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与《杞人忧天》

部编版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与《杞人忧天》

《穿井得一人》与《杞人忧天》对比阅读(2016秋•宁河县月考)【甲】穿井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加点字①及.其家穿井②国人道.之③丁氏对.曰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①闻之于宋君。

②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下列对选文及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此书又称《吕览》,为春秋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B、丁家开始因为没井,耍常年派1人在外打水,后来打了井,不用派人在外打水,所以才说“穿井得一人”。

C、宋君派向丁家询问就是因为他好奇,不太相信从井中拉出一个人。

D、这个故事启发我们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018秋•乐亭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乙】杞人忧天(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3)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4)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5)其人曰:“夸地坏何?”(6)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趾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7)其人舍然大喜。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B.因.往晓之未苦柳絮因.起(《咏雪》)C.若.屈伸呼吸不若.不闻也(《穿井得一人》)D.其.人舍然大喜恐前后受其.敌(《狼》)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身亡.所寄:亡②废.寝食者:废③天果.积气:果④若躇步.趾蹈:步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含答案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班级举办了“品读古诗文”主题学习活动。

76.“家无井”的丁氏“及.其家穿井”,终于①他家打了井,非常激动;忧天地崩坠者“舍.然大喜”,在听了晓之者的话后②了忧患,非常高兴。

(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77.从文章语言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物的心理。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的意思是“①,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体现了众人的好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的意思是“②”,体现了杞人的忧愁。

【明其旨·探究精神力量】78.《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哪两句诗也运用了对比手法,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声?请写出这两句诗,并说说你的理解。

79.善于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你从《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76.等到(待)解除(消除)77.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78.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有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

79.①从《穿井得一人》得到启示:不要轻易相信传闻,要实事求是,尤其不能“以讹传讹”。

②从《杞人忧天》得到启示: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要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解析】7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及:待,等到;(2)句意:消除疑虑,非常高兴;舍:同“释”,解除、消除。

7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1)国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2)崩坠:崩塌,坠落;亡:无,没有;寄:依附,依托。

《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文言文阅读理解

《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文言文阅读理解

《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文言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①国人道.之①身亡.所寄①其人舍.然大喜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国人道之.B.闻之.于宋君C.得一人之.使D.因往晓之.3.下列对文章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对于传言都不能相信,只有亲身观察、研究得来的答案才是正确的B.《杞人忧天》这则寓言也可看作是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天下本无事,愚人自扰之”。

C.“杞人忧天”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这是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反映。

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D.寓言的特点往往是篇幅较为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所选的两篇文言寓言就体现了这些特点,且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4.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5.翻译画横线的句子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答案】1.①说,讲①通“无”,没有①通“释”,解除,消除2.C3.A4.示例:(1)能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2)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虽然不够科学,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文言现象、翻译、阅读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文言现象、翻译、阅读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班级:姓名: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通假字,通“无”,无,没有。

②其人舍.然大喜:通假字,舍通“释”,解除、消除。

③及.其家穿井:古今异义,古义:待,等到;今义:连词,和。

④丁氏对.曰:古今异义,古义:应答,回答;义:正确。

⑤穿.井得一人:古今异义,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⑨国人道.之:古今异义,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⑩闻.之于宋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这里使知道。

⑪奈何..忧其坏?:固定用法,为何,为什么。

..忧崩坠乎?奈何⑫奈.地坏何.?:固定用法,奈……何:固定用法,对……怎么样,怎么办。

2、一词多义:之:①有闻而传之曰:代词,代这件事。

②国人道之:代词,代这件事。

③闻之于宋君:代词,代这件事。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代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⑧因往晓之:代词,代杞国人。

⑨晓之者:代词,代杞国人。

⑩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的。

舍:①太丘舍去:舍弃。

②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

若:①若屈伸呼吸:你。

②未若柳絮闲风起:像,如。

其: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何忧其坏:代词,它。

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闻①有闻而传之者:知道、听说。

②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③求闻之若此:消息。

④不若无闻也:知道、听说。

3、判断文言特殊句式:①闻之于宋君: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判断句+倒装句(状语后置),翻译: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倒装句,状语后置。

④告人曰:省略句,省略主语。

(丁氏)告人曰。

二、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穿井得人》、《杞人忧天》对照翻译(2016最新人教版24课寓言四则之二)

《穿井得人》、《杞人忧天》对照翻译(2016最新人教版24课寓言四则之二)

《列子》
杞人忧天
依托、寄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 亡,无,没有 停止、不再继续 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告知、开导 吃 他 就 “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
聚积的气体
罢了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 处容身,以至于整天 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他所担心的事而担心,就去开导他
,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 气的。你一屈一伸(一举一动),一呼 一吸,整天 ……
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
行动,活动 果真 星星
为何,为什么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
助词,表疑问语 气,相当于“吗”
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 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 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
传播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都
听说 代词,指丁家 得到,挖到,挖得 人说的那句话。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这件事
讲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件事
知道,听说, 这里 “使知道”
译文: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 “丁家打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 了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
《吕氏春秋》
挖掘、开凿

