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知识模块梳理训练(五)鸿门宴
3 《鸿门宴》(同步习题)(解析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鸿门宴》(同步习题)(解析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3. 深入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讲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3.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4. 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
3. 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掌握。
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文章结构。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文学鉴赏。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手段1. 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鸿门宴》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阅读材料: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4.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5分钟)。
2. 篇章结构分析:讲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5分钟)。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0分钟)。
4. 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训练: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10分钟)。
4.2 时间分配1. 导入:5分钟。
2. 篇章结构分析:15分钟。
3. 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
4. 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一、通假字。
1. 距关,毋内诸侯。
-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 张良出,要项伯。
- “要”通“邀”,邀请。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倍”通“背”,背叛。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蚤”通“早”。
5. 令将军与臣有郤。
- “郤”通“隙”,隔阂、嫌怨。
二、古今异义。
1. 沛公居山东时。
-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 约为婚姻。
-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4.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 而听细说。
-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三、一词多义。
1. 谢。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辞谢)2. 辞。
- 卮酒安足辞(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 大礼不辞小让(计较)3. 故。
-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故听之(所以)4. 且。
- 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5. 之。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往)- 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的)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沛公军霸上(驻军,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道芷阳间行(取道)2. 名词作状语。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向上)3. 形容词作动词。
-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4. 使动用法。
-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率领)-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停止,阻止;使……进入,接纳)五、特殊句式。
2023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鸿门宴》同步巩固练习附答案
2023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鸿门宴》同步巩固练习附答案一、基础知识1、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②客何为者③大王来何操④具告以事⑤竖 子不足与谋⑥长于臣⑦吾属今为之虏矣⑧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⑨此天 子气也⑩沛公安在A.①⑧⑨/②③④⑥/@@/⑦B.①⑧⑨/②③⑩/④⑤⑥/⑦C.①⑧⑨/②③⑩/④⑥/⑤/⑦D .①⑧/②③④⑥/⑤⑩/⑦⑨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
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 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3、下列对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旦日飨士卒A.旦日飨士卒飨: 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续: 继续 C.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 幸而 D.拔剑撞而破之 破: 使……破,使动用法,可译为“击碎”A.素善留侯张良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B.籍吏民,封府库 B.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走小路D.旦n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现在事情危急,因此他特意来告知我。
”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
”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⑦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
)二、一词多义1.去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离②于是项伯复夜去离开2.立①哙拜谢,立而饮之站着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立即、马上3.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从,带领)8.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往,到……去)②为之奈何?(代词,代指这件事)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9.善①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容词作动词)②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副词)10.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名词)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连词)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副词)11.乃①乃令张良留谢 / 乃令张良留谢(于是、就,副词)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才,副词)12.去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13.胜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承受得住,动词)14.如①固不如也(及、比得上,动词)②劳苦而功高如此(像,动词)③沛公起如厕(往,动词)15.请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请允许我)②寿毕,请以剑舞(请求)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臣请入,与之同命(请允许我)16.置①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②置之坐上(放置)17.且①且为之奈何?(那么)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③臣死且不避(尚且)18.军①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名词作动词)②为击破沛公军(军队、部队,名词)19.说①鲰生说我曰(劝说、说服,动词)②而听细说(说法、谗言,名词)20.当①当是时(正当)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21.得①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②吾得兄事之(应当)22.然①沛公默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然而,连词)三、古今异义①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与检测+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与检测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欲王.关中()飨.士卒()崤.山()美姬.()鲰.生说我()孰与君少长.()奉卮.酒()从百余骑.()数.目项王()玉玦.()樊哙.()交戟.()瞋.目()目眦.()按剑而跽.()参乘.()彘.肩()啖.之()刀俎.()二、重点词积累,请把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填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3.范增说.()项羽曰4.妇女无所幸.()5.素.()善留侯张良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7.欲呼张良与俱.()去.()8.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9.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0.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1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12.不如因.()善.()遇.()之。
