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教学设计学案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1、能从光照图中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3)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2、运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结合实例分析生活当中的地理问题(1)确定地方时;(2)确定地理纬度;(3)影子的长短变化与方向;(4)楼间距与楼高、太阳高度的关系;(5)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倾;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解读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教材正是抓住这两点来分析,教材设计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以及读图思考题,让学生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情况以及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情况。
2、学时:2学时3、知识结构先学习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再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涉及两个变量,一个是所求地地理纬度,一个是太阳直射点纬度,根据两个变量得出两个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
学习了太阳高度角,就要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教材重难点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但对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上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提问、读图、析图、绘图等将新旧知识搭桥,帮助学生克服认知困难。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了解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演示,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增强学生画图能力,总结规律的能力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最终得出结论。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难点巩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
教师姓名单位ຫໍສະໝຸດ 称填写时间学科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难点名称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即借位又退位的计算。
难点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由于 地轴的倾斜,地轴与轨道平面始终保持着大概66°34′的夹角,这样,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并决定了太阳可能直射的范围: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即直射点的纬度为0°;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S;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如果某地的纬度已经知道,依据下面的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此地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材解读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教材正是抓住这两点来分析,教材设计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以及读图思考题,让学生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情况以及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情况。
本节微课的设计紧扣住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再通过读图分析进一步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和纬度分布规律。
层层递进深化理解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和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1.联系实际,了解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
2.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3.通过读图分析,理解正午太阳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教学方法:演示法、讲解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展示图片观察得出太阳高度的定义:太阳光线与地面所成的夹角。
进一步观察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定义:某地地方时12时的时候,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需要指出:太阳高度角只有直射某点时太阳高度才为90°。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晨昏线附近为0°,在正午时升地最高。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说明:图中的δ表示太阳直射点A的纬度,φ表示已知地B的纬度,H表示已知地B正午时候的太阳高度。
请分别求证两幅图中的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何计算。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H=90°-|φ-δ|。
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4. 计算春秋分日下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66.5°N 23.5°N 0°23.5°S 66.5°S计算出结果:23.5°66.5°90°66.5°23.5°得出结论:纬度差越小,该地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高考地理 太阳高度角的分布教案
七、太阳高度角的分布教案1、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相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如图-1- )。
一般用H 表示,其大小范围 0°≤H ≤90°2、正午太阳高度:则是指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当地地方时 12 时的太阳高度。
注意最大的太阳高度并不一定等于90°除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等于90°其他的任何地方都小于90°其计算公式为:H=90°-纬度差(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且以直射点所在纬度为中心等距离对称。
春、秋分日和冬至、夏至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如图3所示。
提示:①.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均为0°。
②.6月22日前后——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为23.5°,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正午太阳高度小于0°,为负值)。
③.12月22日前后——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为23.5°,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正午太阳高度小于0°,为负值)。
④.距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①.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直射两次,直射日正午太阳高度为年内最大。
赤道上,春、秋二分日时正午太阳高度为年内最大,为90°;二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为年内最小,为66.5°。
6月22日,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年内最小值。
12月22日,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年内最小值,如图中b 点箭头所示。
