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乡土民歌的创作手法
弥渡民歌浅议

弥渡民歌浅议弥渡民歌浅议民歌是一种千百年来以口头传递形式传承下来的音乐形式,它凝结了民族智慧,反映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民歌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民歌中,云南省弥渡县的民歌有着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还展示了这个地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
弥渡县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其地理环境和多民族特色使得这里的民歌独具一格。
弥渡县以美丽的滇池和壮观的西山而闻名,这些自然景观为当地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创作素材。
民歌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以其朴实、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深受人们喜爱。
弥渡的民歌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受到了认同。
这得益于弥渡民歌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演唱风格。
弥渡民歌以山歌和金曲两大流派为主,这两种类型的歌曲在形式和意境上都有所不同。
山歌以其慷慨激昂的节奏和朴实的歌词,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而金曲则追求更加精致的演唱方式和抒情意境,它更加注重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这两种形式的民歌共同构成了弥渡民歌的特色,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另外,弥渡民歌还有着独特的表演形式。
在弥渡,民歌不仅仅是音乐形式,更是一种全面的艺术表达方式。
演唱者通常会以一种自由的方式表达情感,配合手势和舞蹈,将歌曲完美地呈现给观众。
这种表演方式不仅增添了视觉的魅力,也使得观众更加容易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弥渡的民歌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时候是男女对唱,有时候是团体合唱,甚至还有一些具有戏剧性和故事性的演唱形式。
这些多样的表演方式不仅展示了弥渡人民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更使得弥渡的民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弥渡民歌的内涵丰富多样。
它不仅仅是歌词和音乐的简单组合,更是一种对生活和情感的深入剖析和反思。
弥渡人民生活在美丽而贫困的自然环境中,他们用歌曲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江西民歌中的乡土民俗文化探析

MING RI FENG SHANG119人 文 科 学文|程明 李田江西民歌中的乡土民俗文化探析摘要: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江西境内便有了原始民歌的雏形——劳动号子,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江西民歌艺术也由最初的劳动号子发展为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生产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思想感情的各类民歌。
本文就江西民间歌曲的民俗文化展开讨论,努力为寻求江西民歌今后发展开辟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民间歌曲;音乐;特色;发展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光荣的革命传统的江西人民,世世代代的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色彩斑斓的江西民间音乐,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发展,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瑰宝富矿中极为可贵的一个组成部分。
江西民歌即是江西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
根椐不同的歌唱环境、歌唱方式和歌唱功能,江西汉族民歌的体裁可分为号子、民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六大类。
一、江西民歌的类别1、茶歌。
茶歌是百姓喝茶、饮酒时所唱的歌曲。
江西人民生性细腻,热情好客,在各类喜事活动的宴席上都要歌助兴,他们用歌相互祝贺,相互夸赞,表明结交之诚,抒发友爱之情。
系群体对唱,并带有赛歌性质,曲调嘹亮奔放,激越昂扬,富有气势。
和声以半协和声为主,和歌时腔调多变且有规律,可唱出多个声部来。
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从中能表露出江西人民细腻、豪爽的性格。
江西传统茶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是一段体,但有的曲调又类似二段体(AB 段体),实际上也是A 和变A 段体,如《倒采茶》《扇子歌》等。
调式上以徵调式为主,其次是商调式、羽调式和宫调式。
在茶歌中,除《小十字歌》外,其余的茶歌均是一调贯穿。
《小十字歌》从曲调的第十二小节起,宫音上移四度,变C 宫句为F 宫句,而且由宫调转为商调结束。
在江西传统民歌中,这种转调变调是很少见的,曲调虽然简单朴实,但又热烈、欢快、明朗、喜庆、奔放,有较强的感染力。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民歌是生长在民间的歌曲,它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域性特点。
本文将从歌曲主题、表现手法、节奏韵律、人声表达等方面探究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
一、歌曲主题民歌主题广泛,常涉及到农民的生活、劳作、婚俗、祭祀等方面。
民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讴歌,如山歌、田园歌、渔歌等,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浓郁的人情味。
同时,民歌也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痕迹,如革命歌曲、抒情歌曲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经验。
二、表现手法民歌的表现手法相对简单,重在自然真实和情感直抒。
一般来讲,民歌旋律上比较简单,歌词较短且有规律性,从而更容易传达唱者的真情实感和歌曲的主旨。
民歌通常以独唱或合唱的形式演唱,强调个人的感情体验和自由发挥。
此外,民歌常采用一些艺术手法,如变调、加强音色、换气等,以增强表现力和情感表达力。
三、节奏韵律民歌的节奏韵律是民族文化和音乐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通常来说,民歌的节奏韵律多采用三拍子或四拍子,既能表现出动感和风格,又有着均衡和协调之美。
