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梳篦
梳篦的由来
梳篦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梳篦统称为“栉”,是女子的簪、胜、钗、珠花、步摇、金钿、勒子、栉等八大古代首饰品之一。
因而,引申为妇女的发饰。
苏轼有诗曰:“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
”据考古学家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骨头做的原始发梳,用以梳理和挽结头发。
在新石器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陶器上,还发现先民们以篦子作工具,将陶器印上一列一列的纹饰。
商周时代,出现了铜梳篦。
唐宋时期,更加精美华贵的金银梳篦问世。
以后,木梳才逐渐多了起来。
竹料的篦子,则比木梳要晚。
但从出土文物来看,至少也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数百年以前,江苏常州就以生产梳篦驰名国内,是我国最负盛名的“梳篦之乡”。
在清代,每年向皇室进贡60张黄杨木梳和60张象牙梁高档篦箕,作为御用品,被称为“宫梳名篦”。
在1915年和1926年举行的巴拿马和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常州梳篦分别荣获银质和金质奖章。
如今,常州梳篦的花色品种日益增多,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
古代对梳子的雅称
古代对梳子的雅称
梳子是一种古老的生活工具,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梳子的雅称也有所不同。
在古代中国,梳子被称为“木篦”,这是因为当时的梳子大多是用木头制成的。
在《诗经》中也有“木瓜”,“木瓮”等诗句,都是指梳子的雅称。
在古代日本,梳子被称为“櫛”,同时也是一种音乐乐器。
在日本的传统音乐中,使用梳子演奏的乐器被称为“櫛笛”,这种乐器由梳子和竹子组成,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被认为是一种雅致的音乐。
在古埃及,梳子被称为“shesh”,这个词汇在古埃及文字中也被用来描述发型的造型和设计。
在古埃及的艺术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发型和发饰,这些细节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发型的重视。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国家和地区,梳子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雅称和用途。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梳子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打理头发,还可以代表着一种文化和美学。
- 1 -。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中国传统梳篦艺术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梳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不仅用于梳理头发,还与人们的仪容整齐、美化发型、调节身心有密切关系。
梳篦艺术突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梳篦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在古代中国,女性注重发型的整齐和美观,梳篦成为衡量女性仪容的重要标准。
古人用梳篦来修饰发型、表达个性和身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魅力和内涵。
古人对梳篦的造型、材质、纹饰等均有严格的要求,精心挑选和制作,使之成为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梳篦艺术的研究,涉及到梳篦的分类、工艺技法、装饰纹样等多个方面。
从分类上看,梳篦可以分为菜花梳篦、兽形梳篦、文房梳篦等多个种类。
它们形态各异,装饰风格各异,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特点。
从工艺技法上看,梳篦制作需要经历材料选取、雕刻、镶嵌、涂饰等多个工序,需要工匠们有着高超的工艺技巧和细致入微的手工艺。
从装饰纹样上看,古代梳篦通常采用龙凤、麒麟、花鸟、山水、吉祥如意等传统纹样,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美好寓意。
梳篦艺术的研究还涵盖了梳篦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文化内涵。
古代社会中,梳篦不仅是装饰品,同时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象征意义。
梳篦是婚嫁仪式中的必备之物,代表着新娘进入婚姻的象征。
古代文人雅士以梳篦来表达对君主的欣赏和敬意;宫廷内外的女性也用梳篦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妆饰。
梳篦艺术对中国传统礼俗、婚姻家庭文化、宫廷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在当代文化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目前,梳篦艺术受到了学者和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研究者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理和实际工艺制作的实践,深入探讨了梳篦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其纳入到中国文化研究体系之中。
也有一些文化机构和博物馆建立了梳篦艺术的专题陈列和研究中心,推动了梳篦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是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碧琼梳拥青螺髻——历代梳篦发展及其特征之五
碧琼梳拥青螺髻——历代梳篦发展及其特征之五朴素的宋元梳篦北宋时期,以朱熹为首的士人对唐人思想上的过度开放、自由与奢靡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
自此,在唐代较为常见的风格各异的女性装扮渐趋统一,女性的装扮在很多方面发生了改变。
对于梳篦来说,“满头行小梳”的插梳风气不复流行,梳篦的形制也因此再次发生了改变。
宋描金骨梳一对长10厘米宽4.3厘米南京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墓出土玉梳篦2010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又征集到一对描金骨梳篦,为半圆形,梳背部分镂空雕刻花草纹饰,残留有描金装饰,其中一件的齿部有残损。
这对梳篦初看从风格上仍有唐之遗风,但其造型则与唐代梳子已相差很大。
唐代梳篦为宽扁马蹄形,梳背与梳齿上下相接,而这件梳篦整体为半圆形,梳背与梳齿部分均为半月牙形,梳背将梳齿完全包裹住。
南京市博物馆2004年在南京市郊江宁镇发掘了一座大型装饰结构墓葬,据墓葬出土的铭文砖显示,墓主下葬于大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墓中出土了一件宋代玉梳篦,这件玉梳篦与上述描金骨梳篦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风格均非常接近,因此亦应为宋代之物。
通过与唐代梳篦的比较可以看出,宋代梳篦的形制由宽扁马蹄形变为半圆形,梳背变窄,梳背与梳齿均变为月牙状,且梳背与梳齿的连接形式由上下相连变为梳背半包梳齿;装饰风格上部分延续了唐代对梳背部分的精雕细琢,但总体风格上渐趋淡雅朴素。
