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1
从闪电谈起+精品教案
板书:13.1从闪电谈起
一、摩擦起电
1.带电体:带电的物体。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ppt6】
板书: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
(1)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2)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ppt7-8】总结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不一样。
教学方案
课题
第十三章13.1从闪电谈起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2.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认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认识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4.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的实质
【ppt24】布置作业。
观看/实验
记录
记录
记录
思考、讨论、回答
观察、讨论、总结
听讲、记录
听讲、记录
听讲、记录
听讲、记录
学生提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创设情境,
引入带电体的概念、性质,摩擦起电的定义
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引导学生知道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排斥
13.1从闪电谈起
一、电是什么
1.带电体:带电的物体。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摩擦起电本质:电子的转移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
(1)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2.了解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5.了解静电的利用与防止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探究摩擦起电现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自制验电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系列的小组实验探究以及演示实验,消除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要用到原子结构的知识,学生不易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
玻璃棒、手摇起电机等实验器材以及吸管、泡沫等一些自制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家用电器(板书课题:13.1 从闪电谈起)新课学习:一、电是什么?(板书)小组活动探究1,探究摩擦起电现象让学生分别用未摩擦过或摩擦过的吸管靠近杯子中的泡沫,并注意是否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摩擦过的吸管、笔能吸引泡沫屑、碎纸屑等轻小物体。
教学反馈:教师鼓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板书)引导学生推理不同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是不一样的,并指出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板书):小组探究活动2: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探究结论: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板书)并通过回顾原子内部结构的知识结合动画演示,探究摩擦起电的实质活动与探究3:演示实验----用手摇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1)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2)阐述闪电产生的原理(3)你知道哪些放电现象?与同学们讨论,分享你的经历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板书)用验电器来判断(板书)1、介绍验电器的构造。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13.1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通过摩擦、接触、感应等方式使物体带电。
2. 电荷的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利用导电体、绝缘体、避雷针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掌握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毛皮和橡胶棒、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闪电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闪电的产生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课堂实验: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4. 例题讲解:运用教材中的例题,讲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静电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3.1 从闪电谈起一、静电现象的产生1. 摩擦起电2. 接触带电3. 感应带电二、电荷的种类1. 正电荷2. 负电荷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四、静电的防止和利用1. 利用导电体、绝缘体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2. 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过程与方法(4)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摩擦起电现象,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5)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6)了解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7)通过课堂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8)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9)通过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向学生“授之以渔”,让学生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2)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要用到原子结构的知识,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做好静电实验也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具准备:气球,塑料梳子、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铁架台,起电机、泡沫小球、验电器等。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与交流方法、观察与实验、归纳、巩固总结、分组实验法、演示实验法。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取一个吹足的气球,用毛皮在气球上摩擦后,将硬纸板放在气球上方,气球竟不会掉下来,它紧紧跟着硬纸片移动,像被粘住似的,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用一句话过渡:“人类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
”并用多媒体展示闪电的图片。
然后提问: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这节课我们通过亲自实验,逐步揭开电的面纱。
(板书课题:13.1 从闪电谈起)(二)新课讲授:1、电是什么(板书):(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教师演示“活动1”中图13-2实验:将塑料梳子、玻璃棒在尼龙衣服或丝绸上摩擦几下,再将梳子(或玻璃棒)的一端靠近小纸片,头发等轻小物体。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是我最重要的使命。
因此,当我面对“13.1从闪电谈起”这一教案时,我决定采用一种轻松、有趣、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闪电,认识自然。
一、设计意图1. 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认识自然现象;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难点: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的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闪电的壮观。
然后,我提问:“你们知道闪电是如何形成的吗?”让孩子们自由发表意见。
2. 知识讲解:我利用课件,详细讲解闪电的形成原因,以及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3. 观察实验:让孩子们分组观察天空,寻找闪电的痕迹。
每组记录下观察到的闪电现象,并讨论闪电的形成原因。
4. 实践操作:每组分别进行一次模拟闪电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感受闪电的形成过程。
5. 讨论交流:邀请几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实践体验,让孩子们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难点: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我发现,孩子们在观察、实践和讨论中,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同时,我也意识到,部分孩子在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13.1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
13.1从闪电谈起滩溪中学伍帆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模拟闪电现象的实验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学生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重难点: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要用到原子结构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从我们身边有关于电的物品谈起,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
