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学期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合集下载

集体备课记录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集体备课记录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东官庄镇刘坡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后附:精备课教案《方程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宋屯小学王付丽教学内容:课本106页例1.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找出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会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找出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揭题示标: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04页的主题图。

师:刘叔叔去加油站加汽油,工作人员给他加了一些后,可刘叔叔说还不够,你能根据他们的对话求出工作人员第二次加了多少升汽油吗?生:能!师:请在本子上试一试。

指名回答,师板书:50-28=22(升)师:有和他不一样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的另一种解决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①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找出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②会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指导:认真看课本106页的例1,仔细读题,分析题目。

重点看分析题目的过程,思考:1、认真读题,你能了解哪些数学信息?2、除了题中所给的等量关系,你能写出哪些等量关系?3、根据你写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4、总结出列方程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自研时间6分钟,自研后先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展示,比一比哪组展示的最精彩)要求:坐姿端正,看书认真。

自研共探自主学习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

交流合作,共同探究自研完成后,同桌交流,组内交流,组长负责收集统一答案,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备下一步展示。

汇报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组之间可以补充、评价。

教师尽可能的引导或讲解解疑,及时做好评价。

知识小结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小结。

弄清题意(2)寻找等量关系(3)设未知数(4)列方程(5)解方程(6)检验并写答案学情展示110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要求:1、独立完成,对子交流。

2、组内交流,整合答案。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二、合作探索: 1、学习设计方案的基本方法。 一年级有 3 个班,你来设计一个决定上场顺序的方案。 (1)讨论设计方案应注意什么。 强调设计的方案要满足两个条件:一要保证公平;二要切实可行,便于操作。 (2)怎样给一年级设计一个方案,公平决定各班出场顺序?小组讨论、构思,并可现场试验。 (3)引导学生交流,并让学生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 2、应用巩固所学方法。 绿点部分:怎样为四年级设计一个决定各班出场顺序的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试验。 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汇报。 3、利用信息窗中的信息,让学生自选年级进行设计。交流时关注学生能否抓住关键即等可能 性进行设计。 三、应用拓展: 1、师:刚才的学习,你们表现得很棒,学得很认真,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会不会用学到的 新知识解决问题,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2、师: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个转盘不公平,那怎样设计转盘才公平呢? 师按照你们的修改意见,改成三种颜色各占的转盘。 出示方案二:三种颜色各占 1/3 帮助学生理解:指针停在红色、黄色、蓝色区域的可能性各是,这并不是说转盘转动三次, 就会依次停在红色、黄色、蓝色区域一次。当有的小组总无法获得答题机会时,师生可商量 把答题机会让给他们,让每个组都有表现的机会。 4、设计好转盘后,转动转盘,决定哪个组回答。 5、完成自主练习第 2 题。 6、师:智力大比拼到此结束。看看哪个组获胜? 如果我们的智力大比拼继续下去,一定是这个组获胜吗?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老师:前面的老师讲的很全面,尤其是主备老师教材挖掘很深,给与我的启发很大,在此我也提出一点建议:
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平上,建构数学的概念。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知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比较1/3与1/2的大小。有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它们等分的那个圆哪个大,由此得出1/3可能比1/2大,也可能比1/2小,还可能,1/2相等。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直观,而没有及时抽象到用分数的概念进行比较。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1.教材练习十一到练习二十;
2.智慧ABC《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相对应的练习;
3.自编本单元基础性作业。
提升作业:1.练习十一到练习二十中带“*”题;
2.智慧ABC《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带“☆”的题目。
拓展作业:1.智慧ABC《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相关内容;
2.自编拓展性练习。
下次安排
三、课标梳理(主备教师)
1.内容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的意义,感悟计数单位;会进行小数、分数的转化,进一步发展数感。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2.学业要求:
(1)能用直观的方式表示分数,能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小数和分数的转化。
(2)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分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
2.及时抽象概括,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只让学生的认知始终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经验的同时,要及时地引导学生从图示、实例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及时建构起数学概念的意义。

五下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五下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五年级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主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观摩、教学反思等形式,探讨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伊始,五年级数学教研组成员对本周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集体备课。

首先,各备课组长介绍了本周的教学进度和重难点,随后,教研组成员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2. 课堂教学观摩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研组邀请了优秀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

