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出塞》注释及译文
王昌龄《出塞》原文和翻译译文
王昌龄《出塞》原文和翻译译文《王昌龄《出塞》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王昌龄《出塞》原文和翻译译文王昌龄《出塞》原文和翻译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阳山。
译文: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
只要让龙城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
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
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
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
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
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
古诗《出塞》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出塞》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出塞的全诗解释
出塞的全诗解释《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文译: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出征万里长的人马尚未回归。
假使龙城飞将在的话,不会让外族的军马度过阴山。
欣赏:首联,互文起句,技巧非凡,时间从秦到汉到唐,空间拈出明月照边关近景景象,时空一路延伸,雄浑里含凄清,百感交集,令人浮想联翩。
次句拓写,万里,极言其遥远;长征,极言征途凶残险恶;人,包含将士全体;未还,极言其旷日持久,虽说未,实际上很多人是没还,不得还,不能还,没法还,战死在沙场。
明月边关自秦未变,含物是人非之意。
尾联,利用假设句,提出愿望,有一威武英勇的飞将镇守边关,就能实现理想,外族就不敢侵犯,不仅不用长征,人也能还,那时的明月边关,就是一幅和平的安居乐业景象了。
细释:本诗题在唐《才调集》为《塞上行》,宋初《文苑英华》为《塞上曲》,洪迈《万首唐人绝句》为《从军行》,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为《出塞》,明郭茂倩《乐府诗集》为《出塞》,又作杂曲歌辞盖罗缝。
唐宋没有王昌龄集,直到明代才出现其诗歌的几本专辑,才逐渐定名为《出塞》。
本诗为完全正宗的七绝格律诗,但在唐乐府里其音调题为盖罗缝,详见集评《升庵诗话》,难怪《唐诗三百首》将本诗纳到七言绝句后的乐府。
明月、关,乐府《横吹曲辞》里有《关山月》,《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
征人思乡思家,思妇怀人怀远,都是仰望明月,浮现边关景象。
也有人把首句翻译为秦时明月秦时关,汉时明月汉时关。
类似的诗句还有:云想衣裳花想容、烟笼寒水月笼沙、秦家御史汉家郎等。
龙城,一解是当年匈奴祭拜祖先处,位于今蒙古国境内;二是指卢龙城,汉右北平郡所在地,在现河北省境内。
也有说与卫青、李陵有关。
飞将,《史记》:(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魏志吕布传》:(吕布)号为飞将。
也聊记一笔。
龙城、飞将、阴山,《史记匈奴列传》:自马邑军后五年之秋,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奇袭龙城的西汉名将卫青,后来更多的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人。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还:回来[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远征万里的大军仍然没有回还。
只要有卫青将军守卫在龙城,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创作背景]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出塞》是乐府旧题。
秦时明月汉时关所对应的其实有一句歌词:孩子,这是你的家。
秦汉以来的边塞,秦汉以来守卫边塞的军人,他们所守的是中原辉煌的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家。
离家万里,不是个人的小家,是从边塞开始,是无故人,多胡语的异地,是传统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出塞原文及赏析
出塞原⽂及赏析出塞原⽂及赏析1 出塞 清代:徐锡麟 军歌应唱⼤⼑环,誓灭胡奴出⽟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裹⼫还。
译⽂及注释 军歌应唱⼤⼑环,誓灭胡奴出⽟关。
出征的战⼠应当⾼唱军歌胜利归来,决⼼把满族统治者赶出⼭海关。
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多⽤此题反映军旅、边塞⽣活。
军歌:这⾥有⾼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环:战⼑柄上有环,环和“还”谐⾳,所以⽤它隐喻胜利⽽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和西⽅各族的泛称,这⾥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关:即⽟门关。
这⾥借喻⼭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裹(guǒ)⼫还。
战⼠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体以马⾰包裹⽽还。
解:知道,懂得。
沙场:战场。
何须:何必要。
马⾰裹⼫:英勇作战⽽死,⼫体以马⾰包裹⽽还。
译⽂及注释 译⽂ 出征的战⼠应当⾼唱军歌胜利归来,决⼼把满族统治者赶出⼭海关。
战⼠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体以马⾰包裹⽽还。
注释 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多⽤此题反映军旅、边塞⽣活。
军歌:这⾥有⾼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环:战⼑柄上有环,环和“还”谐⾳,所以⽤它隐喻胜利⽽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和西⽅各族的泛称,这⾥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关:即⽟门关。
这⾥借喻⼭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解:知道,懂得。
沙场:战场。
何须:何必要。
马⾰裹⼫:英勇作战⽽死,⼫体以马⾰包裹⽽还。
创作背景 这是⼀⾸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带察看形势,⼀路⾛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七⾔诗。
赏析 “拼将热⾎洒疆场 ”,这是⼀⾸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带察看形势,⼀路⾛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七⾔诗。
“军歌应唱⼤⼑环,誓灭胡奴出⽟关。
”,这开篇的两句,诗⼈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内⼼的⼀种愿望,⽽且这两句,也是⾮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兵来说,应该要⾼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门关去。
