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1

合集下载

1.1《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1(苏教版必修1)

1.1《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1(苏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第一章—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课标内容】1.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标解读】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

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苏教版必修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苏教版必修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2. 通过化学物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绪论——化学物质的多样性(1) 化学物质的分类(2) 化学物质的性质与用途2. 第二课时:无机化合物——无机物的制备与性质(1) 氧化物(2) 酸、碱、盐3. 第三课时:有机化合物——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1) 烃(2) 烃的衍生物4. 第四课时: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1) 塑料的制备与性质(2) 合成纤维的制备与性质(3) 合成橡胶的制备与性质5. 第五课时:生活中的化学物质——食品安全与健康(1) 食品添加剂(2) 食品安全与健康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利用实验、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 学生课后作业、小测验的成绩。

4. 学生对化学物质与生活、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1》苏教版必修。

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酒精灯、滴定管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网络资源:相关化学物质的知识、案例等。

5. 参考书籍:《化学物质与应用》、《化学实验技能与实践》等。

六、教学步骤:1. 绪论——化学物质的多样性(1) 引入化学物质的概念,介绍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2) 讲解化学物质的分类及其特点。

(3) 探讨化学物质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无机化合物——无机物的制备与性质(1) 氧化物的制备与性质(2) 酸、碱、盐的制备与性质3. 有机化合物——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1) 烃的结构与性质(2) 烃的衍生物的结构与性质4. 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1) 塑料的制备与性质(2) 合成纤维的制备与性质(3) 合成橡胶的制备与性质5. 生活中的化学物质——食品安全与健康(1)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与作用(2) 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关系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介绍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

高中化学《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

高中化学《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

高中化学《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高中化学《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化学《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物质的分散系一、学习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学会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2.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通过实验现象,探求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原因,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体会分类研究的方法在分散系、化合物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电离方程式。

三、设计思路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胶体的知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的切入点。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为后续课程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导入]初中我们学过溶液和浊液,它们都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形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分散系。

溶液和浊液的性质有哪些差异?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

那么,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什么呢?它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我们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苏教版必修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苏教版必修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明确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元素的分类方法,明确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特点。

3.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合物的概念,明确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方法。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类方法:纯净物、混合物。

2. 元素的分类方法: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3. 化合物的概念、组成和命名方法。

三、教学重点1. 物质的分类方法。

2. 元素的分类方法。

3. 化合物的概念、组成和命名方法。

四、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类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元素的分类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方法。

2. 讲解物质的分类方法:纯净物、混合物。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种分类方法。

3. 讲解元素的分类方法: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元素分类。

4. 讲解化合物的概念、组成和命名方法:以水为例,讲解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方法。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

七、教学步骤1. 讲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环境保护为例,说明如何根据物质分类方法处理废弃物。

2. 讲解元素的分类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化学工业为例,说明元素分类方法在物质制备中的应用。

3. 讲解化合物的命名方法:以二氧化碳为例,讲解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化合物进行命名。

八、教学步骤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物质的分类方法、元素的分类方法和化合物的概念、组成和命名方法。

高中化学《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

高中化学《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

高中化学《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精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 使学生掌握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4.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元素、离子、分子等。

2. 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元素、酸碱盐等。

3. 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原子、离子、分子结构;化学键类型;物质性质与结构关系等。

4. 化学物质的应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医药等领域。

5.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称量、溶解、过滤、蒸馏、萃取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素养。

4.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黑板、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和药品等。

2. 学生分组:每组4-6人,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3. 教案、课件、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

4. 实验药品和仪器:如硫酸、盐酸、硝酸、硫酸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引发学生对化学物质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基本概念:介绍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如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等,并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实验操作练习: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如称量、溶解、过滤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习题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化学物质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的掌握程度。

2. 结合实验操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素养。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苏教版必修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苏教版必修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2. 通过化学物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生活中的化学物质1.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性质、功能及应用。

