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推荐)

合集下载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对 于宽恕 ,一直 以来都 有许 多不 同的理解 和分 类 , r nr Ta e 认为宽恕存在三种类 型:角色期 待宽 i 恕 、利 己的 宽 恕 和 内 部 的 宽 恕 ;E r h 将 宽 恕 分 ni t g 为报 复性 的宽恕 、压力 迫使 下 的宽 恕 以及无 条件 宽 恕 ;Magr 将 宽 恕 分 为 对 他人 的宽 恕 和对 自 己 ue 则 的宽 恕 ;Mc ul g C luh则将 宽恕分 为倾 向性 宽 恕和 状 o
中图分类号 :G4 6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7 - 0 (0 2 0 -150 6 25 9 2 1 ) 1 6 -2 4 0
宽 恕这一 名词 ,贯穿 了人类从 古 至今的文 化和 生 活 。对 其 的研究 ,历经宗 教 、哲 学 ,直 到上 世纪 经 由品德心 理 学 的 角 度 ,发 展 到 如 今 的 宽 恕 心 理 学 ,走过 了漫长 的道路 。本 文是从 心理学 角度对 宽 恕 的 内涵 、研究 现状 、前景 等进行 了综述 。


宽恕 的定义
收稿 日期 :2 1 - .2 0 11 1 0
作者简介 : 梁嫒 (96 ) 18 一 ,女 , 黑龙江大庆人 ,硕士研究 生 , 从事 心理健康 教育研究 ;张红兵 (92 ) 男 ,山东 1 一 , 8
菏泽人 ,硕士研究生 ,从 事心理健康教 育研究 。
BA JA G JN IN I N IG Y WE H A U N U
2 1 第 1期 0 2年 ( 总第 9 7期)
边疆经 济与 文化
THE ORDER B ECONOMY AND CUL TURE
N . . O1 o 12 2 C nn . o9 , edN.7 e

宽恕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综述

宽恕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综述
阶段。翻 在暴露阶段 ,被冒犯者开始认识并感受到 上 ,指出 ,与人 口学变量 、共情 、宗教性 、社会 由冒犯事件所 引起 的消极情绪 ,如悲伤 、气愤 、 愿望相 比,人格维度对宽恕更具有独特的预测作 愤怒 、焦虑等 。在决定阶段 ,被冒犯者为 了摆脱 用 ,其研究 也证实 了这一结果 。t而最新 的对此 l 0 ] 这种消极情感状态认识到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他 的研 究 是 N r (0 7 对 12名葡 萄 牙大 学 生 的 eo 2 0) 5 们开始思考并决定是否要原谅和饶恕那些冒犯者 。 研 究 ,结 果 也 与 以上 的结 果类 似 ,大五 人格 模 型 在操作 阶段 ,被 冒犯者开始 以一种新的思维重新 中的神经质与持久的怨恨呈正相关 ,与宽恕倾 向
料 ,可 以看 出学者们对宽恕与人格特征进行了大 利他和迁就理论为基础 ,认为宽恕是促使受害者 量的研究 ,并取得 了一定 的成果 。本文试 图对宽 对侵犯者产生共情 的一系列的动机变化过程 ,该
恕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述 ,对宽恕与人格特征的关 过程降低 了受害者报复和疏远侵犯者 的动机 ,增

宽恕一词源于宗教 ,宗教中的宽恕强调的是 久 的伤害 ,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 、憎恨和恐惧 种用于和解与消除罪恶的方式 。而心理学研究 中解脱 出来 ,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
的宽恕主要为人际宽恕。踟 在心理学界 中, 对宽恕 过程。 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 的界定 ,不同的学者有不 同的理解 ,至今 ,心理 宽恕的理解不 同,但都认为宽恕包含 了三个基本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5 6 2期
2 1 年第 7 01 期
总第 83 0 页
・ 论研 究 ・ 理
宽恕与人格特征关 系的研究综述

宽恕心理研究概述

宽恕心理研究概述

系的和谐 是最主要 的价值取 向 。根据文化心理 学的观点 , 心理 和文化是相互渗透 的 , 人们的认知 、 感 、 情 动机和行为 的形成和产 生是 由其生活 的文化世 界塑造 的 , 人们 的人格 、 思维方式 、 感觉和 行动无不有着文化 的烙 印。
另有研 究发现具有 高共情特 是指设身 处地地感 受他人 当前情绪体验 的一种心理倾 向。M C l u h c ul g 等研 究发现 , o 对被试 者进行共情教育 和宽恕的临 床 干 预 , 果表 明共 情 与宽 恕 问有 着 密切 的关 联 。We e 指 结 ir n 出, 共情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做 出报复还是 宽恕 的决定 过程。
般来 说 , 宽恕包括三个层 面 : 宽恕他人 、 宽恕 自己与寻求宽
恕 目前 , 。 心理学一般将 宽恕定 义为 : 宽恕涉及到两 个人 , 中 其

个人在心理 、 情感 、 体或道德方 面受到另一个 人 的深度 而持 身
久的伤害; 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 、 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 不再
关 键 词 : 恕 宽 恕 干 预 心 理 健 康 宽
中图分类号 : 6 1 G 4
文献标识码 : A
DOI1.9 9 .s. 7 ~ 1 1 0 00 . 5 :03 6  ̄in1 2 8 8 . 1.50 s 6 2 0
1 宽恕的内涵 宽恕不仅是我 国传统伦理学 的重要 内容 、 中华 民族 的传统美 德之一 , 也是 西方基督教 文明的核心思 想 。现代 汉语词典》 《 对宽 恕的解释是宽容饶恕 , 宽容指心胸宽广能容人 、 有气 量 ; 饶恕则是 指免予责备或惩罚u 。英汉词典 中的‘og e es一般被译 为“ ' ri n s” f v 宽 恕” 其 意思是停止对他 人的愤怒 、 , 责备 或惩罚 , 与汉语 中“ 原谅 ”

