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定会很好》评课稿
三年级评课稿
三年级评课稿【优选】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评课稿1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在本节课中,刘敏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刘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概念的掌握比较扎实在课的开始,刘老师通过让学生摸数学书、桌子、黑板表面、铅笔盒盖的面,直观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比较黑板面和数学书面的大小,通过比较引出面积的含义。
接着再让学生通过练习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课桌面、铅笔盒盖的大小,巩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
随后又让学生自己选择周围物体并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主说一说周围物体表面的面积,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充分感知并且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二、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的优点刘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矛盾。
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
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方格子摆一摆数一数;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摆或画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较的优点。
《那一定会很好》教研评课稿(10月)
《那一定会很好》教研评课稿(10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袁平老师执教的《那一定会很好》一课,收益匪浅,这节课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一段生命历程,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抓住主线,凸显主题。
教学时袁老师抓住这一主线展开,引导学生默读找出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四句话,并弄明白了这四句话分别是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的想法,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课文之中,感受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快乐与舒服。
二、引导质疑,促进提升。
在学习时引导学生质疑非常重要。
在本节课学习之前,袁老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先将课题读两遍,说出初次读课题的想法,此时孩子们的想法是好奇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什么一定会很好?“那”指的是什么?等问题油然而生。
学生们会带着好奇走进课文,深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之中,步步深入,了解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孩子们在质疑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
三、展开想象,获得启示。
童话故事富有想象,在教学时我也紧抓这一点,在学生读文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受到启示。
如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种子在泥土中的难受及生长时的努力,体会愿望的实现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读童话中受到启示,这也就达到了童话教学的目标。
四、读演结合,幽默风趣。
学生在评价种子的表演时很精彩,不但从动作中体现心理,还从神态上进行了评价,袁老师幽默风趣,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需要,通过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比较,引导学生“求同而温故,求异而知新”,巧用思维导图式的卡片设计,延续精讲课文习得的方法,理清文章线索,把握主要内容,从中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发现编写童话的一般规律。
五、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袁老师利用思维导图式的卡片设计,难度等级的卡片选择,,给了自主选择的机会,同时这种方法又延续了精讲课文的方法。
优秀评课稿【优秀3篇】
优秀评课稿【优秀3篇】篇一:评课稿篇一这节实验课教学中,董老师先让学生先知道在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时要把物体放入水中,然后再仔细观察,并且让学生在做实验前,先进行推测,在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养成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跟哪些因素有关。
董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和实验。
对于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示学生在后面的实验中主要哪些问题,一目了然,这比老师口头说更有效果。
还有展示台的使用,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这节课需要的材料有哪些和看清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出现的现象。
实验,是让学生通过推测和自己动手实验,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跟哪些因素有关。
但是在对突发^是件处理问题上,董老师教师却没做得很好,比如说在提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时,学生们说了很多,我应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一定的评价,特别是在学生说到还跟物体的“质量”有关时,董老师更应该肯定学生,把“质量”两个字板书在黑板上,可我想到的却是“材料”,忽略了学生这一个很好的问题,这个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应该是教师进一步组织教学的材料,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
教师如何用好生成的资源,使它产生更大的成效,这才是关注生成的最终目标。
如果我及时抓住这个,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评价,抓住课堂的闪光点,我想这堂课的质量就会提升不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这个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一堂达到更好的成效,让学生和老师互相成长。
总的来说这堂课层次清晰,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层一层地把重点突破,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并且通过拓展知识,把学生引入到了更深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也达到对学生做实验时“收放自如”的效果。