②.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如图中c 点箭头所示):6月22日为年内最大值,12月22日达到年内最小值;北回归线上一年中有一次直射,即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③.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如图中a 点箭头所示):12月22日为年内最大值, 6月22日达到年内最小值;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直射,即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
太阳高度角教案:学习判断时间和方位
太阳高度角教案:学习判断时间和方位。
一、太阳高度角是什么?太阳高度角指的是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通俗的说就是太阳离地面的高低。
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单位是度数,它被定义为太阳光线与地面所在平面垂直线之间的夹角。
在天文学中,太阳高度角以太阳直射点为参考点,分别以正午和日出/日落为起点进行测量。
二、如何测量太阳高度角?在测量太阳高度角时,需要使用一些仪器来帮助我们进行测量。
这些仪器包括:1.倾斜仪:是一种测量倾斜角度的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测量太阳高度角。
2.水平仪:是一种测量水平面高度的仪器,也可以用来测量太阳高度角。
3.太阳高度角仪:是一种专门用来测量太阳高度角的仪器,它包括一个水平仪和一个倾斜仪,可以非常准确地测量太阳高度角。
三、太阳高度角的应用太阳高度角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判断时间和方位。
1.判断时间:我们可以利用太阳高度角来判断时间,因为太阳高度角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当太阳高度角是0度时,说明是早晨6点左右;当太阳高度角是90度时,说明是正午12点;当太阳高度角是180度时,说明是晚上6点左右。
通过测量太阳高度角,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当前的时间。
2.判断方位:除了判断时间,我们还可以利用太阳高度角来判断方位。
在正午时,当太阳高度角是90度时,太阳光线垂直地面,也就是说当我们朝向太阳时,正前方就是南方,正后方就是北方。
而在其他时间,由于太阳光线的角度不同,我们只需通过一些简单的规律,就可以很准确地判断出方位。
结语:太阳高度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测量太阳高度角,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时间和方位。
掌握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和应用,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太阳高度角的意义和作用,更加便利地利用太阳高度角来判断时间和方位。
太阳高度角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1、能从光照图中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3)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2、运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结合实例分析生活当中的地理问题(1)确定地方时;(2)确定地理纬度;(3)影子的长短变化与方向;(4)楼间距与楼高、太阳高度的关系;(5)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倾角;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解读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教材正是抓住这两点来分析,教材设计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以及读图思考题,让学生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情况以及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情况。
2、学时:2学时3、知识结构先学习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再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涉及两个变量,一个是所求地地理纬度,一个是太阳直射点纬度,根据两个变量得出两个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学习了太阳高度角,就要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教材重难点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但对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上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提问、读图、析图、绘图等将新旧知识搭桥,帮助学生克服认知困难。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了解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演示,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增强学生画图能力,总结规律的能力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得出的规律,并将此结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活动方案
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活动方案一、方案名称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活动方案二、测量目的1. 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意义。
2.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
三、测量原理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 = 90° - φ - δ ,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角,φ为当地地理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当地所在半球时,δ取正值;反之,取负值。
四、测量地点选择1. 选择开阔、无遮挡的场地,如学校操场、广场等。
2. 场地周围最好有标志性建筑物或固定的测量参照点,以便准确测量和记录。
五、测量工具准备1. 直杆:一根长度适中(例如2米左右)、垂直性好的直杆。
2. 量角器:用于测量直杆影子与地面的夹角。
3. 皮尺:测量直杆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
4. 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时间、直杆长度、影子长度等数据。
5. 指南针:确定方向,找到正南方向,以确保测量是在正午时分进行。
六、实施步骤1. 测量前准备(1) 在选定的测量地点,将直杆垂直插入地面,确保直杆稳固。
(2) 使用指南针确定正南方向,在直杆正南方向的地面上做一个标记,以便测量影子的长度。
(3) 安排专人负责记录数据,包括日期、测量开始时间、天气状况等基本信息。
2. 正午时分测量(1) 接近正午时,开始密切观察直杆影子的变化。
当影子最短时,即为正午时分。
(2) 迅速使用皮尺测量直杆影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 使用量角器测量直杆影子与地面的夹角,这个夹角就是我们要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所需的关键数据,同样做好记录。
3. 数据处理(1) 根据测量得到的直杆长度和影子长度,利用三角函数关系(tanH = 直杆长度 / 影子长度)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近似值。
(2) 将计算得到的值与根据日期查询到的太阳直射点纬度,代入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进行验证和修正。
4. 多次测量与结果分析(1) 在不同日期、不同季节进行多次测量,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完整版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节课内容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之一。
教材首先讲述了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然后重点阐释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
本节内容知识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和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在讲课的时候尽量遵照“抽象知识形象化”的原则。
在讲太阳高度的时候,教材中没有太阳高度的概念及其图像,只有简单的描述。
教师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对太阳高度的直观感受,然后加以多媒体图像及动画的展示,帮助其理解。
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学生日常生活比较熟悉并且容易理解,但是一年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学生感受不深,需要我们教师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借助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图形分析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规律。