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邯郸市大学生自我宽恕和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二级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年级:应用心理专业2008本科姓名:牛潇潇指导教师:董好叶1 前言1.1 研究意义1.1.1 理论意义本研究对象是邯郸市在校大学生,研究继承了以往相关研究的研究模式,分别对大学生自我宽恕水平、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实证调查,了解现在大学生关于宽恕和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分析二者的影响因素,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继承并拓展了前人的研究,完善了相关理论体系。

1.1.2 应用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邯郸市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宽恕水平的调查研究,分别分析二者在性别、年龄、年级、文理科、是否独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对大学生自我宽恕水平进行合理干预,和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对自我宽恕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道德建设。

1.2 文献的收集在确立论文题目后,为了更好的撰写论文,通过中华知网、万方、读书秀等收集了与自我宽恕研究、主观幸福感研究有关的文章,收集到的文章包括各种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同时也包括一些学校的硕士学位论文,还有同学帮忙收集的一些文献。

这些文章不论发表的时间如何,但对于我完善有关自我宽恕和主观幸福感的知识体系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2 正文2.1 国外自我宽恕水平的研究一直以来,宽恕被认作是宗教的研究内容,直到二十世纪后期,宽恕被列入心理学研究范畴才被人们所接纳。

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国外关于宽恕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小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对自我宽恕概念的界定Mauger(1992)等人最先根据宽恕对象的不同,将宽恕分为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两类。

宽恕自己,即自我宽恕,前提假定自己为冒犯者,受害者既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他人,但宽恕行为的实施者是自己,也就是说自我宽恕的过程是一种内部动机变化的过程[1]。

Enright(1996)在宽恕的咨询疗效与应用价值的相关研究中指出,自我宽恕是“个体在面对自己的、已认识到的错事时主动放弃对自己的不满,并给予自己同情、宽大和关爱的过程”[1]。

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

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

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作者:吴守义来源:《新疆预防医学》2013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65(2013)-09-0221-03【摘要】目的对宽恕心理研究的介绍有利于反省目前宽恕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探讨其拓展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结论文章回顾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告了宽恕的概念、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方面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宽恕;心理健康;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有关宽恕心理的研究论文报告逐渐大量涌现,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在对宽恕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国内研究者傅宏[1-2]、罗春明[3]等对宽恕心理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宽恕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也对人们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产生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宽恕的概念、研究方法、相关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介绍。

1宽恕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宽恕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Enright[4]及其同事从受害者对侵犯者的知、情、行三个方面分析,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不公正伤害后,受害者对侵犯者的负性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过程。

Pingleton[5]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伤害后放弃报复侵犯者的念头。

Hargrave[6]认为宽恕就是受害者不再憎恨侵犯者。

North[7]认为宽恕是受害者消除对侵犯者的愤怒和憎恨,并以同情、仁慈和爱的方式来对待他/她的过程。

Mocullough[8]等人对宽恕的界定与Enright相似,他们认为宽恕是一种亲社会动机的变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受害者对侵犯者产生共情,与此同时,受害者就逐渐减弱了对侵犯者报复和惩罚的动机。

心理学文献对宽恕的定义:宽恕涉及两个人,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要把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放弃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心理过程[9]。

宽恕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宽恕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概念 . 为 “ 恕倾 向是 指基 于个 体 特性 的 因素 . 认 宽 在被 侵犯 时 , 个体 会 以一 种善 意 的 、 慈 的方 式 来 中止 自 仁
今 ) 在第 一 阶段 , 国和 欧洲 的 心理 学家 和心 理健 康 。 美
专 家偶 尔 论 及 宽恕 现 象 . 例如 皮 亚 杰 和 B h e n分 别 论 述 了宽 恕能 力 是 如何 随着 道 德 判 断水 平 的提 高 而 发 展 的 .i isi Lt nk 也最 早试 图描 述人 际 宽 恕能 力 的情 感 w 结 构… 第二 阶段 . 以 E f h 为 首 的一批 心 理学 家 在 n gt i
健 康 和治疗 领 域研 究 的热 点 恕在西 方 心理 学 领域 宽 的 发 展 主要 分 为 两 个 阶 段 :早 期 的 宽 恕 研 究 阶 段
( 9 2 1 0至 13— 9 0 和 18
作 为一 种 人格 特质 .宽恕 表现 为在 不 同时 间 、 不 同人 际情 境 中所 表 现 出来 的共 同 的宽 恕 侵 犯 行 为 的 倾 向 。R b r 最早 提 出 了宽 恕倾 向( riig es 的 o et s f gvn n s) o
宽恕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刘 会 驰 . 明 霞 吴
摘 要 : 恕是 近年 来 心 理 学 领 域 的研 究 热 点 当前 研 究 者 对 宽 恕概 念 的 界 定 主 要 有 两 种 观 点 , 宽 即状 态 宽 恕 和 特 质 宽恕 .
对 宽 恕 的 影 响 因素 及 其 积 极 功 能 的 实证 研 究进 行 了 系统 总 结 。提 出未 来研 究 的 重 点 应 包括发 展 宽 恕 的 概 念 、 完善 研 究
目前 学 术 界 对 宽 恕 的 理 解 尚 不 统 一 . 是 根 据 性 但

