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至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语文《客至》教案设计

语文《客至》教案设计

语文《客至》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客至》全诗;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学生能够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实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尊师重道,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阐述《客至》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2 诗文朗读与翻译: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客至》,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对诗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2.3 诗文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等;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设问等;阐述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客至》诗文的背诵与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诗中生僻词语的解释;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诗歌创作实践的引导。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分析、实践等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图片等辅助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角色扮演等活动。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朗读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在诗歌分析、创意写作等环节的成果。

5.2 终结性评价:期末进行《客至》诗文默写和理解测试;组织学生提交诗歌创作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六章: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6.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诗文背景,朗读与翻译;第二课时: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第三课时:讲解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第四课时:诗歌创作实践与分享。

《客至》课堂教学实录

《客至》课堂教学实录

《客至》课堂教学实录
在《客至》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

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前,我通过教学设计,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客至》诗句进行问答,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解释诗意等方式了解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接下来,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同学们分成小组,互相讨论《客至》诗中的相关问题,并在一定时间内收集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互动的机会,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然后,我通过展示诗歌视频、配图和音乐,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情境中,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客至》的诗意。

我还鼓励学生提起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他们对诗歌产生更深的共鸣。

在讲解诗歌的时候,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也会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细微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在课堂的总结和复习环节,我会选择一些重要的诗句进行回顾,并提醒学生关键的观点和解释,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交流中提高了对《客至》的认识和理解,也增加了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而我作为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且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客至》优质课教案共3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客至》优质课教案共3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客至》优质课教案共3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客至》优质课教案1近年来,随着大学入学考试政策的变化,统编版高中语文也随之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更新。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将语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选修课程。

在这些选修课中,客至作为必修下册的一份选材,备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本篇文章就是针对客至这个选材,分享一份优秀的课堂教案。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客至这个选材的一些基本情况。

它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写的一首长诗,全诗共有三十四句,主要讲述了一个客人到访诗人家中的情景,通过客人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人民的苦难。

整首诗通篇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和人文关怀,是杜甫诗歌中的一首代表作品。

那么,在教授这个选材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设计出一堂优秀的课堂呢?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第一,要重视情感教育。

客至这个选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如对于友谊的珍视、对于世态炎凉的感叹、对于人生志向的思考等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情感因素,并启发学生自身的情感经验。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情感导向的课前小活动,如让学生讲述自己最感动的事情,或者写一封给好朋友的信等等,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情感化学习状态。

第二,要重视文化背景。

客至这个选材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背景和文化符号。

其中包含了当时社会的众多问题,例如陋巷贫穷的人民、腐败无能的官员、离散无依的士人等等。

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应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来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相关的课堂讨论。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在组内分别分析选材中所体现的社会问题,并分别从历史、社会、人性等背景来进行讨论。

第三,要重视多元文本。

客至这个选材本身就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教师应该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掘更多的多元文本,比如画册、音乐、电影、广告、微博等等。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选择一些与选材相关的多元文本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从多元角度进行综合性学习和思考。

《客至》课堂教学实录

《客至》课堂教学实录

《客至》课堂教学实录《客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该诗通过描写来自不同地方的客人们,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多元化和动荡不安。

本文将介绍该诗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实录,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反思等内容。

一、教学目标1.了解《客至》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理解诗中描绘的多元化社会现象;3.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艺术特点;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加深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

二、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1.1 分析课文结构,把握重点《客至》是一首五律长诗,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描绘了一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客人,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动荡不安。

1.2 熟读课文,提前提出问题了解课文内容之前,先要先熟读此诗,然后给出问题,邀请学生讨论:(1)了解此诗作者。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数都反映了社会中的种种不公,所以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社会荒诞派”代表诗人之一。

(2)诗中描写的四个客人哪些是官员,哪些是普通人?后两位客人反映的是什么现象?(3)诗句中有哪些重要的表现手法?(4)此诗的结尾有何寓意?2.课堂教学2.1 课堂导入教师请学生观看一组图片,如唐代宫殿、市井街头、扬州瘟疫等,启发学生想象唐代社会多元化的景象。

