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社会学教学大纲
区域社会史研究教学大纲
区域社会史研究教学大纲区域社会史研究教学大纲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区域社会史研究逐渐成为历史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分支。
区域社会史研究以地理区域为基础,通过对特定区域内社会历史的深入研究,探讨地域性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
为了推动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发展,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大纲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简介区域社会史研究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特定地域社会历史的研究能力,使其能够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深入了解特定地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开展独立的区域社会史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课程内容1. 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介绍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定义、目的和意义,讲解相关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对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2. 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历史背景通过对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历史背景进行梳理,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对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历史意义的认识。
3. 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介绍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巧,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口述历史等,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案例分析通过对一些典型的区域社会史研究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
5. 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学术前沿与展望介绍当前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学术界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结合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将通过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同时,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 学生研究项目在课程的最后阶段,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研究项目,让学生能够独立开展区域社会史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学术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交流,组织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报告,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表达能力。
中国社会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学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限选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历程,同时,详细介绍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有关内容。
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发生的重大变迁,使学生对20世纪的中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要求学生逐步学会以社会学的眼光来分析社会变迁过程的有关问题,从而增强其对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理解力,为今后的社会工作实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既有很强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论性,为了较好的达到预期的授课目的,应注意以下问题:1.讲解应深入浅出,既要联系实际,全面准确的介绍相关内容,又要针对重点,进行一定的理论分析,使学生对有关问题形成较深刻的认识。
2.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著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加深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的认识。
3.教学方法上采取传统讲授、阅读文献、启发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有条件的话,可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
三、教学内容绪论中国社会学史涉及的几个理论问题第一节中国社会学史中的“史”、“论”关系与分期间题第二节社会、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第三节社会学及其两大传统第四节邓小平与中国社会学上编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第一章社会学传入中国第一节试图改变中国社会日益恶化的运行状况是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基本背景第二节孔德系社会学的传入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人第二章中国早期社会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第一节中国高校社会学课程开设与学系建立和发展的一般情况第二节高校社会学系办系宗旨、师资状况及课程设置第三节社会学专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建设第四节社会学专业学生开展的社会调查第五节早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教育开展的一般情况第三章中国早期社会学研究概况第一节中国早期社会学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学刊的出版第二节中国早期的理论社会学研究第三节中国早期的应用社会学研究第四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第一节乡村建设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二节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探索第三节乡村建设学派主持及影响下的社会改良实验第四节乡村建设学派的局限与贡献第五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综合学派第一节综合学派的代表入物及其基本观点第二节综合学派的集大成者——孙本文的社会学探索第三节综合学派在中国社会学史上的地位第六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第一节社区学派代表人物对实地社区研究的倡导第二节社区研究人才培养、机构建设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第三节社区学派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第七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社会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