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而“仁”又是“五常”之核心。朱熹说:“百行万善总于五常,五常又总于仁。”

仁被儒派尊为“全德”。这完美的德性是从何而来的呢?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指出“仁”这个思想来自于人的“恻隐之心”。他以近乎谩骂的口吻告诫所有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他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说的正是人的恻隐之心。把人的这种恻隐之心发扬光大,就是仁。

“仁”,自古写到今,都是从人从二。“二”古文作“丄”,就是“上”字。两部分合起来就是以人为贵的意思。《说文解字》说,人是“天地之生,最贵者也。”二是地之数。结合起来就是人与人相互亲切关爱的意思。

孔子就直接把“仁”定义为对人的关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像把恻隐之心、同情之心发展成爱心一样,把对自己亲人的爱发展为对周围人的爱。

其他学派关于“仁”的论述也有很多。从墨子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到庄子的“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最后到韩愈的“博爱之谓仁”。都强调了“仁”是一种大爱。由此可见,“仁”并不是孔子的发明,也不是儒家的专利,它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中国价值体系的核心。

“仁”最早是和“义”一道出现在《周易》里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什么是义?义原来写作“義”,从我,从羊。“我”,又从手,从戈。戈是兵器。上面的羊表祭牲,下面的“我”手执兵器,使得“義”字不仅充满了铿锵的阳刚之气,又表明了“義”富含自我牺牲的精神。

孔子说:“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这就把“义”定义为去做该做的事。什么是该做的事?孔子认为“义”应该以尊贤为核心。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就是该做的事,反之就是不该做的事。对于该做的事,冒再大的风险都要去做;对于不该做的事,有再多的好处也绝不能去做。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里有一句话非常形象的描述了“义”是什么:“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古人在主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同时,又强调“义不杀生,义不杀少。”表明“义”是合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

“精忠照日月,义气贯千秋。”那么这股“义”气是从哪里来的呢?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他认为人不同于动物,应该知道羞耻,而羞耻于作恶,就是“义”的开始。

说白了,义就是只做好事,不干坏事。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就看它合不合乎礼了。《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那么这个礼究竟是什么?

礼,《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

“礼”原来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是对神灵的祭祀、致敬和尊重。引申到日常生活,就成了对人的尊重。再发展,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谦让。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之端也。”说的就是礼的产生。

孔子说:“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他把礼作为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来看,礼就成了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应该遵守的不同的行为规范。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的这番话表明:“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骨架,礼是仁的桥梁。恢复或制定礼,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天下归仁焉”。

所以重礼是“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上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里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叫做“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叫做“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叫做“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合不合乎礼,需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需要智。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说智首先表现为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

智,作为“知”的后起字。从日,从知。知,从矢从口。矢,本意是箭,引申为正直、端正,再引申为出口无悔的发誓。知是智的古字,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就叫做“智”,也就是知。真正的知、智,一定是真理,一定是真象,也一定不会偏离仁和义。

孔子说:“好学近乎知,……”那个“知”就和这个“智”一个意思。智,作为知识和技能的统称,它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学习来获得的。“智”作为实现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今天,我们把“智”从道德智慧延伸到科学智慧,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实现最高道德原则——“仁”。

实现“仁”这个最高道德原则除了需要“智”,还需要“信”。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信”既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又是道德修养的内容。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是做人最基本的规范,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我们在做承诺之前一定要先思考清楚,轻诺容易寡信。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左传.宣公二年》讲:“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曾子杀猪教子,商鞅城门立杆,季步一诺千金。古人重信,由此可见一斑。

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一个没有信誉的人,是很难生存于社会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留下千古笑谈。还有“狼来了”的故事。它们从反面告诫我们:不要轻易失信于人。取信于人的最好方法,就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仁义礼智信,一言以蔽之:仁就是宽厚,义就是正直,礼就是谦让,智就是才能,

信就是诚实。

4B4F5957DBAFE5B4 6C048618F2E02226

9558 8004 0911 5236 2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