然后,教师用讲解的方式简要介绍杜甫和《客至》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2 正文教学2.2.1. 教师介绍《客至》诗的结构教师介绍诗的五律长诗结构,指出每一段分别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职业和人物类型的代表。

详细阐述每个段落的内容:第1~2节状物句,描写起床、燕调,伸手纳凉,人物更衣。

第3节描绘梳头、脱彩衣,为接待客人做准备。

第4节描绘了四个来客,其中前两位客人属于官方人物,第三位客人是从商的商人,第四位是普通人,反映唐代社会中阶层差距和职业分化。

2.2.2. 学生阅读《客至》并分组讨论教师把全文分成四部分,每组一个部分,让学生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讨论,回答问题:(1)描述客人到达的场景;(2)描写宾主之间的对话;(3)分析诗句表现手法和意境;(4)体会整首诗的艺术价值。

《客至》课堂教学实录

《客至》课堂教学实录

《客至》课堂教学实录《客至》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它充满了对客人的善意和热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待客人的礼仪和态度。

在课堂上教授《客至》这首诗歌,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对待客人的态度和礼仪。

以下是一份关于《客至》课堂教学实录。

一、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客至》的诗歌原文、译文和注释,以及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

2.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活动,如诗歌朗读、诗歌赏析、诗歌主题探讨等。

二、课堂教学过程1. 热身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与“客人”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客人的印象和态度。

2. 导入课题教师出示《客至》的诗歌原文和译文,带领学生朗读诗歌。

然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作者和诗歌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 诗歌赏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的文字,分析诗歌的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关注诗歌中对客人的描绘,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善意和热情。

4. 诗歌主题探讨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诗歌中所描绘的客人形象,引导学生探讨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可以问学生对待客人的态度和礼仪有何看法,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5. 小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一些具体细节,如作者对客人的描述、诗歌中的意象和符号等。

然后,每个小组可以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6. 艺术创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与诗歌有关的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或写作。

学生可以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7. 总结反思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堂课的感受和收获,同时教师也可以做一些总结和反思,强调对待客人的态度和礼仪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关注和照顾身边的客人。

三、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客至》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诗歌赏析、完成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创作活动或进行课外阅读。

这些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客至》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客至》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客至》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杜甫此诗的风格2.了解诗人闲居生活的特点3.理解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关键词分析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闲居生活之美难点1.理解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2.体会诗人客至后的情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古代著名诗人都有自己的诗歌风格,比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杜牧的含蓄绰约等,他们的绝大部分诗歌都表现出这种风格。

那么,有没有他们自己风格之外的作品?试举例说明。

示例: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他也写过婉约词,比如他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客至》是不是也是这种风格呢?【课堂知识点拨】一.题解《客至》是以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诗。

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

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

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

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

“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

“过”,即探望、相访。

相,偏指一方,“我”。

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

这是一首迎客诗。

我国的送别诗俯拾皆是,迎客诗却不多。

全诗语淡情真,朴实感人。

二.作者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客至》课堂教学实录

《客至》课堂教学实录

《客至》课堂教学实录客至,钱钟书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它以客人到来为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待客之道,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价值观和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钱钟书先生通过反复强调“客”的重要性,以及与客人交往的诸多细节,表达了他对待客之道的尊重和推崇。

本文通过对《客至》教学实录的描述,旨在探讨如何将实际教学与文本分析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认知度,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客至》的主要内容和人文思想2.认识中国传统中的待客之道3.探讨文化传承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二、教学方法:1.朗读和理解全文2.对关键词进行解释和讲解3.开展课堂互动探讨三、教学过程:1.知识预备环节通过提问和讨论,学生们了解《客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创作背景,并感受到待客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文本解析环节通过详细的朗读和解释,学生们逐渐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和想法,例如:“客到,是敬之,是信之,是爱之”,“又以至诚待之”。