观摩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记录,积极思考,对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

3. 教学反思观摩课后,教研组成员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大家一致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5)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专家讲座为了进一步提升教研组教师的业务水平,教研组邀请了数学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专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5. 教学研讨讲座结束后,教研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大家纷纷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三、活动总结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观摩、教学反思、专家讲座和教学研讨等形式,教研组成员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几点体会: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三、课标梳理(主备教师)
1.内容要求:
对于简单的物体,能辨认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的形状图。
2.学业要求:
对于简单的物体,能辨认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的形状图,能把观察的方向与相应形状对应起来,形成空间观念。
四、学情分析(主备教师)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的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观察各种立体图形,在拼搭积木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动手操作的经验,所以,本单元的直观观察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但是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还原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需要学生借助空间想象力进行逆向思考,推理出几何组合体的原形,这些是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培养的数学核心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是教学的难点。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交流和表达。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需要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其中表达是学生感悟的具体体现,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他们从多角度去感悟,强化感知和思维,丰富活动经验。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些空间位置的描述,学生难以表达,在教学时,最好用“排、列、层”等术语引导学生表述,帮助学生表达清楚自己头脑中的图形。
本次活动主要有Leabharlann 个议程:一是先由主备教师从教材解读、课标梳理、学情分析、教学建议、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给大家详细解读本单元的教材。
二是大家逐一发表自己的观点及建议。
三是商讨出本单元的作业设计。
会后主备教师综合大家的观点及建议,开学前整理形成本单元的“共案”。
二、教材解读(主备教师)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规律,教科书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对观察物体分三个阶段进行编排。第一个阶段,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形象,头脑中建立表象,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第二个阶段,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本单元是观察物体的第三个阶段,由建立的几何直观进行空间想象,通过逆向推理,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图形。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五、教学建议(主备教师)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旋转现象,欣赏生活中的图案。需要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作为研究素材,比如风车、道闸、秋千等实例,丰富学生的认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讨。通过观察钟表、旋转指针,明确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2.通过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这一单元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做到“能识别”和“会画图”。“能识别”是指认识和分辨典型的旋转现象,“会画图”是指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教师应设计大量的活动,如看一看、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还要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老师:前面的老师讲的很全面,尤其是主备老师教材挖掘很深,给与我的启发很大,在此我也提出一点建议:
恰当把握旋转性质的教学目标。图形的变换,从概念到性质,再到应用,内容本身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前面,我们把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从可操作、可测量的角度概括为两个外显的学习行为“能识别”与“会画图”。这里“能识别”的范围,是指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典型的、常见的平移、旋转现象;“会画图”的限制条件,一是利用方格纸,二是简单的图形,三是两个特殊方向上的平移和90°的旋转。控制在这样的范围内,一般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要求。更具体地,教师在确定各课时的教学目标时,除了依据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的“度”之外,还应参照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并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否则,容易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欲速而不达。
六、教学目标(主备教师)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五年下册数学《圆》集体备课记录

五年下册数学《圆》集体备课记录
五、教学准备:圆规、三角尺、课件六、教学时数:10课时
教学建议:
李荣和:教学例1时,可以分两个层次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第一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充分感知圆。由于学生对圆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因此在用教材中有关圆的几张图片引入圆之后,可以着重让他们说说在生活中的哪些物体上还可以看到圆。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所见过的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所说的圆形就物体或图片,要让他们用手去指一指物体上的圆;第二,要准备一些较为典型的圆形物体或图片,以便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呈现出来;第三,如果有学生将球误当作圆,可以通过比较让他们知道球是立体圆形,而圆是平面图形。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初步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结合这个活动相机介绍圆心、半径、直径。
校本培训内容
单位:山前中心小学培训部门:五年数学教研组
培训主题
《圆》集体备课
授课教师或主持人
杨升群
培训天数
半天
培训时间
2017.4.13
培训形式
集中培训
学时数
3课时
培训内容
主备:蒋海平
一、教学内容:
圆是小学数学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本单元在教学圆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化曲为直、等积变形这些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发展转化的策略和推理能力。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
杨升群:教学例8通过将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考虑到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与其他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存在差异,特别是把曲线图形转化为直线图形所涉及的极限思想,对学生来说不仅陌生而且过于抽象,为此教学时要注意借助直观呈现转化过程,另一方面则注意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变化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形成认识。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活动时间:[具体时间]活动地点:[地点]参与人员:五年级数学组全体教师。

