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学案第2课时.doc
高中城市化的现象教案
高中城市化的现象教案引言在课堂上引入城市化的概念时,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出发,提出问题:“我们身边有哪些变化表明我们的城市正在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城市化现象的兴趣。
目标设定1. 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2.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3. 探讨如何平衡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城市化的定义与背景- 定义城市化: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城市生活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 分析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寻求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第二部分: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经济发展:城市化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 生活便利:城市提供了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 文化交流:城市化使不同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有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部分:城市化的消极影响- 环境污染: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 社会问题:人口密度增加引发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
- 生态破坏:城市扩张占用大量耕地和绿地,威胁生物多样性。
第四部分:案例研究与讨论- 分组讨论:选择一个具体城市作为案例,分析其城市化进程中的亮点和问题。
-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者、企业家、环保人士等角色,就如何解决城市化中的问题进行辩论。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 组织实地考察或在线调研,让学生亲身体验城市化带来的变化。
总结与反思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城市化的利弊,并思考如何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章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学案
选必2.2.1.大都市的辐射功能第一课时学案班级:姓名: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1.大都市概念:大都市是规模庞大、众多、发达、具备强大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集聚与辐射作用的发展历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然后才是作用。
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随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进而,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相互、相互的良性互动关系。
3.集聚作用阶段表现集聚增强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增长后,会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集聚受限产生排斥其他企业的推力;单位产品的逐渐上升,经济利益开始下降集聚衰退促进集聚的有利条件逐渐,难以吸引更多的企业、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集聚衰退显著阻碍集聚的不利因素会日渐凸显,例如、环境污染、地价、生活质量下降等4.辐射带动作用(1)概念: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与经济发展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2)表现:大都市以高水平的业如金融、物流、商务以及高科技为主,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形成、各展所长、紧密合作的区域经济格局。
(3)联系模式:通过、信息网、关系网来完成,其作用与距离和关系紧密相连,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充分。
【课中探究】疑难知识,能力提升,交流讨论,思维撞击一、完成P37探究:1、2题1.分析上海能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条件。
【参考答案】:①上海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点和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②水、陆、空运输发达,是我国重要交通枢纽;③拥有广阔的腹地,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
2.议一议,上海大都市经济辐射的主要区域可能包括哪些地区?【参考答案】:上海大都市经济辐射的主要区域包括与上海邻近的、浙江、安徽等周边省区以及其他长江地区。
【课堂小结】选必2.2.1.大都市的辐射功能第二课时学案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地位:上海位于太平洋岸,亚洲大陆东缘,我国海岸带与长江的交会处。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如城市化率、城市化速度等。
(2)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关心城市发展的态度。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关注国际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城市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城市化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城市化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新课:(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关于城市化的课文,了解大意。
(2)教师讲解:针对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等方面,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城市化的知识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城市化。
3. 深入探讨:(1)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创造等。
(2)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
(4)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对城市化的看法和建议。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学案
地理好望角学案第8期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市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剩余农产品的出现(基本前提)2)社会分工的出现时间特点原因产业革命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生产力水平低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大机器工业取代手工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二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世界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3.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分布: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中美洲等地区。
原因:这些地区大多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使农耕业得到极大发展,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二、城市化1、定义:城市化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通常以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当代世界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原因: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英国南部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阶段城市化水平特征产业缓慢发展阶段低于30% 城镇人口增长缓慢第一产业比重大加速阶段高于30% 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拓展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导学案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素养目标1.识别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认识两类区域城镇化的差异。
(区域认知)2.运用城镇化过程规律,分析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并分析利弊,探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举措。
