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来介绍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合集下载

《维新变法运动讲义》课件

《维新变法运动讲义》课件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1898年中国清朝政府推行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也称为“维 新运动”。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官制、发展工商业、废除科举制度、设 立新式学堂、加强军事建设等。
百日维新得到了部分开明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支持,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 对和清政府的动摇,最终失败。百日维新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 响,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详细描述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方案,包括鼓励私人投资、建立商会和行业协会、保护知识产权等。这些 改革措施旨在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
军事改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结词
维新派认为军事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主张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引进西方先 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提高国家的军 事实力。
详细描述
他们认为君主立宪政体可以平衡君主专制和民主共和的优点,既能保持国家的 统一和稳定,又能促进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维新派主张通过改革官制、推 行地方自治、制定宪法等措施,逐步实现君主立宪政体。
改革教育
总结词
维新派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主张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建立现代化的教 育体系,培养具有新思想、新知识和新能力的人才。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民族主义运动,旨在保护和收回中国铁路权益。
保路运动的起因是:清政府为了偿还外债,将铁路修筑权出让给外国列强,引发了 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抗议。
保路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形成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罢工浪潮,最终导致了辛 亥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政府的覆灭。
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1895年,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皇帝进行政治改革, 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鸦片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抵制。

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

2.《海国图志》: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撰的一部著作。

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了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了海防的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知识界的眼界,开创了向西方学习新风。

3.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

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教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5、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

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

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

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

第三,整饬军纪。

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云山编制)。

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6、《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中国近代四种救国方案

中国近代四种救国方案

中国近代四种救国方案篇一:中国近代四种救国方案近代中国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危机,面临着殖民侵略、国家分裂和社会动荡等巨大挑战。

为了拯救国家,许多知识分子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

以下是中国近代四种主要的救国方案。

1. 自强运动自强运动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救国方案。

这一运动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自力更生,加强国家实力来拯救中国。

自强运动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发扬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洪秀全、林则徐等。

他们积极推动农田水利、纺织业、矿产资源等现代工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工业化来提升国家实力。

2. 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另一种重要的救国方案。

这一方案提倡改革现行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以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推动近代化的法制建设,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3. 民主革命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另一种重要的救国方案。

这一方案主张通过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政治体制,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平等。

民主革命的代表人物有孙中山、黄兴等。

他们积极倡导革命,组织起义,推动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进程。

4. 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近代另一种重要的救国方案。

这一方案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社会主义革命的代表人物有毛泽东、刘少奇等。

他们领导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起义和工人运动,最终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之,近代中国出现了许多救国方案,包括自强运动、维新变法、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等。

每一种方案都代表着一种思想和实践的路径,都试图通过改革和革命来拯救国家。

这些方案的出现和实施,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途径,对于塑造近代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篇二:中国近代四种救国方案近代中国曾经面临着列强侵略、国家衰落的困境,为了挽救国家危机,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救国方案。

维新与革命历史变革中的思想与行动

维新与革命历史变革中的思想与行动

维新与革命历史变革中的思想与行动维新与革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变革时期,它们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社会风尚和文化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思想与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维新与革命时期的思想与行动,分析它们对中国历史变革的具体贡献。

一、维新时期的思想与行动维新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思考中国面临的问题,并试图通过变革来挽救国家的命运。

他们提出了诸多理念和行动,旨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1 思想维新派积极吸收西方文明的思想,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科学技术,以便强国富民。

他们主张废除封建专制,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力图实现民主政治。

1.2 行动维新派积极进行实践,他们创办了新式学堂和报刊,开展了晚清最早的政治改革。

康有为发起的戊戌变法试图推动政治改革,梁启超主编的《自由日报》则在社会上积极传播新思想。

维新派还通过留学西方、出版著作等方式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二、革命时期的思想与行动革命时期的思想与行动,以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心,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彻底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1 思想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他认为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革命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给予中国人民勇气与动力。

2.2 行动辛亥革命是革命时期最重要的行动之一。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组织起义,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此后,革命者积极参与政治改革、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推动了新中国的建立。

