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理气剂
中医方剂学 目录 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1.麻黄加术汤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3.大青龙汤4.三拗汤5.华盖散2.桂枝汤1.桂枝加葛根汤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桂枝加桂汤4.桂枝加芍药汤3.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4.香苏散1.香苏葱豉汤2.加昧香苏散5.小青龙汤1.射干麻黄汤2.小青龙加石膏汤6.止嗽散金沸草散7.正柴胡饮第二节辛凉解表1.银翘散银翘汤2.桑菊饮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4.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汤5.升麻葛根汤1.竹叶柳蒡汤2.宣毒发表汤葱豉桔梗汤第三节扶正解表1.败毒散1.荆防败毒散2.仓廪散2.参苏饮3.麻黄细辛附子汤1.麻黄附子甘草汤2.再造散4.加减葳蕤汤1.葱白七味饮2.千金葳蕤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1.大承气汤1.小承气汤2.调胃承气汤3.复方大承气汤2.大黄牡丹汤1.清肠饮2.阑尾化瘀汤3.阑尾清化汤4.阑尾清解汤3.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第二节温下1.大黄附子汤2.温脾汤1.三物备急丸2.三物白散第三节润下1.麻子仁丸(脾约丸)五仁丸2.济川煎第四节逐水1.十枣汤控涎丹2.舟车丸3.疏凿饮子第五节攻补兼施1.黄龙汤新加黄龙汤2.增液承气汤3.承气养营汤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柴胡枳桔汤2.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3.蒿芩清胆汤4.达原饮1.柴胡达原饮2.清脾饮第二节调和肝脾1.四逆散1.柴胡疏肝散2.枳实芍药散2.逍遥散1.加味逍遥散2.黑逍遥散3.痛泻要方第三节调和肠胃1.半夏泻心汤1.生姜泻心汤2.甘草泻心汤3.黄连汤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1.白虎汤1.白虎加人参汤2.白虎加桂枝汤3.白虎加苍术汤2.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清营凉血3.清营汤清宫汤4.犀角地黄汤(芍药地黄汤)1.神犀丹2.化斑汤第三节清热解毒1.黄连解毒汤1.泻心汤2.栀子金花汤3.清瘟败毒饮2.凉膈散3.普济消毒饮4.仙方活命饮1.五味消毒饮2.四妙勇安汤第四节清脏脏热5.导赤散清心莲子饮6.龙胆泻肝汤1.泻青丸2.当归龙荟丸7.左金丸1.戊己丸2.香连丸8.苇茎汤桔梗汤9.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10.清胃散泻黄散11.玉女煎12.葛根黄芩黄连汤13.芍药汤黄芩汤14.白头翁汤15.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16.防风通圣散17.石膏汤第五节清虚热1.青蒿鳖甲汤2.清骨散秦艽鳖甲散3.当归六黄汤第五章祛暑剂1.清络饮2.香薷散3.六一散益元散碧玉散鸡苏散4.桂苓甘露散5.清暑益气汤李东垣清暑益气汤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1.理中丸《伤寒论》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理中化痰丸2.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3.吴茱萸汤吴茱萸加生姜半夏汤第二节回阳救逆1.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参附汤2.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汤3.黑锡丹医门黑锡丹第三节温经散寒1.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2.阳和汤小金丹中和汤第七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1.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异功散保元汤2.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朮散3.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举元煎升陷汤4.生脉散5.人参蛤蚧散6.人参胡桃汤7.玉屏风散8.完带汤易黄汤清带汤第二节补血1.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圣愈汤胶艾汤2.当归补血汤3.归脾汤第三节气血双补1.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泰山盘石散2.炙甘草汤加减复脉汤第四节补阴1.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都气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2.左归丸左归饮3.大补阴丸虎潜丸4.一贯煎5.二至丸6.桑麻丸7.石斛夜光丸8.补肺阿胶汤9.月华丸第五节补阳1.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十补丸2.右归丸右归饮第六节阴阳双补1.地黄饮子2.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丹第八章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1.牡蛎散第二节敛肺止咳1.九仙散第三节涩肠固脱1.