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合集下载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案详解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案详解

本文将详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案,其中包括具体教学目标、实施步骤、教学策略等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

为了加深教学效果,本文将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本质和实际应用。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凸透镜的基本定义和特点。

2.理解光线在凸透镜中的传播规律。

3.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4.通过实验和案例了解凸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步骤及教学策略1.导入环节:引入问题(10分钟)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凸透镜的形状,并引导学生讨论凸透镜有哪些特点,以及我们对凸透镜的了解有哪些局限性。

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对凸透镜有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2.理论介绍:凸透镜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教师可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凸透镜的定义、特点以及光线在凸透镜内的折射规律。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凸透镜的形状和光学特性。

3.实验演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和方法(30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结论。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4.案例分析:凸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凸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比如在相机、望远镜、显微镜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凸透镜所起到的作用和应用技巧,从而让学生对凸透镜有更深入的认识。

5.综合小结:梳理凸透镜成像规律(15分钟)教师可以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和回顾,梳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强调和讲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和互动,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doc

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doc

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本部分是斯蒂芬妮·索科琳斯基版八年级物理卷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的第三部分。

本章是光学部分的关键章节。

整章分为四个单元:第一个单元是通过探究来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并能把属于折射的现象与许多与光有关的现象区分开来。

光的折射定律可以用来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常见现象(第1节)。

第二个单元是理解凸透镜的会聚效应和凹透镜的发散效应。

第三单元是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第三节)。

第四单元是理解凸透镜成像定律的应用(第1节第4节和第5节)。

探索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教材以探索凸透镜成像与物距(U)的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

它使学生体验到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在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现有的理解基础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和技能(1)了解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2)了解物距和像距的含义。

(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1)。

通过观察现象,学生可以初步获得在探究活动中提问的能力。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渴望科学知识,愿意探索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物理原理,有勇气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心理素质。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第三,教学对象分析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的物理学科。

就知识而言,他们知道一点简单的物理真理,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和一些基本的物理定律。

在能力方面,我有一定的意识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

就情感而言,他们对学习有强烈的兴趣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操作及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推导及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凸透镜成像实验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性质等。

3. 实验演示: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 规律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应用拓展:介绍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一个给定的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2. 设计一个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八、课后作业:1. 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实验现象。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一、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4.情感态度: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浓厚,但对复杂的光学知识可能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需要教师关注和引导。
5.学习方法:学生尚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采用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1)通过生动的动画、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
(2)运用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3)设计梯度性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突破难点,个性化指导:
(1)针对学生在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方面的问题,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化解困惑。
-讨论记录:要求学生记录讨论过程和观点,形成简单的讨论报告。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科普文章或视频,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阅读材料:提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链接等资源。
-阅读笔记:要求学生记录阅读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和感悟。
3.教学步骤:
a.展示生活中的凸透镜设备,引导学生观察。
b.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c.导入新课,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讲解、动画演示、实验操作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凸透镜的基本概念、成像规律及应用。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凸透镜成像知识。
-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创新性的设计方案或改进措施。
-分析评价:要求学生对提出的方案进行合理性分析,并给出评价。

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凸透镜应用,如眼镜、投影仪等,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兴趣。

2.知识回顾回顾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如焦点、焦距等。

复习凸透镜成像的初步知识,如成正立、放大、实像等。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凸透镜、一支蜡烛、一张白纸、一把刻度尺。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距下凸透镜成像的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4.数据分析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通过讨论,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实像;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

5.知识点讲解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图示,展示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6.练习巩固布置一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针对错误进行讲解。

7.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8.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数据,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3.在讲解知识点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5.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教学建议1.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如像的正立、倒立、放大、缩小等。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具体该怎么做呢?以下是WTT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全国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全国一等奖)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活动单班级 姓名 评价 【活动1:寻找透镜的像】(1)实验器材:刻度尺、凸透镜(f=10cm )、F 型光源、光屏(2)安装器材:凸透镜固定在刻度尺中间,F 型光源、光屏分居两侧,并使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从而可以将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3)寻找清晰的像:将凸透镜置于刻度尺中间“0”位置,F 型光源放在接近左端的某一位置,移动光屏,尝试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

【活动2:探究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4)使F 型光源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次靠近透镜,先固定光源位置后,再每次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缩小实像。

注意观察像的大小和像距如何随物距的减小而变化的。

(5)当F 型光源在屏上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像时,测量并记录这时的物距和像距。