一、开场。

主持人:“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又聚在一起搞大事啦!今天的集体备课,咱们要把五年级数学这头‘大怪兽’给拿下!”二、回顾教学进度。

老师 A:“咱们先来说说上周的教学情况。

我感觉在小数乘法那块,好多同学还是有点迷糊,计算老出错。

”老师 B:“可不是嘛,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了,还是有同学不长心。

”三、讨论本周教学内容。

主持人:“那咱们这周要讲小数除法啦,大家都来说说怎么能让孩子们轻松拿下这个重难点。

”老师 C:“我觉得得先从整数除法引入,让孩子们有个过渡,不然一下子就小数除法,他们得晕菜。

”老师 D:“对对对,还可以多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买东西算价钱,这样他们能更直观地理解。

”老师 A:“我准备弄些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老师 B:“这个主意不错,有竞争才有动力嘛。

不过咱们还得注意那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别让他们掉队。

”四、分享教学资源。

老师 C:“我在网上找了几个不错的教学视频,一会儿分享给大家。

”老师 D:“我也有一些练习题,有基础的,也有拓展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选用。

”五、制定教学计划。

主持人:“那咱们来定一下这周的教学计划吧。

周一先复习整数除法,周二引入小数除法的概念,周三周四进行练习和巩固,周五来个小测验,摸摸底。

大家觉得怎么样?”老师们纷纷点头:“行,就这么办!”六、交流教学心得。

老师 A:“我发现上课的时候多让孩子们发言,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

”老师 B:“对,还有鼓励的作用也不能忽视,一句表扬能让他们高兴半天。

”老师 C:“咱们还得关注那些不爱说话的孩子,多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

”七、总结。

主持人:“今天的备课活动很成功,大家都出了不少好点子。

希望咱们这周的教学能顺顺利利,让孩子们把小数除法拿下!”老师们:“加油!加油!”不知道这份活动记录是否符合您的需求?如果您还有其他要求,比如增加更多具体的讨论内容、修改语言风格等,随时告诉我。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时间
2023年2月×日
地点
五年级教师办公室
科目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题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主持人
×××
记录整理
×××
主备教师
×××
参加人员
全学区六年级数学教师及分管领导
讨论记录
一、前言(主持人)
今天的集体备课的课题是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主备教师是×××老师,记录整理是×××老师。
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更被誉为“数学的皇后”。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本单元内容是后续学习约分、通分、公因数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加深对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认识,加之这些知识比较抽象,而且概念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
九、总结(主持人)
请主备教师根据讨论尽快整理出“共案”,然后大家根据班级学情,修改形成“个案”。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好的建议,础作业:1.教材练习二到练习四;
2.智慧ABC《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练习;
提升作业:1.练习二到练习四中带“*”题;
本次活动先由主备教师就本单元的教材分析、课标梳理、学情分析、教学建议、教学目标等给与详细阐述,然后大家就相关内容逐一提出建设性意见,最后主备教师综合大家的建议整理出本单元的“共案”。
二、教材分析(主备教师)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主要内容包括:因数和倍数,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其中,重点是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概念。难点是了解和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2.沟通分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的内在联系。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从表面上看截然不同,但实质上含义完全相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不论是整数加、减法还是分数加、减法,都要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后才能进行计算。当分数单位统一后,分数的加、减运算也就归结为整数的加、减运算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紧扣学生认知经验中“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逐步概括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我也提醒一点,在备课和教学中大家一定要把握好。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概括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出具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既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步概括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第1节例题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吗?”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一般方法。在第2节例题最后,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一般方法,又如,在第3节例1的教学中,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算法后提问:“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学会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时间
2023年5月×日
地点
五年级教师办公室
科目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题
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主持人
×××
记录整理
×××
主备教师
×××
参加人员
教育集团所有五年级数学教师及分管领导
讨论记录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记录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记录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记录一、备课时间具体时间二、备课地点具体地点三、参与人员参与备课的教师姓名四、备课内容(一)教材分析1、本册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排特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包括“分数加减法”“长方体(一)”“分数乘法”“长方体(二)”“分数除法”“确定位置”“用方程解决问题”“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等单元。

