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基础写作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基础写作的特征

一、社会性与个体性的高度统一

人类之所以从事写作活动,是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信息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从总体上说,写作是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行为,因此,写作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展开的;同时,写作活动又受作者自己的认识、意志、情感支配,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个人心理体验的一种活动,是个人头脑加工,个人思维活动的过程。写作活动的全过程,总是以个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个体化的劳动,即使社会、他人给予的促进、影响,都必须通过个体的“我”加以消化,尔后才能实现。臧克家也说:“有了表现能力,缺乏个人的特点也还不够。”乍看起来,社会性与个体性是一对矛盾,而事实上,人是社会的人,即使像日记这样极具隐私意味的个人化写作也不能不显示出社会生活的痕迹。反过来,社会又是个体的人的集合,即使像公文这样最富有集体意志的写作,也必须经过个人的整合。一般来说,文学重个性,应用文重共性,但对普通的写作行为来说,则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那么,社会性与个体性又是如何统一的呢?

是以主体的“人格意识”来统一的。

写作主体是一个精妙的精神产品的“加工厂”,外来的信息经过写作主体的处理,获得了创造性的转化。转化的内在机制是在写作主体的“人格意识”这一指挥中心的驱导下运作的。美国心理学家奥尔

波特在《人格的模式与成长》中给人格下的定义是:人格是个人内在心理结构的统一体,是决定个人独特行为与思想的心理动力系统。按照这一阐释,人格是行为的内动力,那么,写作主体的“人格意识”就应该是写作行为的核心动力。而在“人格意识”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人的“主导性倾向”,这是影响人的一生的重大倾向,又称为显著性特质、支配性情操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想。英国人类学家弗思说过:“行为都是理想得思想过程。”

理想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如果一个人在理想和信念,尽管他长大后会看到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他会因此而分裂,会痛苦和怀疑,但他绝对不会陷入虚无主义,因为他有一个“精神的底子”。写作主体的人格意识里不能没有这种“精神的底子”,有了它,写作主体就不会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就会点燃自己的理想之灯,给人们带来精神的亮色。写作主体的责任心和良心,就在于重建人的“价值信仰体系”。“价值信仰体系”与文坛上常说的“人文精神”属于同一理论内核,虽然“人文精神”在中国有没有它的源头,在西方国家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尚无定论,但大家对“人文精神”是“以人的信念为核心的文化精神”这一主要意义指向却“所见略同”。人的理想、信念,意味着人对自身的终结关怀,而人文精神恰恰体现的是这一“终结关怀”。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理想在写作主体的人格意识中起决定作用。第二,理想关注着“应然”(世界应当怎样)的设定,它总是和人的价值、信仰紧密相连。它是写作主体的“人格之魂”。

第三,理想这一“内动力”构成了写作主体不可重复的特质,除了人类共同的理想之外,更凸现出个性化的色彩。文学创作固然要抒发个人的情怀,实用写作的“社会思维”也要经过个人的整合。第四,理想的超越性是要放出一种前瞻性的目光,引领世界走向“应然”的境地,而不是要淡出红尘,装出“复古”、“怀旧”和“回归”的姿态,所以,写作主体的理想是激发人“向前看”的精神力量,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向上力量。有了现实的根底,写作才得以“厚实”,有了理想的超拔,写作才得以“空灵”。写作主体理想得个性色彩,也就是在现实坐标轴上的个人定位,是“俗境诗心”,而不是与现实隔膜的私人独语。“个性化”不等于“私人化”,更不等于“任性化”。

理想是写作主体人格意识的核心内容,也是激励写作主体投入精神创造的巨大动力。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唤起了多少写作者去追寻理想,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理论上留下闪光的情感和理性的光辉。

二、多元性与意向性的高度统一

写作是多种素养和多种智能的综合,写作的多元性、边缘性,既体现为写作过程中生活、思想、技巧三种因素的交互运动,也体现为作者思维活动、心理活动、审美活动等有机组合的复杂活动。从写作能力来看,写作不是单项能力的简单显现,而是多项能力的融会与结合,不过,这种多元性最后要融合为一体,在写作的“成品意识”的导引下,转化为文本表达,因此“成品意识”就成为写作的目的性导

向。写作行为是一个目的性过程,是一个主体的思维、观念的“意向性”过程,是作者在对自己的写作意图不断地再认识中逐渐展开的语言表达,可见,写作过程是多元因素的意向性、目的化的表达过程。

写作的多元化“资本”是构成写作活动的“内在动因”,对此的研究可以形成写作活动的“动力说”。人们都承认现实世界之所以成为作者的观照对象和写作题材,那是因为其中的某个因素构成了写作的“触媒”,点燃了作者的写作激情,而作为写作的“基因”,却不是在被“点燃”的时候瞬间发生的,而是早已埋下的“种子”。由于每个人热爱写作的起因和学习写作的途径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早已有之”的写作基因也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景观:有人认为是得力于作者的天资颖慧、家学渊源,有人认为是得力于作者的思想修养、语言习得,有人认为是得力于社会环境的熏染,有人认为是得力与人生道路的历练……有人则总括说,主客观因素都有,先天的素质与后天的素养共同存在。写作活动的千姿百态,是作者个性各异其趣的结果,林语堂说:“世上只有一个苏东坡,却不可能有第二个。”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性格即命运。”美国20世纪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人体结构,历史和人格的结合,就是命运。”可见,每一位作者的写作命运是个体性格与社会历史的合成。在写作动因的多元化与复杂性方面,贾平凹无疑是有代表性的。灵秀的山水陶冶了他,“愿籍陕西丹凤,实为深谷野洼;五谷都长而不丰,山高水长却清秀”;学校的教育启蒙了他,“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你,想些什么就些什么,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写具体就好了,”这话对他影响很大;书

中的世界滋养着他,“书尽闲书,读起来比课本更多滋味,那些天上地下的,狼虫虎豹的,神鬼人物的,一到晚上就全活在脑子里,一闭眼它就全来”;儒、道、佛的玄理使他“悟出了有用的东西”;“文人画、民乐、书法和中国戏曲”又给了他美学思想上的启迪;而在西北大学的一场大病,使他的文章又“多少有着病态的意味”。从他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写作修养是“博大精深”与“学无止境”的,而一个作者的个性气质、思想趋向也直接影响了他的文章的基本格调。电影《重庆谈判》里有一个情节,蒋介石读了毛泽东写的词《沁园春·雪》后,对其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现的豪迈气概又妒又叹,曾云集国民党中的文人骚客与毛泽东比诗,结果这些诗在格律上或许比毛泽东做的更工整,但缺乏毛泽东那样的气魄,被蒋介石骂为“从棺材里透出的腐烂气息”。

三、实践性与创造性的高度统一

实践性是写作的重要特征,写作的实践性或称操作性历史是写作学科探讨的热点,有人提出过“写作是一门术科”,而且目前写作学界又达成共识,认为“既要重视写作理论的来源——写作实践,也要重视写作理论的去向——写作实践”。学者们都认识到“如果一个人永远不去写,既不实践,那么他永远也当不了作者”。“真正的写作是一个需要亲自动手的动态过程。”而这种实践行为中是否包含着创造的成分,包含的多寡,则有争议。低要求者认为“运用书面语言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实践,都可以称为‘写作’”,高要求者认为“写作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模仿或复制的活动”,“写作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