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健脾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的趣味歌诀
补中益气汤的趣味歌诀摘要:1.引言2.补中益气汤的来源和功效3.补中益气汤的趣味歌诀4.补中益气汤的应用实例5.结语正文:【引言】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在众多中医药方剂中,补中益气汤是一道著名的方剂,其功效独擅,颇受医者喜爱。
本文将从补中益气汤的来源、功效、趣味歌诀和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介绍。
【补中益气汤的来源和功效】补中益气汤最早出自于《金匮要略》一书,其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陈皮、人参、甘草、升麻、柴胡等药材。
补中益气汤具有益气健脾、和中理气、升阳举陷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乏力、食少纳呆等症状。
【补中益气汤的趣味歌诀】为了便于记忆和传播,补中益气汤有一首趣味歌诀,如下: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这首歌诀巧妙地将补中益气汤中的药材名称和功效融入其中,使人们能够轻松地记住并理解这道方剂的作用。
【补中益气汤的应用实例】补中益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加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应用实例:1.脾胃虚弱型:患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乏力等症状,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入厚朴、枳壳等药材。
2.气虚型:患者表现为气短、乏力、易出汗等症状,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入麦冬、五味子等药材。
3.阳虚型:患者表现为怕冷、手脚冰凉等症状,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入肉桂、干姜等药材。
【结语】补中益气汤是一道具有益气健脾、和中理气、升阳举陷等功效的方剂,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乏力等症状。
通过趣味歌诀的传播,使得更多人了解并熟知这道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1.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2. 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3.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或气虚下陷证。
4.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5. 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6.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发热证。
7. 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及脾不统血证。
8.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9. 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
功效: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主治肾阳虚证。
10. 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阿胶、生地黄、桂枝、麦冬、火麻仁、大枣。
功效: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阴血阳气虚弱,脉结代。
11.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药、白术(炒)、茯苓(炒)薄荷(炒)、甘草(炙)。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12.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青连翘(炒)、干生地(净)、车前子(炒)、淡黄芩(酒炒)、生栀子(炒)、粉丹皮(酒炒)、泽泻(炒)、苦木通(去节)、生甘草(生)。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证及下焦湿热证。
13. 左金丸:黄连(姜炙)、吴茱萸(甘草炙)。
功效: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及嘈杂吞酸证。
14. 清胃散:生地黄(细锉)、当归身(酒洗)、牡丹皮(去心)、黄连(拣净)、升麻(去根)。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及牙宣出血等症。
15. 玉女煎:石膏(煅)、熟地黄(酒蒸)、麦冬(去心)、知母(酒炒)、牛膝(酒蒸)。
补中益气汤减肥
补中益气汤减肥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药方,具有调和脾胃、益气健脾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肥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人都在寻找一种健康有效的减肥方法。
而补中益气汤,作为一种中医药方,也被一些人用来辅助减肥。
那么,补中益气汤减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首先,补中益气汤减肥的原理是什么呢?根据中医理论,肥胖的原因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导致体内湿气积聚,阻碍气血运行,从而形成肥胖。
而补中益气汤正是通过调和脾胃、益气健脾的作用,来改善脾胃功能,排除体内湿气,恢复气血畅通,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其次,补中益气汤减肥的适用人群是哪些呢?一般来说,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运行不畅、体内湿气较重导致肥胖的人群。
这些人群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形肥胖、面色晦暗等症状。
对于这些人群,通过服用补中益气汤,可以改善脾胃功能,排除湿气,恢复气血畅通,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再者,补中益气汤减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首先,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因为中医药方并非人人适用,需要根据个体情况来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法。
