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导学案

合集下载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撑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道家文化情感美、哲理美的鉴赏。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继承道家的优秀思想。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理解道家“有”“无”的关系和“大道无为”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示范研读《〈老子〉四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新课白岩松说:“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

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老子〉四章》,了解老子是如何论述“有”与“无”的。

2.背景介绍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二、文本研读学习活动一:整体感知结合课文的注释,初读课文,标记重要的文言知识,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1自然段:论述“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以车轮、器皿、房屋等为例来说明“有”与“无”是互相依存的。

第2自然段:讲了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道理。

第3自然段: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第4自然段:讲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成大事者,要由小做起等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规律。

学习活动二:字词积累1.重要字音辐(fú) 毂(gǔ) 埏(shān)埴(zhí) 户牖(yǒu) 赘(zhuì)行易泮(pàn) 累(léi)土2.通假释义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形体)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累”同“蔂”,土筐)3.古今异义埏埴以为..器 (古义:把…作为。

《五石之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思考4:寓言里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有什么用意?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①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②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

③讥讽惠子的做法本质与宋人一样,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与无用,看不到无用之“大用”。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①虑:用绳结缀。

②大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③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心被蓬草塞闭,比喻见识浅陋,不通达的见识。

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系着把它当作腰舟浮游在江湖之上,反却担忧它太大而无处可用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思考1:最后庄子怎么解决了惠子“大瓠无用”的问题?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庄子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

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思考2: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庄子: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

惠子: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

【板书设计】附:字词积累1.通假释义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我世世为洴澼絖. (“絖”同“纩”,丝绵絮)2.一词多义为之于未有 (动词,做)我世世为洴澼絖 (代词,从事)君王为人不忍 (动词,对待)使子婴为相 (动词,担任)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介词,表被动)何辞为 (语气助词)3.词类活用⑴名词的活用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吴王使之将.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将领)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名词活用为动词,充实,填塞)⑵形容词的活用其坚.不能自举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

《五石之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2、结合老子文章的特点,领会庄子《逍遥游》文章背后深刻的寓意。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自主研读《五石之瓠》教学过程:课前导入:郭沫若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一、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无为。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摒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庄子潦倒的生活庄子与齐宣王、魏惠王同时,与惠施为友。

曾做过蒙地漆园小吏,管理生产漆的工匠。

后来厌恶政治,脱离仕途,靠编草鞋糊口,过着隐居生活。

庄子独特的思想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自然孕育生命,生命消亡后归于自然,不需外物装饰。

这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二、惠子简介惠子是魏国宰相。

庄子与惠子,一位是道家的一代宗师,一位是名家的大腕人物;一位穷得叮当响,一位是贵为相国;一位视名利如敝屣,一位却汲汲于富贵;一位喜欢深居简出,一位则不甘寂寞。

两人的出身与个性如此的不同,却偏偏结交成了朋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3. 学术论文:收集有关《老子》研究的学术论文,供有兴趣深入研究的学生参考。
4. 视频讲座:寻找有关《老子》哲学思想的视频讲座,如《老子道德经讲座》、《老子与当代生活》等,以多种形式提供学习资源。
5. 文化习俗:介绍与《老子》相关的文化习俗,如道教、太极等,让学生了解《老子》在当代文化中的影响。
(二)拓展建议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老子》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题目:《老子》四章《五石之瓠》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老子》四章《五石之瓠》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治国理政、管理企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老子认为,领导者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干涉,让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应该给予员工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应该尊重彼此,不强求一致,保持和谐共处。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老子》四章《五石之瓠》重点,强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老子》四章《五石之瓠》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学案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学案

第6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学案篇目一《老子》四章【由教材学语基】一、读准字音毂.()埏埴..()()户牖.()自矜.者不长()累.土()二、识记通假四、词类活用1.有车之用.自见者不明.3.是以圣人欲.不欲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七、情境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用毂、器、室的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

2.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由教材记常识】◉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相关知识道家学派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

形成于先秦时期。

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该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家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是伏羲、黄帝、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张良、司马徽、诸葛亮、刘伯温、王通等。

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础,道教是道家的继承和发展。

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四、单元解读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

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五石之瓠》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导学案学习目标1、翻译庄子的《五石之瓠》,注意积累文言常识。

2、庄子不仅从日常使用的功用上考虑大葫芦的使用价值,而且超越了世俗的眼界,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我们要学习庄子善于从别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境界。

3、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表现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彼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

庄子就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的变动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变动和活跃,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

经济的发展又给文人学士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变革则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实践论题。