在民歌演唱中,往往会强调节奏的变化和转折,通过间奏和高潮的设置,增强歌曲的情感张力和感染力。
四、人声表达演唱风格是民歌的核心特征之一,是民歌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歌的演唱风格通常注重自然和真实,反对人工和矫饰。
演唱者要用真情实感来表达歌曲的内涵和主旨,要在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中体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气息。
此外,演唱者还要注意声音的控制和调节,充分发挥个人的音色和表现力,以求更好地传达唱者的情感和歌曲的内涵,使演唱更加动人、真实和感染人。
综上所述,民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其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地域性。
在保护和传承民歌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做好民歌艺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以激发更多人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使民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浅谈民歌的二度创作

浅谈民歌的二度创作[摘要]:民歌的二度创作,是通过民歌的表演来实现的,是建立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结合演唱者的生活情感,让本来无声的音符变得富有感情,富有生命力。
[关键词]:民歌、二度创作、演唱、人生体验、音乐表演。
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形式。
对于一首歌曲,曲谱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全部创作工作的结束,而还应包括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不仅是把乐谱上的记载和情绪展现给听众,而且要在演唱中揭示出歌曲的深层内涵,显示出创作者的创作艺术个性。
因此,一首好的民歌,二度创作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民歌二度创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对二度创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要了解民歌二度创作所需的基本条件;最后,是如何做好民歌二度创作。
一、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大多数人也许都会认为,歌曲演唱就是把音乐作品从乐谱变为实际音响的过程。
表面上看来,这项活动似乎只是表演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个性的演唱者所特有的创造性活动。
人们把音乐表演称作“二度创作”是有事实根据的。
首先,乐谱只是记载音乐作品的符号,当作曲家把作为自己内心活动的乐思,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时候,仅仅是把声音表象的某些方面确定下来,而大量的信息都在转变为符号的过程中被过滤掉了。
虽然,记谱法总是在不断地完善,但是无论怎样,任何符号体系都不可能把一部作品的全部内涵容纳进去。
因此,二度创作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创造性地发掘出蕴含在乐谱符号背后的音乐作品的灵魂,并将这一灵魂,通过演唱表现在具体的音响中。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一首歌曲从无生命的符号,变为活的音乐时,这活的音乐已不再属于作曲家一个人的创造,它已融汇了表演者的心血。
如果说,一部作品仅属于作曲家一个人,那么除非这个作品是人们从未听过,而且未经演绎的作品,是不完全的,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只有经过音乐表演这种二度创作的过程,它才会真正获得生命,可见二度创作在歌曲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
《望故乡》是一首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它以优美悠扬的旋律、深情浓烈的歌词和独特的演唱技巧,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下面从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两个方面对《望故乡》进行浅析。
首先,从创作手法方面来看,《望故乡》采用了充满力量感的旋律串联起诗情画意的歌词,旋律起伏变化,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展现了民族声乐的独特韵味。
在旋律的构建上,创作者灵活运用了音阶的上行下行,通过音符的跳跃和下落,增加了曲调的变化多样性和表现力,使整首歌曲更加富有层次感。
在和声的运用上,创作者通过和声的丰富和对位的巧妙运用,让整首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音乐性。
其次,从演唱技巧方面来看,《望故乡》的演唱要求具有较高的技巧要求和情感表达能力。
首先,歌者在演唱时要准确把握音准,保持音高的稳定和准确,通过正确的唱法和发声技巧,确保音质的圆润和明亮。
其次,在表达情感方面,歌手需要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感情投入,将歌词中所表达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利用音色的变化,通过润音和颤音等技巧,让歌声更具感染力和情感表达力。
此外,演唱者还需要在歌曲的高潮部分注入额外的力量和能量,通过进退有据的掌握演唱强度和音量,使整首歌曲在高潮部分更具冲击力和音乐张力。
总的来说,《望故乡》通过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精湛的演唱技巧,让人们在欣赏这首作品时体验到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深沉的思乡之情。
这首作品在音乐性、表现力和感染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同时,由于其独特的民族声乐特色,也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人们对民族声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试论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艺术特色

试论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艺术特色【摘要】湖南民歌《放风筝》是一首充满乡土气息的经典歌曲,其歌词简单朴实,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
歌曲以放风筝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农村儿童的快乐和纯真。
音乐上,曲调轻快悦耳,节奏明快,深受听众喜爱。
歌曲还通过变化多样的曲调和表现手法,巧妙地表达了放风筝的乐趣和情感。