2. 生活中的酸、碱、盐的识别及作用。

3. 生活中的氧化物及其应用。

第二章:金属与非金属1. 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及制备方法。

2. 常见非金属的性质、用途及制备方法。

3. 金属及非金属的合金性质与应用。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1. 烃类的性质、用途及制备方法。

2. 醇类、醚类的性质、用途及制备方法。

3. 羧酸、酯类的性质、用途及制备方法。

第四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2. 酸碱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3. 沉淀反应、络合反应及其应用。

第五章:实验技能与科学探究1. 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2. 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分析与鉴别。

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化学物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 利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

2. 单元测试:考察学生对各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业成绩。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必修——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2. 实验器材: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化学试剂。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验操作。

4. 网络资源: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学内容:第五章:实验技能与科学探究(续)1. 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实验安全与环保。

3. 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步骤。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学历案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学历案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常见的分类方法。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各类物质的通性。

3、认识分散系的分类,理解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4、掌握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物质分类的方法及各类物质的通性。

(2)物质的量的概念及相关计算。

(3)胶体的性质。

2、难点(1)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三、知识梳理(一)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如空气、溶液等;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氧气、氯化钠等。

2、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铁等;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二氧化碳等。

3、氧化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CuO)是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CO₂)是非金属氧化物。

4、酸、碱、盐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如盐酸(HCl)、硫酸(H₂SO₄)等;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₂等;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碳酸钠(Na₂CO₃)等。

(二)物质的性质1、单质的性质金属单质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能与氧气、酸等发生反应;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差异较大,如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等。

2、氧化物的性质金属氧化物多数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如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非金属氧化物多数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3、酸的通性(1)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教学设计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教学设计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各类物质的概念,掌握其相互关系。

(3)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对各类化学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的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各类物质的概念。

(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教学难点(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并理解各类物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构建物质分类的知识体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归纳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化学物质的图片,如食品中的添加剂、药品、化妆品、建筑材料等,引发学生对化学物质的兴趣,提问学生:“这些化学物质是如何分类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和性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2、讲授新课(1)物质的分类方法①简单介绍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②以具体的例子,如碳酸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让学生理解交叉分类法。

例如,碳酸钠既属于钠盐,又属于碳酸盐。

③用树状分类法展示化学物质的大致分类,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再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

(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①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铁等。

②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氧化铜等。

③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盐酸、硫酸等。

高中化学《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

高中化学《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

高中化学《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精选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使学生掌握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化学物质的概念与分类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化学物质信息和案例。

第二章:元素与化合物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元素的概念和特性。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与特性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应用化合物的概念与分类2.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使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和特性。

利用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的周期性变化。

通过实例和案例,使学生了解化合物的形成和分类。

第三章:有机化学基础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规则。

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2 教学内容有机化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与命名规则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与机制3.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通过结构模型和图示,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规则。

通过实验和案例,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和机制。

第四章:化学反应与能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培养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2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能量守恒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4.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利用数学模型和公式,解释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

第五章:化学实验技能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2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2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教学目标:1. 能够说出常见物质的类别2. 利用概念图的方法明确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3. 能够对所给物质进行分类4. 归纳常见反应类型的特征,并能举例说明5. 能够用示例法初步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6. 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重点:1.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

2.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四种化学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学习和研究转入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

学法指导:预习、讨论交流,实验操作。

教学用具:CAI 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奥妙无穷。

请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种类的物质,我们是任何对它们行分类的?学生讨论回答:水、空气、食盐、酒精、蔗糖、甲烷、硫酸、烧碱、氢气、铁、铜……[板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物质的分类[交流与讨论]: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几种物质: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酒、氢气、石墨、食盐水进行分类,(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小结]:从存在状态分:固态-------- 硫酸铵、铜、食盐、石墨;液态-- 食盐水、乙醇、碘酒;气态-- 空气、氢气。

