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社会维度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 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
的认识和感情,具有中国特色社
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能力。
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
责任担当
小学
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 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 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 自理能力、自立精神、 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 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 活的意愿。
初中
高中
关心他人、社区和社会
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 课程内容体现交互取向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基本理念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爱好 置于核心地位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
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解读
导语
•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 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
01
纲要 内容
05
02 03
04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 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 课程管理与保障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
(一)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开放性
开放的路径 开放的对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体活动内容 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 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 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 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 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 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自2010年开始,我校开展了“我爱母亲河——汶河”综合
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
这一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汶河,探究汶河,热爱汶河,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设置了具体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动手制作能力、热爱家乡和祖国的高尚情感等。
课程内容分为自然与环境、社会与道德和自我发展三个维度,其中以汶河为开发点,包括汶河的树木花草、鸟类鱼类、污染及治理情况等内容。
我们采用从大主题向小主题开发的方式,边开发边实践,已经开发出4个二级主题,15个三级主题,51个四级主题。
中心教研组根据三级主题,编写了学校主题活动校本课程,更好的指导主题活动的开展。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组织和管理,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最终,我们成功举办了潍坊市级现场会,得到与会领导及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学校成立了主题课程领导小组,以确立学校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理念和方案,协调各处室在综合实践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市小学校本课程中心教研组也成立了,以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校课程,
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归档,构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源包。
在活动开展方面,学校共开展了43个班级主题活动,例
如“我爱母亲河汶河”。
为了确保活动真实有效,学校要求课堂教学到位,让学生真正到实践中去,并留存活动材料和部分照片。
主题活动的开展步骤包括选择课题,做出可行性分析报告,教师进行备课和课时备课,组织学生活动,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活动方案、小组主题活动记录、小组主题活动报告和小组主题活动评价表。
最后,班级对主题活动情况进行汇总,形成主题活动报告。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在当今社会,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走访博物馆、参观工厂、参与社区服务等,这些活动固然有其价值,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因此,需要创新思维来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首先,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去了解城市垃圾处理系统,参与志愿者环保活动,或者深入了解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与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市场调研、开展小型实验等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创办小型企业或社会项目,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和创造力发展。
另外,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开展跨学科探究与合作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通过跨学科合作,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团队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的关键环节。
通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学校和教育机构能够重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性和深度,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13综合实践活动中常见的问题你我谈
综合实践活动中常见的问题你我谈(主题十三)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执行系统的问题目前,从实践层面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教师培训部门的、有教育研究部门的、有学校层面的、有教师层面的,总之,是个系统问题。
1、教育行政部门方面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有些地方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政策,如,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的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基本标准等。
(2)、没有建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机制。
一些学校虽把课程安排进了课表,实际却形同虚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随意被学科课程占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的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在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督导评估时,只监控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课程,导致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不重视。
(3)、对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研究人员、指导教师的配备、安排比较随意,大多区县没有综合实践活动专门的教研人员,即使有的配备了,也是身兼数职。
( 4 )、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缺乏整合,全国各地大部分存在培训、教研机构两条线现象,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研究,需要教研部门的指导。
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则由培训部门负责。
一些培训部门只负责教师培训,却不参与研究,研训不能很好结合,影响了培训效果。
(5)、有的地方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有的地方虽然将其纳入了,效能却很低。
2、教研部门的问题教研部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部分教研员身兼数职,而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视为副业,因而没有真正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与研究,缺乏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能力。
(2)、个别地区还没能及时转变职能,扎扎实实地扎根学校进行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研究,而是一味采取行政手段推进,对学校专业引领意识淡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与价值
(四)个性与团队意识的兼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要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要 培养积极合作的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培养和形成个性方面, 无论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还是劳动与技 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都强调学生自主而富有创造性地 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 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亲历探究、发现和感悟,这些体验都是 具有很强的主动性、情感性和个别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在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 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懂得充分理解和尊重 他人的意见和权利,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比如,社区服 务与社会实践注重学生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劳动与技术教 育、信息技术教育重视技术创新,同时也看重运用技术时 的团结与合作。这些都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追求个性 与团队意识和谐统一的特点。
