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原则
中医的防治原则
中医的防治原则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有着独特的防治原则。
中医的防治原则包括预防为主、辨证施治、因人制宜和平衡调节等,这些原则既适用于疾病的防治,也适用于身体的健康保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中医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法,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也注重季节养生,根据气候的变化,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预防季节性疾病的发生。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进行辨证,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寒性疾病,中医会采用温补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于热性疾病,则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能够更好地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还强调因人制宜。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是不同的,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因人制宜。
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症状,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注重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是治疗某一个症状,这样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
中医强调平衡调节。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只有保持阴阳的平衡,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调节情绪等方法,促进阴阳的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还注重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息息相关,因此需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身体的平衡。
中医的防治原则包括预防为主、辨证施治、因人制宜和平衡调节等。
这些原则贯穿于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是中医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的防治原则既适用于疾病的防治,也适用于身体的健康保养。
通过遵循中医的防治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医的防治原则,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共同促进人体健康的发展。
《中医学》 防治原则
损补兼顾:在阴阳偏盛的疾病过程中,一方的偏 盛,亦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故在调整阴或阳的 偏盛时,应注意有没有响应的阳或阴偏率情况的 同时存在,如已经引起了相对一方的明显偏率, 在应用“损其有余”这一治法时,应兼顾其不足。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点,来 指导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来指 导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 活习惯等,来指导治疗用药的原则。
第二节 治
则
寒者热之:寒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的一种方法。 热者寒之:热证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治疗的一种方法。 虚者补之:虚证出现虚象,用补益药治疗的一种方法。 实者泻之:实证出现实象,用攻逐药治疗的一种方法。 反治 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疾病的本质相反的情况下, 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疗的一种方法。 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用寒性药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 热因热用:以热治热,用热性药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 塞因塞用:以补开塞,用补益药治疗闭塞不通的病证。 通因通用:以通治通,用通利的药治有通泄症状的病证。
运用扶正祛邪的原则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或扶正,或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 或攻补兼使。但总的原则是“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 不伤正”。
三、调整阴阳
调整阴阳,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促使其阴平阳秘, 恢复相对协调平衡,是防治疾病的基本法则之一。
损其有余:对阴阳的偏盛,即一方过肾、有余的 病证,临证时采用“损其有余”的治疗方法。 补其不足:对阴阳的偏衰,即一方或双方偏衰不 足的病证,临证时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疗 在阴阳偏衰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可根据阴 阳对立互根的关系,灵活予以兼顾,如:“益 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 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 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 阳升而源泉不竭”(《景岳全书· 新方八略》。
2024年《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考点
2024年《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考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防治原则1.中医防治原则的基本内容:辨证论治、辨别因时、借助外物、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治疗与预防结合等。
2.各类疾病的防治原则:各类疾病的防治原则根据病情特点和病机变化有所不同,如急性病与慢性病的防治原则、本虚标实与本实标虚的防治原则等。
二、治疗方法1.辨证施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以及常见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如感冒、腹泻、高血压等。
2.药物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及其配方、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的选择等。
常考的有中药药效、中药经典及重要方剂的应用等。
3.针灸治疗方法:包括经络与穴位的选择、各类针刺操作方法和调和技法等内容。
常考的有针刺经穴的定位和操作、针刺手法的应用等。
4.按摩推拿治疗方法:包括常见按摩推拿技法的学习和应用,如推、拿、揉、点、按等。
5.针药结合治疗方法:针灸与中药的辩证应用、草药外敷、药物止痛等。
6.其他治疗方法:如气功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等。
三、疾病的辨证分型1.外感病辨证分型:风寒、风热、风湿、湿邪、燥邪、寒邪等。
