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胡族政权封建化问题初探_王素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卷第6期辽宁工学院学报V o l.7,N o.6 2005年12月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 nolog y Dec.2005十六国胡族政权封建化问题初探

王素香

(锦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辽宁锦州 121001)

摘要:西晋灭亡以后,胡族政权入主北方。十六国政权中有十三个是胡族建立的,这些政权在占据北方以后大都摒弃本民族野蛮落后的统治方式,进而实行中原地区行之以久的封建制度。这一方面是为了稳固统治,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原先进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儒家文化吸引的结果。他们在政治上沿用魏晋官制重用汉族地主、经济上实行租调剥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文化上尊礼崇儒发展学校教育。这些表明十六国胡族政权正在经历着封建化进程。民族融合成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

关键词:十六国政权;魏晋官制;租调剥削;尊崇儒学

中图分类号:K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91(2005)06-0066-03

从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

北方的这段历史被旧史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一

时期少数民族入主北方,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

据混乱时期。在十六国政权中有十三个(三凉、三燕、

三秦、两赵、夏、成汉)政权是由少数民族五胡

(匈奴、羯、鲜卑、氐、羌)建立的。这些政权存在的时

间有长短,统治区域有大小,统治手段有差异,且之

间相互攻伐争战不已。同时也与汉族之间矛盾丛生,

特别是十六国前期,一些统治者如石勒由于过去受

过西晋官吏的迫害,所以,在建国和掌权过程中对汉

族降官降将大肆杀戮,且实行胡汉分治。然而这些政

权又都经历着封建化过程,并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

一、政治上沿用封建官制并重用汉

族官吏

沿用魏晋官制是这些胡族政权封建化的政治保

障。这些胡族政权基本上沿用的是魏晋官制。石勒

(后赵的建立者,羯族)采用的是九品官人法对士族

进行评定、任用。前秦(氐人建立的政权)也“复魏晋

士籍”、“拔幽滞,显贤才”[1],

前燕慕容(鲜卑族)在

汉族地主中“推举贤才,委以庶政。”通过这些办法,保证士族地主做官的权利。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仍在使用。石勒“命公卿及州郡岁举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2]。苻坚也命地方长官各举“孝悌、廉直、文学、政事”,并察其所举,对举其得贤者赏之,而举非其人者罪之[3]。这里不论种族、出身如何,只要具备上述某一方面的才干便委以重任。胡族政权不仅在选拔和任用官吏方面采用中原的做法,而且有些还像汉族那样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如前秦的苻坚就在王猛的帮助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并以法治国。对无视法纪和违抗君主命令的强豪二十余人在十几天内纷纷处死,以此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使关中一带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4]这些胡族统治者都很清楚,要控制广大的北方,必须取得汉族地主的支持和合作,所以,在建立中央集权的同时大量重用汉族地主参与胡族政权统治。这是他们在政治上的又一重要举措。在后赵、前燕、前秦及羌人建立的后秦政权中汉族官吏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半以上。汉族地主被广泛地任用于各个领域,甚至就连独挡一面的高级军事将领也不乏汉人,如前秦曾以王猛为都督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冀州牧,还以郭庆为都督幽州诸军事、扬武将军。而被俘去的东晋降将朱序也被任命为度支尚书管理国家财政。汉人还掌管胡族司法,石勒任用汉人“专主胡人辞讼,重禁胡人”[2],前秦的邓羌作御史中丞,专掌监察内外百官之权。而汉人主管胡族教育就更为普遍了。

在胡族政权中最能体现汉人作用的要算参与中枢决策了。在参与胡族中枢决策的汉人中既有名门望族也有庶族寒门。如清河崔氏是魏晋时期的权要

①收稿日期:2005-09-05

作者简介:王素香(1959-),女,辽宁绥中人,副教授。

之家,崔悦任后赵司徒左长史,其子崔潜为前燕黄门侍郎,孙崔玄伯曾仕前秦后燕,到了北魏做了吏部尚书,成为八公之一。再如范阳大族卢氏,卢谌曾作晋从事中郎,两个儿子并仕慕容氏作郡太守,曾孙卢玄被北魏授予中书博士,后转为宁朔将军兼散骑常侍。可见这些世代为官的门阀大族在胡族政权中仍居显位。他们进入最高统治层之后又从封建指导思想出发,为胡族统治者出谋划策,为其统治服务。如河东士族裴宪本为晋侍中,被石勒俘去后成为其心腹,任从事中郎并领经学祭酒,为石勒制定“朝仪,于是宪章文物,拟于王者。”[5]