于是,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活动与 “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 “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省则把“综合活动” 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
1992年8月6日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 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 对我国义务 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了新的设计, 构建了由学科课 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新体系。1996年1月3日原国 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九年 义务教育活动课程实验的通知》, 并同时颁布《九 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实验区试行)》。 活动课程经过多年的实验,主要成效是打破长期 以来基础教育学科课程的单一性, 把活动课程列入 了法定课程初步冲击了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教学的 “ 三中心”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 开辟了 面向社会、面向实践、面向学生生活等新的课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唐俊洁第七期小数作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包括哪些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环节步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国家必修课程,每周2课时纳入国家课程计划。
然而,许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对如何安排这2课时感到非常茫然。
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到教室外,校外去调查、访问、考察、活动,结果学生盲目活动,缺乏真正的深度体验;有的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集中与分散灵活使用的原则,将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在寒暑假开展,结果缺乏教师过程指导;有的教师以学科教学方式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导致课堂教学预设过多;有的教师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干部主持,缺乏及时指导,学生课堂活动流于形式......如此种种,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效性不够,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堂活动呢?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我们将课堂组织分为几种基本形式,即:主题确定阶段的组织形式、活动策划阶段的组织形式、总结交流阶段的组织形式一、主题确定阶段的组织形式及教师指导(一)学生自主汇报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始,也是“问”??问题从何而来?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在准备阶段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问题,而问题则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去关注、去观察、去思考,就可能提出问题。
为此,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充分地关注学生的感兴趣的话题。
教师可以从平时的观察中将学生的兴趣的汇集起来,从中选择受关注面比较大的话题,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二方面,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
在学生生活经历中处处蕴藏着问题,为此,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体验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问题;三方面,问题来源于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的观察与思考。
在实践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1、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体验自身生活,形成问题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许多活动主题就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来。
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大多数框架都提到的素养4个:
创造性(Creativity)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 开发高质量产品的能力或生产性(Develop
quality products/ Productivity)
它是“社区服务”和“学术学习”(academic study)的整合。它把“学会服务”(learn to serve)和“在服务中学习”(serve to learn)两 种行为整合起来。它把“为了更好的学生”和“为 了更好的公民”两种目的整合起来。
杜威写道:“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 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 作业进行活动,并充满着艺术、历史和科学 的精神。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 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 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 时,我们将拥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 谐的大社会的最强大的并且最好的保证。”
2. 梁漱溟(Liang Shuming, 1893--1988): “教育是一种生活”。
3. 晏阳初(Yan Yangchu, 1890--1990): 平民教育。
4. 陶行知(Tao Xingzhi, 1891--1946): “生活即教育”。
2.“教育即生活”: 教育民主化运动的主要成就之一
Each key competency must:
Contribute to valued outcomes for societies and individuls;
Help individuals meet important demands in a wide variety of contexts; and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能够在社会中学习,成长和贡献。
以下
是我对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
1.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能够将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提升社会责任感: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问题,增
强社会责任感,促使我们关注和关心社会发展。
3. 锻炼社交能力: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需要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沟通和协
作能力得到锻炼,增强了我们的社交技能。
4. 发展实践技能: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提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5. 增强团队意识:在团队中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
倾听他人意见,互相支持合作。
总的来说,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次很宝贵的体验,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和贡献,为我们今后的发展积累宝贵经验和能力。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积极参与这样的活动,不断提升自己,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实施方案旨在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给学生实践、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机会,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课程概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开展团队合作、动手实践以及跨学科学习的机会。
通过与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内容结合,课程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创造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和服务能力。
四、课程内容安排本课程将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都将涵盖多个学科和领域的内容。
具体内容安排如下:1. 模块一:科学探究本模块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将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模块二:艺术创作本模块将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发展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学生可以选择绘画、音乐、舞蹈等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意。
3. 模块三:社区服务本模块将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生将与社区组织合作,开展一些对社区有益的项目,为社会做出贡献。
4. 模块四:体育运动本模块将强调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将参与各种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提升自己的运动技能。
五、课程评价与反馈本课程将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项目成果和个人反思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课程
一、有时要提供一些选题范围或活动主题 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 要尽量引导学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 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知识经验不足, 考虑问题欠全面,为丰富活动主题, 作为活动的指导者的老师,有时要提 供一些选题范围或活动主题,供学生 选择,以帮助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在 综合实践活动起步阶段,尤为必要。
(二)可行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要考 虑活动的指向性、可行性。在确定活 动主题时,要注意选则一些对学生自 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教育 意义的,有价值的,值得研究,内容 积极,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的活动及课 题。