社会结构的探讨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展的社会问题研究与社会调查下编建国后中国社会学的曲折历程第八童中国社会学的取消与恢复、重建第一节建国初期中国社会学教学与研究活动的取消第二节取消社会学的原因第三节中国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第九章中国社会学教育的恢复与宣建第一节高校社会学系(专业)的恢复与重建第二节高校社会学系(专业)的课程设置第三节高校社会学系(专业)的教材建设第四节高校社会学教育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十章中国社会学研究活动的恢复与学科基础研究的开展第一节中国社会学研究活动的恢复与开展的一般情况第二节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学科基础研究的开展第十一章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理论社会学研究进展第一节社会结构研究第二节社会变迁研究第十二章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应用社会学研究进展第一节社区研究第二节婚姻家庭与性的研究第三节社会问题研究第四节社会保障研究第十三章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学:总结与展望第一节中国社会学百年发展历程的几大特点第二节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四、教学课时分配表注:课时分配中的内容可根据课程需要进行设置。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中国社会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社会史学科,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内容设置以及对学生的影响。
一、重要性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等。
对于中国社会史教学来说,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首先,教学大纲能够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社会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其次,教学大纲可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中国社会史广泛而复杂,内容繁多,因此需要有一份详细的教学大纲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
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社会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形成全面的历史观。
最后,教学大纲能够规范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
通过规范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通过明确评价标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质量。
二、内容设置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的内容设置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包括中国社会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学生需要了解社会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掌握社会史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要包括中国社会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中国社会史经历了多个重要的时期和事件,如古代社会的形成、封建社会的发展、近代社会的变革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重要时期和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从而全面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再次,要包括中国社会史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中国社会史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和思想,如孔子、老子、孟子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理解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最后,要包括中国社会史的国际比较和学科前沿。
中国社会史与世界各国的社会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社会史与世界社会史的关系,并通过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培养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
历史专业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名称历史专业实践教学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2)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事件;(3)熟悉相关历史文献和史料。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整理和运用能力;(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2)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3)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课程内容1. 历史文献阅读与整理(1)介绍历史文献的种类、特点及阅读方法;(2)指导学生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历史文献;(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归纳和总结能力。
2. 历史史料研究(1)介绍历史史料的种类、特点及研究方法;(2)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史料;(3)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3. 历史现场教学(1)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2)邀请历史学家、专家进行现场讲座;(3)培养学生的现场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历史模拟教学(1)设计历史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2)指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5. 历史论文写作(1)介绍历史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格式;(2)指导学生选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3)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和学术素养。
6. 历史竞赛与活动(1)组织学生参加历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2)鼓励学生参与历史研究、社会实践等;(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历史文献、史料研究、论文写作等基本知识和方法。
