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 课标解读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课标解读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董艳(初稿)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马青山(统稿)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二、课标解读教材中设置“数学广角”单元教学内容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机械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而是让学生体验探索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在本册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在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中体会解决基本的思想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体系贯穿着两条主线: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直接呈现在教材上;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隐藏在知识的背后。
“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承载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化繁为简”“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和“数学建模”等,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点段关系),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7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说课稿(3)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 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7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掌握简单的数学建模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从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图形的认识、数量关系的理解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往往还停留在直观、表面层次的理解,缺乏对问题深入分析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学建模思想,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学建模思想,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2.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问题深入分析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直观展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植树问题中的数学规律。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操作解决植树问题。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植树问题的定义及意义2.植树问题的数学建模思想3.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与步骤4.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如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7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 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7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来理解和掌握植树问题中的基本规律和数学知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植树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变换、数量关系等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能缺乏了解,需要通过教材中的实例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中的基本规律,学会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中的基本规律,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决复杂的植树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单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实际的植树场景,引发学生对植树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植树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植树的基本规律。
3.应用: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植树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学生回顾和总结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植树问题的核心内容和解题思路。
小学数学_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植树问题》教学目标:1.结合植树的情境,借助生活经验和线段图学习并发现植树问题中的间隔数与棵数间的规律。
2.经历观察、操作、分析并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类比迁移等数学思想方法。
3.感悟寻找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O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出示扬沙天气及植树情境图片,说说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做?你认为应该怎样种树比较好?种树时需要注意什么?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请设计一份植树方案。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什么是“一边植树”?什么又是“每隔5米栽一棵"呢?(可适时介绍间隔)1、小组合作设计植树方案。
(1)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方案,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方案,学生边栽边说明理由。
学生汇报并板演第二种设计方案,并演示。
师提问:什么情况下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小路的一端画上房子,便于学生观察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
学生汇报并板演第三种设计方案,并演示。
(3)课件展示三种栽法。
2、探究间隔数的算法。
师:三种栽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发现都是在20米的小路上植树,都是每隔5米栽一棵,而且都有4个间隔。
)4个间隔也就是小树把小路分成的段数是4段,段数与路长和间隔长有什么关系?要求段数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引导学生发现20 + 5=4 (段)也就是间隔数=全长+间隔长)举例:如果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
一共有多少个间隔?每隔20米栽一棵,一共有多少个间隔?你们真棒,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间隔数=全长+间隔长(板书)师:三种栽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发现栽的棵树不同,有的栽5棵,有的栽4棵,有的栽3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板书: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师:看来,已知条件相同,但是植树要求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小学数学_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智慧广场——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自制教具、学具,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创设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与解决问题的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示解决问题的意识及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备课、教具及课堂教学之中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2.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相应规律、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并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课前准备】教具、学具(小棒)、合作学习单、课件、剪刀等教具:小组合作学习单:植树问题一、画一画(小树用竖线代替),填一填。
1.栽树要求:三年级三个班分别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栽树,每5米栽一棵,每班各需要栽几棵树?应该怎样栽?2.各班任务:一班在校外绿化带的小路上,两端栽树;二班从校内小路一端栽到教学楼;三班在教学楼与餐厅之间栽。
(图略)【教学过程】一、课前小游戏1.同学表演猜成语(一刀两断)。
两人拿绳,一人剪,学生猜成语,观察回答:剪几刀,绳剪成几段?2.学生站立乐乐乐。
请班内任意一列学生(或行)学生起立,认真倾听。
明确间隔、间隔数、间隔长、总长这几个概念,并随机板书概念:总长间隔长间隔数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小游戏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植树问题”,并齐读。
三、合作研讨,探究新知(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教师引导。
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的招聘启事,指名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说课稿一、说内容: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的:让先生阅历将实践效果笼统出植树效果模型的进程,掌握种树棵数与距离数之间的关系。
会运用植树效果的模型处置一些相关的实践效果,培育先生的应意图识和处置实践效果的才干。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处置实践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让先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距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处置实践效果。
四、说学习方法:创设情境,激起先生学习数学的兴味,让先生感遭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五、学习进程:一、初步感知距离的含义1导入:我们曾经是四年级的先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如今教员请三位同窗到前面依照教员的要排队,谁情愿来?出示要求:1面向教员排成一路纵队2每两位同窗之间相隔一米通知先生:第一个同窗到最后一个同窗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窗之间的距离叫距离.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样知道的?假设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窗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距离?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距离多一,距离比人数少一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效果,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3再次感悟:让先生观察自己的左手,相互说说手指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距离?4个距离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假设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距离呢?四个距离在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提问找生回答:假设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距离?9棵树之间有几个距离?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假设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距离呢?那20棵树呢?细心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距离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相互交流一下〕。