篇二:评课稿篇二《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一、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舒服、舒展、努力”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情感。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的乐观、坚韧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习其品质和精神。
通过对课文句子的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主人公的乐观、坚韧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习其品质和精神。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成长过程。
通过对课文句子的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教师出示一张充满阳光和希望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图片的感受。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那一定会很好》讲述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如何保持乐观和坚韧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
交流初步感知: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主人公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面对和克服的?(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自主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主人公在面对困难时,他的内心有哪些变化?他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的?划出关键的语句。
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集体交流讨论: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课文中的句子,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成长过程。
例如:“这棵树常常感到孤单,因为他总是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没有人和他说话。
”这句话通过描述树的孤单状态,反映了主人公在面对困难时的孤独和无助,但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坚强和勇敢。
“树想,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这句话表达了主人公对未来的憧憬和期望,展现了他的乐观和坚韧。
评课稿最新9篇
评课稿最新9篇精彩评课稿篇一整节课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给予学生练习和合作帮助的机会,体现出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二期课改思想,教师用亲切关怀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练,教学方法上循序渐进后又考虑到分层练习,满足了不同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学生,让他们尽量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滚翻的乐趣,教师言语之间流露出对学生的耐心并善于诱导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进步,此外,安全提示贯穿课的始终,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接受并且时刻保持安全警钟长鸣,为体育课做好最重要的保障。
1、教态放松亲切自然张老师在整节课上的教态非常的自然和放松没有丝毫的刻意感觉,这是新教师中非常难得的。
从准备活动的带操,到主教材中的示范讲解和纠错指导,再到综合活动的讲解指导学生示范,行云流水自然过渡。
从课的开始部分张老师就能够很好的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这点也是非常难得的,在准备操环节,可能之前学生都没有和张老师进行过相同的动作练习,或者听到音乐声有些学生不能够很好的适应,也许会产生畏惧等心理,这是张老师说道:“我们大家不用着急,跟着老师的动作模仿做就可以,做错也没关系,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做到的!”这样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疏导后,学生的情绪很稳定,做动作更加的放松,收到了很好的练习效果,这都归于张老师善于疏导学生的情绪。
2、逐层深入重点突出在主教材的教法上,张老师精心安排,设置了三个大环节,若干个小环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吸收和学会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方法,用力的合理动作并且学会判断撑手的时机。
从复习前滚翻分腿坐开始,在推手时机的重点地方设计后倒分腿坐解决空中分腿和撑手的时机问题;设计斜坡加大滚翻的原动力,帮助学生滚翻分腿,这里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练习成功率,提高自信心和练习兴趣;最后,过渡到平垫进行完整动作练习,这样的设计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要领,并且学会动作技能。
3、安全提醒时刻不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最担心的问题安全要算其中之一了,也是上好一节体育课必须做好的保障。
优秀评课稿(优秀15篇)
优秀评课稿(优秀15篇)老师评课稿篇一今天听了冯老师教学的一节有关小括号的运算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对本节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做一点评:1、在混合运算中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理清运算的顺序,在这一方面,冯老师做的非常到位,从刚开始的复习旧知时,教师就让学生说说要先算什么,运算的顺序如何,明确顺序后再进行计算,为本节课的新知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教学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时,老师在每做一道题之前,都要让学生先说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去算,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很好的培养,今后相信老师即使不说,他也会先观察顺序然后再去计算的。
2、本节课的重难点有所突破。
在课堂上冯老师注重了对学生方法上的引导,每次遇到计算时,都要问大家,先算什么,尤其是遇到小括号时,总是要问大家:为什么要先算他呢?这样就会使本节课的重难点时时呈现在大家面前,大家就会时刻提高注意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去练习,而且冯老师注重了知识的总结,及时给大家总结算法,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大家认识小括号的作用,有必要时时都用小括号吗?3、练习形式多样,适合低年级学生使用。