这比教师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要印象深刻。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我们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应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和事例和之有关,并列举事例(如建筑物采光,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等)进行分析讨论,使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激发其学习地理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示意图和多媒体演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联系实际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实际应用。
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纬度分布规律、季节分布规律)四、教法:探究式、启发式教学五、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六、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用多媒体播放“麦当劳户外创意广告”画面,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引入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得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说出太阳高度的概念,大部分学生可以说出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地球运动(9)----太阳高度角教案
1、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中测1 )
2、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中测2)
15’
1给出两种讨论情况,先让学生试一试(K2-K3)
2教师要针对性辅导
3分布规律探讨(K4-K5)
4小组呈现,师生交互
三、正午太阳(中测3)
2、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中测4)
3、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图
20’
师生互动完成中测,强化知识(K7-K11)
板
书
设
计
地球运动(9)----太阳高度角
1、概念
2、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3、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设计教师
审核
教师
使用
教师
编号
必修一12
课题
地球运动(9)----太阳高度角
课型
新授课程
学习目标
1、理解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内涵2能够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分解目标&实施目标
T
方法£策略
反思£自评
一、概念分析
------太阳高度角
5’
教师绘图,举例,把这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务必形象生动讲清楚(K1)
正午太阳高度角优秀教案
极点处影子问题:北极点影子南极点影子
不同纬度正午影子地朝向
不同纬度正午影子地朝向规律:
北回归线以北(除北极):正午影子全年朝
南回归线以南(除南极):正午影子全年朝
太阳高度地分布规律(3)
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影子:
影子朝正北或正南时当地时间为点
极昼区影子问题
北半球夏半年: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升,落,正午在.影子日出朝向日落朝向正午朝向
南半球夏半年: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升,落,正午在.影子日出朝向日落朝向正午朝向
例1.a、b两城,6月22日和12月22日正午,旗杆影长及朝向如图所示.关于a、b两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状况地说法正确地是( C )
(1)②表示地地点是_______,判断理由是_ __ _ __ _.该地夏半年太阳高度h地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地纬度是______
(3)四地中,发生极昼现象地是____地.这一天地球上发生极昼现象地地区是_______
(4)④表示地地方是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
A.甲B.乙C.丙D.丁
课后练习:
图3—9是我国西藏某地6月22日太阳高度地日变化示意图(未考虑海拔等因素).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地地理坐标为( )
30°N,90°EB.16°52′N,105°E
C.23°26′N,120°ED.36°52′N,150°E
2.此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北京时间( )
(1)该地纬度位置是( )
A. 10°NB. 10°S
C. 13°26´ND. 13°26´S
(2)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角H的计算
(1)计算公式:H= 90°—纬度差(纬间距) tanH=杆长/杆影长。
纬度差指该地与直射点间的纬度之差。
同半球时等于两地纬度之差;异半球时等于两地纬度值之和。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上为0,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
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计算楼距。
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
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
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公式:L=Hcotθ L楼间距;H前一楼高;θ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②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公式:α=90o-H α太阳能集热板与地平面的夹角;H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教案
高中地理计算题之一: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太阳高度角的概念、规律、计算能力目标:会计算太阳高度角,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培养读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对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读图探究法、问题启发法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提问:你家住在几楼?冬天阳光能够从你家窗户照进来吗?你家所在小区的楼房间距大约有多大?我国《建筑规划设计有关规定》黑龙江漠河:南北向住宅间距不得小于南方楼高1.8倍.山西太原:南北向住宅间距不得小于南方楼高的1.5倍.海南三亚:南北向住宅间距不得小于南方楼高的1.2倍.(二)教学内容1、概念: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即图1中的H。
若是当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日出和日落时太阳高度为0。
地平面学生绘制太阳高度角:作F点的太阳高度角提示:作太阳高度角要找到两条线:太阳光线:太阳光线都是平行线地平线:即圆的切线2、考察要点:(1)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①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往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因此:已知某一正午太阳高度角,一般有两条纬线等于此度数)。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时最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时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并且该地若在北半球则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③最值: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2)计算公式:H=90°-两地纬度间隔注:“两地纬度间隔”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所求点的纬度A 之间的间隔例题:如右图,求A、B的太阳高度角B3、应用及典型例题:(1)楼间距问题:楼间距问题实际是一个影长的问题。
太阳高度角测量活动课题研究案例
太阳高度角测量活动课题研究案例太阳高度角测量活动是一种基于实地测量的自然科学教育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深入理解天文学中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一、活动准备1.人员:活动主要针对初中高中的学生群体,需有一名活动策划人员和若干名指导教师。
2.场地:选择适合进行露天活动的场地,最好能够观测到太阳,如学校的操场、校园周边的公园等。
