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语法知识—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知识点总复习附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教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结论。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一五计划”的完成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2.从1953年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当时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②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③“三大改造”如火如荼地正在进行,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3.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A.新政协的召开B.三大改造的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邓小平所指出,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不但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
”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邓小平的观点表明社会主义改造①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②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③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④将资本主义工商业收归国有,壮大了国家实力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5.1956年底,全国已有75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人社农户达1.2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其中高级社的户数达1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88%。
这种情况表明A.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B.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巨大C.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D.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6.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和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 )①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③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④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7.下表是1953年2月国家预算报告表,其中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如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占总支出最少B.是顺利进行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C.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D.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8.从1986年开始,历时15载,中国“复关”和“入世”谈判经历风雨坎坷。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1、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据统计,在国民收入结构上,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这三种经济合计占国民收入的92.9%。
上述情况表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2、1956年底,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使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7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 年增长128.3 %,居民消费水平比1952年高30 %。
3、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954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条件与保障。
4、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针对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片面强调生产力,列宁则预言,在东方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
北师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导学案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学习内容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学习目标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3、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习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学习难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学法提示情境式和讨论式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学习导航:(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0分)1、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时间:主要内容: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和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时间重点成就。
3、“三大改造”:①对农业:②对手工业: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意义:。
(二)质疑问难:二、探究交流: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巩固新政权之后,我们国家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上来。
但是我们手中资金有限,但各个经济部门都需要发展,工业基础建设需要资金,农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点投入……■直面—总路线材料:“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想一想:上述材料被概括为什么?公布于何时?●写一写:“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什么?“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实际上指的是哪一段时间?●议一议:过渡时期开始、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聚焦--“一五”计划●读一读:“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想一想:材料中的“计划”是指什么?●议一议:该“计划”的两大任务是什么?并分析这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
■精研--三大改造●读一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高一历史学考(浙江专用):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返回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 (1)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 轻 率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2.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返回
3.影响 (1)“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1959~1961 年,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 经济困难。 4.“八字方针” (1)1960 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1962 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1965 年调整任务 基本完成。
返回
(2)实施:安徽、四川等地首先放宽政策,试行包干到户、包产 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初见成效。 在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迅速推广。 (3)作用: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 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开始: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 。 (3)内容: ①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发展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 ②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十一章测试

第十一章测试单选题(共6题,每题10分)1 .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B)。
A.社会主义现代化B.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C.农业合作化D.科学技术现代化2 .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C )。
A.新中国的成立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完成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3 .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C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新民主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4 .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B )。
A.固定不变的社会B.过渡性的社会C.独立的社会形态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5 .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C )。
A.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 .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B )。
A.资本主义社会B.新民主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多选题(共2题,每题20分)1 .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主要包括(ABCDE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建立B.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D.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E.土地改革的完成2 .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包括(ABCDE )A.社会主义经B.合作社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个体经济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测试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奇迹,初步奠定我国工业化基础是在A.解放战争时期B.土地改革时期C.“一五”计划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
这些项目的实施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A.促进了国民经济有恢复B.保障了土改革的完成C.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D.标志着三大改造的结束3.图1、2、3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新闻报道图片。
这些图片反映了当时我国图1图2图3A.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B.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C.对国内主要矛盾缺乏认识D.强烈的富国强国愿望4.火红的50年代,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毛泽东充满自豪地说:“我们不但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
”20世纪50年代建设高潮出现的原因有①人民政权的巩固②三大改造的完成③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④“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5.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契合着国家和民族兴盛的一些环节。
下图为新中国曾发行的部分人民币图案,从图案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当时的中国A.优先发展重工业B.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C.完成了三大改造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7.下图为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品产量变化柱状图。
其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B.西藏和平解放C.“大跃进运动”的发动D.“一五计划”的实施8.“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
