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五德”与儒家“五常”之伦理比较探析
传统文化的五伦(传统五伦是指)
传统文化的五伦(传统五伦是指)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的五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五伦是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什么是五伦八德2、什么是五伦、五常和五德?3、五伦是什么意思呢?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伦”指什么?什么是五伦八德五伦是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包括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八德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具体解释:1、父子有亲即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
2、君臣有义即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
3、夫妇有别即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
4、长幼有序即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
5、朋友有信即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6、孝,就是孝顺。
孝顺父母是为子女服务的责任,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子女的恩惠。
7、悌,就是悌敬。
悌敬兄长,这是作弟弟的本份,悌敬就是报答兄长的恩。
8、忠,就是尽忠。
忠于国家是公民的责任,尽忠就是报答国家的恩情。
9、信,就是信用。
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笃敬,不可失去信用。
10、礼,就是礼节。
见面要遵守礼仪,礼貌。
11、义,就是道义。
为了正义,必须有勇气和勇气的精神。
无论谁有困难,都应该尽力帮助,不起盗心,不要利用别人,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12、廉,就是廉洁。
廉洁自律,以清廉为乐,洁身自爱,廉洁奉公。
13、耻。
就是羞耻。
不要做任何不合理或违背良心的事。
人若无耻,就如畜类。
扩展资料:五伦八德之歌:众位朋友个个要牢记,五伦八德时事要注意;第一君臣有情又有义,君正臣忠治国是根基;第二父母对子要仁慈,子报亲恩人生之第一;第三夫妻恩爱不可欺,夫唱妇随遇事多商议;第四兄弟之间如手足,和和气气家产勿争执;第五朋友讲信讲友谊,道德往来贫富莫要欺。
以上乃是五伦之大意,人人遵五伦上天欢喜;再将八德内容说仔细,是孝梯忠信礼仪廉耻。
第一孝道百行孝为先,父母恩情德高如泰山;无孝如树无根水无源,后来必定回报遭天谴。
第二悌道既是同胞情,兄弟姊妹乃是一母生;兄宽弟忍不失手足情,一团和气家业无吵争。
儒家的三纲四维五伦五常八德
儒家的三纲四维五伦五常八德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四维” 一日礼,二日义,三日廉,四日耻;管子日:“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五伦”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八德”孝者,敬顺长辈之心。
弟者,兄友弟恭之心。
忠者,赤诚尽己之心。
信者,敬慕不欺之心。
礼者,辞让节制之心。
义者,公道端正之心。
廉者,坚定高节之心。
耻者,惭愧忏悔之心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思考摘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浩瀚渊博,但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仁”是儒家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其基本思想是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德教为先、修身为本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具有历史悠久、良莠杂陈等特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基本内容;基本思想;特点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7)03-0 006-05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问题,其前提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进行扬弃。
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凝聚一个民族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在新世纪新阶段,理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道德积极进步的作用。
什么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什么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
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首先是:【五伦】1.父子有亲:父与子之间有骨肉之亲,父慈子孝。
2.君臣有义: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君为臣想,臣对君忠。
3.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挚爱,又内外有别。
4.长幼有序:老少之间有尊卑,兄友弟恭之序。
5.朋友有信 ;朋友间有诚信之德,不论贫富一视同仁,以德来往。
五种人伦关系,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五常】仁:仁,人也。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彼此尊重、融洽和谐,即为仁。
凡事不能执着的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自私刻薄,应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心怀慈悲,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懂得爱人即为仁。
义:义,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他人有难时不落井下石,尽所能出手帮人一把,即为义。
追求正义,见义勇为,重义轻利,扶危济困,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礼:就是礼节。
遵守礼仪,以礼待人。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智,知道日常的东西。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不为凡事所恼;就叫智。
信:信,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
【四维】礼:上下、长幼、地位的等级秩序。
义: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
廉:坦荡无私,清正廉洁。
耻:对坏事的羞耻心。
【八德】孝孝字半老半子,言亲已老半入土,为子就是手足以奉养扶持。
所谓“百善孝为先”。
父母养子成人,恩深如似海,德高如泰山,一朝一夕一举一动难言尽述,父母爱子无微不至,辛苦不辞冒险不退,始终不倦劳而不怨,爱子一生至死不变。
儒家五常文化文字解读 -回复
