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汇编

合集下载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我们讲清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在何种国内国际的
形式下开始的;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矛盾;并分析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经济、
政治的条件和实际步骤。在下一节课中我降继续学习从新民主主义到
社会主义的过渡的一些问题。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建国后的形势
1、国际形势 2、新中国和中共面临的严峻形势 3、中共的对策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二、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社会主义 因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增长 3、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的道路。1952年,私营工业产值的56%,已属于加工、订货、收
购、包销部分。私营经济中不利于国计民生的部分被削弱以至淘 汰。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是明显上升的,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
下降了。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单击屏幕播放)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
●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 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 的性质。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新中国在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对它进行 适当的限制,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引上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2、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近代史纲要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近代史纲要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毛泽东:“过渡时期 充满着矛盾和斗争, 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 的时期。”

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 案的报告》中指出: “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 个时期也叫做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在经济上的特 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 “我国只有社会主义这条唯一的光明大道可走,而且不 能不走,因为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一是没收,二是改革。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济的领导地位。 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重性质。
第二,开始将私人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1950年调整工商业,通过加工、订货、统购、统销等形式, 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同程度地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 成为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同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的,并 受工人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到1952年,56%的私营工业产值属于国家资本主义。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是旧中国半殖半封建社 会的畸型产儿,是官僚资产阶级依靠 超经济特权,在剥削劳动人民和兼并 民族工商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是近代 中国官僚资本的主要特征。没收官僚 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是《共同纲 纲领》规定的一项历史任务。
对官僚资本的没收主要通过两个环节: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农业的社会改造实际上在土改进行的同时便 已开始。
到1952年底,全国有40%农户参加了互助组, 并建立了3600多个初级合作社。
• 土 地 改 革 运 动
2、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 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处在深刻的变动当中。
(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 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3课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3课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报名参加合作社。
北京郊区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
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上海信大祥绸布店“公私合营”时的情景
行业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 商业
截止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或公私合营的户数
87.8%参加合作社 91.7%参加合作社 私营工业的99%和私营商业的 82.2%实现公私合营
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 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1、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 初步建立
2、时间:1956年9月 地点:北京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 3、内容: 主要矛盾 的变化 ②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人民对于经济 文化迅速发展 阶级矛盾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
人民内部矛盾
4、意义:
积极:八大成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 好开端。
包兰铁路
宝成铁路
青藏公路
川藏公路
新藏公路
东北工业基地
东北基地: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沈阳大型轧钢厂
6.结果: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大多数经
济指标超额完成。
“胜利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纪念邮票
7.意义: 中国基础工业实力大为增强,农业、交
通运输业、科技、教育、卫生、文艺等 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得到较 大改善。
(1949年~1956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1954年宪法 “三大改造”(1953~1956)
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社会主义社会 半殖半封社会 1949 1956 农业
1840
社 会 2、内容: 一化三改造 手工业 主 社会主义工业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 义 改 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创立时起就确定的奋斗目标。

但是,基于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党确定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分两步走,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党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以新民主主义作为自己的第一步纲领,用以规定当前革命的性质和通过这个革命所建立的共和国的性质。

在新中国建立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没有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写进去。

当时党中央认为:先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再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这至少要十年到十五年,然后视情况而定。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实际上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很大加强;调整工商业采取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措施,不仅起到利用和限制的作用,实际上也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土地改革后党注意发扬农民个体经济和互助合作这两种生产积极性,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倡导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的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

新民主主义的前途必然是向社会主义发展,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中本来就有社会主义因素,而且是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不断壮大其力量和扩展其范围的因素。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大的榜样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党认为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已经成为必要并有现实可能,于是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到: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十年或者更长时间以后才开始过渡。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上,“一五”计划实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该单元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等。

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对本单元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一五”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等。

试题以史料为切入点,设置新情境,注重对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突出能力立意,预计未来高考中会延续这一特点。