真人养脏汤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2.四神丸第四节涩精止遗1.金锁固精丸2.桑螵蛸散缩泉丸第五节固崩止带1.固冲汤2.固经丸3.易黄汤第九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1.朱砂安神丸磁朱丸2.生铁落饮3.珍珠母丸第二节滋养安神1.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枕中丹2.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定志丸第十章开窍剂第一节凉开1.安宫牛黄丸2.紫雪苏恭方小儿回春丹3.至宝丹行军散第二节温开1.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紫金锭玉枢丹第十一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1.越鞠丸2.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3.半夏厚朴汤4.金铃子散延胡索汤5.厚朴温中汤良附丸6.天台乌药散四磨汤五磨饮子橘核丸7.暖肝煎8.三层茴香丸9.导气汤第二节降气1.苏子降气汤2.定喘汤3.小半夏汤大半夏汤4.旋覆代赭汤干姜人参半夏丸5.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济生橘皮竹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第十二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1.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大黄蛰虫丸2.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3.补阳还五汤4.复原活血汤七厘散5.温经汤温经汤艾附暖宫丸6.生化汤7.失笑散活络效灵丹丹参饮手拈散宫外孕方8.桂枝茯苓丸9.鳖甲煎丸第二节止血1.十灰散四生丸2.咳血方3.小蓟饮子4.槐花散槐角丸5.黄土汤第十三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1.川芎茶调散第十三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1.川芎茶调散苍耳子散菊花茶调散2.大秦艽汤3.小活络丹大活络丹4.牵正散止痉散5.玉真散五虎追风散6.消风散第一节第二节平熄内风第二节 1.羚角钩藤汤钩藤饮2.镇肝熄风汤建瓴汤3.天麻钩藤饮4.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阿胶鸡子黄汤小定风珠第十四章治燥剂第一节轻宣外燥1.杏苏散2.桑杏汤翘荷汤3.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第二节滋阴润燥1.增液汤增液承气汤2.麦门冬汤3.益胃汤玉液汤琼玉膏4.养阴清肺汤5.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汤第十五章祛湿剂第一节燥湿和胃1.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柴平汤2.藿香正气散六和汤第二节清热祛湿1.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茵陈四逆汤2.八正散五淋散3.三仁汤藿朴夏苓汤黄芩滑石汤4.甘露消毒丹5.连朴饮6.当归拈痛汤宣痹汤7.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8.蚕矢汤第三节利水渗湿1.五苓散四苓散胃苓汤茵陈五苓散2.猪苓汤3.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4.五皮散第四节温化寒湿1.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2.真武汤附子汤3.实脾散4.萆薢分清散萆薢分清饮第五节祛风胜湿1.羌活胜湿汤蠲痹汤2.独活寄生汤三痹汤3.鸡鸣散第十六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1.二陈汤导痰汤涤痰汤金水六君煎2.温胆汤3.十味温胆汤4.茯苓丸第二节清热化痰1.清气化痰丸清金降火汤2.小陷胸汤柴胡陷胸汤3.滚痰丸第三节润燥化痰1.贝母瓜蒌散第四节温化寒痰1.苓甘五味姜辛汤冷哮丸2.三子养亲汤3.半夏白术天麻汤4.定痫丸第十七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化滞1.保和丸2.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第二节健脾消食1.健脾丸枳术丸资生丸曲蘗枳朮丸橘半枳朮丸香砂枳朮丸2.枳实消痞丸3.葛花解酲汤第十八章驱虫剂1.乌梅丸理中安蛔汤连梅安蛔汤2.肥儿丸第十九章涌吐剂1.瓜蒂散三圣散救急稀涎散2.盐汤探吐方第二十章痈疡剂1.仙方活命饮2.连翘败毒3.五味消毒饮4.银花解毒汤5.四妙勇安汤6.五神汤7.神效托里散8.犀黄丸9.醒消丸10.蟾酥丸11.牛蒡解肌汤12.海藻玉壶汤13.透脓散14.医学心悟透脓散15.托里透脓汤16.阳和汤17.中和汤18.小金丹19.内补黄耆汤20.苇茎汤21.大黄牡丹汤22.清肠饮23.薏苡附子败酱散24.薏苡仁汤。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方剂学名词解释、简答、问答
名词解释总论1.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
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用为方剂分类法。
2.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
