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中成长 (3)》教学案 2022年部编版道法精品教案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主题:在社会中成长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2.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认识个人的社会责任。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PPT
2.实物
3.互动课件
三、教学过程
1.引入(10分钟)
老师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给学生展示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与困难性。
2.阅读(20分钟)
老师会通过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和责任,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历。
3.互动环节(30分钟)
老师通过互动课件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和讨论社会中如何担负个人责任和团体责任,如何在团队中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解决问题(30分钟)
在讨论后,老师会设置一个问题或挑战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总结(10分钟)
教师通过总结本次活动中学生的观点和思考,跟学生共同总结其中的收获。
四、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的互动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环节评估学生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完成后,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总结来评估本次活动的效果。
五、教学延伸
老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去社区服务,或参加一些有社会意义的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体验。
同时,一些社交技巧的培训也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中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部编八年级道法-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课题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在社会中成长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初二年级学习目标课标要求:我与国家和社会(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 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社会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料,同时社会也能促进个人进步。
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解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基础上,也应懂得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社会这面大镜子既可以照出每个人的长处、优点,也可以照出每个人的短处、缺点,为今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知识目标:了解与认识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知道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社会生活,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到生活之中。
重点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难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八年级学生小东和伙伴们利用暑假组织了“墨缘·大手拉小手”活动,每周三和周五下午在社区活动室教小学生书法和国画。
一个暑假下来,小朋友们亲切地称他们“墨姐姐”“墨哥哥”。
为了让课堂秩序更好,小学生们进步更快,他们还钻研起儿童心理学和国画技法教学。
小东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大大提升。
看材料思考问题并与同学互动交流引发学生思考运用你的经验你是否有和小东类似的经历?与同学交流你的付出与收获!分享同龄人的故事:1.小林参加城市文明交通志愿岗活动2.地铁志愿服务工作3.杭州中学生清洁共享单车结合学生的分享进行小结: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能帮助我们积累宝贵的社会经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在社会中成长 教学设计
树立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意识,养成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八年级学生小东和伙伴们利用暑假在社区组织了“墨缘∙大手拉小手”活动,每周三和周五下午教小学生书法和国画。一个暑假下来,小东和伙伴们收获了很多“粉丝”,小朋友们亲切地称他们“墨姐姐”“墨哥哥”。为了让课堂秩序更好、小学生们进步更快,他们还钻研起儿童心理学和国画技法教学。小东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都大大提升。
3、教师讲授:什么是社会化(含义)
4、深度思考:怎样理解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5、教师小结: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6、合作探究:在生活中,我们的食物、学习用品、衣服等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4、教师小结: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①要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亲社会行为;②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教师总结:
学生学习思考讨论问题
学生看材料思考:
结合自己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生活
生活化教学理念
课堂小结
板书
在社会中成长
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二、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1、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2、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部编
思考:说说你在社会生活中的付出与收获。
学生阅读材料,谈感受
从生活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成长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在社会中成长教案》摘要:2.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2.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并能意识到奉献社会也是帮主自己,1.亲社会行为是:助人、分享、谦让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二课在社会中成长1课时第一周第2节一、知识与技能1.个人能在社会中获得一些知识、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
2.个人能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当中丰富个人的技能和养成一定社会规则意识。
3.知道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4.亲社会的表现有哪些,青少年应该怎么做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在社会中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能把戈恩生存发展与社会联系在一起。
2.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3.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并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正确认识社会于个人之见的密切联系,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并能意识到奉献社会也是帮主自己。
教学重点: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难点: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
在人际交往中养成亲社会行为。
(一)导入新课狼孩故事(见PPT)师:你听说过狼孩的故事吗?学生讲述,教师补充或者由教师直接讲述狼孩故事:狼孩——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
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
孤儿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
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约16岁左右。
她死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刚被发现时,他们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理解社会化的含义,懂得社会是个人成长的训练场,应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实现个人成长。
(二)知道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三)养成亲社会的行为习惯,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意义,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学习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二、教材分析《在社会中成长》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通常位于第一单元或相关章节中。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以及社会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并学会如何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道德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体发育普遍趋于成熟,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不断增强。
然而,由于当前中学生学业压力大,很多学生和家长一味追求升学率,忽视了服务社会对个人成长和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这导致当代中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和能力的普遍缺乏。
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以及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的道理掌握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方法(二)教学难点树立亲近社会、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意识,并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如何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养成亲社会行为五、教学过程【导入】因母亲过早去世,父亲智力低下,而年迈的奶奶又无力照顾。