同时展示相关图片。
二、新课教学1、电是什么?(1)通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电及带电体有什么样的性质。
、(2)联系生活中存在的带电体,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提问学生“上诉视频中有很多的带电体,他们带的电荷都一样吗?”(2)通过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了解电荷的种类。
(3)提问学生“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那么带电体之间是否存在力的关系呢?”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4)通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并从旁帮助学生总结出其规律。
(5)即时利用简单的练习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3、摩擦为什么能使物体带上电。
(1)回顾上学期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物体一般不带电。
(2)通过简单的小活动,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物体带电的原因。
(3)通过相关资料的展示,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4、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带电呢?(1)学生阅读书本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
(2)通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验电器结构及其原理。
5、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学生自学书本上知识并回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在下一堂课中请同学们来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相关信息。
6、本课小结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回顾整堂课所学的知识。
7、随堂练习及布置家庭作业课后题及练习册。
从闪电谈起 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13.1 从闪电谈起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4.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重点难点】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家用电器.电灯使城市的夜晚变得绚丽多彩,电脑将我们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现代家庭的厨房里,有多少电器呀!电在现今这个社会已经是太普遍了,而人类最先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一道道闪电,像一把把利剑,划破寂静的长空,催动着滚滚雷声……那么电是什么?闪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将开始学习有关电学的简单知识.导入2:视频导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闪电的视频.闪电是怎样产生的?电是什么?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将逐步解开电的奥秘.导入3:问题导入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后教师补充:电是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课堂探究】1.从闪电谈起学生自主读课本P43内容,并做“活动1”,完成下列内容.(1)用准备好的塑料尺在自己或同学头发上摩擦后靠近碎纸屑,你观察到的现象是摩擦过的塑料梳子或玻璃棒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你的结论是: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由此可知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摩擦起电是指: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研究发现自然界存在着两种电荷,人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学生自主探究课本P44“活动2”“活动3”,依据实验现象填写.(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发现它们之间相互排斥的现象.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吸引的现象.(2)我们可得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闪电形成的原因是带异种电荷的云层间或带电云层和大地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4)尖端放电是指物体带电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3.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观察验电器构造,对照课本P46图138[讨论与交流]回答:(1)验电器的主要构造: 金属杆、金属球、金属指针.(2)验电器的用途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3)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当带电体接触未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或金属指针)上,金属箔(或金属指针)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4.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阅读课本P46~47内容,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1)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的原理是: 给物质微粒带上某种电荷后,这些带电微粒就能在异种电荷的吸引下定向运动.(2)避雷针的原理是利用物体尖端容易放电的现象.1.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可使玻璃棒带电;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也会带电.你是怎样认识到它们所带的电荷是不同的?实验发现,凡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与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因此可以推理出玻璃棒和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不同的.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B )A.摩擦时原子核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B.摩擦时核外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C.摩擦时原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D.摩擦可以创造电荷3.如图所示,甲、乙两个通草球用丝线悬挂着,当乙球靠近甲球时,两球互相排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甲球带正电,乙球不带电B.甲球不带电,乙球带负电C.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D.甲、乙两球都带负电或都带正电4.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这表明验电器的两个箔片( D )A.一定都带正电B.一定都带负电C.一定带异种电荷D.一定带同种电荷5.验电器的金属箔因带正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一定角度,此时用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验电器金属箔张开的角度( B )A.一定增大B.一定减小C.变为零D.无法判断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的是( A )A.高大建筑物上要安装避雷针B.油罐车尾部常拖一条铁链C.钢丝钳手柄上装有绝缘套D.电视机屏幕上会吸附灰尘1.尖端放电的形式尖端放电的形式主要有电晕放电和火花放电两种.在导体带电量较小而尖端又较尖时,尖端放电多为电晕型放电.这种放电只在尖端附近局部区域内进行,使这部分区域的空气电离,并伴有微弱的荧光和嘶嘶声.因放电能量较小,这种放电一般不会成为易燃易爆物品的引火源,但可引起其他危害.在导体带电量较大电位较高时,尖端放电多为火花型放电.这种放电伴有强烈的发光和破坏声响,其电离区域由尖端扩展至接地体(或放电体)在两者之间形成放电通道.由于这种放电的能量较大,所以其引燃引爆及引起人体电击的危险性较大.2.静电产生的原因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组合而成,而原子的基本结构为质子、中子及电子.科学家们将质子定义为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电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由于外界作用如摩擦或以各种能量如动能、势能、热能、化学能等的形式作用会使原子的正负电不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摩擦实质上就是一种不断接触与分离的过程.有些情况下不摩擦也能产生静电,如感应静电起电,热电和压电起电、亥姆霍兹层、喷射起电等.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而产生静电的普遍方法就是摩擦生电.材料的绝缘性越好,越容易产生静电.因为空气也是由原子组合而成,所以可以说,在人们生活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产生静电.要完全消除静电几乎不可能,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控制静电使其不产生危害.。
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
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教案: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闪电谈起,通过对闪电的了解,引入物理概念和研究方法。