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2. 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3. 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4. 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
并认为本方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并称其为“逆流挽舟”法。
第二章泻下剂5. 釜底抽薪:指用寒下通便法泻去热结里实的治法。
如用大承气汤治疗实热内结积滞肠胃,症见“痞”、“满”“燥”、“实”以及谵语、潮热,脉实等热盛伤津的里热实证,通过泻下,邪热积滞随大便泻下而解,使里热得清。
此治法犹如抽去锅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喻为“釜底抽薪”法。
第三章和解剂第四章清热剂2.以泻代清:用泻下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针对里热病证,可用清热药和泻下药配合同用,配合泻下药的目的是为了清泄里热,这种治法称为“以泻代清”。
方如凉膈散用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清泄中上二焦实火。
第五章祛暑剂第六章温里剂第七章补益剂2.培土生金: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第十一章 理气剂 习题
第十一章理气剂习题一、填空题1.理气剂通常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类。
2.越鞠丸的功用是_______。
3.越鞠丸的君药是_______。
4.枳实薤白桂枝汤主治_______证5.半夏厚朴汤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
6.具有行气疏肝,散寒止痛功用的代表方剂是_______。
7.暖肝煎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
8.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宜选用_______治疗。
9.暖肝煎的君药是_______,_______。
10.苏子降气汤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
11.肉桂在苏子降气汤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12.定喘汤主治_______,_______证。
13.具有宣降肺气,清热化痰功用的代表方剂是_______。
14.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的代表方剂是_______。
15.旋覆代赭汤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
16.病人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宜选用_______治疗。
二、选择题(一)A1型题1.越鞠丸所治“六郁”证不包括()A.湿郁B.火郁C.寒郁D.痰郁E.食郁2.半夏厚朴汤配伍苏叶的意义不包括()A.行气B.理肺C.舒肝D.散郁E.散寒3.半夏厚朴汤的功用是()A.行气散结,降逆化痰B.行气散结,降逆止呕C.行气散结,化痰止咳D.行气散结,宽胸利膈E.行气散结,止咳平喘4.患者胸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选用()A.逍遥散B.金铃子散C.龙胆泻肝汤D.四逆散E.吴茱萸汤5. 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组成中含有()A.木香、香附B.苍术、厚朴C.木香、厚朴D.瓜蒌、厚朴E.青皮、陈皮6.除下列何项外,主治均与痰有关()A.越鞠丸B.半夏厚朴汤C.苏子降气汤D.旋覆代赭汤E.天台乌药散7.天台乌药散的功用不包括()A.散寒B.行气C.止痛D.疏肝E.活血8.暖肝煎的功用是()A.温脾B.温肾C.温肺D.温经E.温胃9.暖肝煎的组成中不含有()A.乌药、小茴香B.肉桂、沉香C.当归、枸杞D.茯苓、生姜E.甘草、大枣10.患者喘咳短气,胸膈满闷,腰疼脚弱,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滑。
中药汤头歌诀
中药汤头歌诀【第一章】解表剂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正相宜。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有奇功。
香薷散中豆朴先,解表散寒功效坚,化湿和中调胃气,暑月感寒此方煎。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草夏味加,外感风寒内停饮,散寒化饮效可夸。
银翘散用牛蒡豉,荆芥薄荷竹叶枝,甘桔芦根辛凉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中杏仁翘,薄荷甘草桔梗饶,芦根为引轻清剂,气分燥热入母膏。
伤寒麻杏石甘汤,辛凉宣肺清热良,身热喘咳兼口渴,四药服之效验彰。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陶氏柴葛解肌汤,石膏大枣与生姜,芩芍桔甘羌活芷,邪传三阳此方良。
人参败毒茯苓草,桔枳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风寒感冒有奇功。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葛根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碑。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小续命汤治外风,桂附芎麻参芍充,防风防己杏芩草,中风加减六经通。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方良。