(综合思维)3.理解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知识导引助学助记城镇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数量多城镇人口比重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是一个相对数值。
城镇人口数量多的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一定大。
例如与日本相比,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多,而日本城镇人口比重大。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速度的区别前者主要是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比重越高,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
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快慢。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城市的“五岛效应”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对气候的影响表现最为突出。
“五岛效应”归纳如下:(1)混浊岛——城市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2)热岛——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3)干岛——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含量低于郊区。
(4)湿岛——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含量高于郊区。
(5)雨岛——市区局部地区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于郊区。
新知预习一、城镇化1.概念:又叫,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景观等。
3.动力: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1)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越。
(2)城镇发展与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镇的兴起与第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1.世界主要大都市带:美国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日本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我国大都市带。
城市化第二课时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演练提升】一、单项选择题1. 结合影响城市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回答1-2题1.从城市的起源来看,麦加、拉萨两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A.疗养城市B.以军港和兵营为中心的城市C.矿业城市D.作为宗教圣地发展起来的2.从城市选址来看,上海、伦敦、纽约三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A.位于海岸、河口的城市B.临近了矿业资源丰富的地方C.居于灌溉条件便利的大河冲击平原D. 位于当地物资易于汇集的军事要冲 3.下图中的四座城市形成均与河流有关,对应正确的是①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 ②两点河流的汇合处 ③过河点位置 ④河口位置 A.甲—① 乙—② 丙—③ 丁—④ B.甲—② 乙—③ 丙—④ 丁—① C.甲—③ 乙—④ 丙—① 丁—② D.甲—① 乙—③ 丙—② 丁—④读右图,a 、b 、c 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
回答4-5题:4.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A.A B.B C.C D.D5.下列各点中,与亚马孙平原地区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最吻合的是:()A.A B.B C.C D.D辽宁省在清王朝时期是地广人稀的地区,由于这里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之一,按大清律制禁止大规模开垦。
清王朝灭亡后,短短百年的时间,辽宁省成为拥有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最多的地区。
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清王朝时期辽宁省城市发展缓慢的区位因素是( )A.政治B.宗教C.交通D.军事7.使辽宁省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最多的地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资源开发B.交通C.自然要素D.宗教8.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A.城市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B.军事因素的衰弱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C.交通运输是辽宁省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D.人口迁移是辽宁省城市发展下图是北美部分地区某种人文景观的分布图。
分析此图,完9—10题。
9.这张图的标题可能是A.乳畜带分布图B.重工业区分布图C.大中城市分布图D.种族严重冲突地区分布图10.就美国而方,影响此类景观分布较小的区位因素是A.开发时间的长短B.宗教与军事C.经济基础与科技的发展D.自然资源与交通运输二、综合题11. 读图,完成(1)~(2)题。
城市与城市化(含答案A4)
城市与城市化(含答案A4)《城市与城市化》复习学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因素-----掌握(1) .⾃然因素:①地形:世界上的⼤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
因为此处地势平坦,⼟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分布理想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原上;⼭区城市⼀般都沿河⾕或在⽐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②⽓候:世界上的城市⼤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温适宜、降⽔适度的沿海地区。
③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运输和供⽔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赣州)、河流的交汇处(武汉)或河流⼊海(上海)⼝,过河点(伦敦、南京)。
④⾃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地⽅易形成⼯矿业城市;矿产资源枯竭或利⽤发⽣结构变化影响城市发展。
(2) .社会经济因素:①交通:沿江(河)、沿海、沿铁路⼲线、沿⾼速公路线形成城市轴线。
——促进城市发展②政治:世界上⼀些国家的⾸都只作为政治中⼼,如美国的华盛顿、巴西的巴西利亚、澳⼤利亚的堪培拉、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等。
③宗教:如世界三⼤宗教都誉为圣城的耶路撒冷、伊斯兰教的第⼀圣城麦加、天主教中⼼梵蒂冈、藏传佛教中⼼拉萨等。
④军事:如⽢肃的嘉峪关市等。
⑤科技:如⽇本的筑波、北京的中关村、印度的班加罗尔等。
⑥旅游:如湖南的张家界市、海南的三亚市、安徽的黄⼭市等。
在影响城市的社会经济因素中,①因素⼀直都很重要,⽽③、④两个因素的影响在减弱,⑤、⑥两个因素属于新兴因素。
⼀个城市区位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的结果,其中往往有⼀到两个主导因素。
2.城市主要外部形态(1)概念: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类型及特征①团块状(集中式)影响因素:地形。
⼀般分布在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区。
特征:城市各部分⽐较集中,连成⼀⽚。
主要特点(分为优点和缺点)优点: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活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率⾼,⽅便居民⽣活;便于城市管理;节省建筑投资。
必修2第2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
必修2第2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学习过程】一、城市化【结构预习】1、什么是城市化?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3、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可以分成哪些类型?二、城市化动力机制【结构预习】1、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影响?三、城市化特点【协作指导】1、阅读教材P37-38阅读材料,回答P39活动问题2、“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是否正确?为什么?3、阅读教材P39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如何?【拓展训练】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2、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①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②城市化起步晚,发展不合理③城市化起步早④出现逆城市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已经达到70%左右②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是由于交通工具的现代化③大城市发展迅速和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④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最快的时期是在A、产业革命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20世纪70年代以后5、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之间的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差距不断缩小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6、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状况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B.