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中的四基与四能讲课教案
2022新课标数学四能
2022新课标数学四能
在2022年的新课标数学教学中,强调了“四能”的培养,即数学思维
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探究能力和数学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
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运用数学概念、原理和
方法进行思考和解决的能力。
这包括了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空间想
象和数学建模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通
过问题解决、讨论和反思来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应用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数学概念,还要能够将这些概念运用到现实生
活中去。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探究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解
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有助于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
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进行创新思考和创新实践的
能力。
这不仅包括对已有知识的创新应用,还包括对数学知识的创新
理解和创新拓展。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如通过数学实验、
数学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合作学习、
项目学习、探究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四能”的全面发展。
同时,教
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聚焦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显著改变:四基与四能
聚焦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显著改变:四基与四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未来的教育应当充分地彰显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会的不要教,要教的是不会的。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人有想象能力、抽象能力,而动物没有。
”在首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组组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从追溯教育的本原开始,进行了他激情澎湃的演讲。
“小学那点知识不到半年就学会了,为什么要用6年的时间来学习呢?就是要培养能力。
”他进而发问:“教育是干什么用的呢?”“是要培养素质的。
什么素质?素质不是计算能力。
而是向上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社会的责任感。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最根本的表现,就是他教的孩子愿不愿意读书。
“这次修改课标,对一堂好课也进行了界定。
好课除了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常人看来,良好的学习习惯无非就是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
但是史宁中校长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绝不是这些。
“孩子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好奇心,小孩子提前预习过了,他到学校还听不听讲?好奇心没有了,你怎么去激发他的兴趣?而且孩子的判断能力不是很强,他都不知道他懂没懂,其实没懂,他以为他懂了,又不听老师讲课了,这知识不就夹生了吗?”“我觉得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条就是集中精力。
我带了很多博士生,有些人思考就是不深入,后来我发现他们的问题出在不能集中精力。
”史宁中校长说,小学生精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十几分钟,最多20来分钟,老师就要在这十几二十分钟内把你要讲的东西讲出来。
如果老师掌握了知识的本质以后,再精炼语言,肯定能在20分钟内讲完。
而反复地唠叨、重复,反而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作为国内研究统计与概率的数学大家,史宁中校长甚至认为,学数学不用笔不用纸,用脑袋想就能想出来,而这正是锻炼一个人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办法。
数学新课标中的四基与四能
数学新课标中的四基与四能新课标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新课标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即通过数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在标准当中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和原来的标准实验稿相比有所增加,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对四能”的认识四能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岀问题的能力。
过去仅仅强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现在加了两个,就是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岀问题的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现和提岀问题是最好的体现。
以前学生更多的习惯于解决现成的问题,以前所谓的解决问题就是老师或者书本上,给岀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结果都有了,是已经数学化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问题是蕴含在具体的情境中的,表现的形式并不是直接的数学问题,它是一个具体的事情,在一个具体的事情里边,你能不能看到它里边有数学,有数学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或者提岀一个数学问题,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或者是一种创新的动力,是创新直接的来源。
在现实世界里边,很多很多具体情境里边,其实不是现成的问题摆在那里,所以你只会解决现实问题,那就变成解题的工具,而不能创造性的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所以说,发现问题和提岀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
新课标中提岀的四基”、四能”和十个核心概念”自己作岀如下的感受,作岀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十大核心理念及四基四能3篇
数学课程标准十大核心理念及四基四能数学课程标准十大核心理念:1. 数学是一门富有挑战和乐趣的学科。
数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学科。
学生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和探索数学感到乐趣。
数学教育也应该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
2.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实用性和现实问题。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实用性和现实问题。
学生需要学习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便将来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3. 数学教育应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帮助学生成长。
学生应该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
4.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数学知识和技能可以与其他学科相互支持和补充,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
5.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技术发展不断推动着数学的发展,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技术并了解它们的应用。
6.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多元文化和多样性。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多元文化和多样性。
数学知识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因此学生应该了解不同文化和国家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7.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合作和交流。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合作和交流。
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在小组中、跨学科中进行合作和交流,以便能够解决问题并互相学习。
8.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持续学习。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持续学习。
数学知识和技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生需要具备学习技能和对学习的热情,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更新和扩展他们的知识。
9.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适应性。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适应性。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学生需要具备适应性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便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
10.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
学生需要了解在可持续发展中使用数学的重要性,以便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基四能:四基是指数、形、量、空,是数学学科的基础。
小学数学新课标下的“四基“
小学数学新课标下的“四基”口文/陈成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并逐步建立了良好昀数学素募。