2.其他疾病辨证分型:热证、寒证、虚证、实证等。
四、各类疾病的辨病论治1.常见疾病的辨病论治:感冒、肺炎、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胃炎、消化不良、失眠、神经衰弱等。
2.妇科疾病的辨病论治: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症、乳腺增生、白带异常等。
3.男科疾病的辨病论治:前列腺炎、阳萎、性功能障碍等。
4.儿科疾病的辨病论治:儿童感冒、儿童腹泻等。
以上内容仅涵盖部分考点,考生还需结合教材和历年真题进行综合复习。
中医预防的基本原则
中医预防的基本原则
中医预防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虚实防治原则、对症防治原则、因时防治原则和全面防治原则。
虚实防治原则是根据人体的虚实生理、病理变化采取防治措施。
所谓“虚”,就
是指人体抗病能力下降,常见的如虚寒、虚热、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
常见的防治方法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不受补、实不受泻。
虚病应用补益药,实病宜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等药。
对症防治原则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性、症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确定防治措施。
如外感风寒应驱风散寒,湿热证应清热燥湿,阴虚火旺应滋阴降火,气血两虚应益气养血。
此外,还需注意对症治疗要辨证施治,注重治疗的病人和病症的具体情况。
因时防治原则是根据四季昼夜、阴阳消长、寒暑濕燥等自然变化以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来施治,在不同季节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如春季宜养生补肝,秋季宜养肺清热,夏季要注意清热解暑,冬季应重视补养的工作。
全面防治原则则是建立在对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的防治原则,通过调养正气、清除邪气,防治疾病发生和发展。
它主张健康要素的全面、多方面调整,如调整饮食、起居、情志、劳逸等。
全面防治原则还包括了慎终如始、未病先防、病至而已、治病防病并重等理念。
中医课件--防治原则与治法
发生。“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
筋经”、“气功”等。这些方法均能养精、益气、安
神、活血,协调精、气、神、血的相互关系,从而调
畅气机,平衡阴阳,运行气血,疏通经络,作到“正
气存内,邪不可干”。
一、养生与预防
• (3)适应四时气候:
•
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会影响人
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 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 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 正气。
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 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 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 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
为寒热往来之病,供秋气收敛的精微就少了,
到冬季就会发为内虚的重病。
• 秋季阴气已升,万物果实已成,自然界一 派容态平定的气象。秋风劲急,物色清明, 肃杀将至。人们要早睡,并且要早起,鸡鸣 时即起;使志意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季肃杀 之气的刑罚;应当收敛神气,以应秋气的收 敛清肃;志意不要受外界干扰,以使肺气清 静,这就是应秋季收敛之气、调养人体“收 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 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 就要发生飧泄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 “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 够的缘故。
法则的。
•
临床遵循的治疗法则有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
整阴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四个方面。
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 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中医学基础课件-防治原则
脏腑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基础,脏腑功能失常可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各 种疾病。
调整阴阳平衡的方法
01
损其有余
对于阴阳偏盛的情况,应采取损其有余的方法,即通过祛除多余的阳气
或阴气来恢复阴阳平衡。例如,对于阳盛则热的实证,可采用清热泻火
的方法来治疗。
02
补其不足
对于阴阳偏衰的情况,应采取补其不足的方法,即通过补充不足的阳气
现代研究与发展
中医学防治原则源于古代医学典籍,如《 黄帝内经》等,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 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防治原 则也在不断吸收现代研究成果,不断 完善和发展。
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学防治原则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具有深 厚的实践基础。
02 预防为主原则
标本缓急的应用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 的轻重缓急,确定治疗的主次先
后。
一般情况下,“治病必求于本”, 即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在特殊情况下,如标病甚急,危 及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则应 采取“急则治标”的方法,先解
决标病,再治本病。
标本兼治的方法
标本兼治是指在治疗疾病时, 既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又兼顾疾病的现象。
祛邪
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如解表、清热、攻下、消导等,消除病邪,减轻或消除病理 损害,恢复正气。
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
1 2 3
扶正与祛邪相互关联
扶正有助于祛邪,祛邪也有助于扶正。正气充足 则邪气易去,邪气去除则正气易复。
扶正与祛邪主次分明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的斗争是主要矛 盾。治疗时应根据病情的虚实缓急,确定扶正与 祛邪的主次。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秉持着独特的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以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为主要特点。
中医注重预防,提倡保持身体的平衡和谐,以达到防病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的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
一、中医的防治原则1.调整阴阳平衡:中医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转化的力量,人体也是由阴阳相互调和的。
当人体阴阳失调时,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因此,中医强调调整阴阳平衡,使得人体内外的阴阳相互协调,以维持健康的状态。