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本与防风,湿气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有奇功。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能康。
苍耳散中用薄荷,辛夷白芷四般合,葱茶调服疏肝肺,轻升浊降鼻渊瘥。
【第二章】泻下剂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疝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虚中挟实痼冷积,温脾导滞振脾阳。
麻子仁丸治便难,枳朴大黄杏芍餐,肠燥津枯成便秘,润肠通便自然还。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尿长又便秘,寓通与补法堪宗。
黄龙枳朴与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方剂学第十一章
苏子降气汤
【方解】 君:苏子—降气平喘,化痰止咳;润肠通便,以助 降肺气 臣:半夏—降气化痰 厚朴—降气平喘,宽胸除满 佐:前胡—降气祛痰 肉桂—1,温肾纳气,使气能归元;2,温阳化 气,以利水化饮 当归—1,养血润燥,防肉桂之温燥;2,"治 咳逆上气",以助平喘止咳;3,配肉桂温补下 元. 苏叶,生姜 — 宣肺散寒,和胃降逆 使:炙甘草,大枣 — 调和诸药,调和脾胃
橘皮竹茹汤
【方解】 君:橘皮 —行气和胃止呃, 竹茹 — 清热安胃止呕 两药相配,既能降逆止呕,又能清热安胃 臣:人参—益气补中 生姜—和胃止呃 佐使: 佐使:甘草,大枣—益气和胃
橘皮竹茹汤
【运用】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呃逆或干呕,舌嫩红,脉虚数. 本方是治疗胃虚有热,气逆不降证的常用 方.
【方解】 君:旋复花—下气消痰
降逆下气,止呕化痰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佐:人参 ,大枣—益气补虚以扶助胃气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旋复代赭汤
【运用】 辨证要点: 心下痞硬,嗳气不除,苔白腻,脉弦虚.
理气剂
橘皮竹茹汤 (《金匮要略》)
橘皮竹茹汤
【组成】橘皮 竹茹 生姜 人参 甘草 大枣 【主治】 胃虚有热之呃逆. 【病机】 胃虚有热,气逆不降 【治则】 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理气剂
苏子降气汤 (《备急千金要方》)
苏子降气汤
【组成】苏子 半夏 当归 甘草 前胡 厚朴 肉桂 【主治】 上实下虚之喘咳证.
上实 肺实 下虚 肾虚 寒痰壅肺,痰涎壅盛,喘咳短气, 肺失宣降 胸膈满闷,苔白腻, 脉弦滑. 腰失所养 腰痛脚软 不能化饮 肢体浮肿
【病机】 痰涎壅盛,肾失还纳. 【治则】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兼温肾纳气)
12方剂学理气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十二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剂越鞠丸(又名芎术丸)《丹溪心法》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组成】香附苍术川芎栀子神曲各等分(各6~10g)【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除。
【组成】陈皮醋炒柴胡各二钱(各6g)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一钱半(各4.5g)甘草炙,五分(1.5g)香附一钱半(4.5g)【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
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木香顺气散(《证治准绳·类方》引《医学统旨》)组成:木香香附槟榔青皮醋炒陈皮厚朴姜汁炒苍术米泔浸一宿,炒枳壳麸炒砂仁各一钱(各3g)甘草炙,五分(1.5g)功用:开郁化滞,行气止痛。
主治:气滞不舒,肝胃不和,腹胁胀满或胀痛,胸闷食少,大便不利。
【鉴别】柴胡疏肝散与木香顺气散均有香附、陈皮、枳壳、炙甘草,具行肝脾之气的作用。
但柴胡疏肝散中又用柴胡配伍川芎、芍药,在行气之中兼以理血,治疗肝气郁结兼血行不畅之证;而木香顺气散行气之力大于柴胡疏肝散,又有厚朴、苍术、砂仁既行气又祛湿,治疗气机郁滞兼有脾胃湿阻之证。
柴胡疏肝散为四逆散的变方,二方均有疏肝理气作用。
但四逆散中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药等量配伍,侧重于调理肝脾气机;而柴胡疏肝散重用柴胡,轻用甘草,易枳实为枳壳,加入调气活血之香附、陈皮、川芎,行气活血止痛之力较强。
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录自《袖珍方》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心腹诸痛由热郁,降热开郁痛自蠲。
【组成】金铃子延胡索各一两(各9g)【功用】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
胸腹、胁肋、脘腹诸痛,或痛经、疝气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延胡索汤(《济生方》)延胡散治七情伤,血气刺痛服之良;归芍乳没草姜桂,木香蒲黄与姜黄。
方剂期末复习填空题及答案
方剂学填空题第一章方剂学总论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___________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医学史上复方的出现,最迟应在_____时期。
3.现存历史上最早的方书是_________。
4.现存历史上载方最多的方书是_________.5.《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为____代_____ 所著。