社会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社会学的历史与理论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西方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1、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2、西方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三、文化与社会运行1、文化的构成2 、文化问题的探索3、文化的功能第二章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第三章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二社会角色的类型三社会角色的扮演四社会角色的失调第四章日常生活与社会互动一社会互动的涵义二、西方关于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戏剧理论3、本土方法论4、社会交换论三社会互动的情境四社会互动的方式五、集合行为第五章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概述(二)群体的主要类型二、群体结构模式第六章婚姻、家庭一、历史上的婚姻形式二、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三、现实中的婚姻家庭1、婚姻家庭的变化状况2、婚姻家庭问题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社会地位及社会不平等的理论解释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流派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四、社会流动第八章社会设置一、家庭设置二、政治设置三、经济设置四、教育设置五、宗教设置第九章社区和城市化一、社区概述二、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第十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一、人类社会的主要社会形态二、社会变迁的类型三、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四、西方社会变迁理论五、社会现代化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一、社会问题解决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三、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1、社会整合理论2、文化失调理论3、社会解体理论4、价值冲突理论四、我国当代社会问题1、人口问题2 、环境问题3、两极分化问题4、信任问题五、社会控制及特征、类型1、社会控制的特征2、社会控制的类型六、社会越轨与中国当前犯罪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一、社会保障及其构成二、世界主要社会保障模式三、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第十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一、社会学研究程序二、社会学研究主要范式。
教学大纲doc -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管理的组织结构 高层管理
第五篇 当代管理思想
第十四章 当代西方管理思想(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西方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发展趋势,领会各种新理论均主要内容和实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比较管理理论
比较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比较管理理论的特点 z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战后科技的发展 战后企业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 现代管理理论综述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原因 现代管理理论出现的方法论基础
第九章 社会系统学派(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观点,领会社会系统学派理论的主要精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系统理论中的组织
第三节 决策的准则
满意化准则 信息准则 预见准则 可行准则 及时准则 应变准则 行为准则
第四节 决策类型与决策技术
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和决策技术
第十一章 系统管理学派(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系统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领会系统管理学派提出的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法。
十、实验:无
十一、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导言(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管理的含义、特征,管理的要素,研究管理的角度;明确学习管理思想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理的含义与特征
管理的含义 管理的特征
第二节 管理的要素
管理的主体 管理的客体 管理的手段
课程教学大纲
2023年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
2023年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前言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我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结合当前教育实际,为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所制定的教学指导文件。
其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和民族观。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培养时空观念,能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会运用史料分析、历史比较等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共同性,尊重不同民族和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大纲将历史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学习领域: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以及世界历史。
中国古代史1. 原始社会和夏商周时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历程,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特点。
2. 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了解诸侯争霸、战国纷争的历史背景,掌握秦朝的统一与灭亡、汉朝的兴衰。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了解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掌握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4.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了解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唐朝的繁荣与衰落,掌握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
