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最 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 经济的结合。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 经济都是经济手段,属于具体制度,不能 和基本制度所混淆,不然就会走进我们国 家搞资本主义的误区。

• • • • •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发 展的成功经验,就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 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 1981年党的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 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1984年10月,党 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 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 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三 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 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后来又提出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7年邓小平 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 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 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为主,现在不要再讲 这个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呼之欲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 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 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 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 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 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 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四、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 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各类生产 要素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 置,推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 的过程。
四、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世界范围的各类生产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 利用和更为合理的配置,使各种创造财富的 源泉得到更加充分的涌流。 2.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趋势,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 要求,任何国家和民族只有自觉参与进去, 才可能获得发展的机遇,促进自身的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1)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 , 提高居民的收 入水平。 (2)依据产业的特性 , 采取差异的产业投资 政策。 (3)深化价格机制改革 , 健全资源和环境价 格制度。 (4)注重对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创新。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正确处理转变与发展的关系: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谋发展是 促转变的重要目的。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1、经济新常态内涵: 经济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七上八下)
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
成为主体,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
更广大民众。
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六,从市场竞争特点看,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 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 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 要求。(苹果手机)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1. 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是经济体制改革。

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式,中国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农村集体经济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大力发展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提升全国各地的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和信息通信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区域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倡导区域发展战略。

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不同地区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

4.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鼓励创新驱动发展。

国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 开放合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全球开放合作。

国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促进共同发展。

6.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推动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7. 民生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关注民生改善。

国家加大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取得了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稳定发展为特点,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这一转变使得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该体制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保障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这种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中国特色,既继承了社会主义的优势,又充分发挥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特色的转型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转变,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这一转型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具有竞争力,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引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努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经济由速度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

这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动力和竞争优势。

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得中国经济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结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径、制度安排和发展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特点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采取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保障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的福祉和满意度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准。

3.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4. 区域均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倡导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成就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经济结构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未来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色解读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色解读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色解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通过经济手段推动国家发展的过程。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以下几个特色:1. 集中领导和计划经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强调党的集中领导和计划经济的重要性。

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和指导方针,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计划经济则是指国家对资源的配置进行统一规划和控制,以实现国家发展目标。

2. 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公有制经济是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国家掌握着国有企业,通过国有经济的发展来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

同时,中国还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允许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活力和动力。

3.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农业农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中国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优先位置,通过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和统一。

4. 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发展。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水平,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中国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发展,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5. 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倡导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

同时,中国也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色使得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同时,中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概述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概述进行阐述。

经济改革与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自1978年以来,中国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引进市场经济机制,吸引外资和技术,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这一政策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相结合。

这一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保障公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强调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促进各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这一战略旨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等问题,推动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倡创新驱动发展,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通过加强科技研发、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推动中国经济由传统制造业向创新型经济转型。

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通过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资源节约利用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致力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

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签署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经济建设。

通过经济改革与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域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措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 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 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 进步、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 ? 二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 四是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 五是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 ? 六是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 七是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思想 ? 八是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
3பைடு நூலக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 一是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 度。
? 二是分配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 制。
? 从改革的社会性质看,不是改变整个社会的根本性质,而是 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和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使社会主义社会趋于健全和 成熟。
? 从改革的社会力量看,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依靠广大人 民群众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 的是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祉。
2.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 ? 二是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 ? 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五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 六是大力推进体制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其发展要求,资本社会化才能适应发展。
资本形式变化趋势是社会资本取代单个资
本,股份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组织形
式,资本社会性质正在不断强化,其中包
含的“公有”成分也不断增加。所以公有
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效率的结论。
编辑ppt
15
❖ 其二,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公有制实 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从根本上 消除了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 者之间的对立。由此导致的其他经济矛盾 也不存在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根本上不 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必然被公有制 所取代。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 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 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编辑ppt
编辑ppt
16
❖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结论:
❖ 其一,竞争是动力的源泉,竞争的必要条 件是使每一个经济主体必须有自己独立的 经济利益。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每一个经 济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个人的经 济利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得到实现,私有 制具有内在的竞争力,也具有充分的动力。
编辑ppt
17
❖ 其二,在私有产权条件下,决策者与他对 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在公 有产权条件下,任何决策或选择的费用较 少地由选择者全部承担,决策者与他对此 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不很密切。从风险承 担的角度来看,公有制意味着较低的效率。
1.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
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4.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1. 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指中国领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旨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福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成就,成为全球瞩目的经济奇迹之一。

2. 基本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2.1 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2.2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通过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化,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3 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思路。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战略规划,如“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等,有针对性地推动经济发展,并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

2.4 创新驱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等措施,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 重点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涵盖了多个重点领域,包括但不限于:3.1 工业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通过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和培育,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3.2 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农业现代化,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明显增加。

3.3 城镇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通过城市化建设和城市规划,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3.4 金融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致力于构建稳健、可持续的金融体系。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引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道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成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挑战与新机遇•结语01引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经济活动,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概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

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重要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国际背景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频发,社会矛盾尖锐。