其次,需要坚持使用,中医药方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才能见到明显效果,不能操之过急。
最后,需要配合饮食调理和适量运动,单纯依靠中药是无法达到理想的减肥效果的,需要在饮食和运动上也做出相应的调整。
综上所述,补中益气汤减肥是一种通过调和脾胃、益气健脾的中医药方来改善肥胖人群体内湿气过重的问题,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但是,使用补中益气汤减肥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需要长期坚持,配合饮食调理和适量运动,才能取得理想的减肥效果。
希望大家在减肥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减肥方法,健康减肥,远离肥胖的困扰。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文章目录*一、补中益气汤的组成*二、补中益气的食物特点*三、补中益气吃什么好补中益气汤的组成1、补中益气汤的组成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2、补中益气汤的作用补中益气汤,中医方剂名。
为补益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
主治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临床常用于治疗内脏下垂、慢性胃肠炎、慢性菌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脸下垂、麻痹性斜视等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3、补中益气汤的加减化裁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补中益气的食物特点补中益气的食物很多,根据脏腑的气虚证临床特点,通常分为补肺气、补脾气、补心气、补肾气等方面的食物。
所以即便是气虚证人群,在具体食物选择上也要慎重。
除结合食物及药膳的特点外,还必须充分患者具体的气虚证的类型,进而更好的发挥气虚证食疗的积极作用。
在菜肴搭配方面,补中益气的菜谱通常有鱼头豆腐汤、猪肝炒菠菜、土豆炖牛肉、鸡肉炖栗子、鸭肉烧山药、瘦肉炒大蒜、百合鸡蛋糖水。
另外,在各种菜肴也通常会根据情况加入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药物,进而更好的发挥食疗在补中益气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
补中益气吃什么好1、粳米又名大米。
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壮气力,强肌肉之功。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炙甘草各五分(9g)人参三分(6g)当归二分(3g)陈皮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白术三分(9g)[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9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菱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本方所主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中气下陷,升举无权,故见脱肛、子官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热,故热势不甚,表现为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有显著区别;气虚媵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治当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人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寒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更增其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多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诸药合用,可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以芪、参、术草益气补中为主,配升麻、柴胡升粪下陷之清阳,是补中寓升;二是针对气虚发热的机理,通过补益中气而达到退热的目的,是甘温除热。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如蔓荆子、川学: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如五味子、麦多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 (如木香、积完以理气解郁。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益气健脾、补中益气的功效。
它主
要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体弱、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首先,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药材。
其中,黄
芪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固表的作用,白术能健脾胃、益气健脾,茯苓则有利尿、健脾祛湿的功效,甘草具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的作用。
这些药材的组合能够共同发挥补中益气的效果。
其次,补中益气汤的配方比例为,黄芪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将这些药材按照比例配制好,就可以用于煎煮服用了。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补中益气汤的煎煮方法。
首先,将配好的药材放入煎
药壶中,加入适量清水,然后用文火煎煮约30分钟,待药液煎煮成约200毫升左右,即可关火。
最后,将药液倒入杯中,待稍凉后服用,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补中益气汤时,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剂量和服用方法,不可随意增减药量。
另外,服用期间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有助于药效的发挥。
总之,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明显的益气健脾、补中益气的
功效。
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配方和煎煮方法进行,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当的饮食,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补中益气汤的趣味歌诀