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C.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数量上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D.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速度加快,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7、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8、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B.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C.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城市的发展D.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超过了发达国家9.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市区失业人口增多B.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D.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0、我国苏南地区的乡村城镇发展很快,这主要是因为A.苏南紧邻上海、苏州、无锡等大城市,这些大城市中的人口和企业大量地迁往苏南地区B.这里人口密集、人口数量大C.这里最新发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D.这里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1、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可能很快的原因是A.城市规划还没有经验B.科学技术水平不高C.人口的素质不高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参考答案一、城市化【结构预习】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学案及测试卷含答案
其次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考纲要求:1、驾驭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区位因素。
2、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说明其形成的缘由。
3、理解不同等级城市功能的差异。
一、学问梳理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分区,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各功能区之间(有或无)明确界线,即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_____________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它占城市空间的40%-50%。
,可分化为和。
4、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主要为____状或____状分布。
5、工业区是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
因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这就确定了工业企业须要寻求靠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6、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地域结构,其模式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凹凸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8、依据课本23页画出书图2.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实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并在图中标出OA、AB和BC分别为哪一类功能区?9、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与区的关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2节城市化特点(学案)
序号:高一地理必修Ⅱ第二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第2课时)审核签名:编制编制时间:2月24日使用:高一(1-2)班完成所需时间:20+25分钟班级姓名第小组【目标解读】——定位定向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一、城市化特点1.发展中国家:,;水平低;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
处于阶段。
2.发达国家:;;出现现象。
处于阶段。
二、中国的城市化【合作探究】1、读“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图”及“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讨论后回答:(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2).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哪一阶段?(3).城市化进程中各有何特点?(4).你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合理吗?说出你判断的理由2、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C、D阶段反映的是____________过程,说明该过程的主要标志。
(2)图甲中E—F所反映的现象为____________,简述其成因。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
指出图乙中①属于__________国家,②属于______国家。
分别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特点。
【巩固练习】1、下图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图,符合实际情况的叙述是()A.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晚,但城市化进程快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C.发达国家城市化大大减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仍未超过发达国家D.发达国家农业提供不出更多剩余产品,以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2、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应过快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素质还不高 B.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C.城市建设经验不足 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④③①D.②①③④4、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4、下图表示“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四国城市发展图”。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学案
地理好望角学案第9期第二单元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案区位:某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间的空间联系。
城市区位:城市所占据的场所一、城市的区位选择(一)自然因素:(河流、气候、地形地质、矿产资源)1、河流:供水、运输、防御功能。
1) 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许多城市因水而兴。
2)大河沿岸,特别是宽阔的河口附近或河流汇合处成为人员和货物的主要集散地,并发展为城市。
3)城市发展初期,河流还成为某些城市防御外敌的天然屏障河口附近城市:上海、广州、天津;;河流汇合处城市:宜宾、重庆、武汉;河流通航起点城市:赣州;河流防御发展的城市:法国巴黎—塞纳河小岛,美国波士顿—半岛,河流过河点处的城市:兰州、南京2、气候:城市大多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度的地区我国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只有包头、乌鲁木齐分布在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3、地形:(见右图)人口一般分布在平原地区。
我国的大城市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平原地区世界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也大多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沿湖、沿河平原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平原的原因: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物产丰盈,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此外,也便于建筑物、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且对外联系较方便。
