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艺原理

合集下载

陶瓷干压成型工艺精选全文完整版

陶瓷干压成型工艺精选全文完整版

陶瓷⼲压成型⼯艺陶瓷常⽤的成型⽅法有⼲压、流延以及注射,其中⼲压成型是应⽤最⼴泛的⼀种成型⼯艺,也是⼿机陶瓷背板主流的成型⼯艺之⼀,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陶瓷⼲压成型⼯艺。

陶瓷⼲压成型⼯艺⼀、⼲压成型⼲压成型⼜称模压成型,是最常⽤的成型⽅法之⼀。

⼲压成型是将经过造粒后流动性好,颗粒级配合适的粉料,装⼊⾦属模腔内,通过压头施加压⼒,压头在模腔内位移,传递压⼒,使模腔内粉体颗粒重排变形⽽被压实,形成具有⼀定强度和形状的陶瓷素坯。

陶瓷⼲压成型⼯艺⼆、⼲压成型的⼯艺原理和影响因素1. ⼯艺原理⼲压成型的实质是在外⼒作⽤下,颗粒在模具内相互靠近,并借助内摩擦⼒牢固地把各颗粒联系起来,保持⼀定形状。

这种内摩擦⼒作⽤在相互靠近的颗粒外围结合剂薄层上。

随着压⼒增⼤,坯料将改变外形,相互滑动,间隙减少,逐步加⼤接触,相互贴紧。

由于颗粒进⼀步靠近,使胶体分⼦与颗粒间的作⽤⼒加强因⽽坯体具有⼀定的机械强度。

2. 影响因素影响⼲压成型的主要因素有:•粉体性质:粒度、粒度分布、流动性、含⽔率等;•粉体性质:粒度、粒度分布、流动性、含⽔率等;•粘结剂和润滑剂的选择;•模具设计;•压制过程中压制⼒、加压⽅式、加压速度与保压时间。

综上,如果坯料颗粒级配合适,结合剂使⽤正确,加压⽅式合理,⼲压法也可以得到⽐较理想的坯体密度。

陶瓷⼲压成型⼯艺三、⼲压成型的分类根据压头和模腔运动⽅式的不同,⼲压成型可以为以下⼏种:•单向加压,即模腔和下压头固定,上压头移动;•双向加压,即模腔固定,上压头和下压头移动;•可动压模,下压头固定,模腔和上压头移动,即压头和模腔的运动是同步的,使⽤液压控制时,在某⼀设定压⼒下压头停⽌移动。

⽽双⾯加压⼜分为双⾯同时加压和双⾯先后加压,其中双⾯先后加压是指两⾯的压⼒先后加上,由于先后分别加压,压⼒传递⽐较彻底,有利于⽓体排出,作⽤时间较长,故其坯体密度⽐前⾯两种均匀。

陶瓷⼲压成型⼯艺四、⼲压成型的特点1. ⼲压成型的优点:•⼯艺简单,操作⽅便,周期短,效率⾼,便于实⾏⾃动化⽣产。

陶瓷工艺原理

陶瓷工艺原理

陶瓷工艺原理
陶瓷工艺原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艺操作,将陶瓷材料经过成型、烧结等工序加工而成的技术方法。

陶瓷工艺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成型原理:陶瓷成型的原理是通过将陶瓷材料制成所需形状的工艺过程。

常见的成型方法包括手工成型、注塑成型、流延成型等。

在成型过程中,通过施加外力和形状模具的作用,使陶瓷材料具有所需的形状。

2. 烧结原理:烧结是指将成型后的陶瓷材料在高温下进行加热处理,使其颗粒相互结合,形成致密的结构。

烧结的原理是在高温下,陶瓷材料颗粒的表面发生熔融,然后通过扩散作用使各颗粒之间相互结合。

3. 细化原理:细化是通过控制陶瓷材料晶粒尺寸的方法,使其具有细小的晶粒结构。

细化的原理是通过添加特定的添加剂,使陶瓷材料在烧结过程中发生相变或晶粒长大受到限制,从而形成细小的晶粒。

4. 配方原理:配方是指根据所需陶瓷制品的性能要求,合理选择不同种类和比例的陶瓷材料进行混合。

配方的原理是在混合过程中,陶瓷材料之间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形成合适的材料组分和微观结构。

总的来说,陶瓷工艺原理通过成型、烧结、细化和配方等工艺
过程,控制陶瓷材料的形状、结构和性能,从而满足不同用途的陶瓷制品的制造要求。

陶瓷制作原理

陶瓷制作原理

陶瓷制作原理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工艺品,它以其独特的质地和美丽的外观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理使得陶瓷如此美丽呢?本文将从陶瓷的制作原理入手,为大家揭开这个神秘面纱。

首先,我们来看看陶瓷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陶瓷的主要原料是粘土,粘土是一种含有大量氧化硅和铝的天然矿物质。

在制作陶瓷的过程中,粘土会被混合、搅拌、成型,并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这些步骤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们决定了陶瓷的质地和外观。

其次,我们来谈谈陶瓷的成型工艺。

陶瓷的成型工艺主要有手工成型和机器成型两种。

手工成型是指陶工用手将粘土捏成所需的形状,然后进行修整和打磨。

这种方式虽然费时费力,但可以制作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陶瓷作品。

而机器成型则是利用专门的成型设备,将粘土压制成所需的形状,然后进行后续加工。

这种方式效率高,成型精度也更高,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接着,我们来探讨一下陶瓷的烧制工艺。

烧制是陶瓷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陶瓷的质地和色泽。

一般来说,陶瓷的烧制温度在1200℃以上,高温能够使粘土中的有机物质烧掉,同时也能够使粘土中的氧化硅和铝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玻璃质的物质,从而使陶瓷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和光泽度。

此外,烧制的时间和速度也会影响陶瓷的成品质量,因此需要严格控制。

最后,我们来说说陶瓷的装饰工艺。

陶瓷的装饰工艺主要有彩绘、贴花、釉上彩等多种方式。

这些工艺能够使陶瓷作品更加美观、丰富多彩。

彩绘是在陶瓷表面上用颜料绘制图案或文字,贴花是将印有图案的纸贴在陶瓷表面,釉上彩则是在釉面上进行彩绘。

这些装饰工艺不仅增加了陶瓷的艺术性,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综上所述,陶瓷制作原理涉及到粘土原料的选取、成型工艺、烧制工艺和装饰工艺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和精心制作,才能够制作出优质的陶瓷作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陶瓷的制作原理,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欣赏和珍惜陶瓷艺术。