高中生宽恕心理、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研究

高中生宽恕心理、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研究

在各 自的研究 中均发现积极的情感最能预测宽恕川 。
( ) 究 工具 二 研
同时 , 自于他 人( 来 包括上帝 ) 的关爱与宽恕可减轻 个体的消极情绪 , 增加其积极情绪 [ 报复欲强、 2 ] 。 宽恕
1青少 年 宽恕心 理量 表 、 该 量表 由王 金霞 根 据 Her n 制 的宽 恕心 理 al d编 a
福感各纬度均不存在显著相关;3 高中生友谊和 自由对宽恕 自己有预测作用。 () 【 关键词 】 宽恕 主观幸福感 情感体验 【 中图分类号] 65 【 G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9 83 (02 0— 06 0 10 — 542 1)1 09— 3
一一 被
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受到学者 好 。 2 青少 年 主观幸 福感 量 表 、 们的广泛关注。但在该领域 , 学者们主要致力于对高 中生消极心理品质和不 良情绪 的研究 和克服 ,而对 该量表 由张兴贵根据 H u er a 的生活满意度 ebne i t 其积极 心理 品质的重视不够。并且 , 因此 , 本研 究致 量表 编制 , 具有 良好 的信 、 度 , 为五个 维度 : 效 分 友 力于调查高 中生 的宽恕心理和 主观幸福感 的现状 , 谊 、 家庭 、 业 、 学 自由和学 校 。量 表 由 2 个 项 目组 成 , 5 采用 7 级评分 (= 1完全不符合 ,= 7 完全符合 )各纬度 , 并 探讨 二者 的相 关关 系 。
本研 究 采 取 随机 抽样 的方 法 ,随机 抽 取 福 建 省 大部 分 心理学 家认 为宽恕是一 种 自我保护 机 制, 是一个 良性循 环的过程 , 对于健康和幸福来说 , 福 州 、 州 、 明 、 岩 四 个 地 区各 一 所 中 学 共 50 泉 三 龙 0 0份 收回有效 是一种行之有效 的良方 。Jh 等的研究发现宽恕会 名高 中学生进行施测 。共发放 50 问卷 , on 7, 4 增加 自身的主观幸福感 。T o po 等及 R s 等 问卷 4 9 有效 率达 到 9 %。 hm s n os

大学生宽恕心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宽恕心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也 证实 了宽 恕 因文化 差异 而有 所差 别 的观 点 , 该 研 究 生普查 时 实用 、 简便 且有 价值 的量 表 。 还指出 , 大 学 生 所 理解 的宽 恕 是个 体 认 知 、 情 绪 和行 2 . H e a d l a n d宽 恕量 表 为 发生 r从 消极 到积极 的一 系列 转化 , 并 且 最 终原 谅 了对方 的过 错 , 不 再做 出任 何报 复 的行为 。 该量表 由 H e a r t ] a n d编 制 , 包 括 宽 恕 他 人 和 宽 恕
身心健康的积极心理因素之一 , 对个体 的生活和成长 具有非 常重 要 的 意 义 。本研 究 主要 从 品德 与社 会 认 知的角度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 寻求对大 学生 更有 效 的宽恕 干预途 径 , 以期 帮 助 大学 生 实 现 内
心 和谐 , 预 防相 关 心理 障碍及 精神 疾病 的发 生 。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二) 研 究 工 具
1 . 症状 自评 量表 ( S C L一 9 0 ) L . R . D e r o g a t i s 于 1 9 7 5年 编 制 的《 症 状 自评 量 表
系列 复杂 的亲 社 会 动 机 转 变 的 过程 ¨ 。赵 敏 和 寇
或 面对 中国大 学 生 所进 行 的 开放 式 访 谈 研 究 的结 果 ( S C L一 9 0 ) 》 是 进行 心理 健 康 状 况鉴 别 及 团体 心 理 卫
表 1 宽 恕总分与 S C L一 9 0的 相 关 分 析 表
正相 关 ; 而 自我 宽 恕 的失 败 则 与 抑 郁 、 焦虑、 不信任 、 低 自尊 和社 会 内 向性 有 显 著 的正 相 关 J 。 我 国 胡 三 嫂等 人 的研 究 也 发 现 了大 学 生 的 宽 恕倾 向 对抑 郁 具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宽恕是一种心理学过程,涉及到个体对别人的过错或伤害的接受和释放。

它是一种正向的情感和行为,可以帮助个体减轻负面情绪并改善人际关系。

以下是宽恕的心理学过程。

第一步:认识到伤害宽恕的第一步是认识到自己受到了伤害。

这可能是他人的言语或行为导致的。

个体需要意识到这种伤害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二步:承认伤害的后果在宽恕的过程中,个体需要承认伤害对自己的生活和幸福的影响。

这包括情绪上的痛苦、心理上的压力以及对人际关系和自尊心的影响。

个体应该明确伤害对自己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宽恕是重要的。

第三步:决定宽恕在认识到伤害和伤害的后果后,个体需要做出决定,即是否愿意宽恕。

这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需要个体认真考虑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个人目标。

个体可能会问自己是否愿意放下怨恨、恢复与伤害者的关系,并给予他们第二次机会。

第四步:接受负面情绪在决定宽恕之后,个体往往会经历一段时间的负面情绪。

这可能包括愤怒、恐惧、悲伤等。

个体需要允许自己体验这些情绪,而不是压抑或忽视它们。

通过接受这些负面情绪,个体可以更好地处理它们并最终达到宽恕的状态。

第五步: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宽恕的关键要素之一。

个体需要尝试站在伤害者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这可以通过思考伤害者的背景、经历和情境来实现。

通过培养同理心,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害者,并更容易原谅他们。

第六步:寻求支持宽恕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个体可能需要寻求支持和指导。

这可以是家人、朋友、心理咨询师或宗教领袖等人。

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在宽恕的过程中解决困难和挑战,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第七步:释放宽恕最终,个体需要释放宽恕。

这意味着个体不再对伤害者怀有愤怒、怨恨或仇恨的情绪。

个体通过接受伤害、理解伤害者并选择原谅来实现宽恕。

释放宽恕可以帮助个体减轻负面情绪,重建人际关系,并在心理上获得更大的内心和谐。

总结:宽恕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心理学过程,涉及到接受和释放对他人伤害的情感和行为。

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7 。 .9
2 2症状 自评 量 表 (C 一9 ) . S L 0
S . e =422 得分分布的偏度是 0 0 1偏度的标准差等 t Dv . , d 8 .8 ,
于 0 13 峰度为 一0 33 峰度标 准差 等于 0 25 .4 , .4 , . 。因为众 8
第 1 卷第 4期 1
20 年 l 09 2月
黄 冈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a f a g a g P lt h i o r lo n g n oye n c n Hu c
V 1 1 . 0 . 1 No 4 D c.o 9 e 20
大学 生宽恕 水平 与心理 健 康 的相关研 究
在个体心理健康状况 的调查 中, 大多采用 临床上广 泛
收 稿 日期 :09 0 2 20 —1 —1 基金项 目: 苏北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B I X U 04 阶段性研究成果。 S XZ  ̄ '1 ) / 作者简介 : 徐晓娟 . 。 女 盐城师苑学院讲师。