比如有:比一比,算一算;给小树苗治病;火眼金睛;动物找车厢;找朋友;小猴摘桃等等,而且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既有指明口答的,也有共同交流解决的,还有指明板演的,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目的还是让大家都学会如何计算,本节课相信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但是有一个小小的瑕疵就是上面的字设计的太小了点,学生很难迅速的看清,可以适当的大一些。
建议:1、在开课时引入小括号时用的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当老师出示信息之后,我觉得他们不可能就会提出一个问题吧?可以让他们再多说几个,也许有人就会提出加法的问题,可以为后面的第二种方法做一个铺垫。
2、在练习中可以设计一道实际应用的题型,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去试一试,也可以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老师评课稿篇二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
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幼儿园优质评课稿(精选18篇)
幼儿园优质评课稿(精选18篇)幼儿园优质评课稿(精选18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优质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优质评课稿篇1首先谈一下总体印象:教师有着较好的教育理念,方法运用灵活,环节过渡自然。
幼儿在宽广的活动空间里,学习轻松、主动、活跃,结尾以和瓶宝宝出去跳舞为由结束活动比较自然。
下面谈下本节课的成功点:教学目标方面:《我和瓶宝宝一起玩》充分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目标方向明确、全面;目标内容关注“情感、技能、知识”。
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目标以,环环相扣,能基本完成目标。
教学策略方面:《我和瓶宝宝一起玩》的选择契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关注到了孩子最佳兴趣点,各式瓶子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材料,教师以瓶宝宝帽子的颜色和身上的数字作为切入点,正抓住了孩子的最佳兴趣点,不失为“玩中学”的一次好机会。
教学组织方面:整个活动以游戏化、情节化的形式展开。
活动中,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情节,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教、学具,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使孩子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中自主地学习。
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更加注重对幼儿能力、习惯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次活动体现了“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教师能真正做到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如:让孩子看,让孩子找,让孩子说,让孩子找颜色和数数,做到一一对应。
2、教师具备持续性的发展眼光,关注孩子个体和全面的差异,既有集体的讨论,又有个别的交流,满足不同层次孩子发民的要求!教师的提问形式多样、有效,具有开放性和针对性,值得学习!幼儿园优质评课稿篇2有幸听了12位老师的课,感触很深。
每位老师的课在环节设计上各有各自的亮点:田波老师的数学课,借助儿歌“找朋友”导入,利用手偶小兔和小老虎找朋友,将孩子们引入单双数的学习。
老师评课稿(15篇)
老师评课稿(15篇)老师评课稿(15篇)老师评课稿1公开课资料上了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里的《感谢您,老师》的实践活动课,我深刻地体会到一堂生动有趣、充满热情的品德课,能对思想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让教学发挥最大效能。
教学中力求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中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是最基础的,或者说是前提条件。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尊重老师,我特意设计了“学生眼中老师的工作”这一环节。
通过学生自己阐述老师平时的工作,现场采访,看大量图片,听故事,深切感受老师工作的辛苦。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最根本的`。
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工作很辛苦时,教给学生方法:自制贺卡,表达情感。
引导学生说说对老师的心里话,可以是感激的话,可以是表达对老师爱的语言,使学生学会体谅和关心老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其意义更加深远。
老师为了我们付出了那么多,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报答老师的恩情呢?由小组讨论,这样体现了小组合作精神,使同学们集思广益,在讨论交流中得出最好的答案。
然后请同学各抒己见。
这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老师评课稿2按上周工作安排,本周进行我校第二轮教学常规听课,原计划听课七节,因临时有变,听课四节,分别为__老师《数学广角-搭配》、__老师《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__老师《修辞方法的复习》和__老师《一次成功的实验》。
听课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是教师素质、工作态度和课堂驾控能力的综合展示,通过听课,还能发现一个班级的学习状态。
以《十六周听课反思》作为标题发表日志,是经过思考再三的,首先不是放大自己的工作,其次我知道自己从未参与过正式的、高水平的评课,只能算是现买现卖,自以为是的经验别人也不一定认可,但我想,既然是交流,就应该发言,就应该去探索,优点要肯定,但必须正视我们课堂中的不足,从而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优秀评课稿(优秀5篇)
优秀评课稿(优秀5篇)优秀评课稿篇一今天早上,我们听了王老师的《五彩池》一课,感受到她那自信大方的教态,激情洋溢的话语,恰到好处的点拨。
整堂课,王老师都以饱满的情感调动着学生的情趣。
这节课的优点很多,我们简单地来回顾几点:1、王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以读为本,整堂课都回荡着学生的朗朗读书声。
学生走进文本,在老师的激励、赞赏中,通过读中感悟,悟中再读,开启了思维的闸门,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从他们朗读中,绘出形异色美的“彩池” ,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2、本课时的重点是教学第二自然段。
王老师把握住了学段特点,通过抓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水池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等特点。
比如“漫山遍野”的理解。
“闪耀”这个词教学。
分号的强调和学习等。
这样巧妙地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真正体会到五彩池那美妙神奇的景象,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热爱大自然情感的熏陶。
3、串读第二自然段,整合整段内容,也是本课一大亮点。
在学完第二自然段四个句子后,师生通过合作朗读,教师简洁、精美的引导语为学生的理解做了铺垫,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明晰文本思路,共同整体感受五彩池的美。