整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原理,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静电和雷电的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闪电的形成原理和静电、雷电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闪电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毛皮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上课之初,我会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闪电?闪电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闪电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以及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闪电的形成原理和静电、雷电的关系。
2. 活动重点:闪电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闪电,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闪电与天气、气候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闪电、静电和雷电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点细节: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补充和说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
课件展示了闪电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闪电的外观和产生的环境。
实验演示则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从而理解闪电与静电的关系。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与反思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与反思【课堂教学】【出示学习目标】问题1:什么是摩擦起电现象?生活中有哪些摩擦起电的例子?带电体有什么特征?问题2: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如何进行实验探究?问题3:如何验证一个物体是否是带电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问题4:摩擦起电静电的应用和防护,你能说一说么?【创设情境】师:PPT出示闪电的动态图片,提出疑问:电是什么?闪电是如何形成的?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进一步展示起电机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电刷和转盘的激烈摩擦。
过渡语:摩擦是不是起电原因?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节课内容。
【新知探究】【1.摩擦起电】活动1:自主学习:先快速阅读课本43页内容,再完成导学案内容。
(自学5min+小组讨论3min)师:巡视指导学生有效完成操作感知,并引导其多思多想,从操作中感知获取知识。
(1)什么是摩擦起电?用 .(2)带电体的特征:(3)操作感知:①用塑料笔杆和头发摩擦后,去吸引轻小物体(如:纸屑、泡沫粒)②用塑料笔芯和白纸摩擦后,去吸引轻小物体(如:纸屑、泡沫粒)(4)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摩擦起电现象?.(5)自然界中存在电荷。
正电荷:用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活动2:快速阅读课本45同时,完成下面3部分内容。
(自学3min+(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带电)。
(2)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会失去失去电子的物体带 .(3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直接讲解,降低该部分学习的难度,便于顺利逐步开展课堂教学。
【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活动3:思考: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会发生什么?带异种电荷的物体靠近会发生什么?小组合作:明确目的,利用手中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完成学案内容,进行小组展示。
(合作5min+展示5min)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师:做好巡视指导,引导小组合作,有效完成实验探究,并从中探究知识。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1从闪电谈起
教案: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13章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雷电:雷电的形成、雷电的特点、避雷针的作用。
3. 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掌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使学生了解雷电的形成、特点和避雷针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观察和理解,雷电的形成和避雷针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塑料棒和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闪电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知识拓展:讲解雷电的形成、特点和避雷针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4. 实例分析: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实例。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静电现象,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6.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 雷电雷电的形成雷电的特点避雷针的作用3. 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的实例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你身边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 阐述雷电的形成过程,以及避雷针是如何起到保护作用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静电现象、雷电的形成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人入胜的闪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理解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掌握静电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闪电与静电的联系和区别,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闪电击中树木的视频,引起学生对闪电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演示:用气球、塑料尺、毛皮等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静电的产生和消失。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等。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难点:闪电与静电的联系和区别,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闪电和静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待提高。
拓展延伸: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闪电和静电的理解。
开展科学竞赛或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静电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论讲解环节在理论讲解环节,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探究闪电的现象,让幼儿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闪电的现象,知道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四、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观察闪电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2. 探究闪电:让幼儿自由发表对闪电的看法,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3. 创作环节:分组进行创作,一组用画笔描绘闪电,另一组用彩泥塑造闪电。
4. 分享环节: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闪电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幼儿们对闪电现象充满了好奇,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闪电的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们在生活中观察自然现象,并用语言或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以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们亲身体验自然现象,增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九年级全一册初三物理同步备课(沪粤版)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了解闪电的形成和产生的原因; 2. 掌握闪电的主要特征和一般处理方法; 3. 理解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防护方法。
二、教学准备1.课件:PPT演示;2.音频视频设备:播放相关视频片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话题:“你们见过闪电吗?闪电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来了解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性。
2. 发现与讨论(10分钟)1.呈现闪电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并与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