古诗《出塞》讲解及赏析
古诗《出塞》讲解及赏析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古诗译⽂:还是那秦汉时的明⽉和关塞,将⼠们远征边疆还没有回还。
只要有像李⼴那样的将军镇守,就能抵挡⼊侵的胡⼈,不让他们越过阴⼭。
古诗赏析:《出塞》是古代乐府的旧题,内容⼤多是表现边防战争。
王昌龄写这⾸《出塞》,是有感于边防烽⽕不绝,守边战⼠长期服役不能回乡与亲⼈团聚,因⽽希望朝廷能选派良将,威震⼊侵之故,使边境宁静,使⼈民过上和平的⽣活。
诗的头两句,写边关⼠兵长期服役,不能回家团聚。
后两句既隐含了对朝廷⽤⼈的讽刺,⼜充满了保疆卫国的壮志豪情。
“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
李⼴精通骑马射箭,⼜善于带兵,⼈称“飞将军”。
作者怀古讽今,希望朝廷重视边境安宁,选任良将镇守,不让敌⼈跨越阴⼭⼀步。
这⾸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的怀念,指责了当时守边将领的⽆能,盼望能出良将,驱逐敌⼈,表达了诗⼈强烈的爱国之情。
唐代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王昌龄(约 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②,不教胡马度阴山③。
注释:①出塞:乐府旧题,原作二首,本篇为第一首。
②但:只要。
龙城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
他曾屡次打击骚扰的匈奴,武帝时任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龙城,应为卢龙城,当时为右北平辖地。
③阴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是古代中国北方的天然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赏析:这首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心理刻画;既表露了对边防战士的同情,又委婉讽刺了朝廷用人不当,同时表达了对平息边塞战事的美好愿望。
诗人把边境战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
“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开始就创设了一个雄浑苍茫的特殊境界。
声调高昂,气势博大,耐人寻味,统摄全篇。
边关月色,常为触发征人思乡的景物。
边塞诗中写到“关”“月”的不乏其例。
但本诗在“明月”与“关”前分别冠以“秦时”和“汉时”,把空间景物融入时间因素,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其意义便不仅限于表明在悠长的历史岁月里战争从未休止,而且还别有一种苍茫雄浑的意境,令人产生厚重的历史感。
表现了诗人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不还的深广悲慨,希望“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不只是当代,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民的共同愿望。
因此在发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慨叹之后,却无沮丧之意而有慷慨之气。
三、四句“但使”和“不教”在引导读者思考、体悟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了主题思想,流露出无比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李广那样的将领,才无愧于明月和雄关,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历史。
出塞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之涣
出塞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王之涣
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
全诗如下:
《出塞》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
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
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评析】: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
三句递转,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出塞唐王昌龄解析
出塞唐王昌龄解析王昌龄《出塞》的翻译以及赏析导语:《出塞》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下王昌龄《出塞》的翻译以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翻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塞(sài):边关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
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7.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度:越过《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出塞》王昌龄 译文
王昌龄《出塞二首》注释及译文
《出塞二首》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是由两首七言绝句形成。
作品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生动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现入选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下边整理分享这两首古诗的原文、注释及译文。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出塞:出关,出征。
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见义,秦汉时代的明月和雄关,即明月和雄关依然和秦汉时代一样。
长征:去很远的地方服兵役。
但使:只要。
龙城:一作“卢城”,指卢龙城,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治卢龙县。
一说指西汉名将卫青。
不教:不叫,不让。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河北省北部。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出关万里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
出塞二首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释】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匣:刀鞘。
【译文】
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后战场上只剩下月光清寒。
城头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刀匣里的宝刀上血迹还没有干。
2024年《出塞》原文、注释、赏析
《出塞》原文、注释、赏析1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注释:
1、二句是说离家日久,已习惯了军旅生活,故不再受伙伴的欺负。徒旅,军中伙伴。
2、骨肉恩,即前首所说“父母恩”。死无时,时时可死。