为了进一步认识“四基”的内涵.以便秉承我国数学教学,囱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静传统,探键有利矛学生发展“四基”.使教学王俸能与畦俱迸地震符孝游代发展魄要求,我们做如下探讨:j o圆篓鎏潮嫠姻基础知识扎实和基本技能熟练,是我国数学教育长期以来的重点教育方向,并且已取得的成绩也是举世瞩目的,然而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在《标准》(实验稿)中提到的“双基“,已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更满足不了学生的个人发展。
因此,《标准》(修订稿)在基本理念中提出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要求数学课程应致力于现实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那么,新标准中所体现的“四基”对我们数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呢?首先,“四基”是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次,“四基”更加明确、全面地提出了学生的基础性,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第三,“四基”在实践中的探索和研究使学生获得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和方法。
1.课程目标中数学的“四基”。
《标准》对数学课程提出了四方面的基本目标:一是知识和技能;二是数学思考;三是问题解决;四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四方面,其实归结起来就是对学生实施了四层面的教育。
第一为知识和技能教育层面。
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块数学知识内容,强调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过程,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二为数学思想的教育层面。
通过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经历“探究——发现——解决问题”过程,让学生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能力,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基
一、概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基是指数学课程的四个基本内容,即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
这四个基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本文将围绕这四基展开,对其意义、实施方式以及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帮助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是指数学中最基本、最基础的概念,是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掌握数的概念、几何图形的概念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概念,学生才能够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
2.基本概念的教学应该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展开,老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例来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老师还需要重视对基本概念的反复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基本概念的掌握能力。
三、基本方法1.基本方法是指数学学习中使用的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掌握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找规律的方法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学生才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 2.基本方法的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老师不宜灌输式地传授解题方法,而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解题思维方式。
四、基本技能1.基本技能是指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数学运算技能,包括加减乘除、计算、绘图等。
这些基本技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必备能力。
2.基本技能的教学需要从小学开始注重,老师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如数学游戏、手工活动等。
老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巩固基本技能。
五、基本思想1.基本思想是指学生学习数学时应该具备的一种数学思维方式,比如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推理思维等。
这些思维方式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精髓,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2.基本思想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注重,老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
数学新课标中“四基”“四能”的落实与优化
数学新课标中“四基”“四能”的落实与优化李宣欧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要求从“双基”“双能”变为“四基”“四能”。
“四基”的落实包括课堂引导、随机生成,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思考,丰富数学活动、增加学生思考机会,源于生活、落实数学学习的基本经验;“四能”的落实可以通过为学生营造发现与提出问题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动脑分析并解决问题,联系实物,贴近生活实现。
数学教育中“四基”“四能”的优化手段有注意善用留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课堂练习,保证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对“四基”“四能”进行落实与优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强化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新课标;落实;优化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20)10-0061-0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要求从“双基”“双能”变为“四基”“四能”,即在原有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外,增加了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在原有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外,增加了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想要更好地落实“四基”“四能”相关目标,则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关于“四基”“四能”的思考新课标“四基”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以及基本活动经验。
其中,难点是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主要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对具体的事物进行实际操作,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形成的认识。
[1]基本活动经验要在生作者简介:李宣欧/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在读硕士(吉林长春130103)。
61活经验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积累,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的经验,从而尽可能地提高数学水平。
新课标“四能”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更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例如分析题目要考查的知识点,以及如何运用知识点进行解题。
数学课程标准十大核心理念及四基四能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0个核心概念及四基四能《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这10个核心概念,揭示了课程具体内容与基本数学思想之间的联系。
对此,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加以充分的关注。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一个结论具有一般性。
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的形式。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
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6.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正确的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力,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当中,经常使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如何将“四基”、“四能”高效地运用到教学中
如何将“四基”、“四能”高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如何将“四基”、“四能”高效地运用到教学中【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解读新课标,在充分理解“四基”、“四能”的基础上,分别从课前的准备,以及课上的运用这两方面来谈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因此施教,将“四基”、“四能”高效地运用到教学中,最后结合具体课例,讲讲我是如何具体实践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四基、四能、因材施教一、解读新课标,理解“四基”、“四能”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的最大改变之一就是知识与技能从过去的“双基”变“四基”、“双能”就“四能”,它的变化不仅是字面内容的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带来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方式等的改变!四基,即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将“双基”拓展为“四基”,增加了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增加的这两项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