陶瓷制作原理

陶瓷制作原理

陶瓷制作原理陶瓷制作是一门古老而又精湛的工艺,它的原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原材料的选择、制作工艺、烧制工艺等。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陶瓷制作的原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门古老工艺的精髓。

首先,陶瓷的原材料非常重要。

陶瓷的主要原料有陶瓷土、瓷石、瓷釉等。

其中,陶瓷土是最主要的原料,它的质地和成分直接影响到陶瓷制品的质量和特性。

瓷石是指含有高岭石的岩石,它是制作高温陶瓷的重要原料。

而瓷釉则是用来装饰和保护陶瓷制品的,它在烧制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层坚硬的表面,使陶瓷制品更加美观和耐用。

其次,陶瓷制作的工艺也是至关重要的。

陶瓷制作的工艺包括成型、干燥、装饰、烧制等多个环节。

其中,成型是指将原料制作成所需形状的过程,常见的成型方式有手工成型、拉坯成型、注塑成型等。

而干燥是指在成型后将陶瓷制品进行适当的干燥,以便于后续的装饰和烧制。

装饰是指在陶瓷制品上进行彩绘、雕刻等工艺,以增加陶瓷制品的艺术价值。

最后,烧制是将装饰完成的陶瓷制品放入窑内进行高温烧制,使其成型并获得所需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最后,陶瓷制作的原理还涉及到烧制工艺。

烧制是整个陶瓷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陶瓷制品的质量和特性。

烧制的温度、时间、气氛等参数都对陶瓷制品的成型和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在烧制过程中,陶瓷制品会发生收缩、变形、结晶等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陶瓷制品的质量和特性。

总的来说,陶瓷制作的原理涉及到原材料的选择、制作工艺、烧制工艺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做到精益求精,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陶瓷制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陶瓷制作的原理,也希望大家能够对陶瓷制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陶瓷的制作原理

陶瓷的制作原理

陶瓷的制作原理
陶瓷制作原理:
陶瓷是一种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坚硬、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品,其制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原材料准备:通常采用粉末形式的原料,例如氧化铝、氧化
硅等。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筛分和混合,以确保粒径均匀和成分均匀。

2.成型:制作陶瓷制品的常见方法有压制成型和注塑成型。


制成型是将混合好的陶瓷粉末放入模具中,然后进行压制,使粉末颗粒之间产生相互粘合,形成固体的形状。

而注塑成型则是将陶瓷浆料注入模具中,并通过挤压或振动来去除多余的浆料,使浆料在模具中逐渐凝固成形。

3.干燥:成型后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以去除其中的水分。

通常采用自然干燥或低温烘干的方式,以避免在高温下可能引起的热应力。

4.烧结:干燥后的陶瓷制品被置于高温炉中进行烧结。

烧结过
程中,陶瓷颗粒之间会发生再结合反应,使其形成致密的结构。

烧结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对于陶瓷制品的质量非常重要。

5.表面处理:烧结后的陶瓷制品可能会有一些不平整或不均一
的表面,因此需要进行表面处理。

常用的方法包括打磨、抛光和涂釉等,以提高陶瓷制品的外观和质感。

6.质量检验:最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质量检验,以确保其达到相关标准和要求。

常见的检验项目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和物理性能测试等。

通过以上步骤,陶瓷制品可以被成功地制作出来。

不同的陶瓷制品可能会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和工作流程,但总体来说,以上步骤是陶瓷制作的基本原理。

精选陶瓷的生产工艺原理与加工技术

精选陶瓷的生产工艺原理与加工技术
B、热压铸成型:利用压缩空气使加热熔化的含蜡配料(铸浆)充满模 具,冷却后凝固成所要形状坯件的成型方法。
浆料的性能要求:稳定性要好,在长时间加热而不搅拌的条件下不分 层与沉淀;可铸性要好,浆料铸满模腔并保持要求形状的能力;收缩率 要小,蜡浆由熔化的液体状态冷却凝固成固态时,会有体积收缩。
热压铸的工作原理:将配制成的料浆蜡板放置在热压铸机筒内,加热 至一定的温度熔化,在压缩空气的驱动下(或手动),将筒内的料浆通 过吸铸口压入模腔,根据产品的形状和大小保持一定的时间后,去掉压 力,料浆在模腔中冷却成型,然后脱模,取出坯体,有的还可进行加工 处理,或车削,或打孔等。 高温排蜡:坯体在烧成之前,先要经排蜡处理,否则由于石蜡在高温熔 化、流失、挥发、燃烧,坯体将失去粘结而解体。
300-800
氧化铝
400000
1500
碳化钛
390000
3000
金刚石
1171000
6000-10000
陶瓷的硬度为1000-5000HV
C、强度:陶瓷的强度不高,因为其晶界上存在有晶粒间的局部分离 或空隙,如空位、气孔、析出物,晶界上原子间键被拉长,键强度 被削弱,同时相同的电荷离子的靠近产生斥力,可能造成裂纹,所 以,消除晶界上不良作用,是提高陶瓷强度的基本途径。
陶瓷材料一般可分为普通陶瓷、特殊陶瓷与金属陶瓷三类 1、普通陶瓷:以天然硅酸盐矿物(粘土、长石、石英)经粉碎、压 制成型 、烧结而成的制品,如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电绝缘陶瓷等。 2、特殊陶瓷:采用高纯度的人工合成材料烧结而成,具有特殊力学、 物理、化学性能的陶瓷。如高温陶瓷、磁性陶瓷、压电陶瓷等。
3、金属陶瓷: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制成,是金属与陶瓷组成的非均匀 复合材料制品。如金属陶瓷硬质合金等。

陶瓷制作原理

陶瓷制作原理

陶瓷制作原理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工艺品,它的制作原理涉及到多种材料和工艺技术。

在陶瓷制作过程中,最基本的原理包括原料选择、成型工艺、烧制工艺和装饰工艺。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来介绍陶瓷制作的原理。