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逐步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设置了丰富的情境和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数加减法”单元的重点是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难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长方体(一)”单元的重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难点是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和灵活运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分数乘法”单元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析。

“长方体(二)”单元的重点是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难点是体积单位的换算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

“分数除法”单元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

“确定位置”单元的重点是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难点是理解方向和距离的概念,准确描述位置。

“用方程解决问题”单元的重点是学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方程的解法;难点是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方程。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元的重点是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难点是理解数据的意义和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经过前面几年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对图形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基础。

在生活中,学生也接触到了一些与分数、长方体、位置等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时间:主持人:参加人员:备课主题:《小数除法》备课内容:一、教材分析1、已学过的相关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整数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整数除法;商不变的规律;小数意义;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

2、本单元的主要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积、商取近似值、除数大于、小于、接近1时,商和被除数的关系;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和运算。

3、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分数加减法;分数乘除法;分数混和运算。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结合在生活中应用元角分的经验、直观图、整数除法中的知识基础等,理解计算方法的道理。

2、能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寻找合理的运算途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有条理的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3、能正确计算小数除法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估算判断小数乘、除法结果的合理性,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会求积、商的近似值,了解循环小数。

三、教学难点1、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3、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1、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4、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五、讨论要点1、分散教学难点,注重探究的层次性。

2、注意让学生经历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3、重视小数四则运算的综合应用与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集体备课 记录表

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集体备课 记录表
3、五一班同学去革命老区参观,共用去10小时。其中路上用去的时间占 ,吃午饭与休息时间占 ,剩下的是游览的时间,游览的时间占几分之几?
针对性
的巩固
练习
(集体讨论)
把 平均分成2份,可以把 化成 ,其中1份就是 ,第二次喝的牛奶是 杯,水是 杯。
+ = + = (杯)(4)答体讨论)
针对性
的巩固
练习
(主备人)
1、有两根绳子,第一根长58m,第二根比第一根短 m。这两根绳子一共长多少米?
2、李明用一根1米长的铁丝围了一个三角形,量的三角形的一边是 米,另一边是 米,第三条边长多少米?它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时间
地点
主备人
参加
人员
备课主题
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
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重难点
突破及
措施
(主备人)
(1)出示教材第99页例3。(2)喝了几次牛奶?第一次喝了多少?第二次呢?加了多少水?水全喝完了吗?(3)分析:喝了两次,肯定用加法来解答。第一次喝完后,喝了 杯,剩(1- )杯,加满水,纯牛奶不变,还是只有 杯,又喝了加水后的 ,也就是把 杯的纯牛奶再平均分成2份,喝的纯牛奶占其中的1份。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反思: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的参与学习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节课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分层设计,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
过程确认
教研组签精心整理,校对难免有瑕疵之处,欢迎批评指正,如有需要,请关注下载。
___五___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年级
五年级
活动时间
2.13
活动地点
五年级办公室
主备人
任万芸
参加人员
五年级全体数学老师
申请课时
1课时
备课内容
认识负数
初案
补充发言
目标确立:
1、结合现实生活,进一步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
意义的量。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正、负数
过程设计: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的知识)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学生写出—3℃ 、—10℃ ) 谈话: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 课件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 —3 ℃与—10℃ 哪个温度更低? 师说: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借助温度计比较:学生会发现—10℃ 表示的温度低。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2题(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 ①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 ②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③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④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⑤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给予评价,鼓励其进步。 2、自主练习第5、7题。 四、总结收获,评价提高。今天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三、课标梳理(主备教师)
1.内容要求:
(1)通过实例了解体积(或容积)的意义,知道体积(或容积)的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体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这些图形的展开图,探索并掌握这些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能用这些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2.学业要求: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能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能辨认这些图形的展开图,会计算这些图形的体积和变面积。
(2)能用相应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3)能说出体积单位米3、分米3、厘米3,以及容积单位升、毫升,能进行单位换算,能选择合适单位描述实际问题。
3.教学提示: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主要教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及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名数的换算重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建立体积、容积单位表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老师:前面的老师讲的很全面,尤其是主备老师教材挖掘很深,很全面,受益匪浅,在此提出一点建议:
重视体积单位、容积单位表象的建立本单元体积单位、容积单位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单位的含义,更要关注实际表象的建立。既要让学生知道“棱长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要让学生建立1cm3、1dm3、1m3、1L、1mL等单位的实际表象。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如:容积与容积单位的教学,可以通过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估计几杯水大约是1L等活动,体验500mL、200mL、100mL、1L的液体大约有多少,建立起容积观念。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小学数学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小学数学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小学数学活动背景和目的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分享优质教学资源,讨论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