3.设备:必备设备包括直尺、量角器、指南针等,可以借助测量软件辅助测量,如天球仪软件等。
建议教师提前准备好所需设备,并向学生进行操作指导。
4.时间:太阳高度角测量活动一般在晴朗天气下进行,最好选择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刻进行测量,如上午10点至中午12点、下午2点至下午4点等。
二、活动流程1.理论知识讲解: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太阳高度角的概念,阐述测量方法,并介绍指南针、直尺、量角器等设备的使用方法。
2.实地测量:在选定的场地里,学生根据讲解和操作指导,进行实地测量。
测量时需注意保持设备平稳,并利用直尺和量角器相互配合,保证测量精度。
3.测量结果处理: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太阳高度角,探讨其中的相关知识点。
4.讨论分析:学生围绕太阳高度角测量的原理、方法、误差等问题进行讨论,进行收获分享,并探讨天文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三、评估方法1.观察记录评估:教师通过实地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巧。
2.测量结果分析:学生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并给出综合分析与解释,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结果和讨论成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活动总结评估: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和反馈,了解学生的收获和进步,加深学生对太阳高度角等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
四、活动效果通过太阳高度角测量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天文学领域的知识,更锻炼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此外,这种活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规律和物理学原理的理解和认知。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复习教案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 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及其变化规律。
3.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地理现象。
2.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及其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 90°纬度+ 太阳赤纬角太阳赤纬角= 23.45°cos(360°/365 (日期8))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日期和太阳赤纬角的变化而变化。
3. 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举例: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及其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产生的地理意义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巩固所学知识。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 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讲解太阳赤纬角的计算方法。
3. 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日期和太阳赤纬角的变化规律。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 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及其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的内容,是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之一,是地球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
教材首先讲述了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然后重点阐释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
掌握了这些内容,就能够懂得身边很多自然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并为下一步理解大气运动、水循环等其他地理要素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度大,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费力,很难建立空间概念。
化解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画立体图,或用电脑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示意图、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演示等方法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联系实际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实际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纬度分布规律、季节分布规律)。
五、教学环境本节内容比较抽象,运用多媒体,能够让孩子们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运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其带来的地理意义。
因此,选择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六、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此教师制作了微课帮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突破重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微课中采用了视频、图片、FLASH动画、示意图等方式辅助教学。
课上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分析实际问题。
七、教学过程导入: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太阳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动,这就使得正午太阳高度出现变化,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之一。
教材重点阐释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
虽然学生在初中地理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太阳高度的基本知识以及生活中获得的经验。
但由于本节内容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和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很高。
故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仍然会有困难。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建立其空间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示意图和多媒体演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联系实际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实际应用。
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纬度分布规律、季节分布规律)四、教法: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五、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六、实验用具:地球仪、橡皮泥、便签纸、红墨水、牙签实验分组:4〜6人一组知识点二:冬夏至口口地位置关系。
<<>图锻从现规 析,生的结能 ,力学杂总的。
图能炼纷象律力知识点三:冬夏至口太阳光照图 学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正确 的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 度的相关概念。
理解和掌握二 分二至口的口地关系和冬夏至 口太阳光照图形成原因及特 点。
理解不同纬度天顶的位置 差异的原因。
夏至口― 冬至日 知识点四:不同纬度地平面和天顶位置。
J n拟至正太高角布 O模夏口午阳度分规律第一步:假设太阳位于右手一侧。
在左手 侧正确摆出夏至口地球仪位置学生动手制作夏至口正午太阳 高度角分布规律地理小实验。
第二步:找到时刻处于正午的经线。
学生动手 制作。
激 发学生学 习地理的 热情,让 学生在快 乐中学 习。
学生通过 自己的制第三步:用牙签代表太阳光线的照 射角度。
模拟出夏至日南北纬 60°、南北回归线、赤道等地正午太阳高 度的位置。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与计算