首先,原料选择是陶瓷制作的基础。

陶瓷的原料主要包括粘土、瓷石、石英等。

其中,粘土是陶瓷制作中最常用的原料之一,它的种类和性质决定了陶瓷制品的质地和用途。

在原料选择过程中,需要根据陶瓷制品的用途和特点来确定原料的配比和比例,以保证制成的陶瓷制品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装饰效果。

其次,成型工艺是陶瓷制作的关键环节。

成型工艺包括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方式。

手工成型是传统的制作方式,它需要工匠们运用手工技艺将原料塑造成各种形状的陶瓷制品。

而机械成型则是现代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方式,它通过模具和机械设备来实现陶瓷制品的批量生产。

无论是手工成型还是机械成型,都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工艺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成型方式,以确保制成的陶瓷制品符合要求。

第三,烧制工艺是陶瓷制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烧制工艺包括干燥、初烧和装瓷三个阶段。

在干燥阶段,需要将成型后的陶瓷制品进行自然风干或人工干燥,以去除水分和增强强度。

初烧阶段是将干燥后的陶瓷制品进行低温烧制,以使其硬化和初步烧结。

而装瓷阶段则是在初烧后对陶瓷制品进行装饰和釉料涂覆,并进行高温烧制,以赋予其特殊的装饰效果和表面光洁度。

最后,装饰工艺是陶瓷制作中的点睛之笔。

装饰工艺包括彩绘、贴花、镶嵌等多种方式,它们可以使陶瓷制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纹饰,增加其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在装饰工艺中,需要根据陶瓷制品的特点和设计要求来选择合适的装饰方式和材料,以确保装饰效果和质量。

综上所述,陶瓷制作的原理涉及到多个环节和技术,其中原料选择、成型工艺、烧制工艺和装饰工艺是最为关键的。

只有在这些环节中严格控制和精心操作,才能制作出质量优良、造型美观的陶瓷制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陶瓷制作的原理和技术要点,为陶瓷制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陶瓷工艺原理

陶瓷工艺原理
周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陶制品开始用 于建筑,砖瓦成为建筑的重要材料,烧成温度可达 1200℃左右。
陶瓷的起源
秦代(公元前221-206年)陶制品的工艺达到很高 境界-兵马陶俑。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可以大量生产釉陶。 大规模生产普及,有秦砖汉瓦之说。
过渡时期:汉代之后,需着烧成温度升高,釉陶逐 渐发展成瓷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现瓷器的 国家。(三国、魏、晋或更早的汉代),李家治认 为在东汉(公元1~2世纪)已出现瓷器,吸水率0.5 %以下的瓷片已找到。
河北武安磁山约7300年。 烧成温度800-900℃: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约7000年,
河姆渡文化。 烧成温度1000℃左右:3500年前,山东安城龙山发现
黑陶,厚度仅1mm,人称蛋壳陶,龙山文化、黑陶文化。 陶瓷已成为文化的载体而保存流传下来。
陶瓷的起源
进入有文字的殷商时代,河南安阳发现距今约3000 年的商代刻纹白陶,1180℃左右烧成,并且有釉层出 现,是我国陶器史上的一次飞跃。釉的出现说明知 道使用熔剂型矿物,为陶向瓷过渡创造了条件。

“瓷”这字开始出现于魏晋(公元3~5世纪),可以 认为在此之前在中国已经出现了瓷,比西方早11~13
饮食有关,为了保存食物,需要一些容器,可能先 以土制作土器。
公 元 前
3000 1000 冯端 师昌绪 刘治国《材料科学导论》
陶瓷的起源
陶器是由于用粘土涂在编制或者木制的容器上而出 现的(恩格斯)。竹木涂上粘土后能耐火。 粘在脚上的粘土被火烧后变硬,变结实?
总之陶器的发0年以前就有,即在 新石器时期的早期已经出现,是人类最早的手工制 品.
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英德、江西万年、湖南道县、 江苏溧水、浙江浦江、广西桂林都出土了距今10000 年左右的陶器。(740-840℃烧成)

陶瓷工艺原理

陶瓷工艺原理

陶瓷工艺原理陶瓷是一门古老的工艺,其制作原理和技巧源远流长。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陶瓷工艺的原理,包括材料的选择、成型、干燥、烧成和装饰等方面。

一、材料选陶瓷材料的选择是制作陶瓷的首要步骤。

不同的陶瓷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如耐高温、耐磨、耐腐蚀等。

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所需制品的用途、使用环境以及成本等因素。

常用的陶瓷材料包括粘土、高岭土、石英、长石等。

二、成型成型是陶瓷制作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成型,将陶瓷原料制成所需形状的坯体。

根据不同的成型方法,可以分为可塑成型、注浆成型和压制成型等。

可塑成型是将粘土加水混合,制成泥条,然后逐渐叠加成坯体。

注浆成型是将泥浆注入石膏模具中,等泥浆干燥后形成坯体。

压制成型是将粘土加压,制成坯体。

三、干燥干燥是陶瓷制作的重要步骤之一。

在干燥过程中,坯体中的水分逐渐蒸发,体积缩小,质地逐渐变硬。

干燥的方式可以是自然干燥或人工干燥。

自然干燥是将坯体放在空气中自然干燥,而人工干燥则是使用干燥机进行干燥。

四、烧成烧成是陶瓷制作的最后一步。

在烧成过程中,将干燥后的坯体放入窑炉中,在高温下进行烧制。

在烧制过程中,陶瓷材料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如晶型转变、氧化还原反应等。

这些变化使得陶瓷材料变得更加致密、坚硬和稳定。

同时,在烧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烧成曲线,包括升温速度、最高温度、保温时间等参数,以保证陶瓷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五、装饰装饰是陶瓷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装饰可以增加陶瓷制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常用的装饰方法包括釉上彩绘、釉下彩绘、色釉装饰、雕刻等。

其中釉上彩绘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装饰方法,它是将颜色釉料涂在已经烧成的陶瓷制品表面,进行二次烧成,形成各种色彩斑斓的图案和花纹。

此外,釉下彩装饰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装饰方法,它是将不同颜色的釉料涂在尚未烧制的陶瓷坯体上,经过一次烧成后呈现出各种色彩斑斓的图案和花纹。

