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一曲传心声,天涯共知音”——《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背诵诗歌;2.了解白居易本人及诗歌的创作主张,归纳其语言的风格和特色;3.反复朗读诗歌,感受理解诗中表达的同病相怜的情感;4.鉴赏描写音乐的诗句,学习运用比喻等手法将无形的声音描写得形象可感的写作技巧。
【必备知识】(一)走进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九岁,谙识声韵;十八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二十九岁,以第四名中进士第;三十二岁,授校书郎;四十四岁,贬为江州司马。
(二)背景链接——贬谪江州唐宪宗元和十年,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书,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
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
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大逆不道,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白居易早也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
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得罪了很多权贵。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课题《琵琶行》导学案课型新授课时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及其写作背景,掌握诗歌基本内容。
2、探讨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个人身世的相似性,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教学重点探讨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个人身世的相似性,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课前预习案一、作者简介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卖炭翁》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与《长恨歌》一起均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二、题解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三、读准字音湓浦pénpǔ铮铮然zhēng 商贾gǔ悯然mǐn憔悴qiáo cuì转徙xǐ恬然tián 谪zhé浔阳xún 荻花dí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六幺yāo 迸bèng 裂帛bó虾蟆há ma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阑干lán 呕哑ōuyā嘲哳zhāo zhā课内探究案一、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诗前小序对全诗有何作用?点名时间:明年秋夜地点:盆浦江人物:琵琶女诗人事件:奏曲自叙身世作诗作用:1)、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课前预习一作家作品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一事贬于江州。
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攀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葬于香山。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并序》等。
评价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二、课文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读书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疏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
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首著名的长诗。
三、常识积累1.关于“歌行”“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于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歌行体”,为南朝刘宋时期的鲍照所创作,鲍照模拟和学习汉魏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共十八首。
他的歌行体对后世影响极大,很多诗人都从中受到启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并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2.左迁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还有谪、贬、放、左除、左降等。
3.司马司马:古代官职名称。
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编写人:宋秀宏刘常艳审核人:孟爱秀包科领导:_________【使用说明】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领会主旨。
2. 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学会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白居易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知识链接】1.课前练习: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人生观是:“,达则兼济天下。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
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2.文体补充:《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
白居易另外还有一篇非常有名的长篇歌行体叫《长恨歌》。
歌、行、引,本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种名称不同,其实并没有严格区别。
它们的音节和格律都比较自由,所以白居易用这种手法很自如。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
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
3.背景简介:《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课件
【探究整理】欣喜和急欲相见琵琶女。通感。侧面烘托。
诵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整.顿.衣裳起敛容 ___古__义__:__整__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今__义__:__使___紊__乱__的__变__为__整__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2)暮去朝来颜.色.故 ___古__义__:__容__颜__;__今__义__:__色__彩_____________
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 为事而作”。
代表作品有《琵琶行(并 序)》《长恨歌》《秦中吟》 十首等。
经典名句有: (1)野火烧不尽,春风 吹又生。(2)在天愿作比翼 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一)诵读诗前序言,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整体感知,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二)诵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浔阳江头夜.送客 _名___词__用__作__状__语__,__在__夜__里_ (2)举酒欲饮无管.弦. _借__指__音__乐___
要点二:理解内容,把握主旨 2、这一段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5)因.为.长句
__古__义__:__于__是__创__作__;__今__义__:__连__词__,__表___因__果__关__系________
(6)歌.以赠之
_名__词__用__作___动__词__,__作__歌_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送客湓浦口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号,又号,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与刘禹锡并称“”。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和”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了解创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谏官,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期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3.解题(1)琵琶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
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
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2)“行”《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4.了解文体--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主要特点有:①篇幅可短可长。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
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8.3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
《8.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琵琶行》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
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其实在几千年前诗人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
《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2.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准备】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重点思考的问题。
课前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
高中语文 第6课《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琵琶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 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4.背诵诗歌。