《放风筝》不仅在音乐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还在情感表达和歌词描写上有着独到之处。
这首歌曲对当今民歌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为人们带来了一种纯净、快乐的情感体验,鼓舞人们面对生活的困难时仍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透过《放风筝》,我们可以感受到湖南民歌的独特魅力,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关键词】湖南民歌《放风筝》、艺术特色、音乐特色、歌词特色、情感表达、曲调变化、表现手法、影响、民歌1. 引言1.1 概述湖南民歌《放风筝》湖南民歌《放风筝》是一首反映农民生活情感的歌曲,歌词简单朴实,曲调动人。
这首民歌表达了农民对丰收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通过歌曲中独特的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湖南民歌的独特魅力。
歌曲以简单的歌词描述了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这一场景充满了童趣和活力,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曲调优美动听,节奏轻快欢快,让人不自觉地跟着音乐一起飞翔。
通过对农村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进行描写,《放风筝》展现了民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深深触动人心。
这首歌曲不仅在音乐上具有特色,同时在歌词和情感表达上也有独特之处。
湖南民歌《放风筝》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成为当地乡村生活的代表之作。
1.2 介绍《放风筝》的背景《放风筝》是一首源自湖南的著名民歌,歌词抒发了人们向往自由、快乐的情感,曲调欢快轻快。
这首歌以放风筝的活动为主题,通过歌颂这一传统娱乐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放风筝是中国民间传统游戏之一,被视为一种放飞希望和憧憬的象征。
在湖南,放风筝更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人们常常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聚在一起放风筝,欢快的歌声和笑声此起彼伏,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是一首富有乡土气息的民歌,歌词情真意切,曲调优美动人。
这首歌歌颂了家乡的美景和朴实的乡村生活,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
本文将从旋律、歌词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对这首山西民歌的创作特征进行浅析。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民歌的曲调和旋律。
《桃花红杏花白》的曲调轻快活泼,富有活力和动感,整首歌曲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歌曲配器采用了琵琶、胡琴等乐器,这些乐器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乡土情怀和民俗特色。
在旋律上,《桃花红杏花白》采用了较为简单的旋律,易于传唱。
这种简单朴实的旋律与歌曲所歌颂的乡村生活和纯朴情感相得益彰,使得这首歌曲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整体来说,这首民歌在旋律上通过轻快的曲调和富有乡土气息的配器,创造了一种朴实、真挚的乡村氛围,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淳朴。
我们来分析一下歌词的创作特征。
《桃花红杏花白》的歌词简洁明了,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歌词中重点描绘了家乡的美景,如桃花红、杏花白、小桥流水等,展现了一派田园风光,富有唯美和诗意。
与此歌词中也透露出对家乡亲人和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整体而言,这首歌曲的歌词简单明了,散发着纯朴和真挚的乡土情感,让人产生共鸣。
我们来谈谈这首山西民歌的表现形式。
《桃花红杏花白》采用了典型的民歌表现形式,简单朴素,没有过多的华丽修饰,使得这首歌更能贴近人心,让人产生共鸣。
歌曲在编曲上采用了简单的民间乐器,增强了歌曲的民俗特色和乡土气息。
歌曲的演唱方式也十分朴实真挚,没有过多的装饰和修饰,更显出歌曲的朴素和真挚。
整首歌曲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了山西民歌的特点,简单朴实,浸透着乡村风土人情。
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以其朴实的风格、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旋律,在乡村民歌中独树一帜。
这首歌曲通过其独特的创作特征,让人感受到了山西乡村生活的美好和纯朴,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桃花红杏花白》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一首知名的民歌,此歌曲源于泽州县境内东
柏树镇三角形村。
该歌有着较强的地域性和民俗色彩,我们可以通过对该歌曲的分析,了
解到其创作和表现的特征。
首先,该歌曲的创作特征是纯朴自然。
其表现内容主要是以桃花和杏花为主要景观,
以颜色为特征,通过对这两种花的描述,展现春天万物生长的美好。
极力追求朴素自然的
创作风格,使得歌曲富有朴实、真实的感受,让听众感到身临其境。
其次,该歌曲的表现特征是直白自然。
该歌曲的表现方式不夸张,不刻意追求词藻华丽,以琅琅上口,如行云流水的语言形式表现传统乡土风情。
歌曲词与曲之间的结合自然
明朗,旋律和歌词相和谐,让人听了忍不住跟着哼唱。
再次,该歌曲的情感表达特征是淳朴自然。
歌曲节奏缓慢,节拍舒缓,唱腔悠扬动听,让人产生一种自然、感性、朴素的情感体验。
歌曲呈现出的民间情感,具有浓郁的土地气
息和乡土情怀,鲜明表现了晋南农民朴实的文化内涵。
最后,对于歌曲的演唱特征,该歌曲讲究的是真声自然,主要表现出晋南民歌流派的
风格。
在演唱方面,强调自然发声,追求真实自然的唱法,演唱者不刻意加工,将感受和
情感直接传达给听众。
演唱方式自然天成,颇有清新可爱之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桃花红杏花白》这首山西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俗色彩,表现了山西
民歌所具备的朴实自然、真实感性的创作风格,展现了农民尊重自然、喜爱乡土文化的精
神风貌,对传承山西民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析思乡主题艺术歌曲创作和演唱

简析思乡主题艺术歌曲创作和演唱思乡是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之情,是一种深沉的情感,也是一种浓厚的文化特征。
思乡主题的艺术歌曲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其创作和演唱涉及到对故乡情感的深刻把握和表达,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创作和演唱两个方面,简析思乡主题艺术歌曲的特点和发展。