大批文人墨客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

惠子“五石之瓠”和庄子“不龟手之药”的辩论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

(二)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寥、文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庄子》一书博大精深,集庄子的哲学、政治、伦理、文艺理论及思维方式于一体,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该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三)字词1.字音字形五石(dàn)之瓠(hù)掊(pǒu)呺然(xiāo )鬻(yù)不龟手(jūn)洴澼(píng pìi)絖(kuàng)2.通假字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皲”,皮肤冻裂)世世以洴澼絖.为事(絖,同“纩”,丝绵絮)3.一词多义(1)举其坚不能自举.也(动词,拿起来)举.世无双(副词,全部)(2)过不过.数金(动词,超过)过.敌人庄(动词,拜访)寡人之过.也(名词,过错)(3)或或.以封(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而或.长烟一空(副词,有时)云霞明灭或.可睹(副词,或许)(4)固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副词,实在,确实)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固.不如也(副词,本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4.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活用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2)名词的活用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名词作动词,种植)吴王使之将.(名词作动词,统率部队)5.文言句式(1)省略句以说吴王(即“以之说吴王”)与越人水战(即“吴军与越人水战”)(2)倒装句请买其方百金 [状语后置,即“请(以)百金买其方”](3)判断句则所用之异也(“......也”表判断)三、总体感知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第二部分:运用言说理: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之。

【高中语文】《五石之瓠》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五石之瓠》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准确把握《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的艺术效果。

【强记强背】一、文化常识1.了解庄子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2.人物轶事材与非材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

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

”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

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

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

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处世原则。

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

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教案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文中道家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第一部分示范研读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老子〉四章》。

教学过程一、引疑设问明老子1.导入白岩松说:“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

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老子〉四章》,了解老子是如何论述“有”与“无”的。

2.作者介绍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

出生于楚国苦县。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名言: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⑤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题目解说《〈老子〉四章》即从《老子》中选出来的四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誊为“万经之王”。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研读《老子》四章、《五石之瓠》两篇道家经典,把握其思想内涵。

2.探究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大影响3.传承道家经典,增强文化自信,思考道家思想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探究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大影响及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学习难点:传承道家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学习并领悟其思想内涵在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积极意义。

学习方法:小组展示,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一、精彩导入:清代纪晓岚对道家学术说了八个字: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其核心思想概括起来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两篇道家经典作品,体悟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找同学前边展示,可以是一个小组,也可以是个人,因为我们通过前面课时的学习,已经对儒家和到家的思想意蕴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直接总结展示完成此项任务。

【学习任务二】合作探究,道家思想对。

(组学展学)请从以下中国古代文人中任选一位,查找相关资料,结合其作品分析道家思想对其作文(诗)、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影响。

陶渊明李白苏轼孟浩然此活动通过小组及个人对抗完成,李白和陶渊明道家思想影响明显,学生把握到位,既能结合作品分析,又能结合个人生平分析,对抗时说得有理有据。

令人信服。

示例:世人所熟知的《饮酒二十首》《归田园居五首》《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有着道家的意味。

如《饮酒》中陶潜自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後,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中我们所熟知的,就是被收录进语文课本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2 五石之瓠》教案及导学案

《5.2 五石之瓠》教案及导学案

《5.2 五石之瓠》教案【学习目标】1. 诵读并疏通文言文知识。

2.通过扩展资料了解庄子学说,写作风格。

3.了解庄子,惠子性格,二人思想学说差异,理解庄子,惠子说理寓意。

【重点难点】1.通过扩展资料了解庄子学说,写作风格。

2.了解庄子,惠子性格,思想学说差异,理解庄子,惠子说理寓意。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庄子》中有很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句。

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选自《庄子·外篇·知北游》“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选自《庄子·外篇·山木》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庄子》的《五石之瓠》,从中来品读下庄子的思想哲学。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

名周,字子休,宋国人。

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

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1.《逍遥游》简介本文节选于《逍遥游》,《逍遥游》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高二语文精品随堂课件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高二语文精品随堂课件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庄子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老子》和《庄子》的论证技巧,批判地吸收道家的哲学思想,从中借鉴其立身处世的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老子》和《子)的论证技巧。

3.批判地吸收道家的看学思想,从中僻鉴其立身处惟的原则。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部分示范精读教学要点分析鉴赏《〈老子〉四章》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主张教学过程一、导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大家应该都听过这句话吧,那么对于这句话的作者老子大家又了解多少呢?《老子》只有五千余字,篇幅不长,但论述精辟,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处处体现着老子的思想和主张。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子)四章》,看看老子都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作品1、指导学生阅读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老子及《老子》。

2、教师介绍《老子》及老子的道家思想作家作品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又称《道德经》,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之争,抢夺土地和人民。

