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道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论述
市政道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研究

J IAN SHE YAN JIU技术应用274市政道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研究Shi zheng dao lu rou xing ji cengli qing lu mian jie gou she ji yan jiu王立文市政道路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及物流运输业的繁荣息息相关,因而在开展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需要交通运输部门、经济发展部门等多方面有效地协同合作,选取最优的市政道路建设方案,从而提升当地市政道路建设的整体质量,为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优点十分突出,因而文章主要分析现行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所存在的问题、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原则,以及对市政道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进行研究及评析其应用价值,从而使市政道路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一、现行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主要问题现阶段很多城市市政道路多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而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优势在于其具有板体效应,从而提升了整体沥青路面的强度、承载能力、安全稳定性。
但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也有其劣势,其中主要在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本身具有一定的收缩裂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沥青面层厚度不足,则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横向基层收缩裂缝,从而沥青面层形成较大范围的开裂;同时如果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保养不当,如雨季时间过长或冬季出现冰雪灾害等,则会对沥青路面造成一定的影响,降低其质量及使用年限。
针对以上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劣势,虽然在很多地区都已经增加了沥青面层的厚度,但依然无法规避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开裂的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半刚性基层受其自身性质影响,刚度较大,抗变形能力较差,在温度及荷载作用下,基层难以避免的发生裂缝,并向上延伸形成面层开裂;其次是由于在整个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水泥强度较高,在施工过中难免产生开裂,自然而言也会造成沥青面层的开裂。
二、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原则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结构层次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结构直接影响着市政道路的使用寿命。
刍议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组合

刍议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组合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是指由路基、基层、面层等各层组成的道路结构体系。
其中,基层是沥青路面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并向下传递到路基。
在基层的选择上,常见的有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等不同类型。
本文将对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的组合进行刍议。
柔性基层是指具有一定强度和变形能力的道路基层。
它由石灰土、水泥土等材料作为基层料,加入适量石子、沥青等混合料制成。
柔性基层具有较好的弯曲变形能力和耐久性,能够分散荷载、减小沉降,减少对路基的影响。
同时,柔性基层具有较好的抗冻融性和抗水稳定性,不易受水分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因此,柔性基层在一些地质条件较差、地下水位较高或交通量较大的路段中广泛应用。
半刚性基层是位于柔性基层和面层之间的一层,它可以增加路面的刚度,分担车辆荷载。
半刚性基层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水泥稳定的砂石混合料制成。
半刚性基层具有较高的抗变形能力和抗裂性能,能够提高路面的稳定性和抗滑能力。
同时,半刚性基层还可起到加强连接层的作用,避免面层与基层的分层和开裂。
因此,半刚性基层适用于交通量较大、重载车辆较多或需要提高路面刚度的路段。
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的组合在一些特殊的路段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比如,在高速公路的出口匝道、连接路和主线与匝道之间的过渡段等路段,通过采用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的组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路面变形和开裂的问题,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舒适性。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地质条件下,也适用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的组合。