总之,整节课,流程清晰,块面清楚,师生活动自然流畅,前后浑然一体,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情境中充分展现自我。
但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想让王老师呈现一堂更为完美的课,下面是我们一年级段老师的一些小小的建议。
比如:1、王老师的课上得非常细致、扎实,尤其是前面部分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
在指名读时,叫到的学生比较多,导致后面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很匆忙。
我们在想,中间的教学节奏是否能紧凑些,舍弃一些不太必要的操作,使得整堂课的教学自然和谐。
2、根据年段目标,可以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王老师确实也努力在这样做,指导学生理清叙述的顺序。
但对课文语言的挖掘是不是能再深入些?文章的优美,学生已经感受到了。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设计一等奖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一等奖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您有所帮助。
1.会认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一粒种子到阳台的木地板走过的历程,理解为什么它觉得很好。
3.比较《那一定会很好》和课文《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点难点1.知道一粒种子到阳台的木地板走过的历程,理解为什么它觉得很好。
2.比较《那一定会很好》和课文《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童话故事《去年的树》,去年的树的遭遇让我们感到有些淡淡的忧伤。
有一粒种子努力生长,它也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它又有哪些奇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那一定会很好》。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
出示重点字词:缩成努力茎手推车吱吱嘎嘎拆了旧木料2.指名读,师生一起正音。
3.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抓住重点,讨论交流1.默读课文,把含有很好这个词语的句子画出来。
这些很好代表着这粒种子的愿望,那么它到底有过哪些愿望呢?它的愿望实现了没有?怎样实现的?小组讨论交流。
情节1:它是种子时。
A.小组交流:它在想什么呢?为什么这样想?(站起来,呼吸新鲜空气。
那一定很很好)B.指导朗读:哪个词能体现种子一定要站起来的决心?(一定)指导把句子读的响亮坚定。
C.交流:愿望实现没有?怎么实现的?(努力生长,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情节2:它是大树时。
A.交流:它在想什么呢?为什么?(做一棵会跑的树。
那一定很很好)B.体会心情,指导读出向往的语气。
C.交流:它是怎么实现这个愿望的?(向农夫拂动,被做成一辆手推车。
)成了手推车以后,它什么感受?(真很好)情节3:它是手推车时。
交流:它为什么想停下来?它怎么想的?抓住费力一词,体会它的感受(坐着休息那一定很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它费力的样子。
情节4:它是椅子时。
A.从它的感受来体会,抓住吃力体会心情。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语文公开课评课评语(优秀6篇)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语文公开课评课评语(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以下这6篇语文公开课评课稿语文公开课评课评语是来自于作者的语文评课稿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语文评课稿篇一《灯光》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通过讲述对天安门广场上灯光的回忆,一位红军郝营长为了后代能够在有灯光的环境下读书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今天有幸听到高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师在课堂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这节课中高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教师在开课作者简介后,提出了这样的学习提示“作者的经历中,围绕灯光,发生过一个感人的故事,阅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2、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同一句话,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朗读,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读出不同的语气。
3、较后的总结写法回顾了课文,巩固了所学,写法的总结为写作文打下了基础。
语文评课稿篇二本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三个小动物处理礼物的不同,所以结果也各不相同。
课文寓人生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
教学时,教师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通过选择—体验—感悟三个环节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释放愿望,自由选择。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角色,说说你喜欢哪个动物,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释放了学生敢想,敢说的这种愿望。
二、注重细节,教给方法,指点习作。
语文评课稿(优秀6篇)
语文评课稿(优秀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家收集的语文评课稿【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公开课评课稿篇一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这节课中谈科英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巧妙设问,纲目分明。
课文多处运用设问,既能引起听众注意,又做到纲目分明,如“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是什么力量使上百位乐师,数十种不同的乐器合作得这样完美和谐?”等等,都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2、典型事例,验证观点。
课文运用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交响乐团的演奏,一是从瓶中拉出七个彩球的实验;分别从要有协作精神和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不同侧面,验证了要获得成功,须与他人合作的观点,令人信服。
3、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乐团演奏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谈老师又让学生谈谈合作过的经历,不管是成功的、不成功的。
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进一不加深了对合作的认识,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
