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流动摊贩的法律治理
流动商贩的法律规制理论与途径
流动商贩的法律规制理论与途径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们常常能看到流动商贩的身影。
他们或推着小车售卖小吃,或摆着地摊兜售各类商品。
流动商贩的存在,一方面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和多样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卫生、市场秩序等。
为了实现城市的有序管理和流动商贩的合法经营,对流动商贩进行法律规制显得尤为重要。
流动商贩的法律地位是一个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
在法律上,流动商贩作为一种经营主体,应当享有合法的经营权利。
然而,由于其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往往难以被纳入传统的商业登记和监管体系。
这就导致了流动商贩在法律上处于一种较为模糊的地位,既不是完全合法,也不是完全非法。
这种模糊性给执法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从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来看,对流动商贩进行规制主要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
流动商贩的经营活动可能会对城市的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造成影响。
例如,一些流动商贩在交通要道上摆摊,会导致交通堵塞,影响市民的正常出行;一些售卖食品的流动商贩,如果卫生条件不达标,可能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危害市民的身体健康。
因此,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有必要对流动商贩的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限制和规范。
然而,在对流动商贩进行法律规制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生存权利和社会需求。
流动商贩大多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去租赁固定的商铺进行经营。
通过流动贩卖商品,他们获得了一定的收入,维持了自己和家庭的生计。
如果对他们的规制过于严格,可能会导致他们失去生活来源,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因此,在制定法律规制措施时,应当在公共利益和流动商贩的生存权利之间寻求平衡。
那么,如何对流动商贩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呢?首先,应当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流动商贩的法律法规,相关的规定散见于一些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中。
这些规定往往不够系统和完善,难以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流动商贩的法律地位、经营条件、监管主体、处罚措施等内容,为流动商贩的管理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流动商贩的法律规制理论与途径
流动商贩的法律规制理论与途径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我们常常能看到流动商贩的身影。
他们或是推着小车售卖小吃,或是摆着地摊兜售各类商品。
流动商贩的存在,一方面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和多样的选择,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如何对流动商贩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规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流动商贩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经济因素是重要的驱动力。
部分人群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能,选择从事流动商贩的工作来维持生计。
其次,市场需求的存在为流动商贩提供了生存空间。
消费者对于便捷、低价商品的需求使得流动商贩有了市场。
再者,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也促使一些人投身于这一行业。
然而,流动商贩在经营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流动商贩在未经许可的区域摆摊,影响了交通秩序和城市环境。
他们可能会占据人行道、车道,导致行人行走不便,车辆通行受阻。
此外,部分流动商贩售卖的商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可能存在假冒伪劣、过期等问题,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还有一些流动商贩在经营过程中产生大量垃圾,却没有及时清理,破坏了城市的卫生环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流动商贩进行法律规制显得尤为重要。
从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来看,主要包括公共利益理论和权利保障理论。
公共利益理论认为,城市的正常秩序和公共利益需要得到维护。
流动商贩的无序经营可能会对公共安全、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通过法律规制,可以规范流动商贩的经营行为,保障公众的利益。
例如,规定流动商贩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和时间段内经营,要求他们保持经营场所的整洁等。
权利保障理论则强调要保障流动商贩的合法权利。
流动商贩作为劳动者,他们有通过劳动获取收入的权利。
法律规制应当在规范其经营行为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合理的经营渠道和保障措施,使其能够合法、有序地开展经营活动。
在具体的法律规制途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流动商贩的法律地位,规定其经营的条件、范围、权利和义务等。
浅议流动摊贩的法律治理
浅议流动摊贩的法律治理摘要:对流动摊贩问题,目前相关政府部门所采取的严禁、严管和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只有在宪法的指导下,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手段规制和保护这一弱势群体的法律地位,以人性化的眼光去确定他们的经营资格,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中国法律制度的渐进过程。
关键词:法律治理;商主体;流动摊贩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社会出现下岗、失地、失业的人员不可避免。
在这些人群当中,相当一部分人为了生存,出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特别是就业困难,选择了摆摊。
对于这些人来说,街道是他们养家糊口的最佳场所。
由于流动摊贩在经营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政府部门对此基本上采取反复取缔的政策。
但是,由于这些街头流动摊贩具有无技术、无资金、无社会关系以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等特点,属于弱势群体,完全取缔摊贩无异于断了这一部分人群的生活来源,所以如何治理分布在我国各大城市的流动摊贩,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城市发展、管理的难题。
一、流动摊贩——规制对象的界定流动摊贩,又称为小摊贩,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营业时间,没有营业执照,从事小规模商品销售和服务的个体经营者。
该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流动摊贩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主要由社会弱势群体构成,生活在城市社会结构的底端;另一方面,流动摊贩是一种在社会中现实存在的经营形式,因为没有合法的身份,缺乏相关的规范和有效的管理而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
从概念出发,可以看出流动摊贩具有如下特点:经营的流动性与灵活性;经营规模小,涉及行业面广;没有经营执照。
由于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摊贩们即使进行工商等级申报,也会因为无法列出明确的经营场所而被工商登记部门以“不符合登记条件”为由而拒之门外。
要使流动摊贩的地位得到真正的合法化,首先必须要在法律上给其一个合法的地位,即承认其主体资格。
目前,构成商主体必须满足两个要件,一为实质要件,二为形式要件。
实质要件要求商主体必须符合以营利为目的,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这是主体的自然属性。
