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画龙点睛

合集下载

画龙点睛教案实战演练:如何让学生快速掌握诗歌背诵

画龙点睛教案实战演练:如何让学生快速掌握诗歌背诵

画龙点睛教案实战演练:如何让学生快速掌握诗歌背诵诗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和体验诗歌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诗歌背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文将结合“画龙点睛教案”,分享在诗歌背诵教学中如何应用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快速掌握诗歌背诵的经验和思考。

一、了解“画龙点睛教案”“画龙点睛教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强调课程开发的可操作性和实验性。

它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课程本身的设计,更好地明确教学目的及所需要达成的学生能力水平和课程内容,以及更好地掌握实际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中的发展。

在“画龙点睛教案”中,教学的重心不在于教师讲解,而在于学生的参与、体验和互动。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积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境感、动态记忆和个性化需求。

二、课前准备1、选好课程课程的选择应该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并且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选择的课程应该有音乐、绘画、词汇等多个元素的结合,能展现作者的精神、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

2、了解课程教师应该对课程有充分的了解。

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文化背景和写作风格等。

教师应该了解课程描述的内容和要求,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诗歌背诵。

3、制定教学方案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制定教学方案。

方案应该明确课程的目标、教学方法、时间分配和学生的任务分配。

制定教学方案后,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和解释教学方案,使学生理解教学要求和目标。

三、教学实践1、引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主旨,教师可以通过演唱、视频、音乐等形式来引入课程。

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和好奇。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3位成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

教师可以针对课程内容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并回答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语音模仿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作者的语音、调和语感,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主旨。

王维《渭川田家》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王维《渭川田家》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王维《渭川田家》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的作品。

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

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全诗语言朴素,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文解释】夕阳照着村落,深深的巷子里牛羊已经回来。

老人惦念着牧童,拄着拐杖在柴门前等候。

野鸡在鸣叫,田里麦苗已经吐穗,蚕开始休眠吐丝,桑叶已经稀少农夫们扛着锄头归来,相遇时亲切地聊起了天。

多么羡慕这悠闲的农家生活啊,不由得怅然吟唱起《式微》。

【词语解释】墟落:村落。

穷巷:深巷。

野老:村野老人。

倚杖:靠着拐杖。

荆扉:柴门。

雉:野鸡。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荷:扛着。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式微:用《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语,有归隐田园之意。

句解: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夕阳映照着安静村庄,深巷里归来成群牛羊。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老人惦念着放牧小儿,倚着杖棍在门口眺望。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麦苗开花野鸡啾啾啼,春蚕休眠桑叶已采光。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田夫们扛着锄头回家,相见时依依说短道长。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我多么羡慕农家安闲,不由得把《式微》歌吟唱。

【评点】本诗是一首田园诗。

诗人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初夏傍晚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生活的闲逸自得。

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诗人闲适心境的反映。

渭川,即渭水,又称渭河。

本诗的核心为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篇,首先描绘了夕阳映照村落的景象,渲染出苍苍暮色的浓烈氛围,作为全诗的总背景。

随后,诗人用一个“归”字,描写了牛羊缓缓回到村里的情景,让人不禁想起《诗经》中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春怨》古诗原文及鉴赏

《春怨》古诗原文及鉴赏

《春怨》古诗原文及鉴赏《春怨》古诗原文及鉴赏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怨》古诗原文及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怨》古诗原文及鉴赏1【诗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出处】唐·金昌绪《春怨》【意思】赶飞黄莺,不让它在枝上啼叫。

啼叫时惊醒了我的好梦,使我不能到辽西跟丈夫相见了。

教:让。

妾:古代妇女的自称。

辽西:辽河以西地区,在今辽宁省西部。

【鉴赏1】当我正在梦中会见丈夫的时候,偏有那可恨的黄莺鸟在树上不停地鸣叫着,以致打断了我的美梦,于是我起来赶打黄莺儿,不许它在树枝上啼叫,免得惊醒了我的好梦,使我不能到爱人所在的辽西地方去与他会面。