(三)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原则
尊重学生自主性就是综合实践活动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 的自主性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 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 式以及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指导教师 要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对学生 进行有效的指导。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如何进行引领 研究活动的问题或主题表述不规范。中 小学生的许多研究主题或课题的表述比 较随意,有的研究主题或课题过大,研 究内容不清晰。研究课题的提出缺乏必 要的充分论证,一节课或一二十分钟就 确定了研究主题或课题。如某班学生的 研究性学习主题──“太空探秘”,就 缺乏清晰的研究内容,导致学生的研究 过程非常随意。
三、布置学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社会调查,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是 产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在社会调查 中,学生可能发现自己好奇的现象、不 良的社会问题或不明白的问题,往往能 从中引发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四、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设计主题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 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妥善 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关系,引导 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将综合 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打通进行,从而拓宽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现实路径的探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现实路径的探讨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超越传统知识体系束缚,突破学科框架限制,集主体性、实践性、探究性、整合性为一体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真实开放的情境中,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促进知行合一;以多样化的体验方式为手段,强调学以致用;以新型师生关系为纽带,激励共同发展。
积极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价值,探索其落实“立德树人”的现实路径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德育价值;现实路径中小学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重视中小学德育建设,积极探寻德育的新路径成为了必然要求。
本文就积极寻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德育的融合是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现实路径。
1.构建多元融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实现系统育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提升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建构应当考察自我、社会与自然三个方面的维度。
综合实践活动试图让学生在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接触中发展出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内在德性。
例如,就自然维度的开发而言,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重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培养对于自然的丰富感受性,加深自然与人类之关联的理解,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提升自身保护自然的实践能力。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和要求与德育是相契合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开发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连续性的原则,积极整合学校、社区和当地特色的教育资源,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活动内容的递进性。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和素材,因此,打造以传统文化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以促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在实践中体验,在探究中传承。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设置环节,学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
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侧重对基础性的具体活动的体验与认知;小学中年级学生能够亲身了解真实生活,能够进行一定的假设和推理;小学高年级活动课程面向每一个或每一组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开放性,这些课程可以通过演绎得出相关推论,从而使认知指向未来”。
专题4 问题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哪些基本内容要素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意义 通过该领域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必要的 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 和技术实践能力。
“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有何联系 与区别
联系:都与劳动和技术有关,意味着 都主张学生参加劳动并获得一定的技 能。 区别:“劳动技术”这个词既可以是并列式
也可以是偏正式,实际应用中主要是偏正式, 即“劳动方面的技术”;而“劳动与技术” 这个词是并列结构,充分表明“劳动的过程” 和“技术的获取”是同样重要的,而且有正 因二者的结合,使其从整体上成为了综合课 程的一部分,呈现出综合型的课程形态,这 与以前的分科课程“劳动技术”是不相同的。
(四)从自己所担任的各种社会角色入手选择
如何挑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主题
二、挑选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的维度:
(五)从不断扩大的社区活动范围来选择 自家 邻里 社区 乡镇 县市 省市 国家 全球
如何对社区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一、开展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活动的困难:
—当前我国的社区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人们社 区意识有待增强,教育活动难以进社区。 —很多教师认为“社区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开发和 利用”/“社区虽有资源但很难开发”/“社区的资源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教育价值”。
☆概括: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即是劳动教育 与技术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 ☆具体:在3—9年级的教育实践中,将劳动与技术 教育内容整合成一体,又根据实践活动的目标层次 的不同,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概括为技术、 家政和职业等三方面,并设置相应的实践目标。
劳动实践主要指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工农业生产领
二、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遵循 的基本理念:
·注重手脑结合地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以制作项目或产品活动为载体开展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立足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逐步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技术含量 ·拓展学生劳动与技术学习经历,追求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维与创造能力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维与创造能力在当前教育体制下,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愈发重要,因为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拓展视野,增强体验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思维与创造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课外拓展的一种方式,更是学生自我实践的机会。
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拓宽认识边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增强批判性思维,锻炼团队协作能力等。
因此,在中小学生教育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首先,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观察、思考、总结、解决问题等,这些过程都需要运用思维能力。
比如,当学生参与一次环保志愿活动时,他们需要思考怎样减少垃圾产生、怎样保护环境等问题,这些过程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而且,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经验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的升华与运用,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其次,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实践活动往往需要学生主动动手去实践、去尝试、去创造,这正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好机会。
比如,同学们可以开展一场创意科技展,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设计出各种独特、创新的科技产品。
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学会通过“做中学”来发现、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他们的思维与创造能力至关重要。
在实践中,学生们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并且可以通过实践去尝试、去创新,锻炼创造力。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成长与收获,让他们在创造中展现才华与潜能。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股强大的能量,可以为学生们的成长增添色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与创造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实操维度的三个关键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实操维度的三个关键问题__年版课程标准强调“素养导向”和“实践育人”。
