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必须关注学情

合集下载

教学目标设计要考虑学情

教学目标设计要考虑学情

教学目标设计要考虑学情引言: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的激发。

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学情因素,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包括学生的背景知识、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

因此,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情,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一、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

学生的背景知识是指学生在该学科或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程度。

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了解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基础的同时,逐步扩大知识面。

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来源,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例如,在进行语言学习时,了解学生对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感兴趣程度,可以帮助教师设计与学生兴趣相关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认知、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可实现性。

当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时,教师可以采取个别化的教学方式和辅助教学手段,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例如,在进行自然科学教学时,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差异,可以帮助教师设计适合不同学生实验操作水平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论: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学情是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通过充分考虑学情因素,我们能够制定出更合理、更可实现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教学设计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学情分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促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同老师之间达成默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进行学情分析呢?一,关注学生知识需求,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内心需要明白学会哪些知识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加以体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比方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时,当老师让学生拿出正方体长方体模型后,学生会思考,正方体有什么特征,从哪些方面去考虑,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长方体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等。

知道了学生这一需求,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知道了课堂上学生会关注什么会研究什么,从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让学生独立或合作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作为本堂课的重点,让学生独立地或在合作中进行探究,这样就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二.关注学生思维需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考虑怎样来设计课堂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也就是在课堂中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

比方在设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节课时,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课堂中直接把体积公式呈现给学生,那么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在教学中,考虑提出问题,“怎样来求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呢?”让后让学生去想办法去思考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关注学生认知误区,避免造成隐患。

教学中,如果探究的方法不对,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错误的知识。

比方,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如果老师只注意到进行加减时,只考虑数位对齐,而不考虑怎样才是数位对齐,并对齐让学生研究,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在计算中形成末尾对齐,因为在学习整数加减法时学生对这一规则已经根深蒂固了,老师不注意这一点学生就很容易造成认知误区。

四.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为什么要进行学情分析

教师为什么要进行学情分析

教师为什么要进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指教师对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主客观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

为什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学情分析呢?首先,进行学情分析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

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善于分析学生的不同性格、爱好、兴趣,根据个体差异,给每个人以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教育。

因此,充分了解和分析学情,为学而教,因材施教,是开展任何教育活动的起点。

其次,进行学情分析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必由之路。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任务是为研究者服务,以教学活动来引导、促进学生主动研究。

因此,我们在学生研究的全过程中,密切关注和分析学情,是教师落实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第三,进行学情分析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

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课程资源。

其中,学情分析既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又是教学内容解析的依据,还是教学策略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才能更有效地优化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最后,进行学情分析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保障。

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学情分析不仅是课前备课的必要前提,也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保障。

综上所述,学情分析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落实学生主体性,优化教学设计,保障课堂上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师生互动的实质是在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流、沟通、理解和影响。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得以实现的结合点。

然而,师生互动与一般社会互动不同,因为师生双方在社会阅历、知识背景、活动目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跨越年龄和文化上的代沟,课前设计好互动的路线,课中扮演“平等中的首席”角色,为学生搭建问题与对话的桥梁。

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什么——以《七律·长征》教学为例

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什么——以《七律·长征》教学为例

096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什么—以《七律■长征》教学为例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什么?很多老师对这个问 题缺乏思考,课前准备环节没有想清楚,课堂教学就 呈现出随意、浮浅、零散的特点。

本文以《七律•长征》的课堂教学观察为例,阐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七律•长征》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 册第八单元。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 排了四篇课文。

四篇课文分别表现了毛泽东是杰 出的诗人,是伟大的领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 通的群众在一起,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 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其中,《七律•长 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 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 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 格和高昂气概。

本组课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毛泽东 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 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关注目标,定位清晰准确教学目标既是一堂课的出发点,也是一堂课的 归属。

怎么教重要,教什么更重要,若确立教学目标 这个环节出了毛病,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 误。

从知识的角度,本课要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理 解诗句,尤其二、三句意思。

从情感的角度,要感受红 军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 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进而走近诗人毛泽东,领略 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文采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 怀、高昂气质。

从方法的角度,本课应初步教会孩子赏析诗歌的方法。

从能力的角度,应提高孩子阅读诗 歌的能力,通过作品解读人物的能力。

但老师在本堂课中,对难理解的词语比如"逶 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开颜”等没 有落实意思,对诗句尤其诗中较难的二三句本身 的意思解读不清晰,不细致,学生对诗句意思没有 明晰。