5. 宋元时期了解宋朝的兴衰、元朝的统一与灭亡,掌握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6. 明清时期了解明朝的兴衰、清朝的统治特点,掌握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了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掌握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时期了解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 新中国成立至今了解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掌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总学时:60学分:4理论学时:60讨论学时:无开课学院:社会学院适用专业:社会学大纲执笔人:庄华峰、马陵合大纲编写时间:2007年1月教研室主任审核:赵怀娟教学院长审定:周晓光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社会史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系统讲授使学生掌握中国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只是框架,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现象,析其源、辨其流、叙其程、述其果,进而讲述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众传承的互动关系,考察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和行为论理的形成演变过程.社会史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具有重要联系.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时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打破教师一言堂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留出一定空间,精选出带有典型意义、学生能力可及的论题在学生中开展课堂讨论,以发挥和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
通过互联网跟踪国内外高校社会史课程的教学动态,并引出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技艺,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减少课堂内容的枯燥性,增强课堂内容抽象表述的直观性和简洁性,从而把中国社会史课程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本科程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史相关理论、社会史研究方法;婚姻生活;信仰习俗;灾害史与生态环境变迁史;近代社会转型与社会生活的过渡性特征等。
难点:社会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尤其是社会学与社会史的嫁接)、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和挖掘、社会变迁、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含数量)中国古代社会史部分三、正文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社会史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习意义,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2023年版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大纲
2023年版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大纲目标本教学大纲的目标在于提供一个全面且系统的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框架,以帮助学生在历史学科中获得扎实的知识和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原则1. 独立决策:教师应独立制定教学决策,不依赖于用户协助。
2. 强调简单策略:教师应根据自身优势制定简单而无法律复杂性的教学策略。
3. 避免引用不可证实的内容:教师不应引用不能被证实的内容。
教学内容一年级1. 古代文明:了解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古埃及、古希腊等。
2. 人类社会的发展:介绍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
二年级1. 中国古代历史: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时期和重要事件,如夏朝、商朝、周朝等。
2. 世界古代文明: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文明,如古印度、古罗马等。
三年级1. 中国近现代史:介绍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
2. 世界近现代史:了解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如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
四年级1. 中国文化传统: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2. 世界文化交流:介绍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如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
五年级1. 中国现代史:介绍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
2. 世界现代史:了解世界各地的现代史发展,如冷战、全球化等。
六年级1. 当代社会问题: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和挑战,如环境保护、贫富差距等。
2. 历史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方法,如历史文献分析、历史学家的工作等。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应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主要考量,包括课堂作业、小组讨论、期末考试等形式。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开展历史研究课题、撰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进行评估。
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教科书、历史文献、多媒体资料等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社会学教学旨在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来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
2. 掌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3. 培养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介绍社会学的概念、历史背景和主要发展阶段。
2.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介绍社会学的核心理论,如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冲突理论等。
3. 社会研究方法:介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
4. 社会问题与社会变革:探讨社会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以及社会变革对社会的影响。
5. 社会学的应用领域:介绍社会学在教育、医疗、社会工作等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想交流和观点的多样性。
3.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将社会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
4.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书籍和期刊文章,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提问和讨论能力。
2. 作业:布置相关主题的个人或小组作业,评价学生对社会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掌握情况。
4.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社会学相关的论文,评价其综合运用社会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能力。