从组成和性质分:混合物空气、食盐水、碘酒;有机物乙醇;单质--- 铜(金属)、氢气、石墨(非金属);盐-- 硫酸铵。

[交流与讨论]:根据物质组成的分类方法1.怎样判断单质和化合物2. 有人说H2O2是由H2和02组成的混合物,你同意吗?3.KClO3 是不是氧化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在学生完成讨论后。

找学生回答,说明以下几点1.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看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2.组成与构成的区别3.氧化物是指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为氧元素[归纳小结]: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 页图1—2,熟悉按组成分类的概念关系图。

【化学】112《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苏教版必修1)1.doc

【化学】112《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苏教版必修1)1.doc

第一单元第2课时物质的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含义。

2、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3、了解提出摩尔这-•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耍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难点]摩尔质量和有关计算[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言]前面我们了解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分类和相互转化,在研究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常常涉及到原子、分子的量的关系。

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可以构成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

这说明,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

那么,联系他们的桥梁是什么呢?科学上,我们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冃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來。

今天我们一起來学习“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

[板书]二、物质的量[讲解]就像长度可用來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冃的多少,其符号为⑦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四个字不能分开。

长度、温度的单位分别是米和开尔文,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符号mol,简称摩。

[板书]一、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兄,单位为摩尔(mol)。

[讲解]课本上列出了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木物理量,供大家参考。

[稍顿]既然物质的量是用來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的,那么,物质的量的1个单位即1 mol表示的数日是多少呢?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书上有关内容,并得出结论。

[板书]2、l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屮所含的碳原子数El,约为6.02 XI O'?个。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苏教版必修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苏教版必修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化学物质与生活(1)介绍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等。

(2)探讨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第二章:常见元素与化合物(1)学习常见元素的性质、分布和应用。

(2)介绍化合物的概念,学习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3. 第三章:有机化学基础(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学习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

4. 第四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如反应物、物、反应条件等。

(2)探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5. 第五章:实验技能与实践(1)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如称量、溶解、过滤等。

(2)进行化学实验实践,加深对化学物质性质和反应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反应。

2. 利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必修化学》2.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试管、烧杯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 网络资源:如化学知识网站、教学视频等。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6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讲授与实验相结合,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

3. 课程进度安排:第一章:6课时第二章:8课时第三章:8课时第四章:6课时第五章:8课时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生动的案例、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中学高一化学教学案(1)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与转化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 能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 能依据物质的组成,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属性;熟知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3. 通过研究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初步认识研究物质通性的思路和方法。

一、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方法(1)根据物质存在的状态:分为物质、物质和物质。

(2)根据物质的导电性:分为、、。

(3)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分为物质、物质、物质。

(4)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特点对物质进行分类(5)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氧化物可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①酸性氧化物:;如CO2、SO2。

写出少量CO2、SO2分别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与NaOH溶液反应方程式:;SO2与NaOH溶液反应方程式:。

②碱性氧化物:;如MgO、CaO。

写出CaO、MgO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与盐酸反应:;MgO与盐酸反应:。

2.物质分类的意义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按物质的类别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转化规律,方便我们更好地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并利用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制备人类需要的新物质。

归纳总结物质的分类(1)按物质是否由同种物质(分子)组成,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按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种类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等;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H2O等。

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而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等。

(3)对于同一物质,分类的标准不同,所属的物质类别也不同。

如NaHSO4既属于盐、钠盐、酸式盐,又属于含氧酸盐等。

因此在分类时要明确分类的依据。

二、物质的转化1.通过物质分类,可以建立物质间的从属关系,分析物质间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寻找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高中化学 1.1《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1.1《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1.1《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课时11、在高空中有一层臭氧层,它吸收了太阳光中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臭氧的化学式是O3,它是一种A. 混合物B. 氧化物C. 单质D. 化合物2、想一想,NaOH(固)、P2O5(固)、无水CaCl2(固),为什么可归为一类。