社会主义国家在此背景下诞生,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重大任务。

国内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

为尽快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背景目的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主要内容报告将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历程、成就与问题、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客观的认识。

报告的目的和主要内容0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道路计划经济时期的挑战与成就挑战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过度强调国家指令性计划和资源配置,导致经济活力受到抑制,市场调节机制缺失,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成就在此阶段,国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工业发展,迅速提升了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

同时,实现了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全面保障,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转型期的困难与探索困难在转型期,由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面临着企业改制、职工下岗、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经济发展出现波动。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集体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 经济中国有 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量的优势、 质的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 导作用——控制力
有所为有所不为

抓大放小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双重向度:
一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实际是效率问题。 二是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际是公平问题。 关键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公有制不如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本章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的经济发展 认识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指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 的经济形式 。
市场经济是指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 运行方式 。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态。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经济关系 市场化
企业行为 自主化
市场经济
政府调控 间接化
经济运行 法制化
公有制主体地位下降会引发三大矛盾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的盲目性、短视性 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是生产与消耗的矛盾。 三是生产与分配的矛盾,带来收入差距的
不断扩大与两极分化
三、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什么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以市场 为导向的经济形式,即一切经济活动都要通过市 场环节才能进行的经济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修改全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修改全文

• (4)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 、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 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 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 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 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归结 起来,就是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 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 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 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 发展道路。
• 四大目标:
• 生产条件现代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和 生态环境可持续化。
• 生产条件现代化,指运用现代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改 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手段,在农业中广泛使用机械和电力 ,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园林化和水利化;生产组织 社会化,指对农业的微观经济单元的布局进行合理引导, 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生 产技术科学化,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 而提高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 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可持续化,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 时,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可以长期、持久地发挥功效。
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这 条新路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现 在三个方面。 • 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很快 。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 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 (2)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 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 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我国经济的快 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 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 是高排放、高污染和低效率。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只 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 1/12和韩国的1/7。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 16.8%,日本的10.3%。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但低效利用问题也十分突出,一些地方盲目兴办各类开发 区,省级以下开发区征地后的土地闲置率高达40%以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体制,致力于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保持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以及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发展力量。

3.完善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既注重宏观调控和国家对市场的引导,又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促使市场经济发展更加健康有序。

4.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重点。

第一个阶段:计划经济初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开始实行计划经济。

在这一阶段,国家高度集中对经济进行计划安排,主要以工业化为目标,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市场调节、吸引外资等。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强农业、改善民生等为重点,继续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四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现阶段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关内容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关内容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关内容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容引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建设一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致力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本文将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全面评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内容,并探讨其重要性和挑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宏伟目标1.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作为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个方面。

2. 坚持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强调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的有机统一。

经济建设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增长和财富的积累,更要注重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人民的利益至上,将经济发展与人民的福祉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性1. 推动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为国家提供强大的综合实力,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具竞争力。

通过经济建设,中国不仅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能够为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2. 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还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通过发展经济,中国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经济建设的成功也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挑战和思考1.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实现创新发展。

在新时代,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高中政治教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高中政治教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高中政治教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课程介绍1.1 知识背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

1.2 学习目标•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步骤•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和成就•探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二、教学内容2.1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1.1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定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利用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有序地进行生产、分配、交换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

2.1.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原则•按需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经济合理可行原则: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原则。

•独立自主发展的原则:在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本精神。

•科学发展观指导的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

2.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步骤2.2.1 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成熟定型之后最为深刻、系统、全面的一次伟大革命。

•市场化改革:通过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发展。

2.2.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

2.2.3 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2.3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和成就2.3.1 意义•切实保障人民利益和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维护国家安全•推动人的全面自由而全面发展•充分释放人们的创造潜能•实现自身长治久安与世界和平共荣相统一2.3.2 成就•经济快速增长:我国连续多年保持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粮食问题基本解决:我国连续多年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改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是推动城乡发展 一体化的关键。 •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 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 荣,必须加大推进城乡两方面体制机制的 改革创新力度。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农业组织和制度创新
•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
• 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内容
33
•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 机遇: •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世界范围 的各类生产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和更为合理的配置, 使各种创造财富的源泉得到更加充分的涌流。 • 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社会化 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 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 •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但总体上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也 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的发展趋势。
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 • • • • • • • 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关于分配制度的理论。 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 关于经济管理与宏观调控的理论。 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
15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16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5篇范文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5篇范文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5篇范文第一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正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实现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来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基本特征创新与发展意义与价值论文正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确立的背景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我们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和配置人、财、物等等这些资源,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主观条件: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才实行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计划经济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一共有三次历史性的突破,由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从十二大到十三大,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从中国视角看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从中国视角看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从中国视角看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以下从中国视角探讨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安排。

这一制度保证了国家经济的公平性和稳定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二、推动经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三、注重人民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始终把人民福祉放在首位。

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

中国积极推动就业扶贫、教育医疗改革、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开放合作与互利共赢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互利共赢。

五、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

中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中国积极响应全球环保呼声,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中国视角下,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发展,注重人民福祉,开放合作与互利共赢,以及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些经验与特点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和实践。

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旨在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指导方针。