六、参考教材1. 《社会学导论》:作者:Anthony Giddens2. 《社会学的想象力》:作者:C. Wright Mills3. 《社会学与常识》:作者:Peter Berger4. 《社会研究方法》:作者:Alan Bryman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第二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第三周:社会学的核心理论第四周:社会研究方法第五周:社会问题与社会变革第六周:社会学的应用领域第七周:复习与期中考试第八周:学生作业报告分享第九周:案例分析第十周:实践活动第十一周:学生论文撰写指导第十二周:学生论文展示与讨论第十三周:复习与教学总结以上为《社会学教学大纲》的内容,通过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完整版)历史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历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学科,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的研究和分析,帮助我们理解过去并为未来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通过了解历史背景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研究领域;2. 掌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原因和意义;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4. 培养文献阅读和历史研究的能力;5. 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三、教学内容1. 历史学基本概念和方法- 历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史料的获取和鉴别2. 世界历史概览- 古代文明的兴衰演变- 主要历史事件和时期的概述- 不同历史地区的特点和联系3. 中国古代史-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和文化成就4. 世界现代史- 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传播- 科技革命和工业化对世界的影响- 主要战争和国际关系的演变5. 当代历史和历史思考- 二十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的转变-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反思四、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历史知识和理论,并提供典型案例和实例分析;-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大班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 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历史资料,培养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 实践:组织实地考察、实验课程和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评估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历史学基本概念和课程内容的理解进行考核;-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课堂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
六、参考教材1. 《历史学导论》,作者:李维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2. 《世界历史概要》,作者:彼得·纽维克,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3. 《中国古代史》,作者:张之洞,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4. 《世界现代史》,作者:约翰·默里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6年。
2023年版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
2023年版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前言历史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结合我国历史教育实际情况,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所做的具体规划和指导。
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1. 原始社会和夏商周时期-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古代文明的开端- 夏商周的更迭2.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 战国七雄- 百家争鸣3. 秦汉时期- 秦的统一和灭亡- 汉朝的兴衰- 两汉文化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鼎立- 两晋南北朝的更迭- 南北朝文化5. 隋唐时期- 隋朝的建立和灭亡- 唐朝的繁荣与衰落- 隋唐文化6. 五代十国宋元时期- 五代十国的纷争- 宋朝的兴衰- 元朝的统一和灭亡7. 明清时期- 明朝的建立和灭亡- 清朝的兴衰- 明清文化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失败2.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的开展- 戊戌变法的失败3.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 中华民国的政治状况4. 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的成立与衰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5.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经过与胜利- 解放战争的进程与胜利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7.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的进程- 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世界史1. 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世界的著名历史事件2. 中世纪欧洲与亚洲的文明- 欧洲的封建制度- 亚洲的封建国家3.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运动与成果- 宗教改革的进程与影响4. 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 启蒙运动的思想与实践- 法国大革命的经过与成果5.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进程与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6.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与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与结果7. 冷战与当今世界格局- 冷战的进程与影响- 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64学时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History of China's social ideas 课程号:12600729j适用专业:社会工作总学时数:64总学分:4课程类型:学科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心理学概论大纲主撰人:马永方课程简介本课程以时代与社会思想发展为逻辑线索,对从先秦至20世纪初中国历代思想家的社会思想作了系统的介绍与评价。
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点;掌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各种社会思想发生、发展及衰落的原因和历程,进而探讨中国社会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思想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内在关系、各种社会思想与各社会阶层利益的内在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思想史,激发学生对于社会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社会学打好基础。