六、总结陶瓷工艺是一门古老而精美的艺术,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瓷工艺原理》学习指南

《陶瓷工艺原理》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一、课程基本情况、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总学时:64学时。

其中,课堂教学:57学时,实验教学:7学时。

先修课:《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陶瓷工艺原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材料方向本科生的必修课,其它专业方向的限定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讲述陶瓷原料、粉体的制备与合成、坯体和釉的配料计算、陶瓷坯体的成型及干燥、陶瓷材料的烧结、陶瓷的加工及改性等。

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陶瓷生产中共同性的工艺过程及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掌握工艺因素对陶瓷产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和基本的实验技能,能够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分析陶瓷生产中的问题和提出改进生产的方案,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重视“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学体系及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理论基础的实践性应用能力,既重视学生“应知应会”的陶瓷材料的设计、制备工艺、测试表征与应用的基础理论,又强调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训练和设计能力培养,倡导学生创业能力的训练。

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陶瓷主要原料的性能、用途,掌握部分新型陶瓷原料的性能、用途,对其它原料的性能和用途有所了解。

2.熟练掌握陶瓷制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一些新型的工艺技术。

3.掌握陶瓷制品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和产品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正确理解工艺因素对陶瓷制品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掌握陶瓷生产的基本实验方法,并能对陶瓷制品的性能进行分析。

二、教材及多媒体课件说明1教材:《陶瓷工艺学》,张锐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本教材内容精炼、结构合理、理论性强。

由于计划学时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对教材所有内容一一进行详细讲解。

因此,学生应该抓住每章节的重点、难点,搞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并注意寻找同类问题间的内存规律。

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将问题由“繁”变“易”,将课本由“厚”读“薄”。

2多媒体课件:陶瓷工艺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本校材料基础学科组集体创作的,它综合了图、文、声、像、二维图形、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经科学、合理的重组、整合、加工,构筑了一种虚拟实际场景的教学氛围。

陶瓷的生产工艺原理与加工技术

陶瓷的生产工艺原理与加工技术

陶瓷的生产工艺原理与加工技术陶瓷是一种使用矿物质和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工艺品和装饰品,具有耐磨、耐化学性能和高温稳定性。

它的生产工艺原理和加工技术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成型、干燥、烧结和表面处理等环节。

首先,原料准备是制作陶瓷的首要步骤。

陶瓷的原料通常包括黏土、瓷石和助熔剂等。

黏土是主要成分,提供了陶瓷的粘结性和可塑性。

瓷石是陶瓷的骨料,提供了陶瓷的强度和稳定性。

助熔剂用于降低烧结温度和增加陶瓷的致密性。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粉碎、混合均匀等处理,以获得质量稳定、颗粒均匀的陶瓷原料。

其次,成型是陶瓷加工的关键步骤。

成型方式有多种,包括手工造型、注塑成型、压力成型等。

手工造型是传统的方式,需要高度的技巧和经验。

注塑成型是一种现代化的方式,将糊状原料注入模具中,通过挤压得到所需形状。

压力成型是利用机械力量对原料施加压力,使其变形成所需形状。

成型后的陶瓷需要进行形态修整和表面处理,以确保其外观和质量的一致性。

然后,成型后的陶瓷制品需要经过干燥。

干燥的目的是去除陶瓷中的水分,防止在烧结过程中发生开裂和爆炸。

干燥的方式有自然干燥和强制干燥两种。

自然干燥是将陶瓷制品放置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利用自然的空气和温度,使水分逐渐蒸发。

强制干燥是利用热风或微波等方式,加速水分的挥发,缩短干燥时间。

接下来是烧结过程。

烧结是指将干燥后的陶瓷制品进行高温加热,使其颗粒间发生化学反应和晶粒生长,从而形成致密的陶瓷体。

烧结温度和时间的选择对于陶瓷的性能和质量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烧结温度越高,陶瓷的致密性和强度越高,烧结时间越长,陶瓷的晶粒尺寸越大。

最后是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是为了改善陶瓷制品的外观和性能,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上釉、装饰、烧绘等。

上釉是在陶瓷制品表面涂覆一层液体玻璃,经过高温烧结,形成光滑、耐磨的表面。

装饰是利用绘画、雕刻等方式,在陶瓷表面进行艺术处理,增加其艺术价值和装饰效果。

烧绘是在陶瓷制品上施加特殊的颜料,经过烧结使其与基材相融合,形成持久的图案和花纹。

陶瓷制作原理

陶瓷制作原理

陶瓷制作原理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工艺品,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良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陶瓷制作原理是指制作陶瓷制品的基本原理和工艺过程,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陶瓷制作的原理和相关知识。

首先,陶瓷制作的原料主要包括粘土、瓷石、瓷土、釉料等。

其中,粘土是陶瓷制作的主要原料之一,它是一种含有黏土矿物质的细粒土壤,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可塑性,适合用于制作陶器。

瓷石和瓷土是制作瓷器的主要原料,它们具有高温烧结后不变形、不变色的特点,可以制作出坚硬、通体均匀的瓷器。

釉料是用于给陶瓷制品表面涂覆一层坚硬、透明的釉面,以增加光泽度和美观度。

其次,陶瓷制作的工艺过程主要包括制胎、装饰、烧制和釉烧等环节。

制胎是指将原料制作成所需形状的坯体,通常采用手工捏制、轮盘成型或模压成型等方法。

装饰是指在坯体表面进行彩绘、雕刻或贴花等装饰工艺,以增加陶瓷制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烧制是指将装饰完成的坯体放入窑中进行高温烧结,使其成为坚硬的陶瓷制品。

釉烧是指在烧制完成后,再次将陶瓷制品进行釉料涂覆和高温烧制,使其表面形成坚硬、透明的釉面。

最后,陶瓷制作的原理主要是依靠粘土和瓷石等原料在高温条件下烧结形成的化学变化。

在高温下,粘土和瓷石中的矿物质会发生熔融和结晶,使其成为坚硬、耐磨的陶瓷材料。

而釉料的涂覆和烧制则是为了增加陶瓷制品的表面硬度和光泽度,提高其使用寿命和观赏性。

在陶瓷制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原料配比、制胎工艺、装饰技术和烧制温度等参数,以确保陶瓷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同时,还需要注重创新和设计,不断提高陶瓷制品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和美观需求。