《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城市地摊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独特形式,对满足民众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地摊管理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当前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现状,深入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二、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背景及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摊经济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摊经济以其灵活性、多样性、便利性等特点,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服务选择。
然而,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交通堵塞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成为了城市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三、城市地摊经济治理面临的问题(一)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地摊经济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政策指导,致使经营者在合法性与合规性方面面临挑战。
例如,在申请摊位经营权时缺乏明确标准,在规范经营管理上存在漏洞。
(二)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部分地摊占道经营,影响交通安全和正常秩序;产生的垃圾及油烟排放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不小压力。
(三)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地摊从业者多为个体经营者,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培训,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四、对策与建议(一)完善法律法规建设针对地摊经济的特殊性和实际需求,应出台更为具体、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如设立合理的摊位申请制度、环保管理标准等。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规的顺利实施。
(二)优化地摊布局和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规划地摊的布局和经营范围,避免占道经营带来的交通堵塞问题。
同时,设置环保设施,如垃圾分类回收点等,以减少环境污染。
(三)加强从业者培训和管理加强对地摊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例如通过开设相关培训班,普及商品知识和卫生安全知识等。
此外,可引入行业协会等组织进行行业自律管理。
(四)推广数字化管理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立地摊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摊位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交易过程可追溯。
这样不仅方便政府管理,也有助于从业者规范自身行为。
(五)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度通过开展社区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到地摊经济的治理中。
城市治理视角下流动摊贩管理问题的研究
城市治理视角下流动摊贩管理问题的研究流动摊贩管理是城市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增长,流动摊贩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流动摊贩的数量虽然为城市居民带来了方便和多样的选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占用公共空间、交通阻塞、环境卫生等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流动摊贩成为了城市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流动摊贩管理问题的背景和现状流动摊贩是指在城市中临时设立的、没有固定门店、随时随地可以更改经营地点的个体商贩。
由于其灵活、便捷和低成本的特点,流动摊贩在城市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现象。
然而,由于流动摊贩的数量庞大,管理难度也日益增加。
流动摊贩的存在给城市治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流动摊贩活动占用了宝贵的公共空间,使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受阻,给城市交通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流动摊贩的数量增多也给城市环境卫生带来了挑战,摊贩经营场所的不规范可能导致垃圾堆积和卫生死角的形成。
此外,流动摊贩的规模庞大也给城市市容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摊贩经营场所的统一性和美观性有待提高。
当前,各个城市对流动摊贩的管理方式各不相同,存在着许多问题。
有的城市采取临时整治的方式来解决流动摊贩问题,但这种方式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一旦整治结束,流动摊贩很快就会回归。
有的城市试图通过政府引导流动摊贩向固定摊位转型,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转型过程并不顺利。
还有一些城市尝试通过牵头部门的统筹协调来管理流动摊贩,但这种方式往往过于依赖政府部门,缺少市场机制的引导。
二、流动摊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1. 市场需求推动。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流动摊贩通过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满足了市民的需求。
2. 就业机会有限。
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为了生计选择了在城市中做流动摊贩,以补充家庭收入。
3. “城市病”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一些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或淘汰的问题,流动摊贩成为了城市中一个勉强应对“城市病”问题的临时方案。
浅谈城市管理中无证摊贩的治理
浅谈城市管理中无证摊贩的治理一座现在化的文明城市,整洁、有序的市容市貌便是这座城市的名片,是人们感受和了解城市文化的窗户,是吸引各种资源的金子招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各种各样的问题暴露出来,抹黑这张名片,污染这扇窗户,玷污这块招牌。
这其中无证流动摊贩一直是这些问题的主角之一,给作为城市管理者的城市管理局带来很大的困扰。
近年来各大媒体上又频频爆出无证摊贩与城管队员之间的暴力冲突,一时间社会舆论,专家媒体纷纷把矛头指向城管部门,可以说城管的形象一落千丈。
因此无证流动摊贩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城市管理部门其他工作的展开,这个难题的破解迫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无证摊贩问题是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后必然会产生的,当一个地区的农村人口以及大量的外地人口快速涌入,而城市无法消化如此之多的劳动力的时候,无证摊贩就会适应形势,孕育而生。
从治理无证的摊贩的实践来看,一位的铁腕政策往往只能凑一时之效,无法形成长效机制,而矛盾不断激化,甚至引发暴力事件都是为达到这么一个短期效果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所以开始有人提倡人性化,但是一位的讲究人性化,讲求无为而治,听之任之,以期摊贩们“改过自新”往往又事倍功半,满足了一部分群众的道德观念,却牺牲了大部分群众的利益。
由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倡导并实行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笔者也赞成这类做法。
同时,笔者此类方法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利益的诱导,将流动摊贩引导向正途。
从流动摊贩的组成人员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无业、下岗或者待业人员;二、本地农民;三、外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城市谋生;四、部分老弱病残人员由于各种原因。
多数情况下以前三类人员为主。
从人员成分上来说,这些人员有一些比较共同的特点:3、经济来源不稳定,无固定收入;4、缺乏固定的住所,造成处罚难以落实。
根据流动摊贩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我们城市管理部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建立流动摊贩人员档案系统。