热带许多城市分布在高原上而不是平原上山区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和比较开阔的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4.矿产资源: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矿业城市例如:①在开采铁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鞍山、包头、攀枝花②在开采石油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庆、克拉玛依、玉门、休斯敦、阿伯丁③在开采煤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同、鹤岗、抚顺、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④以金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约翰内斯堡(南非)⑤以镍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金昌(甘肃)5、地质条件:城市应该避免建立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时间:2012、4、6 编辑:高玉晓(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和文化历史)1、交通区位:沿海、沿江、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沿线,往往是城市集中分布地带。
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二章_第二节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word版含解析
知识·巧学一、城市化1.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它包括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三是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误区警示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2.表现(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主要有三个标志,即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最主要的标志,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人口增加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发展的合理性。
误区警示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不能只从表面上认为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方法点拨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标准,在认识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向性等各项指标,以衡量、综合分析城市化水平和合理程度。
3.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其深广的社会现象,给人们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市化使人口、产业结构、工业、科技、文化思想等都发生了转变,如表2-16所示。
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知识拓展乡村—城市转型乡村—城市转型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包括景观的、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转变,实际上是农村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如表2-17所示。
2.2城镇化第一课时学案
第二节城镇化第1课时【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教学过程:【导】学习目标:1.运用材料,概括城镇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意义。
2.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知识点一:城镇化的意义先阅读教材第31-33页内容,然后读以下图文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限时8分钟)材料一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1985年-2000年的城镇化示意图材料二国家统计局2019年8月15日的报告显示,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比1949年末提高48.94个百分点;城市数量显著增多,1949年末全国城市共有132个,到2018年末城市个数达到672个。
同时,城市人口规模明显扩大,1949年末,城市人口共3 949万人;2017年末,我国地级以上城市户籍人口达到48 356万人。
材料三大都市区优先友展(厦漳泉一体化)厦漳泉三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属福建省东南沿海经济最为发达的城镇密集区。
2010年,厦漳泉三市土地面积2. 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41万人,GDP总量7017亿元,人均GDP4. 3万元。
三市以占全省21%的土地承载了44%的人口、取得了49%的经济总量发展成就。
材料四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3 137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1 79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 401万人,减少1 260万人。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进城落户人口增加。
进城落户使更多的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享受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真正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1.结合材料一、二,说出我国城镇化的表现有哪些?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什么?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结合人口迁移知识,思考城市有哪些优势可以对乡村人口产生迁移吸引力?3.结合课本及材料三、四,归纳城镇化的意义主要有哪些?【议】【展】【评】知识点二:世界城镇化进程先阅读先阅读教材34-37页内容,然后读以下图文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城市化
解析:第(1)题,图中的城市分布不均匀,东部较多,西部地区较少, 而且出现了城市群、城市带。第(2)题,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一直 占优势,自然条件优越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不是很大;沿海地区和内 地相比矿产资源不是很丰富。第(3)题,直接从图乙中得出结论。第(4)题, 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的影响去回答,其 最终的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 答案:(1)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沿海,沿江平原地区人 口较密集,出现了城市群、城市带。 (2)第二产业 BCDFG (3)从总体上说沿海地区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下降速度小于农业产值比 重下降速度。这种状况会使劳动力剩余。 措施: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等是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主 要措施。 (4)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第二章
城市和城市化
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
乔向军
考纲研读
考点提示
1.侧重于以城市化进程图 1.城市化的过 或数据资料为载体考查城 程和特点。 市化的过程及特点等方面 2.城市化对 的知识。 地理环境的影 2.以案例的形式考查学 响。 生对城市化基本原理的理 解及综合分析和应用。
一、城市化
1.含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 城市范围 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不
(2)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A.的
)
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__水平,二者的 关系是______。 (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____________,发展中国 家城市化____________。
徐杰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与措施学案2
「小结」
※问策珠三角——解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问题的对策※
「美国的经验」 一、密歇根州的经验 为了摘掉“锈带”的帽子,各“锈带”州纷纷想方设法摆脱困境。其 中密歇根州表现最突出。密歇根州复苏的主要措施有: 1、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大力推动生命科学产业。密歇根州投巨资于生命科学的商业化, 使之成为支柱产业。 3、改造汽车工业的老面貌。 二、构建城市带,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美国芝加哥——匹兹堡大城市带以芝加哥为核心,由大大小小 35 个 城市共同组成。通过加强各城市之间的科技、信息、通讯等联系。由中心 城市带动周边小城市发展,各城市形成相互协作的关系。 你认为珠三角 城市的发展是 否可以借鉴美 国大城市群发 展的经验,请 说明理由。并 与组内同学交 流看法。 学习密歇根州 的经验。思考: 密歇根州经济 复苏的措施珠 三角的发展有 何借鉴意义?