儒家五常文化文字解读-回复“儒家五常文化文字解读”儒家五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词汇代表了儒家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这五常在儒家经典中被频繁提及,其含义和内涵为人们探讨和理解。
首先,我们来看看“仁”。
《大学》中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里的“格物致知”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的一种表现。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来学习和认识。
儒家强调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仁,包括待人友善、宽容谦和、尊重他人。
儒家的仁主张是一种有温度、有爱心、有耐心的待人之道。
第二个常是“义”,义是对于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的遵守。
义在儒家文化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保持和谐和平等。
儒家追求的是一种公正和正义,通过遵循义的准则,可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儒家思想中的义反映了官民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中应有的尊重、忠诚和协调。
第三个常是“礼”,礼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礼乃人伦之纲常,人类社会中的各种规范和仪式都是基于礼进行塑造的。
儒家认为,通过参与礼仪活动,可以培养人们的修养,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信仰。
同样,礼还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并规定人们的行为和言语。
儒家强调通过持之以恒地参与和遵守礼仪,可以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接下来是“智”,智在儒家五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智指的是所谓的“守中”和“正直”,儒家认为人们应该明辨是非、善恶,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来提高智慧和见识。
儒家认为,智慧是人类能够区别真伪和公正的重要品质。
通过追求智慧,人们可以保持心智的清醒和正直的品质,从而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世界。
最后是“信”,信是儒家经典中提及频繁的词汇之一。
信在儒家文化中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
信包含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忠诚以及一种守信的品质。
儒家认为,一个社会如果缺乏信任和诚信,就会破坏与他人的良好关系,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从儒家视角解读武德之“仁”、“义”、“信”
量招法甚至进行实战对抗的过程中, 往往强调 “ 点到为止”, 即 拳宜作正大之事 , 可恃艺为非, 不 以致损行败德 , 辱身丧命 ” ,
主 要 体 验 武 术套 路 的发 挥 和 技 术 的 进 步 , 会 武 术 方 法 , 严 这恰恰 是传统 武德对传统 文化 的伦 理价值体系的一种承袭和 体 而
“ ” 儒 家 思想 的核 心 概 念 所 在 , 仁 是 因此 也 是 武 德 的 终极 在 武 术 范 畴 内可 以理 解 为 “ ” 仁 的化 现 , 武德 体 系 的 中枢 , 是 是 价 值 依 托 。 个 “ ” 几 乎 囊 括 了儒 家 思 想 对 于人 的 道 德 修 对 “ 一 仁 字 仁”的一 种实 践 层面 的体 验 。 如果说 “ ” 每 一 位 习武 之 人 仁 是 为 的全 部 伦 理 责 任 的 投 射 ,自然 也 是 习武 之 人 所 应 具 备和 追 求 所 追求的那种 “ 仁者无敌”的境界 , 那么 “ 就 是每个武者为 义”
继而拓展为要忠于 民族、 社稷 、 正义与事业” 宽恕, 。 就是要与 系中的神、 骨三个层次, 气、 与武术精神所谓的 “ 内外兼修”的意 人 为善, 宽以待人 , 以爱人之心宽恕他 人, 求得人际关系的祥和 蕴 不 谋而 合。
l
12人论 6 民 I 1坛
责 编, 晓 张
性 和 发 展 性 的陈 述 , 即只有心 存 “ ” 能 “ 敌 于 天 下 ” 心 念 无 义 为 盗。”自古 以来 , 侠 仗 义 且保 家 卫 国历 来 就 是 武 林 中 仁 才 无 , 行 不杀 之心 , 能 真正 俘获 人 心。 才
人毕生追求的梦想和信仰。 之所 以成为 “ 大义” 就是因为这种 , “ 义”不再是个 体对个 体的救济和关注 , 而是 上升到为 国家 民 族荣誉及 关乎其生死存亡 的至高利益的挺身而出, 万死 不辞。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讲解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讲解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古代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儒家思想
的核心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最高的道德之本”。
以下从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四个方面阐述。
一、五伦
五伦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
君臣伦是指上下级
之间的关系,父子伦则是亲子之间的关系,兄弟伦是指兄弟之间的关系,夫妻伦则是指夫妻之间的关系,朋友伦是指友谊之间的关系。
五
伦中的各种关系,都有着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二、五常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仁是代表慈爱之心,义是代表对
人对事有所原则的意义,礼是代表一种行为规范,智是代表理智思考
的态度,信是代表信守信用的职业道德。
三、四维
四维是指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四个方面。
它也是五伦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五伦中每个伦的维度。
每个维度代表着该伦关系中的
核心价值和重点关注的方面。
四维要求人们必须切实履行伦理责任,
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各司其职。
四、八德
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是指百善之首,是对父母的尊重和照顾,悌是兄弟之爱,是对兄弟的尊重和照顾,忠
是指对国家和组织的忠诚,信是任何行为的基础,礼是社会道德准则,义是做事有原则有底线,廉是指廉洁正直,耻是指道德感和自尊心。
通过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讲解,我们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理解和认识。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精髓,它对于
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尽力学习
和传承。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意义
父子有亲
第一個是「父子有親」,親是親愛這是 天然的,絕對不是有人教的,從什麼時 候最容易看得出來 從小孩、嬰兒.你 看看二、三歲到五、六歲,這個時候 所謂是天真爛漫.天就是天然的、自 然的,父母之愛護子女無微不至.有人 教他嗎 這個愛是發自於真誠、發自 於真心,是沒有條件的.絕對沒有想到 我現在照顧你,你將來長大要怎麼樣 報答我、孝順我,沒有這個念頭.
•智
• 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 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 了,就叫智.