(为了使实验更普遍,每次物距相差不要太小)【活动3:探究倒立放大实像的规律】(6)使F 型光源继续靠近透镜,仍先固定好光源位置后,再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放大的像,测量并记录这时的物距和像距,注意观察像的大小和像距如何随物距的减小而变化的。

(7)分析表1和表2数据,物体成的像由缩小至变大,是否存在某一个位置成的像既不缩小又不变大猜猜看会在哪如何比较像与物大小是否相同【活动4:探究倒立等大实像的规律】当F 型光源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等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这时的物距和像距。

【活动5:探究正立放大虚像的规律】(8)你已经找到了倒立、缩小的像,倒立、等大的像,倒立、放大的像,你认为凸透镜还可能成什么性质的像像的性质 实验次数物距u /cm 像距v /cm 倒立、缩小的像1 2像的性质 实验次数物距u /cm 像距v /cm 倒立、放大的像1 2像的性质实验次数焦距f /cm 物距u /cm 像距v /cm 倒立、等大的像 1 2吗试一试,能在屏上找到吗(9)想一想,用放大镜观察到正立、放大像时,你是怎么观察的再试一试,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本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的第三节,本章是光学部份的重点章,全章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通过(tōngguò)探索了解光的折射规律,并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xiànxiàng)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现象(第一节),第二单元是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实像和虚像,也能成缩小的虚像(第二节),第三单元是通过实验探索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经历并体味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第三节),第四单元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第四、五节)。

探索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教材以探索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u)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本节教材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学生能在探索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dào li),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péiyǎng)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索创造的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xué sheng)团结协作的精神。