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四基目标有两大意义,一是为了现实生活,二是为了进一步学习。
可见,新课程标准由原来的“两基”转变为现在的“四基”,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
四能,强调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双能”到“四能”,体现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发现问题更多地是指发现了书本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
这种发现是一种自我超越,不仅可以逐渐积累创新和创造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进步的信心,激发创造的激情。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需要逻辑推理和理论抽象,需要精确的概括。
问题的提出必须进行深入思考和自我组织,因而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
数学新课标中的四基与四能
数学新课标中的四基与四能新课标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新课标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即通过数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在标准当中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和原来的标准实验稿相比有所增加,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对“四能”的认识四能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过去仅仅强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现在加了两个,就是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最好的体现。
以前学生更多的习惯于解决现成的问题,以前所谓的解决问题就是老师或者书本上,给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结果都有了,是已经数学化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问题是蕴含在具体的情境中的,表现的形式并不是直接的数学问题,它是一个具体的事情,在一个具体的事情里边,你能不能看到它里边有数学,有数学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或者是一种创新的动力,是创新直接的来源。
在现实世界里边,很多很多具体情境里边,其实不是现成的问题摆在那里,所以你只会解决现实问题,那就变成解题的工具,而不能创造性的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所以说,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
新课标中提出的“四基”、“四能”和“十个核心概念”自己作出如下的感受,作出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设计四基目标
数学教学设计四基目标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运用概念、原理和技能进行数学问题分析、解决和推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1.提供不同难度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提升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提供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数学兴趣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有趣、生动的数学教材和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兴趣。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4.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和应用,增强学生的数学情感。
三、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关键目标。
数学能力是指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问题时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明确的目标和标准,使学生清晰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
2.提供充分的练习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3.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分析,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4.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四、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的追求目标。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思考新颖、独特的方法和想法的意识。
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表达。
2.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挑战,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3.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四基、四能的理念解读和教材分析
数学四基、四能的理念解读和教材分析一、教学分析与准备(一)教材分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第2节[4].本章以“圆”为主线,在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同时也为高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做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运用十分广泛,教材中以探究“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的位置关系”的实例突出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二)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初三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已掌握了圆的有关性质、连接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知识,经历了探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断方法.2.认知困难初三学生普遍缺乏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缺乏跨学科学习的体验.初步探究时,学生可能会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标准产生困惑;在探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几何位置关系”的联系时,学生可能会存在认知障碍.(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理解“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几何位置关系”的联系,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断方法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熟悉的古诗和生活场景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将“长河落日”的生活问题抽象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学问题,培养几何直观;进一步经历动手探究、类比归纳,积累“做数学”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活动经验,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类比的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育多观察、多思考的学习习惯和理性精神,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方法.难点: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几何位置关系”的联系.(五)教学方法与用具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启发式讲解法.教学用具:圆形卡纸、白纸、直尺、PPT、几何画板.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引入八年级学过的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长河落日”的图片,回顾诗中描绘边塞壮美绮丽的自然意境.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落日的景色吗?能否将“长河落日”的生活场景转化成熟悉的数学几何图形呢?生:将“长河”看成“一条直线”,将“落日”看成“一个圆”.师:随着“落日”西下,“长河落日”的位置关系能转化成什么数学问题呢?你能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吗?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借助几何画板,模拟“长河落日”的动态变化过程,展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师: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按照什么标准来进行分类呢?设计意图:借助几何画板模拟“长河落日”,引导学生观察直线与圆的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探究的求知欲.(二)引入课题、学生探究探究1:在白纸上用直尺画一条直线,移动圆形卡纸,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探究2:固定圆形卡纸,在白纸上画出多条直线,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小组合作,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并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师: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按照什么标准来进行分类呢?生:3种位置关系,按公共点的个数来分类.师:不同位置关系分别有几个公共点?生:分别有0个、1个、2个公共点.师:如何给这样的分类“起名字”呢?