比如,在软弱的地基地质条件下,柔性基层能够减少对地基的荷载传递,保护地基不被破坏;而半刚性基层则能够提供较好的刚度,增强路面的稳定性。
因此,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的组合在这些地质条件下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路面的整体性能。
综上所述,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的组合在公路沥青路面结构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这两种基层,可以提高路面的强度、稳定性和舒适性,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分析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分析摘要:本文根据作者的实践工程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做以分析研究,供同类工程借鉴参考!关键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practice of flexible engineering grassroots the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 mechanics to do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refer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Keywords: highway, asphalt pavement, the structure design1工程概况广州至河源高速公路是广州市路网规划“五环十八射”中的“第六射”,位于广州市东北面,西起广州华南快速干线春岗立交,横穿萝岗、白云、增城、东进惠州市、河源市,止于惠(州)河(源)高速公路,全长149Km。
2路面结构设计根据《广州至河源高速公路惠州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可知,本项目沥青路面设计年限为15 年,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标准轴载(100KN)作用次数Ne=2.40×107 次,设计弯沉30(0.01mm)。
路基段路面结构设计采用倒装式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如图1-1 所示。
4cm,SBS 改性沥青Sup-12.5必要时设PC-3 乳化沥青粘层7cm,SBS 改性沥青Sup-19必要时设PC-3 乳化沥青粘层8cm,普通沥青Sup-25必要时设PC-3 乳化沥青粘层9cm,普通沥青ATB-25AL(M)-2 液体沥青32cm,级配碎石15cm,2.5MPa 水泥稳定碎石路基图1-1 本项目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结构图3路面结构弯沉和层底弯拉应力变化趋势分析3.1土基模量对最大拉应力和交工验收弯沉的影响分析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各结构层最大拉应力和交工验收弯沉随土基模量的变化情况,AC-13C上面层层底受压,其压应力随土基模量的增大而减小;AC-20C 中面层层底的最大拉应力随土基模量的增大先受压,后逐渐变向受拉,但增大幅度不明显;AC-25 下面层层底受压,其压应力随土基模量的变化影响甚微;水稳基层的层底最大拉应力随土基模量的增大而减小,但减小幅度不明显,尤其是上基层层底拉应力几乎不受土基模量变化的影响;水稳底基层层底的最大拉应力随土基模量的增大而减小,减小的幅度相对其他水稳层较为显著。
市政道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研究

市政道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研究摘要:目前在使用的过程之中半刚性路面逐渐暴露出来裂缝严重、抗水害的能力较弱、车辙破坏及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
本文对市政道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且结合实际的情况给出了具体的施工方法,供同行业从业人员借鉴。
关键词:市政道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现阶段我国所应用的主要道路结构就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形式,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半刚性基层有板体效应,为此也大大提升了路面结构整体的刚度,使此种路面的结构具有很好的强度及承载能力,同时,其稳定性及耐久性优于其他形式。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研究与应用,使我国市政道路建设的形式更为丰富,与我国地域广阔及自然情况的实际情况高度吻合,提升了我国各个地区道路建设的覆盖率。
一、沥青路面的结构类型沥青路面的结构层可以分为面层、基层、底基层及垫层等多种层面构成。
对国外的参考资料及有关资料进行考量的基础之上,把沥青的结构大体上分成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型Ⅰ结构、组合型Ⅱ结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以及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5种类型,如表1所示。
因为半刚性基层自身的特性决定其收缩裂缝等问题无法有效避免,若沥青层面的厚度不够,在使用的初期基层横向的收缩裂缝就会反射到沥青层面,导致很多的横向裂缝出现。
随着市政道路的建设我国的很多道路将沥青层的厚度上调到18厘米以上,但从实际的使用情况来看,反射性的裂缝依旧会出现,其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是通常情况之下沥青面层并非是在同一年内铺筑而成,经常在第一年进行下面层的铺筑,经过一个冬天,换言之,经过了两次反应传递后势必将出现基础开裂的反射性裂缝,也将在沥青层面呈现,第一年铺筑的反射到了下面层,后铺筑的反应到了上面层。
二是我国的水泥标号相对较高,在道路的施工期间就有裂缝的情况出现,并且出现的裂缝相对较大,传递到面层的拉应力必然也会很大。