•信
• 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 能均靠言传身教.别人用生命 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 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信者,实为 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 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 骗人.
四维,即礼、义、廉、耻. 礼
上下、贵贱、 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
朋友有信
• 朋友有信,这个信是指信用,也指信义.义 就是正当的事,也就是说朋友相交往也 有道义,也有应该尽的本分.孔夫子说民 无信不立,一个人没有信用,在家庭都不 能立足,在社会就更难以立足.
• 2、五常
• 即仁、义、礼、智、信,是用 以调整、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 则.
•仁
• 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 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 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 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 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 仁.
义
义就是做事能合正道的意思,为人不 可做不正之事,虽天下财物为人人所 喜爱, 但需要用正义而取,若用不义横 财逆取,损人利己,最后必定受祸失败, 所以正义君子,不但不贪不义之财,以 疏财仗义,救济诸善等,神钦人仰,光前 裕后,留美名万古矣.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十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礼义之邦”中华的传统美德,是华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华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华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
“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华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国儒家伦理思想总结为
中国儒家伦理思想总结为中国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人民的影响,并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伦理思想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修养、政治治理等方面,融入了众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下面将对中国儒家伦理思想进行总结。
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
儒家认为,“仁”是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特性,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
仁者爱人,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福祉,追求和平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通过仁的实践,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儒家伦理思想提倡“五常”。
五常分别是:仁、义、礼、智、信。
仁即为关怀他人,进行慈善活动;义即为民主及公正;礼则是指社会的规范与礼仪;智是指智慧,也就是知识的追求,同时也包括道德上的明辨正误;信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诚实。
儒家伦理思想强调“家庭伦理”。
家庭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儒家提倡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倡导和谐的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
通过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儒家伦理思想强调“君子风范”。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培养,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一个君子应该以仁、义、礼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并通过良好的品德影响他人。
儒家强调个人的自律和自我克制,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儒家伦理思想强调“政府治理”。
儒家认为政府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力量。
政府要以仁义为准绳,保证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同时,儒家也强调政府应该关注人民的疾苦,积极为人民谋福祉,通过公正的政策和良好的治理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儒家伦理思想重视个人的修养与发展,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政府的良好治理。
这些思想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伦理思想在中国的社会道德建设、教育体系、行为准则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五行”“五常”与“五德”
“五行”“五常”与“五德”作者:舒大刚申圣超来源:《湖湘论坛》2017年第03期摘要: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以其简单明了、切实可行的方式深入人心,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余年。
儒家学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征,它不仅兼收并蓄、取百家之长,而且因地变迁、各呈意态,地处西南的蜀学便是很好的例证。
与关学、洛学、闽学、湘学和浙学等各方道统重实践不同的是,蜀学将儒家思想与道家理念相结合,创造性地构建了“道德仁义礼”的核心价值结构,可视其道统体系。
认真挖掘这一价值体系,对于改善当下华而不实的学风和人心不古的世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蜀学;道统;道德仁义礼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7)03-0156-08自老子、孔子而后,诸子圣贤各有所主,“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倪)良贵后”[1]。
可见,诸子学术皆有自己的核心价值。
实际上,纵观中华学术史,一切成熟的学术无不如此,“蜀学”亦不例外。
蜀学源远流长且极具特色,与其它地域性文化一道,成为祖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蜀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北有秦岭、大巴山,西、南有高原,东有三峡,同时“栈道千里,无所不通”[2],正是由于其相对独立且不封闭的地理环境,才使得蜀学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征。