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31题,考查“一五”计划时期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比重不断减少等折射出的实质。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41(2)题,运用史料考查“一五”计划时期矿业政策的特点。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1题,以漫画形式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1题,以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和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为背景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命题评析:本题以漫画形式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核心考点:“一五”计划。

关联知识:①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起步。

②“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历史】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 中华书局版件

【历史】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 中华书局版件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任务: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有制
农业生产合 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 作社
公私合营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经济情况如何?
①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 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②但分散经营使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 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 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1、互助组 2、初级社 3、高级社
B. 农业
C. 交通运输业
D. 商业
9、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召开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会议,正式把振兴东 北等老工业基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东北 老工业基地形成于( )
A、新中国建立时期
B、解放前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
10、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产生于( ) 年。
1956年,毛泽东在看农民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
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 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似,主要采 取生产合作社的方法把个体所有制逐 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到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 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主要原因( C )
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 力的发展 B 要走苏联社会主义的道路 C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 展的需要 D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的 程度
4.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
是( C )
A.通过赎买的形式进行 B.通过独立生产的形式进行 C.通过生产合作社的形式进行 D.通过统购、统销和订货的形式进行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第⼀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第⼀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第⼀,经济上,实⾏在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包括: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有私⼈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P209第⼆,政治上,实⾏⼯⼈阶级领导的各个⾰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治中占有⼀定的地位。

⼯⼈阶级的领导权和⼯⼈阶级领导下的⼈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政治⽅⾯的社会主义因素,同时也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强有⼒的政治保证。

●第三,⽂化上,实⾏马克思主义领导下新民主主义⽂化,即民族的、科学的、⼤众的⽂化。

这种⽂化是⼈民⼤众反帝反封建的⽂化,是中华民族的新⽂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各种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及其领导地位的⽇益强化,不仅保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且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第⼆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民的选择建国初期,随着民主⾰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量进⾏经济建设进⽽实现现代化,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程。

进⾏经济建设,⾸先要改善中国⼯业落后的状况,实现国家的⼯业化。

中国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如⽑泽东所说:“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且是痛苦的道路。

”(《⽑泽东⽂集》第6卷,第299页,⼈民出版社,1999年版)⾸先,资本主义式的⼯业化道路经历了长达⼏百年的时间,其早期的经济增长基本上经历了如下的过程:⼟地和⾃然资源投⼊的增加以及⼤量投资发展资本密集的机器⼤⼯业(特别是重⼯业)。

所以,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有两点:⼀是⼤量货币资本集中在少数⼈⼿⾥,⼆是⼤量有⼈⾝⾃由、但丧失了任何⽣产资料的⽆产者的存在。

其次,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本⾝脆弱,未能构成独⽴的⽐较完整的⼯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如果独⽴后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法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长此以往,将会成为资本主义⼤国的附庸。