一、创作方面思乡主题艺术歌曲的创作,首先要从歌曲的主题和情感入手。
思乡主题是中国诗歌文化中常见的题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创作思乡主题艺术歌曲需要对故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乡愁情感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作词者要有扎实的古诗词功底,对故乡情感有深刻的领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歌词。
作曲者要擅长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将故乡的情感融入音乐之中,创作出旋律优美、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
创作思乡主题艺术歌曲要注意歌曲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段。
在歌曲的编曲和演唱上,可以运用一些民族乐器和音乐元素,如二胡、琵琶等,来营造浓厚的乡土氛围。
通过歌曲的节奏、调式、音色等方面的设计,突出思乡情感的深刻和悲壮,使听众产生共鸣和感动。
在演唱方面,歌手要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表达,用声音和情感打动听众,唤起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歌手需要有扎实的声乐训练和较高的演唱技巧,才能把思乡主题艺术歌曲演绎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创作思乡主题艺术歌曲要有一定的创新和个性。
在创作过程中,应该避免陈词滥调和平庸俗套,要有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和胸怀,结合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和音乐元素,打破传统和封建束缚,创作出更加接近当代人生活和情感的思乡主题艺术歌曲,使之具有时代感和个性化。
二、演唱方面思乡主题艺术歌曲的演唱,是对创作成果的再度呈现和传播,是对作品情感的表达和诠释,因此至关重要。
艺术歌曲的演唱者必须具备优秀的声乐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才能把创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传递给听众,触动人心。
艺术歌曲的演唱者要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巧。
音乐素养包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声乐技巧的掌握、节奏感和音准的把握等。
浅析土家族山歌的音乐特点及其演唱艺术

浅析土家族山歌的音乐特点及其演唱艺术【摘要】:土家族山歌,是辛勤劳动人民用来情感表达的关键方式。
在土家族地区,流传的山歌,具有独特的音律且歌曲形式短小,这是一种土家族人民所特有的情感表达,同时也能侧面反映出人民向往的田间自由生活,属于特定环境、特定人文环境所诞生的具有文化气息的产物。
【关键词】:土家族;山歌;音乐1土家族山歌的内容1.1劳动歌劳动歌,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劳动人民在进行田间劳动时所唱的一种独特形式的歌曲。
对于劳动歌,其有着显著的特性,那就是易于上口、旋律简单,易于记忆,同时在进行演唱时能够使得演唱人心情愉悦。
其歌词也较为简单,就是表达土家族人在田间劳作时所出现的一些趣事。
对于劳动歌的表演形式,其具有多样性,主要是为了表达出劳作时的情感,如朴素勤劳、豪迈奔放等。
劳动歌在演唱时一般是采取七字,主要体现了人民在进行劳作时的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1.2生活歌生活歌,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土家族人在日常生活所唱的歌曲,能够表达出当地的风俗习惯。
生活歌能够真实地描述土家族人辛勤劳动的生活,虽然韵律十分简洁,但是却有着十分浓厚的情感。
例如,比较有名的生活歌-《哭嫁歌》,这首歌就能够有效的表达出未出嫁姑娘的内心,在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中,待出嫁姑娘在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一般会进行整夜的歌唱,曲调并不复杂,但是却能表达出内心深处的留恋与不舍的情感。
1.3摆手歌对于摆手歌,顾名思义,就是在进行摆手活动过程中所演唱的歌曲,属于原生态的土家族文化。
相较于劳动歌与生活歌,摆手歌要更加正式,要在摆手堂内才能举行,同时还有不同的形式,主要分为行堂歌和坐堂歌。
对于行堂歌,其在进行演唱时,需要有人来领唱,而且在演唱时需要利用摆手舞。
而对于坐堂歌,则能够坐着唱歌,还可以分为独唱、细唱等。
摆手歌也能够由专人进行领唱,也能够即兴表演。
2土家族山歌的艺术特征2.1土家族山歌的语言特征在土家族山歌演唱时,利用方言进行演唱,有着特有的修辞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一、创作手法《望故乡》这首作品是由著名音乐家齐秦创作的,其创作手法可谓独具匠心,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
1. 充分运用民族乐器在《望故乡》这首作品中,齐秦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等,为整个乐曲增添了浓厚的民族气息。
这些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和表现力,使得整个作品具有了深厚的民族特色,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的土地之中,感受着那种浓厚的地域文化。
2. 利用民间音乐元素齐秦在《望故乡》中还充分利用了民间音乐元素,融入了一些古老的民谣和民歌的旋律,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具有亲切感和民族风情。
这些民间音乐元素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使得作品不仅具有了精湛的技巧,还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情感表达。
3. 运用独特的旋律和节奏结构在旋律和节奏方面,齐秦也运用了很多独特的创作手法,例如采用了富有变化的旋律线条,以及变化多端的节奏结构,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具有层次感和表现力。
这种独特的旋律和节奏结构,不仅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活泼,还增加了听众的音乐饱和度,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演唱技巧除了优秀的创作手法之外,《望故乡》这首作品的演唱技巧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演唱技巧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演唱技巧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作品的艺术价值。
1. 技巧一:舒缓柔和的嗓音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要求演唱者用一种舒缓柔和的嗓音来演绎作品。
