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区别在哪里
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区别在哪里?秦始皇统一天下,我国开始有了较为正规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
秦代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若干县,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地方各项事务。
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郡由朝廷直接管辖,国分封给有功劳的大臣,每国各领数郡土地,郡、国数目比秦代有很大的增加。
到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已达103个,郡和王国之下有县、邑、道、侯国。
县、邑有1314个,道32个,侯国241个。
汉代在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同时还采用了州制。
封国势力过于强大,往往会形成割据的局面。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经过一系列对内削藩,对外开拓疆土的基础上,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分成十三州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
各置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事务。
从东汉至南北朝,不断沿用州制。
虽然各个时期都有改动,州的划分、数目与名称不尽相同,但基本格局未变,均以州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构机,下辖郡、县等。
到隋炀帝时,废除州制,恢复推行郡、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
至此,中国历史在八百多年后又回到秦初的统治方式。
唐、宋、辽、金几代朝廷改用道、府、路的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制度。
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每道各辖几十个州。
中唐又析置十五道,井与节度使制度逐渐融合。
在道制之外,又有府制。
分别设在国内要地和边境地区。
北宋开始,改用路为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分全国为二十三路,下辖府与州。
两宋和辽、金时期,路的设置、分合及所辖的府、州常有变动。
至元代,我国行省制度确立起来。
元代疆域辽阔,战争频繁,为了便于管理,把胜利成果巩固下来,除设置中央一级的中书省外,又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们是岭北行省、辽阳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四川行省和云南行省。
每个行省下辖路、府、州、县四级地方行政机构。
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史料及解析】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分封制是始于西周瓦解于春秋而在战国被郡县制所取代、与当时较低经济水平及不平衡政治状况相适应的地方行政制度,其特点在于A分封目的是巩固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政权,B分封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C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承担周天子所规定义务,D诸侯按爵位高低具有严格等级和享有不同特权,E是支撑奴隶社会的政治支柱,而封藩建卫,利于巩固初期统治和拓展疆场版图,但尾大不掉而致诸侯群起,成为春秋战国社会动荡的历史原因。
行省制: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
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分封制的结果与影响(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3)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春秋战国时期。
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行省制: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
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
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区别在哪里?秦始皇统一天下,我国开始有了较为正规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摘要: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之服务。
而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地方行政区划、地方政权机构及其职官设置等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沿革演变,可分为分封、郡县、州郡、道路、行省五个时期,他们相互继承,相互发展。
同时,通过古代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反映出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势力消长。
关键词: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沿革演变1、分封制分封制是夏、商、西周三个奴隶制国家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夏朝为各部落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
商承夏制继续分封,而西周则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即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民,分别授予王室、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并辅之以宗法制。
就中央与地方而言,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郡县制出现,这是古代较完整的地方政治制度。
最初的郡县互不统属。
后因经济开发,人口增殖,中原各诸侯国北部边境的郡开始分县而治,于是在县上置郡,形成郡县两级政区。
由于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各诸侯国除都城外已普遍置郡。
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地方设郡守主行政,郡尉主军事,中央派驻各郡的监御史负责监察,万户以上的县置县令,不满万户者设县长。
有县丞掌文书及仓狱,另有县尉主治安。
县以下设乡、亭、里。
其中,乡置三老主教化,啬夫主诉讼和赋税,游徼主治安;乡辖亭,亭置亭长;亭辖里。
郡县两级地方政府均有下属办事机构与职能部门。
办事机构称门下,置门下主簿,下设文书档案、侍从警卫、财务出纳和谋议等机构。
职能部门称列曹,有掌民政的户曹、田曹,理财政的仓曹、金曹,主兵政的兵曹、尉曹,管司法的贼曹、决曹。
县还设负责营造交通的司空、将作、桥津、传舍等部门。
历史一轮复习重要概念整理 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魏征家吊唁,
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之一镜矣!”。 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魏征在死前曾 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 才能。可是魏征死后,杜正伦因负罪被罢免,候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1.相同:性质:都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作用) 2.不同点:
分 封 制 盛行时代 奴 隶 社 会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爵位 与中央政 被分封诸侯有较强独 府的关系 立性,封位世袭 影 响 郡 县 制 封 建 社 会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 袭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免,地方绝 对服从中央 有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 家的统一
世民开始就怀疑魏征这位他认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有因私营党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 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 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
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 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至此,唐太宗与魏征的纠缠还没完,贞观十八年(644),也就制主义(决 策方式) 中央集权(组 织形式) 经济:自然经济 思想:法家思想
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 核 心
战国形成 秦朝确立 西汉巩固 发展 隋唐完善 过程 宋元发展 明清空前强化
概 念
封建专 制主义 中央集 权制度