13.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14.范增数.()目项王15.若.()入前为寿若属..()今为之虏..()皆且为所虏吾属矣16.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7.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18.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19.窃.()为大王不取也!2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1.会.()其怒,不敢献。
22.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2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4.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三、分类知识梳理:(一)通假字,在括号中分别写出加点字相通的字,以及句中意义。
1.皆为龙虎,成五采.:2.距.关,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3.张良出,要.项伯: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6.令将军与臣有卻.: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8.因击沛公于坐.:(二)古今异义词,写出下面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3 《鸿门宴》(同步习题)(解析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鸿门宴》(同步习题)(解析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特色。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鸿门宴》的阅读与解析。
分析文中的重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解读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典故。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解析2.1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鸿门宴》,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描写细节和情感表达。
2.2 课文解析分析文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等。
探讨文中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和原因。
解读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人物形象概述介绍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的变化和发展。
3.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刘邦的机智和权谋。
分析项羽的勇猛和单纯。
分析其他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用。
第四章:情节发展与主题探讨4.1 情节发展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情节发展和转折点。
分析情节发展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4.2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主题思想。
探讨文中对权力、忠诚和人性的思考。
第五章:练习与拓展5.1 同步习题解析提供同步习题供学生练习。
对习题进行解析和解答。
5.2 拓展活动提供与《鸿门宴》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写作,拓展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第六章:文学鉴赏与批评6.1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关注《鸿门宴》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6.2 文学批评组织学生进行文学批评的讨论和写作。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鸿门宴》进行评价和分析。
第七章:文化背景与时代特色7.1 文化背景介绍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文中的文化典故和象征意义。
7.2 时代特色分析探讨《鸿门宴》所反映的时代特色和社会背景。
分析文中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
第八章:课堂互动与小组讨论8.1 课堂互动设计课堂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与练习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下册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及练习(一)通假字1.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2. 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5.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6. 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7.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9.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奉,通“捧”。
10.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二)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与……交好。
4.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5.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6.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 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 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 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 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 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 拔剑撞而破.之。
3《鸿门宴》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必修下《鸿门宴》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一、基础知识梳理第1段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1.解释上面段落中加点的词语①军( ) ②旦日( ) ③飨( ) ④说( ) ⑤幸( )(第2段)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①..也,素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②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2.解释上面段落中加点的词语①季父( ) ②素( ) ③善( )④从( ) ⑤亡去( ) ⑥语( )⑦鲰生( ) ⑧当( ) ⑨固( )⑩有故( ) ⑪卮( ) ⑫籍( )⑬谢( ) ⑭遇( )3.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段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3.《鸿门宴》文言知识梳理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词语考点一、一词多义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杀人好像不能杀尽,惩罚人好像不能用尽酷刑。
沛公起如厕(往,到……去)刘邦起身去上厕所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比不上人家。
意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
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杀人如不能举(全、尽)杀人好像不能杀尽。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动词,举荐,推荐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范进中举:名词,科举考试制度戍卒叫,函谷举。
动词,攻克,占领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发动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
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
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告辞,告别)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谢罪)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动词,道歉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
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动词,辞别记得那年初阳的时节,我辞别娘家走进你家门。
阿母谢媒人动词,推辞、拒绝。
兰芝的母亲回绝了媒人。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动词,劝诫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
军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沛公驻军霸上。
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
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给我去打垮沛公的军队。
言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
幸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妇女没有谁被宠幸的。
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部编版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5《 鸿门宴》知识梳理