元包金木梳篦长8.3厘米宽3.8厘米元代是马背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其简洁质朴、不事雕琢的草原性格也体现在梳篦的制作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代气息与民族风格。
2010年10月,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到西安南郊凤栖原出土的一件包金木梳篦,长8.3厘米,宽3.8厘米,半圆形,梳背窄薄,外包以金箔,造型非常简洁。
1994年河北石家庄后太保村发掘了一批元代墓葬,其中第二号墓中发现一件金梳背,呈拱形,由金包制而成,内侧有镶嵌梳体的卡槽。
此外,1982年山东嘉祥县曾发掘一座元代纪年墓葬,墓主曹元用在《元史》中有传,卒于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年),在其墓中也出土了一件包金木梳篦,其形制、工艺均与西安凤栖原出土的包金木梳篦基本相同。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技艺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古代,梳篦是
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而且它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中国人对梳篦艺术有着
深入的研究。
梳篦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考证,我国的最早的梳子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夏代和商代,梳子的材料主要是玉石和龙骨,制作工艺也相对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
梳子逐渐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和样式,衍生出了梳子制作的不同流派和风格。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注重形式与意境的结合。
在制作工艺方面,梳子的形状、大小、图
案和材料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梳子的形状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让人梳头时更加舒适。
梳子的图案和雕刻也非常讲究,有的梳子上雕刻了花鸟图案,有的则雕刻了人物故事。
这
些图案和雕刻不仅是装饰,更是通过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追求。
梳篦艺术还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把梳子作为礼品赠送给亲友,以表达情谊和祝福。
在婚礼和生日庆典上,梳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礼物。
这种传统的习俗表
明了梳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梳篦艺术还与时尚、医学以及宗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梳篦来
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品味。
不同的社会阶层、职业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梳篦风格。
梳篦也
被运用于医学上,比如通过梳子按摩头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头痛等症状。
在宗教信
仰方面,梳篦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比如佛教中的梳篦,常常用于祈福、念经和清净心灵。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手工艺术,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
化内涵。
梳子和篦子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体现了人们对
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的表现。
在中国梳篦艺术中,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历史变迁
秦汉时期,梳子和篦子在生产和军事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时代的变迁,梳篦的
材质和形状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唐代时期,梳篦的种类开始增多,出现了很多造型别致,手工精湛的梳篦,例如玉梳、象牙篦、银梳、金篦等。
明清时期,梳子和篦子成为了明清
时期的贵族礼仪用品,造型更加精美华丽,流行了许多挂件、珐琅、镶嵌、雕刻等工艺技术,瑰丽的图案和浓郁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艺的珍品。
二、工艺技法
梳篦制作所用的材料,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使用金属、竹、木、牛角、玉石、骨头
等多种材料进行制作。
其中,牛角因其质地坚硬、细腻透气而被广泛应用,制作出的梳篦
外形线条流畅,纹理细腻清晰。
在梳篦制作中,重要的一环是雕刻,雕刻技艺的高超程度
直接决定了梳篦是否精美。
梳篦雕刻大多以传统的绘画风格为基础,引用了很多神话中的
人物和图案元素,表现出浓郁的文化底蕴。
三、玉梳篦艺术。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梳篦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间工艺之一,也是一门传统艺术,它涵盖了多种不同的材质和风格,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门艺术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艺术价值。
一、梳篦的历史渊源中国梳篦始于古代,经过漫长的岁月发展和演变,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工艺。
梳篦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梳篦多以贵重材料制成,如象牙、玉石、珍珠等。
而到了汉代以后,梳篦的材质逐渐多样化。
唐代时期,梳篦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在宋代之后,梳篦制作的技艺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明清时期,梳篦的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了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其制作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竹篾编制、木刻、银器镶嵌等等。
二、梳篦的种类和特点梳篦种类繁多,包括手梳、挂梳、带齿梳、梳尖、樽梳、画梳、笔梳等。
这些梳篦各具特色,具体如下:1、手梳:手梳主要以竹子和木头为原料,制作简单、容易携带,主要有滴梳、扇形梳、杏仁梳、五边形梳、硬币梳等多种型号。
2、挂梳:又称挂子梳,是一种悬挂在腰间的梳。
挂子梳的特点是毛茸茸的柄,悬挂在腰间时触感很舒适。
3、带齿梳:带齿梳的特点是齿多而疏,通透性好,适合梳发发尾,保护发丝。
4、梳尖:梳尖又叫插梳,是一种种在头发中,用来增加发型效果的梳子。