据此从A~D中选出一种最适宜与这三种物质归为一类的是A.浓硫酸 B.氯化钠C.碱石灰 D.生石灰3、某物质经分析知,其中仅含一种元素,此物质A.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C.一定是纯净物D.一定是一种单质4、下列各组物质中,肯定全都属于纯净物的是A.液氯和氯水 B.酒精溶液和乙醇C.七水合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 D.干冰和混有冰的水5、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

正确的A.硫酸,纯碱,孔雀石 B.硝酸,烧碱,绿矾C.冰醋酸,乙醇,醋酸钠 D.盐酸,熟石灰,苛性钠6、据报道,2003年12月26日,重庆开县发生了天然气矿井“井喷”事件,喷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硫化氢(H2S),氰化氢(HCN)等多种有毒气体,造成290多人中毒死亡。

你认为喷出的气体是A.一种纯净物B.全部由无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C.全部由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D.由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7、下列物质中,不能导电的是A.氯酸钾溶液 B、澄清石灰水C、酒精D、干冰8、目前有些中小学生喜欢使用涂改液,经实验证明,涂改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的有害物质,二氯甲烷(CH2Cl2)就是其中一种。

下面是关于二氯甲烷的几种说法:①它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②它是由氯气(分子式为Cl2)和甲烷组成的化合物,③它的分子中碳、氢、氯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2,④它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一种化合物。

这些说法中正确的是A、①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④9、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下列不易区别其真伪的方法是A.测定密度 B.放入稀硫酸中C.放入盐酸中 D.观察外观10、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空中失事。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苏教版必修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苏教版必修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应用能力。

2. 通过化学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绪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2. 常见元素和无机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3. 有机化合物:烃、醇、醚、酮、羧酸等4.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等5. 物质的制备和应用:实验操作、物质制备、实际应用等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干净、整洁,教学设备齐全,如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等。

2. 实验室环境:安全、卫生,实验设备齐全,如显微镜、化学试剂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作业和测验成绩:定期布置作业和进行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性质和用途。

物质性质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关系。

化学反应机理和动力学。

物质的制备和应用中的实验技巧。

七、教学安排第1周:绪言及无机化合物性质介绍第2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第3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性质)第4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性质)第5周:化学反应类型及反应速率八、教学资源1. 教科书《化学物质》苏教版必修。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学历案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学历案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能够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体会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物质的分类方法。

(2)常见化学物质的类别及概念。

2、难点(1)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理解及相互关系。

(2)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三、学习过程(一)引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物质的世界里,从日常用品到自然界的万物,都由各种化学物质组成。

那么,如何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化学物质进行认识和分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二)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它们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例如空气,它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组成。

纯净物则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比如氧气、水等。

2、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O₂)、铁(Fe)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等。

3、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一些简单的含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₂)、碳酸盐等也属于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则是含碳的化合物,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等除外,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有甲烷(CH₄)、乙醇(C₂H₅OH)等。

4、氧化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根据氧化物的性质,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如二氧化碳(CO₂),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碱性氧化物如氧化钙(CaO),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两性氧化物如氧化铝(Al₂O₃),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酸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H⁺)和酸根离子。

常见的酸有盐酸(HCl)、硫酸(H₂SO₄)、硝酸(HNO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一、教学研究
1.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可通过“交流讨论”“问题解决”栏目的设置,引导学生对初中所学物质按组成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并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

通过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能从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突破初中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局限性。

在此,对氧化还原反应只要求学会判断,不要对其他概念(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进行拓展,也不对复杂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配平,相关内容将在专题2中进一步讨论。

2.教学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景中自由讨论、自主形成结论。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形成探究、自主、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物质的组成、分类、转化学习和应用,感受和体验化学家研究和认识物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

二、资源参考
教学设计片断
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在初中学习了多种关于物质类别初中化学课上曾学习了哪些物质类别的概念。

如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的概念?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请学生讨论,讲出有关物质类别的名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等。