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

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

所以他认为争强好胜是达不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相关链接:《老子》今存通行本《老子》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群文探究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群文探究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2、探究道家哲学思想的思辨性,分析老庄的哲学之道对当今社会所起到的积极意义【学习过程】一、导入名言: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④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这些名言涉及到了哪两位古代文化名人?依据是什么?明确:老子和庄子二、走进老子和庄子要求:速读材料,标画人物和人物思想的关键点老庄其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他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末国蒙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他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于他提出的“逍遥处世”之说,庄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飘逸灵新的一种洒脱。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五石之瓠》课前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课前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2五石之瓠导学案重难点:一、文言知识通假字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皲”,皮肤冻裂)世世以洴僻絖为事(“统”同“纩”,丝绵絮)一词多义或或以封(代词,有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云霞明灭或可睹(副词,或许)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动词,迷惑)将吴王使之将(动词,统率部队)田园将芜(副词,将要)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虑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动词,用绳结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动词,思考,打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名词,思想,意念)异则所用之异也(形容词,不同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代词,其他的,别的)上天降异,大变随之(名词,灾害,怪异)渔人甚异之(动词,对……感到诧异)古今异义剖之以为瓢(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古义:江水和湖水。

今义:泛指四方各地。

)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名词用作动词,树,种植;实,容纳)冬,与越人水战(名词用作状语,在冬天)(2)形容词的活用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功用)句式积累(1)倒装句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状语后置句,应为“夫子固于用大拙矣”)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状语后置句,应为“何不虑以为大樽而乎江湖浮”)(2)省略句剖之以为瓢[应为“剖之以(之)为瓢”]以说吴王[应为“以(之)说吴王”]或以封[应为“或以(之)封”]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应为“何不虑以(之)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二、常识积累文化常识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瓠:葫芦。

樽:盛酒器。

蓬:一种草,弯曲不直。

文学常识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道家经文。

到了汉代以后,世人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探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探究道家哲学思想的思辨性,分析老庄的哲学之道对当今社会所起到的积极意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名言:
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④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这些名言涉及到了哪两位古代文化名人?依据是什么?
明确:老子和庄子
二、走进老子和庄子
要求:速读材料,标画人物和人物思想的关键点
老庄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
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他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末国蒙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他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于他提出的“逍遥处世”之说,庄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飘逸灵新的一种洒脱。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三、走进文本: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整理文言现象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强行者( ) 呺然( ) 掊之( ) 洴澼絖()
鬻技( ) 龟手( )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 强行者有志( )我树之成( )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
3、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3)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明确:(1)所以,“有”给人便利,正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

(2)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自然不加以干涉。

(3)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

学习活动二:解读文本,探究老庄思想
1、再读《五石之瓠》,概括故事内容,分析庄子所阐述的思想。

明确:“大用”“小用”会相互转化,对待事物,人们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眼界开阔,见识通达的才能不拘于一时一地的有限之用,才能达到逍遥之境。

2、找出《老子》四章中第十一章与《五石之瓠》观点相近的句子,并探究第十一章所表达的思想。

明确:事物由有与无两部分组成,其“有”的部分只有借助“无”的部分才能产生实用价值。

表达了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同时辩证地看待问题。

3、比较一下《五石之瓠》和第十一章在艺术特色方面有哪些不同?
明确:
4、分组讨论,深入探究其他三章体现了老子的哪些思想?
明确:第二十四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行为令人厌恶,为有道之
人所不齿,有道之人不会彰显自我。

第三十三章:一个人能“自知”“自胜”“知足”“强行”,才能延续他的精神生命,虽然身体消亡了,但是精神不朽,因此要加强自我修养。

第六十四章: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的去完成某件事情。

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5、学习活动三:继承发扬,让思想与思想碰撞火花。

学以致用,走入生活:列举日常生活中能够体现老庄思想的事例。

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语言运用,升华情感:道家思想给了你哪些启示,用下面的形式去解读老庄思想,提升精神境界。

示例: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想到了“自知者英,自胜者雄”,了解别人,战胜别人容易,认识自己,战胜自己却很难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突破性地战胜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课堂总结: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生存的通行证,那么道家思想便是清心的良药方。

老庄思想教会我们怎样看待这个世界,教会我们如何审视自己的内心。

学会用思辨的思维解读万物,顺应自然规律,进而找到属于自己安身立命于世间的正确方式。

不悲观,不畏缩,不盲目,不卑微,即使生活千疮百孔,遍地枯枝败叶,也能够从中汲取濡养内心的养分,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

智哉,老庄!课
后作业:
1、背诵《老子》四章。

2、阅读姚淦铭的《老子智慧》刘厚琴的《庄子品读》
要求:写一篇老庄思想的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