更不用说在充分理解关键词语意思的基础 上,深入挖掘词句的内涵。

因此,本课知识目标定 位不明确。

教学设计要不要有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要不要有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要不要有学情分析引言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策划、安排和组织的活动。

学情分析是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知识水平等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的过程。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否需要进行学情分析,一直是教育界争议的焦点之一。

有人认为,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教学效果;而也有人认为,过多关注学情分析会导致教学设计过于死板,剥夺了教师的自主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学设计是否需要有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与学情分析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学情分析是紧密关联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和依据。

在进行学情分析时,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兴趣,这些信息对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学情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如果了解到某个学生对几何学感兴趣,但对代数学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几何学相关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学情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并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例如,某个学生喜欢通过实践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同时,学情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所在。

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差距和问题,及时进行帮助和指导。

例如,某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错误,通过学情分析可以发现他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深,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学情分析是否影响教师的自主权?尽管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否过于关注学情分析会影响教师的自主权仍然是一个争议的问题。

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

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

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情分析在教学研究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学情分析,顾名思义,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点、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学情分析不仅是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更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

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情分析有助于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差异以及学习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有助于优化教学策略。

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进行学情分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学情分析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前景。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学情分析教学研究,不断探索和创新学情分析的方法和手段,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 学情分析的定义与重要性学情分析,简而言之,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与评估。

它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量化分析,如成绩、能力水平等,还涉及对学生学习过程、态度、兴趣、动机以及学习环境的深入理解。

这种分析是多维度的,旨在揭示学生的学习特点、需求和潜在问题。

在教育教学领域,学情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通过学情分析,教师能识别学生的学习差异,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情分析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能更有效地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学情分析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开学第一课的学情分析与教学调整

开学第一课的学情分析与教学调整

开学第一课的学情分析与教学调整一、了解学生背景新学年伊始,教师开展开学第一课的学情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背景情况,包括学生的年龄、学习经历、兴趣爱好等,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科优势,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差距在第一节课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个初始的学习差距分析。

通过诊断性测验、小组讨论等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样能够帮助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学第一节课是了解学生问题意识的好时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学年的学习,通过询问、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好奇和思考。

通过了解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四、制定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根据对学生背景的了解和学习差距的分析,教师需要制定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个合理的目标,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五、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背景和学习需求,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接受能力,因此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必要的。

例如,对于对抽象概念理解较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对于喜欢合作学习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通过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这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教师工作总结 注重学情研究 了解学生需求

教师工作总结 注重学情研究 了解学生需求

教师工作总结注重学情研究了解学生需求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注重学情研究并努力了解学生的需求。

本文将对我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分享我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

一、学情研究学情研究是教师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了解学生的特点、能力和兴趣,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

因此,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积极参与学情研究,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方法:首先,我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所在。

例如,我会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互动,以及在个体或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

同时,我还会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对课程和学习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我积极运用调查问卷等工具,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

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获得更多学生的参与和意见,了解他们对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

这些反馈对我进行教学调整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我还利用学习档案和作业批改等形式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档案进行梳理和批注,我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和问题。

这些资料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辅导至关重要。

通过以上的学情研究,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二、了解学生需求了解学生的需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积极了解他们的需求,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首先,我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在课堂上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并在课后与他们进行个别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

其次,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了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相关的课堂内容。

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和互动,我尽量将抽象的知识联系到实际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培养其综合素养和才华。

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情感

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情感

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情感教学是一个既要传递知识,又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情感。

因为学生的情绪与情感状态对于学习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情感,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实践。

一、了解学生的情绪与情感状态教师在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情感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

这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耐心的倾听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对学生情绪与情感的观察和了解:1. 倾听与交流: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倾听,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情绪和情感。

通过和学生的对话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

2. 观察与记录: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姿态和行为来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

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以便后续的跟进和分析。

二、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情绪与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积极、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情绪的稳定和正面情感的培养。

以下是一些创设积极学习环境的方法:1. 提供支持与鼓励: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2. 尊重与接纳: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接纳他们的情绪表达和情感体验。

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有利于情绪的稳定和积极情感的培养。

3. 营造友善的人际关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队合作和互动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与同学们合作和交流。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情感交流的能力。