5、樽梳:是一种外形类似于瓶子的梳,它的特点是柄上有凹槽,方便握住。
6、画梳:画梳是精致的艺术品,梳柄往往是以金银相间、宝石嵌饰的,颜色多彩。
7、笔梳:笔梳通常是由写毫笔制成,梳齿细小修长,适合梳理细密的头发。
三、梳篦艺术的文化内涵中国梳篦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梳篦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梳篦代表着家庭的和睦、团结,是婚礼上必备的礼物之一。
在《红楼梦》中,梳篦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表示女子的美丽和高洁,如黛玉常以善梳之姿示人,体现了她的文化素养和家族的门风。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梳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载体。
自古以来,梳篦就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通过对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美学和审美观念,还可以在当代社会中挖掘其艺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一、中国传统梳篦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中国梳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早在商周时期,梳篦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具。
根据考古发现,那个时期的梳篦主要由骨头和玉石等贵重材料制成,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梳篦的制作工艺逐渐改善,材质也逐渐丰富,例如竹篦、木篦、象牙篦等,都成为了古代人们使用的梳篦材料。
中国古代的梳篦文化非常丰富多彩,梳篦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红楼梦》中,就有很多关于梳篦的描写,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梳篦的习俗,还反映了梳篦在古代文人雅士眼中的审美价值。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梳篦以及与梳篦相关的题材,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梳篦的日常用途,还体现了梳篦与古代文化、美学的紧密联系。
中国传统梳篦除了在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有所体现外,在民间传统节日和习俗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比如在中国的婚礼仪式中,梳篦就是十分重要的道具之一,代表着美好的祝愿和对婚姻生活的期许。
在一些节日和民俗活动中,人们也会使用梳篦进行装饰和礼品交换,反映了梳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和符号意义。
中国传统梳篦不仅具有日常实用功能,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精神价值。
二、中国传统梳篦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意蕴中国传统梳篦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特色和审美意蕴,这主要体现在器物本身的造型、材质和工艺等方面。
中国传统梳篦在造型上非常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稳重,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气韵和审美理念。
古代梳篦的造型多样,有的造型简洁大方,有的造型精致优雅,而且还有些梳篦还配有珍贵的宝石和贵重的金银,表现出了古代人们对于梳篦艺术的极高追求和对美的崇尚。
梳篦历代的发展和特征
历代梳篦发展及其特征1、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6000年前的象牙梳2、战国骨质梳子长7.4厘米宽5.2厘米传出自山东地区3、山东新泰东周贵族墓出土的双虎形梳篦古人无故不剃发,《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样的传统延续了千余年,甚至在满清入关之后,为了反抗剃发的命令,许多人不惜抛头捐躯,可以看出古人对头发的重视程度。
也正是因为这种重视,历代均制作了大量梳理头发的梳篦。
自古以来人们对用来梳理头发的梳子主要有三种称呼,即“梳”“篦”“栉”(zhì)。
《释名•释首饰》曰:“梳,言其齿疏也。
……篦,言其齿细相比也。
”又《说文解字》云:“栉,梳篦之总名也,从木节声。
”它们的材质或普通或名贵,工艺或简单或精湛,均让我们得以从一个侧面去一窥那些逝去了的岁月与消散了的风流。
早期实用性强的梳篦从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看,在距今6000余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存中就发现了由象牙制作的最早的梳子(图1)。
这种年代较早的梳子大都呈竖式长方形,有4~5枚长而粗的齿。
考古学者王仁湘先生认为这种最初的梳子是人们基于梳理、固定头发的需要,模仿人的手而制作出来的。
直到战国时期,梳篦依然延续着新石器时代以来竖长方形的造型,而变化主要体现在制作材质的不断丰富、梳背雕镂的更趋精美以及梳齿的日益细密上。
2004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到一件造型别致的骨质梳篦(图2),由梳背与梳齿两部分组成,梳背雕刻头相背、身相连的双龙形象,梳背下端与梳齿上端均有钻孔,可能由榫卯方式连接,梳齿雕刻细密,工艺精湛。
据送交者称,这件梳篦是他在山东地区发现的。
类似的骨质梳篦目前仅出现在鲁中地区。
2003年,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山东新泰周家庄发掘了一批东周时期的贵族墓葬,在第13号墓中发现了一把骨质的双虎形梳篦(图3)。
这件双虎形梳篦与上述征集的双龙形梳篦,不论材质、造型还是制作工艺均如出一辙。
从13号墓的墓葬结构、出土器物等判断,其时代应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梳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梳篦一般是用兽骨或兽角制成,以满足人类清洁发梳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梳篦逐渐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和功能,成为一种文化艺术品。
尤其在唐宋时期,梳篦制作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
传统梳篦分为设计构造和雕刻两个方面。
在设计构造上,梳篦通常分为筋、齿和骨三部分。
筋是梳篦的背部,一般用竹、木、牛角等材料制作,有的还会镶嵌宝石、珠子等装饰品。
齿是梳篦的主体部分,通常是平行排列的,用于梳理发丝和插入发髻。
骨是梳篦的底部,一般用牛角制成,用于固定梳篦。
在雕刻方面,梳篦的雕刻工艺独特精湛,常见的有浮雕、镂空、透雕等技法。
浮雕是将图案或花纹雕刻在梳篦的表面,使之凸出来;镂空则是将梳篦的某些部分雕刻为空洞,形成镂空的效果;透雕则是在梳篦上雕刻出不同深度的图案或立体造型,使其具有透视感。
这些雕刻技法使梳篦的观赏价值大大提高,成为了传统梳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其设计构造和雕刻技法,还包括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