2.调畅气血:中医认为气和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的运行和血的循环顺畅,有益于身体的健康。
而气和血的不畅通则会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注重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3.强调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生命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调节。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即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单独的病灶。
整体观念的应用有助于综合考虑各个系统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防治。
4.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认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疾病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和症状。
因此,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针对个体的治疗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增强治疗效果。
二、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医重视中草药的运用,通过制作各种药方,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中药治疗的特点是药物配伍灵活、疗效持久,对慢性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同时,中药还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和广泛的适应症,适合人们长期使用。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运行。
针灸具有调节免疫功能、镇痛、祛湿等功效。
常见的针灸疗法有体针、耳针、手针等,根据具体症状和病情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
3.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通过手的压力、摩擦和揉捏等手法,刺激人体经络和腧穴,调整气血的运行,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第十三单元防治原则第一节预防预防,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1.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
主要是在未病时采用自身预防保健措施,从预防的角度看,可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人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防止病邪侵害。
其措施主要有:①避其邪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1)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既病防变属于A.治病求本B.治未病C.因人制宜D.因地制宜E.因地制宜『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预防,即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第二节治则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
一、正治与反治1.正治(逆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本质一致的病证。
具体方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从治)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具体方法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脘腹胀满、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中医学基础13防治原则
正治与反治
扶正与祛邪
调整阴阳
1.治标与治本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 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 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 系。
按邪正关系分: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按病机与症状分:病机为本,症状为标; 按病之先后分: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按原发病、继发病分: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 按表里病位分: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
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祛邪——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
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具体运用方法
单独 运用 同时 运用 先后 运用
扶正 祛邪 扶正兼祛邪 祛邪兼扶正
虚证、真虚假实证、正虚邪不盛 实证、真实假虚证、邪盛正不虚 以正虚为主,或正虚较急重的虚实夹杂证 以邪实为主,或邪实较急重的虚实夹杂证
先祛邪后扶正 ①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
顺应自然,远离各种致病因素; 药物预防。
2.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之后,应早期诊治、防止传变、 预防伤残。 (1)先安未受邪之地 (2)阻截病传途径,预防并发症。
3.瘥后防复
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 复原,处于初愈的康复阶段,此时既要促进 康复,又应谨防疾病反复。
二、治疗原则
主导思想:治病求本 在治疗疾病时,必 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 机,抓住疾病的本质, 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 治疗。
2.正治与反治
1)正治——疾病表现的征象与疾病的本质一
致时,采用与病证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
疗。 疗。
寒者热之: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
热者寒之: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治
虚则补之: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补益药 实则泻之: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邪泻实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疗原则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疗原则一、中医防治原则1.以调整阴阳平衡为中心。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都是阴阳失调的结果,因此调整阴阳平衡是中医防治的核心原则。
在阴阳失衡的情况下,中医通过调整营卫气血、湿热寒热等体液平衡,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以治疗病因为关键。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病因密切相关,因此治疗时需要准确辨证,找出病因所在,以便对病因进行有效的治疗。