英文课程简介Course introductionThis course in order to develop into the logical clue, age and social thought of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Chinese past dynasties thinker, introduces the system of social thought and evaluation. System designed to mak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content of China s social thought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Master Chinese all previous dynasties the inner link between social thought; Master all kinds of social thoughts and the reason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and then discusses China's social thought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and social thought and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s social life practice, a variety of social thought and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various social classes. Through learning this course,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inspire students' interest in sociology, provided a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and research of sociology.教学大纲课堂讲授部分(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可按章先条款式扼要写出应讲授的内容,然后简要指明“应重点掌握的内容”,或在应重点掌握的内容前面,用※号示之。
历史学教学大纲
历史学教学大纲一、前言历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变迁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历史学教师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设计和实施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历史学课程。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人文精神。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5.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背景的尊重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历史学概论- 历史学的定义和特点- 历史学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2. 世界史概览- 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对象- 中世纪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对象- 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对象3.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对象- 中国中世纪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对象-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对象4. 世界文化和历史-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四、教学方法1. 讲授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讲解历史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展开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
3. 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历史考察、实地考察等活动,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4. 研究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实施,培养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贡献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中国社会生活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生活史教学大纲第一篇:中国社会生活史教学大纲中国社会生活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社会生活史二、课程学科类别:模块课三、学时与学分:51学时3学分四、先修课程五、课程教学目标:社会生活史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文科学生的基本必修课之一,讲述的是广大民众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际关系在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
该课是中国历史文化和民众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过去的历史研究,往往忽略对历史细部的描述,使历史成为枯燥乏味的数字与事件的罗列,即使对历史规律的表述,也因缺少社会生活的实证而削弱了论据的支撑。
通过本课程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层面来再现历史上民众生活的多彩画面,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除了政权更替、制度消长外还有更加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使他们对历史的关注除了精英人物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民众及其生活。
对社会生活史的重视将必定使历史更加鲜活,更加趋近于历史的本真。
通过学习,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使他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及中国国情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适用学科专业:历史学本科专业七、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组织2次左右的课堂讨论,占4个课时,小论文不少于2篇,平时成绩以30%计入总分。
八、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合肥工大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书: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2、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
4、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三联出版社,2001年。
5、陈来生〈风俗流变——传统与风俗〉,长春出版社,2004年。
6、《中国古代史常识》专题部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
7、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0、朱大渭《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1、李斌城、李锦绣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社会史》是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最新史学前沿动态,进一步加深对专业核心课《中国古代史》的理解,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奠定一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该门课程主要包含自史前期至1840年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情况,系统讲述古代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方法和可能走向;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动因、阻力;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层级、社会发展的各面相等。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36课时(一学期,周2课时)(五)教学方式本门课程将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可结合情况适当布置课外阅读书目、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