6.在方剂分类方面, ___代医家_____著_____, 开创了综合分类法。
7.汗法具有__.___、____._、__.__等作用。
8.“八法”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
9.治法具有多_______和多_______的特点。
10.“和解少阳”是属于______治法体系。
11.“透热转气”是属于__________治法体系。
12.方剂和治法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13.以法统方包括______, _______, ______, 以______等四个方面。
14.关于调和之法, 戴天章总结说______之谓和, _______之谓和, _______之谓和, _______之谓和。
15.在辩证审因, 确定治法之后, 具体遣药组方时, 必须重视两个环节, 一是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
16.运用配伍方法遣药组方, 从总体而言, 其目的不外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17.佐药包括____药、____药和____药三类。
18.使药包括____药和____药二类。
19.臣药的意义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20.方剂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等三种基本形式。
21.由于里寒证有部位浅深、程度轻重的差别, 故温法又有______、______和______的差别。
22.清法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 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23.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____以主治各种____的一类治法。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第一章解表剂概说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
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剂学第七版方歌
方剂学第七版方歌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二、辛凉解表6.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柑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三、扶正解表9.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第二章泻下剂一、寒下10.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11.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淤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二、温下12.温脾汤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三润下麻子仁丸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泄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四、逐水13.十枣汤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第三章和解剂一、和解少阳14.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15.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
和解攻里效无双。
16.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二、调节肝脾17.四逆散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18.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三、调和肠胃19.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新版常用方剂歌诀——修正版
常用方剂歌诀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1.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喘而宜服之。
2.桂枝汤方歌: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3.九味羌活汤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方歌: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辛凉解表7.银翘散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宣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泻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10.柴葛解肌汤方歌: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药枣生姜,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扶正解表11.败毒散方歌: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芷桔同,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