作为一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学术流派,蜀学根植于巴蜀大地,但其影响所及却远远超出了巴蜀地域,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学派。
一、从“五行”到“五常”:儒学的核心精神与道统之传关于“道统”一词,学界历来歧说纷纭。
就新近观点而论,即有“关于中国文化及哲学的核心和普遍范畴——道的理论和传授形式及其发展演变的思想体系”[3]2和“在思想领域以儒家内圣之学建构起来的能够正确把握儒家思想原则的传道谱系”[4]等说法。
前者重在“道”的内涵阐述,后者重在“道”的传承谱系。
儒家“五常”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儒家“五常”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李雨桐摘要:“仁”“义”“礼”“智”“信”思想作为儒家“五常”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
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将会更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本文旨在着重分析儒家“五常”价值观后,借古看今,更好地发展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关键词:“五常”价值观;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大学生道德教育作者简介:李雨桐,女,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一、儒家“五常”价值观内涵儒家经典的“五常”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思想,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理解为,“仁”指仁爱,“义”指正义,“礼”指文明,“智”指智慧,“信”指诚信。
它最早由孔子提出,孔子指出“仁、义、礼”三德,后孟子将其延伸为“仁、义、礼、智”四德,最后由董仲舒将其归纳为“仁、义、礼、智、信”五德,被后人称为“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重要的因素。
二、儒家“五常”价值观具体内容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的儒家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启示作用。
分析了“五常”儒学价值观内涵和具体内容后,更容易发掘出其先进的方面,借鉴到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对“仁”的解读“仁”,在商周及之前主要是指爱自己的亲人,到春秋时期特别是孔子时,“仁”便有了爱“普通人”的意义。
《论语·颜渊》中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孔子定义的“仁”对比前人已有了更广的意义。
孔子主张对他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孔子提倡“仁”要爱“普通人”的表现。
孟子提出“仁者爱人”,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仁者无不爱”,表现出其认为“仁”不仅“仁民”而且要“爱物”,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拓宽了“仁”的范围。
儒家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
儒家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这五种精神信念与行为规范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是社会上广为认同的德行规范,孔子继承了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泽于后世。
董仲舒《天人三策》:“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伤也。
”之所以将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之道”,是因为“常”表达的是永恒不变之义。
“五常”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最高伦理准则,当今虽不再有“五常”的提法,但是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理念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什么是“仁”?“仁”的思想是《论语》积极因素中的精华,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居五常之首的地位,其他的礼、义、智、信无不围绕“仁”展开。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
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
儒家认为应当用“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则是“仁”的根本。
如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十分透彻地理解了孔子的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所说的“忠恕”就是“仁”。
孔子对子贡说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样体现了“仁”的思想。
此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是“仁”。
孟子则对“仁”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是一个人仁德的开始。
”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把“仁”上升到人本性的高度。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则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国”,要重视个人品德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这也要求领导者要给民众实惠。
什么是“义”?义,是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规范之一。
“义”的本义是指合宜的行为表现,而这种合宜的判断标准是社会公认的准则,“义”的繁体字为“義”,在造字上含有群我关系的因素,也就是说令自己的言行符合群体的规范要求者乃称之为“义”。
论儒家“五常”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启示
论儒家“五常”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启示论儒家“五常”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启示儒家“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它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的以伦理为基本要求的儒家道德规范体系,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人伦纲常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尽管儒家“五常”从根本上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服务的,但其中也体现了在当代社会语境下人们的行为规范,是中华民族留下来的丰富的道德精神财富,仍然可供我们批判借鉴,为构建当代人们和谐的人际关系服务。
