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动能 势能 机械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上册 12.1 动能 势能 机械能教案 (新版)苏科版
一、动能势能机械能〖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方法与过程:(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换。
(2)体验用类比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有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积极性。
(2)通过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教学用具:斜面,力学小车,砝码,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课前准备〗复习已学知识: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1);(2)。
2、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4、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5、请你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动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物体的几个实例。
6、观察图片,回答问题:7、动手制作步骤:(1)如图所示,将一张卡片对折;(2) 用小剪刀在卡片的开口处对称地剪两个等长的缺口;(3) 将两根橡皮筋卡在卡片的缺口处。
〖课堂学习〗新课引入:一、物体动能的探究问题1: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1)猜想与假设: 。
(2)如何设计实验方案:(3)进行实验:(一)研究动能大小与 的关系1、让小车从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
实验结果:速度大的小车使木块移动的距离较 ,小车对木块所做的功较 ,速度大的小车具有的动能较 。
实验结论1: 。
运动着的锤子将钉子钉入木板中, 锤子对钉子做功了吗? 锤子具有能量吗?(二)研究动能大小与 的关系2、改变小车的质量,让它们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
实验结果:质量大的小车使木块移动的距离较 ,小车对木块所做的功较 ,质量大的小车具有的动能较 。
实验结论2: 。
综合结论:运动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 和 有关,物体 越大, 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12.1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12.1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在本次教学中,我选择的主题是“动能势能机械能”,旨在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了解和感受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感受和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球、斜坡、木板、毛巾等。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套件,包括小车、球、斜坡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幼儿观察和感受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例如,让幼儿观察小车从斜坡上滑下来的过程,引导他们发现小车滑下来时具有动能,而当它停下来时,动能就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 讲解:简要讲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机械能是指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3. 实验: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变化。
例如,让幼儿观察球从不同高度落下时的速度和撞击力,引导他们发现球的高度越高,势能越大,撞击力也越大。
4. 讨论:让幼儿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之间的关系。
引导幼儿发现,当物体的动能增加时,其势能减少,反之亦然。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之间的关系。
2.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感受和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幼儿们对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2.1动能势能机械能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2.1动能势能机械能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本节课的初衷是帮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同时,我也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参与本节课的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点和重点。
其中,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势能的概念,因为势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些困难。
而重点则是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一些小球、斜坡和弹簧等。
这些教具和学具可以帮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在活动过程中,我先是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然后,我让孩子们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我给予了孩子们充分的指导和帮助,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在课后反思中,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是成功的。
孩子们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初步了解了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同时,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是,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同时,我也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参与本节课的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1)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1)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游戏在儿童学习中的重要性。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动能、势能、机械能(1)”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能够感知和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活动目的是让幼儿能够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定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认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 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关系。
难点: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小车、斜坡、篮球、跳绳等。
学具:每人一份活动记录表,包括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定义和例子。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气球飞上天空的动画,引发幼儿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兴趣。
2. 讲解:简要讲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让幼儿初步理解这些概念。
3. 实践活动1:让幼儿用小车在斜坡上滑行,观察小车滑行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
4. 实践活动2:让幼儿用篮球跳跃,观察跳跃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
5. 实践活动3:让幼儿用跳绳进行跳跃,观察跳跃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
难点:让幼儿能够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活动,我发现幼儿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运用这些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生活实例,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我的教案:动能、势能、机械能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和观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动能、势能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如何运用动能、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滚动的球、下落的苹果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
2. 讲解:讲解动能、势能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一:观察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探讨动能的变化。
实验二:观察小球从高处下落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探讨势能的变化。
4. 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动能、势能的变化规律,并尝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如何运用动能、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寻找更多的生活现象,运用动能、势能的知识进行解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2. 学生的参与度:在实验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九年级物理上册12.1动能势能机械能学案(新版)苏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 12.1 动能势能机械能学案(新版)苏科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活动过程、活动重难点、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详细描述。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为例,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方式,引导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转化。