三、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选取和运用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与情感的关注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以下教学策略:1. 情感教育融入: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元素,让学生通过情感与情绪的体验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真实故事、开展情感分享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始终立足在学生的学情上,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
理等方面,追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好的服
务。

首先,立足学情,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

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科基础和学科难度,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和困难,并针对性地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其次,追求有效,我们要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的所学课程和学习状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如巧
妙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等,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造力。

最后,发挥教师团队的引领作用。

教师团队具有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的优势,教师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和探索针对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总之,立足学情追求有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育教学的效果
取决于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和对教学的专业水平,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把学生的
学习和发展放在心中,并且用心去做好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在提高学生成绩和品质的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准确把握学情的方法

准确把握学情的方法

准确把握学情的方法准确把握学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首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是把握学情的基础。

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其次,观察学生表现是把握学情的必要手段。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课堂互动等。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问题,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挑战。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此外,与学生交流是把握学情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学生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困惑和建议,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同时,分析作业和测试成绩也是把握学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弱点,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另外,利用技术手段可以更方便地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提高把握学情的准确性。

例如,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数据分析工具等,教师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难。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最后,不断反思和改进是教师提高把握学情能力的关键所在。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情,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关注“学”情,提高教学设计实效的关键要素

关注“学”情,提高教学设计实效的关键要素
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其 积 累 的 语 言 和 文 字 并 不 多 ,社 会 实 践 经 验 也 不 足 ,因 此 ,在 进 行 教 学 设 计 前 ,我 们就要避免一些相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过 高的要求。类似于比喻句的使用方法、 作用等就不适合在一二年级的课堂中作 为 重 点 。 而 对 于 高 年 级 学 生 而 言 ,如 果 在 课 堂 上 只 停 留 在 让 学 生 读 好 课 文 ,理 解 课 文 内 容 ,这 样 的 教 学 内 容 就 低 于 学 生的能力水平,同样也是不合适的。
二、发现学生知识的盲点,妥善使用 教学方法
在 对 学 生 学 情 把 握 的 过 程 中 ,我 们
必 须 及 时 地 发 现 学 生 知 识 的 盲 点 ,并 采 用 一 些 教 学 方 法 ,为 学 生 架 起 学 习 的 桥 梁 ,让 他 们 学 得 轻 松 ,学 得 快 乐 ,学 有 所成。
如 在 设 计《莫 高 窟》一 文 时 ,关 于 飞 天 的 一 段 内 容 不 仅 文 字 优 美 ,更 具 写 作 借鉴的作用。练习写话正好是这个年龄 阶段的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所以,在进行 教 学 设 计 时 ,把 写 作 为 了 一 个 训 练 的 重 点。但是,如果仅仅让学生来照样子写, 不 做 具 体 指 导 ,学 生 很 难 得 到 提 高 。 因 此,教学设计必须具有梯度性,要给学生 一个逐步认识、逐渐习得的过程。
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进行备 课,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结构化的处理,了 解知识间的联系,重点思考:1. 学生是否 已经掌握了或部分掌握目标中要求学会 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2. 学 生间的差异如何?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 前的起点能力是什么?3. 哪些学习学生 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哪些可以通过学生 间的合作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传 授?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等。 4. 确定好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同时结 合 学 生 具 有 知 识 基 础 、学 习 能 力 找 到 课 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情的把握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情的把握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情的把握学情指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成长规律、行为方式、思维方法、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困难疑惑、情感渴盼和心路历程等方面。

深入地研究学情、准确地了解学情,才会使教学的方向更正确、方法更灵活、效果更理想,才会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一、课前预测学情课前预测学情指教师根据已掌握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心理规律等宏观的、共性的、静态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一个预先推测。

然后,针对这些预测制订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便对学情做出及时调整和引导。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詹天佑》一课,课前预测到学生会对“取得京张铁路的修筑权,就能控制我国北部”产生疑问,他们也许会想:“我们现在不是有很多合资企业吗?不是很多大型工程也面向国际公开招标吗?怎么京张铁路就不能交给外国人修呢?”于是,教师四处查找相关资料,巧妙设计教学流程,把收集到的相应资料提供给学生――当时,清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即将土崩瓦解。

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根据这些条约,谁拥有了铁路修筑权,谁就可以在沿线推销他们的过剩商品,沿途架设电线,开办邮局,驻扎军队,逐步由经济上的控制过渡为军事上的控制。