【解题及作者介绍】《阳光课堂》P27《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自主学习任务】一、确定字音,完成《阳光课堂》P27(一)。
二、学生各自朗读,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三、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诗歌小序,总结本段知识。
简析诗前小序:1.注意几个字词: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
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
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2)概述琵琶女身世;(3)点明写作动机;(4)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自主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自主学习任务】1.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诗歌,总结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一)完成《阳光课堂》P27 (二)(三)(四)(五)(二)简析诗歌的内容: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诗人:浔江送客闻琵琶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其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诗人: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第四节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节诗人:重闻琵琶青衫湿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感情在“满座皆泣”中达到高潮。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1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含答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并序》 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歌中对音乐的描写,体会其艺术特色。
4、背诵全诗。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诗人与琵琶女的相似命运,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诗歌中对音乐的精彩描写,学习其表现手法。
2、难点(1)领会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感慨和人生哲理。
(2)理解诗歌的双线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的诗作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
其讽喻诗反映了社会现实,揭露了政治黑暗;闲适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感伤诗则抒发了人生的感慨和悲哀。
2、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 年)。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在送客湓浦口时,听到琵琶声,于是邀请琵琶女相见。
听其弹奏并了解其身世后,诗人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长篇乐府诗。
四、课文预习1、通读全诗,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湓浦口()铮铮然()贾人()悯然()转徙()荻花()幽咽()虾蟆陵()红绡()钿头()银篦()春江花朝()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五、课堂探究1、诗歌开篇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江边送客的场景。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这些景物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悲伤的基调。
2、诗人是如何描写琵琶女的出场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通过“千呼万唤”表现出诗人的急切期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则生动地描绘出琵琶女羞涩、矜持的姿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琵琶行1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元稹并称“元白”。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课题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
2“长安居大不易”故事由来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长安居大不易”释义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3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名句:“在天原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4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七作业:默写第一段,预习第二段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课后回顾
因:为:
命:
2、思考:这段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文章的常识、背景,运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琵琶行(学生用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熟记名句,丰富积累。
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品味音乐描写艺术,训练朗读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
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活动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预习案预习:1.对照注释,积累文言词,疏通文意;2.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
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一、文学常识(1)关于“行”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吟、曲无严格的区别。
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
(2)关于作者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诗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6(新人教版必修3).docx
琵琶行(并序)(创意版)[目的意图]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
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
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体思路]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
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1、谁解琵琶声[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
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眩眩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得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口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完整版)琵琶行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 ( 并序 ) 》导教案2019/2/18【学习目标】1.认识白居易平生及其创作成就;认识本文的背景及相关文学知识。
3.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文章马虎。
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述声音的高妙技法。
5.解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感情。
【重、难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述声音的高妙技法。
2.解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暮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期间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倡议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重申停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异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和元稹并称“元白” 。
写下了许多揭示现实黑暗,反响劳动人民难过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平常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因为冲犯了官僚及皇帝, 43 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医生,次年因为上书皇帝,言辞迫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季。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受共鸣自己天涯堕落的不幸。
3.文体知识(1)“歌”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 原指可唱的韵文 , 到了唐朝 , 歌的原意已变 , 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
歌在字数 , 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 , 比较自由。
“行”本指乐曲的进行 , 以后指乐曲、歌唱的遍数 , 今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歌和行 , 都是古代诗体名称 , “行”也是乐曲的意思 , 两者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差别 , 也合称“歌行 ",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 , 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指都有叙事的内容,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形式采纳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2)年号 : 记年的名称。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1)