在陕西,一名1岁的孩子常年被绳子拴在树上,在被拴的6年多中,与他做伴的是一只山羊。
因为从小没有人教他说话,所以无法和人作交流。
就连“爸爸妈妈”这些简单的词语也只会用“咩咩”的羊叫声表达,被人们称作为“羊孩”。
后来,多家媒体报道了他的经历。
一些热心读者为他捐款 2万余元,并专程派车地孩子送到聋哑语言康复学校,在学校老师的教育下,他学会了自己吃饭,又学会了简单的穿脱衣服,并且终于开口说话了。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精品课堂(部编版五四制)
1. 丰富的社会生活1.2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框,引导学生产生了解、关心、融人、服务、奉献社会的愿望和意识,能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2.通过本框,引导学生提高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通过本框,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化的含义,懂得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重点:亲社会行为。
2.突破策略:本框教学将亲社会行为的形成落实到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创设问题,落实目标。
通过具体的情境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亲社会行为是什么,认同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践行亲社会行为。
让学生在一件件小事、一点点进步中感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而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实现自我与他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二、教学难点1.难点:社会化。
2.突破策略:对学生而言,理解“社会化”有难度。
教师可尝试从含义着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说明,可以举出一些典型的反例,如“狼孩”,来印证一个人如果被剥夺成长所需的必要的社会条件,就无法顺利实现社会化,难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化是成长的必修课,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
通过本框学习,让学生全方位认同社会是人实现社会化的课堂,教师可以借助归纳法或演绎法来展开教学。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活动暑期志愿活动收获阅读教材第6页“运用你的经验”:八年级学生小东和伙伴们利用暑假在社区组织教小学生学习书法和国画的活动。
思考问题。
八年级学生小东和伙伴们利用暑假在社区组织了“墨缘·大手拉小手”活动,每周三和周五下午教小学生书法和国画。
一个暑假下来,小东和伙伴们收获了很多“粉丝”,小朋友们亲切地称他们“墨姐姐”“墨哥哥”。
为了让课堂秩序更好、小学生们进步更快,他们还钻研起儿童心理学和国画技法教学。
小东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都大大提升。
1.思考:小东和小伙伴们在活动中的付出是什么?收获是什么?2.思考:你有类似的经历吗?与同学交流分享你的付出和收获。
部编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案《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收获快乐。
能力目标: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
知识目标:知道亲社会的表现;理解“社会化”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八年级教材更加关注“长大的我”以及“与社会发生联结的我”,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是展现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的开篇。
教材通过“我与社会”“在社会中成长”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不断扩展的生活半径,逐渐明晰“我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养成亲社会行为,从而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了解社会并学会逐渐适应、参与变化发展的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从“运用你的经验”中小东暑期的经历谈起,引出“社会化”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明确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从发展成长的角度讲,青少年应该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通过第8页的“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参加过的社会实践活动,思考活动后的收获,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关心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积极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青少年应该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社会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在身心发展方面,八年级学生比七年级学生更加成熟、稳定;在知识积累方面,比七年级学生更加丰富、多元。
逐渐长大的他们,拥有更多走出校门、走出家门,走进社会的机会。
因此,他们的生活半径逐步扩展,生活视角日益开阔,他们与社会的联结越来越多,也愈发紧密。
但受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方法的指导与经验的积累,这也是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参与社会生活,人人都有体验运用你的经验:刚刚过去的假期生活,一定丰富多彩吧。
1.2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优质教学课件+教案(2022
1.2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优质教学课件+教案(2022新)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社会化教育的概念和作用,了解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威,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分析和思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权利,能够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认识和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1. 社会化教育的概念、作用和内容。
2. 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威,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成长”这一主题,激发学生对社会中成长的兴趣和认识。
2. 学习内容(30分钟)2.1 社会化教育概念和作用教师让学生自主思考社会化教育的概念和作用,并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学生的分享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化教育的概念和作用,并给出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2.2 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威教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威,并提醒学生要注意权力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2.3 相关法律知识教师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可以通过案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法律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教学互动(1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主发言,提问相关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同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坦诚交流。
4. 练习与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例如制定一个社区规则,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造、实践。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认真对待和理解社会化教育和相关知识。
四、教学方法1. 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思考并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让课堂更具活力。
2. 课堂互动: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2《在社会中成长》优秀教案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1.知识目标:学会遵守公德和秩序,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
2.能力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反思评价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养成亲社会的行为,承担起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树立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1.重点:(1)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2)掌握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养成亲社会行为。
2.难点:在生活和学习中为社会做贡献,养成亲社会行为,培养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白方礼》。
【内容简介】白方礼,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白贾村人。
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
2005年9月23日,93岁的白方礼老人安详地离开。
蹬三轮车近20年,35万元善款,圆了300多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
视频中这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我们称之为“亲社会行为”。
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给予我们太多,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理应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创设情境,亲切自然而有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活动一:自读课文,完成问题1.什么是社会化?2.如何理解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提示: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2.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③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
拓展空间:追寻榜样的足迹。
从小到大,我们读过很多成功人物的故事。以你感兴趣的一个人为例,参考下面的提示,探究其成长过程。
主人公对成长环境有怎样的认识和判断?