“伊州歌”是伊州地方的民谣。

伊州地在边疆区,是古时的伊吾国。

又“辽西”即今奉天地方。

【鉴赏2】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整日啼叫,因为它的叫声总是扰了我的好梦,害我不能在梦里到辽西与夫君相会。

这首诗语言生动自然,成功之处在于其谋篇布局之妙:诗句善于设悬念,起句引起读者的疑问,为何要“打起黄莺儿”呢?因为它总是啼叫;啼叫时又会怎么样呢?黄莺儿啼叫时会惊扰我的梦;黄莺儿是在白天啼叫的,为什么会惊扰你的梦呢?因为我对远方戍边的丈夫思之甚重,只好白天睡觉以企求梦里与之相会。

句句相承,环环相扣,通篇自然流畅,结构浑然一体。

在设置悬念的同时又为读者解开悬念,最后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思想意蕴上,这首诗触及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戍边兵役给战士及其家人带来的痛苦。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对爱人寤寐不泯的思念。

[例]事后佳秀向那个学生学会了这首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从此,她一思念长征的肖望东,便轻轻地念着这首“闺怨”诗来。

(欧阳球琳《将军家的童养媳》)二、用以形容驱赶鸟雀,以免啼叫影响睡眠。

短歌行的赏析(通用6篇)

短歌行的赏析(通用6篇)

短歌行的赏析《短歌行二首》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

下面小编特地整理了短歌行的赏析。

希望大家多多阅读,以便学习。

短歌行的赏析篇1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者,大有人在。

有的是因岁月蹉跎、“不知老之将至”而嗟叹;有的是因富贵荣华未及尽享而叹惋;也有的是因贪生畏死而惆怅。

曹操的《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

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正因他感到年事渐高(时年五十四岁),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然。

正是正因有这种思想,对于已经“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阔谈宴”,热诚相待;对那些尚在“绕树三匝”、徘徊不定的贤士,发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

这首诗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曹操的这首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

读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样的诗句,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渴求贤才的殷切情绪;读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你会感到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

而这种诗句,也只有像曹操这样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得出来。

短歌行的赏析篇2《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此刻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十分发愁,愁得不得了。

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刻建功立业。

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

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

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画龙点睛原文赏析

画龙点睛原文赏析

画龙点睛原文赏析在中国文化中,有一句成语常常被使用:画龙点睛。

它源于北宋宰相王安石的《画眉序》,而后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形容着在作品中加入一个细节、一个点缀,使整体更加完美、生动的情景。

本文将对画龙点睛的意义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巧妙地应用进行赏析。

画龙点睛一词来源于王安石的《画眉序》,其中写道:“或章法甚多,移陈构短,如进士南酺,易书指人志,画羊舐草,尚复画龙后点睛。

”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一是可见关于进士南酺的描述,二是提到“画龙后点睛”。

这两个要点前后呼应,起到了强化表达的作用,也表明“画龙点睛”是一个修辞手法,用来在文章最后增添精彩之处,使整篇文章更加生动、引人入胜。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意义不仅可以用来形容文学作品,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形式。

在文学作品中,画龙点睛可以通过突出一个细节、一个瞬间,使整个作品更有深度、更引人入胜。

比如在小说中,一个细腻的描写、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一个震撼人心的结尾都可以被称为画龙点睛。

这样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还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作品更容易被读者记住,产生共鸣。

在诗歌中,画龙点睛的方式通常是通过使用比喻、意象等修辞手法来传达情感、描绘景色。

比如诗人可以通过一个简洁而精确的比喻来突出诗歌的主题,或者通过巧妙运用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在描写自然景色时,画龙点睛可以通过一个独特的景象或者一个离奇的细节来使整个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在戏剧中,画龙点睛常常表现为一个精彩的台词、一个戏剧性的情节或者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这些点睛之处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戏剧更生动、更有张力。