现阶段流动摊贩治理反复无常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于流动摊贩人员机动性强,又没有固定住所,常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摊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就业机会、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活跃城市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范,地摊经济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占道经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
本文旨在分析城市地摊经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城市地摊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市地摊经济治理存在的问题1. 占道经营,影响交通。
地摊经营往往占用道路,导致交通拥堵,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2. 环境污染。
地摊经营产生的垃圾、油烟等污染问题,影响市容市貌,对城市环境造成压力。
3. 食品安全问题。
部分地摊存在食品卫生不达标、过期食品等问题,威胁市民的饮食安全。
4. 缺乏有效监管。
地摊经济的监管体系不完善,管理部门职能分散,导致监管效果不佳。
5. 地摊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如税收、劳动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地摊经营者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对策研究1.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管理责任。
制定地摊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
2. 规范地摊经营行为。
加强对地摊经营者的培训和管理,规范经营行为,确保占道经营行为在限定区域内进行,保障道路通行顺畅。
3. 加强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监管。
严格落实垃圾分类、油烟处理等措施,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市民的饮食安全。
4. 推进智慧化监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物联网等,对地摊经济进行智慧化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5. 保障地摊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为地摊经营者提供税收减免、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保障其合法权益。
6. 引导地摊经济有序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地摊经济有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7.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和环保意识,引导市民理性消费、文明消费,促进地摊经济的健康发展。
试论流动商贩治理
试论流动商贩治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外来人口的频繁流动,严重的流动商贩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按照“宜居”“和谐”“幸福”的城市发展目标,根据城市管理法规的要求,流动商贩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而且必须得到依法和有效管理。
一、流动商贩带来的问题流动商贩规模虽小,但数量很大,且经营方式灵活,经营地点多变,经营时间不确定,加上很多经营者不规范自身行为,带来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流动商贩摊位零乱,噪音严重超标,油烟飞扬、污水横流、果皮和垃圾等,加上各种不符合城市文明的举止,严重毁坏城市市容秩序;二是流动摊贩多在热闹路段、工厂门口、学校门口、小区门口、景点门口等人群多的地方占道经营,且多为车流、人流高峰期,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秩序;三是流动商贩不少存在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不诚信行为,加上不缴税款,自由定价,侵害了消费者以及合法经营单位的利益,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四是部分流动商贩在居民区内从事经营活动时伺机偷盗,给城市治安管理带来难题,毁坏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
二、治理流动商贩的困难流动商贩带来的问题很多,因具体情况牵涉方方面面,管理却相当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流动性强,流动商贩大都是小本经营,无固定场所,无固定时间,管理部门无法掌控,在具体管理上无法实现集中统一有效的管理;加之其流动性强,很多影响市容环境秩序、交通秩序等行为都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成了群众投诉的热点、社会反映的焦点和城市管理工作的难点。
二是反复性强,从经营上讲,流动经营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收效快,有较大的利益驱动,加上城市规划上和布局存在的缺失,所以流动商贩屡禁不止;在执法管理过程中,大部分商贩都习惯打游击,和管理人员“捉迷藏”,即使受到取缔或处罚,他们仍然会坚持进行流动经营,难以从根本上进行彻底治理。
三是冲突性强,在人员构成上,流动摊贩大多为失地农民、城市下岗职工、退伍军人、外来务工人员等,都是低收入人群,其从事的非法经营几乎是唯一的生计来源,所以在执法管理过程中,绝大部分商贩情绪很大、拒不配合,更有甚者暴力抗法,使得执法管理冲突不断,矛盾尖锐,令各方头痛。
《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摊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就业机会、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然而,地摊经济的无序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管理难题、环境卫生问题等。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地摊经济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现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二、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治理现状1. 地摊经济的积极意义:地摊经济为城市带来了就业机会,丰富了市民的消费选择,活跃了城市经济。
2. 现有治理措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夜市、划定经营区域等,以规范地摊经济秩序。
(二)存在问题1. 无序经营:部分地摊存在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等问题,影响了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
2. 环境卫生问题:部分地摊经营者环保意识不强,产生的垃圾未能及时清理,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
3. 法律责任不明确:地摊经济在法律上缺乏明确界定,存在执法难题。
三、对策研究(一)规范管理措施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应出台地摊经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地摊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营范围。
2. 划定经营区域:根据城市规划,合理划定地摊经营区域,明确经营时间和范围。
3. 强化执法力度:加强执法力度,对无证经营、占道经营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1. 鼓励创新经营模式:鼓励地摊经营者创新经营模式,如发展线上销售、增加特色产品等,提高地摊经济的竞争力。
2. 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可提供税收减免、贷款支持等政策,帮助地摊经营者渡过难关。
3. 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行业自律组织,推动地摊经营者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三)加强环境卫生管理1. 强化垃圾分类: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提高地摊经营者的环保意识,确保垃圾得到及时清理和分类处理。
2. 增加环卫设施:在地摊经营区域增设垃圾桶、垃圾车等环卫设施,方便地摊经营者处理垃圾。
3. 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地摊经济环境卫生的监管力度,对违反环境卫生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浅谈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的治理途径与办法