这种嗓音不仅需要有很好的情感表达力,还需要有较强的音乐感染力,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动人。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把握好音色的变化和嗓音的抑扬顿挫,以表现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和乡土气息。
2. 技巧二:准确的发声和音准掌握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准确的发声和音准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望故乡》乐曲中的音符变化较多,跨度大,因此在演唱时需要演唱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音准掌握能力,才能够演绎出优美的旋律和纯净的音色。
3. 技巧三:抑扬顿挫的情感表达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需要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表情和语气来演绎出作品中的情感。
浅谈中国民歌的艺术特色

浅谈中国民歌的艺术特色浅谈中国民歌的艺术特色文/邓超予摘要: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一类语言艺术,民歌从诞生之初至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组成部分,其涉及的层面不断拓宽,在社会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民歌的艺术特色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国民歌艺术特色美学|文化艺术|民歌,也就是民间歌谣,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可以吟诵或歌唱,且以韵文为主,其起源于公元前六千多年,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劳动号子是其最早的表现形式,其特色为节奏简单、曲调短小,主要有吆喝、呐喊等演唱形式。
到原始社会后期,民歌的节奏随之复杂,如《九韶》等乐舞,而在封建社会,还创建了乐府,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歌的发展。
到了现代,民歌日益丰富完善,以“歌伴舞”为主。
但是,到了20世纪,中国传入了大量西方音乐,民歌受到了冷落,其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
事实上,中国民歌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风格与审美趣味,应该得以传承,实现更好的发展。
本文从劳动号子、小调和山歌等民歌的类型出发,对中国民歌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具体如下:一、劳动号子的艺术特色劳者歌其事,也就是说,哪里有劳动,哪里就会有民歌,而劳动可以分为很多行业,因此,民歌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
例如,放牧劳动有牧歌,打渔劳动有渔歌,从事林业劳动有林歌,而从事农业劳动有田歌,当民歌的形式为以声协力,那么,就是号子,即一边搬运劳作一边吼唱。
可以说,劳动号子产生于劳动,并应用在劳动当中,其能够协调、指挥劳动,具有实际作用。
在劳动时,有些劳动的集体协作性很强,那么,劳动者往往就会通过呼号或吆喝来调节呼吸,统一步伐,以将身体负重的压力释放出来,而呼号、吆喝声通过劳动人民的梅花,就逐渐发展成了民歌中的劳动号子。
起初,劳动号子相对简单,节奏性较强,随着发展,其有了歌词和完整的曲调,能够真实体现劳动情绪,生活气息浓厚,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大无畏与乐观主义精神。
“一领众合”是劳动号子的基本歌唱方式,也就是一人领,众人合,也可以是众人领,众人合,其歌唱形式包括齐唱、对唱和独唱等,其中,最为经典、最为常见的歌唱方式还是“一领众合”。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望故乡》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族声乐作品,作曲家是著名作曲家康振伟。
这首歌曲以了望故乡为主题,曲调悠扬动听,歌词简单直白,极具感染力。
本文将从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两方面为大家浅谈这首民族声乐作品。
一、创作手法1. 音乐形式: 《望故乡》是典型的歌曲形式,由前奏、主歌、副歌、间奏和后奏组成,音乐形式简洁明快,易于被听众接受。
2. 曲调风格: 《望故乡》的曲调清新明快,以弱拍为主,充满着田园气息。
在旋律的构建上,康振伟充分利用了传统音乐中的音乐元素,如八度音域、全音阶、全音符等,使整个曲调富有层次感和变化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 词曲结合: 康振伟充分发挥了《望故乡》的词曲结合优势,选用了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词语,将其巧妙融入到曲调当中,使曲调更具有地方特色,更容易被听众接受。
二、演唱技巧1. 发声表现: 正确定位发声部位是演唱的基础,要以腹式呼吸为主,呼气有力,气息均匀。
在演唱时,要根据曲调的起伏变化随时调整气息,让歌曲更自然。
2. 处理音高: 《望故乡》的曲调高低变化较大,所以要注意处理音高的问题,不仅要保证音高的正确性,还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衔接,使曲目的音乐性能够完善。
3. 把握情感表现: 《望故乡》歌曲情感深刻,旋律优美,演唱时要根据歌曲表达的感情进行情感把握,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变化,使听众更好的感受到歌曲的深意。
综上,康振伟的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感人肺腑的歌词、旋律,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
在演唱时,演唱者需注意发声、处理音高和把握情感等方面,尽可能使歌曲更完美的呈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民族声乐的精髓与魅力。
《乡歌》的音乐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研究

《乡歌》的音乐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研究竹笛独奏曲《乡歌》是作曲家梁欣在1980年夏创作的具有浓郁陕西风格的经典曲目,该曲主要以陕北民歌和关中音乐为素材,其风格独特、旋律优美、感情浓郁,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乐曲在现当代竹笛音乐作品中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作品主要分为五个段落,每个段落都用不同的音乐情绪以及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所想。