目录 CONTENT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太阳高度角基本概念 • 测量方法与步骤 • 计算方法与公式推导 • 实验数据分析与解读 •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太阳高度角定义及意义
太阳高度角定义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 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以度为 单位来衡量。
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角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 变化。
在一年之内,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和 最小值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在一天之内,太阳高度角从早晨的最 小值逐渐增大,到中午达到最大值, 然后逐渐减小,到傍晚又达到最小值 。
影响太阳高度角因素
01
02
03
04
地理位置
不同纬度和经度的地区,太阳 高度角的大小和变化规律不同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太阳高度角知 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利用日 晷来判断时间等。
拓展延伸:日晷制作及应用
日晷的原理
日晷是利用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来 判断时间的古老工具。它通过测 量太阳光线在晷面上的投影位置
来确定时间。
日晷的制作方法
学生们可以尝试使用纸板、木棒 等简易材料制作日晷。在制作过 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倾斜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根据地理位置、日期和时间,可以利用公式或表格计算出太阳高度 角。这对于农业生产、建筑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评价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 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于太阳高 度角的测量和计算表现出浓厚的
兴趣。
认真完成实验任务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们认真按照老 师的指导进行操作,积极记录实验 数据,并尝试分析实验结果。
昼夜交替与太阳高度角教案
昼夜交替与太阳高度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2).理解晨昏线的特点、判断方法及应用;(3).理解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的变化(4).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二.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昼夜交替的原因(2).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的变化(3).晨昏线的特点、判断方法及应用;2.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读(2).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的变化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四.课型:新课五.教具: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等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地球有自转和公转这两种运动形式,地球上许多的地理现象都与之密切相关,探究这些相关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是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
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一)昼夜交替学生看书归纳昼夜现象成因,昼夜交替成因及其周期,意义,昼夜的标志,看学生情况进行讲解,强调意义。
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某一个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大家看,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这个分界线就是晨昏线,也叫晨昏圈,看投影,找出晨昏线上面特殊的点及其意义,再引导学生归纳出根据什么来判断哪是晨线哪是昏线(二).晨线、昏线的标志—晨昏线(圈)1.晨昏线的概念及组成看图了解晨昏线的组成,找出晨昏线上面纬度的最高点,用动画来演示位置的变化,用图片展示界点在特殊时候的位置,让学生归纳晨昏线与经线圈、纬线圈的位置关系2.晨线、昏线的判别—自转法先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再判断昼夜半球,最后确定是昏线还是昏线看图观察思考:晨昏线是什么形状的?与太阳光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3.晨昏线的特点:(1)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一个大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2、通过读图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3、通过读图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提出疑问,质疑探究。
2、在读图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情感与态度:结合身边的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2、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教学难点】1、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时间】10月12日、10月13日
“加1”:课前预习:课本P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预习材料,优化设计14页有关太阳高度角的内容。
21
第1时导学案提纲:
学习目标:1、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2、通过读图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7”环节:
一、导。
导入新课,讲明学习目标、重难点。
(图片导入:“阳光花园”的困惑)
二、思:自主学习。
问题一、太阳高度的基本概念(理解)
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
2、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读太阳高
度的日变化图,完成:(1)在图中找出正午太阳高度: H 。
(2)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高度为多少?(3)比较白昼和黑夜太阳
高度与0。
的关系。
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高度为0;白昼的太阳高度大于0。
;黑夜太阳高
度小于0。
问题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重点难点)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活动1,读正午太阳高度角预习材料中的“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图或地图册P16,完成思考问题。
(1)、读“二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图,思考:太阳直射哪条纬线?比较北回归线、北极圈和北极点三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太阳直射赤道;北回归线的大于北极圈,而北极圈得大于北极点
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规律为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读“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图,思考:太阳直射哪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读“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图,思考:太阳直射哪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总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活动2,读太阳高度角预习材料中的“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图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完成下列表格。
【拓展】如图12,比较A、B、C、D四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A大于B大于C大于D
三、议:合作探究。
要求:各小组针对上述问题,动笔答题,同桌互查。
组内展示、矫正。
在组长带领下,小组内讨论上述问题,组长简单记出要点,寻找正确答案并质疑(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展:展示反馈。
各小组派代表上去展示。
五、评:补充、点评、精讲。
六、助:组内帮助还没有理解或掌握的难点。
七、测:巩固检测:见课件.