总之,陶瓷制作原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精细的工艺过程,它融合了化学、物理、工程和艺术等多种学科知识,是人类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陶瓷制作的原理和技术,为推动陶瓷工艺的发展和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陶瓷烧结原理

陶瓷烧结原理

陶瓷烧结原理陶瓷烧结是指将陶瓷粉末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烧结,使其颗粒之间发生结合,形成致密的块状材料的过程。

烧结是陶瓷工艺中的重要环节,其原理和过程对最终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烧结原理、影响因素和应用范围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烧结原理。

陶瓷烧结的原理是在一定温度下,陶瓷粉末颗粒之间发生表面扩散和颗粒间扩散,使颗粒之间结合成块状材料。

在烧结过程中,首先是颗粒间扩散,即颗粒表面的原子或分子向颗粒内部扩散,使颗粒之间产生结合力。

随着温度的升高,颗粒表面扩散加剧,颗粒间的结合力增强,最终形成致密的块状材料。

二、影响因素。

1. 温度,烧结温度是影响烧结效果的关键因素,过低的温度会导致颗粒间扩散不足,无法形成致密材料;过高的温度则可能导致材料烧结过度,出现变形或开裂的情况。

2. 时间,烧结时间也是影响烧结效果的重要因素,过短的时间会导致烧结不完全,材料性能不达标;过长的时间则可能造成能耗浪费和生产效率低下。

3. 压力,在烧结过程中施加一定的压力可以促进颗粒间的结合,提高烧结效率和材料密度。

4. 添加剂,适量的添加剂可以改善陶瓷粉末的流动性和烧结性能,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

三、应用范围。

陶瓷烧结广泛应用于陶瓷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如陶瓷砖、陶瓷器皿、陶瓷瓷砖等。

通过烧结工艺,可以使陶瓷制品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总结,陶瓷烧结是一项重要的陶瓷加工工艺,其原理是在一定温度下实现颗粒间的结合,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时间、压力和添加剂等,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生产各种陶瓷制品。

掌握烧结原理和技术,对于提高陶瓷制品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陶瓷工艺原理的研究与创新

陶瓷工艺原理的研究与创新

陶瓷工艺原理的研究与创新陶瓷工艺原理是指在陶瓷制造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工艺技术和工艺方法。

这些原理是通过对陶瓷材料性能、结构与性能关系、工艺参数等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总结而得出的。

同时,陶瓷工艺原理的研究与创新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陶瓷制品不断提升的需求,推动陶瓷工艺的进步和发展。

陶瓷工艺原理的研究与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陶瓷材料的性能与结构关系。

不同种类的陶瓷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其结构也有所不同。

研究不同陶瓷材料的性能与结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陶瓷材料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为工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对于瓷器来说,了解其结晶相和气孔结构对于控制其强度和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陶瓷制造工艺参数的优化。

陶瓷制造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如原料成分、成型方法、烧结温度等,对于最终制品的质量和性能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工艺参数的变化对制品性能的影响,可以找到最佳的工艺参数组合,从而提高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例如,通过控制原料饲料比例、烧结温度和时间等工艺参数,可以实现陶瓷制品硬度、强度等性能的优化。

再次,开发新的陶瓷工艺方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陶瓷制造工艺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陶瓷制品的要求。

因此,开发新的陶瓷工艺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例如,近年来,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陶瓷制造逐渐成为热点研究方向。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实现复杂结构的陶瓷制品的快速制造,还可以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对陶瓷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陶瓷工艺原理的研究与创新还需要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

陶瓷工艺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到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

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可以为陶瓷工艺原理的研究与创新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例如,将纳米技术应用到陶瓷工艺中,可以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陶瓷材料,并且可以实现材料结构和性能的精细调控。

总之,陶瓷工艺原理的研究与创新对于推动陶瓷工艺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陶瓷材料的性能与结构关系、优化工艺参数、开发新的工艺方法以及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可以不断提高陶瓷制品的质量和性能,满足人们对陶瓷制品不断升级的需求,为陶瓷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陶瓷注塑成型工艺介绍

陶瓷注塑成型工艺介绍

陶瓷注塑成型工艺介绍引言:陶瓷注塑成型工艺是一种常用于制造复杂形状陶瓷制品的方法。

它结合了注塑成型和陶瓷材料的特性,能够生产出高精度、高强度的陶瓷制品。

本文将介绍陶瓷注塑成型的原理、工艺流程以及应用领域。

一、原理:陶瓷注塑成型是将陶瓷粉末与有机物质(如聚乙烯醇)混合,形成可塑性较好的糊状物料。

然后,将糊状物料注入注塑机的料斗中,通过高温高压的作用,使其在模具中形成所需的形状。

最后,通过烧结过程,将有机物质燃尽,使陶瓷粉末结合成致密的陶瓷制品。

二、工艺流程:1. 原料准备:选择适合的陶瓷粉末和有机物质,并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2. 糊化:将混合后的原料与适量的水混合,形成糊状物料。

3. 注塑成型:将糊状物料注入注塑机的料斗中,通过高温高压的作用,使其在模具中形成所需的形状。

4. 烧结:将注塑成型后的陶瓷制品放入烧结炉中,进行高温烧结,使陶瓷粉末结合成致密的陶瓷制品。

5. 表面处理:根据需要,对陶瓷制品进行抛光、喷涂等表面处理工艺。

三、应用领域:陶瓷注塑成型工艺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 电子器件:陶瓷注塑成型可以制造出高精度、高绝缘性能的电子器件,如陶瓷基板、陶瓷封装等。

2. 汽车工业:陶瓷注塑成型可以制造出高强度、高耐磨性的汽车零部件,如陶瓷刹车片、陶瓷活塞环等。

3. 医疗器械:陶瓷注塑成型可以制造出生物相容性好、耐腐蚀性能强的医疗器械,如人工关节、牙科种植体等。

4. 能源领域:陶瓷注塑成型可以制造出高温、耐腐蚀的能源设备,如陶瓷燃烧器、陶瓷热交换器等。

结论:陶瓷注塑成型工艺是一种重要的陶瓷制造方法,它能够满足复杂形状、高精度、高强度的陶瓷制品需求。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陶瓷注塑成型工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陶瓷注塑成型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突破。