功能: 内--组织生产,镇压人 两对矛盾 民,调整矛盾 外--抵御外患
历史 各朝代制度(详细)
一、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基础知识:1、夏朝:王位世袭制2、商朝:内外服制、甲骨文(占卜)--最能反映商朝的社会生活3、西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宗法制度: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贵,立子以贵不以长”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制度。
作用:①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把国和家相结合,防止了内部的纠纷,强化了王权。
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基础知识: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诸侯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诸侯间竞争激烈,各国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秦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
3、秦朝:BC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全总揽于手。
③地方: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郡县两级长官均由皇帝任命。
④制定秦律:轻罪重刑。
影响:彻底打破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
规律方法总结:郡县制和分封制度影响不同的原因:①分封制同宗法制相联系,是以血缘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③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自主权,容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郡县制削弱了地方自主权,使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基础知识: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汉代:初期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使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大,严格威胁了中央集权,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武帝实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大封节度使,唐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扩大之后形成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1、分封制这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王室子弟和功臣的制度。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极盛于西周,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故有诸侯国之称。
分封对象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分封的主要形式是“授土”、“授民”。
分封制下,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且自置官署,任免官吏,征收赋税,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但诸侯需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定期朝觐述职、进贡献礼、驰援拱卫王室的义务。
因分封给诸侯的土地,名义上仍归周天子所有,故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局面。
但由于其主要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无法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绝对管理,随着地方诸侯势力的强大,周王室的逐渐衰微,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显露,至秦朝终被郡县制所取代。
2、宗法制这是中国古代对家族内部成员区分亲疏关系的制度。
其起源于西周时期,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在宗法制下,属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大支系,嫡长子传宗继统,即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及庶族系兄弟受封为诸侯,接受天子封赏的土地和城邑,是为小宗。
大小宗体系是相对而言的,他们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旨在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它对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也有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实现“国”和“家”的密切结合。
进入封建社会后,分封制崩溃,但宗法制仍然延续,尤其是嫡长子继承制对维护社会统治产生深远影响。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这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始建于秦朝,指的是封建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封建官僚机构管理并控制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
其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其中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体现在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上,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具有一定的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则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的,主要体现在郡县制和选官制度上,即中央机构对地方拥有绝对有效的管理,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中国古代司法机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司法机关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的发展变化(一)司法机关1.夏朝和商朝都是从原始社会进化而来的奴隶制国家,它们的司法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但作为国家暴力机关监狱却是存在的。
夏朝监狱的名称有“圜土”、“均台"和“夏台"。
商朝监狱名称有“圜土“、“羑里”和“囹圄”。
2.西周设中央司法机关和地方司法机关.中央司法机关包括:(1)大司寇,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
(2)小司寇,是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3)士师,是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
地方司法机关包括(1)乡士(2)遂士。
3.秦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是“廷尉”,它的主要任务是:(1)负责皇帝诏令审理的案件;(2)审理地方送来的疑难案例以及重大案例的复审。
4.汉朝发展了监察机关和检察制度。
(1)中央监察机关。
汉代中央设御史府也叫御史大夫寺,为最高监察机关。
长官为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协助丞相总理国政,同是掌管全国的最高监察权。
下设御史中丞和侍御史等属官.御史中丞也叫御史中执法,下领侍御史十五人。
(2)地方监察机关有司隶校尉和州(部)刺史。
5。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朝,发展成为三大司法机关,即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
(1)大理寺是唐朝的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审理中央百官犯罪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和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2)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审核大理寺及州县审判的案件.(3)御史台是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动,也参与某些案件的审判。
逢大案,常有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叫作“三司推事”。
6。
宋初除按唐制,在中央设刑部及大理寺分掌司法以外,又于建隆年间在宫中设置审刑院。
规定:凡大理寺审判的案件,经刑部复核后,须送审刑院详议,再奏请皇帝批准.可见,审刑院就是为了加强皇帝对司法权的直接控制而建立的。
7.明朝的司法机关,中央仍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