引导学生留意闪电的形状、颜色、亮度等方面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闪电会产生噼啪声?3. 知识讲解(15分钟)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通过PPT演示,详细讲解闪电的形成和产生的原因。
1. 闪电的形成:讲解云层中正负电荷的分离和对流的过程,以及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的放电现象。
2. 闪电的产生原因:结合大气层的特点和天气现象,解析导致闪电产生的各种因素,如云与地之间,云与云之间,云与空气之间的电荷分布不均等。
4. 主题剖析(15分钟)1.闪电的特征: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总结闪电的主要特征,如形状、颜色、亮度、持续时间等。
2.闪电的危害:讲解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危害电力设施、影响通信、引发火灾等。
同时,强调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的重要性。
5. 拓展学习(10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闪电的有趣知识和实用防护方法,如躲避闪电的安全地带、室内避雷和安全用电等。
6. 梳理归纳(10分钟)结合课堂讨论和知识讲解,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总结。
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成几句简洁清晰的话语,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7. 小结与提问(5分钟)通过问题提问的形式,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闪电的知识,并写一篇作文分享给同学。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我的教案: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闪电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
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2. 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3. 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的深入理解,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闪电演示仪,气球,塑料尺。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1)课堂开始,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见过闪电?闪电是什么颜色的?它是如何形成的?”(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我引导学生关注闪电的形成原理。
2. 自主探究:(1)我为学生提供有关闪电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
3. 合作交流:(1)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运用气球和塑料尺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4. 课堂小结:(2)学生通过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2. 活动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的深入理解,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闪电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
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表现出对物理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1)邀请气象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闪电及其相关知识;(2)组织学生进行家庭科学实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探究静电现象;(3)开展“身边的物理现象”主题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13.1节从闪电谈起(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闪电谈起》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内容包括:摩擦起电及其原因,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放电现象,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本章是电学的入门篇,首先探讨“电”是什么,然后循序渐进,认识电路,研究电流和电压。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是: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和亲近感。
(5)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本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本质,闪电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和讲授法(五)教学器材: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验电器、电子感应圈等。
(六)新课教学:一、电是什么教师首先演示静电小实验:用毛巾摩擦过的PVC塑料管可以吸引细小的水流。
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和讨论,师生共同小结得出:(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2)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教师结合多媒体动画介绍历史上最早的摩擦起电现象,进而引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
二、电荷的种类及相互作用教师提问:为什么物体摩擦会带有电荷?摩擦起电的本质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从物质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说明:摩擦起电不是电荷的创造,而是电荷的转移。
教师进一步介绍:富兰克林对两种电荷的规定,自然界有且只有两种电荷。
学生分组实验:(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相互排斥;(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相互排斥;(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1.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四、教学难点1.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闪电等。
【过渡】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
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二)讲授新课1.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摩擦起电。
(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分析摩擦起电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2.误差及其减小的方法。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两种电荷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1)实验探究:①先让验电羽带上电;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根据现象分析有什么规律?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同的;②不同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斥。
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13.1从闪电谈起临淮初中胡忠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3)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
⑸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直观法、讨论法等教具学具: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验电器、起电机、塑料尺、碎纸屑、发泡球、发泡棒、塑料袋、气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引入):1、闪电图片(链接:闪电影片);2、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
(提问):电是什么?看见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出示课题):13、1从闪电谈起二、新课教学(一)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1)学生实验:梳子梳理头发,再接近小纸屑;用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再接近小纸屑。
(2)同学们能不能利用自己身边的文具,来做一做实验呢?(3)老师实验:在铁架台上悬挂发泡球或发泡棒,用摩擦过的塑料棒去接近它。
学生边实验边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板书)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板书)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刚从外面回来,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是由于行走时,衣服与身体等摩擦带电。
(3)卫星或飞船返回仓返回地球时,在大气层中与空气剧烈摩擦.在表面静电荷作用下会造成静电屏蔽。
13.1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
学生齐读后说出浮力方向。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三、浮力的大小
(一)测量浮力
1、投影片4:测量浮力
F浮=G-F拉
2、师:下面我们用这种方法来测一测浮力。
3、引导学生总结:浮力大小和什么有关。
4、师: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生活中你有这样的感受吗?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的实质和解释
教学用具
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展示“怒发冲冠”,“闪电”图片,
2、师:电是什么?怒发冲冠是怎样形成的?闪电又是咋么回事呢?