称。

这些概念中外延最大的是哪:教师引导学生画图(个?请试着分析一下这些概念的从属可能有学生画出一些与教材第3页的图12相差较大的关系图(教师要根据)。

关系,并用图表示出来)不同学生的情况加以鼓励和评价
学生活教师活
学生尝试分析所给各种物质的组成教师引前面同学们已经发现可以从不同的如弄清铜、碘、氢气属于单质;甲度、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和乙醇是有机物;硫酸铵是无机化教师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作业投影出来,请大家物;空气和食盐水是混合物等价。

给出一些物质请同学们进行分类练习试着对照已总结出来的图进行分类教师利用教材中页的“交流与讨论”中的学生讨论,解决新的问题题,让学生再根据物质组成分类图进行思考
教师引导提出新问教材中页1只是根学生讨论,得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物质组成的一种分类方法,你能否根据物质的组成学生提出化合物也可分成酸、碱、提出其他的分类方法?不同类型的物质
之间能否通盐、氧化物等。

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间的转化?第二课时物质的量
1.教学建议
(1)过程与方法
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
培养严谨科学、乐于探索的作风,树立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备课参考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意义: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表示分子数目或原子数
:2H2+O22H2O,可以读作2目,也可以表示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如反应方程式个氢气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也可以读作2 mol氢气和1 mol氧气反应生成2 mol 水。

因此可以将物质的量应用于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计算中,这样会使计算过程简单化。

第三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教学片断
教师提出问题:
1.当物质的量相等时,不同状态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即1 mol Fe、1 mol H2O、1
mol H2的体积是否相同?
2.如果物质的量相等,不同状态物质的体积不同,从微观上看,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作出假设:
影响不同物质的体积的因素可能有:①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②粒子间的距离;③粒子本身的体积大小。

(教师提醒: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状态时会有不同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研究比较三种不同状态物质中分子间距离的特征。

固体和液体物质:
(1)内部紧密堆积,体积主要由粒子大小决定。

(2)内部紧密堆积,改变温度、压强对体积影响不大。

(3)1 mol不同固体、液体的体积不相等。

:
气体物质.
(1)分子间距离比分子本身的体积大得多,体积主要由分子间距离决定。

(2)体积受温度、压强影响大。

(3)同温、同压下,同物质的量的气体体积基本相等。

学生得出结论:
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不同气体的分子间距离基本相同。

含有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在相同的条件(T、p)下具有相同的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特例:在标准状况(0 ℃、101 kPa)下,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1。

第四课时物质的分散系
一、分散系的导学
首先明确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抓住“分散”和“被分散”这些关键性的字眼。

分散质、分散剂都可以分别是气态、液态、固态,因此它们之间可以有九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其次分散系的分类中,浊液、胶体、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散质粒子的构成以及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

从外观上,只有浊液不均一、不稳定;从稳定性上,只有溶液稳定;从能否透过滤纸上,只有浊液不能透过滤纸;从能否透过半透膜上,只有溶液可以透过半透膜。

根据它们的性质不同,可以区分或鉴别它们。

最后它们的分类主要根据微粒的直径大小,其中的胶体微粒直径达到纳米级,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

二、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理解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二者必须都是化合物;其次是导电的条件,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最后是二者的区别,电解质能导电而非电解质不能导电,能导电的化合物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电离出能自由移动的离子。


三、胶体的应用
1.农业生产:土壤的保肥作用。

土壤里许多物质如黏土、腐殖质等常以胶体形式存在。

2.医疗卫生:血液透析、血清纸上电泳、利用电泳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3.日常生活:制豆腐原理(胶体的聚沉)和豆浆、牛奶、粥、明矾净水。

4.自然地理: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其形成原理是海水中的电解质使江河泥沙所形成的胶体发生聚沉。

5.工业生产:制有色玻璃(固溶胶)、冶金工业利用电泳原理选矿、原油脱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