「新市民的幸福生活」 2011年胜伯一家迁入东莞新居。怎样才能让胜伯一家祖孙三代迁入东 莞新居之后过上幸福生活。 胜伯„„ 儿子„„ 孙子„„ 与同学一起尽 情为胜伯描绘 理想的幸福生 活。
第 4 页
------ 日日行, 不怕千万里; 常常做, 不怕千万事。
珠三角与长三角比较 经济腹地范 围 珠三角 受南岭阻挡 局限于广东 人口 (万) 8000 工业部门 轻工业,多种加工制 造业。 高校 数量 50
学习方法
长三角 整个中东部 地带 14000
轻重工业综合发展。 以钢铁、汽车、生物 医药、高端造船、精 198 密仪器、电气工程为 主。
「探究三」 2006 年立沙岛规划成为石化基地建成后,岛上全部居民都要搬迁。马 上要成为“城里人”的胜伯面对陌生的未来心里充满了忧虑。 体验胜伯的处 境,分析胜伯 担心的问题。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措施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3城市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
3城市化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城市化学案
第三节城市化(学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三个标志:①;②;③。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
4.城市化的动力:※拉力因素:城市就业机会; 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文化设施;城市交通;※推力因素:农村人口增长, 对土地压力;农村收入,社会服务;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
5.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
②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表现:a 生物的多样性;b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c 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d 出现“”现象,影响、风速和风向。
2.过快城市化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有:、、、等。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是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污染的建筑和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建立一种循环。
实战演练:1.有关目前世界城市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2.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说明了:()A.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B.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降低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D.大城市经济发展停滞3.下图中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曲线①表示__________国家,②表示__________国家的情况。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_________,目前城市化的速度已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课时1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时1 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注重学习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问题。
城市的合理分布和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城市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本节内容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通过此案例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剖析。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和美化环境的良好品德。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
难点是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二、课标要求:以某经济发达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课标解读:知道: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条件,工业化两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对城市化的影响。
应用:能够根据材料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为区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三、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2.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优势,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3.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及从信息提取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优势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的过程及特点四、教学难点: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的过程及特点五、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
师:这首“春天的故事”好听吗?生:……师:歌词中的这位老人是谁呢?(展示邓小平的图)他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在我国的哪里?(珠江三角洲)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在地理学上它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展示珠江三角洲今昔对比图)(城市化)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课时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一、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环境问题: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01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甚至出现□02大气污染、□03水污染、□04垃圾污染和□05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城市□06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07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08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会出现□09交通拥堵、□10住房紧张等现象。
3.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11环境污染问题,经过□12治理,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
(2)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13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14较多。
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15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
,1.判断正误。
(1)城市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的。
(√)(2)有人戏称北京为“首堵”,其交通拥挤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 2.下列属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是( ) A .交通拥挤 B .居住条件差 C .固体垃圾污染 D .失业人数多答案 C解析 四个选项中只有固体垃圾污染属于环境污染。
3.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在经历强降水过程中,会暴发“城市洪水”,造成巨大的损失。
分析导致“城市洪水”屡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提示 暴雨集中;硬化路面大大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应用范围:城市规划、□01市政建设、□02公共服务等。
2.用途 (1)城市日常生活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1.判断正误。
(1)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借助于遥感技术,可对城镇土地进行规划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第二课时)
%1.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生态环境及城市周边环境的影响。
掌握城市环境问题。
2.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处理信息,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其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辨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在研究
过程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热情。
②分析当前城市化一些不良倾向,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1.课堂导学过程:
背景: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原因;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学习过程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正面影响
1.看一看:图片展示经济发展的哪些成就?