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探究、小组讨论,经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分类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层层设问,加深学生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本质认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为后面的抽象概括做铺垫.(三)抽象概括、讲解新知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4]: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称直线和圆相离.直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称直线和圆相切,这条直线叫作圆的切线,这个点叫作切点.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称直线和圆相交,这条直线叫作圆的割线.(四)数形结合、知识迁移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断方法,类比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师: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转化成判断圆心到点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那么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转化成什么?生:转化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师:很好!如何描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呢?生:(思考)过圆心做直线的垂线,垂线段最短,垂线段的长度就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设计意图:学生以“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为知识“生长点”,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进行合情推理.然而如何刻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数学中“连接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5]”的知识点,从而认清该问题的本质.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分类讨论.师:设圆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在直线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中,d与r有什么大小关系呢?生:相离时,d>r;相切时,d=r;相交时,d<="" p="">师:根据d与r的大小关系,反过来,能确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吗?生:d>r时,直线与圆相离;d=r时,直线与圆相切;d<r时,直线与圆相交. <="" p="">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直线与圆相离d>r,直线与圆相切d=r,直线与圆相交d<="" p="">設计意图:通过探究,实现几何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五)讲练结合、巩固新知例1圆的直径为13 cm,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分别是:①4.5 cm;②6.5 cm;③8 cm.分别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几个公共点?变式1圆的直径为13 cm,若一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范围?变式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若∠A为直角,AB=12 cm,AC=5 cm.若以点A为圆心,判断下列半径为r的圆与BC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①r=2 cm;②r=6013 cm;③r=5 cm.设计意图:基础题和变式题相结合,对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圆的半径r的不同角度进行变式练习,加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课堂总结,归纳填表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什么方法?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2.布置作业①(客观题)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P101第1、2题[4].②(开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实例(PPT展示).在生活中,同学们找找类似的实例并对其位置关系进行判断,下节课一起分享.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梳理整节课的知识点;布置客观题和开放题等不同类型的作业,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育多观察、多思考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之美,增强应用意识.三、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运用学生熟悉的古诗和生活中落日的场景来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借助几何画板模拟“长河落日”,直观展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动态变化,使得问题情境更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探究、类比归纳,积累“做数学”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类比的思想方法.最后,布置作业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方面,以客观题巩固新知,更好地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等基础知识;一方面,以开放题呼应开头,激发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之美,增强应用意识.本堂课基于落实“四基”,培育“四能”的理念,在“双基”基础上突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在“双能”之上注重对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育,突出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四基”“四能”的具体策略
2. 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更要学会如何做人。 香港大学梁贯成教授说:数学学得越多人越傻。 这是为什么呢? 以前关注双基太多了,学得死板。 现在要重视后两基了,注重创新、实践,以人为本。 课标比较重视数学的创新、实践,这是基础。 但是在活动中更要学会做人、做事:与人合作、与人交 往、团结同学、积极思考、仁礼信、认真做事、敢于创 新。
师二:前边的情境、活动基本同上。但是老师没 给学生探索思考的机会,就说:我们把这些加数 都相同的加法叫做乘法,给出表达式、符号。
以上两种方式的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目标达成 ,但是过程却不同。
孩子吃削好的苹果,也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爸爸妈妈削,另一种是自己削, 结果是都能吃到苹果,可过程不一样。
2. 现在加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说明有意义接受学习仍然重要。
比,你又想到了什么?
大家可以想到学生会说出什么了。
在传统的计算课中创设好的情境,更不容易。 案例4:小数乘小数,五上P4例3。可改造一下。
小明量的数据用小数表示,小冬量的数据用整数表示。 先用整数乘法计算出玻璃的面积,小数乘法你会计算吗? 让学生通过类比和转化的方法计算。
(三)教学、学习方式灵活运用
(1)学生交流的想法需要归纳、规范 (2)有些概念、法则等需要抽象、概括。 (3)学生学习的知识需要系统化、结构化。
(小结、总结、整理复习)
3.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的地方
要进行强化,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板书等。 案例:五上P2,小数乘整数。 重点: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难点:积的小数位数的确定
学习材料越难,越符合 此规律。
数学新课标中的四基与四能上课讲义
数学新课标中的四基与四能新课标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新课标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即通过数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在标准当中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和原来的标准实验稿相比有所增加,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对“四能”的认识四能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过去仅仅强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现在加了两个,就是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最好的体现。
以前学生更多的习惯于解决现成的问题,以前所谓的解决问题就是老师或者书本上,给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结果都有了,是已经数学化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问题是蕴含在具体的情境中的,表现的形式并不是直接的数学问题,它是一个具体的事情,在一个具体的事情里边,你能不能看到它里边有数学,有数学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或者是一种创新的动力,是创新直接的来源。
在现实世界里边,很多很多具体情境里边,其实不是现成的问题摆在那里,所以你只会解决现实问题,那就变成解题的工具,而不能创造性的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所以说,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
新课标中提出的“四基”、“四能”和“十个核心概念”自己作出如下的感受,作出教学反思。
立足四基,提升四能——例析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情境教 学 是一 种特 殊的 教 学 环 境,是 老 师 有 目 的 、有 意 识 地 根 据 教 学 内 容 创 设 各 种 情 境 ,促 使 学 生 去 质 疑 问 难 .早 在 古 希 腊 ,苏 格 拉 底 已 开 始 运 用 情 境 教学.布鲁纳的“问题教学法”中也主张 创设 问 题情 境,他认为:学 习 者在 一 定的 问 题 情境 中,经 历对 学 习材料的亲身体 验 和 发 展 过 程,才 是 学 习 者 最 有 价 值 的 东 西 .在 老 师 精 心 创 设 的 情 境 中 ,更 容 易 促 使 学 生对情境当中的 知 识 产 生 浓 厚 的 兴 趣.这 个 也 是 广 大一线教师常用 来 培 养 学 生 提 问 能 力 的 方 法,同 时 也是增加课堂教 学 效 果 的 策 略 之 一.问 题 情 境 主 要 有故事型问题情 境、应 用 型 问 题 情 境 及 冲 突 型 问 题 情境等几类.