三、维新与革命的历史贡献维新与革命时期的思想与行动为中国历史变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1 政治制度变革维新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而辛亥革命彻底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基础。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1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1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预习导引知识点一早期改良思潮1.背景: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2.代表人物:王韬、薜福成和郑观应等。

3.主张(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文化教育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4.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特别提醒]早期改良主义者与洋务派的比较(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即不变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早期改良主义者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他们的这一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知识点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思想萌发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自强,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1)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2)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知识精讲]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1)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2)弊: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知识点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联合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中外纪闻》(1)目的:争取更多的支持。

(2)创办:康有为和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天津、湖南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3)结果:1896年初,《中外纪闻》被查封。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演进历程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演进历程

(四)影响:
1、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在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在当时 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
2、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 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 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 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3、在激发民众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方面也 起了重要作用
6、面对北洋军阀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 主思想的知识分子陈独秀等高举“民主、科学” 旗帜,掀起了一场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 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7、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传入 我国,并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8、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等人把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和 发展为毛泽东思想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从中 国国情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逐渐形 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
第22课
西学东渐
学习目标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 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记忆维 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2、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 所起的作用
严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 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 第一人。他鲜明地提出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 为用”的主张。人民应 享有自由权利。他还借 用进化论“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原理,阐 明了中国实行变法维新 ,救亡图强的道理。他
的译作有《天演论》、《穆勒名学》、《原富》 《法意》、《社会通诠》、《群学肄言》
课堂教学设计二
为什么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有的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前仆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但也都以失败告终。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人物。

维新变法时期有四位代表者:保皇派的张之洞、维新变法运动的康有为和戊戌变法领袖谭嗣同。

一、张之洞张之洞(1831年-1898年),字子文,湖北武昌人。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878年中法战争爆发,在武汉任按察使时,主张联俄抗美,支持张之洞变法。

此后任湖广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

1898年6月7日病逝于汉口。

这位以“晚清四大名臣”之一闻名世界的“外交家”。

1、张之洞一生共经历了八个重要历史阶段,这其中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局势动荡的二十年。

他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也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全面被动挨打状态;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也经历了日本对中国发动侵华战争后列强纷纷开始瓜分中国;他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也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对国家主权要求进一步加强、列强瓜分中国的步伐更加坚定;他经历了1905年发生在天津的中日甲午战争及1906年发生在上海长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

然而最重要时刻出现在辛亥革命前:他参与组织武汉光复军。

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参与起草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任清政府驻英公使;第一次向西方列强宣战后出国参加西方列强发起的一系列战争;参与起草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参与办理中法战争;同徐世昌等人组建中国近代海军;与袁世凯共同参与袁死后国民党政府改国名运动,以及领导建立大清王朝等等。

2、在中法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张之洞对列强的态度是一贯强硬的。

1905年10月,八国联军侵华,他奉命率联军北撤。

八国联军是一支由俄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组成的武装集团,有1万多人规模。

八国联军由俄国和日本调集20万兵力,分两路进攻北京。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忧外患 (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2)外患:列强加紧侵略
2、含义:
(1)“中学为体”——以封建纲常名教作为根本 (2)“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封 建统治
3、实践:洋务运动 模块链接:必修2 第9课第41页
讨论: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 者。”你是否同意?请阐明理由
同意。 理由:①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②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③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不同意。 理由:①洋务派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
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
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
(1)背景:①洋务运动的展开
②外国侵略加深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 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 政治;经济; 文化;
(4)评价: ①进步: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也为
康、梁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②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
1、背景 (从东西方角度思考) 模块链接:必修1第10课第50页
(1)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2)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迅速崛起
(3)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2、主要代表:林则徐、魏源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
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 积极探求西方军事科 学技术,引进西方先 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 制。设立译馆,“所 得夷书,就地翻译”, 编译出《四洲志》、 《各国律例》

《再探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再探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再探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及反思作者:蒋明娜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年第14期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4.047【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中的一课,新《课标》要求“知道康有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课标在中国近代史部分强调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对于康有为、梁启超和“百日维新”等基本史实,八年级学生并不陌生,特别经过新授课教师的梳理与讲授,学生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那么,旧课新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重点突出什么呢?通过阅读教材与相关论文著作,结合课标要求,按照一堂课要围绕一个主题,牵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始终的教学设计理念,笔者确定以“梦之觉醒”为本课主题展开教学。