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设计指标目前,对厚沥青层沥青路面除了由下而上的裂缝外,还存在自上而TOP-Down的裂缝扩展方式。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研究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研究摘要: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是道路结构设计与施工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安全隐患出现较多的一部分。
因此加强柔性路面结构设计工作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从而为后面的施工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相关方面。
关键词: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1、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特征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施工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加厚基层的方式来对柔性基层进行实现。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其结构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刚性基层,此部分基层的施工与传统施工方式类似,不同的是在基层厚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刚性基层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土基,即道路施工过程中攫取土方之后的裸土,此基层在施工中需要注意平整度,其他材料与性质方面并没有特殊要求。
第二层次为垫层,此层级施工中与传统施工相同,采用砂砾为主要垫层材料,压实后要求其干密度在2.13-2.26g/cm3 之间。
第三个层级为底基层,此层级在施工时是主要区别于刚性基层的关键,在具体的工艺层面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为5-10cm 的石灰水泥稳定土,采用少量水泥混合石灰与回填土搅拌的方式来进行,在首次铺垫之后进行逐层的压实,压实后密度要求在1.85g/cm3之上。
第二部分为水泥稳定碎石,采用碎石搅拌干水泥的工艺进行供料处理。
此部分是保障基层具有较高的柔性的核心,铺设厚度在2-3cm 之间,如果铺设厚度较高则会造成成本过高,同时使得路面柔性过大,承载力不足。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第二个层次为柔性基层,此部分基层铺设只要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采用规范级碎石进行铺设,压实后密度为2.28-2.30g/cm3 之间;其次,采用断级碎石进行铺设,压实后密度在2.30-2.38g/cm3 之间;最后,表层基层采用连续级碎石进行铺设,压实后密度在2.36-2.45 之间。
不同层级之间的压实密度逐层递增,这使得柔性基层的柔性主要来源于基层深处的内在柔性指标,而非面层提供的单一柔性。
市政道路工程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分析

市政道路工程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分析一、背景介绍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路面结构的设计对道路的使用寿命、承载能力以及舒适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市政道路工程中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进行分析,并阐述相关的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二、沥青路面结构的组成沥青路面结构是指由沥青混合料铺筑而成的道路表面层。
它主要由下列几个部分组成:基础层、底床层、黏结层和面层。
1.基础层:基础层是整个道路结构的最底层,承担着路面上的车辆和交通荷载的传递。
基础层的设计应考虑地基的承载力、稳定性和排水性能等因素。
2.底床层:底床层位于基础层之上,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一个均匀的地面,以保证沥青面层的平整度和整齐度。
底床层的材料通常使用碎石、砂土等。
3.黏结层:黏结层位于底床层和面层之间,它的主要作用是黏结底床层和面层,并提高路面的均匀度和稳定性。
黏结层的材料通常使用矿粉、水泥等。
4.面层:面层是整个道路结构的最上层,它直接接触到车辆的轮胎并承受着车辆行驶时的荷载。
面层的材料通常使用沥青混合料,它具有较好的弹性和抗乱性能。
三、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在设计市政道路工程中的沥青路面结构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和注意事项:1.充分考虑地基条件:在设计沥青路面结构时,应对地基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和排水性能进行充分的考虑。
若地基条件较差,可以采用加固措施,如加设基层,以增加路面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选择合适的材料:在选择路面结构的材料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
例如,基础层的材料应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排水性能,面层的材料应具有较好的弹性和抗乱性能。
3.合理设计厚度:沥青路面结构的厚度直接影响着路面的使用寿命和承载能力。
过厚的路面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过薄的路面则会缩短使用寿命。
因此,在设计时应根据道路的类别、交通荷载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的厚度。
4.合理排水设计:沥青路面结构的排水性能对于路面的使用和维护非常重要。
市政道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研究

需 要指 出 的是 , 比起 其 他 措施 , 加沥 青 层 厚度 不 增
仅会 大 幅度增 加建 设成 本 , 而且 效果 不一 定 明显 _。此 3 ] 外, 由于 全 厚式 沥 青 路 面初 期 投 资 较 大 , 该路 面 结 构 形 式在 我 国大量 使用 需要进 一步 论证 。 从 我 国实 际情 况看 ,推广 和运 用 组 合式 结 构和 柔 性基 层这 两种 路面 结构 应 该是 比较适 宜 的 。 于 中、 对 轻