主人公是怎样确立自己人生志向的?
学生感悟: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课堂笔记:2.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①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②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关链接: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一般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在当今追求独立、自主的社会氛围中,青少年更加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不明白自己与社会和他人息息相关、命运与共的道理。
通过“上海疫情下的邻里互助”能很好地让学生感悟人与人亲密互助的关系和应当互爱互助的道理。
如果对亲社会标榜过高,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应当从生活中一些善意的小事讲起。
主人公是如何利用社会条件实现人生目标的?
主人公为社会作出了哪些贡献?
社会对主人公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学生交流分享
学生阅读材料并感悟。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讨论问题。
学观看材料及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材料,思考并讨论问题。
课后搜集、阅读、讨论、探究。
理解我们的内心渴望融入社会,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道理。
思考讨论:疫情期间,不少人都“宅”过。“宅”是否意味脱离社会了呢?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在社会中成长》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在社会中成长》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背景此次教学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节课,教学内容是《在社会中成长》。
这是一份独立教案,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青少年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成长观念和价值观念,做到自主自立地生活和学习。
教学目标•了解青少年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成长观念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关注青少年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了解青少年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如何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成长观念和价值观念。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在成长过程中,曾经有过什么背离正确道路的行为。
提出问题(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青少年成长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相关的问题,例如:你有没有打游戏上瘾?你经常熬夜吗?你有没有做过一些违法的事情?等等。
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教师进行点拨。
帮助学生了解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学习内容展示(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小视频、图片和事例等材料,引导学生了解青少年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例如:打游戏上瘾、网瘾、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以及九死一生的行为等等。
分组讨论(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如何避免上瘾?”,然后让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和分享。
总结(10分钟)教师对全课进行总结,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强调正确的成长观念和价值观念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导入、提出问题、学习内容展示、分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引发学生对青少年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这个过程的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案,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性,也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活能力的提高。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2《在社会中成长》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二节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第2课时 在社会中成长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亲近社会,服务和奉献社会,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羊孩”拴拴与羊为伴6年多照片)因母亲过早去世,父亲智力低下,而年迈的奶奶又无力照顾,在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玉家河乡贫穷的小山村王家河村,一名“哑童”常年被用绳子拴在树上,在被拴的6年多中与他作伴的是一只山羊。
期间,孩子从来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就连“爸爸、妈妈”这些简单的词语也不会说。
想一想:为什么6岁的孩子还不会喊爸爸妈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一)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活动一:情景探究(多媒体展示《狼孩的故事》)1.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提示: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活动二:探究人的社会化过程(多媒体展示图片)1.这几幅图片,分别展现了什么内容?提示:图1是母亲抚育子女,教子女学习知识;图2是同学在一起玩乐,感受集体的温暖;图3是老师在教学;图4是学生在参加社会劳动。
这四幅图片展现了我们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
2.想一想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意义?提示:有助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二)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活动三:探究社会生活(多媒体展示图片)设计意图:以食物和图书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代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生活用品来源进行探讨,以证明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1.观察图片,分析我们可以从社会中获取哪些东西?提示:从社会中我们可以获取粮食;书籍;购买服装;乘坐公交车;观看电影等。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在社会中成长》教案、教学设计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社会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与社会互动、成长。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在社会中成长》,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3.导入新课,板书《在社会中成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难点是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社会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社会、体验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难点是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社会现象,提高法治素养。
2.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6.课后拓展与评价:课后布置具有实践性和思考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掌握情况。
7.家校共育: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8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案《在社会中成长》
观点分析:
A有一些人认为他不需要社会
B有一些人认为社会离他很远
小结:亲近社会就是要我们主动了解社会的两面性,主动谦让,分享,关心帮助他人,主动关注社会发展。
(三)主动服务、奉献社会一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展示图片一奇迹火神山,一个多月抗战疫情成功的背后...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册
八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
难点名称
引导学生亲近社会,服务、奉献社会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学生要在把握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奥亲近社会,服务、奉献社会,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和把握好这层关系。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
思考:说说你会如何主动服务、奉献社会?