十六国时期寒门庶族为胡族所用以至于左右胡族政权的要数后赵石勒的谋士张宾和前秦苻坚的宰相王猛。二者均属失意士族地主。张宾投奔石勒以后成为其高参,被呼之为“右侯”。石勒称王后任张宾为领选,“大执法,专总朝政,位冠僚首。”石勒引张宾为谋主,“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6]石勒政权之所以成为十六国前期汉化程度较深的政权及横行河朔,与张宾的辅佐是分不开的。王猛治秦的故事已咸为人知,王猛先后任多种官职,治理过地方,全倾中央,曾有过“一年五迁”的佳话,官至宰相。在帮助苻坚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以法治国、发展生产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这些较开明的胡族统治者敢于大胆摒弃偏见,启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重用和依靠他们,制定适宜的统治政策,才使得其政权相对稳固,经济有所发展。也正是这些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参与到胡族政权中来,以封建统治思想为出发点,去出谋划策,才使得这些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统治时间相对较长。

二、经济上实行封建剥削并重视发展农业

实行地租制度是这些胡族政权封建化的经济基础。这些少数民族原来自身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落后,汉化程度不深,统治中原地区以后,处于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包围之中,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它们不得不放弃本民族野蛮落后的统治方式,采用中原地区行之已久的封建剥削制度,向统治区的民户收地租、征户税。如后赵石勒在河北统治期间向民户征户调二匹、地租二斛,比西晋占田制下的亩八升、户调绢三匹绵三斤的剥削量轻了许多。再有东北地区的前燕为了安置北迁的流民,慕容皇光把都城(龙城

今朝阳)的苑囿分给贫民耕种,把他们变成国家佃农。起初剥削沉重,用官牛的二八分,用私牛的三七分。后来在大臣封裕的建议下剥削有所减轻,“依曹魏旧法”,用官牛的四六分,用私牛的对半分[7]。在对统治区人民实行封建剥削的同时,对中原地区的汉族地主的既得利益予以保护,承认他们对农民的剥削,保护他们的特权。采用和保护封建剥削的做法既缩短了胡族和中原汉族的距离,又赢得了地主阶级的支持和合作,减少了前进中的阻力。

农业是封建经济的基础,这些胡族政权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如石勒统治时经常派汉族官吏充当劝课大夫“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还对致力于农业并取得显著成绩者“赐爵五大夫”[8]。前秦政权更注重农业生产:苻坚灭前燕后将强豪及杂夷十五万户迁到关中,又召抚流民以事农桑,还经常派官吏巡行各郡监察生产情况,针对关中少雨易旱的特点行区种法,又征发王公富豪的奴隶三万人在泾水上游凿山起堤,引水灌溉,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采用封建剥削方式及实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使上述地区出现兴旺景象:前燕的社会经济有所发展,荒地得到开垦,还出现了丝织业。关中地区的前秦则是“田畴修辟仓库充实,盗贼屏息”[3],“关陇清晏,百姓丰乐……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4],出现了魏晋以来少有的繁荣景象。

三、文化上尊崇封建儒学思想并兴办学校教育

尊儒重教是这些胡族政权封建化的思想保证。十六国时期的统治者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文化都很重视,并大力兴办学校加以传习。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统治中原的实际需要所致,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以儒学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这些胡族统治者。他们中的一些人本身的封建文化功底就很深厚。如前赵(匈奴人所建)开国皇帝刘聪就“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且书法、散文、诗赋,样样精通[9]。这些统治者进入北方后,深深懂得要想在中原站稳脚跟,统治长久,就必须克服自身的弱点,学习先进的汉族封建文化和统治经验。石勒虽然文化水平低,但并未放弃学习先进文化的机会,在军旅中经常让儒生“读史书而听之”并对古代治国得失加以品评。在攻陷冀州时,下令将当地“衣冠人物集为君子营”,加以保护。掌握政权以后在全国兴办学校“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150人”。如学业优异者可“显升台府”,并“赏帛有差”给予物质鼓励[8]。还在都城设“崇仁里”,供汉族士人居住,不准胡人欺侮衣冠华族,说明其对汉文化和知识分子的重视和尊重。慕容皇光不仅每月到校“考试优劣”而且亲自讲授儒学,学生多达千人。还亲自编著《典诫》15篇以教育贵族子弟。苻坚下令恢复太学和地

67

2005年(总第38期) 王素香:十六国胡族政权封建化问题初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