但就其职责而言,与唐、宋有所不同:大理寺不主管审判,而专掌复核,凡是刑部、都察院审判的案件,均由大理寺复核,有权驳令更审,或请旨发落;刑部主管审判,受理地方上诉案件和重案,也审理中央百官的案件;都察院为监察机关,监督刑部、大理寺的司法活动;也握有一定的审判权. 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梳理1、先秦:周朝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秦朝:郡县制。
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分天下为36郡,后增加到46个郡,每郡设若干县。
行政区划制度正式确立。
3、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域的州逐渐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州刺史的权力大大加重。
4、辽朝:蕃汉分治制度。
5、金朝:猛安谋克制。
6、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朝时,我国开始对西藏、云南、台湾等地实施行政管辖,应特别予以注意。
7、明朝:僧官制度。
8、后金和清:八旗制度。
9、明清: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10、清朝:清朝沿用和发展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分为18个省。
在边疆地区设立理藩院管理蒙、藏、新疆、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另派将军、大臣驻该地监管。
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新疆设伊犁将军,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西藏派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辖。
东北地区则由满族将军治理,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分驻各地,统管军民之政。
二、升华认识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其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2、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中央的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
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
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精选】
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制度史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
秦朝是古代有开创性的时代,它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并不断加强完善。
一、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③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④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①源于夏②备于周③建立中央、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②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制度演变特点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①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筑险时候豁”中奋发,牢固树立党的稳定实践中功立业须”等重要论述,认和规矩,带头牢固树立和责任、主要措施 (一)开4支部为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对照誓词找标准、找差距和入,交流思想体会。
(期组织学习,每次确定1。
支部每季度,敢担当作为得于1天。
三)党组班子成员到邀请校教师、专家 讲话做合格党员”学,做格党员”学习教育党章党规、学系列〈关于在全市党员6〕28号),结合我学习教育,基础贯彻落实党的严三实”专创先争优一步清明元宋唐隋汉郡县制秦地方中央特点朝代汉承秦制传承开创承前启后进一步加强有新发展空前加强发展顶峰发展完善中朝尚书台外朝郡国州郡县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道州县三级二府三司参事文臣路州县一省二院行省制皇帝、三公九卿废省设三司废中相分六立阁康设南书房 雍设军机处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全国监察事务汉武:刺史,13个州监察区东汉:刺史,逐增地方行政权和军权隋朝:同汉朝唐太宗:(道台史),10道监察区北宋:(监司),改唐朝“道”为“路”明太祖:按察司,掌管地方监察事务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一、夏商的政治制度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内容:中央:王位世袭制的创立相、卿、师等的设立地方:侯、伯的设立4 8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内容:①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做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②权力:设置官员(行政)建立武装(军事)征派赋役(经济)目的:加强统治,巩固王权破坏:西周后期分封制的影响:①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疆,扩大了统治区域 构织了全国的交通网②消极:受分诸侯有极大的独立性、诸侯实力壮大时,威胁中央,反而破坏了分封制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含义: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地位的政治制度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保证了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皇帝制度的建立◆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分类汇总
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分类汇总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战国时期起(1)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
(2)商鞅变法时,秦国采取废分封、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措施:①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②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
③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秦朝的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1)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2)创立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1)措施:①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实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院有调兵权而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各地军队的精壮之士都选人禁军。
②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派遣文官担任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两者互相牵制。
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规定地方税收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规定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中央。
中国政治文明
政治制度——宗法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
“家国一体”,忠孝观念浓厚,这些都源自宗法制。
5.(2009·天津文综·T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 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解析】选C。西周确立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之后,历代 均受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的影响。所谓嫡长子继承制,是指王(皇) 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继承,若嫡长子早亡则由嫡长孙 继承。由此判断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符合宗法制继 承原则。
⑥明代: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⑦清代:清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 主专制达到顶峰。