2 ・ 5
徐 晓娟
( 城师范学院, 苏 , 盐 江 盐城 ,20 1 245 )
摘 要: 目的 : 了解 当代 大学生宽恕水平状况 , 并研 究与心理健康 状况的 关 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提 供依据。方 为
法: 用宽恕倾 向量表、 症状 自评量表(C 一9 ) S L 0 分析 男、 大学生和文 、 女 理科 大学生的宽恕行 为的特点 以及与心理健康状 况
岁 , 均 年龄 2 平 o岁 。
2研 究 工具
2 1 恕 倾 向量 表 .宽
量表选 自 R a .r n ynP Bo 所写的{ esr gI id aDf w M au n dv ul i i n i -

宽恕心理学相关研究综述

宽恕心理学相关研究综述

宽恕心理学相关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宽恕在心理学领域研究逐渐广泛和深入。

本文旨在对目前国外心理学界有关宽恕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要阐述。

主要包括对于宽恕的界定、影响宽恕的因素以及宽恕的模型。

最后提出了当前宽恕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对未来宽恕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宽恕;共情;宽恕模型;自我宽恕一、宽恕的概念宽恕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受到特别重视,但宽恕的内涵在两种文化中不尽相同。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东方文化强调宽恕是个人修身养性、道德升华的必要条件;而以基督教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强调宽恕是一种爱,是“上帝的指示”。

心理学家试图从心理过程的角度对宽恕进了界定。

north[1] 从情感和认知角度出发,认为宽恕是个体克服了对冒犯者消极的情感和判断,并用理解、同情和关爱来对待对方的过程。

enright及其同事进一步补充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伤害后,对冒犯者的负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并出现正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认知,情绪,行为三方共同作用。

mccullough [2]等人则以共情理论为基础,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基于对冒犯者的共情产生的一系列动机变化过程。

二、宽恕的影响因素(一)人格对宽恕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宽恕受人格特征的影响。

brown[3]通过检验过宽恕倾向与大五人格问卷的各维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宽恕倾向与宜人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

张登浩等人的大七人格与宽恕各维度关系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善良,情绪性以及外向性三个人格维度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宽恕性水平。

(二)共情对宽恕的影响。

共情,即同理心,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zechmeister等[4]采用叙事法进行研究,发现共情特质高的受害者对冒犯者的归因和描述较为积极,产生的情境性共情会使受害者宽恕冒犯者。

(三)责任归因对宽恕的影响。

宽恕的责任归因是指受害者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的理解。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宽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宽恕的过程,并介绍如何培养宽恕的能力。

宽恕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认知重构、情感调适、决心放下、行动表达。

在认知重构阶段,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伤害产生了负面情绪,并且意识到宽恕对我们自身的好处。

在情感调适阶段,我们需要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再被负面情绪困扰。

决心放下阶段是宽恕的关键,我们需要下定决心真正地放下对他人的怨恨和伤害。

最后,在行动表达阶段,我们可以选择与对方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宽恕之意。

宽恕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宽恕的过程产生影响。

同时,受伤害的严重程度、对方是否表示悔意以及与对方的关系也会对宽恕的过程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对方是我们亲密的家人或朋友,我们可能更容易选择宽恕。

宽恕的过程还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宽恕可以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生活满意度。

宽恕还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交关系,增进亲密关系的质量。

因此,培养宽恕的能力对于保持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宽恕的能力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接受自己的情绪来开始宽恕的过程。

不要否定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是要尝试理解它们,并找到释放它们的健康方式。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动机。

这有助于我们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减少怨恨和愤怒的情绪。

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习更好地处理和释放负面情绪。

需要强调的是,宽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它需要时间和努力,需要我们不断地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心态。

但是,宽恕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走出伤痛,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宽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宽恕的过程包括认知重构、情感调适、决心放下和行动表达。

作为道德心理学问题的宽恕——尼采·威廉斯路径

作为道德心理学问题的宽恕——尼采·威廉斯路径

而在分析哲学的影响下,关于宽恕问题非历史性的概念分析也在英语世界广为流布。

a 现有研究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对于宽恕问题的思考,但是它们却大都面临着一个已然形成的理论缺陷,这些思考大都有着一种理论解释优先的倾向性选择,因而有着一种用成熟的概念体系和学说主张来要求行为当事人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改变的倾向。

这种倾向使得宽恕问题的理论讨论越来越多地远离宽恕问题发生的事件当事人,越来越多地变成为宽恕问题的思考提供各种成套的理论。

而在本文看来,这样的理论化研究倾向将使得我们的理论日益远离宽恕问题的发生动力,远离该问题的发生机制,它最终会影响到理论解释的正当性。

本文主张,我们有必要回到一种关于宽恕问题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回到宽恕问题发生的现场,直面宽恕问题的当事人,还原宽恕问题发生的复杂性。

本文主张的这样一种道德心理学路径,特指经过威廉斯阐释后的尼采式道德心理学,可以称其为“尼采-威廉斯路径”。

晚近一段时期,这一路径在方法论上的优点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这一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使用。

一、从宽恕的理论化到直面当事人对于宽恕问题的研究,一直有着一种理论解释优先的倾向,而理论解释本身又有着追求理论完整性和圆融性的倾向。

这种倾向的直接弊端就是远离了宽恕问题发生的当事人。

我们这里当然不是否认不同理论对于宽恕问题思考的意义。

事实上,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非正义事件的发生,尤其是有了公然的伤害事件的发生,施害者和受害者就自然出场,何以面对伤害事件,也就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b 在诸文明形态类型当中,并不缺乏对于宽恕问题发生的解释,也不缺乏对于宽恕问题处理方法的方案提供。

不同文明形态提供了不同版本的宗教的和超越的宽恕主张,也即“神圣宽恕”主张。

而近代以来的世俗化则进一步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非超越的、世俗化版本的“人际宽恕”概念。

不同宗教所倡导的“神圣宽恕”与近代世俗化以来人们所关注的“人际宽恕”分立而各异。

神圣宽恕不以他人的反应为前提,是超越性的仁慈、大度,是无条件的;人际宽恕则基于相互性和对称性,处理的是尘世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考量,是有条件的。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的现状及关系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的现状及关系研究
10 2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2 20 年第2 4 0 期 09 期 总第 27 1 页
・ 理健康 ・ 心
22研 究工具 .
积极 情绪 、主 观幸福 感 的得 分 高 于男 生 ,消极 情 绪 的得分低 于男 生 。说 明女生 出现 积极 情绪 的频
221 . 主观 幸福感 问卷 .