梳篦作为女性美丽装饰品的代表,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风貌。
梳篦在古代的婚俗、丧葬等仪式中也有特殊的用途和象征意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传统梳篦艺术在当代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梳篦的使用率逐渐降低,使得梳篦艺术面临失传的危机。
传统梳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市场需求也日益受限。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梳篦艺术,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应加强对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和挖掘,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
加强梳篦艺人的传承和培养,传授他们传统的雕刻和制作技艺。
还可以通过展览、比赛等形式,扩大梳篦艺术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传统梳篦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传统梳篦艺术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保护和传承传统梳篦艺术对于维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传统手工艺品的一种尊重和弘扬。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中国传统梳篦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梳篦作为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既具有实用性又有装饰性,同时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梳篦艺术进行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工艺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当代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一、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历史渊源梳篦作为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用具,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
最早的梳篦出土于中国北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可以说梳篦的历史就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历史的变迁,梳篦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社会风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梳篦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祝愿和美好的生活,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工艺特点中国传统梳篦艺术在制作工艺上非常讲究,无论是选材还是加工工艺都十分考究,因此制作出来的梳篦不仅实用而且美观。
在选材方面,梳篦通常选用的是上等的木材或竹材,如紫檀木、梨木、梅花木等,这些木材质地坚硬,不易变形,且具有天然的美丽纹理和颜色。
在加工工艺上,梳篦的制作通常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如削、磨、雕、刻、镶嵌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们细心打磨,力求将梳篦制作得精美而又不失坚固耐用。
梳篦的样式和造型也非常丰富多样,有直梳和弯梳,有鱼形、麻雀形、蝴蝶形等多种造型,还有镶嵌珍贵宝石、贝壳、象牙等材质的高档梳篦,这些梳篦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梳篦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中国古代,梳篦是一种象征美好生活的器具,人们常将梳篦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以表达对他们美好祝愿和关怀之情。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中国传统梳篦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梳篦艺术既是一种实用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技艺,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本文将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调研,对中国传统梳篦艺术进行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工艺特点以及艺术价值。
一、历史渊源梳篦在中国的使用历史已有几千年,最早的梳子是用竹子、木头或兽骨制成的。
梳子最初是一种实用工具,用来梳理头发、护理发质,后来逐渐演变成装饰品和礼品。
据《山海经》记载,在古代的黄帝时期,已经使用梳子。
汉代的《世说新语》中有“梳翦箕蹙”的记载,可见古代中国人对梳子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
到了唐代,梳篦逐渐成为一种绘画题材,成为了文人雅士的文人品味的象征。
宋代的梳篦逐渐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品,在宫廷文化和社交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梳篦制作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
二、工艺特点传统的梳篦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包括材料的选择、雕刻、镶嵌和装饰等多个环节。
梳篦的材料包括木头、竹子、兽骨、象牙、贝壳等,其中以黄杨木和紫檀木最为常见。
黄杨木质地坚硬,色泽温润,适合雕刻细腻的图案和纹饰;紫檀木质地致密,颜色深沉,通常用于制作高档的梳篦。
梳篦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雕刻、铺嵌、打磨和装饰。
雕刻是最为关键的环节,需要工匠们根据不同的图案和造型,运用传统的雕刻技法,将图案和纹饰雕刻得栩栩如生。
铺嵌则是将珍贵的玉石、宝石、贝壳等镶嵌在梳篦上,增加了梳篦的美观和珍贵度。
打磨和装饰则是为了使梳篦的表面光滑细腻,增加了触感的舒适度和美感。
三、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梳篦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装饰艺术和文化传承。
梳篦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它承载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
梳篦还体现了工匠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雕刻、铺嵌和装饰技艺,展现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创造力。
非遗与人文图典:梳篦小识