一个出色的主演可以通过精准的表演、细微的动作来点明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也可以通过一个惊艳的表演来点亮整个舞台。

总而言之,画龙点睛是一种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增添一个细节、一个点缀,使整体更加完美、生动。

它可以是一个细腻的描写、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一个震撼人心的结尾,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台词、一个戏剧性的情节、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江雪》古诗意思

《江雪》古诗意思

《江雪》古诗意思《江雪》古诗意思《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出一幅江乡雪景图。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江雪》古诗意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赏析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作者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作者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作者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作者所要具体描写的非常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作者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作者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与“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次的是,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作者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与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诗眼名词解释

诗眼名词解释

诗眼名词解释
1、诗眼:诗歌的中心,也称诗眼。

就是指在一首诗中能够准确传神地表现诗歌内容、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的一个字或词。

2、例如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个“忆”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胞兄王维的无限怀念和敬佩之情。

3、小说《西游记》里有两处诗眼,一处是孙悟空出世时闹天宫的一段话:“天上神仙能有多少,历代人王不过三五。

你怎么就敢称齐天大圣?”这段话看似平常,其实正好为全书定下了以悟空为主角的基调。

另一处是三打白骨精一回中,白骨夫人变成凡人,欲行刺唐僧被孙悟空识破后。

孙悟空道:“实不瞒师父说。

自从我修炼成仙,降龙伏虎,强销死籍。

”此句实际上是[gPARAGRAPH3]了诗仙李白的诗句:“不读书来不学礼,我们也是粗人。

”前面那个“不”字和这个“也”字一起点明了孙悟空乃一介武夫,与诗仙毫无关系,倒是暗藏讽刺。

4、用意象写诗,就是借助具体物象或事象的描绘,抒发感情、揭示主旨,同时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的一种创作方法。

- 1 -。

诗歌结构

诗歌结构

古代诗歌中的八种结构特征古代诗词是非常讲究结构形式的。

它既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要了解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以快速敏锐地整体把握全诗。

在古典诗词中,通常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前面的景为后面的议论或抒情作铺垫,而后面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也一定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来阐发。

除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以下结构特点:1.开门见山:无论说理或叙事,不拐弯抹角,开端即直截了当地切入本题,这就是开门见山。

2.欲扬先抑:为了张扬某种事物或人物,先把它(他)贬抑下去,制造悬念,形成波澜,突出某个事物、人物或某种思想的常见的表现手法:3.前后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等。

4.情景分写:情与景分别咏写,贵在层次分明,层层递进。

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前半部分写景。

后半部分抒情,在写法上又各有错综之妙。

第一句写山中所闻,第二句写水上所见,第三句紧承第一句“风急”,第四句紧承第二句“渚清”,第五、六句写登高所感,第七句承第五句“作客”,第八句承第六句“多病”,结构非常严谨。

5.情景合写:妙在情景交融,浑然一气,或景中含情,或情中有景。

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飚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前两联可谓景中含情,后两联可谓情中有景,既融洽又分明。

6.小中见大:即通过描写一件小事物,写出大境界,表现大主题。

诗歌结构特点

诗歌结构特点

诗歌结构特点诗歌结构特点主要有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首句标目。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如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就具有首句标目的作用。

(2)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杜甫《蜀相》的开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这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3)曲笔入题。

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

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如谢朓《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作者先景语后情语,先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势。

(4)铺垫。

为主要人物出场、主要事件发生或主要情感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作铺垫。

(5)伏笔照应。

即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词共分两片,下片照应上片。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短歌行翻译原文及鉴赏

短歌行翻译原文及鉴赏

短歌行翻译原文及鉴赏短歌行是曹操所做的一首诗,想要了解短歌行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短歌行翻译原文及鉴赏”,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短歌行翻译原文短歌行翻译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于我。