穿井得一人
顺接连词
打水浇田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住 溉,浇灌。 汲水,从井里取水。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代词,他 待 等到 告诉 得到、获得

部编7上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

部编7上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

部编7上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穿井得一人》一、【甲】《穿井得一人》【乙】XXX与太子质于邯郸,谓XXX曰:“今一人言市有虎,XXX乎?”XXX:“否。

”“二人言市有虎,XXX 乎?”XXX:“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XXX乎?”XXX:“寡人信之矣。

”XXX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XXX 矣。

”XXX:“寡人自为知。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溉汲()穿井()XXX乎()谓魏王曰().....2.翻译下列句子。

国人道之,XXX于XXX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XXX 矣。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XXX 和乙文中的XXX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XXX和乙文中的XXX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一、【甲】《穿井得一人》【乙】XXX问于XXX:“XXX一足,信乎?”XXX:“昔者XXX欲以乐传教于世界,乃令重黎举XXX于草莽之中而进之,XXX觉得XXX因而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世界大服。

XXX又欲益求人,XXX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世界,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醒目音乐著称。

②乐正:现代官名,卖力音乐事件位置的官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XXX一足,信乎(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推..荐,荐举)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合D.XXX,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2.以下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XXX,以平天下B.乃令重黎举XXX于草莽之中而进之C.有闻而传之者D.XXX令人问之于XXX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梳理+对比阅读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梳理+对比阅读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寓言四则(二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梳理1、通假字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身亡所寄:“亡”通“无”,没有。

2、一词多义若:(1)若屈伸呼吸:你(2)不若无闻也:及,比得上奈何:(1)奈何忧崩坠乎:为什么(2)奈地坏何:拿……怎么办闻:(1)有闻而传之者:动词,听见(2)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3)求闻之若此:名词,消息。

(4)不若无闻也:动词,知道。

其:(1)及其家穿井:代词,指“丁氏”(2)奈何忧其坏:代词,指“大地”(3)其人曰:代词,那之:(1)宋之丁氏/亦积气之中有光耀者:助词,的(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3)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4)因往晓之:代词,他于:(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向(2)闻之于宋君: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日:(1)日月星宿:名词,太阳(2)终日在地上行止:名词,每天3、词类活用因往晓.之:使动用法,使……明白。

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听到。

4、古今异义(1)因.往晓之古义:于是,就今义:原因(2)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3)若.屈伸呼吸古义:你今义:如果(4)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伤害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5、特殊句式倒装句奈地坏何?(地坏奈何)地如果崩塌了怎么办呢?其中“奈何”是固定搭配,为何,为什么,拿……怎么办。

二、寓言四则(二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甲】《穿井得一人》【乙】三人成虎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上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比较阅读专练(含答案)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比较阅读专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比较阅读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4分)【甲】宋之丁氏,【乙】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做人质。

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都。

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4)愿.王察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分)(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分)3.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答案1.(1)等,等到。

(2)国都。

(3)超过。

(4)希望。

2.(1)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

(采分点:得,得到;使,使唤,劳动力;句子通畅各一分)(2)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

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采分点: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

现实生活中,我们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

提高自身素质。

(2分)附译文:战国时代,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

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不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人教版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比较阅读专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比较阅读专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比较阅读专练《穿井得一人》(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4分)【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做人质。

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都。

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4)愿.王察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分)(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分)3.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6分)(一)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3)先自度.其足( ) (4)遽契.其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杞人忧天与穿井得一人 对比训练题集

杞人忧天与穿井得一人 对比训练题集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训练题集《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试题一【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②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夔:我国有记载最早的音乐家。

②乐正:古代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参考译文】鲁哀公向孔子问道:“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

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

因而天下归顺。

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

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

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1、用“/”给【乙】文划线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B、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C、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D、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及.其家穿井(等到) B.国人道.之(讲述)C.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 D.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推荐,荐举)3、关于以上两文,下面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甲】【乙】两文都记述了使人产生误解的事例。

人教版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比较阅读专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比较阅读专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比较阅读专练《穿井得一人》(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4分)【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赛人疑之矣。

”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媒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王曰:“赛人自为知。

”于是絆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做人质。

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都。

④ 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4)愿王察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分)(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分)3•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6分)(一)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沉陷得一人》《杞人忧天空》对比阅读