补中益气汤的趣味歌诀摘要:1.引言2.补中益气汤的组成3.补中益气汤的功效4.补中益气汤的趣味歌诀5.结语正文:【引言】补中益气汤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方剂之一,起源于唐朝,被誉为“千古第一方”。
它是由黄芪、白术、陈皮、人参、甘草、升麻、柴胡、当归等八味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气虚劳伤、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补中益气汤的趣味歌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它的组成和功效。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补中益气汤的组成包括以下八味药:1.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补中益气、固表止汗、利尿消肿等功效。
2.白术:味甘,性温,具有健脾和胃、益气止汗、燥湿利水等功效。
3.陈皮:味辛、苦,性温,具有疏肝理气、健脾胃、燥湿化痰等功效。
4.人参:味甘,性微温,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回阳、益智安神等功效。
5.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
6.升麻:味苦,性微寒,具有升阳举陷、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等功效。
7.柴胡:味苦,性微寒,具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等功效。
8.当归:味甘、辛,性温,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燥通便等功效。
【补中益气汤的功效】补中益气汤的主要功效包括:1.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主要是通过补益脾胃之气,提高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气虚劳伤的目的。
2.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具有升阳举陷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阳气不足所致的病症,如食欲不振、乏力等。
3.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汤中的白术、陈皮等成分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4.益智安神:补中益气汤中的人参、甘草等成分具有益智安神的功效,可以改善心神不安、失眠等症状。
【补中益气汤的趣味歌诀】补中益气汤的趣味歌诀如下: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这首趣味歌诀巧妙地概括了补中益气汤的组成和功效。
歌诀中提到的“芪术陈”指的是黄芪、白术、陈皮;“升柴参草当归身”指的是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炙甘草各五分,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各三分组成,是李东垣创制的中医名方。
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主证是身热而烦,脉洪大而头痛。
临床表现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需要认真辨认才能区别。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
”既然李东垣认为自汗会损人元气,那么接下来加人参来补益元气就很顺理成章了。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
”脾胃虚怎么会导致心火亢甚?中土气虚就会导致升降失调,心火就不能很好地下交肾水,没有肾水相配合的心火就不是正阳而是邪火,就成了游离之火,哪里虚就跑哪里去,现在是脾胃虚,所以就“乘其土位”,如果其他脏腑也虚的话,也会跑去虚的脏腑干扰而作乱。
“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坦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
”可以看到,这里所说的也是后世医家一直在争议的“阴火”,其实是与阳火相对应,是一切不在正位的阳气,特别以心阳为主(心火者,阴火也)变成游离态的火,这种火在最初作乱的时候,“始得之”的时候,力量也很强大,“其脉洪大”,好像是白虎汤的实热证。
“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
”炙甘草的用法,原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其实仅仅说甘草“补脾胃中元气”可能还是有点抬举甘草,甘草只有在与人参配合的时候,才会“补脾胃中元气”。
接着加当归身,是用来“和血脉”的,李东垣的“和血脉”是什么意思?原方后设的“四时用药加减法”当中有提到“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由于气生血,气虚就会导致血涩不足,所以加当归来帮忙一下,所以就说“和血脉”。
补中益气汤补脾胃祛百病
补中益气汤补脾胃祛百病“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中益气汤,可补脾胃。
补中益气汤亦不只是甘温以除热,其于脾胃气阴不足而致的虚证,适应范围非常广泛,用之得当,莫不效同桴鼓。
诚如赵献可所说:“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太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芪,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不足,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矣。
”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等症。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古时判断一个人的生死,常常摸一摸这个人嘴里还有没有气,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故而有了“人活着就是一口气”之说。
气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另一个则是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人体的元气有赖于脾胃之滋生,脾胃生理功能正常,人体元气就能得到滋养而充实,身体才会健康。
因此,古人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说法,即一个人如果脾胃不好,阳气就会不足,各种疾病也就随之而来。