12.参苏饮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3.再造散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14.加减葳蕤汤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第二章泻下剂寒下15.大承气汤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6.大黄牡丹汤方歌: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7.温脾汤方歌:温脾附子与干姜,寒积腹痛便秘方,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润下18.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泄热功效确。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第十一章 理气剂 答案
第十一章理气剂答案一、填空题1.行气降气2.行气解郁3.香附4.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5.行气散结降逆化痰6.天台乌药散7.温补肝肾行气止痛8.暖肝煎9.肉桂小茴香10.降气平喘祛痰止咳11,温补下元纳气平喘12,风寒外束痰热内蕴13,定喘汤14,旋覆代赭汤15.降逆化痰益气和胃16,橘皮竹茹汤二、选择题(-)A1型题1.C。
答案分析:乃因喜怒无常,忧思过度,或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所致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
2.E。
答案分析:半夏厚朴汤中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3.A。
答案分析:半夏厚朴汤以半夏生姜、茯苓降逆化痰散结,厚朴、苏叶行气除满。
共奏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4.B。
答案分析:患者胸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为肝郁化火之证,治当疏肝泄热、活血止痛,宜金铃子散5.D。
答案分析: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组成为枳实、薤白、桂枝、厚朴、瓜蒌。
6.E。
答案分析:天台乌药散主治肝经寒凝气滞的肠疝气7.E。
答案分析:天台乌药散以行气散寒之乌药为君,配伍青皮、小茴香等疏肝散寒止痛之品。
功能行气疏肝,散寒止痛8.B。
答案分析:暖肝煎以肉桂、小茴香为君,配伍当归、乌药、沉香等补气散寒行气之药。
具温补肝肾,行气止痛之功9.E。
答案分析:暖肝煎的药物组成为肉桂、小茴香、当归、枸杞、乌药、沉香茯苓、生姜。
10.B。
答案分析:此为上实下虚咳喘证。
由痰涎壅肺,肾阳不足所致,且以上实为主。
治当降气平喘、祛痰止咳,宜选苏子降气汤。
11.D。
答案分析:苏子降气汤以苏子为君配伍半夏、厚朴、前胡等降气祛痰之品具有降气平喘、祛痰止咳的功用。
12.C。
答案分析:定喘汤由白果、麻黄、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和半夏组成,方中以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
13.B。
答案分析:定喘汤以麻黄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一散一收,既可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14.E。
答案分析:旋覆代赭汤以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半夏化痰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理气剂
越鞠丸
《丹溪心法》
第11章理气剂
主治证候分析
气——胸膈痞闷
七情所伤 饮食失节 寒温失宜
六 血——脘腹、胸胁刺痛、胀痛 郁 火——口苦吞酸 证 湿 痰——胸闷泛恶呕吐
食—— 纳少、嗳腐
第11章理气剂
胸膈满闷,咳嗽喘急,恶心呕吐
苔白滑,脉弦或弦滑
第11章理气剂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组成:
半厚茯生苏
夏朴苓姜叶
君臣
佐
第11章理气剂
方 义 分 析:
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 厚朴—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 茯苓—渗湿健脾,助半夏化痰 生姜—散结,和胃止呕,制半夏之毒 苏叶—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
崩漏吐衄者,更应慎用。
第11章理气剂
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理气剂组方中 的主要药物多味辛而含挥发性有效成分、 黄酮类物质及生物碱,其主要作用有: 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使其收缩增强,从 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改善消化吸收功 能,有利于胃肠积气的排除;能够解除 胃肠道平滑肌痉挛,提高痛阈;能使支 气管分泌增多而痰液稀释,具有化痰祛 痰的功能,并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 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抗菌抑菌而控
第11章理气剂
一、定义 二、适应证及分类 三、使用注意 四、现代药理研究
第11章理气剂
一、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