学生立刻明白:这些帝国主义者都怀着不可告人的阴谋。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能把京张铁路的修筑权让外国人夺去吗?学生的疑惑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学得更带劲儿了。

试想,如果课前没有对学情进行准确的预测,教师便不可能做出如此充分的准备,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

二、课中关注学情在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刻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

1.观察指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课堂行为,看学生是否在学、是否愿意学、乐意学、学得是否投入。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荔枝》一课,发现学生对课文不感兴趣,表情木然,无法深入体会作者和母亲之间的感人亲情。

怎样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

怎样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

怎样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是教与学的关键所在。

高效的课堂必须要做到教学设计提前完成,老师要提前关注学情,分配好课堂时间,掌握好的教学方法,紧抓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课后还要做好教学反思。

1.写好教学设计。

一名高效的老师,肯定不会出现在课堂上临时思考教学步骤,耽误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效率。

提前备课是课堂效率的基本保证。

2.关注学情,分配好课堂时间。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不能满堂灌,需留给学生10-15分钟进行反馈。

比如口头操练,笔头操练等。

将课堂时间进行有效分配,要给学生留下消化和吸收的时间。

3.掌握好教学方法,不同的学龄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更适合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

中学生更适合任务型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方法会催生出不一样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4.掌握好教学重难点。

重点着重说,难点要深入浅出,一次讲清,不要妄想一次没说清,下次课再讲,夹生饭炒不熟!这是有经验教学者的的总结。

5.做好课后反思。

每节课后根据教学效果进行深刻反思,以优化后面的教学设计。

从而去弥补过往教学的不足,逐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6.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良好的纪律是学习氛围的保障。

如果班级上没有好的纪律,哪怕老师上课讲得花都开了,学生听不进去也是白折腾。

所以,做好班级管理,约定好的纪律,如课前伏桌,学会倾听,举手再发言等等的良好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关键的环节。

关注学情,注重生成

关注学情,注重生成
的发 展 陶行 知 : 的法 子要根 据学 的法 子 ”关 注学 情是 教 “ 教 , 学 活动 的 内在要 求 . 要想 上好 一节 课不 研究 教育 对象 . 不 研究 教育 对象 与 教学 内容 之 间的关 系是 不可 思议 的 。研 究教 育对 象不 仅要 调查 学生 的 学习起 点 .还要 调查 学生
心理 状况 .主 动 了解 学 生 的知识 经验 背景 和思 维特 点 以
础很 差 。 当时想这 也许是 一种 客套 , ” 回到住所 时 . 思 自 反 己的教 案 , 了一些 难度 的调整 以备 万一 。 的课 安排 也做 我
在上午第三节 , 但第二节 的时候我 已经来到学校. 到了 来
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没有 预设 的课堂是 不负 责任 的课堂 。课 堂教学 活动
是在 教师 指导 下有 组织 、 步骤 、 计划 的一 项 复杂 的心 有 有
理活 动和智 力活 动过程 。 预设 是课 堂教学 的基本 特征 , 是 保证教 学质量 的基本 要求 。 教师 在课前 必须 对教 学 目的 、
的主导性 。生成 强调 的是学 生 的活动 和思维 , 它彰 显 的是
整 和修 改教 学难度 ”我退 出教室 , 到一 安静 的地方 , , 找 迅 速地进 行教 学思 维 的更 改 。 二节 下课 了 , 第 中间有 十五分 钟 的做操 时 间 . 学校 为 了迎 接 这次 开课 . 生就 留在教 但 学 室里 了 。我把握 时 机 , 进学 生 , 在他 们 的身边 与 他们 走 坐
有机 会送教 下乡 , 心备好 了课 , 精 颠簸 了三个 多小 时
来 到 了 目的地 。学校 的领导 、 学科 教师 迎接 了我们 。交 流 中 ,不 时听到 领导 和老 师这样 的话晰 、 的思 考和 安排 。 理性 强调课 堂 的

课前,我们如何关注学情

课前,我们如何关注学情

课前,我们如何关注学情一、关注学生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刚起步的时候,学生第一次学习某一知识的时候,学生第一次参加某一活动的时候,这些都是起点。

《枫桥夜泊》为例:1 生字教学的设计要关注学习的难点。

在生字教学的读准字音环节,我们不必一下子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而是在学生读不准“城”和“寺”的情况下出示读音,并且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两个字的音。