中国近现代史 第五专题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中国近现代史 第五专题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一)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二)建国初期党和国家的主要工作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的建立 3.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
1.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军入川作战返回 为1951年9月,土改工作 团在四川南充与中共川北 湘西对土匪发动 区党委第一书记、川北行 全面进剿,图为 署主任胡耀邦(二排右起 部队搜山剿匪。 第五人)等合影。
2.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50年初,物价逐步稳 1949年11月1日和5日,中 定之后,中财委统一全 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 国财政经济的工作即开 济委员会两次开会研究稳 始全面铺开。统一财经, 定市场物价问题。全国物 主要是统一财政收支, 价继4月、7月两次大幅度 重点又是统一收入,保 上涨之后,于10月份又猛 证中央财政的需要。此 烈上涨。上涨的原因是: 项工作进展非常顺利, 为支援解放战争,财政出 曾经四分五裂的中国, 50年代薄一波领导的中财委成立后抓的头 现大量赤字,货币发行过 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就 一件重要工作,就是稳定金融物价,关键 多;国民党时期长期恶性 实现了财政经济的统一。 是抓住“两白一黑” 。 通货膨胀的影响;投机资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本猖狂的投机倒把活动。 稳定物价是人民政权面临 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 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 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 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 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 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第3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3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五计划”的伟大意义:
中国基础工业实力大为增强,农业、
交通运输业、科技、教育、卫生、文 艺等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
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人民民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 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
工业
交通运输业
工业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
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
春汽车厂成立,制造出第一辆国产汽车
超过旧中国100年
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这是当工人们 生产出第一根 无缝钢管时, 大家满怀喜悦, 争相观看
1954年7月,新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 “初教-5”在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并首次试飞 成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中的“一桥”指的是哪座大桥?
2、该桥是我国“一五”计划中取得的重要成就, 试举我国“一五”计划中的另外两例。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 中国 国别 (1952年产 项目 量) 钢产量 2.37公斤 美国 (1950年产 量) 538.3公斤 印度 (1950年产 量) 4公斤
共同进步!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1957年主要工业产值及较1952年产值增长率表
类别 工农业 钢 总产值 生 铁 原 煤 原油 发电 量 粮食 棉花
1957 年 增长 率
1606亿 535 594 1.3 元 万吨 万 亿 吨 吨 70.9% 近3 2倍 96% 倍 多
146 193亿 1.95 164 万吨 度 亿吨 万吨 2.3 倍 166% 21.9 26.2 % %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原因: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特征
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
1956
1958
1960
1965
1973
1975 1976
第十一单元
三 外交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1956——1976)
1.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原因 (2)恢复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 1972年 A、B 1971年
第十一单元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1956——1976)
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
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 索中曲折前进
外交
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成就和失误
成就: (1)《论十大关系》和“双百”方针 (2)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论述 (3)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实行“八字”方针
(13年上海)29.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 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 D 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④确立 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山东)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 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 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D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材料一 君上大权: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召集、开 闭、停止及解散议院之权;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 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发诏令筹措必须之用……。 ——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
临立时法大权总,统以从、参专国议务院制员行到、使法之民院主,…行…,使其从统资治权……中华民国之 产—阶— 级191民2年主《中到华人民国民临民时约法》
a、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确立党的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 ②确定了胜利后的党的基本政策; ③确定总任务:a、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b、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 (3)意义: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 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社 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中重大问题,为新中国成立奠定 了思想理论基础 。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特色(三大制度) 建国初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一部法律、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背景: 军事上:大规模军事行动基本结束。 经济上: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全面展开 政治上:地方各级人大召开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根本政治制度
(1)法律依据:《共同纲领》 (2)组织基础:1953年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思考:这三种制度有 什么共同点?
人民当家作主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什么?
1、人民民主(国家性质决定)
2、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人 民 当
4、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制度)

5、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 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作 主
结论:我国的政治制度,都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确立的, 都体现着我国的国家性质,具有中国特色。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综述从1949年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综述从1949年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综述从1949年1O月到1956年底,中国成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建国50多年来,对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理论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研究重点。

尽管各个时期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观点上也存在着差异,但始终没有中断过。

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几年。

为扩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建设新中国的需要,理论界展开了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高潮。

第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式下达,是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这时,以宣传和解释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主。

第三,从1958年起,全国出现研究毛泽东“革命阶段论、革命转变论与不断革命论”的高潮。

这时理论界忽视了对如何发展生产力等内容的研究,不认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

第四,“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党的路线上,强调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

理论界对刘少奇在建国初期主张的“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进行严厉批判。

第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重新肯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提法后,理论界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理论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纲领,这为研究毛泽东的转变理论增添新的活力。

当人们考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不能不联系与之有颇多相似之处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后来的发展变化。