并鼓励学生们将这些关键词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掌握中国传统的待客之道。

教师引导学生们进行课堂互动,分享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到现代社会中,建立文化自信。

同时,教师也可激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来体验待客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四、教学效果: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得到了提高,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同时,学生们也通过课堂互动,体验了待客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促进了思考和语言交流的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将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承,塑造更加自信和自信的人格。

《客至》课堂教学实录

《客至》课堂教学实录

《客至》课堂教学实录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一首非常优美的古文诗歌《客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一共有七句,每句都用了七个字,共49个字,构思十分精巧,语言优美。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和思想。

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客人到一个人家做客的情景,可以说是唐代以来诗歌创作中的佳作。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舍南舍北皆春水”。

这句话表达的是春天到来了,北方南方的水都开了花,形成了一片新绿色的景象。

这一句话也是白居易的一个创作手法,体现了透过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技巧。

接着是第二句“但见群鸥日日来”,这句话是在描述在这个春天的海岸上,总能看到这些白色的海鸥,它们每天都过来,表现了鸥鸟快乐的生活状态。

第三句话“花径不曾缘客扫”,这里的“花径”指的是庭院中种的花,而“不曾缘客扫”则说明主人是一个慢慢富足的人,但不善于招待客人。

第四句话“蓬门今始为君开”,这句话则告诉我们,今天客人到达这个家,这才开了大门,迎接着这位客人而敞开门户。

第五句话“人面桃花相映红”,这里的“人面桃花”是花园中品种特别的花,形状像人的脸。

“相映红”则表现出主人家和客人气氛的热烈和友好。

第六句话“衣带渐宽终不悔”,在唐代时期,带子能够体现一个人的阶级和财富,这句话则比喻了主人生活富有且腰包宽裕的情景。

最后是第七句话“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的意思是主人每天都在为客人做准备,因此过于忙碌的生活把他自己耗的憔悴不堪。

这七句话可以融为一体,展现了白居易的鲜明写作风格。

它通过对客人到达一家之后的点点滴滴,把一个家庭的情感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不仅写出了主人的热情好客,也工工余美描绘了客人的美好心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妙和唐朝文学的辉煌,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创作手法和创意思维的灵感,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至》教学实录
时间:2006年8月10日上午8:00——8:45
执教:刘建松
班级:上虞丰惠中学高三(1)班
8月9日晚上八点钟左右,正着迷于《武林外传》的小刘忽然接到大学同学金某来的电话,电话那头久违的语音,让小刘呆呆而立,心潮澎湃。

此君先在诸暨一高中从事伟大的教育事业,几年后弃笔从政,由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一族跃为人民的公仆,学习孔繁森任长霞,继续为人民服务。

一听熟悉而陌生的声音,那天晚上小刘顿觉时光倒流,回想起睡在上铺的兄弟,回到了大学的幸福时光:睡懒觉、逃课、喝酒、踢球包含踢人、熬夜下棋以致手脚相角,蓦然回首,十一年,弹指一灰间。

而今本人十指白白(粉笔灰染的),双目苍苍,成就感不多,受挫之情常有,真是岁月流逝,人生如梦,小刘还得继续努力呵。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接到一个电话,不是骚扰电话(小刘有点自作多情),是老师大学同学不远百里,远隔重山打来的,他现在是一名政府官员,忽然想起了大学的幸福时光,那时大碗喝酒,大快吃肉,那些准诗人还在有月亮的晚上吟哦月亮,在有星星而无月亮的晚上赞颂星星。

(学生颇有向往陶醉之意,此时,小刘忘乎所以)假如真的能让时间倒流,我情愿舍弃现在的一切,再见到那些青春的脸庞,重温那难忘的情谊。

如果真的有一天,你的多年未见的好友突然降临到你的面前,可能是空降,(生笑)你能想象当时你的第一反应或表情吗?
生(1):我会对他说,想死我啦?(生笑)
师:这是春晚冯巩的经典开场白,你是冯巩的fans。