本文通过对作曲家的实地采访和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对《乡歌》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曲式结构、演奏技巧、艺术风格和不同演奏家风格的比较等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通过对该作品的研究,探讨同类笛乐作品的规律,同时对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及其时代价值作了一定意义上的分析。
民歌有风雅,修辞赋比兴

民歌有风雅,修辞赋比兴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民歌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更是一种载载着民间生活、情感和思想的文化传承。
民歌以其朴实、真挚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同时在形式和修辞手法上也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在民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尤为丰富多样,比如比喻、夸张、排比等,这些都为民歌的表达增添了一种风雅之美。
民歌中的修辞手法以比兴为主要表现形式。
比兴是一种以摹拟的手法,通过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主题,使得歌词更加富有意境和表现力。
比兴可分为直接比喻和暗喻两种,直接比喻是一种明显的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的直接对比来突出主题;而暗喻则是通过含蓄的比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从而增添歌曲的韵味。
比兴在民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有的歌曲以花草树木的比兴为主题,表达深情;有的歌曲以山川河流的比兴为主题,表达豪情;有的歌曲以动物鸟兽的比兴为主题,表达情感。
比兴的应用为民歌注入了一种特有的风雅与韵味,让歌词更加生动、丰富。
民歌中的修辞手法也以夸张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夸张是通过对事物的夸张描述来突出主题,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生动性。
夸张可以使歌曲更具戏剧性和感染力,同时也增加了歌词的趣味性和魅力。
在民歌中,夸张常常运用在民歌主题的描写上,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增加歌曲的张力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传达出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夸张的应用使得民歌在表达力上更加生动、丰富,也更加贴近生活与人情。
民歌以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不少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以其夸张的语言和表现形式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经典之作。
在民歌中还有大量的排比、赋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排比是通过对句子结构的精心设计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表现力,从而使歌词更加丰富多彩。
赋比是通过对事物的赋比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主题,使得歌词更加生动、形象。
排比和赋比的运用为民歌的表达增添了一种风雅之美,使得歌词更加生动有趣,更能触动人心。
在民歌中,排比和赋比的应用非常广泛,成为了民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1. 引言1.1 介绍《桃花红杏花白》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是一首流传于山西地区的经典民歌,也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这首民歌在山西乡村间广为传唱,深受人们喜爱。
《桃花红杏花白》的歌词清新朴素,曲调优美动听,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这首民歌以其朴实、真挚的情感赢得了听众的喜爱,在民间口耳相传,流传至今。
《桃花红杏花白》这首山西民歌在歌词和曲调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体现了山西民歌的鲜明风格和传统特色。
通过对这首民歌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山西民歌的创作特征,探讨其在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对《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山西民歌这一重要文化形态的特点和价值。
1.2 说明分析创作特征的重要性分析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对于理解山西民歌及民歌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民歌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山西民歌的独特魅力和特色,从中挖掘出民歌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进一步推动民歌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分析民歌的创作特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民歌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加深对民歌艺术的欣赏和理解,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对于《桃花红杏花白》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山西民歌作品,深入探讨其创作特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助于拓展民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有助于唤起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正文2.1 歌曲主题明确《桃花红杏花白》是山西省的一首知名民歌,广泛流传于山西各地。
这首歌的主题非常明确,主要围绕着桃花和杏花这两种花进行讴歌和赞美。
歌词中反复出现的桃花和杏花,直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
桃花和杏花作为春天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花之一,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歌曲以赞美这两种花为主题,歌颂了自然界中美丽的春天风景,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的愿望。
浅析山东民歌《赶集》中的地方文化元素

浅析山东民歌《赶集》中的地方文化元素
《赶集》是山东民间流传的一首地方民歌,它体现了山东小康农村生活中许多