第六,1992年党的十四大至今。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市场经济理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马思: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马思: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开始
小组成员:余屾 张帆 傅军 肖航 田雨力 杨伟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 要矛盾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 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 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 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 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 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 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 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 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 由之路。
(2)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过渡的经济条件。
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 展,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民 族工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使濒临危机的民族工商 业得到新的发展,进一步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 生产力基础。 ②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人资本主义经 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先进的生产力,更重要 的还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济。 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接收 英美在华企业而建立起来的。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 家掌握了经济命脉,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强 大经济条件。
返回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二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专题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专题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专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建立:1954年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 3 )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1949年的《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3)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为中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经济建设(1)1949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2)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至1957年)工业化的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三、外交成就1、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外交成就表现(1)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3)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二,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从而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 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能够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 完善和发展自己。
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结果
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只 有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关系,新的制度才能生根发 芽,并且茁壮成长。多方面的因素指引了我国走上社会主 义这条通向光明的路。
在政治上,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 地位,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
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转化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 国营经济,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 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 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 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 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 社的农户达96.3%。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 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 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 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共同富裕。
因此,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 展的必然结果。
感谢观看
班级:制冷141班 制作人:毛沪磊 演讲人:朱洪涛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10月—1956年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在新中国成 立之初,毛主席 就说过:“我们 要努力发展经济, 由发展新民主主 义经济过渡到社 会主义”
.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 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 导的,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经过这七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中 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谢谢观看
.
小组成员:
1400520213 何炳霸 1400520215 蓝云宝 1400520217 林广坤 1400520219 刘庆辉
1400520214 黄伟明 1400520216 李志伟 1400520218 刘俍健 1400520220 罗世军
.
总结
(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 1953—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 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3)“一五”计划的执行及其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 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规定我国的性质。
恢复和发展被国民党反动统治和长久期战争破坏了的国 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必 要的基础。
.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阶 段
1、没收官僚资本
对官僚资本的没收主要通过两个 环节:一是没收,二是改革。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 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具有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重性 质。

三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000字作文

三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000字作文

三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000字作文1949年到1956年,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也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也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担负起建设新政权的重任,建国伊始,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严峻考验。

1953年6月正式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的必然,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二是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开始农业集体化。

四是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时期向社会主义时期过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具体体现,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最早发生在资本主义初期。

代表早期无产者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不满情绪并幻想建立一个消除贫富对立的美好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任何盲目乐观或悲观失望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看到目前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必然会以更加健康昂扬的姿态迎来新的大发展。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

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过程。

社会主义革命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消灭剥削,解放全人类,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及其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

20世纪社会主义又大多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而且长期处于经济实力上占优势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

社会主义处在外有资本主义的压力,内有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复杂环境中,这使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内就有产生各种机会主义的土壤和条件,因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道路。1952年,私营工业产值的56%,已属于加工、订货、收
购、包销部分。私营经济中不利于国计民生的部分被削弱以至淘 汰。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是明显上升的,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
下降了。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单击屏幕播放)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
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3)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社 会主义体系,是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经过新民 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 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我们讲清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在何种国内国际的
形式下开始的;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矛盾;并分析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经济、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为建立 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1950年6月,中共中 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 转而斗争》的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毛泽东在书面报告中提出了党 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并指出, 要实现这一任务需要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改革 旧有文化教育事;救济失业人员;肃清反革命;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整党。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建国后的形势
1、国际形势 2、新中国和中共面临的严峻形势 3、中共的对策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二、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社会主义 因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增长 3、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3、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内容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3)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内容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 (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 专政。 ●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 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新民 主主义经济制度。 ●文化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 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条件 ●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根本政治条件 ●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
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政治保证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2、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3)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 领域的指导地位的确立,是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思想基 础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
●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 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 的性质。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新中国在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对它进行 适当的限制,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引上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2、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1)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经济条件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为中国向 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 重要的经济条件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2、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什么社会?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习目标
• • • • • • • • • 知识和能力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2、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基本矛盾; 3、掌握新中国采取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4、提高自己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观看相关音像资料,能够从中提取有关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和条理化; 2.在小组交流讨论中,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对有关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看法与 观点,并能够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评估和借鉴。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与基本矛盾,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 2、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阅读,增强对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学习兴趣; 3、初步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的认识。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第一,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注意性质的国营经济 的领导地位
这些事实表明,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 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它是处在很深 刻的变动之中的。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本课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讲授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一节课的讲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