文学革命”说起,继而 写作者自己在私塾以外阅读到的讲神讲鬼的充满封建思想糟粕的书,再写写 “家藏老书”《二十四孝图》,从而点出了文题。《五猖会》叙事一波三折, 不平铺直叙。从看游神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到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 而痛苦的感受,起伏跌宕。
《二十四孝图》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中鞭挞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 育方法对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的束缚、压制和摧残;《无常》一文中采 用《聊斋志异》的讽刺笔法,揭露了人间没有公正的裁判,嘲讽了那些 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父亲的病》中有力地 痛斥了那些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庸医;《琐记》中刻画了洋务派办学 的“乌烟瘴气”;《藤野先生》则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昏庸无耻、不学无 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写作背景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 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 生,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 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后来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 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的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的读书笔记《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的《范爱农》一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范爱农,一位在那个特殊时代里充满矛盾与挣扎的人物,他的命运令人感慨万千。
范爱农最初出现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中,是一个有些“可恶”的形象。
在日本留学时,范爱农等人的行李中被翻出绣花弓鞋,他们因不满鲁迅等人的摇头而显得“很气愤”。
在鲁迅看来,这是他们保守、顽固的表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鲁迅回到故乡,再次与范爱农相遇时,才逐渐了解到他的真实内心。
范爱农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他心怀理想,却在黑暗的社会中处处碰壁。
他看不惯社会的种种不公与黑暗,却又无力改变,只能借酒消愁,以一种看似消极的方式来对抗这个世界。
他的清醒使他痛苦,他的无奈让人心酸。
范爱农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虽然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却无法在腐朽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他们既不被传统势力所接纳,又无法融入新兴的革命力量,只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范爱农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进步思想的压制和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从范爱农的身上,我们能看到那个时代的悲剧。
他一心想要为国家和人民做些事情,却总是遭受误解和排挤。
他的理想被现实无情地击碎,最终在穷困潦倒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种命运的无常,让人不禁对那个时代产生深深的痛恨和反思。
鲁迅先生通过对范爱农的描写,不仅仅是在刻画一个人物,更是在揭示社会的弊病。
他以犀利的笔触,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束缚、社会的冷漠以及人们的麻木不仁。
同时,也对像范爱农这样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命运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范爱农的性格中,既有倔强、固执的一面,也有善良、正直的品质。
他对朋友真诚,对理想执着。
尽管生活对他百般折磨,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他的倔强,是对不公命运的抗争;他的善良,是人性中最宝贵的闪光点。
在文中,鲁迅先生与范爱农之间的关系也耐人寻味。
从最初的误解、对立,到后来的相互理解、同情,他们的交往过程反映了鲁迅先生思想的转变和成熟。
朝花夕拾题单答案
2.喜欢“切切察察”;人死了要说“老掉了”;懂得许多规矩和麻 烦的礼节 。多事、絮叨、注重礼节
3.正月初一吃福橘;讲长毛的故事 封建迷信
4.给“我”讲故事;给“我”买《山海经》 心地善良,富有爱心, 热心帮助孩子
• 藤野先生(老师)《藤野先生》
• 1.穿衣服不讲究,有时忘记带领结 不拘小节
答:《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 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分) 答: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 题单
《朝花夕拾》
一、填空(29分)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原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
2《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 旧事重提 》,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 回 忆性散文 集,共 10 篇,是一部蕴含着 温馨的回忆 和 理性的批判 的作品。
6.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 狗·猫·鼠 》;斥责封 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的文章是《 二十四孝图 》。
7.表现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压制的文章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 》;借 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 文章是《 无常》;揭示一些徒有虚名、草菅人命的“名医” 的文章是《 父亲的病 》; 展现自己走出故乡,希望通过外出求学寻找到救国救民真理这一过程的文章是有《 琐 记》和《藤野先生 》;在鲁迅一生中始终不能忘怀的三个人是阿长、藤野先生,范爱 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花夕拾中范爱农的锈花鞋事件的内容范爱农:徐伯荪的学生,身材高大,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藐视。
这是鲁迅对他的第一印象。
鲁迅和范爱农的第一次相见,是在横滨,鲁迅去接新来的留学生同乡,在海关检查的时候,看到在箱子里带了一双绣花鞋,鲁迅摇了摇头;坐上火车的时候,大家互相让座,火车开了,都还没坐好,几个人都摔倒了,鲁迅又摇了摇头,这让范爱农觉得鲁迅看不起他们。
范爱农的老师徐伯荪被刺杀后,日本留学生组织了同乡会,范爱农和鲁迅又见面了,他在同乡会上对鲁迅处处针对。
所以,鲁迅对他最深的印象是:可恶!但是这种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渐渐淡去了。
在故乡革命的前一年,又见到了范爱农,他为生活奔波,头上都增加了一些白发,穿着旧马褂,破布鞋。
鲁迅这才知道,范爱农回到故乡后,受到轻蔑、迫害、排斥,所以才躲到了乡下,以教书为生。
听说绍兴城光复了,他比谁都高兴,他以为这是他的机会,事实也确实如此。
回到绍兴城,鲁迅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范爱农做了监学,他感觉生活充满了希望,因此做事非常勤快。
学校里,年轻人们一腔热血,在报纸上骂一切社会的不公,署名中借用了鲁迅的名字。
都督送来了学校的经费,还是骂,又送来了报馆的另一笔款,他们还是骂,都督的意思是花钱买清净。
可是这群年轻人并不上道,收钱之后,这群人认为都督成了股东,股东不好,就
要骂,这是一群宁折不弯的青年人,做事全凭意气,对自己的生命看的很淡。
鲁迅的观点和他们相悖,我们做事情还是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一群书生意气的年轻人,单凭几句口角,如何斗得过掌握军队的政府?
范爱农也觉察出了此事不妥,但他胳膊拧不过大腿。
此时,有人邀请鲁迅去南京,鲁迅就趁机去了,他走后两三个星期,学校的报馆就被一群兵捣毁了。
鲁迅从南京到北京时,范爱农也被撤去了监学的职位,他又成了革命前的范爱农。
他的境况越加贫困,后来收到消息,说他淹死了。
鲁迅做了4首诗来缅怀他。
他一生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生活的不顺心,寄希望于鲁迅能够拉他一把。
范爱农家里有一个夫人和年幼的女儿。
他的一生,非常短暂,对他的家人来说,他并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因为他经常喝酒,爱发牢骚,面对生活的困境,他不想方设法的为妻女提供庇护,反而借酒浇愁。
最后喝醉了酒,坐船的时候出去小解,不小心掉进河里淹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