浅谈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的治理途径与办法近年来,随着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市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市区内主要道路两侧和重点区域的违章占道经营现象已基本清除,但其它路段和区域尤其是部分背街小巷和居民小区内,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等违章占道经营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普遍存在着无证无照经营、挤占道路、设施简陋、卫生脏差,交通无序的状况,不仅破坏市容、阻塞交通、污染环境,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我市的对外形象和城市品位,因此,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途径和办法已成为当前城管执法工作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
结合城管执法工作实际,从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的现状和成因入手,就占道经营和流动摊贩的治理问题,谈一点粗浅的想法与建议。
一、现状分析长期以来,城市管理中存在许多顽症,占道经营就是较为典型的一种,久治不愈,回潮现象非常严重,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道路交通。
近几年,我市城管部门虽然加大了对占道经营的整治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占道经营仍未走出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怪圈。
占道经营者,除一部分为沿街店家倚门设摊外,大部分为无证无照经营的流动摊贩,如菜贩、水果贩、日用百货摊贩、自行车维修摊贩等,多为外来进城人员或下岗职工。
这部分人或为生活所迫,或因利益驱使,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城市整体利益的关系,法制观念淡薄,无视因自身违规行为而引起的环境脏、乱、差和交通阻塞等问题。
城管执法人员对其违规行为进行规范管理时,他们一味强调自身困难,不愿舍弃当前利益自动离开,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LoCaLHOsT处罚轻了,他们跟执法人员玩“猫抓老鼠”,执法人员来了,他们走了;执法人员走了,他们又冒出来了。
好不容易抓个正着,队员苦口婆心的教育劝说一番,他们也“虚心接受”;一转眼,他们又屡教不改,我行我素。
对某一路段进行集中整治,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治理效果“卓有成效”。
但由于城管工作点多面广,执法力量有限,城管队员在长期疲劳作战后,面对多处“流动集贸市场”,往往鞭长莫及,顾此失彼,陷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怪圈中不能自拔,使城管法规失去刚性,影响到整个城管执法的效果。
《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城市地摊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形态,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服务选择,同时也为城市就业和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随着地摊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问题逐渐凸显,对城市管理和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等方面带来了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城市地摊经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城市地摊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现状及问题1. 治理体系不健全当前,许多城市在地摊经济的治理上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导致管理混乱,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体系。
2. 安全隐患突出地摊经济往往存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隐患,部分地摊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易发生安全事故。
3. 影响市容市貌部分地摊随意摆设,占用道路和公共空间,影响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
4. 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地摊从业者的劳动权益、社保福利等得不到有效保障,存在劳动者权益被侵害的情况。
三、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对策(一)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1. 制定地摊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文件,明确地摊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
2. 明确政府各部门在地摊经济治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形成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
(二)加强安全监管和教育培训1. 对地摊经营者和从业者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2. 建立健全的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地摊经济的日常安全检查和监管。
(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管理措施1. 合理规划地摊经营区域和时段,确保地摊经营不影响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
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为地摊经济提供合适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四)保障劳动者权益和社会福利1. 建立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保障地摊从业者的合法权益。
2. 制定针对地摊从业者的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其社会保障水平。
四、实施路径及建议1. 逐步实施:在城市地摊经济治理过程中,应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相关政策和措施。
2. 强化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社区等渠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对地摊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流动摊贩的整治方案及措施
流动摊贩的整治方案及措施引言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流动摊贩成为城市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流动摊贩的出现给城市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购物渠道,同时也为一部分人提供了生活来源。
然而,流动摊贩在城市管理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拥堵、市容环境的恶化、卫生安全隐患等。
为了有效整治流动摊贩现象,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方案和措施。
本文将从政府管理、市场管理和流动摊贩自身三个方面提出整治方案及措施。
政府管理1. 法律法规完善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流动摊贩的经营范围、工作时间、区域限制等,同时对违规行为进行明确处罚。
借鉴国外发达城市的管理经验,构建完善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做到科学、合理、公正、透明。
2. 强化执法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流动摊贩的监管执法力度。
加强巡查频次,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
并加强执法力量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执行力。
3. 优化市场规划和资源配置政府需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市场布局,设置特定的摊位区域,提供稳定的经营环境。
同时,优化资源配置,为流动摊贩提供必要的管理服务、帮助和支持。
市场管理1. 建设集中经营场所通过建设集中经营场所,如农贸市场、夜市,为流动摊贩提供规范的经营环境。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并加大对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力度,确保场所的设施、卫生条件等符合要求。
2. 加强市场监管市场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集中经营场所的监管,检查流动摊贩是否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经营,并要求流动摊贩必须持有合法的经营证照。