0 7 、0 1。三个分量表均采用 7 .1 .5 7 8 点计分方式 。
2 .Hern .2 al d宽恕量 表 2 a
9 51 9 7
6 84 2 7
女生 M
SD
29 6 .7 6

35l 8 . 1

10 8 3 .3 2 来自739 73 520 4 2
该量表由 H a ad编制 ,分为宽恕他人和宽 ern i 恕 自己两个维度 ,主要用来测量被试宽恕他人和 宽恕自己的倾向。量表由 2 个项 目 4 组成 ,宽恕自 己和宽恕他人两个维度各包括 1 道题 目,采用 7 2 级评分,得分越高,则越容易宽恕他人和宽恕 自
和 主观 幸 福感 均在 大 一至 大 三 间呈 现 上 升趋 势 ,
311 ..大学生主观幸 福感 的总体 状况
经统 计分 析 ,大学 生在 主观 幸福 感量表 得 分 到大 四开始 下降 ;而 消极情 绪则 随 年级 的增加 而 升 结果如下,其中生活满意度得分为 3 64 . 2 ,标准 不断 E 。 6
感与 宽恕 心理呈正相 关 ,女 生主观幸福 感与 宽恕心理 的相 关显著 高于男生。 关键词 :大学 生 主观幸福 感 宽恕心理
京 师范大学李 湘晖1 20) 做过一个 大学生宽 恕 3 07 1(
1引言 .

《宽恕》点评

《宽恕》点评

《宽恕》点评
《宽恕》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道德和情感挣扎的作品,它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揭示了人们在面对过去的痛苦和伤害时,如何寻求内心的宽恕和解脱。

首先,这部作品通过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成功地引发了观众对于宽恕的思考。

它让人们意识到宽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种需要勇气、智慧和决心的选择。

在宽恕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放下过去的恩怨,才能真正地重新开始。

其次,《宽恕》在表现人性和情感方面非常出色。

它深刻描绘了
许多人物的复杂内心和情感冲突,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痛苦、挣扎和成长。

同时,作品也通过人物的转变和成长,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勇敢面对,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此外,作品还通过多个角度和层面的探讨,展现了宽恕的多种含义和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个人内心的解脱和成长,也是一种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

通过宽恕,人们可以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宽恕》在处理某些情节和主题时可能存
在一些争议。

例如,对于某些观众来说,作品中的某些情节可能过于
沉重或压抑,需要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

此外,作品在处理某些主题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需要观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

总的来说,《宽恕》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以深刻而真实的笔触探讨了宽恕的重要性和价值。

它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够思考自己的内心和人生,寻找宽恕和解脱的力量。

虽然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之处,但它的影响力和价值是无法否认的。

宽恕的好处 心理学

宽恕的好处 心理学

宽恕的好处心理学宽恕是一种心理过程,指的是个体对于他人的冒犯、背叛或伤害等负面行为的谅解和接受。

宽恕不仅仅是对他人行为的一种回应,更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心理状态。

研究发现,宽恕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宽恕的好处。

首先,宽恕有助于减轻个体心理压力。

当我们遭受他人的冒犯或背叛时,常常会感到愤怒、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给我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然而,通过宽恕,我们可以主动放下对对方的愤怒和怨恨,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研究表明,习惯性宽恕的个体往往比不宽恕的个体更能够忍受生活中的压力。

其次,宽恕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我们一直怀恨在心,对于他人的过错不能宽恕,那么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变得紧张甚至破裂。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宽恕他人的过错,我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得到修复和改善。

研究表明,宽恕能够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信任度,从而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此外,宽恕还可以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心理发展。

宽恕需要个体具备理解、接纳和原谅的能力,这也是我们作为人类的重要素质之一。

当我们学会宽恕他人的过错时,我们也在成长和发展自己的心理健康。

通过宽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立场和心情,培养同理心和宽容心态,这对于个体的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宽恕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恕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当我们能够宽恕他人的过错时,我们放下了愤怒和怨恨,从而让自己的内心感到轻松和平静。

宽恕使我们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提升自己的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宽恕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宽恕,我们可以减轻心理压力,改善人际关系,促进自我成长和心理发展,提升主观幸福感。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宽恕他人的过错,给予自己和他人一个更加宽容和和谐的心灵空间。

宽恕: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

宽恕: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

道 德体 验 和道 德态 度 的争论 。换 言 之 , 这种 哲学 倾 向更 多 关心 对道 德 “ 在 ” 存 的研 究 , 而不 太重 视 道德 “ 动 ” 行 。不 过 , 正是 由于这样 一 种争 论 的结 果 , 在客 观上 它最 终 却导 致 了一 种更 看 重宽
恕行 动 的 “ 德行 理论 ” 的兴起 J 。
维普资讯
论 的思 想是 合 理 的 , 么 , 们 的行 为就 不存 在 对 错 之 分 , 们 也 无 须 要 去 为 自己 的行 为 负责 那 人 人 任 。与此 同时 , . ; 自主论 的倡导 者 们则 强 调虽 然宽 恕 是一 种 自然 现 实 , 它 毕 竟 不 能等 同 于实 但 际 的现实 世 界 。尽 管决 定论 在 现实 世界 中有 它 的合理 性 , 问题 在 于它 否认 个人 的责任 , 个 但 一
能 够去 控 制任 何事 情 , 因此 , 没有 任 何人 需要 在 任何 事情 上 承担 道德 的责任 。如果 这种 决定 也
收 稿 日期 : 0 2— 7—2 20 0 1
作 者 简 介 : 宏 (9 9 ) 男 , 京 师 大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教 授 。 傅 15一 , 南