我认为谈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语文评课稿篇二各位领导、教学专家及全体语文老师:大家好!首先我代表联合小学对于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的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今天我们齐聚联合小学,参加高新第二教研协作区语文教学“同课异构”活动,聆听了三位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语文《老人与海鸥》的一课时教学,感触颇多,获益良多。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汇报人: 2023-12-22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词汇、语法及句型讲解 • 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培养 • 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教材背景及内容概述
教材来源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选自小 学语文课本的童话故事。
介绍一些语文学习网站或 在线资源平台,引导学生 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 学习和探究。
讨论与交流
鼓励学生之间就本课所学 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分 享彼此的看法和感受,促 进学习的深入和拓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必要的道具和服装。
表演与评价
03
各小组轮流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并评价其表演效果,
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游戏化学习: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游戏环节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环节,如知识问答、抢答、拼图等 ,将学习内容融入游戏中。
游戏规则与分组
明确游戏规则和分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营 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实践,如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结交外 国朋友等,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例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场景模拟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如商务会议 、学术研讨会等,让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进行角色扮演和互动练习
,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经验分享
邀请有跨文化交际经验的人士进 行分享,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
句型3
结构分析、用法说明、模 仿练习
语法知识点拨与运用示范
评课稿[大全15篇]
优秀评课稿[大全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评课稿准备工作,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秀评课稿1一、教材分析:《小柳树和小枣树》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蕴涵了深刻而丰富的生活哲理。
对于这组课文的教学,要特别关注人文精神的挖掘与落实,在让学生不离开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同时进行自然的思想教育,使生动的教材显得更加鲜活。
授以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逐渐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
这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二、学生分析:刚刚读二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
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三、指导思想:1、使阅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读中感悟文章内涵的'能力。
2、遵循直观性原则,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
3、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寓德育于课堂,教育学生懂得做人道理。
4、尊重学生独特感受,联系生活,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特个性。
四、设想意图:1、媒体辅助,创设情境。
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对树木的生长特点并不了解,更没有刻意地留心观察过。
而本课枣树和柳树的生长特点是非常明晰的一条主线,对把握枣树和柳树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创设意境美是符合低年级学生主体参与的认知规律的。
引导学生在刺激他感官及兴奋点的很直观且恰当的媒体中感受、想象,表达自己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优秀评课稿8篇范文
优秀评课稿8篇范文幼儿园评课稿篇一一学期一次的教师听课、评课活动已经结束。
本次听课、评课活动共听取了来自全镇16处幼儿园72名教师的课。
72名教师的课各具特色,各具风格,从不同的课型角度给我们展示了在新纲要的引领下,老师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升,以及以幼儿为主,把时间留给孩子,深挖教材,明确目标的体现。
这次讲课的老师都是本乡镇的一线老师,这与听名师的课有所不同,少了些仰视,多了些真实。
72名教师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上任不足半年的年轻教师。
她们能站在这儿上课,就是非常优秀的。
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对教师基本功素质的考验,还是对教师课堂驾御能力的考验,也是心理素质的考验,与其说坐在下面听课,其实是在欣赏,以敬佩的姿态去聆听,去学习。
此次听课,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李金梅老师上的《玉米香喷喷》,李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的语言极富感染力,能根据活动需要很快地把孩子带入情境,她的体态语言很生动,虽然有点夸张,但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都让孩子们受到感染。
正因为如此,课堂上有了精彩的疑问:“老师,玉米棒的妈妈是谁?”“玉米棵的妈妈又是谁?”,课上,我听得津津有味,孩子们更是兴趣盎然。
小手一次次举起,小口一次次打开,有时为了抢答问题高高站起,课堂是孩子的,她们喜欢、兴趣浓。
《小老鼠上灯台》这节课是一位任教不足半年的李娜老师上的课,她甜美的声音,自然大方的教态,抓住孩子的心,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教学法,融入孩子们的中间,与孩子们一起表演,整个活动有规则,但不约束,活而不乱,调动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课堂教学,都是我们每天在课堂上需要做的事情,这样的环节听起来更觉亲切,更有收获。
我觉得老师们的课都做到了以下几点:有关评课稿篇二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力于调动组内老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评课稿 优秀评课稿精选7篇