非遗与人文图典:梳篦小识去理发店理了一个发,忽然想起梳子这个话题。
梳子现在还用,篦子,基本不用了,我小时候家里还有篦子,现在的人都用化学的洗发水,头发基本上都很顺畅,物质的用品用进废退,篦子也就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了。
记得常州人曾经将梳篦业的产业做得很大,文革之前,上海市面上有很多卖梳子和篦子的业者,许多就是常州人,如今这个行业可能早已凋零了。
梳篦的功用,当然是整理头发,人类早期使用梳子,可能源自于人手的启发,新石器中期出土的梳子,通常是在兽骨的一端,锉出五个尖齿,这不是受到五个手指扒拉头发的启发吗?当然,早期的人类生活,那个时候的兽骨梳子,一般都很粗陋。
出土文物中的一把老象牙梳子梳头的老篦子关于梳子的发明人,按照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的说法,大抵归之于黄帝时期的方雷氏,方雷氏也是黄帝的老婆。
说是方雷氏找到黄帝手下的工匠,按照鱼刺的形状设计并制作梳子。
经过多次的试制,竹制的梳子终于得以问世。
据说,考古工作者后来在陕西乾陵永泰公主墓中,发现一把“憎爱分明”梳,梳子的形状正如同鱼的骨刺一样,那是一段佳话了。
篦子的产生,比梳子要晚一些。
古时候“梳”和“篦”统称为“栉”,其区别在于齿的疏密。
《释名·释首饰》中说:“梳言其齿疏也。
数者曰比。
”数在《释名疏正补》里的意思是密的意思,“比”即是篦的意思。
齿疏的用来梳理头发,至于齿密的篦子用途,则在《清异录》中被解释成“篦诚琐缕物也,然丈夫整鬓,妇人作眉,舍此无以代之,余名之曰鬓师眉匠”。
也就是说,篦子用来梳理眉毛与胡子的。
真搞不清古人是怎样的长相,也许当时美女的眉毛真的很浓,需要用篦子梳理,那是不是男人都有着关羽、张飞一样的长胡子与钢须子呢?梳篦,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昔为宫廷御用珍品,故有“宫梳名篦”之说。
细细端详一把优质的梳篦,其必定选用优质的名贵木材,如黄杨、善香、石楠等,再饰以雕、描、刻、烫等技艺。
故视其色而见清艳,闻其味而感清香,睹其齿浑圆润滑.用之而聪耳明目,并达到“篦除发垢,篦到发顺”的功效。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始于古代。
梳篦是一种生活工具,也是一种趋于美化的工艺品。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梳篦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并成为一种重要的身份标志和社会礼仪。
梳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使用梳篦来整理头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梳篦也逐渐演变成一种装饰品,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和工艺风格。
梳篦的材料多种多样,既有牙齿梳篦,又有竹木梳篦。
在古代,梳篦的制作技艺十分讲究,需要经过反复的琢磨和精心的打磨。
而且,梳篦的形状和装饰图案也千变万化,有的梳篦形如动物,有的梳篦刻有花鸟虫鱼等吉祥图案,都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学。
梳篦艺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代中国人常常将梳篦作为礼物赠予亲友,以表达喜悦和祝福。
梳篦也是一种重要的嫁妆,新娘在婚礼上佩戴精美的梳篦,寓意着美好的婚姻和幸福的生活。
梳篦艺术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考古学、艺术史学和民俗学等。
通过对梳篦的形制、材质、装饰和用途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等内容,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梳篦艺术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传统梳篦的制作技艺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有更多的人开始尝试制作梳篦,并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中。
梳篦也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都将梳篦列为重点展示的文物之一,向游客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梳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内容,并将其传承给后代,使其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梳篦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对于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促进文化旅游行业的繁荣也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一、梳篦的起源与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梳篦除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具外,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梳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美好寓意,被视为吉祥、美好和幸福的象征。
例如在婚嫁仪式中,新娘梳理头发的环节就十分重要,梳子被视为连接新人感情的纽带,代表着新婚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在古代,梳篦也常常被用来赠送亲友,以表达对彼此的美好祝愿。
因此梳篦不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承载着文化情感和祝福的载体。
二、梳篦的艺术特色中国传统梳篦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材质多样。
中国传统梳篦的材质非常丰富,有象牙、檀木、红木、水牛角、鱼鳞、玛瑙、珍珠等,每一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色泽和纹理,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例如象牙梳篦通常具有洁白细腻的外观,水牛角梳篦则常常呈现出沉稳大气的质感,不同材质的梳篦都能够展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和文化内涵。
其次是工艺精湛。
中国传统梳篦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其加工工艺涵盖了雕刻、镶嵌、切割、磨光等多种工艺手法,尤其是在对象牙、鱼鳞等材质的加工上,更是需要匠人具备极高的技艺和耐心。
在制作过程中,常常需要细心打磨,精密雕琢,最终呈现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梳篦的制作工艺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每一件梳篦都是匠人用心打磨的杰作,都蕴含着匠人的辛勤劳作和智慧结晶。
再则是造型独特。
中国传统梳篦的造型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寓意进行设计,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流派和地域风格进行创新。
有的梳篦造型古朴典雅,如仿古风格的梳篦;有的梳篦造型精致华丽,如宫廷式梳篦;有的梳篦造型别致新颖,如民间手工梳篦。