这么做的原因有两个:(1)学生在有预习习惯的情况下,已经不是零起点了,不需要将本课生字词全部带拼音出示,而是当学到有难度的地方再出示拼音指导读准。

在生字教学上不平均用力,学生会的不教,只教学生易读错的,这就是教师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效率的体现。

(2)生字教学不平均用力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凸显了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反之,平均用力,什么都想抓,那就会论为什么都没抓住,因为,你的教学没有主次之分,学生也很难区分主次,就更谈不上什么课堂的高效了。

2.初读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难点。

在学生初读全诗环节,可作如下设计: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不懂的词语后面画一个小问号。

然后同桌交流。

课堂上在巡视的过程中询问孩子,你有什么地方是不懂的。

学生在交流环节得出了全诗中“啼”“对愁眠”和“姑苏”这样三处难点,后面的教学则有的放矢地紧紧围绕着这三处难点进行。

这就是关注了学生的起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样后面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目标的落实就好比军事上的射箭,射得准不准,就取决于你对学生起点的了解。

二、关注学生读书一巧妙引导关注朗读,这也是学情。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直都很注重和强调朗读的训练。

读书形式也做到了多样化,比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同桌互相读、分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课堂上有了琅琅的书声。

但是读的效果怎么样呢?许多优美生动的文章,学生读起来却是味同嚼蜡,甚至连起码的正确流利都无法达到。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在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得少,学生对文字感悟得浅,对文字所蕴藏的内涵体会得不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必须关注学情
课堂教学至少要有两个“关注”:一是关注教材,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不仅弄清教材的内容和表达形式,而且要弄清所教教材前后之间的联系;二是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真思考,教学的哪些内容和方法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哪些知识是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白的,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引导点拨才能弄明白的,哪些问题是学生目前无法解决的。

这些在备课时要尽可能考虑得周全些,在上课时乃至课后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吸收反馈信息,即时作出准确的判断。

不论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在研究教材、学生,并作出判断之后,都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我在教学《我是什么》的第二课“理解课文”时,有过一些经验和教训。

在教学课问第一部分时,最初我准备让学生用“有时候------有时候------”练习造句,后来经过试探发现这对学生来说太容易了,不能真正起到激发学生思维和运用语言的作用,我果断地舍去了这一环节。

如果不改,必然会浪费时间,使其他部分的教学更为紧张;更重要的是,由于研究的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必然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水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学生也容易理解,于是我从另外的角度提出问题:“睡觉”,“散步”,“奔跑”,“唱歌、跳舞开大会”在课文中能不能交换?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既要想像水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状态,又要辨析几个动词或动词性词语的意义,这就迫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样作,能让学生感悟到一条使用语言的基本原则,这就是词语要准确地表达事物的特征。

当然,学生在讨论中也可能提出,水在江河里也会唱歌、跳舞,在海洋里也会睡觉,这也没有什么可为难的。

水在江河里跳舞、唱歌,那是在发大水的时候,水在海洋里睡觉,那是风如平浪静的时候,也就是说是在某些特殊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并非如此,正因为这样,所以,课文在这一段话的开头用了一个词“平常”,这进一步说明,作者写作时思考的严密和用语的精当。

学生在议论水对人做好事的时候,教室里小手林立,几乎所有学生都想发言。

十几位学生发表意见后,举手要求发言的仍有很多,但由于时间有限,我只好强行结束讨论,转入新的话题,结果致使一部分学生因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而情绪低落下来。

要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那每个人就都能发表意见了;在此基础上开展全班交流,起质量就会明显提高。

当问到水为什么会发脾气,干坏事时,没人发言,小组讨论后,学生仍说不到点子上。

无奈之下,我只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这样虽然简便、省时,但索然无味,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是我
早料到这一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讲一讲“小村庄的被毁灭的故事”和哈尔滨缺水事件,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水之所以为患,那是由于人们破坏植被,污染环境的缘故。

这样,在接下来议论怎样让水只做好事不干坏事的时候,学生的思路就会更加明析了,发言就会更加中肯了,接受的人文教育就会更加深刻了。

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只有关注学情,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式方法,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活跃思维,弘扬创新精神,那种无视学情,一味跟着经验走,跟着教参走,跟着感觉走的教学,只能是高耗低效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