活动内容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享优质教学资源、讨论教学方法和策略、总结与反思。

分享优质教学资源首先,李老师分享了一份精心准备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她介绍了主题为“分数”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并展示了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和练习册。

大家对李老师的教学案例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她请教了一些教学细节。

接着,王老师分享了一份有趣的小组活动设计。

他设计了一个“数字迷宫”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并帮助他们巩固数学概念和技能。

大家对这一活动设计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纷纷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讨论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学案例分享和小组活动设计分享之后,我们进行了一场集体讨论,重点讨论了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我们讨论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家一致认为,孩子们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往往感到困惑和厌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趣味性和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实践活动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们讨论了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大家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图示、实物等教学辅助工具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总结与反思在讨论教学方法和策略之后,我们进行了一次集体总结和反思。

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首先,大家普遍认为,这次集体备课活动非常有益,能够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和讨论教学方法,我们拓宽了自己的教学视野,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其次,大家认为,集体备课活动应该成为我们的常态。

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五年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五年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38——13、14、
41——7、8、9
板书设计
周次
5
时间
主备教师

参加教师
王萍
参与领导
史主任
主题容
课时
安排
备课流程
集体智慧
课标
要求
单元
分析
学情
分析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让
教学难点:
教法
学法
教具
学具
互动式集体备课记录
新知探究
习题设计
37——7、8、9
38——13、14、
41——7、8、9
板书设计
周次
周次
1
时间
3.4
主备教师

参加教师
王萍
参与领导
史主任
主题容
因数与倍数
课时
安排
5
备课流程
集体智慧
课标
要求
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单元
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容包括:因数与倍数、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
倍数:2、5和3的倍数特征奇数偶数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掌握2、3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2、3和5的倍数,促进数感的发展。
重点
难点
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理解除尽和整除,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掌握能被2和5同时整除的数的特征。
在音乐声中,全体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全文。
2、外宾在秋天来到了,他要去看一看的美景,你打算怎样吸引外宾到香山一游。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分数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分数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宝塔小学集体备课研讨记录(正页)宝塔小学集体备课研讨教案第周备注:请各备课组对照每期集体备课主题,仔细研讨,书写认真;内容详实,思路清晰,二轮备课要及时、充分,实用宝塔小学集体备课研讨教案第周备注:请各备课组对照每期集体备课主题,仔细研讨,书写认真;内容详实,思路清晰,二轮备课要及时、充分,实用宝塔小学集体备课研讨教案第周备注:请各备课组对照每期集体备课主题,仔细研讨,书写认真;内容详实,思路清晰,二轮备课要及时、充分,实用备注:请各备课组对照每期集体备课主题,仔细研讨,书写认真;内容详实,思路清晰,二轮备课要及时、充分,实用备注:请各备课组对照每期集体备课主题,仔细研讨,书写认真;内容详实,思路清晰,二轮备课要及时、充分,实用宝塔小学集体备课研讨教案第周备注:请各备课组对照每期集体备课主题,仔细研讨,书写认真;内容详实,思路清晰,二轮备课要及时、充分,实用宝塔小学集体备课研讨教案第周教者二轮备课年级五学科数学课题: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第7课时教学目标:2.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3.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自制教具教法运用:主要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一、联系生活,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方法1.教学例9李娟和张玲用彩带做中国结,李娟用了0.5米彩带,张玲用了3/4米彩带。

你知道谁用的彩带长?你有办法比较出来吗?先独立想一想,再请同桌间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可以这样思考:因为李娟用了0.5米彩带,刚好是1米的一半,而张玲用了3/4米彩带,也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4份,取了3份,因为2份是一半即2/4米,现在超过了1米的一半,所以0.5米小于3/4米,张玲用的彩带长。