陶瓷挤出成型工艺

陶瓷挤出成型工艺

陶瓷挤出成型工艺陶瓷挤出成型工艺是一种常用的陶瓷制造工艺,通过挤压陶瓷材料使其成型,广泛应用于陶瓷制品的生产中。

本文将介绍陶瓷挤出成型工艺的原理、优势以及应用领域。

一、原理介绍陶瓷挤出成型工艺是将陶瓷粉末与一定比例的添加剂混合均匀,形成可挤出的糊状物料。

糊状物料通过挤出机的螺杆挤压,经过模具挤出成型,形成所需的陶瓷制品。

整个过程中,需要控制挤出速度、挤出压力以及模具的温度等参数,以保证成品的质量。

二、工艺优势1.高效节能:陶瓷挤出成型工艺通过挤压形成制品,相比传统的手工成型或模压成型,减少了能源的消耗,提高了生产效率。

2.形状复杂度高:由于挤出成型的特点,可以制造出各种形状复杂的陶瓷制品,如管道、花瓶、复杂结构的陶瓷零件等。

3.材料利用率高:挤出成型不仅可以利用普通陶瓷粉末,还可以利用陶瓷废料进行再利用,降低了资源浪费。

4.产品质量稳定:通过挤出成型工艺,可以控制成型过程中的温度、压力等参数,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

三、应用领域1.建筑陶瓷:陶瓷挤出成型工艺可以制造出各种形状的建筑陶瓷制品,如瓷砖、瓷片等,用于室内装饰、外墙装饰等领域。

2.陶瓷管道:挤出成型可以制造出各种规格的陶瓷管道,用于化工、电力、石油等工业领域。

3.陶瓷零件:挤出成型工艺可以制造出各种复杂结构的陶瓷零件,广泛应用于电子、机械等领域。

总结:陶瓷挤出成型工艺是一种高效、灵活、环保的陶瓷制造工艺。

它通过挤压陶瓷材料使其成型,制造出各种形状复杂的陶瓷制品。

该工艺具有高效节能、形状复杂度高、材料利用率高、产品质量稳定等优势,并广泛应用于建筑陶瓷、陶瓷管道、陶瓷零件等领域。

通过陶瓷挤出成型工艺的应用,可以满足不同领域对陶瓷制品的需求,推动陶瓷工业的发展。

陶瓷的生产工艺原理与加工技术

陶瓷的生产工艺原理与加工技术

陶瓷的生产工艺原理与加工技术引言陶瓷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建筑业、电子工业和医疗领域等各个行业。

陶瓷材料的生产工艺原理和加工技术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陶瓷的生产工艺原理和加工技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陶瓷材料的制作过程和相关知识。

陶瓷的生产工艺原理高温烧结原理陶瓷是通过高温烧结来制造的,烧结是指将陶瓷粉体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加热,使其颗粒之间发生结合,形成致密的材料结构。

高温烧结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粒子结合原理:在高温下,陶瓷粉体中的颗粒发生熔融、扩散和结晶过程,颗粒之间的结合力增强,形成坚固的烧结体。

2.液相烧结原理:一些陶瓷粉体具有液相烧结性能,即在高温下形成液相,促进颗粒结合。

3.固相烧结原理:某些陶瓷粉体的烧结是通过固相反应实现的,固相在颗粒间发生反应,形成高密度的陶瓷材料。

烧结工艺陶瓷的烧结工艺包括原料制备、成型、烧结和后处理等环节。

1.原料制备:陶瓷的制作原料包括陶瓷粉体、添加剂和溶液等。

原料的选择和配比对于陶瓷的性能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2.成型:陶瓷的成型方式主要有压制、注塑、挤出和注浆等。

成型是将陶瓷粉体制成所需形状的过程,为后续的烧结做好准备。

3.烧结:烧结是将成型后的陶瓷制品放入高温炉中进行加热,使其发生烧结反应。

烧结的参数包括温度、时间和气氛等,对于陶瓷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4.后处理:陶瓷的后处理包括抛光、涂层、包装等环节,使陶瓷产品更加美观和实用。

陶瓷材料分类陶瓷材料可以按照它们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进行分类。

1.按化学成分分类:陶瓷材料可分为氧化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和复合陶瓷等。

其中,氧化物陶瓷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物,如氧化铝、氧化硅等;非氧化物陶瓷的主要成分是非氧化物,如碳化硅、氮化硅等。

2.按物理性质分类:陶瓷材料可分为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和生物陶瓷等。

其中,结构陶瓷主要用于承受机械应力的部件,如陶瓷刀具、陶瓷瓶等;功能陶瓷主要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陶瓷陶瓷磁体、陶瓷电容器等;生物陶瓷主要用于医疗领域,如人工关节、牙科陶瓷等。

陶瓷的原理

陶瓷的原理

陶瓷的原理
陶瓷是一种非金属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和热学性能。

它由氧化物、非氧化物和其他材料配制而成,经过高温烧结而成型。

陶瓷的制备原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原料准备:陶瓷的原料主要包括粘土、矿石、研磨剂等。

这些原料经过破碎、研磨、筛分等工艺处理,达到一定的颗粒大小和分布。

2. 混合配料:将各种原料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以确保最终产品的化学成分符合要求。

混合时一般会添加一些稳定剂、助燃剂等,以提高陶瓷的致密性和烧结性能。

3. 成型加工:将混合好的陶瓷原料进行成型。

常见的成型方法有挤压成型、注塑成型、挤出成型等。

通过压力或其他外力,使原料在模具中形成所需的形状。

4. 烧结过程:成型后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高温烧结。

烧结是通过提高温度,使陶瓷颗粒发生结晶和熔融,从而增加颗粒之间的结合力。

烧结温度一般在材料的熔点以下,以确保制品不发生形状变化。

5. 表面处理:烧结后的陶瓷制品表面一般会存在一些毛刺、瑕疵等缺陷。

通过研磨、抛光等方法,对制品表面进行修整,提高其质量和光洁度。

总的来说,陶瓷的制备原理是通过原料准备、混合配料、成型
加工、烧结过程和表面处理等工艺步骤,将各种原料加工成所需的陶瓷制品。

这些工艺步骤都有助于提高陶瓷制品的性能和品质。

陶瓷如何做到光滑的原理

陶瓷如何做到光滑的原理

陶瓷如何做到光滑的原理
陶瓷表面的光滑是通过多个因素共同作用而实现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理:
1. 粒子尺寸和形状:陶瓷材料通常由微小的颗粒组成。