数学教材也很 重 视 数 学 情 境 的 创 设 引 入,例 如, 在“等差数列前狀 项和”中有小高斯的故事情境,在 “等比数列的前狀 项和”中有国王用小麦奖励国际象 棋发明者的故事情境,在“几何概型”中有小明爸爸上 班前能否拿到报纸的现实型问题情境等.我们在教学 中,既 可 以 直 接 利 用 课 本 原 有 的 情 境,也 可 以 针 对 某 个内容,自己加以创设.例如,在讲“古典概型”时,笔 者引入如下的情境:小明的妈妈在商场的活动中抽中 了一张北 京 旅 游 的 套 票,但 三 个 人 不 知 给 谁,然 后 就 出了个主 意,抛 掷 形 状 大 小 一 样 的 两 枚 硬 币,如 果 两 个都正面朝 上 就 爸 爸 去,如 果 两 个 反 面 朝 上 就 妈 妈 去,如果一正一反就小明去.同学们来说说,大家觉得 这个方法怎么样?是否公平?如果不公平,对谁更有 利?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学生会异常积极地去思考 这个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对这个事件出现的情况作 出具体的分析,提出相应的问题.因此,创设适当的问 题情境是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提出问题 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注重培养“四基”“四能” 凸显“过程”的教学设计——以“硬币
( 1 ) 经过用一元硬 币在 直尺上作无滑动滚动一周 的
——簟
十- ? 毒 乏 . 7 初 中 版
2 0 1 4 年1 1 月
四、 重、 难 点 分 析
如何 将抽 象的数学 问题转 化为 具体 的数 学 问题去
探 究解决 问题 , 是本 节课 的重 点. 用数 学知识 推理 验证 猜想 的正确性 , 是本节课 的难点.
于学 生和谐 、 主 动发展 ) . 教 学 目标 必须 以学生 外显 的 、 具 体 明确 的行 为方式进行 陈述 , 应 对行 为主体 、 行 为方
长为一个 圆周长 , 圆 自身转动 了一圈 , 进 而探究 出 圆的 转动 圈数= 圆心经过的路径长 , , 圆的周长 这些规 律通过 学生 动
实践 、 猜想 归纳的学 习能力 .
二、 理 解 教 材
“ 圆沿直 线 、 折线 、 曲线滚动 时 , 圆 自身转动一 圈 , 圆 心经过 的路径 长为一个 圆周长 ; 反之 的整体性 和联系性 , 强化教 学活 动效果 的可量化性 ) 、 恰 当( 目标要 符合学 生实 际 , 起点 准, 落点 实 , 对 不 同层次 的学生 提出不 同的要求 ) 、 具体 ( 目标对教学行为情境 、 标准 的表述要 明确 , 对教学效果 的评估尽 量具有 可测量性 、 可操作 性 ) 、 完 整( 教学 目标 能从 素质教育的总 目标 出发 , 科学 整合 与选择知识与技 能、 数学思 考 、 解决 问题 、 情感 与态度等领 域 的要 求 , 利
案例点
周, 这时滚动 的硬币转动 了几圈?