我们还可以这样想:这里两人用去的彩带长度一个用小数表示,另一个用分数表示,如果用同一种方式表示就可以方便地比较了。

比如把3/4米化成小数,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把3/4化成小数是0.75,0.75大于0.5,所以3/4米大于0.5米,张玲用的彩带长。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植树问题》记录表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植树问题》记录表
xxx:教材通过选取生活中不同的事例,让学生体会一种在数学学习、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所带来的便利。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抽取数学模型的能力。 在练习中,教材以“植树问题”为背景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问题、敲钟问题、锯木问题等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让学生建构相应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பைடு நூலகம்有效方法 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四、集体备课
1、《植树问题》主备人:
2、组内成员商讨过程:
xxx: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到达新知识的制高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xxx:通过学生熟悉的植树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经历猜想、实验、抽象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间隔与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xxx:本单元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但是,本单元的教学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明白规律,而是要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规律的产生原因,帮助其建立“一一对应”的思维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植树问题”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模型思想,而如何让学生理解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教学“植树问题”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材突出了线段图的教学,通过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幅图,让学生把“点”(树)与“线”(间隔)一一对应起来,结果发现还多出一个“点”(树),所以“栽树棵数=间隔数+1”。

五年级教研活动记录数学(3篇)

五年级教研活动记录数学(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在五年级阶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提高五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我校五年级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主题为“深化数学教学,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方式,探讨如何提高五年级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开始,教研组长带领全体五年级数学教师对本周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集体备课。

针对教材内容,教师们共同分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2. 课堂观摩为了更好地了解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情况,教研组安排了两位教师进行课堂观摩。

观摩课分别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执教,内容为“分数的加减法”。

在课堂观摩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记录,仔细观察,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互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3. 教学研讨课堂观摩结束后,教研组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学研讨。

首先,观摩课的教师分别对自身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接着,其他教师针对观摩课进行了点评,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最后,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强调了以下几方面:(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4)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三、活动成果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取得了以下成果:1. 教师们对五年级数学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明确了教学目标、重难点;2. 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3. 教师们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4. 教师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鞍湖实验学校(小学部)集体备课记录时间2014.2.16出席情况张石标刘忠全主讲人张石标记录人刘忠全二、讨论记载:(讨论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进行学法指导,研究教法和设计作业,以及课件准备等等内容)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分析及单元要点交流张石标: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

小学数学中揭示概念的方式有多种,这里对方程的定义采取的是属加种差定义方式: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

这里,被定义概念邻近的属是“等式”,种差是“含有未知数”。

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考虑到中小学学习的衔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本单元教学解一步计算的方程,由于不再像过去那样,利用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因此,暂时只解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

等式的性质是指等式两边都加上、减去、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材“循序渐进”的安排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将等式的性质分别安排在两个例题中进行教学,例3教学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例4教学用相应的性质解方程;例5教学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例6教学用相应的性质解方程。

中间安排了练习一,让学生在内化对等式部分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的性质。

这样的安排,分散了学习的难点。

第二个方面,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推进:一是从不是方程的等式过渡到方程,二是由加同一个数过渡到减同一个数。

例3结合天平平衡的情境呈现了四幅图,第一幅图在20=20的基础上,得到20+10=20+10;第二幅图在X=50的基础上,得到X+20=50+20;通过这两个情境,学生发现“同时加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第三幅和第四幅图都是同时减去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情况。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每一幅图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发现了什么,从而不完全归纳出等式的一个性质。

3.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方程就是一种数学模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

本单元安排的都是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列方程解决问题与列算式解决问题相比,是思维方式的飞跃。

列方程解决问题是把已知和未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看成地位相同的量共同参与运算。

教学方程的意义时,教材用天平图、带括线的图画、线段图等方式对怎样列方程、列出的方程表示什么意思加以体会。

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根据事情发展的线索理顺数量关系。

教材在整理与练习中,还安排探索与实践的问题,提高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体会初步的数学模型思想。

单元要点交流:刘忠全:1.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

第2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题都是看图列方程,编排这些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和理解现实情境里的等量关系的能力,体会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数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概念,并为以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直观情境的呈现从天平图开始,发展到带括线的图画。