【过程设计】一、大梦初醒老师: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一次次交锋都以失败告终,被迫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时,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不仅看到了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还看到了中国在技术上的落后,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他们进行了什么尝试?学生:洋务运动。

老师: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学生:师夷长技以制夷。

老师:这种“中体西用”的做法能否使中国国富兵强呢?请同学们用史实加以说明。

学生:不能,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老师: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如何呢?(地图上标识黄海、威海、旅顺等海域和地名)材料日舰“高升号”的偷袭只有一个早晨(不到两个小时),牙山、成欢驿偷袭的一个早晨、平壤战役一天时间,之后就是黄海的五个小时,(大一点的战斗作者添加)整个战争加起来就是这么长时间。

八年级历史上册听课记录: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

八年级历史上册听课记录: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

新2024秋季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听课记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实施过程及失败原因;掌握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理解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改革创新的关注,培养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精神;通过了解维新派的努力与失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幅描绘晚清社会风貌的图片或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晚清社会的困境与变革需求。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哪些内忧外患吗?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你们知道这是哪次改革吗?”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片或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答案,积极举手回答;不知道的学生则认真倾听,思考。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展示和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背景介绍:详细讲述晚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的加剧,为戊戌变法的兴起做铺垫。

•维新思想传播: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如“变法图强”、“君主立宪”等,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戊戌变法实施:讲述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包括“百日维新”期间的主要改革措施,如改革政府机构、鼓励发展工商业、开办新式学堂等。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辩论,加深对戊戌变法实施难度和失败原因的理解。

•失败原因分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如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改革措施缺乏群众基础、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等。

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教学设计】《戊戌变法》(人教)

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教学设计】《戊戌变法》(人教)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同时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它又是一堂内容多、杂、难,比较棘手的课。

在本课中我力图以人为本,突现活的历史,旨在诱导学生了解历史、探究历史、反思历史。

其一:知识体系上以“再现维新”、“审视维新”、“反思维新”构建更加科学严谨的知识体系;其二:教法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师生互动探讨等开放式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并尝试研究性学习。

【知识与能力目标】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要求学生归纳整理维新变法从思潮萌发到拉开序幕,再发展到高潮阶段的演进历程,进而掌握系统整理历史事件的方法;2、通过分析说明“百日维新”的政策措施的目的意图,使学生体验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运用史料观察、思考和解决历史及其相关问题的思想方法;3、通过学生课堂思考与讨论,分析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影响,从而掌握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势危难之间,决心救亡图存,矢志改革,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而不懈努力的学习中,感悟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崇高精神;2、从戊戌变法失败的学习中,体会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挫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理解与掌握。

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3一、导入新课师:以今日新闻的形式请同学播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并提出听闻此新闻的感受,借以吸引同学注意力。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大转折,对这古老的帝国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维新变法——精选推荐

维新变法——精选推荐

维新变法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标要求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政治主张。

★教学⽬标:(⼀)知识与⽬标: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法: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较:⽐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批批爱国的仁⼈志⼠为中华的崛起⽽不懈努⼒。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向学⽣介绍了维新运动兴起的情况:早期改良思潮,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

早期改良思潮在鸦⽚战争后便出现了,是对林则徐、龚⾃珍、魏源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的思想理论⼜有了进⼀步的发展,并且进⾏了维新变法的实践活动,从⽽促成维新变法局⾯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多注重纵向知识的归纳⽐较,培养学⽣掌握梳理知识线索的学习⽅法,并将本课的教学既放在戊戌变法这个主题下来进⾏,同时也要以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的⾓度来认识,从⽽体会中国近代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采⽤谈话导⼊法: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分中国的狂潮,维新变法主张迅速传播。

爱国知识分⼦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法和道路。

他们痛感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主张学习西⽅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进⾏社会改⾰,变法维新,⾛西⽅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分危机。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