如果这些颗粒的尺寸和形状均匀一致,那么在烧结或烧结过程中,它们会更紧密地排列在一起,从而形成更平滑的表面。

2. 烧结过程:烧结是制造陶瓷的一种常见方法。

在烧结过程中,陶瓷材料被加热到高温,使颗粒之间发生结合。

这种结合可以填补颗粒之间的空隙,从而减少表面的凹凸不平。

3. 磨削和抛光:在制造陶瓷制品时,常常会使用磨削和抛光等工艺来进一步改善表面的光滑度。

磨削可以去除表面的不平整部分,而抛光则可以使表面更加光滑。

4. 表面涂层:有时候,为了增加陶瓷表面的光滑度,可以在其表面涂上一层特殊的涂层。

这种涂层可以填补微小的孔隙和凹陷,从而使表面更加平滑。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陶瓷材料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制造方法和工艺来实现光滑的表面。

此外,制造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如材料的纯度、温度和压力等,也会对最终的表面光滑度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光 M1 M3
M2
工件 刀具
10
0
M4
18
0
激光加工原理示意图
2013-7-19
河南省精品课程——陶瓷工艺原理
6.2.4 超声波加工(ultrasonic machining)
超声波磨削加工是利用工具端面作超声频振动,通过 磨料悬浮液加工硬脆材料的一种加工方法。加工原理如图 所示。
超声波发生器
特点: (1)适合加工各种硬脆材料,特别是不 导电的非金属材料 (2)加工设备结果简单,操作、维修方便 (3)可以得到高质量的表面,而且可以 加工薄壁、窄缝零件 超声波加工机理
压力 磨粒 研磨液
压力 磨粒
工件
工件研具 (a)源自研具 (b)研磨加工示意图
2013-7-19
河南省精品课程——陶瓷工艺原理
②研磨过程材料剥离的机理主要是以滚碾破碎为主。磨粒越粗,材料剥离率越大, 研磨效率越高,但表面粗糙度增大;磨粒硬度越高,研磨效率越高,但却容易使球 面出现机械损伤,导致表面粗糙度相对较低。 ③研磨工程陶瓷用的磨料一般采用B4C和金刚石粉,磨料粒度范围为250~600目,冷 却液可选用煤油或机油。但对于较大尺寸的制品,不适合采用端面研磨机加工,通常 采用研磨砂布进行加工。
(4)工具电极与工件被加工表面之间要始终保持一定的放电间隙 绝缘陶瓷的电火花放电加工原理示意图和高速电火花穿孔机原理示意图如下 高压工作液 图所示
管电极
导电器
工作元件
电火花加工示意图
2013-7-19
高速电火花穿孔机原理示意图
河南省精品课程——陶瓷工艺原理
6.2.2 电子束加工
电子束加工(electron beam machining)是在真空的条件下,利用聚焦后能量 密度极高(106~109W/cm2)的电子束,以极高的速度冲击到工件表面极小的面 积上,在极短的时间(几分之一微秒)内,其能量的大部分转变为热能,使被冲 击的大部分的工件材料达到数千度以上的高温,从而引起材料的局部融化或气化。 下图为电子束加工工作原理示意图。 特点: ①工件变形小、效率高、清洁 ②制电子束能量密度的大小与 能量注入时间,达到热处理, 焊接,打孔,切割等加工目的 ③光刻加工
2013-7-19
河南省精品课程——陶瓷工艺原理
二、陶瓷的抛光(polishing)
①抛光是使用微细磨粒弹塑性的抛光机对工件表面进行摩擦使工件表面产生 塑性流动,生成细微的切屑,材料的剥离基本上是在弹性的范围内进行。 ②抛光的方法:一般的抛光使用软质、富于弹性或粘弹性的材料和微粉磨料。 ③抛光加工的用途:它是制备许多精密零件如硅芯片、集成电路基板、精密 机电零件等的重要工艺。 ④抛光时在加工面上产生的凹凸,或加工变质层极薄,所以尺寸形状精度和 表面粗糙度比研磨高。
6.1.1 陶瓷的切削加工(cutting)
一、陶瓷材料的切削加工特点
(1)陶瓷材料具有很高的硬度、耐磨性,对于一般工程陶 瓷的切削,只有超
硬 刀具材料才能够胜任 (2)陶瓷材料是典型的硬脆材料
(3)陶瓷材料的切削特性由于材料种类、制备工艺 二、陶瓷材料的切削加工
(1)选择切削性能优良的新型切削刀具 (2)选择合适的刀具几何参数 (3)切削用量的选择 (4)设计的专用夹具、缓冲震动、施冷却润滑
l1
l2
l3
l4
釉料受热变化的行为
2013-7-19 河南省精品课程——陶瓷工艺原理
二、釉的高温粘度(viscosity)
(1)釉的高温粘度对釉面质量的影响:如果粘度过小,引起堆釉、
流釉或干釉等缺陷并易使装饰纹样模糊或消失;如果粘度过大,会使釉 面出现桔釉或光泽度差等缺陷。 (2)影响釉高温粘度的主要因素:①配方中助熔剂种类及含量;② 烧成温度 (3)釉的高温粘度测定:首先用5g釉粉加工成圆球或小圆柱体,然 后将该釉粉试样置于以45度角放置的瓷质粘度测定板的圆槽中,试样在 高温炉中升温至成熟温度,然后冷却并取出试样测定其在流动槽中的流 动长度L,它即代表着釉的粘度大小。
磨削 珩磨 固结磨料加工 超精加工 纱布砂纸加工 磨料加工 机械 悬浮磨料加工 抛光 滚筒抛光 刀具加工 蚀刻 化学研磨 化学抛光 光刻 电解研磨 电解抛光 电火花加工 电子束加工 离子束加工 等离子体加工 激光加工 切削加工 切割 研磨 超声波加工
化学
光化学 电化学
电学
光学
2013-7-19
河南省精品课程——陶瓷工艺原理
2013-7-19
河南省精品课程——陶瓷工艺原理
第二节 陶瓷的特种加工技术