8 一 O
其实 , 大部 分 的研 究者 都相 信人 际 间 的宽 恕与 和解 是不 容 忽视 的 。问题 是 在其 中 , 德 到 道 底 是 如何 被 表达 出来 的 。到 目前 为止 , 于这 个 问题 在 西方 的学 术 界依 然存 在 争论 , 过在 一 对 不
些 具 体 问题上 已经有 了比较 明确 的看 法 。
们 的 生命 历程 而逐 渐发展 成 熟 , 宽怒 与 心理 健康 、 心理 治疗 呈现 正相 关。 当代 心理 学 关于 宽恕 的研 究越 来越表 现 为对 多种 理 论观 点进 行 整合 , 现 出良好 的发展 势头 。 呈

宽恕及宽恕影响因素的心理研究综述

宽恕及宽恕影响因素的心理研究综述

宽恕及宽恕影响因素的心理研究综述曲璐明[摘要]:宽恕作为品德心理研究的新主题,近二十年来,日益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西方心理学家对宽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而我国对宽恕的科学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

本文对宽恕的含义、类型、研究方法、特点、发展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笔者关于宽恕在国内发展的构想和展望。

[关键词]:宽恕心理影响因素前言70年代中期以前,品德心理研究的主题主要是公正问题,品德发展的研究领域基本上为Kohlberg的公正模式所主宰。

到了70年代中后期,Gilligan提出了关爱伦理取向。

几乎在吉利根研究的同时,也有学者从伦理哲学的角度指出,完整的德性除了包括公正还必须包含仁慈的成份,而仁慈又包括两个亚成份:关爱和宽恕。

从80年代开始,一部分心理学家开始将研究视角投向宽恕,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还成立了以Enright为首的人类发展研究小组专门对宽恕的道德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1]。

从公正到关爱,再到宽恕,表明品德心理的研究主题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

到了90年代,出现了许多与宽恕相关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宽恕日益成为品德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

一、宽恕的概述(一)宽恕的定义一直以来,宽恕的定义都是各个学者争论的话题,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宽恕。

Enright和Fitzgibbons[2]认为,被不公平对待的人们理性的决定宽恕,他们抛弃怨恨和相关的反应(这样的反应,他们是有权利的),并且对犯错者的反应基于仁慈的道德原则。

包含热情、无条件的爱、慷慨和道德爱。

Worthington[3]试图用宽恕的另一方面——不宽恕来定义宽恕,他认为不宽恕是一些相关情绪的联合体,如怨恨、难过、憎恨、敌视、残余的愤怒、恐惧,这些情绪是受害者对冒犯事件沉思以后体验到的,但他没有具体指出宽恕究竟是什么。

Rye和Pargament[4]定义宽恕为:个体在遭受不公平伤害的时候,随着消极情绪、消极认知和消极行为的释放,个体开始积极地对冒犯者反应。

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心理学文献综述类)

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心理学文献综述类)

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心理学文献综述上篇文章心知识集团编辑部为您提供《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此篇文章为您提供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心理学文献综述类论文选题参考。

1.团队精神训练方法研究综述2.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尊研究的文献综述3.近年来我国有关儿童元认知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4.近年来国内学校(中学、大学)体育(艺术、音乐)教学心理研究的文献综述5.近年来国内发展性障碍儿童认知心理研究的文献综述6.近年来国内学习困难(注意缺陷障碍)儿童生理心理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7.心理相容性研究综述8.心理紧张调节方法研究综述9.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10.父母控制与儿童顺从行为的研究综述11.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12.主观幸福感研究及进展综述13.进化心理学文献综述14.道德心理学理论综述15.教育心理学综述16.抑郁症的心理治疗(综述)17.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综述18.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19.心理学流派综述20.现代运动心理学研究综述21.护理心理学在管理的应用综述22.当代西方宗教心理学研究综述23.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综述24.积极临床心理学研究综述25.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诞生背景及发展阶段综述26.超个人心理学与佛学的比较研究综述27.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28.关于心理学中态度转变的综述29.学校心理学研究伦理问题的文献综述30.国内传播心理学研究综述31.我国会计心理学研究现状综述32.人格心理学中的自我研究综述33.青少年社会网络心理研究综述34.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进展综述35.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发展和展望综述36.管理心理学视野下的组织价值观研究综述37.宽恕心理学研究综述38.数学解题的心理学研究综述以上信息由心知识集团编辑部为您提供,关注下一章《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婴幼儿心理学类》。

宽恕心理的培养

宽恕心理的培养

宽恕心理的培养朱文斌宽恕是一种美好的道德行为。

在心理学文献中一般这样定义宽恕:宽恕涉及到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人(victim)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pere-trator)的深度而持久伤害而不追究或报复。

宽恕一般具有四个基本特点:首先,宽恕有自我关注性,只有当受伤害的一方关注并体验到了被伤害而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时,才存在情绪转变的前提条件;第二,宽恕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伤害造成了,才可能产生宽恕;第三,宽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个体心理在时间的延续上发生变化的过程;最后,宽恕具有亲社会性,宽恕他人对自己的侵犯,有利于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进而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由于宽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受害者自身方面以及冒犯者事后的态度行为等。

此外,文化差异、年龄差异等因素也都可能影响受害者最终是否能够真正宽恕冒犯者。

首先,受害者本身的人格特质、认知评价是目前研究关注得比较多的方面。

在大量“大五”人格量表与宽恕意愿的相关研究中,结果普遍显示,宽恕倾向与宜人性存在正向相关,与神经质存在负向相关,少量研究发现了外向性和开放性也对宽恕倾向存在一定影响。