难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球、斜坡、小车、跳绳等。
2. 学具:每人一份活动手册、彩笔、贴纸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孩子们熟悉的球滚动的现象,引导孩子们观察球滚动时速度的变化,从而引出动能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操作: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不同高度、速度下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
4. 游戏:设计一个关于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转化。
2. 难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对动能、势能、机械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孩子对速度、高度等因素对动能、势能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活动,让家长们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同时,组织孩子们进行户外探究,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12.1动能 势能 机械能 (1)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功的知识基础上对能的概念的学习,也为后面内能电能等形式能的学习打下基础。
由于动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在苏科版八年级的教材中已经出现,有关它们的一些现象学生并不是很陌生,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决定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在课堂教学处理过程中以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为重点,从而以此为载体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完成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因素,至于影响弹性势能因素,可侧重让学生通过活动参与,亲身体会。
这样的设计思想旨在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初中物理教学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课堂教学设计过程1、设置问题情境,引入能量概念。
由游戏愤怒的小鸟启发改编来的学生能参与的活动引入新课,其实这个活动中包含了弹性势能、动能、重力势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到极致,其实本实验也有另一层意思:通过实验取代题海式训练。
在这个有趣的活动中,从初三刚刚学过的“功”的角度去分析,引出能量的概念。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能量概念,提出问题,如果运动的小球没有击中房屋,倒坍的房顶没有压扁纸箱,它们还是否有能量呢?通过先学生列举生活实例,再老师列举有明显特征的具有能量的物体,引导学生归纳、分类,从而把动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引出。
2、以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为重点,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通过在同学们中挑选出质量最小和最大的学生撞击中等质量的同学的活动引导学生提出猜想,这种引导活动不缺乏真实且富有趣味性的,学生喜爱参与。
(2)学生猜想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的设计思想,先通过小组讨论课件中的几个问题。
对于小车速度的获得方法,很多学生由于预习充分及在初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探究经历,很容易提出借助斜面获得速度。
那这时老师只要问一句还有其他获得速度的方法吗,学生就会上套说出用手推动的方法,老师追问,哪种方法更好?从而引出实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1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设计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1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机械能的定义及其守恒定律: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在封闭系统中,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4. 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规律。
3. 能够运用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运动员百米冲刺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能量。
2. 概念讲解:介绍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 互动提问:让学生举例说明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2.1 动能势能机械能概念: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转化规律:动能、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在封闭系统中,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举例说明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分析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答案: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苏科版九年级12章第一节动能、势能和机械能教案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12章第一节动能、势能和机械能一、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和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2. 势能的定义和分类: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3. 机械能的定义: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4.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影响因素。
2. 能够运用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模型。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课件或投影片,展示一个滑翔机在空中滑翔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滑翔机在空中滑翔时具有哪些能量。
2. 概念讲解:讲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并通过模型或动画形象地展示它们的变化。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2章第一节动能、势能和机械能一、动能1.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二、势能1. 定义: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2. 分类: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三、机械能1. 定义: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举例说明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掌握较好,但在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案 动能 势能 机械能
教案:动能、势能、机械能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1.2 教学内容动能的定义和计算。
势能的定义和计算。
机械能的定义和计算。
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
1.4 教学评估学生能正确回答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学生能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第二章:动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动能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速度。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动能实验,观察动能的变化。
2.4 教学评估学生能正确回答动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学生能理解动能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势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掌握势能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3.2 教学内容势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势能的分类: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势能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高度(对于重力势能)以及弹簧的弹性系数和形变量(对于弹性势能)。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势能实验,观察势能的变化。
3.4 教学评估学生能正确回答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学生能理解势能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第四章:机械能的守恒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的概念和原理。
让学生掌握机械能守恒的证明方法。
4.2 教学内容机械能守恒的定义和原理。
机械能守恒的证明方法: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之和等于零。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能守恒的概念和原理。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进行机械能守恒实验,观察机械能的变化。
4.4 教学评估学生能正确回答机械能守恒的定义和原理。
学生能理解机械能守恒的证明方法。
第五章: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原理。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在设计这个物理教案时,我旨在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2.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教学重点:掌握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现象。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尺、小车、斜面、球、杯、水等。