这一原则是针对中国国情制定的,旨在平衡政府与市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等各方面的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宏观调控和制度创新,引导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重点领域:1. 工业化和信息化:中国致力于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提升国家的产业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2. 农业现代化:中国是农业大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农业投入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3. 城市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倡导城市化进程,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4. 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市场监管和维护市场秩序,激发市场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

5.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即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推动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取得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众多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过渡时期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一五 计划(1953-1957年)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年) 经济建设方针:中共八大(1956年) 探索时期
(1956-1966年)
(1949-1956年)
⑶影响: ①左倾错误迅速发展;②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③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④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⑤是造成三年(1959~1961)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6)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 奠定初步的基础。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⑴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 ⑵原因:①历史:重工业基础差; 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 ②现实: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 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 ③外部:借鉴苏联经验 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 了国家的工业化” 。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⑴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北 ⑵原因:①东北矿产资源丰富; ②交通方便; ③工业基础好; ④离苏近,易于接受苏援 ⑴根据材料一分析一五计划有何特点,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⑵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的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 什么特点,为什么?
D
(2012年茂名一模· 18)歌曲《小燕子》 作于1957年,是电影《护士日记》中的 一首插曲,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 燕子,告诉你,明年这里更美丽,我们 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 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材料告诉我们, 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一五计划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方针:在经济建设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 中稳步前进
评价: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2、曲折与失误(1958年开始) ——经济困难(1959--1961) (1)提出: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内容: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A.总路线:
(1)背景: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发展 (2)提出: (3)内容: (4)影响: 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5)评价 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主观上反映了广大人 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客观 上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
“左”倾错误:两个运动(1958年) 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 经济好转:(1962—1966年) 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革时期 (1966-1976年)
一、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时期) (1949—1956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
1840
1949 1956
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
(5)存在的问题: ①改造后期,急躁和粗糙(急于求成) ;
②唯一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公有制;
私有制占多数,不符合未来社 会主义社会的性质 国家资义;和平赎买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形式、政策) 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 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对农业、手工业和改造(形式)
对农业的改造
B
(2012年海南卷历史,24)我国“一 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 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 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 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 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3.三大改造(1953—1956)
1956年各种经济成 分 思考: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前我国主要存在哪些经济成分? 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公有制经济 其它经济成分
(1)内容:
作社,入社农户达1.1亿,占农户总数的96.3%。但 (2)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是……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 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 (3)结果: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 (4)意义: 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出现破坏农具的现象。 系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
探究二:根据以上图片,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发生的原因、特征、影响 、 教训?
①经验不足; ⑴原因: ②急于求成,片面夸大主观思想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片面追求高速度,错误地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 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越能促进生产) ③对国情认识不足 ④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破坏了集体领导 ⑵特征: ①“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发展 ①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生产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② “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②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改革生产关系;一大二公,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土地改革
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49%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1.639亿吨
9.3% 53%
130.4万吨
193%
1952年,国民经济形式基本好转
135万吨 754% 46.2% 钢 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44万吨 272% 原油
(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基本任务: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 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目的: 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5)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 (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 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同1949年比,1952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什么变 化?有什么意义?
一、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时期) (1949—1956年)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2、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
2.“一五计划”(1953—1957)
(1)前提: 人民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
(2)纲领: 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鼓 足 干 劲 加 油 干
放 开 肚 皮 吃 饱 饭
死亡率,1956---1962年(千人死亡数)
年份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全国 11.40 10.80 11.98 14.59 25.43 14.24 10.02 市 7.43 8.47 9.22 10.92 13.77 11.39 8.28 县 11.84 11.07 12.50 14.61 28.58 14.58 10.32
初级农业合作社,土地入股,私有
三 大 改 造 措 施
高级农业合作社,土地入社,公有 对手工业的改造:逐步改造 一次性合作化 策略:利用、限制、改造 加工订货 初级国家 统购统销 资本主义 对工商业 经销代销 阶段 的 改 造 高级国家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
创举:和平赎买
实质: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 私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问题探究:过渡时期中国发生了哪 些历史性的巨变
经济结构:
阶级结构: 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2012年湛江一模· 18)1956年底,中 国私营工业98.7%的户、98.8%的职工、 99.5%的产值和私营商业82.2%的户、 85.1%的从业人员、93.3%的资本额实 现了公私合营,这说明中国基本完成了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获 取 信 息
1959—1961年,全国死亡率较高,特别是1960年。农 村的死亡率超过全国。(表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造成中国经济困难,特别 是对农村。(深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 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 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一、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时期) (1949—1956年)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经济的曲折发展) (1956—1966) 1、成功的探索——中国八大 : 时间:1956年 地点:北京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 经建立起来。 内容:(1)分析社会主要矛盾,解决方法
(2)确立党的主要任务和方针:
现代中国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 、20世纪50—70年代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20世纪70年代末 至今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 开放 考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 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危害: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社会生产力 ,给国 民经济造成严重困难。
教训: 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 涉及生产关系方面。人民公社的建立反 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 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大跃进” 的发动,反映了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 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 建设的速度。
一、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时期) (1949—195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