用,用于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方剂,统称理 气剂。属于“八法”中的“消法”等范畴。 二、适应证及分类
适用于气滞证和气逆证。一般来说气滞以 肝气郁滞和脾胃气滞为主,当行气以为治; 气逆以肺气上逆和胃气上逆为主,须降气以 为治。气滞和气逆常相兼为病,但病有主次, 方有专功,根据主要功用本章方剂分为行气
第11章理气剂
[功用]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胸腹胁肋诸痛,时发时 止,口苦,或痛经,或疝气痛,舌红苔黄, 脉弦数。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肝郁化火之胸 腹胁肋疼痛的常用方,亦是治疗气郁血滞而 致诸痛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胸腹胁肋诸痛, 口苦,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2.使用注意 若肝气郁滞属寒者,则不
宜单独使用。
第11章理气剂
厚朴温中汤
《内外伤辨惑论》
第11章理气剂
组成与方解:
厚朴--行气消胀,燥湿除满(君药)
草豆蔻--温中散寒,燥湿运脾(臣药)
第11章理气剂
运用
1.辨证要点: 胸中痞满,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舌苔 白腻,脉沉弦或紧。
2.随证加减: 寒重:加干姜、附子。 气滞重:加重枳朴用量。 痰浊重:加半夏、陈皮。
第11章理气剂
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第11章理气剂
半夏厚朴汤--病机与症候分析
痰气郁结于咽喉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 不下
制炎症反应。 第11章理气剂
第一节 行气
第11章理气剂
适应证、常用药及代表方:
1.脾胃气滞证:脘腹胀痛,嗳气吞酸,呕恶食 少,大便失常等 ,常选用疏理脾胃气滞药 如陈皮、厚朴、枳壳、木香、砂仁等为主 组方。
2.肝气郁滞证:胸胁胀痛,或疝气痛,或月经 不调,或痛经等,常选用疏肝理气药如香 附、乌药、川楝子、青皮、郁金等为主组 方。
•
血郁, 川芎,酌加桃仁、赤芍、红花。
•
湿郁, 苍术,酌加茯苓、泽泻。
•
火郁, 栀子,酌加黄芩、黄连。
•
痰郁,
酌加半夏、瓜蒌。
•
食郁, 神曲,酌加山楂、麦芽。
第11章理气剂
枳实薤白桂枝汤
《金匮要略》
第11章理气剂
主证分析: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
胸痹
胸满而痛,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咳唾、短气。 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 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2、现代运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黄疸性肝炎, 偏头痛,乳房疾病,肋间神经痛,痛经,精神 失调症等属六郁所致者。
3、使用注意: 本方所治诸郁均为实证,因虚所 致的郁证则不宜用。
第11章理气剂
4. 临床应视何郁为主,调整其君药并加味相应药物
• 若偏重于气郁,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壳、厚朴。
和降气两类。
第11章理气剂
三、使用注意 首先要辨清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若气滞实证误用补气则气滞愈增;若气 虚证误用行气,则其气更虚。其二,虚 中夹实者,宜行气、补气药共同组方; 气滞与气逆并见者,宜行气和降气并用。 其三,理气剂多属芳香辛燥之品,易伤 津耗气,应适可而止,慎勿过剂,尤其 对年老体弱、阴虚火旺者、孕妇或素有
宣通郁结之气
第11章理气剂
运用
1.辨证要点: 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满闷,苔白 腻,脉弦滑有力。
2. 随证加减: 气郁甚,加香附、郁金。 胁肋痛,加川楝子,元胡。 咽痛,加玄参,桔梗。
第11章理气剂
金铃子散
《太平圣惠方》,录自《袖珍方》
第11章理气剂
[组成]金铃子 玄胡各30g [方解]方中金铃子苦寒入肝,疏肝 气,泄肝火,以治胸腹胁肋疼痛而 为君药;玄胡(延胡索)辛苦性温 入肝经,能行血中气滞以达行气活 血止痛之功,为臣佐之药。二药相 配,气行血畅,疼痛自止。
功用:行气解郁(六郁之中,气郁为先)
方解: 香附——行气解郁 川芎——活血祛瘀 栀子——清热泻火 苍术——燥湿运脾 神曲——消食导滞
第11章理气剂
痰郁多因气、火、 湿、食诸郁所致, 气行通畅,湿(食) 去火清,则痰郁亦 因之而解,故不另 用化痰药物,此为 治病闷,脘腹刺痛或胀痛,饮 食不消等。
第11章理气剂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组成:
瓜薤枳厚桂
蒌白实朴枝
君
臣佐
第11章理气剂
方 义 分 析:
瓜蒌—涤痰散结,开胸通痹 薤白—通阳散结,化痰散寒 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 厚朴—燥湿化痰,下气除满 桂枝—通阳散寒,降逆平冲
第11章理气剂
配伍特点:
寓降逆平冲于行气之中,以恢复升降。 寓散寒化痰于理气之内,以宣通痹阻。
第十一章 理气剂
第11章理气剂
学习目的与要求: 1、熟悉理气剂的概说、分类及使用
注意。 2、掌握下列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
半夏厚朴汤、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 (四磨汤、橘核丸)、暖肝煎、苏子降气 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3、熟悉下列方剂:越鞠丸△、金铃 子散、小半夏汤、橘皮竹茹汤△。
4、了解下列方剂:丁香柿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