半 刚性 基 层 沥 青 稳 定 沥 青 稳 定 碎 石 基 层 碎 石 基 层 半 刚 性 底 基 层 半 刚性 底基 层 路 基 路 基 沥 青 稳 定 碎 石 基层 各 类 沥 青 混 合 料 联
、
c m
方 案 11 1
级 配 碎 石 结层 过 渡 层 粒 料 底基 层 基 层 半 刚 性 底基 层 路 基 路 基 路 基
工 期 间就产 生 了开裂 , 而且 裂缝 宽 度 也较 大 , 向面 层传
递 的拉应 力 自然 也 比较 大 ;
2 沥 青 面层 通 常 不是 在 一 年 内铺 筑 的 , 一 年 经 ) 第
常只 铺筑 下 面层 然 后经 过 一个 冬天 , 也就 是说 , 层 开 基 裂 的反 射性 裂 缝是 经过 两 次 反应传 递 到沥 青 面层 表面 的, 一年 先 反射 到下 面层 表面 , 第 以后再 逐步 传 递 到上
2 路面结构组合方案拟定
以某主 干道 为 例进 行 路面 结 构 力学 分析 , 以级 配 碎 石 和 沥 青 碎 石 两 种 柔 性 材 料 作 为 基 层 , 定 路 面 拟
结 构 见表 2 。
表 2 路面结构组合方案拟定
I
关于市政道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论述

关于市政道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论述摘要:沥青路面适合于各种车辆通行,并具有坚实、耐久、平整、良好的抗性、防渗、耐疲劳的性能,在我国公路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但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等种种原因,使得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关键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路面结构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路面破坏特性认识的深入,逐渐产生了长寿命路面的设计思想。
长寿命路面的设计思路是:保证路面足够的整体强度,把病害限制在路面表层,通过定期(10—20年)的表面修复,防止表面病害影响路面结构安全,保证路面在相当长的设计年限内不发生结构性损坏(40年以上)。
以下针对国内外主流的沥青路面结构特性做介绍和评述。
一.沥青路面结构类型沥青路面结构层可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等多层结构组成。
在参考国外文献资料及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将沥青路面结构大致分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式i结构、组合式ii结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以及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5种类型,见表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我国现阶段大规模采用的一种道路结构形式,市政道路也同样如此。
半刚性基层具有板体效应,大大提高了路面结构的整体刚度,使得该种路面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承载力、良好的整体稳定性和耐久性。
但是,由于半刚性基层本身的收缩裂缝难以避免,如果沥青面层没有足够的厚度,基层的横向收缩裂缝在使用初期即会反射至沥青面层,形成较多的横向开裂。
我国近年来许多道路已经将沥青面层增至18cm以上,从实际使用情况看,仍然有明显的反射性裂缝,其主要原因:1我国的水泥稳定粒料的强度通常比较高,在施工期间就产生了开裂,而且裂缝宽度也较大,向面层传递的拉应力自然也比较大;2沥青面层通常不是在一年内铺筑的,第一年经常只铺筑下面层然后经过一个冬天,也就是说,基层开裂的反射性裂缝是经过两次反应传递到沥青面层表面的,第一年先反射到下面层表面,以后再逐步传递到上面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市政道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论述摘要:沥青路面适合于各种车辆通行,并具有坚实、耐久、平整、良好的抗性、防渗、耐疲劳的性能,在我国公路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但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等种种原因,使得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关键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路面结构
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路面破坏特性认识的深入,逐渐产生了长寿命路面的设计思想。
长寿命路面的设计思路是:保证路面足够的整体强度,把病害限制在路面表层,通过定期(10—20年)
的表面修复,防止表面病害影响路面结构安全,保证路面在相当长的设计年限内不发生结构性损坏(40年以上)。
以下针对国内外主流的沥青路面结构特性做介绍和评述。
一.沥青路面结构类型
沥青路面结构层可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等多层结构组成。
在参考国外文献资料及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将沥青路面结构大致分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式i结构、组合式ii结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以及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5种类型,见表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我国现阶段大规模采用的一种道路结构形式,市政道路也同样如此。
半刚性基层具有板体效应,大大提高
了路面结构的整体刚度,使得该种路面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承载力、良好的整体稳定性和耐久性。
但是,由于半刚性基层本身的收缩裂缝难以避免,如果沥青面层没有足够的厚度,基层的横向收缩裂缝在使用初期即会反射至沥青面层,形成较多的横向开裂。
我国近年来许多道路已经将沥青面层增至18cm以上,从实际使用情况看,仍然有明显的反射性裂缝,其主要原因:
1我国的水泥稳定粒料的强度通常比较高,在施工期间就产生了开裂,而且裂缝宽度也较大,向面层传递的拉应力自然也比较大;
2沥青面层通常不是在一年内铺筑的,第一年经常只铺筑下面层然后经过一个冬天,也就是说,基层开裂的反射性裂缝是经过两次反应传递到沥青面层表面的,第一年先反射到下面层表面,以后再逐步传递到上面层。
需要指出的是,比起其他措施,增加沥青层厚度不仅会大幅度增加建设成本,而且效果不一定明显。
此外,由于全厚式沥青路面初期投资较大,该路面结构形式在我国大量使用需要进一步论证。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推广和运用组合式结构和柔性基层这两种路面结构应该是比较适宜的。
对于中、轻交通量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可以适当减薄沥青层厚度以降低路面造价。
二.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及设计
由于交通量迅速增加,沥青面层逐步向沥青混凝土发展,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的强度要求也随之增加,沥青缺乏和路面承载能力
的矛盾更加激化。
“强基薄面”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成为我国沥青路面结构的主要形式。
半刚性基层的整体强度高,板体性好等优点,使沥青路面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
1国内外普遍重视的半刚性基层可能引起收缩裂缝问题确实是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尽管采取了增加碎石用量,减少细颗粒及限制土的含量,取消了泥灰结碎石等类型,把石灰上等稳定细粒及限制在下基层,努力控制施工含水量等一系列减少干燥收缩和温度收缩的措施,使路面的收缩裂缝的反射缝有了明显的减少,间距有了明显的拉长,有些沥青面层较厚的高速公路甚至几乎很少发现反射缝。
由于半刚性基层中细颗粒部分较多,尤其象二灰碎石那样的结构。
仅石灰、粉煤灰的比例,一般超过20%,半刚性基层中的粗集料已经不能或很难形成嵌挤,完全成为一种悬浮密实式的结构,基层的强度主要依靠无机结合料的剂量,再加上我国路面设计主要以弯沉作为承载能力设计指标,一般认为路面破坏是由于弯沉不足造成的。
这种设计思想指导下,容许弯沉值随之也不断减小,规范对半刚性基层的强度要求也不断提高。
再加上不少施工单位监理人员,总认为强度越高越好,只控制下限,不控制高限,使工程实际的半刚性基层强度更加高,但又算不上贫混凝土。
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半刚性基层的强度过高将使基层开裂及反射性裂缝的问题更严重。
2半刚性基层的强度主要来自于结合料的剂量和严格的压实良
好的压实本身是没有错的,半刚性基层本身非常致密,几乎成为完全不透水的层次。
而来自沥青层及基层的水,包括从路面裂缝进入的水。
从沥青混合科离析及较大的空隙率渗人的水,以及冰冻地区毛细管积冰在融化期增加的水等3种情况而不避免地渗水,如果半刚性基层上的封层油效果较差。
这些水将直接积存在基层表面,无法通过基层排走。
再加上路面及结构层排水问题长期以来不完善或者根本就没有考虑。
而且,沥青面层越薄,作用到沥青底部的荷载压力较大,在荷载重复作用下。
基层表面越容易破坏,成为灰将。
以往大部分高速公路沥青的下面层常常采用这隙率较大型沥青混
凝土,甚至还有半开级配的沥青层碎石。
这一层的厚度又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又大,离析比较严重,半刚性基层的灰浆逐渐充满下面层的空隙,并通过裂缝泵吸到路面上来,即产生通常所说“唧浆”。
成为沥青面层的水损害破坏的重要原因。
3半刚性基层与沥青层之间的联结是个大困难。
路面设计规范规定路面设计是按照界面完全连续的界面条件考虑的,如果界面条件不是连续的,按照现行的弹性层状体系的沥青路面设计理论。
在沥青层底面将产生非常大的拉伸应力和应变,它完全可有超过沥青昆合料的极限拉伸应变,这对薄层的沥路面成为设计上无法通过的障碍。
针对这样情况,规定不得将界面条件规定为连续的。
这样,沥青面层底部的弯拉应变逐渐成为不起控制作用的指标。
也就是说只有这样,路面设计才能通得过。
三.沥青路面合理结构型式的分析
进入2o世纪80年代,我国的沥青缺乏和路面承载能力低的问题逐渐突出起来。
正是在当时这种形势下.半刚性基层基于其较好的板体性能、较高的承载力及良好的经济性等优点,使得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成为我国沥青路面结构的主要型式。
为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证。
从此半刚性基层几乎成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唯一结构型式。
无可否认,这种路面结构为我国沥青路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近年来许多沥青路面发生的严重早期损害.使得人们不得不对此结构提出一些质疑.如半刚性基层的收缩开裂会引起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对重载车来说具有更大的轴载敏感性,某些半刚性基层由于刚度过大,没有能达到合理传递应力的作用,以及半刚性基层损坏后没有愈合的能力且无法进行修补等。
基于此,现在许多单位和学者开始主张在中国也大量地发展柔性基层沥青
路面的结构型式。
但由于对半刚性基层认识不足,设计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设计结果要么过分保守。
要么因路面结构设计不当而产生早期破坏,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对此,我们绝不能“人云亦云”,而必须用辩证的否定观来分析问题。
结束语
我国目前市政道路的路面结构型式千篇一律采用半刚性基层的沥青路面结构。
但多年来的半刚性基层路面实际使用表明,众多的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耐久性不满意,达不到设计要求。
只有通过合理的设计及合理的施工,才能保证沥青路面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起森.高等级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沈金安.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总汇[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沈金安.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分析与防治对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