另有相关研究从个体对他人的同感能力着眼,研究不同同感能力的个体对宽恕意愿的影响,发现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做出报复或宽恕的决定过程,高同感的个体相对于低同感的个体往往会更倾向于做出宽恕冒犯者的决定。

人格特质是个体宽恕倾向一个较深层的原因。

相对而言,对冒犯事件的认知评价能够直接影响宽恕意愿,这个评价过程包括受害者对冒犯者冒犯意图的评价、对冒犯事件所产生的后果的评估以及冒犯者事后是否有道歉的行为及该行为的真诚度的评价。

例如,A和B同时被C的燃料弄脏了衣服,A若将这个行为知觉为无意行为则将倾向于宽恕,而B若将其知觉为故意的行为,则将更倾向于报复冒犯者。

同样,对冒犯事件是严重还是轻微的评价、对冒犯者事后致歉是真诚还是虚假的评价等都会对宽恕意愿造成直接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何谓宽恕
1.1.宽恕的界定
在汉语中,“宽恕”与“恕道”同义,它是中国传统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早在春秋战相联系。他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释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以仁》)。在孔子看来,忠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尽心尽力对待别人;恕是推己及人,把他人与自己看成是同等的、平等的,把他人当作和自己一样对待,是自我与他人间的一种善意的共存意识。同时,孔子认为恕道的代表人物是“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的伯夷与叔齐(《理伦》),所以其弟子曾子也用“犯而不校”来概括恕道的内涵与特点(《泰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宽恕指宽容饶恕,宽容指宽大能容人、有气量;饶恕则指免予责备或惩罚。
自从Kohlberg之后,有关公平(justice)的研究已经完全支配了青少年道德发展研究领域,而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对于宽恕的研究,如同其他的研究领域一样,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兴趣。但是,如果当我们想要比较深入复杂一点地去理解道德含义的,仅仅研究公平问题便似乎显得有些狭窄,而且,绝大多数理论工作者都同意在公平关系中存在宽恕,往往在受到伤害的一方感到公平受到挫败时它的作用便表现出来了。基于这种假设,Enright等人把宽恕理由的发展与Kohlberg公平理由的发展联系联系在一起。Enright和他的同事们引用数据证明为宽恕提供不同复杂水平理由的能力与对公平做理由的能力相关,并且,他们还发现,这种宽恕理由的复杂性与年龄相关。他们把这种随年龄上升的复杂性宽恕理由序列与Kohlberg的公平序列相对应比较。发现宽恕伴随着公平经历了类似的年龄变化阶段。表1显示了这个宽恕与公平发展的对照模型。
3.3对客体行为的评估
对客体行为的评估是由主体的认知所决定的,包括 对冒犯者冒犯意图的评估、对冒犯后果的评估、对事后冒犯者道歉真诚度的感知等几个方面。当受害者受到的 伤害是在冒犯者的行为是有意而且可控的情况下发生 的,受害者则很难宽恕冒犯者。 如果受害者受到的伤害 是在冒犯者的行为是有意而且可控的情况下发生的,并 且冒犯者的道歉不真诚, 受害者就更不会宽恕冒犯者。Fincham F D, Paleari F G,Regalia C通过探讨检验了主观的严重程度和客观的严重程度对宽恕的影响,发现主观的冒犯严重程度部分地调节了客观严重程度对宽恕的影响。
Enright认为不同时期宽恕有所不同,儿童时期为报复性的宽恕,青年早期的宽恕是压力迫使下的宽恕,青年晚期、成年期才出现无条件的宽恕。
Maugert的分类推动了人们对自我宽恕的关注,他将宽恕分为以下几类:宽恕他人,即自愿停止敌视冒犯者,并善待冒犯者;自我宽恕,即个人饶恕自己所犯的错误、罪孽;寻求宽恕,即承担道德责任、寻求受害者宽容;另一种分类:情境宽恕、特质宽恕。
心理学文献一般将宽恕定义为:宽恕涉及到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的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过程。
要对宽恕进行心理学的研究,就必须给宽恕下操作性定义。Pingleton把宽恕定义为受害者受到伤害后放弃报复和惩罚侵犯者的需求。Hargrave认为宽恕就是受害者不再憎恨侵犯者。North认为宽恕是受害者消除对侵犯者的愤怒和憎恨,并以同情、仁慈和爱的方式来对待他/她的过程。这些定义关注受害者受到伤害后对待侵犯者的态度及情绪的变化。Enright及其同事扩展了North的定义,认为宽恕应包含受害者对侵犯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三方面,而North的定义中只涉及宽恕的情绪反应方面。因此,他们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的伤害后,其对侵犯者的负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并出现正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McCullough等的定义以共情、利他和迁就理论为基础,认为宽恕是促使受害者对侵犯者产生共情的一系列的动机变化过程,该过程降低了受害者报复和疏远侵犯者的动机,增强了受害者善待侵犯者的动机,并促使受害者与侵犯者和解。他们同时指出宽恕并不是动机,而是一个亲社会动机的变化过程。上述定义中,后两个定义较可操作且也较为综合;已有不少实证研究使用这两个操作性定义。
3.4 责任归因
影响宽恕的责任归因是指受害者对侵犯产生的原因解释。Fincham等的研究发现责任归因既可以直接影响宽恕也可以经由情境性共情和负面情绪反应而间接影响宽恕。
3.5 侵犯的后果及道歉
阶段3
好孩子公平。这里我主要根据团体成员的感觉来决定对错。我这么做是为了取得同 伴的好感。
预期的宽恕。当其他人要求我 这么做的时候,我便会宽恕。
阶段4
法与秩序的公平。社会的法 律将指引我作出公平判断。我维护法律,是为了得到一 个有秩序的社会。
合法的宽恕。当我所信仰的宗教要求我去这么做的时候,我会宽恕(但这里不同于阶段2,把宽恕当作是一种内疚的解脱。)
2. 宽恕与道德发展研究