板书:13.1从闪电谈起
学生踊跃回答
各抒己见
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3、1783年法国物理学家查理做成的世界上第一个氢气球,体积约是600m3,这个气球在地面附近受到的浮力有多大?(设ρ空气=1.29Kg/m3,g=10N/Kg)
课外作业:练习卷
竖直向上
F浮=G-F拉
方向大小
定义浮力
施力
物体
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
液体或气体
二、浮力的定义
1、指导学生举生活中物体受浮力的例子。
2、师: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沉在水底的铁块受浮力吗?
3、指导学生用实验验证。
将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
用手将它轻轻托起,示数如何变?
将手拿开,把铁块轻轻放入水中,
猜示数有何变化?
学生举例
学生猜测
设计实验
上台演示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版本
沪粤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
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新课讲解:
(一)电是什么
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
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
感应起电。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
这时物体带静电。
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凡是与玻璃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正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凡是与橡胶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负电荷。
那么丝绸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同学回答。
3、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如用圆珠笔笔杆或用塑料梳与头发摩擦后靠近小纸屑,小纸屑被吸引。
4、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
问学生:为什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带负电荷?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由于构成玻璃棒的原子对其电子的束缚比较弱,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就易转移到丝绸上,这样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点,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
但它们所带的电荷是相等的。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解释毛皮和橡胶棒摩擦起电的过程。
5、摩擦起电注意事项:摩擦起电只有在干燥的环境下才容易发生。
潮湿、手上有汗无法完成静电实验。
(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
验电器
1、验电器的作用:实验室里总是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验电器的构造如图所示:由金属球、绝缘塞、金属杆、金属箔片组成。
3、验电器是怎样工作的呢?
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
当一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
角度(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体);当一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负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由带电体转移到验电器上)如图所示:
4、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带电体带电多少不同,验电器的两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不同,因此可用验电器来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思维拓展:将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会使验电器带上与带电体性质相同的电荷,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带电.如果此时用一个与验电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带电体接触该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原先张开的金属箔就会闭合。
这种现象叫做电的中和。
(四)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与电有关的现象解释
应用:静电喷涂给物质微粒带上电以后,带电微粒就能在异种电荷的吸引下定向运动,绘喷出的雾状油漆带上电,让它飞向带异种电荷的喷涂物件。
静电植绒:给绒毛带上电,让它飞向事先涂了胶的带异种电荷的布面。
静电除尘:给烟囱或空气中尘埃带上电。
让它飞向一定的地方,就可以达到静电除尘的目的。
静电复印:利用正、负电荷能相互吸引的原理,使带静电的光敏材料表面在曝光时,按影像使局部电荷随光线强弱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存留静电潜影,经一定的干法显影、影像转印和定影而得到复制件。
防护:油罐车尾拖一条铁链行驶中的油罐车里的油跟罐壁摩擦时会产生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火花放电,酿成事故,因此,在油罐车尾部常拖一条铁链,将摩擦产生的静电随时由铁链引入大地,以保证安全。
避雷针:高大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当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建筑物会感应上与云层相反的电荷,这些电荷会聚集到避雷针的尖端,达到一定的值后便开始放电,这样不停的将建筑物上的电荷中和掉,永远达不到会使建筑物遭到损坏的强烈放电所需要的电荷。
五、课堂小结:
老师问学生,我们这一堂课讲了哪些内容,由学生总结,老师做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