每一种造型都具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审美特色,展现出中国传统梳篦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梳篦的功能逐渐被其他更为现代的生活用具所替代,梳篦的艺术价值得到了重新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梳篦艺术,一些梳篦艺术家和爱好者积极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探寻传统梳篦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同时也着力推动梳篦艺术的创新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
唐代梳篦艺术探究
唐代女性喜欢将头发梳理成高高的发髻,并用发饰和花朵加以装饰,梳篦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唐代女性的审美观念还强调面容的精致和美丽,梳篦不仅可以清理面部的汗水和灰尘,还可以用来装饰头发和面部。
梳篦与唐代社会的文化象征
在唐代社会中,梳篦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品,还具有文化象征意义。
唐代的梳篦艺术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路。现代设计师可以从唐代的梳篦艺术中汲取灵感,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古典韵味的现代艺术品。
唐代梳篦艺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工艺技术的创新
唐代的梳篦工艺技术精湛,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现代技术人员可以从中学习,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进行创新和改进,使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唐代梳篦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理念融入其中,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
02
唐代梳篦艺术的工艺与技术
唐代梳篦的主要制作材料是木材,如紫檀、黄杨、桃木等,这些木材质地细腻、硬度适中,适合制作梳篦。
梳篦制作的原材料
木材
一些高级的梳篦还会用到兽骨进行装饰,如牛骨、象牙等,这些材料经过打磨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建立梳篦艺术博物馆
通过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挖掘梳篦艺术的内涵和价值,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开展学术研究
03
非遗保护与传承
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加强梳篦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高社会对梳篦艺术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唐代梳篦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01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将传统梳篦制作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引入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梳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源远流长,作为个人形象的重要部分,其在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
梳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之一,与妇女的美丽形象,文人雅士的风流形象相
联系,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艺术角度介绍中国传
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历史背景
早在古代,我国就有梳篦的使用,从简陋的木梳篦逐渐发展到精细的漆器、象牙品、
银器等工艺品。
梳篦艺术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商代,尤其是周朝的出现,将梳篦作为礼仪礼
物进行赠送,表现了对品质和礼仪的理解和认同。
直到唐代,梳篦工艺品的制成日臻完善,且与当时的文化、美学、服饰、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十分成熟的文化现象。
文化价值
梳篦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女性美丽形象的重要元素,也是文化、审美、礼仪、风俗
等多种文化模式的载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梳篦被赋予了多重的文化价值:其一是起到
审美作用,梳篦颜色、形状、工艺、材质等都体现了审美观念,因此在妇女和文人的形象
中能够得到体现;其二是作为礼仪物品在传统婚礼、寿宴等场合中扮演重要角色,展现了
中国人讲究礼仪的一面;其三是梳篦的使用方式、风格表达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文化
差异及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趋向,为研究人类文化提供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
艺术价值
结语
梳篦在中国文化中承载了多种文化信息,因其工艺之高、文化价值之丰富,成为古代
文化传承中鲜活的一部分,得到海内外文化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的高度重视。
我们应该重
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在传承中让这些文化珍品更好的融入现在的生活文化。
非遗工匠——梳篦
非遗工匠——梳篦梳篦梳篦,又称栉,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
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梳理头发用梳,淸除发垢用篦。
大多数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
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
所以中国古代历来很重视梳篦的制作,清代梳篦传世甚多,基本上保持着宋代的形制。
梳篦的产地以江苏常州为最为著名。
常州梳篦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有'宫梳名篦'之称。
梳篦的制作常州梳篦是集雕刻、彩绘、烫制、画面于一体的艺术品。
同时,它又是具有保健功能的生活实用品。
梳篦制作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
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
其中,竹料主要取自苏南、浙西等地的优质阴山壮竹,产自这些地方的竹料不仅质地坚硬、富有韧性,而且经久耐用,木材主要选用红木、枣木、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
制作木梳的材料则以黄杨、枣木、石楠为主。
制作黄杨精品工艺梳,须选用300年以上树龄的黄杨木。
制作名贵木梳,则选用象牙、檀香木、牛角、羊角作原料。