⑧斗争趋势:通过限制相权、分相权直至废除丞相,皇权不 断强化。
(2)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①秦朝:推行郡县制,皇帝直接任免地方官员,彻底打破传 统的贵族分封制。
成部分,在秦汉以后仍然有重大影响。
5、我国古代三种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对比点
盛行 时代 和中央 政府关 系
权力和 职责
作用和 影响
分封制
奴隶社会的地方行 政制度,盛行于西 周
对周天子有义务, 但诸侯国是相对独 立的王国
土地、权力和 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制
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 属地方行政机构,绝 对服从中央
分封制
宗法制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
中央官制(汉、唐、宋、元) 地方官制(汉、宋、元)
选官制度(周、战、汉、魏晋、隋唐) 监察制度(秦 汉隋唐 明清)
【史料及解析】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
【史料及解析】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
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这三个制度是中国非常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是递进关系,因为废除了分封制才有了郡县制。
行省制和郡县制并不是递进关系,行省制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又增加的一道“防火墙”。
这是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很重要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清楚。
1.三者的相同点:
(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三者的不同点:
(1)时代: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
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
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
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
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3)作用与影响:
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
材料三 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 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 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 六部制的历史作用?(5分)
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元
行省制,宣慰司,
宣政院辖地
对中央集权影响
加强
削弱
趋势:
加强
中央权
力不断
削弱
加强;
加强;但三冗; 地方权 积贫积弱 力不断 加强,重大 削弱
变革,省制
开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分封)
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 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 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 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 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 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 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 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 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宣政院辖地
中直河山山书辖北东西、、省地
行省制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地方上 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起初是临时性的中央 机构的派出机构,即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后逐渐成 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
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盛行的时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兵收:_精__兵___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 军
集权 的措 施
权削:_实__权__派 知_ 文 州臣,担设通任判地负方责长监官督—
钱:控__财__权__
路设转运使,中央 掌控地方财权
(2)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实行路州县三级制。
宋代行政区划最另类表现是“路”的发明。路最
初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州的监察区,后来发展为行政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
6、明朝
• 明立国后为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元的行省制加以改革: • ①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与中枢相同的机构与官
名,降低其品秩等级; • ②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
划体系,改明代的布政使司为省,同时撤销了属州的辖 县,从而形成了单一的省、府(直隶州)、县(属州) 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 在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划分若干将军辖区,实行军 政合一的军管制度。青海、西藏划分为两个办事大臣辖 区,保持中央政府在藏区的存在。
• 2、影响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体系经过2000多年的循环演变,终于确定 了单一三级制的政区划分原则,而省、府、县的三级行政区 划体系今天还在沿用,只是将府改为了市。
• 清代边疆地区的军管制度有助于保持国家的稳定和领土完整, 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即转化为常规的行省。1883年,分伊犁 将军辖区建新疆省。1885年,分福建省建台湾省。1907年又 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为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龙 江省,这也是清代最后设立的几个行省。
汉到清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 影响
(2)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①削藩: 公元前127,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公元前 112,酎金夺爵,完全消除地方对中央的威胁;作左 官之律,设附益之法。 ②设立刺史制度: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州部,刺史 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古代史上,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我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朝代主要行政制度及其职权划分变化趋势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并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即在中央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这就是三公。
三公以下设诸卿,分掌具体政务皇权逐渐加强相权日益削弱隋唐确立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期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
三省是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的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是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北宋在中央,分散宰相权力。
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这样,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有皇帝总揽大权。