评课稿优秀评课稿精选7篇优秀评课稿篇一(一)课堂实录1.创设情境师:(师播放课件,出示朱自清照片及简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示的是我国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照片及简要介绍,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生读。
)师: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散文作品……生:(齐)《春》!师:谁来背诵几句?(生争先恐后地站起背诵。
)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并请同学们思考。
听过这首歌曲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看大屏幕。
(师播放歌曲《父亲》,生欣赏、思考。
)师:歌曲已欣赏,谁来谈感受?生A:这首歌唱出了所有孩子对父母的真诚祝福:“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生B:这首歌的演唱者唱得很有感情。
师:你能说说他是用怎样的一种感情来歌唱的吗?生B: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生C:表现了孩子对父亲的理解,想回报父爱。
师:大家说得很好,确实,父爱是无声的,它不像母爱常被人歌颂,它与母爱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足矣令人百品不厌、回味无穷。
朱自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歌颂父爱的文章——《背影》。
文中并没有华丽的词藻,朴素的语言犹如父爱一样平凡。
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
(师板书:背影)2.自主感知师:这篇课文,我们在课前已经预习了,不知字词障碍是否已扫除?生:(齐)扫除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生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生E: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去车站送儿子的情景,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师板书:父,子,关爱)生F:我读到了作者当时家境不是很好,祖母去世了,父亲也没了工作。
生G:这篇文章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四次写了父亲的背影,所以“背影”可以说是文章的线索。
生B:课文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开头点题,结尾扣题,这种写法可以突出主题。
生B: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怕茶房不妥帖,事又多,但还亲自送儿子,又告诉儿子路上要小心,夜里要警醒,还很费力地去为儿子买橘子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师评课稿(9篇)
教师评课稿(9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分享的教师评课稿【9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评课稿篇一授课教师:xxx科目:xx听课时间:xx课时听课课题:xx听课地点:xx班级听课记录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教师联机出示地图,让学生自我找出西沙群岛。
(出示课件地图页)为同学们讲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并以假想参观的方式进入西沙。
很快便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交流汇报。
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以读为主线,首先让学生点击课文朗读,自由欣赏,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适时抛出西沙群岛“什么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件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
让学生到西沙小站尽情地畅游)第三环节:网络搜索,知识拓展。
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也了解到课本上仅仅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一部分,自然想了解得更多。
于是教师请同学们点击西沙遨游、海洋链接,进入网络去探索更神秘的西沙群岛。
教师巡视点拨,个别辅导。
这时学生能够独立学习,也能够结伴而学,收集感兴趣的资料第四环节:全课总结,情感升华。
学生借助网络资源的检索加深了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自然而然地倾泻出对祖国的热爱。
让学生来总结自我的收获,感情自然充沛,到达了教育教学的较高潮。
听课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较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形象、生动地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理解课文资料,鉴赏语言文字,供给条件。
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检索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提高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本事。
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所流露的情有着更加真切的感悟,帮忙学生抓住西沙群岛的特点,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评课稿优秀8篇
评课稿优秀8篇评课稿篇一听了刘敏老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一课,受益匪浅。
综观这节课,它最大的特色是体现了“发展与创新教育”的理念,在如何实现“以读为本,发展创新”等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朗读训练,培养阅读能力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与主体,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刘敏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读的训练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刘敏老师在指导学生抓住文中老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及“我”的心理变化朗读中,手段灵活,形式多样,有教师导读、学生齐读、自由读、男、女同学比读等,使学生读中体会到了老人对“我”的关爱、尊重、鼓励和帮助。
整节课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朗读,交流彼此的情感理念。
刘敏老师那声声鼓励性的语言使课堂体现民主、和谐,使阅读真正成为悦读。
二、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发展与创新教育的理念。
刘敏老师这节课很好地体现这一特色。
①自读、自悟、自得。
如:课伊始,刘敏老师就让学生自读两段话,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然后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②注重探究。
在自读、自悟、自得的基础上,刘老师精心设计了几个探究性的问题,如:“作者是怎样从音乐白痴变成小提琴手的?”“从老人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等。