常州梳篦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
篦箕制作有72道工序,木梳制作有28道工序。
历史渊源常州梳篦形成于魏晋时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是清代常州西郊八景之一,历史上常州梳篦生产盛况由此可见。
因为清代苏州织造局每年都要来常定制一批高级梳篦,向朝廷进贡,所以常州梳篦又有“宫梳名篦”之美称。
李莲英为西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
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
清末民初,随着生漆胶合技术的发明和产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远播海外。
常州梳篦在千年传承中形成分散而众多的行业传承体系。
在常州梳篦业近代的发展中,以卜恒顺、老王大昌、王大昌、汪义大四家梳篦坊店最负盛名,其中尤以卜恒顺制作的梳篦美誉度最高。
卜恒顺梳篦店开设于明代天启年间(1622),世代相传,传至1953年有八代之久,300余年历史,但卜家技艺传承现已断代;老王大昌、王大昌、汪义大三家祖传技艺亦已失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梳篦梳篦(shū bì),理发的用具。
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
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
《说文.木部》:“梳,所以理发也。
”又“栉”,梳比之总名也。
”段玉裁注:“疏者为梳,密者为比。
”《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徐季龙取十三种物,著大箧中,使辂射。
云:‘器中藉藉有十三种物。
’先说鸡子,后道蚕蛹,遂一一名之,惟以梳为枇耳。
”唐罗隐《白角篦》诗:“白似琼瑶滑似苔,随梳伴镜拂尘埃。
”宋陶谷《清异录》洛阳少年崔瑜卿,多赀,喜游冶,尝为娼女玉润子造绿象外五色梳,费钱近二十万。
”梳篦是常州著名的地方特产,相传始于魏晋时期,迄今已1500多年,由于历史悠久,选料制作精细,素常州梳篦(20张)有“宫梳名篦”之称。
"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
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常州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
篦梳,又称栉,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
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
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的密,用来筚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
梳篦还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并能插于发间作首饰。
常州篦梳自魏晋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相传炎帝死后,蚩尤起兵复仇。
同其他许多人一样,常州梳篦工匠赫连也被拉去打仗。
涿鹿一战,蚩尤被轩辕皇帝打败,赫连被俘入狱。
看守皇甫得知他会做木梳,劝他连夜赶制一把,献给嫘祖娘娘,以免死罪。
然而,不等赦免令到,赫连已人头落地。
轩辕黄帝十分心疼,遂委派皇甫督率工匠照样制作。
后来,赫连和皇甫被制梳业尊奉为祖师。
制篦业的祖师当是陈七子。
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
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
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
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
这就是最初的篦箕。
据说,后来每年农历2月18日和9月28日,梳篦业都要举行仪式,祭祀祖师,以祈求自己"生意兴隆"。
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时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
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年眼垂花市街、篦箕巷,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
古人吟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时为常州西郊八景之首。
盛唐时,当地梳篦花色繁多,不胜枚举,大的竟有二尺多长。
北宋以来,质地日趋贵重,金银栉具相当流行。
大文豪苏东坡曾有"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的诗吟。
元代,常州梳篦从运河经长江出海,随着"水上丝绸之路"传到海外。
明清时代,文献中关于常州梳篦的记载渐多。
明代关于常州西郊八景之一"文亨穿月,篦梁灯火"的记载,把左运河畔篦箕巷的夜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到清代乾隆时期,常州城中已是"削竹成篦"、"比户皆为"的景象。
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农历7月总要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梅木脊梁象牙的高级梳篦,并在10月间连同6套龙袍、600朵宫花送到紫禁城,作为贡品进献皇帝,这就是"宫梳名篦"的由来。
据说,慈禧太后对常州的梳篦尤为钟爱。
辛亥革命后,梳篦的需求量因人们剪辫而激增。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刘海篦箕"的小型篦子,许多人身上挂个小口袋,袋里装一把刘海篦箕,引为时髦。
后来,常州的梳篦逐渐传入海内外,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我国最早的栉当为1959年山东宁阳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约六千年的象牙梳。
从已出土和一些民间传世的梳篦看,汉、唐、宋各代各有不同。
汉代的呈较长马蹄形,纹饰一般以云气纹为主,间有入羽鸟兽等;唐代的呈马蹄形,下部略宽;宋代的为月牙形。
古代的梳篦多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制作,如金、银、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锡、嵌玉镶珠等材质。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民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
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其中,竹料主要取自苏南、浙西等地的优质阴山壮竹,产自这些地方的竹料不仅质地坚硬、富有韧性,而且经久耐用,木材主要选用红木、枣木、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
用黄杨制作的梳篦,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并具治头痛、去痒等功能,尤为珍贵和流行。
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则有72道半工序之多,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需经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方能完成。