6.2.1 电火花加工 电火花加工的原理是基于工件和工具(正、负电极)之间脉冲性火花放电时 的电腐蚀现象来蚀除(corrosion removing)多余的金属,以达到对零件的尺寸、 形状以及表面质量预定的加工要求。下图为放电加工示意图
2013-7-19
河南省精品课程——陶瓷工艺原理
四、釉的力学性能 (1)釉层的强度:釉面机械强度与釉、坯之间的应力分布有很大关系。 (2)釉的弹性:
釉的弹性对釉面质量的影响:如果釉的弹性很小,有裂纹产生;
釉的弹性大可以缓解机械外应力的破坏作用。 釉的组成对弹性的影响:配方中引入离子半径较大、电荷较低的 金属氧化物(如Na2O、K2O等)可使弹性模量减少,而弹性值 增大;反之,引入离子半径小、极化能力强的金属化合物(BeO、 MgO、Li2O等)则使弹性提高釉的弹性模量,使釉的弹性减小。 (3)釉面硬度:
透明釉、乳浊釉、画釉、结晶釉、纹理釉、无光釉、腊光釉、
荧光釉、香味釉、金属光泽釉、彩虹釉、抗菌釉、自洁釉等。 (5)按釉的用途划分: 装饰釉、电瓷釉、化学瓷釉、面釉、底釉、钧釉等。
2013-7-19 河南省精品课程——陶瓷工艺原理
6.3.2 釉的特点和性质
一、釉的熔融性能 (1)釉的熔融温度范围 ①定义:我们把釉随着温度的升高,从开始出现液相的始熔温度到完全成为液相的 流淌温度之间的温度区域范围称为釉的熔融温度范围。 ②釉的始熔温度和流淌温度的测定: 釉的熔融性质通常用高温显微镜测定。首先,将待测釉料制作成高度和直径均为 3mm的圆柱体,并置于高温电炉中加热升温,升温速度为8~10℃/mm,对釉料受热 变化的行为照相记录,如下图。
工作台 栅极 阳极 电子束 工作室 电磁透镜 偏转线圈 排气系统 灯丝 电源
电子束加工工作原理示意图
2013-7-19 河南省精品课程——陶瓷工艺原理
6.2.3 激光加工(laser machining)
① 原理:激光加工是利用能量密度极高的激光束 照射到被加工陶瓷工件表面上,工件局部表面吸收 激光能量,使自身温度上升,从而能够改变工件表 面的结构和性能,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材料在高温、熔融、汽化和冲击波的作用下被 蚀除,从而进行打孔、画线、切割以及表面处理等 加工。 ② 特点: (1)加工速度快、无噪声,能实现各种复杂面型 的高精度的加工目的。 (2)可以进行微区加工,也可以进行选择性加工 (3)因此其热影响区很小 (4)大气中进行,便于大工件加工 (5)数控机床机器人连接起来构成各种加工系统。 (6)难保证重复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设备复杂昂 贵,加工成本高。
磨料液
换能器 聚能器 变幅杆 工具 工件
2013-7-19
河南省精品课程——陶瓷工艺原理
第三节 施釉
陶瓷的施釉是指通过高温的方式,在陶瓷体表面上附着一层玻璃态层物质。 施釉的目的在于改善坯体的表面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同时增加产品的美感,提
高产品的使用性能。
6.3.1釉的作用与分类
一、釉的作用 (1)釉能够提高瓷体的表面光洁度。 (2)釉可提高瓷件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 (3)提高瓷件的电性能,如压电、介电和绝缘性能。
(4)改善瓷体的化学性能。
(5)使瓷件与金属之间形成牢固的结合。 (6)釉可以增加瓷器的美感,艺术釉还能够增加陶瓷制品的艺术附加
值,提高其艺术欣赏价值。
2013-7-19 河南省精品课程——陶瓷工艺原理
二、釉的分类 (1)按釉中主要助熔物划分: 如铅釉、石灰釉、长石釉等。 (2)按釉的制备方法划分:
磨粒 工件 金属材料 工件 陶瓷材料
磨粒
裂纹
旋转方向
磨粒
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的磨削机理
2013-7-19
河南省精品课程——陶瓷工艺原理
二、磨削加工设备 ① 砂轮(grinding wheel)和磨料(abrasives)的选择
② 磨削工艺及条件的选择
a砂轮磨削速度 b工件给进速度(feeding speed)
②影响因素: 釉面光泽度与釉面的折射率、烧成制度有关。反射率R提高,则光泽度越大;
在釉中增加高折射率的金属氧化物,如PbO、ZnO有利于使折射率增大,同
时可以提高釉面的密度,从另一方面来提高釉面的光泽度。
2013-7-19
河南省精品课程——陶瓷工艺原理
6.3.3 施釉工艺
一、基本施釉方法 (1)浸釉法:即将产品用手工全部浸入釉料中,使之附着一层釉浆 (2)喷釉法:喷釉法是利用压缩空气将釉浆喷成雾状,使粘附于坯体上 (3)浇釉法:将釉浆浇到坯体上以形成釉层 (4)刷釉法:用于在同一坯体上施几种不同釉料
2013-7-19
河南省精品课程——陶瓷工艺原理
三、釉的膨胀系数及坯釉膨胀系数的适应性 (1)坯釉膨胀系数互不适应时的两种表现: 当α釉>α坯时:冷却时釉层会受到坯体所给予的拉伸应力作用,即在釉层中 产生张应力。当此张应力超过釉层的抗张应力极限时,釉层被拉断形成釉裂。 当α釉<α坯时:冷却时坯层收缩大于釉层,使釉层受到压应力作用,当此压 应力超过一定极限时即发生釉层的剥落现象,即剥釉。 (2)膨胀系数的选择确定:对于有釉面的陶瓷制品,一般希望釉的膨胀系数 比坯体的略小(两者差值为1.0×10-6/℃左右较佳)。
影响釉硬度的因素:釉的组成,在釉层中适当增加Al2O3、B2O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