严禁流动摊贩倒卖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3. 支持流动摊贩转型升级对于一些经营能力较强、有发展潜力的流动摊贩,政府可以提供培训、展销平台、贷款等支持,帮助他们逐步完成转型升级,走向正规化和专业化。
流动摊贩自身1. 自律管理流动摊贩应自觉遵守城市管理法规,积极配合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合法合规经营。
同时,要自觉维护市场秩序和卫生环境,确保商品的质量和安全,树立诚信经营的形象。
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的流动摊贩现象日益普遍,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难点问题。
流动摊贩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也对市场秩序和公共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而且,流动摊贩所涉及的居民生计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现如今,如何有效治理城市流动摊贩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流动摊贩的现状分析在城市中,流动摊贩多分布在繁华的商业区、居民小区、学校门口等地,他们的商品种类也十分丰富,有水果、小吃、衣服、饰品等,给市民带来了一定的便利。
但城市中流动摊贩的管理也面临一些问题。
流动摊贩的数量过多。
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流动摊贩的数量多达数千甚至上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流动摊贩的数量的增加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流动摊贩的经营方式缺乏规范性。
由于流动摊贩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居民个体,他们的经营行为缺乏规范,经常在公共场所乱设摊、乱占用道路和人行道,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市容市貌。
流动摊贩的居住问题亟待解决。
因为他们大部分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民工,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高昂,他们租住较为简陋的房屋,居住环境不佳,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针对城市流动摊贩现象,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进行治理。
政策层面,一些城市出台了针对流动摊贩的政策法规,明确了流动摊贩的经营区域、经营时间、经营品种等方面的规定,规范了流动摊贩的经营行为。
管理层面,城市管理部门加大了对流动摊贩的巡查力度,并对违规摊贩进行取缔和清理,维护了城市的市容市貌。
社会层面,一些地方还出台了关于流动摊贩的社会保障政策,解决了流动摊贩基本的生计问题。
通过上述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流动摊贩的问题,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些政府部门在实施政策时并不够严格,对违规经营的流动摊贩处罚不力,导致他们对政策不服从。
流动摊贩的数量仍然在增加,治理的难度也在增加。
1.建立健全流动摊贩管理制度。
在法律层面要规范流动摊贩的经营行为,清晰划定流动摊贩的经营区域、经营时间和经营品种,规范他们的经营行为。
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城市流动摊贩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难题之一,其存在不仅对城市的整体形象有所影响,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流动摊贩问题日益突出,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强治理,但是问题仍旧存在且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就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现状城市流动摊贩主要指在城市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自行设置摊位经营的个体摊贩。
他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的商业生活,但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不少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城市流动摊贩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无序竞争。
由于城市流动摊贩数量众多,且多采取无序竞争的经营方式,导致同一地段出现了大量摊贩重复摆摊经营同种商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商业的有序发展。
2.占道经营影响交通。
城市流动摊贩常常将自己的摊位设置在行人道路、汽车停车区域等场所,导致交通秩序混乱,给市民出行和交通管理带来不便。
3.环境卫生问题。
城市流动摊贩经营环境卫生参差不齐,一些摊贩的食品卫生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给市民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4.监管难度大。
由于城市流动摊贩活动具有流动性和隐蔽性,市政管理部门对其监管难度较大,治理工作效果不佳。
城市流动摊贩问题对城市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各地政府亟须出台有效的治理对策加以解决。
1.加强市场准入管理。
对城市流动摊贩进入市场的管理应该更加严格,市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容量设定摊位经营许可证的数量,同时对摊贩进行统一登记并规范摊位设置,防止同种商品摊位过多,导致市场竞争激烈。
2.指定摊位区域。
市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城市规划和交通情况,在城市的特定区域指定摊位摆放地点,鼓励摊贩按照指定地点摆摊经营,减少占道经营对交通的影响,同时也方便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
3.加强卫生管理。
市政管理部门对城市流动摊贩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进行严格把关,设立专门的卫生检查岗亭,定期对摊贩的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摊贩的卫生意识。
《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摊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就业机会、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然而,地摊经济的无序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管理难题、环境卫生问题等。
因此,对城市地摊经济的治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旨在分析城市地摊经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二、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现状及问题1. 治理现状地摊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其治理涉及城市管理部门、商贩、市民等多方利益相关者。
目前,各地政府在治理地摊经济时,主要采取的是规范管理、服务引导等措施,旨在实现地摊经济的有序发展。
2. 存在问题(1)管理机制不健全:地摊经济的治理涉及多个部门,但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2)法律法规不完善:地摊经济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无法适应地摊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导致商贩违法经营、占道经营等问题频发。
(3)环境卫生问题突出:地摊经济往往伴随着环境卫生问题,如垃圾乱扔、油烟污染等,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
(4)安全隐患较多:地摊经济往往在人流密集的地区经营,存在消防安全、交通安等隐患。
三、对策研究1. 完善管理机制(1)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成立地摊经济治理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地摊经济的治理工作,确保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畅通。
(2)明确责任分工:明确城市管理部门、商贩、市民等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共治共管的局面。
(3)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经营、占道经营等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地摊经济在规定的范围内经营。