作为青少年,我们讲到奉献并不是一定要牺牲自我,一件微小的事也可以谈及奉献,不要小看一件小
如果每个青少年都能在小事上为社会尽一份力■,那一股股力■聚集起来可是很庞大的,这次疫情的种种奇迹就可以证明奇迹是靠每一个人主动服务、奉献社会的这股力・造就的,我们不如把它称之为社会之爱。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视频观看:平凡与伟大一向他们致敬
展示内容为社会服务奉献的事迹。
思考:这些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他们是被迫无奈才做这些的吗?
小结:服务、奉献社会是主动的。你愿意为一件事情或一个人服务、奉献自我是在你足够信任和了解
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也是如此,我们首要做的就是主动了解它,亲近它。
(四)情感提升
老师相信同学们已经理解奉献、服务社会的前提是主动亲近社会,了解社会。上到这里,同学们现在可以来说说你会如何亲近社会、服务、奉献社会?
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精品优质课件教学设计(部编版)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导入
说故事并思考
(1)你还记得鲁滨逊漂流到岛上做了什么吗?
(2)你认为鲁滨逊是真的脱离了社会而存活下来的吗?
分享、思考。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情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出关键词亲社会。
讲授
新课
讲授
新课
讲授
新课
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1、观看视频并思考
(1)你认为志愿者活动的给她的人生带来了什么?
(2)你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是一段怎样的历程?
2、观看视频并理解
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展开,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3、想一想
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都来自哪里?给我们的成长带来了什么?
4、知识小结: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
(1)人的成长是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设置思考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感受人生选择与收获,在思想交流中得到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梳理
讲述
梳理本节课知识脉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分享、交流
讨论、分享
阅读、思考、分析、归纳
回归生活讨论、归纳
通过一名大学生志愿者的成长以及感受,引导学生让学生更深刻理解社会生活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明白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借助林万东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的我们自身的选择对我们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引导学生将自身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过渡到“养成亲社会行为”。
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会在社会交注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在社会中成长》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在社会中成长》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社会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料,同时社会也能促进个人进步。
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解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基础上,也应懂得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社会这面大镜子既可以照出每个人的长处、优点,也可以照出每个人的短处、缺点,为今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与认识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知道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社会生活,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到生活之中。
【教学重难点】重点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难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八年级学生小东和伙伴们利用暑假组织了“墨缘·大手拉小手”活动,每周三和周五下午在社区活动室教小学生书法和国画。
一个暑假下,小朋友们亲切地称他们“墨姐姐”“墨哥哥”。
为了让课堂秩序更好,小学生们进步更快,他们还钻研起儿童心理学和国画技法教学。
小东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大大提升。
你是否有和小东类似的经历?与同学交流你的付出与收获!分享同龄人的故事:1.小林参加城市明交通志愿岗活动2.地铁志愿服务工作3.杭州中学生清洁共享单车结合学生的分享进行小结: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能帮助我们积累宝贵的社会经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同时,在服务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付出的快乐与收获的欣喜。
板书:在社会中成长二、新课讲授(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出示图片情景(四副图片)结合图片,想一想,我们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发言通过父母的抚育、与同伴的交往、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技能不断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管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日渐养成,我们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精品文件在社会中成长 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
能力目标:养成亲社会的习惯;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知识目标: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教学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难点】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情景探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森林中的“狼孩”》视频。
2、思考:“狼孩”的故事留给我们什么启示?为什么要在社会课堂中成长?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得成长?我们又能在社会课堂中获得哪些发展呢?又怎样在社会课堂中获得成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
学习新课一、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清单,学生自主预习,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1、社会对个人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2、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有哪些?3、亲社会行为的意义?(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4、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二、探究与分享(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活动一:毛里奇·蒙塔尔的故事播放毛里奇•蒙培尔的故事。
毛里奇•蒙培尔脱离人类社会后“交往等能力”的退化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点拨:人的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
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将随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以适应这些新的挑战。
这一时期,个体将不断调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完善自己的人格、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并力求达到一个平和的心境,正确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和将来,因此,社会化对个体的发展及其重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亲社会行为活动三:展示图片:1、你是否参与过这些活动?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点拨: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一、学习目标1.理解社会化的含义,懂得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学会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实现个人成长。