二、本文第一章“中国社会史”的学科认定教学要点:如何界定“社会史”?“社会史”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制度史、外交史等其它历史分支学科的关系是怎样的?“社会史”与“社会学”有什么异同之处?“中国社会史”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史初步定义及其研究对象和范畴(1学时)第二节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学时)第二章中国社会史研究专著选介教学要点:中国社会史的入门书及代表性专著的主要内容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风俗史》《中国妇女生活史》《中国宗法制度小史》《中国婚姻制度小史》简介(1学时)第二节《汉代婚丧礼俗考》《婚姻与家族》《中国娼妓史》《中国救荒史》简介(1学时)第三节《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中国法津与中国社会》《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简介(1学时)第四节《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秦汉社会文明》简介(1学时)第三章中华远古人类及其文化生活教学要点: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古史传说、夏商周族的起源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史前期的人类及其社会生活(1学时)第二节古史传说、夏商周族的起源(1学时)第四章氏族制度与早期国家教学要点:氏族、国家、考古所见国家产生条件、中国早期国家特点问题教学时数:2学时[X学时] <宋体五号>教学内容:第一节从氏族到国家(1学时)第二节中国国家起源时间和特点(1学时)第五章夏、商及西周时期的社会生活教学要点:饮食、服饰、城市、丧葬、宗教、婚姻、社会阶层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夏、商及西周时期的饮食和服饰(1学时)第二节夏、商及西周时期的城市生活(1学时)第三节夏、商及西周时期的婚丧嫁娶(1学时)第四节夏、商及西周时期的社会阶层(1学时)第六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教学要点:饮食、服饰、城市、丧葬、宗教、婚姻、社会阶层、社会风尚、社会娱乐教学时数: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夏、商及西周时期的饮食和服饰(1学时)第二节夏、商及西周时期的城市生活(1学时)第三节夏、商及西周时期的婚丧嫁娶(1学时)第四节夏、商及西周时期的社会阶层(1学时)第五节夏、商及西周时期的社会风尚与娱乐生活(1学时)第七章秦汉时期的社会生活教学要点:饮食状况、服饰特征、婚姻关系、丧葬习俗、陵寝制度、城市、住宅和建筑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秦汉时期的饮食状况和服饰特征(1学时)第二节秦汉时期的婚姻关系与丧葬习俗(1学时)第三节秦汉时期的陵寝制度(1学时)第四节秦汉时期的城市、住宅和建筑(1学时)第八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教学要点:饮食状况、服饰特征、婚姻关系、丧葬习俗、生活新器具、陵寝制度、城市、住宅和建筑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状况和服饰特征(1学时)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关系与丧葬习俗(1学时)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生活新器具(1学时)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住宅和建筑(1学时)第九章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教学要点:饮食状况、服饰特征、婚姻关系、丧葬习俗、生活新器具、陵寝制度、城市、住宅和建筑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隋唐时期的饮食状况和服饰特征(1学时)第二节隋唐时期的交通工具和交通道路体系(1学时)第三节隋唐时期婚丧嫁娶生活(1学时)第十章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教学要点:饮食状况、服饰特征、婚姻关系、丧葬习俗、建筑设计、文体娱乐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宋元时期的饮食状况和服饰特征(1学时)第二节宋元时期的婚丧嫁娶(1学时)第三节宋元时期的建筑设计和文体娱乐(1学时)第十一章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教学要点:饮食状况、服饰特征、婚姻关系、丧葬习俗、岁时习俗、民居特色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明清时期的饮食状况和服饰特征(1学时)第二节宋元时期的婚丧嫁娶(1学时)第三节宋元时期的岁时习俗和民居特色(1学时)三、参考书目1、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社会学》教学大纲赵丙祥编写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980 目录前言 (983)第一讲历史社会学“导论” (984)第一节历史社会学的起因 (984)一、什么是历史社会学? (984)二、历史的“真相” (984)第二节作为一种新转向的历史社会学 (984)第二讲布罗代尔:长时段 (986)第一节从长时段理论到“经济世界”理论 (986)第二节长时段的两个例子:《地中海》与《物质文明》 (986)一、《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986)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987)第三讲沃勒斯坦及其世界体系理论 (989)第一节世界体系理论的产生 (989)第二节世界体系论的主要观点 (989)一、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 (989)二、等级化的多民族国家体系 (990)三、多元而趋同的文化体系 (990)第四讲民族-国家的形成 (991)第一节“国家”和“民族”的词源学 (991)一、国家 (991)二、民族 (991)第二节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992)一、蒂利 (992)二、佩里.安德森 (992)第五讲现代性的后果 (994)第一节何为“微观权力” (994)一、微观权力 (994)二、微观权力的理论梳理 (994)第二节微观权力的特征及其反抗问题 (995)一、隐匿性和生产性 (995)二、微观权力与反抗 (995)第六讲现代“病人”与中国的现代性 (996)第一节西医体系的传播与建立 (996)一、传教士。
(996)二、国家。
(996)三、跨地域医疗空间与国家政治关联。
(996)第二节西医、中医与巫医 (996)思考: (997)第七讲文明的进程与现代社会 (998)第一节“文明”和“文化” (998)历史社会学一、文明和文化概念的起源 (998)第二节社会强制与自我强制 (998)一、暴力的问题 (998)二、社会的转变与心理结构的变化 (999)第八讲阶级研究与文化论:《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1000)第一节阶级意识:阶级的“标准” (1000)第二节工人阶级的“传统”及形成 (1001)第九讲叙事社会学:导论 (1002)第一节历史叙述的转变 (1002)一、叙述中的事件和时间 (1002)第二节作为方法论的叙述 (1003)第十讲国家权力的恐慌症:《叫魂》 (1004)第一节梗概及过程 (1004)第二节“叫魂”案与权力体系 (1004)第十一讲《马丹.盖赫返乡记》 (1006)第一节梗概 (1006)第二节讨论 (1006)一、什么是历史? (1006)二、历史学家如何建构历史? (1007)四、本书作者如何建构历史? (1007)第十二讲蒙太奇笔法:《王氏之死》 (1008)第一节不像小说的“小说” (1008)一、故事 (1008)二、一个片断中隐藏的世界 (1008)第二节讨论 (1009)第十三讲社会记忆 (1010)第一节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 (1010)一、记忆的本质 (1010)二、社会需要 (1010)第二节康纳顿论“社会记忆” (1011)第十四讲民族与记忆 (1012)第一节“民族”的诞生 (1012)第二节现代民族与资本主义的扩张 (1013)第十五讲大众文化的研究(一): (1014)第一节欧洲早期之大众文化 (1014)第二节精英与大众文化的分合 (1014)第十六讲大众文化研究(二):《夜间的战斗》 (1016)第十七讲中国研究史观的转向 (1017)第一节关于“传统”与“现代”两极理论的批判 (1017)第二节 如何超越“传统与现代性” (1017)一、在“传统”中探求历史发展的动力。