《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
《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植树问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其本质是探究点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
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直线等基本概念以及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封闭路线上的植树问题”以及其他类似的数学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生活中,学生可能对植树问题有过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没有上升到数学模型的高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等活动,逐步理解和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案及反思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植树问题的学习非常感兴趣。他们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感到好奇,同时也对这个过程中的数学逻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理解不够透彻。为了帮助他们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了图示法和实际操作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模拟植树的情景,他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间隔数的概念,并逐渐掌握了棵数=间隔数的计算方法。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气氛活跃。我观察到他们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倾听、表达和交流,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操作实验和讨论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实验步骤的理解不够准确,以及对讨论主题的把握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些细节,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封闭线路上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即棵数与段数的关系(棵数=间隔数)。
-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
《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植树问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安装路灯、排队问题、锯木头问题等,都与植树问题的本质相同。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
但是,对于“植树问题”这种较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需要教师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对于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植树问题说课稿(精选12篇)
植树问题说课稿(精选12篇)篇1:《植树问题》的说课稿《植树问题》的说课稿一、说课标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所以,新课标实施后,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
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加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并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学情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得数学活动经验。
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四、说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发现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探索、实验、直观演示、观察、讨论等方法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植树问题》分析
俞正强老师课堂精彩片段
生:两个。 师:两段有几个点啊? 生:三个。 师:三段呢?四段呢?请问,点和段之间有什么关系?点多还是段多? 生:点多。 师:怎么个多法? 生:一段线两个点,两段线三个点,三段线四个点…… 师:那么,点比段多几? 生:点比段多1。 师:在平均分的除法里面,点比线多1,而植树是正好植在什么地方? 生:点上。 (俞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应先让学生理解20÷5求的是段,再抓住点与 段的区别,从而理解点与段的关系。)
a、谢作长老师
在一条12米长的绿化带一边栽 树。(两端要栽)
画图,表格,得出规律。
如何进行探究
b、王礼勇老师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数 据来试验( 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
载,通过画一画,记录,比一比再得 出规律)
c、张锡忠老师
板书: 两端都种 20米/5米 5 100米/5米 21 200米/2米 101
俞正强老师课堂精彩片段
4. 清晰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师:除了园林工人把树种在点上,还有什么人把什么放在点上? 生:工人把路灯放在点上。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了一幅草图,并解释这里把树变成了路 灯。 生:红绿灯,插旗子,楼房上的窗户…… 师:继续说。 说着说着,学生忽然悟出了道理。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只要是平行观察、猜测、 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 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培养学生从实 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在教 学植树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 境,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 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 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 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
《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植树问题>的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植树问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植树问题”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
但是,对于“植树问题”这种较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学生可能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植树问题”的本质。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不同情况的规律,能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不同情况的规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说课稿篇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说课稿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只要教过这节课的老师都知道,即使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也有不同的情形: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等。
例1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抽取出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段数与课树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让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实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点拨、渗透,引导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我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我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学生利用小学具尝试动手“种树”—探究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实践的活动过程,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内涵。
植树问题 课标解读
《植树问题》课标的解读一、“归类(模式的建构)”与“分类”首先应当指明,就“植树问题”这一内容的教学而言,事实上涉及了两种不同的数学活动:其一,以“植树问题”为(现实)原型引出普遍性的数学模式(例如,可以称为“分隔问题”),然后再利用这一模式去解决各种新的实际问题,如路灯问题、排队问题、锯树问题、爬楼问题等。
其二,对于上面所提到的每一个问题,我们又都可区分出三种不同的情况,就“植树问题”而言,这也就是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
现在的问题是:就上述的这两种活动而言,究竟何者应当成为这一教学活动的重点?什么又是这一教学活动的真正难点?由于笔者并未实际从事过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对于上述问题就很难作出最终的解答;但在笔者看来,这无疑又是这方面最为基本的一个事实:如果学生未能清楚地认识到路灯问题、排队问题、锯树问题、爬楼问题等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即可以被归结为同一个数学模式,那么,对他们来说“这究竟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个类型啊”这样的问题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从而,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也就可以说,上述的“模式建构(与应用)”要比“三种情况的区分”有着更大的重要性(对此在以下还将作出进一步的沦证),从而在教学上我们也就应当对于前者予以更大的关注。
例如,以下的一些“教学体会”或许也就可以被看成对于上述结论的一个旁证:“有些学生虽然会解决这一问题,但这些学生尚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这就导致了能找到规律但不会熟练运用规律……”进而,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去分析,笔者认为,就这一内容的教学而言,尽管“植树问题”可以被看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现实原型”,但在教学中我们又必须超出这一特定情境而引出普遍的数学模式。
例如,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如何能够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所有这些具体问题事实上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就是十分重要的;进而,就后一目标的实现而言,以下一些教学设计又是十分恰当的。
数学五上《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课标解读
数学五上?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的中提出了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证明、综合理论等数学活动中,开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才能,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考虑,体会数学的根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目的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究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络,获得数学活动经历。
二、课标解读教材中设置数学广角单元教学内容的目的不是教会学活力械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而是让学生体验探究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在本册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究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才能。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在解决问题的分析、考虑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历,进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一〕在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中体会解决根本的思想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体系贯穿着两条主线: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直接呈如今教材上;而数学思想方法那么是一条暗线,隐藏在知识的背后。