补中益气汤方药宋金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是“补土派”(五行中“胃”对应“土”)的代表人物,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原则,结合当时人们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导致的胃气亏乏,创制了调理脾胃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组成如下:【组成】黄芪1.5克(病重者可加至3克),炙甘草1.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0.3克,橘皮0.6~0.9克,升麻(不去白)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
【用法】上药切碎,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功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补中益气汤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八种药物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
原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等各种疾病,临床运用较广泛,使用恰当,每收捷效,现举例如下。
后人在原治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探索,不断将本方的临床适用范围加以扩展,使其成为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广泛使用的名方之一。
六、头痛1.患者,男,38岁。
左前额痛已4年,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尤以眉额部为甚,屡治不愈;平时特别容易感冒,且每因感冒后则上述病情加重;多伴有鼻塞流涕等症,剧时鼻涕有腥味,有时还带血,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额窦炎”。
刻诊:头额胀痛,鼻塞,流黄鼻涕,食欲不振,体虚乏力,动则多汗,汗出恶风,以手指压患者眼眶上角时头痛加剧,并牵连枕骨周围疼,瘦高体型,面白少华,舌质淡胖,舌边齿龈明显,苔薄黄,脉细。
证属:气虚头痛。
治宜:益气升清,祛风清热。
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药:党参15g,白术10g,黄芪3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炙甘草10g,川芎10g,蔓荆子12g。
二诊:服药6剂,头痛已减,精神好转。
宗原方,再服4剂,头痛大减,未见发作,仍以上方为丸常服,以巩固疗效。
2.林某,女,50岁。
5年来,反复头部隐痛,病势悠悠,午后尤甚,时作时止,遇劳则复发或加剧。
此次因半个月前干家务后,出现头痛且晕,汗出畏风,神疲乏力。
平素胃纳差,食少无味。
察其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弱。
头颅彩超及脑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
血压90/60mmHg。
诊断为头风。
证属脾胃虚弱,脑髓脉络失荣。
治拟补脾益气养:陈皮6g,白芷12g,天麻10g,大枣10g,甘草5g,水煎服。
服上方5剂后,头痛头晕减轻,精神及胃口日见进步;有效不更方,再进15剂告愈,追访半年头风未再发。
[温惠贤等.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湖南中医杂志,1999~15(2);40-41] +按:通过辨证分析,此例患者显系体弱卫虚,易受外邪侵袭,引发额窦宿疾。
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治法理解
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治法理解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等症状。
其补气升阳的治法可以理解为通过补充和提升身体的阳气,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具体来说,补中益气汤的补气升阳治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 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汤中的药物如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等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等作用,可以改善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提高身体的营养吸收能力。
2. 增强免疫力:补中益气汤中的药物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例如,黄芪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人参可以大补元气、强心固脱,白术可以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甘草可以补脾益气、清热解毒。
3. 调节身体机能:补中益气汤中的药物可以调节身体机能,促进身体各系统的正常运转。
例如,升麻、柴胡可以升举阳气、疏肝解郁,陈皮可以理气和中,当归可以养血活血、通经止痛。
总的来说,补中益气汤的补气升阳治法是通过补充和提升身体的阳气,增强脾胃功能和机体免疫力,调节身体机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在临床上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药物配伍和治疗方案的设计。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中药方剂歌诀 - 补中益气汤方歌补中益气汤,滋阴潜阳更;丹参黄耆甘草汤,草木相伤施为真。
【方剂组成】当归,黄耆,白术,甘草。
【方剂功效】补中益气汤主要功效在于滋阴补阳、益气健脾。
适宜于气虚弱阳、脾胃虚弱及阴虚有实证的患者。
常用于治疗脾虚引起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方剂用法用量】每日2剂,一剂分两次服用。
【方剂主治病症】1.脘腹胀满:常见脾胃虚弱的表现,这是补中益气汤的主要适应症之一。
2.食欲不振:补中益气汤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提高食欲。
3.乏力:气虚弱阳的标志性症状之一,该方剂能够补气益阳,帮助缓解乏力症状。
4.盗汗:阴虚有实证患者常见的病症,补中益气汤可以滋阴潜阳,减轻盗汗症状。
5.心悸:脾胃虚弱、阳气不足时容易出现心悸症状,该方剂可用于改善心悸。
【方剂方歌】中医汤剂方歌的编写旨在帮助学习方剂记忆,以下是补中益气汤的方歌:当归,黄耆,白术,甘草。
滋阴、潜阳更,草木相伤施为真。
愈丹参,养胃气,白术健脾功更齐;甘草调和百草力,滋阴益阳功不亏。
此方治胃脘气郁症,补中益气心自宁;脾虚失血和乏力,本方食欲必增长。
寒少气逸虚火旺,此方火气可以平;脾胃要补要和缓,如此脘腹胀特轻。
人中自守火不失,行气建脾草木之真;脾胃气虚不发胖,补中益气岂有因。
舒肝降火胃自和,阴虚实证帝王金;滋阴潜阳方胜处,盗汗心悸俱减轻。
此方治疗的病症多,补中益气也延年;学医之人莫要忘,中药方剂功效全。