一、仁: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情感基础在“五常”的内部构成中,诸多儒家学者都将“仁”作为五常的核心。
“仁”范畴源于《尚书》,是孔子和孟子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周代“亲亲”、“仁民”、“敬德保民”、“忠厚”等仁爱思想的基础上,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概括提升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
仁的核心是爱人。
孔子最早以“爱人”解释仁,是说对他人应该同情、关心和爱护。
孟子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反思,认为仁是人的本性之中所固有的一种内在的情感。
他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在其有仁义礼智。
”(《孟子·离娄下》)孟子还认为,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的精义是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人的价值,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爱天下人,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爱一定是真诚的,无私的。
要爱人,还要推己及人。
任何人不能凭自己的好恶为标准来处理人际关系,不能不加分析地以个人的利益为待人处事的原则(《论语·雍也》)“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凡是自己认为是好的事情,就应该推及到他人身上。
反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厌恶的、不愿干的,就不要要求、希望别人去干,更不能勉强别人去干。
推己及人是以行为主体在人际关系中的亲身体验为出发点,从他人对自己的行为中切身感受这种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利弊,从而认识到自己对他人的要求正好也是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并由此决定自己的行为准则。
简述中国传统伦理核心儒家五常的基本含义
简述中国传统伦理核心儒家五常的基本含义
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儒家的五常。
五常是儒家学说中的基本价值观,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
首先是仁,仁是指对他人的关怀、爱护和尊重。
在儒家伦理中,仁是最重要的美德,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
儒家强调,一个人应该始终以仁为标准来对待他人,以善良的心态去关爱他人,同时也要以仁为准则要求自己的行为。
其次是义,义是指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遵守社会和道德规范,做到公平、公正、诚实和忠诚。
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于社会的整体利益,个人行为应该符合公共利益和社会伦理。
第三是礼,礼是指对社会规范和礼节的遵守。
儒家认为,礼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纽带。
人们应该遵循社会上的礼仪,以一种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互动,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维护社会和谐。
第四是智,智是指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学问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学习和修炼来提升自己的才智和素养。
智慧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也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基础。
最后是信,信是指对诚实和信用的坚持。
儒家认为,一个人应该讲信用,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信用是社会交往的基础,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石。
总结来说,五常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社会规范和礼仪的遵守、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诚实和信用的坚持。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对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1)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1)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人以善感天以福应人以恶感天以灾应道德!每个人都知道,但提到道德的真正含义和理解,各有不同,中国老祖宗告诉我们:“道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也称天道,它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万变不离其一,世界再这么变化,天道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变。
德是指随顺自然的规则,人们按照这运行的规律去做,您就能得道。
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样理解。
如果硬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那就会逆天而亡,必有灾殃。
人会欺负人,但天道决不会欺负任何人。
”古人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
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1、五伦“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是狭义的“人伦”。
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人伦中的双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
为臣的,要忠于职守,为君的,要以礼给他们相应的待遇;为父的,要慈祥,为子的,要孝顺;为夫的,要主外,为妇的,要主内;为兄的,要照顾兄弟,为弟的,要敬重兄长;为友的,要讲信义。
同“五品”,《史记·殷本纪》:“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
五教在宽。
’”(一)玄论伦常戚惠琳诗曰、贲贲山下草,焰动风燎燎。
熙熙托明月,光柔照新朝。
易贲卦,山下有火,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儒家“五常”的道德优势及其当代意蕴
儒家“五常”的道德优势及其当代意蕴一、儒家“五常”的历史生成儒家美德中的“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范畴。
“五常”是儒家先哲们对各种道德规范进行长期筛选而形成的。
孔子认为,在一切道德规范中,“仁”乃是最高、最基本的道德。
孟子弘扬“义”,将“仁义”并称,又提出了并列的四德:“仁”、“义”、“礼”、“智”。
西汉初,贾谊又在“仁”、“义”、“礼”、“智”之后增加了“信”,将五者并举,于是“五常”完具。
但是“五常”作为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是由西汉中期的董仲舒提出来的。
他不仅将“仁”、“义”、“礼”、“智”、“信”看作是五种常行之德,而且呼吁最高统治者对它大力提倡、培养、整饬。
由董仲舒提倡,再经《白虎通》等书阐扬,“五常”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人伦纲常之一。