2. 学具:记录表、笔、计算器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动能、势能的思考。
2. 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b. 每组选取一个影响因素,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动能、势能的转化:a.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动能、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c. 学生尝试运用转化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汽车上坡、投篮等。
4. 机械能的概念:a.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机械能的含义。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机械能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如摩擦、空气阻力等。
c.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机械能的变化,加深对机械能的理解。
5. 实践活动:a. 学生分组,设计一个能够展示动能、势能、机械能转化的实验。
b. 各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
c.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对动能、势能、机械能转化的理解。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2. 活动难点: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生活中的动能、势能、机械能转化现象。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对动能、势能、机械能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动能、势能、机械能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和生活中感受到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
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动能、势能、机械能,知道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 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难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钢尺、小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场景,如滑梯、滚摆、投篮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场景中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
2. 知识讲解讲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通过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
实验内容包括:(1)小车下滑实验:观察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高度和动能、势能的变化。
(2)滚摆上升实验:观察滚摆上升过程中速度、高度和动能、势能的变化。
(3)投篮实验:观察篮球投出后速度、高度和动能、势能的变化。
4. 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原因,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5. 课后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2. 难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计算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2动能势能机械能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探究动能、势能、机械能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提升能力。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强化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理解。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探究动能、势能、机械能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4.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措施,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2动能势能机械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教学案例围绕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章“动能势能机械能”展开,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本章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速度与路程的关系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为后续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4.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动能、势原理。
2.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如抛物线运动、弹性碰撞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影响动能、势能、机械能大小的因素。
苏科九年级版第十二章第一节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教案:苏科九年级版第十二章第一节动能、势能、机械能一、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守恒定律;4. 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影响因素;2. 能够分析实际情境中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转化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计算;2. 教学重点: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抛掷物体,让学生感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情境中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转化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讲解。
六、板书设计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守恒定律;4. 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解释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2. 列举一个实际情境,说明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转化过程;3. 计算一个物体在不同高度和速度下的动能和势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机械能的守恒定律,探讨动能、势能、机械能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解析: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在上述教案中,提到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然而,这些概念和因素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2.1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幼儿的重要性。
我始终秉持着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的理念,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我的教案:《动能、势能、机械能》。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能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小车、斜面、钢尺、气球等。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套件,包括小球、木板、沙盆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气球上升的现象,引导他们思考上升的气球是什么能量。
2. 讲解动能:让学生每人手持一个小球,向下推动小球,观察小球滚动的过程,感受动能的变化。
3. 讲解势能:将小车放在斜面上,释放小车,观察小车下滑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势能的转化。
4. 讲解机械能:让学生使用滑轮组,将重物提升一定高度,观察重物上升的过程,理解机械能的守恒。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的知识,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巩固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理解。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运用,例如:滚摆、电梯、滑梯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十二章 第一节 动能 势能 机械能 教案
第十二章第一节动能势能机械能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到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具有能。
2、通过探究,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通过探究,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4、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5、能够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培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决定动能、势能、弹性势能的因素。
2、教学难点:探究活动的实验设计。
三、教学资源动能、势能相互转化演示器四、教学设计预学案预学范围:P.30—P.36预学目标:1、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它就具有能量。
2、知道动能的概念,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4、知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预学评价:1、一个物体如果能对另一个物体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________。
2、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