”他出生于甘肃玉门,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他是一个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他是9.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八字方针是为了()A.恢复建国初遭破坏的经济B.开展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C.缓和文革造成的社会混乱D.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0.党的“十八大”首次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教案正式版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教案【内容标准】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2.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途径结果,尤其要理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3.提高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访问,收集等方式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及“三大改造”等情况,学会用多种渠道学习,了解历史的方法.2.识读《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示意图》,了解读图学史的方法.3.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清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不同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努力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等史实加深对祖国的热爱.2.认识我党创造性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二,教材分析中国现代史的第二个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主要反映的是新中国如何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1953—1956年间我国制定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同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本课共分两目:“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大改造’高速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三大改造"是完成国家"一五"计划中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1953—1957年间完成的,1956年 "三大改造"也和"一五计划"同步完成. 教材第一目"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包括两部分内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也是国家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而编制的.教材的第二目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主要介绍了"三大改造"的基本过程、途径,历史意义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一五"的成就"三大改造"的完成, 了解我党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对过渡时期,"三大改造"等概念的理解.三,学情分析这段历史对于八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诸如过渡时期,"一化三改", "三大改造",合作化道路,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等词汇他们也许是第一次听到, 教师可以援引实例,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他们理解.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一分钱纸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是一张1953年版的1分钱纸币, 你们看到了什么?导入新课. 图中是我国生产的第一批国产汽车,它的名字叫 "解放" .2.教师出示教材《北京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敬献报喜信》一图问: 哪位同学了解这一事件?导入新课.建国之初,我国的工业十分落后,毛泽东曾感慨地说"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956年初,毛泽东对秘书田家英说:"我很高兴, 1949年全国解放时都没有这么高兴."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什么时候开始的?让毛泽东如此高兴的事情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讲授新课第一个五年计划教师出示图表《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面对这种形势,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发展策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出,主要内容及建设成就.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发展现代工业,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谈何容易!针对我们的国情,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什么是过渡时期呢?过渡时期的任务是什么?提示:过渡时期的概念见注解,任务要强调它包括两重任务,即"一化三改",引导学生分析着两重人物之间的关系,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完成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前提.2.第一个五年计划及成就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估计过渡时期大约需要18年的时间.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根据总路线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二是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请同学看书21页《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谈一谈第一个五年计划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说一说前辈创业的故事, 思考"从这些成就中你感悟到什么?""三大改造"高速进行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成熟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伐.请学生根据自己访问,调查等了解到的关于 "三大改造"的情况,介绍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都分别采取了什么途径进行改造的,当时人们的参与情况又是如何.(学生介绍自己的所知所见,教师点评,补充) 我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成败的关键.为此,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请同学们看一组数字: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参加合作社占全国农民农户总数(%) 参加高级生占全国农户产合作社总数(%) 1.18 亿户 96.3 1.0742 亿户 87.8引导学生从数字中得出结论:我国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数占全国农民总数的 96.3%,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与此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手工业也有91.7%的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我们则采取了不同的途径,请学生介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例子. 如上海信大祥绸布商店,电视剧《大宅门》中的百草堂(原型是北京同仁堂)公私合营时的情景.教师向学生介绍荣毅仁的事迹,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改造的基本完成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思考:为什么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思考角度:可以从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角度出发.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基本确立.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和伟大意义.他说: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们创造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课堂练习与反馈1.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2.动手做请动手设计一个本课的知识网络.。
1、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

必修II(人民版)专题3—4综合测试题班别: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30*2=60分)1.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A.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三大改造的完成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
”这反映当时()①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4.1958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方向,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这反映出当时()A、党中央忽视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B、加快改造,建设社会主义制度C、急于求成,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D、为发展生产力,急需改革生产关系5.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提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思想有()①正确处理十大关系②中共“八大”的路线政策③八字方针④“高指标、瞎指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A.广东、福建B.安徽、四川C.四川、浙江D.安徽、江苏7.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D.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9.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最根本的一点是( ) A.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决定纠正重大冤假错案10.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改革的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②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③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④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1.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A.扩大企业自主权B、吸引外资C、允许私人办企业D、实行政企分开12.下列关于对外开放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B.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是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D.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13.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其标志是()A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召开B中共十四大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D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五大14.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5.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16.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A瓦窑堡会议、十三届四中全会 B八大二次会议、七千人大会C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D中共“七大”、中共“十四大”17.下列近代中国的几种人中最先穿上西服的有可能是A.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B.内地学校里的生员C.乡下的土财主D.洋行里的职员18.下列城市中最先出现相当数量的西式洋楼、西式餐馆的是A.北京B.上海C.武汉D.南京19.中国内地一个极普通的农家女子能够经常到城里去品尝西餐,挑选服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参考答案:B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基本的标志是什么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应当是: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因为:
一、1953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第二,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这条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
“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客观实际,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这是因为:首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其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