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承载了根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化繁为简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和数学建模等,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点段关系〕,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1.在困顿中感悟化归的思想人们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假如直接应用已有知识不能或不易解决该问题时,往往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转化形式,把它归结为可以解决或比拟容易解决的问题,最终使原问题得到解决,这种思想方法称为化归〔转化〕思想。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7单元 植树问题 人教新课标
《植树问题》说课稿说课教师: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媒体使用、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标实施后,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
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就是植树问题。
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例1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
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
本节课不但是建构知识的基础,而且起着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两端都种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建立物体总个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二、说学生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
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分类学习,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课标解读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董艳(初稿)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马青山(统稿)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二、课标解读
教材中设置“数学广角”单元教学内容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机械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而是让学生体验探索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在本册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在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中体会解决基本的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贯穿着两条主线: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直接呈现在教材上;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隐藏在知识的背后。
“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承载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化繁为简”“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和“数学建模”等,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点段关系),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1.在困顿中感悟“化归”的思想
人们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如果直接应用已有知识不能或不易解决该问题时,往往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转化形式,把它归结为能够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最终使原问题得到解决,这种思想方法称为化归(转化)思想。
在教学例1中,教师引导学生对“100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进行验证,在画图时引发困惑,数字太大,不可能全部画下来,或是太麻烦、太浪费时间了。
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选择短距离(20米),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想、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既培养了数学思想能力,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又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在探究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质即通过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把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形象化的方法转化为适当的图形,从图形的结构直观地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解决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这是数形结合思想。
本册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把从直观图形支持下得到的模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沟通图形、表格及具体数量之间的联系,强化对题意的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模拟植树”。
用“___”代表一段路,用“∣”代表一棵树,画“∣”就表示种了一棵树。
关于在20米长的路可以栽多少棵树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
学生根据图示,很容易发现规律。
再从个别的、简单的几个例子出发,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更一般的情境中,是数学中常用的推理方法。
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结合起来,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基础,也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因此,数形结合能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形象材料,可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
3.在抽象中明晰“一一对应”思想
本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通常有两种教学思路:一种思路是通过教材主题图中得三组实例归纳出规律,利用画图、小棒或圆片的排列来验证规律,进而结合生活实际应用规律。
这种教学逻辑性强,规律揭示很顺畅,但是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虽然能够“熟记”规律,却不能灵活解决诸如“封闭、不封闭”“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这类问题,更不能用数学观点统领“间隔排列”的现象。
另一种思路是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真正把握“间隔排列”的实质:两种物体间隔排列,这两种物体的排列一一对应。
对应,
是间隔排列的本质。
课堂教学中,通过“感知对应现象──激活对应思想──建构对应思想──升华对应思想”层层深入的教学行为,抓住蕴含在教材中得一一对应思想,有效统领种种纷繁复杂的现象,使学生真正感知了一一间隔排列的特点,扫清了思维上的障碍,层层推进认识的完善和引申。
4.在运用中体验“模型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感悟建模过程,发展“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是数学符号、数学式子以及数量关系对现实原型简化的本质的描述。
模型思想的教学,不是作为像具体数学知识点那样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数学内容来进行专门教学,而是融入到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问题──拓展运用”的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的。
在本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教材以“猜想试误──合作探究──发现规律(建立模型)──深化规律(再次建模)──解释运用”为主线,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建立数学模型,发现问题实质,为后面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在经历了实物操作、图示表达、抽象概括等程序,逐层提升,拾级而上,一步一步地从生活向数学的内核逼近。
在数学抽象时,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进行推理研究,从“20米、30米、35米、100米……”,让学生联想到“点数比段数多1”,从而建立起“点──线”间关系模型。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最后,引导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两端都不栽的情况和只栽一端的情况)。
这样的教学,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要求。
(二)在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数学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进行的。
数学活动经验产生于数学学习中,既是数学学习的产物,也是学生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1.经历观察、操作过程,积累体验性经验
在教学“数学广角”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进行动手操作(如摆、画、做等),让学生逐渐地意会、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
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不断地提出问题,抓住数量关系做重点分析。
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对植树棵数和段数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经验,然后将这些经验迁移运用到后面的数学活动中。
而这些经验是我们老师没法“教”给学生的,必须由学生经历大量的数学活动逐步获得,也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做中学”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
2.经历探究、思考过程,积累方法性经验
这里的“探究”指的是融行为操作与思维操作于一体的活动。
本册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材编者意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化繁为简”的思想,并通过各种活动,借助直观图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如“100米太长了,怎么办?”“如果小路长度不是20米了,树的棵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25米、30呢?”“不画了,你发现了什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产生新的矛盾,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碰撞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经历概括、反思过程,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
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
如果没有概括,就无法进行逻辑推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就无从谈起;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灵活的迁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就无法形成;没有概括,就无法实现思维的“缩减”与“浓缩”,思维的敏捷性也就无从体现,学生掌握概念,直接受思维概括水平的制约。
教师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再反馈结果,根据不同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
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是教学活动重中之重。
经过学生的探讨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接着再用抽象出来的模型解决一般性的问题,最后再迁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