在“五常”的内部构成中,诸多儒家学者都将“仁”作为五常的核心。
“仁”范畴源于《尚书》,是孔子和孟子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周代“亲亲”、“仁民”、“敬德保民”、“忠厚”等仁爱思想的基础上,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概括提升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
孔子把“仁”规定为“爱人”,要求人们行“仁德”于天下。
孔子将“仁”的德目细化为“恭”、“信”、“敏”、“宽”、“惠”,并认为“忠恕”是行“仁”的根本途径,行“仁”必须“克己复礼”。
在儒家看来,为“仁”就是爱自己的表现,自尊自爱、追求道德完善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分别。
而“爱人”这一“仁”的基本精神是儒家美德其他德目展开的基础,如孝是爱父母,慈是爱子女,悌是兄弟互爱,忠是爱主爱君,等等。
如果将儒家“仁”的范围不断扩大,则可“民胞物与”,以天地为人与物之父母,天下所有人皆吾兄弟,所有物类皆我伙伴。
“仁”的精神可以扩展至全人类,甚至达于物类。
“义”作为“五常”之德目,是孔孟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先秦以前社会中正义、公平、无私等思想的基础上概括提升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标准。
“义者,宜也”(《礼记·中庸》),“义”是指人在与他人交往中的思想与行为适宜,恰到善处。
儒家的三纲四维五伦五常八德
儒家的三纲四维五伦五常八德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四维”一日礼,二日义,三日廉,四日耻;管子日:“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五伦”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八德”孝者,敬顺长辈之心。
弟者,兄友弟恭之心。
忠者,赤诚尽己之心。
信者,敬慕不欺之心。
礼者,辞让节制之心。
义者,公道端正之心。
廉者,坚定高节之心。
耻者,惭愧忏悔之心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思考摘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浩瀚渊博,但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仁”是儒家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其基本思想是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德教为先、修身为本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具有历史悠久、良莠杂陈等特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基本内容;基本思想;特点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7)03-0 006-05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问题,其前提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进行扬弃。
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凝聚一个民族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在新世纪新阶段,理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道德积极进步的作用。
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
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
这种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从而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和政治制度。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一)以仁为核心的德性观念就德性观念来看,在儒家道德观念思想系统中包含有“仁、义、礼、智”之“四德”范畴,或“五性”范畴,即“仁、义、礼、智、信”。
就广义的德性伦理来看,其已然成为人生哲学的代名词;就狭义而言,德性伦理以具体的德目为其表现形态。
可见,德性伦理是儒学的一个部分,诚如陈来先生所言:“儒家有一套自己的德性结构,以仁为基础,以智和礼为平衡机制……”与古希腊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列举的德目相比,始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德性结构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
在德性与人性的关系层面,孟子以性善论为德性伦理的根基,这也区别于西方伦理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以幸福为目的的目的论思想。
根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自孟子开始,儒家就从心性层面对德性进行阐发。
之后,汉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白虎通》记载:“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
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汉儒对于儒家“五德”的界定是准确而直接的。
儒家从一开始即是从心理的和心性的层面,尤其对“仁”之德性在情感和心智层面进行了描述。
儒学形成之前,关于“仁”的阐释就各有界定,自孔子之后,则是将“仁”定义为“爱人”。
儒家伦理思想总结
儒家伦理思想总结儒家伦理思想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与道德的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孔子开始,儒家思想通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导伦理观念。
1. 仁爱守礼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观念就是“仁”。
仁爱是儒家伦理观念中最重要的一环,指的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怀。
在儒家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充满爱和尊重的。
仁爱的实践需要通过守礼来体现。
礼指的是一种规范行为的方式,以及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他人的准则。
守礼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同时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 五常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五常包括仁、义、礼、智和信。
这称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一切道德行为的指导原则。
•仁:指的是对他人的善意和关爱,体现了人们应该具备一颗宽厚的心。
•义:指的是正直、公正和公平的原则,要求人们按照正义去行动。
•礼:指的是规范行为的方式和对他人的尊重,通过守礼来维护社会秩序。
•智:指的是明智和理智的行为,要求人们用智慧去认识和处理问题。
•信:指的是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品质,人们应该对自己的承诺负责。