想一想:这些给我们实际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说一说:作为中学生,你感觉到城市化给你或者你的家庭带来哪些好处?
总结: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生活的便利,物质的丰富,医疗教育交通运输通讯等各个方面的进步。
2.知识运用:
广州林业局有关专家称,为改善广州市整个生产生活环境,从2004年开始,广州市全面实施青山绿水工程,预计三年新增绿地面积119万平方千米。
根据以上材料,广州市主要通过什么措施来改善环境()
A.平整土地
B.建设水利设施
C.发展公共交通
D.绿化环境
总结: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进步的表现
学习过程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解决措施
(一)、知识梳理
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对城市周边居住地的环境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包括通过、、等措施, 降低的压力。
过快的城市化会带来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
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等;还会带来其它社会问题:
(二)、学生小组探究活动
小组分工:每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一人主要记问题,两人记措施,另外一人补充。
1.看图片和视频资料;记下关键词(城市化造成的环境问题),
2.合作补充,商讨解决措施
3.展示与评价
注意:导致大城市产生环境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和城市人口的无限制扩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应想方设法来降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卫星城就应运而生,
通过分担大城市的某种职能来达到有效控制城市中心区规模的目的。
3.知识I口I归:城市化对地理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中心理念: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和发展城市;
具体措施: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建筑和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
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循
环。
4.方法总结:对于人文地理社会问题的研究方法总结
①研究教材;确定学习要点;②收集资料;③筛选资料;
④分析讨论资料;⑤总结资料和教材内容,列出知识框架图;
5.畅想未来:心中想象未来广州美丽城市风景(播放歌曲)
三、巩固练习:
1.能缓解大城市交通拥挤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是()
A提高交通费用B建设更多的交通线路
C大力发展公共交通D鼓励使用私人汽车
2.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少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数量
3.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空洞
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
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4.为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应采取合理措施是
①错开休息H和上下班时间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③鼓励私人买车,解决乘车难问题④发展高层建设,腾出地块拓宽马路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伦敦是英国的首都,又是老工业城市,城市中曾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
A.分散和减少大城市的职能
B.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C.把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经济完全分离
D.选择新地址,建一个新首都
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中,交通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市的发展。
近20年来,许多大城市建设了高架路、地铁、轻轨、磁悬浮列车等新的交通设施,缓解了交通拥挤的状况。
回答下题:
6.有些城市高架公路的一些路段两侧架设了近2米高的屏障,其目的是
A.防止车辆冲出路面
B.隔音、减轻噪声污染
C.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D.美化城市环境
四、课外作业:
1、完成38页活动内容;
2、2009年11月,政府计划在广州番禺区选址兴建垃圾焚烧厂,结果遭到周边住宅小区居民的强烈反对,请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赞同还是反对,请按照老师提到的方法, 了解垃圾处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课后拓展训练:
资料1:番禺日报新闻,2010年3月22日上午,携手绿色亚运,共建和谐家园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在亚运城正式启动,总长480公里的绿道,将大学城、兴业大道、西岸山海休闲绿道,砺江河段、海鸥岛、大夫山、滴水岩、莲花山、亚运公园连接一线,体现“山海休闲”特色,三年内将建成珠三角长约1690公里的区域绿道。
资料2: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
预计到2010 年,全球总人口中55%将居住在城市。
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望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的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圮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
1.学生探究活动
思考1:各种“城市病”形成的根本原因?
思考2:结合视频、图片、材料,思考城市化给人们带来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怎样使广州的天更蓝、水更绿?
2.练习巩固:
我国的城市化虽然起步比较晚,水平比较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很快,尤其
人口
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
的快速发展阶段,阅读图 2.26, 分析下列问
题。
(1).测算1995-2005年城市人口比
重的年增长率,结合我国的人口总数,计算每
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数。
(2).根据计算结果,结合你的生活
体验,从住房、交通、就医、上学等方面,说
说过快的城市化带来的压力。
(3),试提出缓解这些压力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