都很好地激活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通过自主质疑,使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了发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地提高。
三、拓展想象空间,培养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丰富的想象力是一种惊奇的思维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刘敏老师在这节课中,给了学生自由想象的机会与空间,如:教学中,让学生想象“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从老人的眼神中,你明白了什么?”“学完课文后,你想对老人说什么?”等,通过学生动脑想,动口说,拓展了学生想象的广度,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求创新。
小学语文评课稿(14篇)
小学语文评课稿(1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
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评课稿篇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就是是情境教学法。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它的目的就是要让所设置的情境为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而服务,使教学内容在情境中得以完成。
《乡村四月》、《乡下人家》这两篇课文均属于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这组教材在教学中颇有难度,难在课文内容与城市孩子实际生活较远,也难在大多数教师没有乡村生活的体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情感不到位。
本次执教的老师都能以与课文相匹配的的音乐导入,在课中展示一幅幅乡村生活的图片,使学生在音乐、图片中了解乡村的生活。
其次,两位执教的教师在课中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
诗歌是富有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
教师在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很有指导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中进行诵读。
有一个环节设计得很巧妙,教师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并出示《静夜思》、《乡村四月》、《念奴娇》让学生根据音乐选择相应内容的诗句或词,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由于教师在课前交流时朗诵了具有豪迈情感的《念奴娇》,因此学生在选择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其次,在学完古诗后,教师总结了学法,并学以致用随即出示了另外一首主题相似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学生自主学习。
这是现在语文教学很提倡的方法,学语文一定要活学活用,将学到方法进行迁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值得商榷的地方:古诗的诗意可以根据书中注释、图片等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切勿逐字逐句的.理解,有些句子意会即可,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一定会很好》评课稿
李老师执教四年级语文《*那一定会很好》,整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基本功扎实,一板流畅的简笔画让听者和学生赏心悦目,教师的过渡语设计精心,使孩子对学习很有兴趣,拉近了孩子和文本的距离,线索清楚。
对学生的学情也把握的比较到位,师生互动比较默契。
鉴于此,李老师的课堂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抓住主线,凸显主题
《9*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这也就成了文章中的主线,教学时李老师抓住这一主线展开,引导学生默读找出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四句话,并弄明白了这四句话分别是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的想法,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课文之中,感受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快乐与舒服。
二、引导质疑,促进提升
常言说: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因此在学习时引导学生质疑非常重要。
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先将课题读两遍,说出初次读课题的想法,此时孩子们的想法是好奇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什么一定会很好?“那”指的是什么?等问题油然而生。
学生们会带着好奇走进课文。
当读了几遍课文后,又引导学生质疑,此时就不单单停留在对课题的质疑,而是深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之中,步步深入,了解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孩子们在质疑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
三、读演结合,激发兴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李老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放手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最感兴趣的一次变化历程读一读,演一演,体会主人公的心理。
孩子们兴趣高涨,小组长分工安排,组员们默契配合,声情并茂地朗读与栩栩如生地表演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在读与演中展开想象,亲身体验,感受种子的坚持不懈,大树、椅子、木地板的无私奉献,在评价之中又一次将文本的理解深化。
四、展开想象,获得启示
童话故事富有想象,在教学时李老师也紧抓这一点,在学生读文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受到启示。
如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种子在泥土中的难受及生长时的努力,体会愿望的实现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想象手推车装着东西跑来跑去的快乐以及椅子看似休息,却还给人们提供方便,感受它们在奉献中获得快乐的心情。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读童话中受到启示,这也就达到了童话教学的目标。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我也感到了课堂中的不足:
1.学生在评价种子的表演时很精彩,不但从动作中体现心理,还从神态上进行了评价,如果此时再让另外一个学生演种子,其余学生朗读,相信种子那种为了实现愿望的不懈努力的精神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发芽,学生对读演结合的学习方法也会掌握的更熟练。
2.因为本节课容量太多,因此对含有“那一定会很好”四句话的朗读上欠缺,致使孩子们不能真切地体会到大树、手推车、椅子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