2. 完善法律法规(1)制定地摊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地摊经济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商贩的权益和义务。
(2)加强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地摊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商贩的法治意识。
(3)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建立投诉举报机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地摊经济的治理工作,对违法经营行为进行举报。
论流动摊贩的法律规制1
论流动摊贩的法律规制尤越摘要:流动摊贩的经营一方面方便了市民的生活,另一方面解决了自身的生计。
但是,这样一个群体仍然为城管、工商等政府部门所不容。
这不仅是因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阻碍交通,影响市容,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法律没有赋予流动摊贩合法地位。
针对流动摊贩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根据我国商法的传统分类,将其划归为商主体,并在此基础上简述了流动摊贩享有的权利以及应当承担的义务,最后根据现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流动摊贩;人员组成;法律地位;治理措施一、流动摊贩的内涵与人员组成摊贩又叫小商小贩、走鬼、货郎等,在我国自古有之,古时被称为贩夫贩妇。
《周礼·司市》记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1[流动摊贩具有规模小,没有固定经营场所,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合法摊位,流动性较大的特点。
目前我国流动摊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城市市区以摆摊为生者。
包括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特困户、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劳动教养、劳动改造释放人员。
他们一般文化程度低、缺乏技术和资金来源,无法从事文化程度要求相对较高的职业,就业通道狭窄,因而入门门槛低的摆地摊成为其谋生的首选。
本文主要讨论这类流动摊贩。
二是农村流动摊贩。
农村的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健全,村落分散,有些小村子没有自己的农贸市场、商店。
此时就会有农民贩卖蔬菜水果小商品之类。
有时也会出卖自家剩余的农产品。
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第3点第8条写明,“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
”《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对农村流动小商小贩免予工商登记,对农民在集贸市场或者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免予工商登记。
”因而,这类流动摊贩只要合法经营,就可以免于工商登记且不必缴纳相关税费。
流动摊位治理措施方案
流动摊位治理措施方案流动摊位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种商业经营模式,它在满足市民消费需求、活跃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治理问题。
为了规范流动摊位的管理,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治理措施方案:1. 制定合理的执照政策:在城市中设立流动摊位需要办理相应的执照,包括商业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以确保摊位经营者具备一定的经营能力和卫生水平。
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流动摊位执照政策,明确办理流程和标准。
2. 定期进行摊位检查: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定期进行摊位的卫生检查、资质审核等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摊位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例如,发现卫生状况差的摊位应要求整改,确保摊位周围环境整洁、无垃圾积聚等。
3. 划定摊位经营区域:政府可以通过划定摊位经营区域的方式,将流动摊位集中在特定区域,方便管理和监管。
这样也能减少摊位分散经营带来的市容问题,提高城市的整体卫生和景观质量。
4. 加强流动摊位经营者培训:政府可以组织相关培训机构,为流动摊位经营者提供一些必要的经营管理知识,包括食品安全、卫生规范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和责任意识。
5. 引入评价机制:建立流动摊位的评价机制,对摊位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级别的奖惩措施。
优秀的摊位可以获得市场补贴或其他优惠政策,而经营不善、卫生问题严重的摊位则会受到处罚,直至撤销经营权。
6. 完善执法和监督机制:加大流动摊位管理的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违规的摊位及时处罚,确保相关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同时,引入公众监督机制,鼓励市民对流动摊位进行监督举报,增强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总而言之,要加强对流动摊位的治理,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商家也需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共同推动流动摊位的良性发展。
《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地摊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对于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市民的生活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地摊经济的治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如何保障市民生活与健康安全、保障交通畅通和城市卫生,以及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持市场秩序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现存问题及其原因,并从对策研究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城市地摊经济治理的现存问题1. 安全隐患问题:部分地摊经营者缺乏安全意识,存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等隐患,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2. 交通秩序问题:地摊经营往往占用道路,影响交通秩序,尤其是在交通高峰期,容易造成交通拥堵。
3. 卫生环境问题:部分地摊经营者的卫生条件较差,容易产生垃圾污染和食品卫生问题。
4. 市场竞争与秩序问题:地摊经济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容易出现恶性竞争和价格战等问题。
三、问题成因分析1. 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地摊经济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和规范。
2. 政府管理不到位:政府在地摊经济治理方面存在管理不到位、执法不严等问题。
3. 市民素质差异:部分市民的素质差异导致对地摊经济的认知和态度存在差异。
四、对策研究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地摊经济的法律法规,明确地摊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市场秩序。
a. 制定地摊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地摊经营者的经营许可、经营范围、卫生标准等要求。
b. 建立地摊经济的执法机制,加强执法力度,对违反规定的地摊经营者进行处罚。
2. 强化政府管理与服务:政府应加强对地摊经济的监管,提供服务支持。
a. 建立地摊经济的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和权限,加强对地摊经济的日常监管。
b. 提供服务支持,如为地摊经营者提供安全培训、卫生检查等服务,帮助其提高经营水平。
c. 合理规划地摊经营区域和时段,确保地摊经济与城市交通、市容等相协调。
3. 提升市民素质与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提高市民的素质和意识。
对流动摊贩管理制度
对流动摊贩管理制度一、流动摊贩管理制度的历史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面貌和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市场、商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民的需求,流动摊贩作为一个新兴的销售方式应运而生。