短歌行原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

当,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过去的日子;苦:患,苦于。

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

用于感叹光阴易逝之语。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

当以,这里无实际意义。

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古式的衣领。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沉思,深思,这里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1 .赋、比、兴赋,指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例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叫月。

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述语段就运用了赋的手法,表现了刘兰芝的美丽、庄重、自尊。

比,是指用比喻的手法捕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例如,《诗经・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此句用桑叶的枯黄凋落来比喻女子的容颜衰老,非常恰当。

兴,是指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要捕述的事物和表现的思想感情。

例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用孔雀的欲飞又止来起兴,美丽而又忧伤,在诗的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徘徊顾恋的悲剧气氛,并且成为整个诗歌意境的情感主线。

2.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进行比较或对照,以突出双方或其中一方的特点。

例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3.衬托也称烘托,是指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衬托来突山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包括正利和反衬:(1)正衬: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事物。

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用“碧水”“青山”“红日”“白帆”等色彩缤纷的“乐景”利托了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2)反衬:利刚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

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准人不识君?”开头两句景物凄婉迷茫,似乎衬托的是朋友离别时的悲愁。

然而后两句以豪迈的语言、真诚的劝慰表现山诗人的自信与乐观。

在如此凄迷的环境之卜还能发此豪言壮语,更利托出了作者的豁达和乐观。

4.象征是指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

例如,于谦《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高三语文诗歌的“题眼”“诗眼”“词眼”

高三语文诗歌的“题眼”“诗眼”“词眼”

高三语文诗歌的“题眼”“诗眼”“词眼”
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出来(浦起龙《读杜心解》)。

《哀江头》的“哀”,整首诗如泣如诉,凄婉感人,题眼即见。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诗眼、词眼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如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捶。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诗中的“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代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钥匙。

再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重阳词,情景交融,写出了女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

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个“瘦”字,是全篇的词眼,形象地概括了全篇词意,画龙点睛,使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诗词的六种结构技法

诗词的六种结构技法

来源于醉月诗苑。

一、首尾照应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应使诗词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杜甫在秦州所作,由于安史之乱兄弟失散,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把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二、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指诗词的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杜甫定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的开头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三、层层深入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诗词的炼字 诗词炼字炼词作用

诗词的炼字 诗词炼字炼词作用

诗词的炼字诗词炼字炼词作用解炼字古人很讲究炼字,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推敲”的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那么古人经常在那些字上下功夫呢,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这个位置一般是动词,当然也有炼形容词,虚词,名词,数词的。

炼动词,形容词,虚词,数词,名词的,这样看整首诗的内容意趣和作者的感情。

1、动词。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

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

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另外还有大家很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

“绿”字是形容词活用,“闹’和“弄”是拟人的手法。

无论动词活用,还是拟人,都起到了生动形象,化美为媚的效果。

2、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

《诗经》和《乐府诗》喜欢用叠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唐诗宋词也不乏叠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叠词不仅描摹出了事物的形象性,而且使诗句音韵和谐,舒缓连绵。

另一种情况,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直”和“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易水送别古诗翻译赏析

易水送别古诗翻译赏析

易水送别古诗翻译赏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文解释】译文1: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译文2:这易水曾经是荆轲去刺秦王和燕太子丹告别的地方,壮士荆轲当时唱着歌儿激动得头发竖起冲脱了帽子。

昔时这位壮士已不在了,但今日我觉得还是同当时一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而令人激动。

译文3: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词语解释】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人:指荆轲。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诗文赏析】因为徐敬业用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骆宾王被武则天抓进监牢。

但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

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忿忿不平,又不满意武则天的统治;一方面想为推翻唐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

在这种彷徨压抑中,骆宾王写出了“易水送别“这首诗。

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却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表现出今日送别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即荆轲。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王维《渭川田家》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王维《渭川田家》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王维《渭川田家》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王维《渭川田家》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本诗是一首田园诗。