1.正午太阳高度是()
A.一定大于0 B.是当地区时12点的太阳高度C.一定是90 D.是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
2.同一条纬线上,各地()
A.地方时相同B.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获得太阳辐射相同D.日出、日落区时相同3.北京市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按日期的排列,正确的是()
A.7月1日,3月1日,1月1日B.5月1日,1月1日,3月1日
C.3月1日,5月1日,1月1日D.1月1日,5月1日,3月1日
4、读图题:
(1)这一天是日的阳光照射图,此时我国的节气是。
(2)太阳直射点的纬线是。
这天,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是。
知识小结:
①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递减。
②夏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
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冬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
以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
一年中的最小值。
④春秋分:由向南北两极递减。
课后作业:
想想:某地中午太阳高度角如何计算,它与某地所在的纬度、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有何
加2:课外作业(完成太阳高度角精选作业)
加3:辅导对象、内容与措施。
教学反思:
第2时导学案提纲:
学习目标:1、通过读图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2、在读图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重点: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学习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教学“7”环节:
一、导。
导入新课,讲明学习目标、重难点。
(复习式导入)
二、思:自主学习。
问题: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活动3,读下图,总结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H= 90。
- ∠1 ; H= 90。
- ∠1 ;∠1= α-β;∠1= α+β;
所以H=
β
α-
-
90
所以H=
β
α+
-
90
;
(α表示所求地点纬度,β太阳直射点纬度。
)
(1)总结公式:H=
-
90
纬度差(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距离。
)
(2) 比较判断:①同一日,比较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实际上是比较两地到直射点的纬距。
②同一地点,比较不同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实际上也是比较该地点到直射点的纬距。
【试一试】1、夏至日,10°N,10°S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多少?
夏至日,10°N,10°S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76°34′和56°34′
2、澧县(约30°N),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高度分别为多少?
春分( 60° ) 夏至( 83°26′ ) 秋分( 60° ) 冬至( 36°34′ )
【拓展】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如果某地一天中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那么此时该地的地方时为12时。
(2)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一般太阳方位与物影朝向相反。
但是,极点一致,即北极太阳永远在南,影子也永远朝南;南极则相反。
(3)太阳能热水器倾角问题
太阳能热水器倾角为90度减去当地正午太阳高度
(4)确定楼房高度和间距
楼房高度和间距以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小的那天作为参考条件。
三、议:合作探究。
要求:各小组针对上述问题,动笔答题,同桌互查。
组内展示、矫正。
在组长带领下,小组内讨论上述问题,组长简单记出要点,寻找正确答案并质疑(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展:展示反馈。
各小组派代表上去展示。
五、评:补充、点评、精讲。
六、助:组内帮助还没有理解或掌握的难点。
七、测:巩固检测:见课件.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影子朝向北,夏至日时影子最短,冬至日时影子最长。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情况相反。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开发商在某
城市(36º 34′N )建造的两幢商品住宅楼。
一居民购买了位于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要使北楼终年阳光不被挡住,两楼之间的楼距至少应为多少米?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30°,所以两楼之间的楼距大约为51米。
某中学(36°N,113°E)一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所示,将热水器装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
据此回答:当地楼房影子最长时,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B)
A.23.5°B.59.5°C.66.5°D.36°
知识小结:记住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并学会运用。
H=
加3:课外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