宁夏·41)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例】 (2008·宁夏 宁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 易装游法,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 , 易装游法 , 变政而遂
走 向 高 考 》 高
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底盛强与我异。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底盛强与我异。闻日 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 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
高 考 总 复 习 · (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请回答: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根据材料一 (2)根据材料一 、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彼得改革 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根据材料一 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07·宁夏文综 阅读下列材料: . 宁夏文综)阅读下列材料 宁夏文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 “ 泰西讲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解析】 【 解析 】 本题以中国维新变法和俄国彼得改革的相 关材料为背景,重在考查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体现了 关材料为背景,重在考查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3篇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3篇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3篇一、内容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问题探究1.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史背景?2.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3.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4.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5.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论共享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戊戌变法》教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案 (2)

《戊戌变法》教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案 (2)

第6课戊戌变法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根底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拟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响,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

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

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教师:1895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学生:没有。

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

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

学生:(讨论、整理)地点报刊人物主张上海《时务报》梁启超《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教师:(提出问题)比拟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学生: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三、百日维新——到达高潮教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亡图存各阶级的努力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亡图存各阶级的努力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亡图存各阶级的努力一、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1、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2、主张: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3、结果: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

4、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5、代表人物:魏源、林则徐二、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解决内政外交上的危机2、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自强求富,学习西方器物3、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4、评价: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

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5、代表人物:恭亲王奕欣、曾国藩、沈葆桢、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三、农民阶级1、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主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

4、评价: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

戊戌变法示范教案

戊戌变法示范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及主要的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主要有两个部分: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救亡运动。

仅仅存在103天的“百日维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既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政治改良运动,又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2.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3.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4.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近代中国探索道路的艰难曲折,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图片:教师:这幅图反映了中国当时什么形势?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中,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地加深了。

教师:这样的情况出现之前,清政府有没有做出“努力”呢?结果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戊戌变法》。

(设计意图)运用《时局图》导入,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承上启下。

进而产生联系,使学生对本课前后的关联有更好的认识。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戊戌变法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展示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

即要救国,只有维新。

维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形成颇有声势的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

——李捷、王顺生《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师: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结合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介绍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结合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介绍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民权思想
❖ 在康有为之前 ,中国虽然有“民 本”思想 ,但是却没有民权思想。 康有为吸收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 权观 ,强调公民自治。
❖ 康有为认为 ,人生来平等 , 同时又充满差异性 ,这些充满差 异性的人是独立的 ,有自主权 , 应当“以平等之意 ,用人立之 法” , 对此进行规范。他不但 主张长幼平等、朋友平等,甚至 认为君民之间也是平等的,而不 是以往以君主为一切社会关系的 合法性来源 ,这在当时是一大思 想进步。

康有为
❖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 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 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 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 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 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 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 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 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 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 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郑观应的重商思想还体现在他的裁厘主张上。他指 出“当栽培工商以敌洋货而杜漏厄,勿搜刮税厘以病民 而自病”。他列举了厘金税的十大弊端,借鉴西方印花 税制,提出以印花税代替厘金税的设想。

商战思想
❖ 郑观应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的 “商战”论。努力追寻“商战” 近代意义并反复加以论释者, 则由郑观应肇始,他把外国资 本主义的侵略手段归结为“兵 战”(军事侵略)和“商战”(经 济侵略),并认为后者比前者更 为隐蔽、更有威胁性,因而中 国在反侵略方面也应该把反对 经济侵略放在比反对军事侵略 更为优先的地位。