【方剂总结】补中益气汤是一款非常常用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胀满、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通过滋阴潜阳、补充气血,调和脾胃功能,该方剂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浅析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浅析[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浅析篇一 : 补中益气汤浅析补中益气汤是治疗脾胃病的经典方,由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杲所创。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他从师于易州张元素,在深入研究《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基础上,接受了其师“养胃气”的家法和“师古方,裁新方”的革新思想,结合自己多的临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编撰《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著作,充实了脾胃学说理论,创立了调理脾胃的有效方药,被称为“补土派”之鼻祖。
后世医家对此予以很高的评价,朱震亨盛赞李氏学说:“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
”叶天士也说:“脾胃之论,莫详于东垣”。
1.方源补中益气汤首见于《内外伤辨惑论。
卷中?饮食劳倦论》,又见于《脾胃论。
卷中。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内外伤辨惑论》云:“黄芪甘草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白术上件叨且,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祖,早饭后温服。
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
本方是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之证而设,根据《素问。
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下者举之”的治疗原则而设,调补脾胃而立。
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
2.方解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特别是生长与升发是脾胃气机升降的关键,只有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充沛,才能抵抗病邪侵袭。
针对脾胃气虚、清阳下陷脾胃内伤病理提出了“补中、升阳”的制方原则,补中益气汤充分体现了东垣的学术思想。
其一、“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
……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医案4则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医案4则展开全文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陈皮、炙甘草共八味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等功效,主治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气虚发热、气虚下陷诸证,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然此方的功用并不限于此,历代医家运用此方加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亦每获奇效,如方刚强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小儿暑热证、功能性子宫出血、骨关节炎,取得较好疗效[1];杨勤龙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嘴角糜烂、局部发凉、尿浊,每获佳效[2];丁能生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泌尿系结石、老年便秘、乳汁自出、失眠,疗效显著[3]。
陶双友教授效仿前贤之法,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内外儿科杂症,疗效卓著,兹举医案4则如下。
综上所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新时期房地产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促进自身长期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具体管理工作中,企业要从预算编制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和考核措施保障预算的有效执行,实现企业资源的高度整合、科学配置以及高效利用,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
1 习惯性肩关节脱位吴某,女,53岁,2017年3月4日初诊。
患者于3月前因外力致右肩关节及其周围肌肉组织酸痛、活动障碍,于当地市级医院门诊就诊,行MRI检查,诊断为右肩关节脱位,先后予手法复位、绷带固定及推拿手法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随后出现右肩关节反复脱位,表现为提重物、穿衣、后伸、甚则稍发力则出现肩关节脱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苦不堪言。
本病手术治疗费用高、对机体正常组织损伤大、复发率高[4~6],故患者要求服中药治疗。
诊见:形体肥胖,右肩关节动则脱位,右上肢乏力感,全身困倦乏力感,口干,腰膝酸软,怕风怕冷,纳呆,大便偏烂,小便不多,平素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象虚弱。
证属脾气虚弱,不能运化,致气血生化不足,肌肉、筋脉失濡养、软弱无力,不能固摄关节,而致右肩关节反复脱位。
治以益气健脾为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黄芪、五指毛桃各50 g,柴胡、升麻、当归、益智仁各10 g,炒白术、乌药、沙苑子各15 g,山药30 g,陈皮6 g。
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益气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由黄耆、白术、茯苓、当归、川芎、党参、炙甘草组成。
它具有以下功效与作用:
1. 益气补虚:中益气汤以黄耆、党参为主要药物,具有温补脾胃、益气固表的作用,可用于气虚体弱、乏力疲倦、食欲不振等症状。
2. 补中安神:中益气汤中的当归、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调理气血的作用,可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头晕眩晕等症状,有助于安定神志。