美好的地方文化元素。
首先,歌曲的歌词以浅显的语言和简单的语句表达了村里的节日气氛,以及农
民们放牧、种植、娶妻、建家的欢乐事件。
其次,曲调活泼轻快,歌者带着淳朴乡土味,像是一场乡间健步舞会,热情活泼,引人入胜。
此外,歌曲还融入了当地的乡土文化特色,运用语言的拟人手法,将自然环境的景色和社会的风俗习惯并置,形成一种诗意的像画风格,令人爱不释手。
总之,《赶集》这首优美的歌曲蕴含着淳朴的乡土文化元素,让我们了解了山
东乡村的一丝美好,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农民的喜气洋洋、丰盛的田园生活。
因此,每当听到《赶集》这首熟悉而动听的歌曲时,不禁让人回想起村里节日的喜悦,历史的带贯穿了乡音、乡色,产生了流传至今的深沉影响,以及古老文化和淳朴态度,真是一种难以抗拒的美丽与力量。
家乡传统民歌的演唱技巧与创作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民歌的演唱技巧与创作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家乡传统民歌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与风格。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以了解家乡传统民歌的演唱技巧与创作方法,旨在推广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了多位家乡传统民歌的演唱者与创作者进行深入交流。
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他们在演唱和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与方法,以及对于传统民歌的理解与态度。
三、演唱技巧调查结果1. 声音控制:调查结果显示,家乡传统民歌的演唱者注重声音的控制和表达。
他们通过深呼吸和正确使用气息来增强声音的穿透力和表现力。
2. 发音准确:演唱者一致认为发音准确是演唱民歌的基本要求,要尽可能将传统民歌的语调特点表现出来。
3. 情感表达:在演唱中注重情感的传递和表达,通过语音的运用、表情和肢体的配合,使歌曲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四、创作方法调查结果1. 借鉴传统:创作者们普遍认为,在创作民歌时需要借鉴家乡传统民歌的风格和元素,例如运用特定的音阶、节奏和旋律。
2. 融入现代:创作者们也强调了在创作中融入现代元素的重要性,以使民歌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听觉需求。
3. 探索创新:一些创作者提倡创新与变革,尝试着将传统民歌与其他音乐元素结合,创造出更具个性和独特性的作品。
五、对传统民歌的理解与态度在调查中,大多数被访者对家乡传统民歌怀有深厚的感情与尊重。
他们认识到传统民歌的独特魅力与文化意义,并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艺术遗产。
六、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家乡传统民歌的演唱技巧与创作方法。
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传统民歌的认识,也为后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广家乡传统民歌,让更多人了解、欣赏与参与其中。
(本文总字数:673字)。
浅议乡土民歌的创作手法

浅议乡土民歌的创作手法【摘要】乡土民歌最重要的特点是声由心发、质朴自然、个性鲜明、不拘一格,地域特征尤为显著。
乡土民歌有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乡土民歌创作手法含蓄简约巧思以小见大乡土民歌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载,是中华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饱满的文化内涵,它和历史文物一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乡土民歌最重要的特点是声由心发、质朴自然、个性鲜明、不拘一格,地域特征尤为显著。
乡土民歌有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
具体说来,主要有下面几种:1 含蓄山歌故意留一些妙不可言的东西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用读者的再思考来补充发展原作,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含蓄的妙处。
可以这样说,没有”弦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就难于成为真正的山歌。
因为浅露的直说,是无法有诗意的山歌的。
当然,含蓄不等于晦涩,不能片面追求含蓄,否则反而叫人看不懂。
常用的含蓄的方法有:暗示: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或只通过描绘,让人推想问题本质;或只叙述有关条件,让人推想事实情态,把主题隐藏在瞬间镜头和典型细节里,让人凭借写出的形象来领悟深刻的哲理。
具体说,就是写出一件小事而暗示某些大事,写出一个片段而暗示整体,写出一个瞬间而暗示过去和未来。
象征:通过某些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观念、思想、感情。
由于它有一种不确定性,有时像谜一样难猜,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这就产生了含蓄的力量。
山歌用形象方法构思,更能若即若离,余味无穷。
双关:利用事物音、形、义的有关条件构成的双重意义来布局构思。
它借物表意,指桑说槐,表面的意义不是主要的,内在的意义才是主要的。
读者要由表及里地推想寻思,才能悟出“话外话”、“味中味”,因而产生了含蓄的意味。
幽默:山歌用幽默、恢谐的笔法进行创作,也可以达到含蓄的有效手段。
把自己的观点、感情隐藏起来,表面写的是幽默、风趣,甚至是荒唐可笑的语言,实则表现严肃深沉的主题。
第五十四讲:谈谈如何运用民间音调创作歌曲(一)

第五十四讲:谈谈如何运用民间音调创作歌曲(一)要进行歌曲创作,积累较丰富的民间音调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因为,要表达歌曲的感情,就要塑造音乐形象,要塑造音乐形象,就要采取相适应的音调。
我们在歌曲中主要是塑造群众的形象,根据新内容的要求,采用了人民大众熟悉并喜欢的民间音调,作适当的发展和创造,则有助于显就一形象的特征,并加强其典型性。
在运用民间音调进行创作时,首先遇到的是旧曲调能否表现新时代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问题。
实践证明:旧曲调经过新的处理,使其具备了新的因素和新的内容之后,是可以表现新时代、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
如《东立红》就是由旧民歌小调演变成庄严的颂歌的。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有许多民歌经过填新词而演变为军队时行曲;如《新河间调》、《抗日反帝歌》、《天心顺》、《全国动刀兵》、《三十匹马队两杆号》等。
有许多旧军队的军歌填了新词,赋予它新的生命之后则演弯为革命歌曲:如《渡金沙江胜利歌》、《步哨守则歌》、《射击军纪歌》等。
我国的戏曲虽然是在几十年或几百年以前形成的,但经过新的处理后也能很好地表现现代生活。
所以说,问题不在于旧曲调能否表现新内容,而在于怎样去表现新内容。