3、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和________ 有关。
物体的_______、_______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
4、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_,在一定限度内,形变越大,形变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_______。
5、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__。
6、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其_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
_________越大,_____越高,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7、物理学中,我们将动能和势能统称为_________,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________。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具有能B.运动的物体由于没有对别的物体做功,所以不具有能C.只有物体被举高了才具有能D.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9、在下列物体中,只具有动能的是()A.被举高的木凳B.被拉长的松紧带C.飞行着的炮弹D.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滑行的钢块10、从楼上抛出的石头,在飞行的过程中具有的能是()A.只有动能B.只有势能C.有机械能D.不光有动能,还有弹性势能11、图1是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难点
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其大小的因素,分析解释有关能量及能量转化的实例。
教材分析
教材从“公路限速”和“滑板下滑”两个实例出发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节研究的内容动能、势能及其相互转化。
教材通过三个活动探究决定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并通过“观察摆球摆动”的活动,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探讨日常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实例。
教学方法
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引出本节的课题。通过三个活动进一步分析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运用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能量转化的观念分析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相关事例。
根据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应采用的方法
控制变量法
选用那些实验器材
通过观察什么现象而知道物体的动能大小
观察木块被推动距离的远近
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说明小车对木块做功越多,即小车具有的动能越大。
(活动1)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条件:改变小车的质量,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一斜面由静止下滑。
现象:质量大的小车使木块移动距离远,对木块做功多,小车具有的能量大。
结论:运动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物体的速度越大,
质量越大,它具的动能就越大。
三、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物体增大的动能从何而来重力势能减小到哪里去了
结论:物体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摆球从O到B摆动的过程中,速度_____,动能______;
高度______,重力势能_______。
结论:物体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观察课本P35图12-12(a)、(b)、(c)三幅图中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及相互转化情况。
举例:
具有重力势能的物体
观察课本P33图12-10
讨论:
能够说明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举高的高度有关的实例
动能越来越大
动能和势能
学生分析讨论
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学生讨论
机械能守恒
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三、思考与作业
四
教
学
后
记
在一定的范围内,形变越大,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提出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选用器材
通过观察什么现象知道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大小
观察木桩在沙中下陷的深度
课题
一、动能势能机械能
课时
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到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通过探究,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通过探究,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4.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2.重力势能大小与被举高的高度的关系
条件:同一重锤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
现象:重锤举得越高,下落后将桩打得越深。
结论: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有关,质量相同时,举得越高,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
质量越大,被举高度越大,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物理学中做功的含义
1.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
如何理解能够做功的意义
物体有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就做功。
2.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那些物体具有能量
二、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观察课本P30图12-1
由图可得到哪些信息
公路上对车辆行驶的速度有限制,且对不同的车辆行驶速度的限制不同。
(练习)
(1)滚摆(过山车):
上升过程: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下降过程: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2)皮球下落:
下降过程: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接触地面到形变最大:动能减小,弹性势能增大
形变最大到复原:弹性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上升过程: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六、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教具
斜面、小车、木块、砝码、卡片、橡皮筋、木桩、细纱、大小不同的木块、单摆(摆球、细线)、滚摆。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学生活动
一
引
入
课
题
二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要限制汽车的最大行驶速度
人脚踩滑板从高处滑下,为什么会越来越快
什么是能量
一、能量:一个物体如果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
提出问题:弹性势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弹性势能的大小可能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
选用实验器材
通过观察什么现象知道物体具有的弹性势能大小
观察橡皮筋拉伸后弹出去的距离(卡片弹起情况)
(活动2)探究弹性势能与弹性形变大小的关系
现象:橡皮筋拉伸得越长,弹出去的距离越远。
说明:被拉伸的橡皮筋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举例:
具有动能的物体
学生讨论
讨论:
设计实验之前须论
不同
不一样
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讨论:
能够说明物体具有的动能大小与速度和质量有关的实例
举例:
具有弹性势能的物体
观察课本P33图12-8
什么是弹性形变
橡皮筋
观察课本P32图12-7
讨论:
能够说明物体具有的弹性势能大小与弹性形变大小有关的实例
生活中还有那些事例表明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上述事例中,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结果又会如何
实际事例中损失的能量到哪里去了
学生讨论
引出课题:能量
分析日常生活中具有能量的实例,讨论什么是物理学中所说的能量。
分析讨论日常生活中做功的实例,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运动的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被举高的物体
五、势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总称
观察课本P30图12-2
小明从高处滑下越来越快说明了什么
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小明的动能为什么会越来越大增大的动能从何而来
(活动4)观察摆球的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摆球在摆动过程中具有何种形式的机械能
摆球从A到O摆动的过程中,速度_____,动能______;
高度______,重力势能_______。
木桩下陷的越深,说明重锤对木桩做功越多,重锤举
高时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活动3)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1.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条件:质量不同的重锤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现象:质量大的重锤下落后将桩打得越深
结论: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在举高的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1.动能大小与速度大小的关系
条件: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滑下
小车运动到水平面上时的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木块被撞后移动的距离是否相同
现象:速度大的小车使木块移动距离远,对木块做功多,
小车具有的动能大。
结论:运动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2.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