3. 利水消肿:中益气汤中的茯苓具有利尿作用,可用于水肿、脘腹胀满、小便不利等症状,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4. 调理脾胃:中益气汤的成分白术具有健脾益气、利湿止泻的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
5. 增强免疫力:中益气汤中的黄耆和党参具有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抵抗外邪、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
总之,中益气汤是一味具有补益气血、调理脾胃和安神护肝的中药汤剂,适合于气虚体弱、神疲乏力、水肿腹满等症状的调理和治疗。
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主治一、补中益气汤的药方组成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由以下药物组成: - 黄耆: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功效。
- 白朮: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的作用。
- 桂枝:能够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 干姜:有温肺化饮、理中止呕等作用。
- 甘草:能调和药物功效,缓解药物的副作用。
二、补中益气汤的功能补中益气汤具有以下功能: 1. 补益中气:补中益气汤主要是通过黄耆和白朮等药物的功效,补益中气,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对疲劳、乏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
2. 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汤中的白朮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能够改善胃肠功能,增加食欲,加速消化吸收,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 温通经络:桂枝在补中益气汤中的作用是温通经络,活血化瘀。
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寒凉症状,还可以舒缓关节疼痛,改善身体的运动能力。
4. 缓解胸闷:补中益气汤中的干姜具有温肺化饮、理中止呕的作用,对于胸闷、咳嗽、咳痰等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
5. 调和药物功效:甘草在补中益气汤中的作用是调和药物功效,缓解药物的副作用,增强药物的药效。
三、补中益气汤的主治病症补中益气汤适用于以下主治病症: - 气虚乏力:体虚乏力、乏力无力、神疲乏力等。
- 食欲不振: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功能不良等。
- 寒凉症状:寒凉体质、手脚冰凉、腰膝酸软等。
- 胸闷咳嗽:胸闷、咳嗽、咳痰等症状。
- 气虚引起的其他病症:如盗汗、心悸、失眠等症状。
四、使用补中益气汤的注意事项用药前应该咨询医生,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剂量。
同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对本方成分过敏者禁用,如对黄耆、白朮等过敏的患者。
3. 服药期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4. 有明显的心脏病、高血压或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补中益气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广泛,其具有补益气血、健脾益胃等功能,对气虚乏力、食欲不振、寒凉症状等有明显的疗效。
补中益气汤浅析
补中益⽓汤浅析补中益⽓汤浅析闫世杰西安市航天171职⼯医院,陕西西安 710100摘要:补中益⽓汤出⾃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书,该⽅具有⽢温除⼤热,升阳举陷摘要:之功效。
历代医家注解此⽅者甚多,选辑补中益⽓汤代表性的古今⽅论不仅具有学术指导价值,更具有临床借鉴意义,探讨“阴⽕”以进⼀步解读其临证之病变证机,以更好指导其临床实践运⽤。
本⽅常⽤于⼦宫、胃下垂、脱肛、炎症性肠炎、慢性痢疾、肾病综合征、功能性发热、⽉经过多等属⽓⾎不⾜、脾⽓不升者。
在肾病科应⽤最多的是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球肾炎、尿道综合征等。
准确辨识补中益⽓汤病机,了解其现代药理及代谢组学研究,⽅能更好发挥该⽅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补中益⽓汤;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阴⽕;肾病综合征关键词:补中益⽓汤出⾃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书,该⽅组成为:黄芪⼀钱,炙⽢草五分,⼈参、升⿇、柴胡、橘⽪、当归⾝、⽩术各三分。
⽅中重⽤黄芪,味⽢微温⼊脾肺经,补中益⽓,升阳固表。
⼈参、炙⽢草、⽩术益⽓健脾,当归、⼈参补⽓养⾎,陈⽪理⽓和胃,柴胡、升⿇升阳举陷,性寒⽽泻其⽕。
⾎为⽓之母,当归补⾎养⽓之功可见。
故⽅中以黄芪、炙⽢草、⼈参、当归、⽩术补⽓健脾,总量为⼆钱四分。
脾主升清,脾健则⽓⾎精微升举输布有常。
本⽅升举之功当以引经药和补⽓中⽓药相参合。
升举之药当为黄芪、炙⽢草、⼈参、当归、⽩术,加柴胡、升⿇,总量为三钱。
本⽅补中益⽓药量与升举药量之⽐为45,升举之功源于中⽓⾜。
若⽆补益中⽓之药,单以柴胡、升⿇⾛表之药取升举之功,徒耗伤正⽓。
故该⽅主要功效为补中益⽓、升阳举陷。
⾸次适应算法FF(First Fit):和下次适应算法的不同,FF算法要先检查所有⾮空的箱⼦,如果第⼀个⾮空箱⼦能放进去该货品则放⼊,没办法放⼊的话再检查第⼆个⾮空箱⼦,以此类推;如果没有合适的箱⼦,就打开⼀个空的箱⼦。
1 补中益⽓汤⽅论及对“阴⽕”的认识1.1 认识⽅论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载:“夫脾胃虚者,因饮⾷劳倦,⼼⽕亢甚,⽽乘其⼟位,其次肺⽓受邪,须⽤黄芪最多,⼈参、⽢草次之。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举7个例子!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举7个例子!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功能升阳益气,调补脾胃。
主治因脾胃气虚所致的表热自汗,心烦口渴,头痛恶寒,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脉虚弱或洪大等症。
笔者运用此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今列举所治如下。
补中益气汤的妙用(一)顽固性呃逆黄某,女,53岁,住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
患呃逆3年多,只有睡着后呃声才止。
3年多来在广州历求中、西医及针灸、理疗均难收效。
1989年2月,余应聘广州海军医院门诊时来求治。
见患者身体消痩,行动无力,上到二楼诊病就气喘吁吁,呃声连连,不能遏止。
余诊其脉沉细四至,寸不应指。