诗人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初夏傍晚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生活的闲逸自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维《渭川田家》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的作品。

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

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全诗语言朴素,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文解释】夕阳照着村落,深深的巷子里牛羊已经回来。

老人惦念着牧童,拄着拐杖在柴门前等候。

野鸡在鸣叫,田里麦苗已经吐穗,蚕开始休眠吐丝,桑叶已经稀少农夫们扛着锄头归来,相遇时亲切地聊起了天。

多么羡慕这悠闲的农家生活啊,不由得怅然吟唱起《式微》。

【词语解释】墟落:村落。

穷巷:深巷。

野老:村野老人。

倚杖:靠着拐杖。

荆扉:柴门。

雉:野鸡。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荷:扛着。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式微:用《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语,有归隐田园之意。

句解: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夕阳映照着安静村庄,深巷里归来成群牛羊。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老人惦念着放牧小儿,倚着杖棍在门口眺望。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麦苗开花野鸡啾啾啼,春蚕休眠桑叶已采光。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田夫们扛着锄头回家,相见时依依说短道长。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我多么羡慕农家安闲,不由得把《式微》歌吟唱。

【评点】本诗是一首田园诗。

诗人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初夏傍晚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生活的闲逸自得。

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诗人闲适心境的反映。

诗歌结构技巧

诗歌结构技巧

诗歌的结构技巧
诗歌的结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开门见山**:无论说理或叙事,不拐弯抹角开端即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

2. **伏笔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3. **先景后情**:情与景分别咏写,贵在层次分明,层层递进。

4. **画龙点睛**:在文章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主旨,使全篇的用意都显露出来。

点睛之笔常用在诗词的结尾。

总的来说,诗歌的结构技巧有助于诗歌更紧凑、有序和富有内涵,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诗歌的结构技巧的信息,建议咨询文学教授或阅读诗歌书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龙点睛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

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

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

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不知是“敲”还是“推”好。

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的第三节。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

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两个人并排骑着自己的坐骑回到了韩愈的家,后来二人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编辑本段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编辑本段译文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

(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具体表现)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笼”字是全诗的“诗眼”,既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阴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又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茂密的景象。

“笼秦栈”与“绕蜀城”相对,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

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

远景近景,相互映衬,好一幅壮丽的蜀道山水画!诗人这样浓墨重彩地描写蜀道胜景,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

约客①
赵师秀
黄梅时节②家家雨③,春草池塘处处蛙④。

有约⑤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⑥。

诗歌注释
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约四十天,叫黄梅天。

大都是阴雨连绵的时候,所以用“黄梅时节”来称江南雨季。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

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④处处蛙:到处是蛙跳蛙鸣。

⑤有约:即邀约友人。

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芯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诗词大意
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那远远近近长满青草的池塘里,阵阵蛙鸣声传来,在静夜中格外清晰。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迟迟不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

我拿起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悠闲中只看到灯花朵朵落下……
诗词赏析
这首七绝前两句对仗工整,点明时令的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动中求静的意境
美。

黄梅、青草、池塘、蛙声、雨声,构成了独具韵味的江南夏夜之景: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直入诗人心间。

诗人描写的这种环境,看似“热闹”,实际上却反衬出一种“寂静”。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是全诗的诗眼,使诗歌陡然生辉。

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渐渐快燃尽,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诗人独自静静地敲着棋子,看着满桌的灯花,友人久等不至,虽然使他不耐烦,但诗人的心绪却于这一刹那脱离了等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寻到了独得之乐。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诗这首诗的“诗眼”。

请你从写作手法和是人的情感两个方面作具体赏析。

“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山居秋暝》假想图
(míng)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huàn)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蜀相⑴
丞相祠堂何处寻⑵?锦官城外柏森森⑶。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⑷。

三顾频烦天下计⑸,两朝开济老臣心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