(生笑)
生(2):你死到哪里去了,害的我找得好苦啊。

师:这似乎是言情剧中的对白。

最好再加上一句,挨千刀的,短命鬼。

(生笑)这些通俗的词语其实表达了朋友间的无拘无束,不做作,不矫饰,想说就说。

生(3)(唱):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的我难过,……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多成真。

师:你是想唱就唱——
生(笑):唱的响亮。

师:说到朋友,老师想起了孔夫子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
生(集体):不亦乐乎。

师:是啊,人生难得知己,友谊天长地久,公元761年,苍天有眼,文化有幸,漂泊了十几年的诗圣杜甫在友人的资助下,终于在成都浣花溪营建了草堂,流浪的心灵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家,挈妇将雏鬓有丝的诗人,一生“叹息肠内热”的诗人,此刻的心情是闲适的,开朗的。

就象朱自清先生所说,杜甫晚年“欣赏自然,颇有清新的刻画的句子”。

《客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先自由的朗读朗读。

(大约四分钟)(抽背效果良好)
师:老师刚才注意到一个细节,同学们朗读时摇头晃脑,笑逐眼开,高兴啊、兴奋,你们在形体上已经投入到诗歌中了,好,谁来说一说你摇头笑脸的理由。

生(3):我每次读诗歌都要摇头(生笑),我看到古人读文章大多摇头晃脑,这叫有感情。

师:你可能学过统计学吧?(生笑)
生(4):因为那天杜甫心情特别高兴,有点老顽童的意思。

苏轼不是说,老夫聊发少年狂——
生(部分):左牵黄,右擎苍。

师:老杜在诗中也流露出这种喜悦,他在诗中是不打自招,你看,诗题原有自己的自注。

我们来读一读。

(喜崔明府相过)
师:谁来解释解释?
生(5):好朋友崔明府来到,我很高兴。

师:过和相是什么意思?
生(5):过就是拜访,孟浩然有诗《过故人人庄》。

就是拜访的意思。

师:在文言文中“过”除了“拜访”之外,“过”还有“过失错误”的意思。

比如有个成语文过饰非。

那“相”是什么意思?(学生答不上)
师:《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出现特别多,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相互,双相,另一种是单相,指‘你、我、他”。

三选一。

生(6):我知道了,这里的“相”就是“我”的意思。

师:真是孺子可教也。

(生笑)如果有一天,你就是崔县令,在春天春暖花开的双休日,来到生平最铁的哥们家中,如果让你选择,最喜欢听到好友杜甫《客至》中哪一句诗?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生(7):我最喜欢第一联?
师: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律诗中第一联称首联,当然还有——
生(集体):颈联、颔联和尾联。

师:哦,刚才你说喜欢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鸦日日来。

生(笑):老师,但见群鸥日日来。

师:鸦和鸥差不多,都是鸟类嘛。

生(部分):差多了。

师:谁来说说你的理解,区别在哪里?
生:诗歌一开头为大家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春天到了,花儿开了,水满了。

生(8):当然有,鸥是鸥,鸦是鸦。

(生笑)乌鸦的羽毛是黑的,天下乌鸦一般黑嘛,给人的感觉是不吉利,晦气。

而鸥是——
师:你是否想说鸥的羽毛是白色的吗?(生笑)鸥到底是怎样的东东呢,先来看一看杜甫别的诗。

杜甫诗云:清江一曲报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进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野水明于月,沙鸥闲似云。

(出示投影)是说清清的锦江水弯弯曲曲,环抱着村庄,夏天住在这样的地方,时时都觉得恬静幽雅。

那自来自去的燕子在屋梁上飞舞,那相亲相爱的白鸥在水中戏游。

老妻拿来白纸铺在桌上精心绘制着棋局,天真活泼的孩子敲弯了铁针做着钓钩。

老年人不愁吃穿了,还求什么?比现在的敬老院还舒服。

可见鸥是——
生(部分):闲适。

清幽的象征。

师:对,老杜对鸥情有独钟。

这里是指“群鸥”,不是一只,而是一群。

(生笑)开会,赶集啊?
生(9)是说环境清净。

鸥可能是比兴手法吧?
师:此话怎讲?
生((9):先言具有隐士风味的白鸥,再引出客人要来访。

师:哦,类似于现在喜鹊叫,客人到,有道理。

“但”字怎么理解?
生(10):“只”的意思,杜甫这种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生活久而久之,也难免使人感到寂寞,这是一种复杂的心境。