证为中气下陷,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故呃声连连以求自救。
投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黄芪100克,红参12克(切片),炒白术20克,当归15克,陈皮12克,炒内金15克(打末),焦山楂15克,大红枣10个,生姜10克(打碎)。
7剂,水煎服。
患者服完7剂后,呃止过半,体力、精神、饮食亦较诊前好得多。
共服上方30余剂,呃止体健。
1991年11月,与患者相遇,见其红光满面,身体健康。
呃逆之因,多系胃气上逆所致,有寒呃、热呃、痰呃、瘀呃、气呃、虚呃6种。
该患者呃逆3年有作,气血大伤,饮食乏味,久则属虚。
证为脾胃虚寒,气虚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治之而愈。
(二)月经过多月经过多症,中医称为崩漏,一般分为血热、气虚、阴虚和瘀血等类型。
反复崩漏日久不愈必然导致气虚血亏、阴阳两伤。
不论其兼证挟热、挟瘀,抑或阴虚、气虚,只要历时较久、多方治疗难以收效者,在治疗上均应以补气升提为要,次及其他,诸如补气清热、补气强阴、补气化瘀,多能应手奏效。
李某,女,45岁,干部。
两年多来,经血量多,夹杂紫黑色瘀块,10日后服止血药方渐止,屡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少,有时虽暂时止一个月而下个月又复如故,有时半个月或20日就来一次,每次来均需10日之久。
1979年8月17日求治。
见患者面黄浮肿,四肢欠温,行动气喘,舌淡胖,边痕明显,脉虚无力,脉来五至,寸部几不应指。
补中益气汤
足太阴阳明药方义:1.肺者气之本,黄芪-补肺固表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
3.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
6.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
6.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
7.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
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变化方:1.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术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术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汤,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出,身痛,脉浮无力。
煎服法:姜三斤,枣二枚,煎。
编辑本段出处《内外伤辨惑论》补中益气汤【来源】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
【组成】黄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0.6克、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1.益气健脾李燕舞等研究发现,大黄致脾虚模型大鼠胃壁细胞电镜下可见明显扩张的分泌小管,小管内可见增长密集的微绒毛,囊泡状结构少见,未见线粒体结构异常,提示脾虚大鼠胃壁细胞超微结构呈应激状态,补中益气汤对其超微结构的异常改变有恢复作用。
许琦等和郑小伟等研究提示,脾虚大鼠胃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的结合位点数显著减少,导致脾虚大鼠胃黏膜的防御性下降,对攻击因子的敏感性增强,同时可见胃黏膜组织一氧化氮含量降低,补中益气汤可以升高脾虚大鼠胃泌素受体的结合位点数,升高胃黏膜组织中一氧化氮的含量,升高脾虚大鼠胃泌素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益气健脾补中益气汤
作者:谢杰
来源:《大众健康》2018年第01期
溯源古今,有一方独具特色,配伍精当,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它就是脾胃大家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
数百年来,经历代医家的传承而成为经久不衰的传统名方。
补中益气汤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室的几十种病症,诸如营养不良、贫血、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肺心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症、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脱肛、便血、慢性胆囊炎、胃下垂、泌尿系结石、失眠、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月经不调、男性不孕症、顽固性头痛等。
对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有抗菌、抗病毒等功能。
配伍精当剂型灵活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炙)、党参、白术(炒)、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甘草(蜜炙)组成。
剂型主要有汤剂、口服液、丸剂(大蜜丸,每丸9ɡ;水丸,每袋装6ɡ)、颗粒剂(每袋装3ɡ)。
汤剂用法:水煎服,一剂药煎两次过滤混合分两次早晚各一次,温服。
丸剂用法:口服,小蜜丸一次9ɡ,大蜜丸一次1丸,水丸一次1袋(6ɡ),颗粒剂一次1袋(3ɡ),口服液一次10ml,均一日2次~3次温开水送服。
本方为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之证而设。
方中黄芪甘温,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辅以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合黄芪以益气补中;陈皮理气和胃,当归养血和营,用少量升麻、柴胡,助主药以升提下陷之阳气。
诸药合用,则脾胃强健,中气充足,劳倦得之,寒热自除,气陷自举。
补中益气汤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体现“甘温除热”治疗气虚发热证及脾虚气陷证。
脾胃健壮则全身健壮
中医临床上素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的古训。
古代医家说:“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由此可见,胃肠功能好坏,对维护人体健康或使疾病康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调理脾胃就成为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主要措施之一,即所谓“善治病者,唯在调和脾胃”。
脾胃健壮,则全身健壮,中医学所说的脾胃系统病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胃癌,以及某些肝、胆、胰等系统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