在城市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满大街的小摊小贩,他们出售的商品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价格实惠,深受市民喜爱。
然而,由于流动摊贩的经营方式灵活,但管理上却存在一些难题,比如乱摆、乱占路、占道经营等现象屡见不鲜,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困扰。
二、流动摊贩管理制度的意义1. 维护城市环境秩序。
流动摊贩如果不加以规范管理,就会产生乱摆乱占路面、占道经营等现象,严重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流动摊贩管理制度,可以加强对流动摊贩的管理,提升城市环境秩序,美化城市面貌。
2.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流动摊贩是城市中的一支重要经济力量,他们为市民提供了各种生活必需品,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适当的管理制度可以规范他们的经营行为,提升市场秩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3. 保障市民权益。
流动摊贩作为城市中一个重要的购物方式,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通过制定流动摊贩管理制度,可以确保市民购物环境的卫生安全,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
4.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流动摊贩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相关部门的强有力执行和监督,这将带动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培养政府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
三、流动摊贩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实施1. 规范经营行为。
制定明确的规定,规范流动摊贩的摆摊位置、方式、时间等经营行为,严格规范流动摊贩的经营质量,确保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2. 加强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增加巡查频次,加大巡查力度,发现一起、处罚一起,确保流动摊贩经营行为符合规定,维护市场秩序。
3. 推进便民服务。
流动摊贩是为市民提供便利的一种方式,应该通过制度化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方便市民购物,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流动摊贩治理困境与反思
流动摊贩治理困境与反思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居民对于便利的生活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
流动摊贩作为一种经营模式,以其灵活、便捷的特点,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类商品和服务,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
然而,流动摊贩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困扰,其治理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本文将探讨流动摊贩治理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和探索。
一、流动摊贩治理的困境1.法律法规缺失目前,我国针对流动摊贩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摊贩的经营行为涉及多个方面,从卫生、环境到商品质量等,需要有一套规范和管理的制度来加以约束和规范。
然而,目前的相关法规主要集中在一些城市的地方性规定上,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给流动摊贩的管理和治理带来了诸多困难。
2.执法力量不足流动摊贩的数量众多,而执法人员数量有限,很难保证充足的执法力量。
在一些地方,由于执法人员的不足,流动摊贩的管理往往被忽视,导致一些不法商贩的水平敛财和滥竽充数的现象。
缺乏有效的执法力量,导致流动摊贩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
3.管理策略滞后当前,针对流动摊贩的管理策略主要是限制和取缔为主导。
一些城市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政策,将流动摊贩的活动范围和时间进行限制,以此来达到治理的目的。
然而,这种单一的限制策略往往只能暂时解决一些问题,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摊贩的管理难题。
二、流动摊贩治理的反思与探索1.法律法规的制定流动摊贩治理需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出发,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
这其中包括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明确流动摊贩经营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等。
同时,还需要制定一些便利政策,为合法的流动摊贩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2.执法力量的增强针对流动摊贩的治理,需要加强执法力量的建设和培训。
这包括增加执法人员数量,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执法部门的工作效能。
通过加强执法力量,能够有效地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3.多元化管理策略对于流动摊贩的治理,单一的限制策略和取缔政策往往效果有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流动摊贩的法律治理摘要:对流动摊贩问题,目前相关政府部门所采取的严禁、严管和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只有在宪法的指导下,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手段规制和保护这一弱势群体的法律地位,以人性化的眼光去确定他们的经营资格,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中国法律制度的渐进过程。
关键词:法律治理;商主体;流动摊贩中图分类号:D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121-02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社会出现下岗、失地、失业的人员不可避免。
在这些人群当中,相当一部分人为了生存,出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特别是就业困难,选择了摆摊。
对于这些人来说,街道是他们养家糊口的最佳场所。
由于流动摊贩在经营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政府部门对此基本上采取反复取缔的政策。
但是,由于这些街头流动摊贩具有无技术、无资金、无社会关系以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等特点,属于弱势群体,完全取缔摊贩无异于断了这一部分人群的生活来源,所以如何治理分布在我国各大城市的流动摊贩,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城市发展、管理的难题。
一、流动摊贩――规制对象的界定流动摊贩,又称为小摊贩,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营业时间,没有营业执照,从事小规模商品销售和服务的个体经营者。
该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流动摊贩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主要由社会弱势群体构成,生活在城市社会结构的底端;另一方面,流动摊贩是一种在社会中现实存在的经营形式,因为没有合法的身份,缺乏相关的规范和有效的管理而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
从概念出发,可以看出流动摊贩具有如下特点:经营的流动性与灵活性;经营规模小,涉及行业面广;没有经营执照。
由于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摊贩们即使进行工商等级申报,也会因为无法列出明确的经营场所而被工商登记部门以“不符合登记条件”为由而拒之门外。
要使流动摊贩的地位得到真正的合法化,首先必须要在法律上给其一个合法的地位,即承认其主体资格。
目前,构成商主体必须满足两个要件,一为实质要件,二为形式要件。
实质要件要求商主体必须符合以营利为目的,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这是主体的自然属性。
而形式要件则表现为相关的登记制度,商主体作为法律拟制的“人”,只有依照各自的形态被纳入登记管理体系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目前,我国对商主体的登记体制有设立登记和营业登记。
对于公司等需要确认主体资格的大型经济实体采登记制,而对于经营规模较小的个体工商户,为了保障交易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对其自然的经营权予以确认,将其纳入工商登记管理范畴。
流动摊贩作为经营主体已满足商主体的实质要件,剩下的就是法律确认的问题。