3.以整体观念为基础。
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五脏六腑、经络气血和正邪等方面,因此在防治疾病时注重调整整体的平衡,而不仅是局部的症状。
4.以辨证为要。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辨别病人的症状、脉象和舌象等,辨别疾病的病机,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5.以扶正祛邪为主。
中医认为,人体的抗病能力取决于正气的盛衰,因此在防治疾病时更注重扶正,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排除病因、病邪,使病气从体内排出。
6.以辨证施治为核心。
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二、中医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使用草药、中药等天然植物材料作为治疗药物,通过调理阴阳平衡和养护人体健康。
2.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是中医的特色之一,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针刺,恢复阴阳平衡,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3.推拿治疗。
推拿疗法是中医的另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对人体的按摩、揉捻、推拿等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4.食疗治疗。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也具有一定的药物作用,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采用特定的食疗方法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5.运动疗法。
中医注重运动和按摩等身体活动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从而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
从中医防治原则和治疗原则可以看出,中医着重于全面把握人体整体的平衡和调和,以个体化的治疗方式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PPT课件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结词:国际视野
详细描述:加强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促进国际 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THANKS
感谢观看
下法
总结词
通过泻下通便来清除肠胃实热的 方法
详细描述
下法主要用于肠胃实热证,通过 泻下通便,使热从大便排出,从 而清除病邪。常用的下法包括寒 下、温下、润下和逐水等。
和法
总结词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来治 疗疾病的方法
详细描述
和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气血不和 、脏腑功能失调等证。通过调和阴阳 、气血、脏腑功能,使机体恢复平衡 ,从而消除病因,缓解症状。
温法
总结词
通过温阳散寒来治疗寒证的方法
详细描述
温法适用于寒证,通过温阳散寒,使寒邪从体内排出,从而消除病因,缓解症状 。常用的温法包括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
清法
总结词
通过清热解毒来治疗热证的方法
详细描述
清法适用于热证,通过清热解毒,使热邪从体内排出,从而消除病因,缓解症状。常用的清法包括清热泻火、养 阴清热等。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学防治原则 • 中医学治法 •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的应用 •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的现代研究
01
中医学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
01
02
03
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的发生。
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采取有效措 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
预防复发
补法
总结词
通过补益身体来治疗虚证的方法
详细描述
补法适用于虚证,通过补益身体,使正气恢复,从而消除病因,缓解症状。常用的补法包括益气、养 血、滋阴、温阳等。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1.辨证论治:中医学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来确定病因和病机的变化,进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以整治为主:中医学认为疾病是整体功能失调的结果,治疗应以整体的调节为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病症的治疗。
中医治疗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疾病治愈的目的。
3.防未病为主:中医学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通过调整饮食、作息、锻炼等生活方式,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4.因势利导:中医学注重因势利导的治疗方法。
即根据病理变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来治疗疾病。
例如,对于阳明暑热证,可以使用寒凉解表的药物来降低体温,治疗病症。
中医治法是中医学中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技术。
中医治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治疗方法。
中医药物包括草药、矿物质、动物药等,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具有疗效明显、疗程短、无副作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手法的推拿按摩,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推拿按摩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4.饮食调理:中医学认为饮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合理的搭配食物,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例如,对于寒凉体质的人来说,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温热的食物,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
综上所述,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中医治疗实践的指导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清病证标本缓急, 制订治病求本的实施计划
标本治疗三步骤
可直接治本——一步到位
先治其标——再治其本 标本同治——二者兼顾
?急则治其标:
应用原则:标症紧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对病本的治疗 ——救急措施 注:标症或标病治疗后,仍须治疗本病,是治本的必要前提
例:大出血者——紧急止血、固脱,再究出 血病因病机
1、治标与治本 传统又称标本先后、标本缓解。 首见于《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急则治标、缓则 治本以及标本兼治之说的概称。