相传制篦祖师爷陈七子是七十三岁死的。
俗话说:"七十三,鬼来缠",人们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所以改称篦箕为七十二道工序。
[1]编辑本段历史常州梳篦形成于魏晋时期,迄今有1500多年历史。
《常州赋》有“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记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是清代常州西郊八景之一,历史上常州梳篦生产盛况由此可见。
因为清代苏州织造局每年都要来常定制一批高级梳篦,向朝廷进贡,所以常州梳篦又有“宫梳名篦”之美称,李莲英为西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
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
清末民初,随着生漆胶合技术的发明和产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远播海外。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和平博览会上获银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编辑本段相关画作·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
·插戴方法,在唐代绘画如张萱《捣练图》、周昉《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
·《捣练图》所画插梳方法,有单插于前额、单插于髻后、分插左右顶侧等形式。
·《纨扇仕女图》仕女插梳方法有单插于额顶、在额顶上下对插两梳及对插三梳等形式。
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盛唐供养人乐廷瑰夫人花梳插于右前额,旁插凤步摇簪,头顶步摇风冠。
·至晚唐、五代,头上插的梳篦越来越多,有多到十来把的。
·榆林窟五代女供养人壁画曹议金眷属头上都插有6把梳篦,金银花钗,金钿花及珠玉项链。
编辑本段起源梳篦总称曰“栉”,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
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常州梳篦州梳篦第一家”。
常州梳篦始自晋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常州赋》有“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记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是清代常州西郊八景之一,历史上常州梳篦生产盛况由此可见。
清时,苏州织造府官员为了谄媚皇上,每年旧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篦进贡皇宫。
李莲英为西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
常州梳篦因此享有“宫梳名篦”之称。
编辑本段特点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讲究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
常州梳篦精工细作。
齿尖润滑、下水不脱。
如木梳,选用上百年的黄杨、石楠木、枣木,经28道工序精制而成;篦箕则选用阴山背后壮竹和上等胶漆、骨料,经72道工序精制而成。
这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艺品。
清末民初,随着生漆胶合技术的发明和产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远播海外。
编辑本段发展解放后,常州梳篦生产走上了集体化和半机械化的道路。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雕、描、刻、烫”技艺的同时,揉合日用品、工艺品、装饰品种种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使梳篦成为富有民族传统风格和艺术魅力的日用工艺品。
其中有融艺术欣赏保健功能于一体的“长寿梳”,有“四大美女”、“红楼十二钗”等造型欣赏梳,有蝴蝶、龙凤、脸谱、民族娃等旅游纪念梳,以及如琮似玉玲珑剔透的各式篦箕,真是百梳相映成趣,千篦独具匠心,令人爱不释手。
美国电影《星辰女娇娃》中,女主人公以常州梳蓖作胸饰,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回国也将两张常州篦箕作纪念品带走。
海内外传播媒体赞不绝口,各界旅游人士更是倍加青睐。
编辑本段荣誉公元1915年美利坚合众国。
在旧金山纪念巴拿马运河开航。
召开巴拿马和平展览会,常州梳篦展品,经国际评奖委员会颁给中国常州梳篦银质奖公元1926年纪念美利坚合众国独立一百五十周年,在费城召开国际博览会,颁给中国常州梳篦金质奖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南洋大臣物产会,颁给常州梳篦金质奖章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南洋劝业会,农工商部颁发给常州梳篦金质奖章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常州工业奖进会颁给常州梳篦金质奖章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农商部国货展览会,颁给常州梳篦金质奖章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第一次展览会,颁给常州梳篦金质奖章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江苏第二次物产展览会和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江苏第三次物产展览会,颁给常州梳篦银质奖章1934年江苏全省物品展览会,颁给常州梳篦产品奖牌一枚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颁给常州梳篦优质产品证书1979年常州梳篦厂白象牌梳篦荣获江苏省著名商标证书1981年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交流会,工艺造型梳“西厢记”荣获优秀作品奖1981年“白象牌”篦箕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银质奖章常州梳篦1983年“白象牌”梳篦荣获江苏省轻工科技成果四新奖1983年“长寿梳、人物梳、童娃梳”等荣获江苏省优秀新产品奖1988年常州梳篦厂篦箕、木梳荣获全国轻工业出口展览会银质奖1991年常州梳篦厂旅游镶拼梳项目荣获江苏省第二届优秀专利实施项目“佳利奖”1991年常州白象牌工艺梳篦荣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1991年“白象”商标被评为常州名牌知名商标1995年“白象牌”梳篦荣获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1995年常州梳篦厂“宫廷梳篦”作品入选参加`95常州民俗风情旅游节民间艺术精品展览获精品奖1997年常州“白象牌”梳篦荣获常州知名商标1997年荣获江苏省市场旅游购物消费者首选工艺品2002年获中国(芜湖)旅游商品博览会特别推荐的旅游用品2002年“首届中国旅游纪念设计大赛”活动中“造型工艺梳篦”作品荣获金奖,“梳篦钥匙圈”作品获银奖2003年“首届中华龙城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活动中“黄杨工艺梳”作品荣获特等奖。
2004年“五代仕女”梳荣获“江苏省大阿福”奖银奖。
2005年“京剧脸谱”梳荣获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最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