6、《〈琵琶行〉并序》导学案(共3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阅读白居易其人其诗,走进白居易的诗歌世界;2、熟读诗歌,梳理诗歌内容。
二、自主学习1、课前阅读缀玉联珠六十年,谁叫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悼亡诗2、阅读积累白居易其人其诗,走进白居易的诗歌世界。
三、课内探究1、请找出每一部分与小序的对应之处。
2、请用诗句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可自己创作,可以找书中原句)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结合内容,梳理诗歌线索;2、赏析让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描写。
二、自主学习勾画诗中音乐描写的句子,并背诵。
三、课内探究赏析让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描写。
第三课时一、学习目标1、总结诗歌重点字词及艺术特色;2、配乐诵读诗歌,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诵读能力。
二、自主学习总结积累诗歌重点字词。
三、课内探究1、诗歌重点字词及艺术特色总结交流。
2、多种形式配乐诵读诗歌。
3、扩展阅读(1)《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并与《琵琶行》比较,完成后面习题。
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①,恩怨相尔汝。
②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注:①昵昵:象声词,用来形容言辞亲切。
此据李汉编《韩昌黎集》,别本亦作“妮妮”或“呢呢”。
②尔汝:对话时你来我去,不讲客套,是关系亲密的表现。
(1)本诗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变化,简析本诗所用的比喻的特点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白居易【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和“行”这种文学体裁。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背诵全诗,了解和学习描摹音乐的手法,体会诗中出色的音乐描写。
4、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学习重点】1、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学习方法】讨论法、诵读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知识链接】1、简介作者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他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与元稹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本诗属七言古体诗。
第一课时【明确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全诗大意。
2、赏析序文和前两个语段,学习音乐描写的方法。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自学指导】一、基础巩固1、熟读全诗,掌握字音铮.(zhēng)悯.然(mǐn)谪.居(zhé)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 )湓.浦口(pén)贾.人(gǔ)荻.花(dí)霓裳..(nícháng)六幺.(yāo )裂帛.(bó)幽咽.(yè)浔.阳(xún)慢捻.(niǎn)舫.船(fǎnɡ)虾蟆..陵(hámɑ)呕哑..(ōu yā)嘲哳..(zhāo zhā)阑.干(lán )琴弦.(xián )红绡.(xiāo)钿.头(diàn)银篦.(bì)春江花朝.(zhāo)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降职今漂沦憔悴漂泊沦落明年秋,送客湓浦口第二年使快弹数曲畅快因为长句于是创作弟走从军阿姨死古代指歌舞妓的头面人物凝绝不通声暂歇忽然,一下子秋月春风等闲度随随便便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却,退回去来江口守空船走了以后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衰老江州司马青衫湿文中指江州司马穿着黑色的单衣。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二、诗歌朗读,借鉴配乐朗诵读出全诗凄凉、压抑的感情基调,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1、诗歌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有何共同特点?明确:诗中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2、简析诗前小序,并思考:这段小序有何作用?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主要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有几条线索?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几段?明确: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
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琵琶女身世为明线,作者的感受为暗线。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1)江头送客闻琵琶(2)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3)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4)同病相怜伤迁谪(5)重闻琵琶青衫湿【合作探究】一、诵读第1段并思考:诗的开篇关于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①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②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
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③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
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诗一开始用景物烘托环境气氛,红枫、荻花,秋意萧索,使人油然而生悲凉;加上正是送客离别之际,越发让人伤怀;更何况送客连助酒的音乐都找不到,扫兴到了极点。
惨白的月光孤照茫茫江水,诗人一开始就把萧索悲凉的氛围渲染得非常强烈,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琵琶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二、诵读第2段并思考:1、鉴赏第二段的音乐描写部分,指出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及高潮.作者是如何使抽象的音乐变的具体可感的。
明确:诗人写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
清脆圆润---------婉转流畅---------低沉冷涩---------激越雄壮(高潮)----------戛然而止。
多用比喻,例如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别写大弦和小弦,第二乐段以“莺语”作比,第三乐段以“冰泉冷涩”作比,第四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仍用比喻,第五乐段“如裂帛”也是比喻。
2.本段有两处侧面烘托的笔法,分别是哪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乐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你怎么理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明确: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
此时人物的悲伤心情达到极点,烘托了琵琶女妙绝入神的演奏技巧和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4、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明确:用听觉、视觉来描写琵琶曲终了后寂静的氛围、秋水冷月的景象,烘托了琵琶女妙绝入神的演奏技巧,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
从侧面衬托了乐曲的撼人心魄,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精讲点拨】第二课时【明确目标】1、体会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领会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
2、鉴赏诗歌表现手法。
3、背诵全诗,牢记名句。
【自学指导】掌握几种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另外,常说的表现方法还有:比喻、比拟、夸张、复沓、重迭、借代、对偶、白描、用典、象征、起兴、衬(烘)托、联想和想象、渲染、对比、照应、移情、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明褒实贬等等。
【合作探究一】一、诵读第3、4段并思考: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
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2.本文的主旨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作者与琵琶女有何相似之处?明确:1、都来自京都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2、皆有出色才华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3、如今都落泊失意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自身遭遇的含蓄的恨,对琵琶女的同情,是一种凄凉、郁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第5段并思考:1、该段写听众的表现属于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属于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写听众的反应,从侧面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2、如何理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
用它作节,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回味余地。
【精讲点拨一】【合作探究二】1、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明确:(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