在没有规制的情况下,流动摊贩不仅自身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而且还威胁着交易相对人,即广大消费者的安全。
面对由流动摊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产品质量问题,受侵害的消费者往往因为无法找到相关的责任主体而诉求无门。
因此,为了实现交易安全,有必要对流动摊贩进行登记管理,保证合理的经营秩序,使交易双方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公平交易。
二、权利保障与利益衡平――流动摊贩治理理念的重新确立立法目的往往指导具体的法律规则。
要对流动摊贩进行新的制度设计与规划,就必须先从转变规制理念出发。
从之前的概念分析中已经可以看出,流动摊贩并不仅是一种经营形式,其进行流动式经营不仅是出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商自然人的本能,还有其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要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
面对这样的弱势群体,生存权的保障应当被放在首要位置。
生存权作为一个法律上的概念,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的生命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而且还指一个人要求社会创造条件使其生命得以延续的权利。
作为生存权的权利主体则是生活中的贫困者、失业者等弱势群体,所以生存权又被称为社会弱者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33条第3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生存权作为人权的一项重要权利内容,应当作为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受到国家的保护。
而为了实现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国家不仅应当积极作为,给弱势群体提供社会福利为其创造劳动和社会条件,还应适当限制自己的干预功能,给弱势群体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自我保障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现实中,成为不合法的流动摊贩往往也是摊贩们由于自身水平限制而进行的无奈选择,其没有从事其他行业的知识技能,也缺乏进行正规营业的资金投入,更无法负担因正规营业而产生的税收和营业风险。
因此,在对流动摊贩的规制上,要进行的第一个观念上的转变,即是规制流动摊贩不仅仅是实现城市管理职能,还是发挥社会保障功能。
从社会层面上看,流动摊贩的存在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方便城市居民的日常消费,降低居民生活成本,以其灵活性弥补城市规划中政府指导形成的消费市场格局的不足。
但是,流动摊贩的经营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管理和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问题。
占道经营,阻塞交通;乱弃乱扔,影响市容;售出商品质量不合格,食品卫生不达标;部分摊贩不讲诚信,往往在欺诈消费者后“人去摊空”,这些都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的居住环境和社会秩序,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对流动摊贩进行规制,是要解决上述问题,而不是要消灭流动摊贩本身。
流动摊贩是依市场和交易习惯形成的事实存在的群体,不可能将其完全抹杀。
而不承认其存在的地位,不正视其存在的问题,不对其进行专门的规制,不仅会使流动摊贩自身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还会使城市管理进行得更加困难,使权益受到侵害的消费者诉求无门,加剧现实的社会冲突,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流动摊贩规制的第二个观念上的转变,就是要“变禁为疏”,给流动摊贩“定纷止争”,实现法律固有的衡平价值,化解矛盾与冲突,在流动摊贩的经营自由和生存保障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三、综合规制体系的建立――对于流动摊贩的管理和帮扶建议新《个体工商户条例》的规定已经给流动摊贩的合法化起了基调,但对于具体的规制体系的建立却还是一片空白,为了有效保护流动摊贩这一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尽快建立起一套相对应的制度,使其扮演好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社会的经济建设相适应,不再被边缘化。
对作为弱势群体的流动摊贩的帮扶问题可以通过相关的保障措施得到解决,但是,究竟谁来担当帮扶主体,依据交易习惯所产生的流动摊贩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这就意味着,要想对流动摊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帮扶,必须由一个能适应该特征的专门主体对其进行专门规制。
新《个体工商户条例》的规定表明对流动摊贩的规制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管理办法,也就是说,并不强制要求对流动摊贩进行专门规制的必须是行政机关,专门性的组织只要在合理有效的制度指导下,也能对流动摊贩进行管理。
而要满足流动摊贩的区域性特征,既能在保证流动摊贩流动性的前提下对流动摊贩进行有效的登记管理,又了解各个流动摊贩的弱势状况并能对其进行有效帮扶的,可以考虑将社区管理引入流动摊贩的规制体系,以其为主导,建立起对流动摊贩的综合规制体系。
具体来讲,要求社区发挥以下职能。
第一,充分发挥区域性特征,在所属区域内划定“经营区”,实现对流动摊贩的登记管理、税费征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6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一般在一百户至七百户的范围内设立。
”社区在一个城市中,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归其管理的范围相对较小,对区内情况较为熟悉,即便面对数量庞杂的流动摊贩,能做到充分、完全的登记、也能较为轻松地完成税费的征收。
并且,由社区来登记、收费不会带有很强的行政权力色彩,有自治规范的特征,其强制性较弱,登记的门槛较低,税费较为低廉,手续也相对简便,更能为区内的流动摊贩所接受,既减轻了流动摊贩的负担,又规范了对流动摊贩的管理。
第二,立足社区管理的互助职能,实现对流动摊贩的社会保障。
社区管理的内容是社区的各项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
在社区内能够建立起配套的公共服务机构,对包括流动摊贩在内的所有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帮扶,通过落实多项就业扶持政策,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组织技能培训等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
一方面,要求保证流动摊贩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提高其经营素质;另一方面,注重提升流动摊贩的个人能力,鼓励其向其他行业发展,成功摆脱自身困境。
其次,要发挥社区自治的优势,将社区范围内的流动摊贩组织起来,建立流动摊贩的自治组织,让其参加到对其自身的管理活动中来,实现群体自治。
第三,充分发挥“沟通、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与行政处罚权互为补充,共同规范流动摊贩的经营行为。
行政处罚作为一种依法执行的事后规制手段,其实施主体很难站在相对人的角度考虑相关问题,尤其不能够对其应有的一些合法权益进行考虑。
要想实现对流动摊贩的良性规制,真正化解城管和摊贩的冲突,势必要将管理主体和处罚主体分离,从不同角度对摊贩的经营行为进行规制。
由专门的管理主体站在流动摊贩的角度,为其经营活动设定合理的经营规则,再由行政处罚机关对违反该规则的摊贩进行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解决以往处罚所引发的冲突矛盾。
有了社区职能部门的衔接,不仅能够减轻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更重要的是,社区的参与能够有效缓解城管和流动摊贩的冲突和对抗,形成了对行政处罚权的有效约束,扼制了行政处罚权的滥用,消除“暴力执法”,“超职权执法”等不良现象。
要想真正解决流动摊贩的问题,实现对其良性治理,必须在对流动摊贩本身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树立全新的规制理念;站在摊贩们的立场,考虑其生存需要,设计出合理的方案让其生活在“阳光”之下,才能改变其原本混乱的经营状态,结束城管和摊贩的“猫鼠游戏”,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1]付林萍.从保障交易安全看我国商事主体的商事登记事项[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3).[2]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法学教材编写组.人权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齐延平.人权与法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4]汪大海,张娜,郇建立.社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汤黎虹.社会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