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歌曲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逐步解决的问题之一。
要解决它,就需要:一方面学习和研究民间音乐,(但我们不能只从民歌本上去研究,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不仅记录他们的民歌曲调,而且要学会他们的唱法和风格;因为,从他们的演唱中可以学到:劳动人民对艺术处理的态度和习惯,对艺术欣赏的观点和角度,以至透过艺术表面则要创造性地去运用和发展民间音乐,使它在新的创作中表现出新的光彩。
在这方面,有许多作曲家已经作出了光辉的范例。
如罗宗贤同志的《桂花开放幸福来》是由一首简单的民歌发展为艺术水平很高的歌曲的;时乐同志的《歌唱二郎山》是巧妙地运用了河南梆子的音调写成的;刘光江同志是运用了民歌音调创作了《我们的投弹组》、《来个歼敌大竞赛》等既有民族风格,又有军队气魄的队列歌曲;晨耕同志运用了内蒙汉族民歌《打樱桃》的音调创作了一首优秀的独唱曲《毛主席铲土我来担》;此外,吕骥、马可、焕之等同志创作的许多出色的群众歌曲,也都不同程度地运用和发展了民间音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乡土民歌的创作手法
【摘要】乡土民歌最重要的特点是声由心发、质朴自然、个性鲜明、不拘一格,地域特征尤为显著。
乡土民歌有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乡土民歌创作手法含蓄简约巧思以小见大
乡土民歌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载,是中华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饱满的文化内涵,它和历史文物一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乡土民歌最重要的特点是声由心发、质朴自然、个性鲜明、不拘一格,地域特征尤为显著。
乡土民歌有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
具体说来,主要有下面几种:
1 含蓄
山歌故意留一些妙不可言的东西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用读者的再思考来补充发展原作,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含蓄的妙处。
可以这样说,没有”弦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就难于成为真正的山歌。
因为浅露的直说,是无法有诗意的山歌的。
当然,含蓄不等于晦涩,不能片面追求含蓄,否则反而叫人看不懂。
常用的含蓄的方法有:
暗示: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或只通过描绘,让人推想问题本质;或只叙述有关条件,让人推想事实情态,把主题隐藏在瞬间镜头和典型细节里,让人凭借写出的形象来领悟深刻的哲理。
具体说,就是写出一件小事而暗示某些大事,写出一个片段而暗示整体,写出一个瞬间而暗示过去和未来。
象征:通过某些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观念、思想、感情。
由于它有一种不确定性,有时像谜一样难猜,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这就产生了含蓄的力量。
山歌用形象方法构思,更能若即若离,余味无穷。
双关:利用事物音、形、义的有关条件构成的双重意义来布局构思。
它借物表意,指桑说槐,表面的意义不是主要的,内在的意义才是主要的。
读者要由表及里地推想寻思,才能悟出“话外话”、“味中味”,因而产生了含蓄的意味。
幽默:山歌用幽默、恢谐的笔法进行创作,也可以达到含蓄的有效手段。
把自己的观点、感情隐藏起来,表面写的是幽默、风趣,甚至是荒唐可笑的语言,实则表现严肃深沉的主题。
寓庄于谐,就是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
2 简约
山歌短而精,但,如果你写的山歌过于简单化,就会给人一种单薄、空洞之感;如果你写得冗长而松散,又会像彻夜不停的梅雨,使人厌倦;倘若你写得短
而空,又恰似一池无鱼的清水,令人失望扫兴。
因此,单是写得短,还不一定是简约。
应该既要短,又要包含尽量丰富的内容。
正如远征的战士一样,必要的”军需品”不能缺,但又要尽量做到轻装上阵。
例如:(人种豆得豆,咱种豆得蔸;人恋爱成亲,咱恋爱结仇。
)
这首山歌,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暗喻、重复、对比等,简洁、明快,短短的四句,把失恋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项鸡未满斤,关起逼蛋生;姑娘年还嫩,当妈好苦辛。
)
早婚早育的害处,说起道理来,可以写成一篇大文章。
而山歌简约的艺术表现手法,则只用短短的四句话,就能形象、生动地感染人,并收到科学说理同样的效果。
(燕子也是鸟,恋旧檐为家;旧他也是他,妹心烦什么!)
以燕子留恋旧屋,来规劝多心女子不要移情别恋。
不说大道理,只说人人常见的具体实例,分明在向当事人反问:你何必心烦意乱,难道连燕子也不如么?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这就是山歌的力量!
3 巧思
除了前面谈到的技巧外,山歌也要注意”结尾”的效果。
成功的结尾,往往是巧思的结果。
所以,山歌的创作,应该在结尾处下一番功夫,以图显出豹尾之势,使之刚劲有力,给人留下较浓的韵味和长久的印象。
即在收尾处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你本以为应该向东走,结果恰得其反,突然来个向西行,虽属意料之外,却又合情合理,勾起人们无限遐想和沉思。
当然,结尾无固定形式,可以在高潮中嘎然而止,也可以用点睛之笔在结尾处深化主题,也可以大团圆、光明闪烁,也可以中途而止,留下悬念。
不论那种方法,都要尽量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回味,留下思考。
4 以小见大
在这方面要求作者使用最少量的信息,给读者产生最大量的想象。
作品中没有具体描写到的、议论到的,读者便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加以补充,要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余地,使读者借想象取得”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
例如:(嘱咐众子孙,别去做锯木;到六月大暑,木匠太辛苦。
)
这首山歌以现身说法劝告人们择业要慎重,寥寥数句就“说清”了择业的重要性,对如今出门寻找打工不无借鉴意义,这便是以小见大了。
(过桥丢拐棍,过沟别忘锹;如今乐呵呵,老少颂党好!)
拐棍和锹是很小的农具,但它们能给农民以实惠,所以农民绝不会忘掉的。
有了前面这一比兴,后句不用细说缘由读者也会深有体会了。
山歌之所以受人喜爱,以小见大的效应就是魅力之一。
乡土民歌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了解和掌握民歌的创作手法,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民歌、传承民歌,发展民歌。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歌》[共4卷],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上海人民
出版杜,1980
2 王耀华主编.中国传统音乐学丛书·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
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