设 计意 图 : 上 课开始设 置一个较抽 象 的数 学 问题 , 为 的是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2 . 探索猜想 。 验 证 尝试
【陈明全】夯实四基培养四能用课标理念引领课堂教学
3. 数学抽象思想的教学。 具体 ↓ 情境 → → 抽象 ↓ 模型 → → 具体 ↓ 应用
注:这里的模型是广义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 规律等都可以理解为模型。 在到处是情境的数学教育时代,往往容易忽略抽象。
(二)推理思想
1. 对推理思想的认识。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得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 式。推理所根据的判断叫前提,根据前提所得到的判断叫结论。 推理分为两种形式: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演绎推理是根据一 般性的真命题(或逻辑规则)推出特殊性命题的推理。演绎推 理的特征是:当前提为真时,结论必然为真。演绎推理的常用 形式有:三段论、选言推理、假言推理、关系推理等。合情推 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 推测某些结果。合情推理的常用形式有: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当前提为真时,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
1.新的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强调学生获得“四基” ●重视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 ●明确了结果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的术语
2.新的课程标准的性质 ●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 ●是所有学生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服务于评价,是对课程进行评价的依据。 ●隐含教师是课程开发者而不是教材执行者。 ●是国家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具有严肃性和正统性。
• 数学审美的思想。
(顾沛)
1.由“数学抽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可以有:
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符号表 示的思想,对应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等等。 2.由“数学推理的思想”派生出来的可以有: 归纳的思想,演绎的思想,公理化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转换化归的思想,联想类比的思想,逐步逼近的思想,运筹的 思想,代换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新课标中的四基
与四能
数学新课标中的四基与四能
新课标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新课标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即通过数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在标准当中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和原来的标准实验稿相比有所增加,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对“四能”的认识
四能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过去仅仅强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现在加了两个,就是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最好的体现。
以前学生更多的习惯于解决现成的问题,以前所谓的解决问题就是老师或者书本上,给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结果都有了,是已经数学化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问题是蕴含在具体的情境中的,表现的形式并不是直接的数学问题,它是一个具体的事情,在一个具体的事情里边,你能不能看到它里边有数学,有数学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或者是一种创新的动力,是创新直接的来源。
在现实世界里边,很多很多具体情境里边,其实不是现成的问题摆在那里,所以你只会解决现实问题,那就变成解题的工具,而不能创造性的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所以说,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
新课标中提出的“四基”、“四能”和“十个核心概念”自己作出如下的感受,作出教学反思。
什么是“四基”?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新课标中提出的“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什么是“四能”?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新课标中提出的“四能”即;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什么是“十个核心”?
新课标中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本人对“四基”、“四能”和“十个核心”,的感受,并作出如下的教学反思。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这里的基本思想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
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
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
经验的特征:具有数学目标的一种结果;是人们最贴近数学现实的部分。
基本的数学操作的经验,基本的数学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思考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
学生操作的未必就能获得经验,必须帮助学生归纳。
基本
活动经验在每个领域中表现不一样,在代数中强调代数建模;就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化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数学直观。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四能”即,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注重结果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更要注重过程性目标。
经验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的基础。
没有亲历的数学活动就谈不上经验。
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
”所以新课程大力提倡“做数学”。
不过光“做”也不行,还要善“思”。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做数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反思自己如何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处境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积累起宝贵的数学经验,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其基本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将实验稿的三条课程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改成两条,表面上看少了一条理念,实际上要求更高了。
首先,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明确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四基”、“四能”,即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将“双基”拓展为“四基”,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
而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在此,我特别认同数学思想的渗透,这是过去很多老师特别忽视的一个方面,实际上,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双基”训练,更要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知识的迁移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模型思想。
同时,“新课标”还明确提出了学习习惯培养: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众所周知,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可见习惯培养的重要。
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很重视学生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但缺乏系统、缺少方法。
现在,“新课标”有了具体的学习习惯培养要求,特别是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习惯要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其次,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明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尊重教育规律,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获、有所得。
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特色发展”的育人理念,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课堂上、作业中“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坚决杜绝“齐步走,一刀切”,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看到成功的希望,既重视“大众教育”,也重视“精英培养”;既有“底线要求”,也有“高远目标”,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开始实行,教师该具备什么素质呢?该作好哪些准备?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总结中不停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应用于实践检验,从而看清前进的方向。
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第一,要结合数学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经济、现实生活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和数学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数学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二,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学生中存在很多看法,教师可采取自主学习、综合探究等活动,一方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的同时,为学生提供鲜明的基本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