教育思想
❖ 对于科举考试制度,郑观应一再加 以批评,指出:“中国文士专尚制 艺,即本国之风土、人情、兵刑、 钱谷等事亦非素习。功令所在,士 之工此者得第,不工此者即不得第。 虽豪杰之士亦不得不以有用之心力, 消磨于无用之时文。即使字字精工, 句句纯熟,试问能以之又安国家乎? 不能也。能以之怀柔远人乎?不能 也。一旦业成而仕,则又尽弃其所 学。呜呼!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 学,天下之无谓,至斯极矣!”为 适应科举而学习,“遂以浮华无实 之八股,与小楷试贴之专工,汩没 性灵,虚费时日,率天下而入于无 用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 题目:
通过介绍康有为、 通过介绍康有为、梁 启超等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来介绍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康有为
出身于士宦家庭, 出身于士宦家庭,广东 望族,世代为儒, 望族,世代为儒,以理 学传家。年轻时, 学传家。年轻时,他四 处游历读了不少经世致 用的书;乡试落选后, 用的书;乡试落选后, 他游历了香港和上海, 他游历了香港和上海, 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事 研究资本主义政治、 物,研究资本主义政治、 学习自然科学, 学习自然科学,逐渐由 中学转向西学, 中学转向西学,西方的 强盛, 强盛,使他立志要向西 方学习, 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 危亡中的祖国, 危亡中的祖国,初步形 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 系。
康有为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 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 想相结合, 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的道理。 的道理。他把进化过程划 分为三大阶段:据乱世、 分为三大阶段:据乱世、 升平世、太平世。 升平世、太平世。“春秋 之义,有理乱世,升平世, 之义,有理乱世,升平世, 太平世” 太平世”,而每一世都有 他相应的政治制度, 他相应的政治制度,君主 专政适于据乱世, 专政适于据乱世,君主立 宪适于升平世, 宪适于升平世,共和制度 适于太平世。当人类从较 适于太平世。 低的社会层次发展到高层 次,政府的形式也要相应 改变。 改变。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 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 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 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 火山大喷火" "火山大喷火"。
康有为
思想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建性 : 主张在封建统 治的前提下实行改 革,维护封建统治 。 他打着孔子这个保 护神为维新变法思 想制造理论根据, 想制造理论根据, 暴露了他在封建传 统势力面前的软弱。 统势力面前的软弱。 康有为是“ 康有为是“跪着造 反”的,他在思想 上包含着浓厚的封 建色彩。 建色彩。
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 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 县,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 17岁会试落选 岁会试落选, 育 。17岁会试落选,途径上 眼界大开,同年师从康 海,眼界大开,同年师从康 有为。 有为。后随康有为就读于万 木草堂, 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 改革维新的 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 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 道路,世人合称“康梁” 道路,世人合称“康梁”。
产生背景: 产生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失利, 中日甲午战争失利,只主 经世致用” 张“经世致用”而不想对政治 制度作任何改革的洋务运动宣 告破产。 告破产。救亡图存成了中国社 会的急切需求。 会的急切需求。日本明治维新 的成效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挫折 对照,使中国知识分子意思到, 对照,使中国知识分子意思到, 必须从政治领域入手。 必须从政治领域入手。
再次赴京会试时, 再次赴京会试时,协助康有 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 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 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 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 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 国公报》 后改名《中外纪闻》 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 和上海《时务报》笔政, 门筹办《知新报》 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 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百日维 新时,受光绪帝召见, 新时,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 所著《变法通议》 所著《变法通议》。
戊戌政变发生后,逃亡日 戊戌政变发生后, 发生后 创办报纸鼓吹改良 鼓吹改良, 本 ,创办报纸鼓吹改良,反对 革命。 革命。同时大量介绍西方社会 政治学说 。民国初年支持袁世 后又反对袁称帝, 凯,后又反对袁称帝,武力反 袁。 退出政坛后,梁启超赴欧, 退出政坛后,梁启超赴欧, 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 弊端。 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 明已经破产, 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 化。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等, 政治方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等,准许官民 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 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 人寄生特权 ; 经济方面:振兴实业,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经济方面:振兴实业,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 创造发明改革财政,减均赋税,兴修水利、铁路等; 创造发明改革财政,减均赋税,兴修水利、铁路等; 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 征兵制;添设海军。 征兵制;添设海军。 文化方面:改革教育制度,废除八股;兴办学校, 文化方面:改革教育制度,废除八股;兴办学校, 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思想文化,开民智等; 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思想文化,开民智等;
后期思想的局限性: 后期思想的局限性:
竭力维护腐朽的清政权, 竭力维护腐朽的清政权, 维护腐朽的清政权 反对民主革命, 反对民主革命,被袁世凯所利 用,形成了以尊孔为基本内容 的复古思潮,大力鼓吹封建的 复古思潮, 纲常伦理, 纲常伦理,阻碍了民主思想的 深入传播。 深入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