《沉陷得一人》《杞人忧天空》对比阅读

《沉陷得一人》《杞人忧天空》对比阅读沉陷得一人 vs. 杞人忧天空对比阅读引言《沉陷得一人》和《杞人忧天空》是两篇不同类型的文章,分别讲述了不同的故事和寓意。

本文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探讨它们在主题、情节发展以及故事深意上的异同点。

主题《沉陷得一人》的主题是个人内心的沉迷和困境。

它通过一个人陷入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揭示了社会压力和内心挣扎对个体的影响。

而《杞人忧天空》则以一种夸张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人杞人忧天的行为,以此来反映人们对于无谓担忧的倾向,强调了过度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对生活的阻碍。

情节发展《沉陷得一人》以一个人的内心挣扎为线索展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内心独白,逐渐展示出主人公沉溺于自身困境的过程。

情节发展以主人公内心的变化为主线,扣人心弦。

与之不同的是,《杞人忧天空》的情节发展较为简洁明了。

它以一个荒唐可笑的行为为起点,将主人公的忧虑引向天空。

整个故事情节简单明了,以反讽的手法将人们不必要的忧虑暴露出来。

故事深意故事深意是两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沉陷得一人》通过描述主人公自我困境以及对内心挣扎的描写,提醒人们关注内心的真实需求,并勇敢面对困境。

它暗示了个人情感的疏导和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杞人忧天空》则通过夸张的情节和讽刺手法,批判了过度的担忧和焦虑心理对个人和社会的消极影响。

它引导人们要更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要被无谓的担心困扰。

结论通过对《沉陷得一人》和《杞人忧天空》的对比阅读,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篇文章在主题、情节发展和故事深意上有明显的不同。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们内心的困境和过度担忧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个人的内心需求,避免过度担忧,以达到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人教版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比较阅读专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比较阅读专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比较阅读专练《穿井得一人》(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4分)【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做人质。

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都。

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4)愿.王察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分)(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分)3.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6分)(一)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3)先自度.其足( ) (4)遽契.其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部编7上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

部编7上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

《穿井得一人》一、【甲】《穿井得一人》【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溉汲..()穿.井()王信.之乎()谓.魏王曰()2.翻译下列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一、【甲】《穿井得一人》【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②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推荐,荐举)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合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从井里取水)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C.有闻而传之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部编7上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

部编7上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

《穿井得一人》一、【甲】《穿井得一人》【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 王信之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粱 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 王曰:“寡人自为知。

(我明白你的意 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溉.汲.( ) 穿.井( ) 王信.之乎( ) 谓.魏王曰( )2. 翻译下列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3. 选文《穿井得一人》 和《三人成虎》 ,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 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一、【甲】《穿井得一人》【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 “乐正②夔一足 ,信乎 ?”孔子曰 :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 下,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 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 , 和五声 , 以通八风 , 而天下 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 ,舜曰:‘夫乐 ,天地之精也 , 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 ,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 ,以平天下 , 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 ,非“一足'也。

”【注】①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 务地位的官员。

井里取水 ) 2.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B. 荐 , 荐举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合D.)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 .之 ( 推 宋之丁氏 , 家无井而出溉汲 . ( 从A.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B.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C. 有闻而传之者D.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7上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

部编7上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

《穿井得一人》一、【甲】《穿井得一人》【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溉汲..()穿.井()王信.之乎()谓.魏王曰()2.翻译下列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一、【甲】《穿井得一人》【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②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推荐,荐举)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合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从井里取水)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C.有闻而传之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对比阅读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对比阅读(含2019年真题)
〖甲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文〗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恭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

”庞恭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庞恭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

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

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溉汲
..(打水浇田)穿.井(挖掘,开凿)
王信.之乎(相信)谓.魏王曰(对……说)
2.翻译下列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如今赵国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

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角色:丁氏——由于他的交代不清导致谣言的散播,尽管不是有意,但他的确是谣言的源头;庞葱——深知人言的可畏,尤其因为空间距离无法自证清白的谣言的可怕,所以在魏王派他随太子远质邯郸前,防微杜渐的给魏王打了预防针,可惜还是没能改变结局,可谓智者和有远见者。

态度: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但是“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证)精神;魏王——尽管有庞葱的预防针,尽管庞葱已经将谣言的可畏解说得极其到位,但还是“三人成虎”,由此看出他的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

我们:谣言止于智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信谣、不传谣,提高自身素质。

(七)〖甲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八)〖乙文〗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傥(倘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
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译文: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
,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

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能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忧天地崩坠
..(崩塌陷落)因往晓.之(开导)只使(即使)中伤(伤害)舍然(“舍”通“释”,解除,消除;消除疑虑的样子)希.(通“稀”,少有)
2.翻译下列句子。

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奈地坏何?
地陷下去怎么办?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会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臣只为陛下能在安乐的时候想到国家危亡而高兴。

3.杞人忧天,太宗忧国,请你谈谈两者的异同。

同:都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特质。

异:杞人——正面说,居安思危,目光长远,有忧患意识,反面看,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太宗——目光长远,居安思危,为此广开言路、从善如流,难得的将忧患意识贯彻落实到行动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