五常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使人们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关注其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3. 君子和小人儒家伦理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
君子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理想人物,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
君子注重仁爱、守礼,追求道德和人格的完美。
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对他人充满尊重和关爱。
君子力求有道德的修养,以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与君子相对应的是小人。
小人是指没有良好道德行为的人,缺乏仁爱、守礼和道德的修养。
儒家思想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和实践来提高自己,以努力成为君子而不是小人。
4. 家庭伦理在儒家伦理思想中,家庭被认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场所。
儒家鼓励人们关注家庭关系,注重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儒家强调孝道,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
浅谈儒家“五常”思想对构建理想人格的启迪
浅谈儒家“五常”思想对构建理想人格的启迪浅谈儒家“五常”思想对构建理想人格的启迪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
理想人格是圣贤人格,强调在内圣基础上的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本文就儒家的“五常”思想进行浅析,以揭示其对理想人格的启迪,从而有助于理想人格的塑造,同时也有助于对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的了解。
儒家五常思想理想人格一、引言儒家思想中的“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其精辟的思想精髓和优秀的传统道德内涵就是儒家思想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理想人格即圣贤人格。
儒家思想强调在内圣基础上的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在儒家文化里的理想人格建构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在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儒家对理想人格特别关注。
因此,儒家“五常”思想就构建立理想人格提供了可以值得鉴赏的思想资源和现实启迪。
二、儒家的“五常”思想对塑造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1. 以“五常”思想中的“仁”来培养个人的爱心“仁爱”思想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
儒家“仁爱”思想对构建理想人格重要的启示。
“仁”是“五常”思想的核心,“仁”是孔子确定的最高道德原则,是孔子终身追求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目标。
“仁”的核心是爱人,即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其本质规定是“崇尚仁道,追求博爱”;外延归结起来由四个层次所构成,即“爱身”、“亲亲”、“仁民”、“爱物”,不但有人类的爱,也有自然的爱。
论语中孔子对“仁”作了几种诠释。
首先,孝悌者也,是为仁之本质也。
父母亲而又尊,要先之又先,必须孝敬。
兄长同胞,又先我生,必尽悌道。
其次,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有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根本,孟子将“仁爱”之心归于人之天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无侧隐之心,非人也。
”两位圣人的主张为人们自觉行“仁爱”,自觉维护“礼”提供了最根本、最有力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五德”与儒家“五常”之伦理比较探析
摘要:“五德”(智信仁勇严)与“五常”(仁义礼智信)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承载着历代思想家的道德意蕴和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伦理思想内涵及价值,本文将从两者的基本含义出发,分析比较“五德”与“五常”的异同,挖掘两者的伦理精髓为当下中国的道德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孙子;儒家;五德;五常;伦理比较
儒家“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其思想内涵和重要价值经历了孔子、孟子、荀子和董仲舒等儒学大师的论述形成“五常之道”,即最基本、最普遍、最稳定的五种道德。
孙子则从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出发,对先秦诸子不同文化建构的思想学派有选择性的继承和有目的
性的批判,创造性地提出了“智信仁勇严”的“五德”伦理思想。
一、“五德”与“五常”中的“仁智信”
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之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和历史积淀的结晶。
《孙子兵法》计篇中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以此“五德”――“才智、诚信、仁爱、勇敢、威严”
作为选才任贤的基本要求。
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的出发点是以“仁”为核心来解决现实政治问题,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认为“仁”就是爱人,就是仁爱精神,体现为对人情感和生命的高度重视。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表现出对人生命的格外关注,标志着“人”的主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孙子“智信仁勇严”作为选才任贤必须具备五种品德。
孙子把“智”放在首位。
“智”,即是智慧和多谋善断,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种释义上,智不过是一种才能而已,而不能成为实际的“智德”。
“兵者,诡道也”与“兵以诈立”都是“智”的体现,并把它看上升为“德性”是一种伦理观念上的更新。
“五德”与“五常”都提出了讲“信”的原则要求。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
”“信”,是讲信心和信任。
孙子认为军人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如果信念动摇,信心丧失,就是一种失德。
儒家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
可见,儒家非常重视信德的功能价值,认为“信”不仅是交友之道,而且是个人立身进身之基,同时又是治国理政的根本。
二、孙子“尚勇讲严”与儒家“尚义讲礼”
孙子“五德”伦理思想与儒家“五常”伦理思想是相辅相成的。
孙子的“五德”伦理思想虽受儒家伦理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吸纳了儒家“五常”伦理思想,但又独立于儒家伦理而不失自己的个性,发展了儒家“智”德和“尚勇讲严”思想。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什么孙子“五德”伦理思想体系是“尚勇讲严”,而儒家“五常”伦理思想体系是“尚义讲礼”?