基本精神: 从复杂多变的病症中,区分轻重缓急,确定 治疗上的先后主次。体现了处理疾病过程中各 种矛盾的灵活方法,体现了重点突出、措施有 节的治疗步骤。
?标与本的不同含义 以标与本分析各种疾病的主要与非主要矛盾,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运用范围的不同,标 本有多种含义。
正治是逆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 又称“逆治”——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 进行治疗。 适应:
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现象真实地 反映出本质。
结果:当针对疾病本质治疗时,疾病的现象随 之消除。 常用治法:
第二节 治则 中医治疗学,一般可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类
一、基本概念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治则
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 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
可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用药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有概 括性、指导性)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具 有灵活、多样性)
注:治则的确立必须以辨证为基础,是通过对疾病 的全面分析,使我们对疾病有一个纲领性认识,由 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经确定,使临床 方法、选方用药有所遵循。
2、或机体对标症的反应尚能适应。 操作:直接治其本,本去而标自消或先治其本继而 治标。 例:肺阴虚咳嗽 —滋阴润肺使肺阴充足,咳嗽自消
阳虚水肿 —— 温补阳气使之振奋,水肿自消 ?标本同治 应用原则:针对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采取的一种 治疗原则 —— 标本兼顾同治 注:此时,疾病程度上不允许单独治标或单独治本 。
方法 1、早期诊治
早期诊断——贝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初,病人 自觉症不明显;虽病较重,但症状隐匿, 无明显感觉——潜病期
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 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 萌芽阶段)
2、预防性治疗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依据:内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处理疾病时,必须从局部联系整体。 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正气为本 从邪正关系而言
邪气为标 病因为本 从疾病关系而言
症状为标 在内为本(本质) 从病变部位而言
在表为标(表象) 先病为本(原发) 从发病时间而言
后病为标(继发)
注: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是不属于同一 层次上的概念。
治病求本——含义明确而单纯,指能决定疾 病病理变化规律的内在本质。
标本之本——相对于标而言,随不同运用范 围,有多种含义。
蛔厥腹病——当先安蛔止痛,再图驱虫治本 原有慢性病复感外邪——先治外感再治宿疾 本病。 《内经》:中满、小大不利者,治其标。 中焦胀满——药食不能纳入
危及生命 大小便不利——邪无出路 例:水臌病先逐水通便,再调理肝脾。 注:
急则治标属权宜之计,可暂用而不可常用。 目的是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
? 缓则治基本 应用原则:针对标症不急、病情比较平稳的病证而 采取的常用治则 ——对指导慢性病的治疗有较大的意 义。 注:1、此时标症未危及生命。
?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 ※一般而言,治疗疾病总以“治本”为要。
古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 汗,有热莫清热,喘生休耗气,遗精莫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之说
※但是,疾病过程中的矛盾关系是可变的。
《内经》“标本相移” 以标本代表主次矛盾,病变中它们的主次地位可相互转移。 故,治疗重点、先后随矛盾主次地位的转移而调整
方法
对于未病先防,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因疾病的发生事关邪正双方,故治未病必 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1、针对人体正气(正气充足与否是决定发 病的关键)Fra bibliotek节精神、情志活动
调摄精神
避免不良刺激
饮食有节——节度
保养
正气 调节饮食起居
起居有常——规律
促进血脉流通
煅炼身体
关节疏利
气机调畅
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目的: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 防止疾病的发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针对致病的邪气(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 件)
顺应四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防邪侵入 避开邪气
环境卫生 目的:防止病邪侵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展和变化。
例:
气虚外感——益气解表
阳虚水肿——温阳利水
注:标本同治并非治标与治本绝对平均对待,
或标多本少、或本多标少,有所侧重。
总结:
本重于标,必须治本
治标与治本
标急于本,暂时治标
标本并重,标本兼治
2、正治与反治
是在“治病求本”根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
有无假象而制定的两种治疗原则。
?正治法 含义: 正:正规、常规
二、 治则的总纲——治病求本
无论确立何种治则,都要着眼于疾病本质。
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是具有最普遍指导意
义的治疗规律、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基本
方针,对其他各种治则具有统领指导作用。
(一)含义
病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本 病性——本于阴阳
病机——谨守病机
现代医家认为:
求——辨
本——证
求本即辨证,治病求本本于证。 因为“证”是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包括病因、 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关系(或称病势)在内, 反映了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本质。 结论: “治病求本”就是辨证论治的体现。 核心: 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 (二)“治病求本”的具体运用
第八章 防治原则
? 重点: ? 1、掌握预防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 2、掌握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预防 一、含义
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 《内经》谓之“治未病”
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包括未病 先防与既病防变二方面。 二、预防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含义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 好预防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