八年级学生(xué sheng)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教具准备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多媒体课件.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物距是指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像距是指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2.当凸透镜成像时:(1)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v的范围为f<v<2f ;(2)当f<u<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v的范围为v>2f ;(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凸透镜成的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而虚像只有放大的.实像与物体在透镜的两侧,虚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侧.备课笔记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微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生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生2: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生3: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承接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生4: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凸透镜同侧?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进行新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一节所学知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生1: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2: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3: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生4: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成倒立还是正立的像和物体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生5: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这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生: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的像,有的摄影师拿的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仪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这个同学说得很好,我们鼓掌表示鼓励.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滑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作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我们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生1: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到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光心之间的距离,这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生2: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 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设计实验方案: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备课笔记特别提醒:在移动光屏寻找最清晰的像时要注意——要将光屏移过那个位置,发现像又逐渐模糊后,再往回移动,可重复两次,直到感觉像最清晰为止.因为如果不移过那个位置,就无法判断下一个位置像是不是会更清晰.知识拓展: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不断燃烧会使烛焰的像越来越靠近光屏的上端,这时的调节方法有三种:(1)将光屏向上移动;(2)将蜡烛向上移动;(3)将凸透镜向下移动.进行新课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注意:此操作的目的是使烛焰通过凸透镜所得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与比较像与物体的关系)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将数据记录成表.⑤当蜡烛移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上不能成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填入表格.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个物距范围内要取两组以上的物距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结论更具有一般性.学生们认真做实验,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生1: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如图甲)生2: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如图乙)生3: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如图丙)生4: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生5: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如图丁)生6: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生7: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备课笔记进行新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板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进行讲解: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多媒体课件)(1)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总结如下表所示:(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巧记方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同侧正,物远像远像变大.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由此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1: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像距比物距大.生2: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比像距大.生3: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分析了凸透镜成像的条件.板书:1.当u>v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u<v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课堂延展: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的状况(1)分析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有时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是什么原因?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提出各种猜想.教师总结: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大致有4种:①若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会呈现在光屏的上或下方. ②若2f>u>f,但很靠近1倍焦距时,成的像很大,像距也很大,光屏移动的距离不够,可能承接不到像.备课笔记知识拓展:1.“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主光轴上有两个分界点,第一个是焦点,第二个是2倍焦距点.以焦点为界,物在焦点外成实像,物在焦点以内成虚像.以2倍焦距点为界,物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像,在2倍焦距点以内(焦点到2倍焦距点间)成放大的实像.2.“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减小,所成像变大,像距也跟着变大.反之,随着物距增大,所成像变小,像距也跟着变小.3.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在2倍焦距外,成像在焦点到2倍焦距之间;当物在焦点至2倍焦距之间,成像在2倍焦距以外.规律总结:不管成实像还是虚像,成放大的像时必定像距大于物距,成缩小像时必定像距小于物距.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124“想想议议”】解:在照相机中,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的位置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物距是大于像距的.在投影仪中,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的位置在2倍焦距以外;物距是小于像距的.【教材P124“练习与应用”】4.解:透镜乙应该放在透镜甲的右侧.用透镜甲实验,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实像,则u>2f甲=40cm,f甲<v<2f甲,即20cm<v<40cm;不改变发光体和光屏的位,换用透镜乙实验,仍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实像,物距u′>2f乙=20cm,f乙<v′<2f乙,即10cm<v′<20cm.比较可知,更换透镜后像距变小,则透镜乙应该放在透镜甲的右侧.备课笔记进行新课③若u<f,烛焰成虚像时,只能透过透镜用眼睛直接观察,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④若u=f,烛焰在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成平行光,不成像,在光屏上也不可能承接到像.(2)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探究名称: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提出问题:凸透镜不完整时,成像情况怎么样?猜想与假设:可能只能得到部分像,也可能得到仍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选一焦距为10~20cm的凸透镜,研究蜡烛成的像,用一块白色的硬纸板作屏,承接烛焰的像,如图所示.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距离适当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然后用一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一部分(模拟不完整的凸透镜),观察像的情况.进行实验:(1)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二倍焦距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二倍焦距,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2)用一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观察屏上成像的情况;(3)反复遮住与不遮,对比观察两种情况下的成像情况.分析论证:看到的现象是:凸透镜不完整时,仍得到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本实验中,用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的部分便没有光线通过,相当于将凸透镜打去一半,其效果是一样的.因此得出的结论比较有说服力.得出结论:当凸透镜不完整时,仍能成完整的像,所成的像亮度减弱不如原来的清晰.教学板书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凸透镜在不同条件下成像的规律以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的状况.这节课的知识还需要大家多联系实际理解运用.好,这节课就学到这,谢谢!教材习题解答5.解:(1)将光源的高度与其在光屏上所成的像的高度进行比较,判断实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2)当物距等于像距时,物距为焦距的2倍,由表可知2f=20.0cm,f=10.0cm.(3)光源位置应在焦距之内,即物距在0~10.0cm的范围内.6.解:没有指尖的像,也没有指尖的影子.虽然手指指尖遮挡了凸透镜的一部分,但是折射光线仍可以到达光屏上,只是此时所成的像会暗一点.难题解答【例】某物理实验小组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的的实像.(2)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A.烛焰像的下半部分B.烛焰像的上半部分C.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D.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解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1倍焦距之外,2倍焦距之内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2)当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时,蜡烛烛焰发出的光仍有一部分通过凸透镜的下半部分成像.但由于通过凸透镜的光减少,所以成的像亮度变暗.答案:(1)放大(2)C。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等实验器材。

2.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数学计算器、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成像现象。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成像规律。

3. 数学表达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推导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4. 应用实例:分析凸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并能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验证物理规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像和虚像的形成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

八、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准备1.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等实验器材。

2. 实像和虚像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数学计算器、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4.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十、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秀教学案例
2.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意识。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光的折射、凸透镜的基本概念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探究性实验课。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敢于对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勇于尝试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关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4.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巧,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以及从现象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科学的乐趣。通过小组合作实验、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愉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相关推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篇1【三维目标】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

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

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

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初中初二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二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二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凸透镜的焦距。
2.学会使用凸透镜进行物体成像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步骤,能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成像规律。
3.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设备的工作原理。
1.学生分组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记录实验数据。
2.小组内讨论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尝试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共同提炼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题,涵盖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如计算焦距、判断成像情况等。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6.课后作业:布置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环节,评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然而,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学习本章节内容时,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部分学生对凸透镜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讲解和引导。
2.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
3.学生在分析、归纳成像规律时,可能存在逻辑思维不清晰、总结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数学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分析、数学推导和实例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思考。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明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3. 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通过数学推导,证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正确性。

6.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如放大镜、照相机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意识和动手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凸透镜、光屏、蜡烛等实验器材。

2. 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3. 课后作业及相关练习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第二部分为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第二课时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进行实例讲解和课后作业布置。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提醒学生遵守实验规程。