当代宽恕研究的代表人物Enright和他的同事们把个体对宽恕理由理解的发展阶段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相联系。Enright等人引用有关数据证明了人们对于各种不同复杂程度的宽恕理由的理解与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有关。他们还发现,这种宽恕理解的深入程度与年龄大小也有关系。这项研究大大拓展了有关道德发展水平研究的视野,使得有关道德发展的研究得以从更多的层面上去展开。
1.2.宽恕的类型
Trainer首次对宽恕做了实证研究,她认为存在三种类型的宽恕:角色期待宽恕(role-expected forgiveness)、利己的宽恕(expedient forgiveness)和内部的宽恕(intrinsic forgiveness)。角色期待宽恕表面上有宽恕的行为表现,但受害者并没有真正宽恕冒犯者,仍感到恐惧、焦虑,心怀对冒犯者的憎恨。利己的宽恕也有明显的宽恕行为表现,但这种行为伴有敌意,宽恕被作为体现受害者道德优越感的手段,之所以宽恕冒犯者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宽宏大量的气度。内部的宽恕是一种真正的宽恕,受害者将对冒犯者的憎恨变为对其的仁慈和爱心这种宽恕是主动的、积极的、发自内心的。
宽恕是爱。我的宽恕是无条件 的,因为它提升了我的爱的体验。我必须要关爱每个人,他 们对于我的伤害并不能改变我对他们爱的感受。在这里,宽恕已经不再像阶段5那样由一定的社会关系来决定,宽恕者不会通过给予宽恕而来控制对 方,他仅仅给予宽恕。
资料来源:Enright,R.D.,Santos,M.J.D.,& Al-Mabuk,R.(1989).The adolescent as forgiver.Journal of Adolescence,12,p.96.
按照Enright等人的研究发现,宽恕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年龄阶段性差异,同时,在宽恕与公平发展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关系。公平与宗教和其中的不同性别个体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这些似乎与宽恕发展理论的关系都不太大。就像Kohlberg当年所做的研究一样,Enright和他的同事们提出宽恕与一定的个人发展阶段有关。在参考了Kohlberg的公平发展水平模型之后,他们发现青少年有关宽恕的理由儿童或成人初期不同。在这个阶段上他们看待宽恕的态度经常会受到来自同伴的劝说而改变。大部分青少年会在约十二三岁时进入第三阶段,并在到十五六岁的时候稳定下来。与之相对应的,儿童大都处在第二阶段,成人初期则处在第四阶段。Enright和他的同事们在较近期的研究中已经进一步证明了宽恕(和寻求宽恕的倾向)会伴随着人们的生命历程而逐渐发展成熟,其他一些学者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也都已经证明了这一观点。
在西方,最早阐释宽恕的文献可能是希伯来圣经和新约。希伯来圣经中的宽恕包含nasa、calacb和kapbar,意为神的宽恕,指上帝对罪人的罪恶的监视、保密、净化或消除。新约中的宽恕来源于希腊文apbiemi、apoluo、cbarizomai和agape,意为上帝消除、放弃、赦免对罪人的惩罚,同时恢复罪人同自己的和谐关系及满足自己对罪人的无条件的爱。
表1.公平与宽恕发展阶段比较
公平阶段
宽恕阶段
阶段1
惩罚与服从定向。我相信公平应该由一个可以作出惩罚的权威来决定。
报复性宽恕。当我采用同等水平的报复惩罚了对方之后,我就可以宽恕他了。
阶段2
相对公平。我采用互惠的方式来定义对待我的公平,如果你帮助了我,我必定要帮助你。
归还和补偿性宽恕。如果我能 够把我所失去的重新补偿回来,那么,我就会宽恕。或者,当 我如果不去宽恕而感到内疚时,我也会通过宽恕来去处这种内 疚。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宽恕(forgiveness)长期以来都是东西方哲学和神学探讨的一个主要课题,只是在最近的几十年,心理学家才开始研究宽恕这种心理现象。虽然宽恕的定义、宽恕的过程及宽恕的合理性尚存在着争论,但临床心理学家已出版了不少个案研究,表明宽恕的干预在临床上是很有助益的——它能有效地解决人们的抑郁、自责、后悔、内疚、愤怒、焦虑和恐惧等情绪问题,治疗那些在未成年时受过性虐待及无法接受父母或亲人的死亡的求治者,也有助于解决人格障碍、酗酒者家庭、婚姻关系破裂等问题。本文拟对宽恕的界定、与道德的关系、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作一初步的阐述。
3宽恕的影响因素
宽恕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转变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主客体关系因素,以及环境因素。 其中人格、共情、对客体行为的认知评价是主要影响因素。
3.1人格
已有的研究发现宽恕受人格特征的影响。Brown等人的研究表明,宽恕倾向与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与外倾性无显著相关。McCullough指出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与宽恕倾向具有高相关。 宜人性高的人乐于助人、富于同情心,他们擅长社会交往,通常比宜人性低的人经 历更少的人际冲突。 情绪稳定性高的人多表现为平静、 自我调适良好,不易于出现极端和不良的情绪反应。同时,McCullough 还指出宽恕倾向于宗教性和精神性存在相关。
1.3.宽恕的发展模式
宽恕的发展模式是对宽恕发生发展过程探讨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一。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是Enright对于宽恕发展阶段的研究。Enright和他的同时们提出了人们在宽恕中的四个典型的表现阶段:暴露阶段、决定阶段、操作阶段以及成果阶段。在暴露阶段,被冒犯者开始认识并感受到由特定冒犯事件所引起的深度负面情感,如悲伤、愤怒、焦虑、抑郁等,按照Enright的说法,在这个认知阶段,个体体验到想当大的情感打击,但是就是因为愤怒等负性情绪暴露了出来,才使得他们可能得以改变。第二阶段,决定阶段,被冒犯者意识到如果他们想要摆脱这种消极情感状态就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于是他们开始思考是否要原谅和饶恕那些冒犯者;第三阶段,操作阶段,被冒犯者开始以一种新的思维角度来对待自己受到的伤害,更好的去理解冒犯者;最后在成果阶段,被冒犯者开始体会到通过宽恕所带来的情感上的轻松,在宽恕他人的同时体验自己内心情感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