部编版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鸿门宴》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司马谈之子。
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鸿门宴》是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二、字词梳理(1)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宇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起义军领袖。
起兵反秦后与刘邦争天下,最终失败自杀。
(2)沛公:刘邦(前256一前195)。
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起义军领訕,称沛公。
后建立两汉王朝,即汉高祖。
(3)霸上: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
(4)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参掌不政。
(5)王:称王。
(6)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三、文字读音(7)子婴:秦朝最后的国君,在位46天。
当时已投降刘邦。
(8)飨:用酒食款待宾客。
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9)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
(10)说:劝说。
(11)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12)美姬:美女。
(13)幸:这里指君主宠爱女子。
(14)望其气:观察他的云气(以预测吉凶穷达)。
望气是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之术,据说“真龙天子”所在的地方。
天空中有一种异样的祥云,方士能够看来。
202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鸿门宴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3《鸿门宴 》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距关,毋内诸侯B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 .张良出,要项伯【答案】C【解析】A 项“距”通“拒”,“内”通“纳”;B 项“蚤”通“早”;C 项无通假字;D 项“要”通“邀”。
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 .此亡秦之续.耳 续:继续C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幸而 D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破,使动用法,可译为“击碎” 【答案】B【解析】B 项“续”是“继承者”的意思。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籍.吏民B .沛公军.霸上 C .范增数目.项王 D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答案】D【解析】A 、B 、C 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D 项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乃.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公为我献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杀之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何辞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C.均为副词,趁机。
A.连词,于是,就/副词,才。
B.代词,它们,指白璧和玉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介词,替/句末语气词,呢。
5.下列各项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B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C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D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A.河北,河南:古义为“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是指我国的两个省。
B.细说:在文章中的意思是“小人的谗言”,今义为“详细地说”。
D.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今义是“异乎寻常;十分,很”。
6.与“因击沛公于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具告以事B .长于臣C .得复见将军于此D .大王来何操【答案】D【解析】例句与A 、B 、C 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 项是宾语前置句。
3.《鸿门宴》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同步练习(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
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
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
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
之所以他的名字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
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
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
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却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也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而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注定会增加实录者的勇气。
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3 《鸿门宴》(同步习题)(解析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 《鸿门宴》(同步习题)(解析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 提高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4. 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分析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结构。
3. 解读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4. 翻译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5. 讨论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介绍《鸿门宴》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2 段落解析分析文中的每个段落,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2.3 隐喻和修辞手法解读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4 翻译练习翻译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第三章:问题与讨论3.1 问题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人物动机、故事发展等。
3.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3 答案与解析给出问题的答案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章:阅读理解练习4.1 练习设计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2 答案与解析给出练习的答案和解析,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
5.2 拓展活动设计拓展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3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六章:课文深层分析6.1 人物分析深入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心理变化。
6.2 情节结构探讨文中的情节安排和转折点,分析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6.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鸿门宴》所反映的主题,如权力斗争、忠诚与背叛等。
6.4 文化背景介绍《鸿门宴》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七章:对比分析7.1 对比人物将《鸿门宴》中的人物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和共同点。
3 《鸿门宴》(同步习题)(解析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鸿门宴》(同步习题)(解析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鸿门宴》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意义。
(2)能够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能够解读并领会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鸿门宴》的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习题训练,巩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勇于追求真理和正义。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鸿门宴》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意义。
2. 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解读并领会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1. 对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和评价。
3. 对文中深层含义的解读和领悟。