(1017)三、放弃“现代化”理论的术语。
(1018)第十八讲新社会史的个案研究 (1019)981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982 第一节社会史的“人类学转向” (1019)第二节几种研究方向 (1019)一、人类学取向 (1019)二、地域研究 (1020)三、“历史记忆” (1020)基本书目 (1021)历史社会学前言课程负责人:赵丙祥副教授授课队伍:赵丙祥,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后。
授课对象:社会学专业本科生预修课程:《社会学概论》。
课程导读:本课程主旨在于介绍历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基本概念、各种重要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本课程所讨论的议题将包括历史社会学的产生与演变、世界体系论、民族-国家的形成、叙述社会学、中国研究史观等。
在课堂上,我们将以阅读和讲解历史社会学的个案研究为主,以增进选课同学对历史社会学的历程和研究现状作出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课程进行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由老师及课堂助教带领学生讨论。
本课程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社会学名著为脉络,围绕这些著作来讲解诸研究领域内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学生在课堂上除了积极鼓励发言,参与课堂讨论外,有一部份之课堂设计将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阅读文献或资料收集之作业,并做口头读书或作业成果报告。
授课方式: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考试成绩:考查。
课程进度:983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984第一讲历史社会学“导论”指定阅读:[英] 丹尼斯·史密斯著,《历史社会学的兴起》第一章“凤凰的涅槃”,第1-10页,周辉荣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一节历史社会学的起因本节主要介绍历史社会学的起因,理解在历史观念发生变化以后学科领域之内发生的相应变化。
一、什么是历史社会学?(一)定义历史社会学是对过去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社会的运作与变迁。
(二)起因1.历史学家缺乏“社会意识”;社会学家缺乏“历史意识”。
2.人类学等科学的影响二、历史的“真相”(一)科学史学的历史观1.历史编纂学与考据学2.事件与现象的实在性质。
(如希罗多德对历史的去神秘化。
)3.起源的追溯与进化论(二)思想史学和年鉴史学的历史观1.克罗齐—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观念的实在性质。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2.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1)涂尔干晚年的历史转向:“整体大于部分”的社会概念;(2)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长时段”的概念。
(三)后现代主义历史观1.社会与权力(如米歇尔·福柯等)2.社会与记忆(哈布瓦赫开创的集体记忆研究)第二节作为一种新转向的历史社会学1970年代以来,在历史写作领域里,有两个重大的变化,一个是生态史的出现;另一个就是新文化史的出现。
它经常被视为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转折,它是一场集体运动,一场斗争的结果。
这场斗争一直是国际性的,有不同的国家的许多人参加,他们研究的时段从古代世界一直延伸到20世纪初,其共同特征是,他们所研究的内容相对于学院派历史学家来说都是全新的。
这些主题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方面:1.物质文化的研究,如食物、服装等;2.身体、性别研究;历史社会学3.记忆、语言的社会历史;4.形象的历史;5.政治文化史,这里不是研究政事件、制度,而是非正式的规则,如人们对政治的态度、组织政治的方式等。
新的主题带来了对新的史料的关注,文学作品、视觉形象等被发掘为史料;即使是传统的史料,如官方文件等,也以新的方式来阅读,人们力求寻找它们的措辞方式和表达偏见。
其次,新文化史学是对旧的”新史学”的反动;更准确地说,它是对两种史学风格的反动,即在六七年代影响西欧、美国学界的卡尔.马克思式风格和计量史学风格,计量史学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美国是“克利奥学派”,在法国是“系列史学”,它们都信仰“科学的”历史学,认为历史的基础是经济和社会,政治和文化是某种超结构。
新文化史正是为解决与日常经验失去联系的社会史这个问题而创造的。
不只是历史学家对人类行为的决定论模式感到不满意。
人类学克利福德·格尔兹强调”文化的解释”而不是社会的结构功能分析就是邻近学科的一个类似反应,对新一代学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米歇尔·德·塞都的社会学强调普通人以自己的方式使用消费社会的自由,并且自己“创造”了日常生活,也鼓励了社会文化史的研究。
雅克·拉康、路易斯·阿尔都塞和米歇尔·福柯等人也有类似的影响。
985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986第二讲布罗代尔:长时段指定阅读:布罗代尔,《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
本讲主要介绍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法国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理论,并介绍布罗代尔的两部主要著作:《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长时段理论对历史社会学和历史人类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后来出现了很多的批评和反思,但其影响力却并未因此而减退。
第一节从长时段理论到“经济世界”理论布罗代尔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时间量度: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
这三种时段处在历史运动的不同层次,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和作用。
要研究总体的历史,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层面的短时段,而要重视经济社会文明等层面的中时段,更要重视地理环境等层面的长时段。
(1)短时段可以称为个人时间,是转瞬即逝的时间,是历史学家最熟悉、最擅长的时间。
短时段的历史也就是“事件”的历史。
(2)中时段可称为社会时间,“供我们选择的时间可以是10多年,25年,甚至是康德拉捷夫的50年的周期”。
中时段的历史也就是“局势”的历史。
(3)长时段可称为地理时间,是“一种缓慢流逝、有时接近于静止的时间”。
为了把握总体的历史,从而写出真正的总体史,布罗代尔主张史学家应该学会不太熟悉的中时段和长时段的运用,特别是长时段的运用。
对历史学家来说,接受长时段意味着改变作风、立场和思想方法,用新的观点去认识社会。
他们要熟悉的时间是一种缓慢流逝、有时接近于静止的时间。
在这个层次(不是别的)上,脱离严格的历史时间,以新的眼光和带着新的问题从历史时间的大门出入便成为合理合法的了。
总之,有了历史层次,历史学家才能相应地重新思考历史总体。
从这个一半处于静止状态的深层次出发,由于历史时间裂化产生的成千上万个层次也就容易被理解了;一切都以半静止的深层次为转移。
”第二节长时段的两个例子:《地中海》与《物质文明》一、《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在本书中,布罗代尔以其独特的三层分立的历史时间观,把他所阐释和倡导的长时段理论成功地付诸了实践。
《地中海》全书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地中海的地理环境。
首先讲述地中海周边半岛上的山脉、高原、平原,地中海中心地带上的海域和沿海地带的陆地。
其次讲述更大范围的地中海世界,撒哈拉沙漠、欧洲和大西洋。
接着讲述作为一个自然单位的地中海的气候。
最后讲述当时地中海共同的人文条件。
在这里,布罗代尔讲述的就是“一种缓慢流逝、缓慢演变、经常出现反复和不断重复开始的周期性历史”,也就是长时段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