2. 在数学推导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关键步骤。

5.3.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3.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3.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主题的科学实验活动,旨在激发幼儿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验加观察的方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激发幼儿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难点:如何让幼儿在实验中观察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蜡烛、光屏、直尺、记号笔。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实验套件,包括凸透镜、蜡烛、光屏、直尺、记号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以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例,如用放大镜看物体,引发幼儿对凸透镜的兴趣。

2. 讲解:简要介绍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如物体、凸透镜、像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实验:让每个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应用:让幼儿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凸透镜来放大物体。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难点:如何让幼儿在实验中观察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进一步探索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放大镜、望远镜等,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地进行实验观察,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何激发幼儿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实验过程中,我向幼儿展示了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了物体、凸透镜和像之间的关系。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八年级物理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

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

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节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实像和虚像的成像特点,以及物距、像距和成像大小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于成像规律的应用,需要通过大量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2.重难点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2.作业量要适中,避免过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休息。
3.教师要及时检查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此类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理现象,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3.应用题:结合生活实际,请同学们列举至少三个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通过此类作业,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4.拓展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十一章第三节“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及应用”,了解凸透镜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并结合自己的兴趣,撰写一篇关于凸透镜成像应用的小短文。
(二)过程与方法
1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凸透镜成像的公式推导和计算是学生学习的另一个难点。学生需要掌握公式背后的物理原理,并能熟练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公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重难点三:实验操作与观察
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手段,本章节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规范、观察不仔细等问题,需要教师耐心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对光学成像有一定的认识。

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问题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问学生:你们观察过凸透镜成像吗?它是如何成像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距、像距、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

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①可能跟物距有关;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板书:【设计实验】师:我们现在要用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的关系,需要哪些器材?生:需要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师:实验时你要刻度尺测量什么?生:测量物距、像距。

师:还要观察什么?生:观察像的大小、虚实、正倒。

师:要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的关系,需要控制什么因素不变?改变什么?生:控制凸透镜的焦距不变,改变物距的大小。

师:下面请各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一下,你们小组准备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方案来探究?(学生讨论,请一位代表回答。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非常好!注意,实验时要想在光屏中央得实像,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要先确定物距,再来回移动光屏进行观察,至光屏上获得清晰的像为止。

师:请各小组成员共同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表格,并投影展示,教师指导学生修改、补充。

)凸透镜焦距f=10㎝(a组)序号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物距u/cm 像的性质像距v/cm虚实大小正倒①u>2f②u>2f③2f>u>f④2f>u>f⑤u<f⑥u<f凸透镜焦距f=5㎝(b组)序号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物距u/cm 像的性质像距v/cm虚实大小正倒①u>2f②u>2f③2f>u>f④2f>u>f⑤u<f⑥u<f师:这个实验探究的目的是: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大小的关系。

各小组的组长负责分工:选两位同学进行实验操作;选一位同学填写实验表格(先将“物距”这一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设计好具体数值,再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同时所有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成像规律。

(学生根据实验表格依次完成6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板书:【分析和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①、像的大小:当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像的虚实:当u>f 时,成实像;当u<f 时,成虚像。

③、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④、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师:你的猜想正确吗?生:正确。

(教师展示凸透镜成像现象。

)(三)巩固练习:①下列三幅动画在生活中分别有什么应用?(课件展示)②摄影师用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一位同学照了一张全身像,再想给他照一张半身像,照相机和这位同学间的距离应怎样变化?(四)归纳小结: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用实验探究一下“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整倒跟焦距有什么关系”。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2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

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二)分析学生情况1.知识储备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

学生对于蜡烛的使用非常熟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习心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①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4.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

因为这是学生在物理课上经历的第二次探究实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二、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三、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1.学生体验一:教师手持一张精美的中央电视塔图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动,学生用凸透镜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你观察到什么性质的像,是在什么情况下观察到的?”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触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物距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

2.学生体验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竖着并排放置,同时观察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二)设计实验,操作记录1.制定实验方案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示范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怎样观察虚像? (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教师再示范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领。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成虚像,与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经过展示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把学生分为三大组,给各大组焦距不同的透镜,学生进行实验时,观察成缩小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实验探究的初级阶段,对于表格的设计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此处直接在学案中给出实验记录表格。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现以四组过去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这时实验中使用凸透镜焦距为5厘米的学生们会不认可这一结论,学生们会建议再处理另一大组的数据,结果找到的分界点是5cm和10 cm,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透镜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点不同,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到两个分界点,但如何从数据中分析出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比不同大组的数据找到与焦距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一倍焦距处、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