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鸿门宴》。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生僻词语和难以理解的地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意义,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进行深入剖析。
5. 习题训练:针对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习题训练,巩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习题训练:检查学生的习题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情况。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鸿门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生动地描绘了刘邦和项羽在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的一次充满戏剧性和紧张气氛的宴会。
以下为大家梳理这篇文章的相关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2、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3、一词多义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故: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为:使子婴为相(做,担任)为击破沛公军(替,给)皆为龙虎(是)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4、词类活用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日日夜夜。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在安)3、状语后置句具告以事(以事具告)得复见将军于此(于此得复见将军)4、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四、文章内容1、宴会背景刘邦先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派兵把守函谷关,想在关中称王。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高中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高中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故事,着名于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之前,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最后一次对话。
鸿门宴之于历史的贡献在于它体现了当时战争和政治的现实,对后人学习历史,深入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局势和它所遭遇的挑战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对鸿门宴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背景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
秦朝在铸钱、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秦朝统治非常残酷,所以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
公元前210年,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反秦起义在咸阳打响。
士兵刘邦从横渠教授荀子的子孙那里得到了一批武器和大笔钱财,开始了自己的反秦之路。
公元前209年,刘邦在下邳之战中战胜了秦朝的大将白起。
不久,围攻咸阳的汉军兵败。
项羽东归,刘邦在赵国,分别组成了汉军和楚军。
二、孰优孰劣公元前208年,楚国先锋将军项羽自夏阳以诳言之计困杀蕭何、陈平等人于潼关之东,这导致刘邦措手不及。
公元前207年,刘邦应王陵的请求入居霸上,带领百万大军沿黄河东下,进攻函谷关,遭受楚军的猛烈抵抗,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公元前206年,刘邦进攻楚国,项羽先派吕布,后派陈余封锁长江,让刘邦的后路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项羽命令蒙恬在瓦崖关附近修长城,隔绝了刘邦的退路,这时刘邦的处境极为危险。
三、妙计公元前206年,项羽派出了侯生到会上向刘邦提出了一个让他彻底绝望的提议“还与我共荣辱,大家同归于尽“。
但刘邦却想到了一个妙计,即尽管是赴汤蹈火,也要回击,以图翻转败局,因此决定前往鸿门宴。
刘邦目的十分明确,希望能够通过这次交锋,争取到一定的战略空间。
四、会议鸿门宴的会议描述:刘邦单骑进入鸿门,纱帐密就,列坐山左。
项羽座上东望,见一人挟一书进,进曰:“臣新亡家,失室,来投」,列坐者看其书,皆曰:“玄关书,诈也。
」项王曰:“非也。
」乃乘视其纸,曰:“善,能为我计乎」公孙敖曰:“臣不如龙且。
3 《鸿门宴》(同步习题)(解析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鸿门宴》(同步习题)(解析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能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本解析方法,解读文中的难点和要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运用文本解析技巧,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析:(1)分析《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张良等。
(3)解读文中的难点和要点,如“鸿门宴”的意义、项羽的性格特点等。
2. 知识点梳理:(1)古代鸿门宴的习俗和礼仪。
(2)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
(3)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梳理知识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运用文本解析方法,解读文中的难点和要点。
(2)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
(2)强调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提供学习建议。
四、作业布置1. 完成同步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对《鸿门宴》的理解程度和文本解析能力。
(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 教学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文本解析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鸿门宴文言文高中知识点
鸿门宴文言文高中知识点《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段,也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点篇目。
以下将从文学常识、字词解释、句式分析、人物形象以及文章主旨等方面来梳理相关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
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纪传体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事实的一种史书体例,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二、字词解释1、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2、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一词多义(1)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②哙拜谢(感谢)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2)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3)胜①沛公不胜桮杓(禁得住,能承受)②刑人如恐不胜(尽)③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4、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5)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三、句式分析1、判断句(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省略句(1)沛公军(于)霸上。
(2)为(吾)击破沛公军!3、宾语前置句(1)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课件32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刀和板,我们是鱼肉。
• ㈡ 省略句: • 1、省略介词“于”: • ① 沛公欲王(于)关中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 • ②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将军在黄河以
• ——做事情,采取温和的方式比采取粗暴的 方式,更容易成功,更让人心悦诚服。
• ——谨守自己的本份,找准自己的位置
二、词类活用
• 名作动
• 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 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王,称王) • 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 樊哙侧其盾以撞(侧,侧举) • 刑人如恐不胜(刑,处罚) •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 吾得兄事之(事,侍奉) • 亡去不义(讲道义)
6、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介词
8、窃为大王不取也 认为,动词
9、君王为人不忍 做,动词
10、皆为龙虎
是,动词
11、何辞为
语气词
以: 1、具告以事 把,介词 2、请以剑舞 用,介词 3、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连词,来 4、举所佩玉觖以示之者三 来,连词 5、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动词 6、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因为,介词 7、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凭借……身份,按照,介词
五、固定结构
• 财物无所取(无所,没有……的) • 为之奈何?(奈何,如何、怎样) • 孰与君少长?(孰与,……和……相比,谁