带括线的图画在一年级(上册)就出现了,学生比较熟悉。

但是,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仍然会有困难。

因此,教材先让学生看天平图列方程。

天平两臂平衡,表示它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已经在两道例题里教学得很充分了,看天平图列方程能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列方程和怎样列方程,对依据什么列方程和列出的方程表示什么有所体验。

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列方程表示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会平稳得多。

二是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突出两个或几个部分数相加是它们的总数。

在几个部分数相同时,它们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

这些关系是数量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而且这些关系建立在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上,学生容易理解。

如文具盒的价钱加笔记本的价钱一共20元,买4本同样的故事书一共要16.8元,列出的方程分别是12+x=20和4x=16.8。

如果少数学生列出的方程是20-x=12或16.8÷x=4也是可以的,但不宜提倡;绝不能列出20-12=x、16.8÷4=x这样的方程。

因为后者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学生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教学也是有弊无利的。

2.例5教学等式的另一个性质。

教材注意利用学生前面学习等式性质的经验,在感知天平的直观情境表示出等式性质的一个实例后,再让学生写一个等式,通过比较、概括与交流,得出“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的结论。

教学时有两点应注意:一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图意。

上面一组天平图的左边原来是一个质量为x克的物体,又添上一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右边原来是一个20克的砝码,又添上一个同样的砝码。

这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乘2。

下面一组天平图左边原来是3个质量都为x克的物体,现在只剩下1个这样的物体;右边原来是3个20克的砝码,现在只剩下1个20克的砝码。

这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除以3。

二是等式两边同时除以的那个数不能是0,这一点学生能够接受。

因为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多次提到除数不能是0。

张石标:例7和相配合的“试一试”“练一练”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解决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问题。

这些实际问题里都有一个关于“相差多少”或“几倍”的已知条件,只要抓住这个条件分析相差数或倍数的具体含义,就能找到实际问题里的等量关系。

首次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例7有三个内容:一是怎样寻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二是这个问题为什么列方程解答,三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格式。

这三个内容中,第一个最重要,另两个内容都能在第一个内容中得到启示。

鞍湖实验学校(小学部)集体备课记录时间2014.2.21出席情况张石标刘忠全主讲人张石标记录人刘忠全二、讨论记载:(讨论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进行学法指导,研究教法和设计作业,以及课件准备等等内容)第二单元《确定位置》教材分析及单元要点交流张石标:一、教学内容分两个例题:例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用“第几排第几个”及类似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在教学例1时应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学生的这一经验。

具体可以分以下几个环节展开:(1)呈现教室里的座位场景,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描述某个学生的位置,同时产生正确、简明地描述位置的需要;(2)介绍“列”“行”的规定;(3)将实际场景抽象成“行、列”的方式排列,确定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些都是人们的约定;(4)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

在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应沟通实际场景、语言描述和数对表示的联系。

由于在直角坐标系中是按先横轴再纵轴的顺序表示数的,所以用数对表示数时,也是按先列数再排数的顺序。

这与学生已有的确定位置的经验有时并不一致。

就如,例1中,我们会说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但用数对只能表示成(4,3)。

2.呈现丰富的情境,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

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教材给出了公园平面图,标出了行数和列数。

在明确书报亭的位置是(2,3)后,教材放手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他7个地点的位置。

这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教材还有意识地安排了类似儿童乐园和书报亭这两个位置,用数对表示时前一个数相同,后一个数不同;类似饭店和水池的位置,前一个数不同,后一个数相同,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单元要点交流:刘忠全:一、教材还意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练习用数对确定位置。

比如,练习三中让学生确定厨房瓷砖和会议室地砖的位置,这里根据实际,列数和行数指的是方格,而不是方格线上的点,确定位置的方法本质上与平面图是一致的。

教材还在“你知道吗”介绍了地球上用经线和纬线确定位置的方法,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了计算机可以根据需要,输入列数和行数制成表格。

教材还在练习中联系国际象棋的棋盘,让学生确定棋子的位置。

二、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是联系平面图形的知识,像16页第1题、17页第2题,让学生根据图形确定顶点的位置或根据数对确定的位置,判断连成的图形;二是联系方位的知识,根据数对描述路线,像19页第4题;三是联系用字母表示数,感受数对之间的联系和简单规律,像第5题。

四是联系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用数对确定图形平移或旋转后顶点所在的位置,像20页第7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