8 、虎落:古代用以遮护城邑或营寨的竹篱,也用以作为边塞分界的标志。
9、龙城:汉时匈奴王庭所在地,为匈奴人祭天之处。
10、胡运:胡人的运数。
11、星芒:星星的光芒。
12、战解:战事解除。月轮:圆月,泛指月亮。空:天空,这里是“当空”的意思。
13、鐎(jiāo):刁斗,古代军用炊具,三足,有柄,夜间用来敲击报更。严裕貉细竦纳。夜斗:夜空的.北斗星。
《出塞》原文、注释、赏析3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
但使龙城飞将2在,不教胡马度阴山3。
注释:
1 “秦时”二句:“秦时明月”与“汉时关”乃互文见义,意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一切都没有改变。万里:言极远。长征:远行,多用于军旅征戍。
2但使:只要。龙城:即黄龙城,又名龙都、龙城,唐属营州柳城郡,故址在今辽宁朝阳。飞将:指汉名将李广。此以飞将喻指像李广那样守边御敌的军事统帅。
《出塞》原文、注释、赏析5
原文:
王昌龄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塞(sài):边关 ,边塞
2.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互文修辞,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古诗《出塞》(作者虞世基)原文全文及意思翻译
出塞
虞世基[隋代]
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徵兵广武至,候骑阴山归。
庙堂千里策,将军百战威。
辕门临玉帐,大旆指金微。
摧朽无勍敌,应变有先机。
衔枚压晓阵,卷甲解朝围。
瀚海波澜静,王庭氛雾晞。
鼓鼙严朔气,原野曀寒晖。
勋庸震边服,歌吹入京畿。
待拜长平坂,鸣驺入礼闱。
译文
还没有游历沧海就知道蟹的名声,它的肉上长着骨头,长相奇特无比。
不要说它没有心肠,它哪里怕什么雷电,大海龙王那里也是横行无忌。
注释
沧海:指大海。
骨:螃蟹身上坚硬的外壳是一种特殊的骨头,叫外骨骼。
莫道:休说,不要说。
海龙王:传说海中的龙神。
横行:横着行走。
喻肆行无忌。
作者:虞世基。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注释和译文素材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出塞注释和译文素材《出塞》的注释和译文《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长征:长途出征。
②还:回来。
③但使:假如。
④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前?—前119),以英勇善战著称,先后与匈奴人作战七十余次,匈奴人数年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
⑤教:让,使。
⑥胡马:胡人骑兵。
⑦阴山: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山间缺口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
【译文】秦汉时的明月呵,照耀着绵延的边关。
万里之遥的征程呵,征人未归还。
如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在呵,骄横的敌军就无法越过阴山。
【赏析】《出塞》,属汉乐府《横吹曲》,多写边塞生活。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被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明代诗评家王世贞说:“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 《艺苑卮言》) 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
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征人未还"是所议之题,第三、四句申明其故——所将非其人,层次清楚,观点鲜明,似乎没有不可解的地方。
但是,为什么会给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呢?这是因为此诗语涉议论而不落言筌。
试细绎之:发端“秦时明月汉时关”,语甚奇,“诂训不得"(黄叔灿《唐诗笺注》)。
明月关山,是写边情的传统意象,汉乐府《横吹曲》即以“关山月”为边塞诗题。
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王维“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月映关山,已成为边思的具象。
奇就奇在王昌龄在“明月"和“关”之前又加上了“秦”,“汉”这样的时间限制词。
明月长存,何代无月?以“秦时"限制“明月”,不合理;关塞秦时已有,以“汉时"限制“关”,也不合史实。
语意反常,其实合理。
明月,属于空间范畴,而月生月落,亘古如斯,它常常引起人们历史的反思,故曰“秦时"。
关塞,虽然秦时已有,但汉代国势最盛,声威远播。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出塞》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出塞体裁:诗题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名字:王昌龄年代:唐代描述: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翻译: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原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赏析三:艺术特色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
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赏析四:语言赏析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仅用七个字就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辽阔和景物的萧条,渲染了一种孤寂、苍凉的气氛。
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出塞》原文、译文及注释
《出塞》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原文:出塞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对照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出塞】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出塞】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出塞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译文及注释】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1/ 1。
出塞古诗意思解释全文
出塞古诗意思解释全文
《出塞》是一首描绘边塞景象的诗歌,全文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照耀下,战士们远离家乡去戍守边疆,还没有回来。
要是飞将军李广和大将军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诗人王昌龄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英勇的战士们的赞美和对和平的渴望。
他通过秦时明月、汉时关、龙城飞将等元素,描绘出一个雄伟壮阔而又荒凉寂寞的边塞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也有说是指卫青。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