孙子的“五德”伦理思想体系是“尚勇讲严”。
“勇”,《孙子兵法》中说勇是从怯中派生出来的,勇敢和胆怯都是两种不同的态势。
“勇”,一方面是在于军人的英勇杀敌、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另一方面是在于那种一往无前的武德心理素质;勇于抛弃“愚勇”、“鲁勇”、“匹夫之勇”,而追求“真勇”。
“严”,既是讲威严和法治。
不仅是将帅治军的一种方式方法,而且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一种品德。
一是严于律己,即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严格要求、严格遵守;二是人格威严,做到让敌人惧怕,让士卒敬畏;三是要明法治,做到公正严明,信赏明法,对失职行为予以法制裁。
有了“严”的德性,才能带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武之师。
儒家的“五常”伦理思想体系是“尚义讲礼”。
“义”,是威仪、美善、适宜之意。
“义者,宜也”,儒家学者多以“应该”或“宜”解说“义”,后来逐渐成为表示“应该”的道
德准则规范的总称。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讲“羞恶之心”是“义”的一个极端、一个边界,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而感到羞愧。
儒家在“义利”观上,认为应将社会整体利益置于一己私利之上就是一种“义”,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反对见利忘义、“不义而富且贵”。
“礼”,最先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祭祀,泛指社会典章制度、准则规范及相应的仪式节文等。
儒家把“礼”看作是道德准则规范的礼,“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中的礼。
孟子认为“恭敬之心”或“辞让之心”是“礼”的一个边界、一个标尺。
荀子讲“礼”是为人之道的顶峰、终极目标,认为“礼”是当时社会生活中最高的道德标准,其意义不仅仅是在于“正身”,而在于更大的“正国”。
三、“五德”与“五常”的启示
“五德”与“五常”是做人的根本,又是成家立业、治国理政的根基,对于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提升社会文明、培养清官廉吏和善良百姓,以及培育民族意识、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以仁为本,辅之以义”。
“仁”,即讲爱心和博大胸怀;“义”,即讲正当和道义。
“仁义”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传统道德文明的精髓。
“仁义”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和正确处理感觉欲望与理智理性的重要价值准则,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广大包容性和最大普适性的社会道德。
它要求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人际关系和谐和发展社会公正道义。
“重严讲法,晓知以勇”。
“严”,即严肃和讲法治;“勇”,即讲勇敢和不怯弱。
“严”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美好的品德,上升为一种德性,那是因为通过“严”的方式和“严”的作风,彰显那种人格威严、严于律己、恪尽职守的自律责任和道德使命,依法治国体现出“严”是必然道德要求。
只有“大智”、”大仁”之“勇”才是真“勇”;而那种失“智”失“仁”的“勇”不过是一种的“匹夫之勇”。
它要求我们健全以法立国、依法治国,做到法治与“大智大仁”之勇的有机统一。
“共筑智信,弘扬礼先”。
智”,即讲智慧和谋略;“信”,即讲诚实和不欺瞒;“礼”,讲和谐与秩序。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让符合维护国家统一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目标,成为衡量有无“智德”的根本标准。
“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支撑。
“信”的作用影响极为广泛,整个国家、社会和人的活动都要受它的规范和指导。
“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礼之用,和为贵”,“礼”被认为是道德的总称、社会文明的标志、做人的基本素质。
它要求我们创建一种文明有序、智慧诚信、和谐有礼的社会生活局面。
“五德”与“五常”的伦理价值是永恒的、普世的道德精神和公共准则。
对于缓解人际关系淡漠紧张、缓和社会生活中人文道德滑坡、匡正精神家园失守和国际矛盾冲突都有积极的意义。
批判地继承“五德”与“五常”的伦理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道德文明,继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联斌.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研究[J].中国社会科
学.1993.
[2]王联斌.论孙子的军事伦理思想[J].军事历史研
究.1992.
[3]温克勤.仁义礼智信的形成和基本内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06.
[4]曹静.先秦兵家的军事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