更……) • 秋毫不敢有所近(有所,有……的) • 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的原因) •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东西用来) • 何辞为?(何……为?为什么……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知识模块梳理训练(五)鸿门宴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的一组是( )A.王关中(wàng) 飨士卒(xiǎng) 美姬(jī) 左尹(yǐn)B.要项伯(yāo) 籍吏民(jí) 戮力(chuō) 从百余骑(qí)C.数目项王(shuò) 翼蔽(yì) 仆地(pū) 目眦尽裂(zì)D.彘肩(zhì) 切而啗之(dàn) 参乘(cān shèng) 须臾(yú)2、下列各句中,对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继者B.道芷阳间行道:道路C.沛公起如厕如:往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想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辍耕之垄上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D.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洒为寿,约为婚姻B.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C.今者有小人之言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②素善留侯张良③项伯杀人,臣活之④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⑤秋毫不敢有所近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⑦范增数目项王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⑩常以身翼蔽沛公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⑩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⑩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⑩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又是“二十四史”的开篇,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秋毫尤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熟语,均出自《鸿门宴》。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 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及项羽的自大。
7、《鸿门宴》(1)《鸿门宴》中,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故遣将守关者,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未有封侯之赏。
(3)《鸿门宴》中,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王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内不止。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巧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意常在沛公也意:意图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停止C.头发上指上:向上D.杀人如不能举举:尽2.下列各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皆叛之夫秦王有虎狼之心B.以待大王来常以身翼蔽沛公C.拔剑切而啖之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D.怀王与诸将约曰欲呼张良与俱去3.下列各句中,全能体现樊哙“奧”和“谋”的一项是(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③拔剑切而啖之④项王未有以应⑤樊哙从良坐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4.下列对本段文字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中,作者选择了樊哙闯帐、面斥项王的情节,通过描写其语言来反映其心情,描写其神态来刻画其性格。
B.樊哙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为刘邦的辩护和对项羽的指责,体现了他的智慧。
C.“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主要表现了樊哙粗鲁莽撞的性格特点。
D.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
他对樊哙的指责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于随机应变的缺点。
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
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
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
”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
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
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
愿相国孰虑之。
”应侯以闻秦王。
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
”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
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忧之甚。
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
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
”楚大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
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
歇当死.愿賜死。
”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
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大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秦因遣黄歇。
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准北地十二县。
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
考烈王许之。
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有删改)1.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B.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C.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D.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相国:古官名,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设此官职,为百官之长。
后为宰相的尊称。
B.春申君:即黄歇,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C.元年:在古代,多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
考烈王元年就是指考烈王即位的第一年。
D.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区,也泛指长江下游地区。
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助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
B.使者为太子驾车回国后,黄歇就守在屋中,称太子生病不见客。
估计太子走远且秦兵追赶不上后, 他才对秦王道出实情。
C.太子登基时,作为奖赏,将江东地区封给春申君,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
D.春申君、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都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来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2)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戮lù力,从百余骑jì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道:取道,名词作动词。
3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A项与例句同为动词,到。
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D项,助词,的。
4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C项,小人:古今义均指人格卑下的人。
A项,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B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D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极,特别。
5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①⑦为名词作动词,②⑤为形容词作动词,③⑧为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⑥⑨⑩为名词作状语。
6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7答案及解析:答案:(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2)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4)大礼不辞小让解析:8答案及解析:答案:1.B2.D3.D4.C5.答案:(1)持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想阻止他进去。
樊哙侧过盾牌撞击,卫兵跌倒在地上。
(2)那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了他。
解析:1.止:阻止,使止。
2.A项,代词,他/助词,的。
B项,连词,来/介词,用。
C 项,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D项,均为介词,解释为“和”。
3.①体现的是樊哙对事件进展的关注,⑤与“勇”和“谋”无关。
4.在当时的情况下,樊哙的行为只能说是“果敢作为”,不能看作“粗鲁莽撞”。
9答案及解析:答案:1.B; 2.D; 3.D; 4.(1)如果太子能被立为王,他一定恭敬地侍奉秦闻,永远感激相国的恩德,这是亲苒结交楚国,也为将来保留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