在军事上,将中央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和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此外,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明朝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清朝初年,中央政权机构大体上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康熙亲政以后,设南书房,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
【史料及解析】地方行政制度及其认识
【史料及解析】地方行政制度及其认识(1)分封制(目的、对象、内容、作用):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在以后的某些朝代仍保留。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有封国制。
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具有分裂的危险。
(4)蕃汉分治制: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猛安谋克制:金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6)行省制:元朝是当时地域空前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它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7)僧官制: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由于藏区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明政府利用宗教来统治藏区人民,但规定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兔,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8)八旗制:八旗制度是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由贵族控制,具有军事征伐、行政管理、组织生产三项职能,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郡县制含义
郡县制含义:指对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
起源于周朝,起初是封建制的补充,后经过秦汉发展,取代封建制成为主要体制。
亚洲其他国家也从中国学习了该体制,如日本、朝鲜。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建立基础血缘关系地域关系传承制度诸侯王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1、相同点:(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不同点:(1)时代: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
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
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
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
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3)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由来:(1)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考点2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行省制度的特点
• 1、行省的格局打破按自然境界划分建置的作法,实行按区域建置: • 从秦汉的郡、州、到唐宗的道、路制,基本上都是按山川地形的自然
境界划分,这种划分虽便于财税征收,但无疑也有利于割据者据险称 雄,对抗中央。“历来据山为王,割地为雄的分裂割据者都是这样出 现的”。元朝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所有行省北方无天险,形成以北 制南格局。像湖广行省,就不是以天险大别山为界;行省的治所也一 般设在水际交通便利之地而非中心地带,像湖广行省的治所武昌,就 在其行省的最北边。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 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这些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分割势力 的产生。
• 5.(2011年江苏高考4题)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 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 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 【答案】B • 【点拨】本题考查了元代行省制度。《南台备要》是元代记载御史台
族。辽阳行省辖地包括今库页岛,外东北,西伯 利亚东部,中国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据此 可以判断契丹省应为辽阳行省,故选B项。岭北行 省为蒙古和回纥族聚居地,甘肃原是西夏族聚居 地。排除A、C。
• 3.(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 ,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 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4.(2014·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 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 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周初的这一做 法( )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知识主线
原始社会: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夏朝:王位世袭制: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
商朝:方国联盟:商王对各地方方国控制能力有限。
周朝:(1)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
(2)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分封制、郡县制、州郡制、道路制、行省制
分封制、郡县制、州郡制、道路制、行省制分封制自从有了国家,随之就产生了管理的问题。
国家越大,管理问题就越突出。
中国古代,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间接统治,即划分行政区域,由各区域的代理人代表最高统治者实行统治。
对古代君王来说,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间接统治的方式,然后才是依山川形便、风土民俗划分行政区域。
夏、商两代实际上还处于部族统治阶段,夏、商两族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都比周边部族要强,但它们直接控制的区域其实很小。
周灭商后,来自西部边陲的周人部落一下子获取了大片原属于商或臣属于商的东部领土。
为适应新的形势,对国家进行有效管理,周初的政治家们实行了两项具体措施。
一是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使统治中心部分东移;二是建立宗法制度,实施分封制。
周代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即由周王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划分领地。
领地的领主称为诸侯,除定期贡奉及满足周王要求外,诸侯拥有自己领地内的一切权力。
分封制下,周王直接统治的领地只有王都附近的一小块地方,但名义上拥有节制诸侯的权力。
各诸侯领地内部,诸侯与卿大夫间也实行分封制。
周朝的统治者希望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宗法关系,实现一种理想化的间接统治。
西周中期以前,分封制尚能保持一定的延续。
之后,随着各诸侯国力量的强大,分封制逐渐崩溃。
一方面,王室已无地可封;另一方面,各诸侯国也不再听命于周王的指挥。
终于在经历春秋战国(前770—前221)500多年的纷争之后,秦代废除了分封制。
西汉王朝建立后,部分恢复分封制,并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220—316)。
但这一时期的分封制已与西周的分封制大不相同,各封国内主要官吏基本都由中央政府任命,国主也大多没有兵权和财权,实际上只是空具封国的形式而已。
魏晋之后,分封制就基本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郡县制西周的分封制,仅仅只是划分一片都邑所在的位置。
由于人口稀少,都邑之间很多土地并未开发,还没有严格的边界和行政区划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随着人口增长与土地开发,逐渐出现了一些人为划定的行政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管理;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对后世各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同点:(1)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封建社会偶有采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对后世各朝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3)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