3.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4.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二、自主预习1. 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和。
和中养成。
三、合作探究公共汽车内,非常拥挤,一片嘴杂之声。
“喂,你挤着我了!”一个女孩在尖叫。
“怎么,来劲是吧!”一听就是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
看来,一场争斗不可避免。
“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
”这时传来一位老人的声音。
顿时,车内一片沉寂。
“把心放宽,就不挤了”这句话的?2.结合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你认为青少年应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四、随堂演练1.12月1日是世界爱滋病日。
学校为响应上级号召,提高同学们的防护知识和认知能力,决定采取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活动。
你觉得自己可以参加的是()①制作预防爱滋病的宣传画,公益广告词②举行“预防爱滋,关注健康”的征文比赛③走进爱滋病村,参加长期扶助④为爱滋孤儿捐款,奉献自己的爱心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2.社会生活是多色调的,难免出现贫困、不公等社会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正确的认识是()A.这是很正常的,这些问题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得以解决B.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的社会变得很阴暗,让人们看不到光明D.我们的社会正是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美好3.生活中,不只是阳光坦途,也有风雨坎坷。
当身处困境时,你应该()A.悲观失望B.心理极不平稳,总想着自己倒霉C.顺其自然,听凭命运的安排D.积极努力,求助社会4.社会对个人成功的影响有()A.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B.社会越发展,个人发展的机会越多C.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与社会无关,可以使我们()①乐观上向②创造美好生活③展现生命之美④将人生与社会紧密相连⑤赢得人们的敬重A.①②③④⑤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6.早在2004年,青岛一位神秘女士多次使用“微尘”的名字进行捐款,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的“微尘”出现了。
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微尘”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无私捐助公益事业的群体,成为一个爱心符号。
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你打算怎样向“微尘”学习?【答案】二、自主预习1.社会化2.物质支持精神滋养3.人际交往社会实践三、合作探究1.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矛盾、摩擦和冲突是难免的。
我们要学会宽容与谦让,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谦让是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
③对于生活中人们之间发生的误会和矛盾,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妨主动谦让,做出适当的妥协和让步,以化解不必要的纠纷。
2.①积极宣传基本道德规范,倡导社会新风。
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如爱心捐款、无偿献血、参加志愿者活动等。
③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维护祖国荣誉利益。
④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扶危助困,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四、随堂演练6.(1)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回报社会的优秀思想品质;(2)自觉培养亲社会行为;(3)学会谦让、学会分享、学会帮助他人;(4)积极投身以社会主义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5)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奉献社会。
第二课时做守法的公民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一)法律的规范作用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得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
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1.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2.分组对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讨论:这些行为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怎么才能解决问题?提示: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3.分享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承接教材P47“探究与分享”,多媒体展示表格)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一)警惕和远离行政违法行为活动一: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设计意图:选取的三个案例中的情形都是中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或可能遇到的。
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对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由进一步认识,认识其危害性,并在生活中加强防范。
1.阅读教材P49“探究与分享”2.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学生讨论后回答)提示:三个案例分别对应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三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镜头一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镜头二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属于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镜头三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属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
教师强调: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
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
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
教师补充:《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
(二)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
(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
(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中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但是如果把对方打成轻伤,就会受到刑事处罚。
教师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二)警惕和远离民事违法行为1.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2.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
《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3 板书设计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什么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4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法不可违,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