师:看来第一句诗感情挺复杂的,有闲适和寂寞。

有没有同学喜欢别的几联?
生(11):有。

我认为第二联写的最有味道,是全诗中的最佳。

师:MVP(生笑)读一读。

说一说(生朗读颔联)
生(11):这一联中用了互文手法,注解中就说明了互文手法。

师;说几句经典互文。

生(部分):秦时明月汉时关,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师:谁能把此处解释得请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生笑)
生(12):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
师:下文呢
生(集体):篷门不曾为君开,今始为君开。

师:哦,假如老师有一天,到你们家来家访,你一见到老师,劈头就说
生(部分):花径不曾缘客扫,篷门今始为师开。

师:好,真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

稀客登门,全家总动员,打扫卫生,热烈欢迎。

老妻稚子齐上阵。

清扫庭院迎佳宾。

生(1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这两句诗有言外之意。

师:哦,说一说。

生(12):花径不扫,蓬门常关,是说杜甫平时来拜访的人特少,门前零落鞍马稀
师:有点琵琶女的味道。

我想,在那时,杜甫至少也是位大名人,也算个腕儿,平时拜访的人也不乏达观贵人。

为何还说花径不扫,蓬门常闭呢?
生(13):还是为了突出环境的清幽寂寥。

缺少真正的朋友知音。

可以想见杜甫平日的懒散以及往时门庭的冷落,来客的稀少,是知音的缺少。

生(14):意在表现主人对客至竭诚迎候的心情。

这两句诗只通过一个不扫花径的细节和一个打开蓬门的动作,写出了客人来时的兴奋和欣喜,喜出望外。

师:再加一个手舞足蹈,(生笑)我想到了一个优美的词语——空谷足音。

生动地写出客至所带来的空谷足音之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我们刚才分析了前两句,把我们带入了充满温情友情的融洽世界。

迎客之殷,自然流露。

那怎么招待客人?中国人非常讲究请客吃饭,吃肯德鸡还是夜排挡?(生笑)读一读说一说
生(15):酒是粗酒,菜粗陋,招待不上档次,但感情还是很深的。

生(16):老杜说话很坦白,家常话听来很亲切,好象边解释边准备,很自然。

师:是啊,虽然只是粗酒淡饭,虽是“盘飧”、“樽酒”,在作者已是倾其所有,于此亦可见主人待客之殷勤。

使作者洒脱真挚的情怀表现得更为鲜明。

只有在知心朋友前,才会如此坦荡,最后一句更奇怪。

同学们是否有同感?
生(部分):有,
生(17):怎么会想到隔壁的老头,叫老头干什么?
生(陪酒):陪酒。

师:有客当需陪,乃人之常情,这里是杜甫征求客人的意见,估计越喝酒意越浓,越喝酒兴越高,杜甫可能有点失态,拿着酒杯踉跄的走出草堂,征询客人意见邀请邻居老翁,体现了豁达的心胸,如果是李白喝到这种程度,他一定高唱五花马——
生(全体):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师:看来现实主义和烂漫注意毕竟有区别。

虽说都是酒后吐真言,一个是荡气回肠,酣畅淋漓。

一个给我们留下了疑问?老翁到底会不会来?老头会不会来呢,诗中没给出答案。

这首诗似一杯淡淡的清茶,没有扑鼻的浓郁,需要细细品味,方见其美,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了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透露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评析。

背诵此诗,和杜甫作短暂的告别。

(全班响起了琅琅书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