综合实践活动历经20余年,其作为课程的先进性依旧彰显。
然而长期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囿于无课标、无专任教师培养体系等多种因素,从整体看,难点主要聚焦于实操维度。
本文结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及学校和教师的个体实践,着重破解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关键问题,即课题从哪里来、活动怎么设计、如何评价,试图探讨课程理念指引下的理想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有其鲜明的课程特征,即跨学科和实践性,同时没有指定教材,没有既定内容,万事万物皆可纳入课程视野,这便为课程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仍旧存在一个问题:课题从哪里来呢?1.从学生中来:凸显“儿童本位”怎样从学生中来呢?《纲要》指出:“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
”所在学校要求全体教师每学期做到“三个一”:看一部孩子喜欢的动画大片,读一本学生爱读的书籍,学一种儿童喜欢的游戏。
其初衷不言而喻,师生有“共同语言”才能“打成一片”,孩子愿意袒露心迹,教师也能葆有一颗童心。
通过日常观察和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心声,还可以运用问卷调查等方式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需求,继而将学生的兴趣或困惑转化为课题。
以组织的“周末,我们相约图书馆”活动为例,先通过日常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再汇总分类,对4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以此为主题策划、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2.从学校中来:凸显“特色办学”怎样从学校中来呢?主体为3个方面:一是从学校办学层面考量。
《纲要》指出:“中小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应在地方指导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
”一所有品质的学校必然有明确的办学主张,并以此衍生出独有的办学文化。
这种整体性要求各门课程在完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倾向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样要纳入学校总课程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范文(通用6篇)为了确保活动能无误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从活动的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活动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1一、实施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新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
二、实施内容1.研究性学习。
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两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2.社区服务。
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其内容包括社区文化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助学帮困、拥军拥属、文娱活动)、社区环境建设(如环保卫生、绿地领养、社区学校辅导、板报橱窗制作、交通秩序维护及其他志愿活动)和其他志愿者活动。
3.社会实践。
内容包括军训、社会回乡调查、素质教育基地实践、值周班管理实践、社会考察、社团活动等。
三、实施方式(一)研究性学习活动1.组织形式。
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一般每生三年参加并完成2个课题研究(含项目设计,下同),其中高一完成的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每个课题10个学分,高二为5学分。
2.时间安排。
每个课题研究时间总量90课时,课题研究开始和结束阶段集中进行;中间研究过程分散落实,高一第一学期每周安排3课时,以后减少课时。
综合实践的能力与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及其分解作者: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2008年3期,43-46(2008年9月出版)2008-10-29国务院批准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纳入到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配套政策,其根本原因是综合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及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价值。
作为一种体验性的、实践性的、综合性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上,具有比较突出的能力目标取向。
所谓课程目标的能力取向,是指课程实施对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视,把发展学生各种能力作为核心目标。
从总体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说“通过某某主题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表达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的默认,而需要明确地提出发展学生哪些能力、分解为哪些类型和层次,在不同的活动主题实施中,要达到哪些质性的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目标的清晰设计和有效达成,直接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应切实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的维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不仅涉及认知领域的能力,而且涉及综合能力。
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维度的,多维度的能力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多样性的内在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目标主要体现在认知与思维能力、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交往与社会活动等维度。
1.认知与思维能力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知与问题解决领域的目标,直接指向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质量的能力,可分为以下具体层面的能力。
(1)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搜集处理信息是是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基本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习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体包括:搜集第一手资料的能力;整理和利用各种信息或数据的能力;呈现、表达各种信息的能力等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社会维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社会维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社会维度学生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也是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的三条线索。
儿童的社会性体现着儿童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渗透着儿童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出儿童与自身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价值追求之一。
“人同世界的关系始终是以同其他人的关系为中介的……人同他周围世界的关系越丰富,他的内心世界越丰富,他的生命表现就越复杂和多样。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性使得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更为突出,怎样在小组中进行有效活动,怎样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处理合作与竞争、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都成为儿童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社会维度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支撑点,渗透在儿童与他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具体体现为儿童的合作、共处、关爱、尊重等品质和能力的养成。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会维度的价值诉求( 一) 学会关爱与尊重情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生活、工作、学习的原动力,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正是其情感的质量及其表达”。
[2]正是关爱、尊重、理解、同情等人与人之间的这些情感彰显了人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但爱只是人内心的潜能,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去唤醒、去激发。
这是四年级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分组,然后确定课题。
大家很快三五成群地基本组成小组。
这时我看到倒数第二排一个女同学还在看书,仿佛置身事外的样子,我就问她怎么不加入到小组当中,前边几个男生怪声怪气地脱口而出:“她是没人要的! ”女同学抬起头来,脸涨得通红,欲言又止。
我注意到她眼神中一闪而过的难堪、受伤,以及接下来的无奈、麻木,我意识到她所受到的伤害。
在这样的时刻如果不能够弥补她所受到的孤立、排斥,那么对她造成的伤害将是无法想象和估量的。
不行,我必须得有所作为。
2024-2025学年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样本(三篇)
2024-2025学年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样本一、活动目标1. 组织学生深入考察周边环境,强化其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自觉遵守,进而提升其社会沟通能力,并培养其初步的服务社会意识与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其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并初步提升其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其生活自理的态度,并初步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进而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习惯。
二、活动内容1. 与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组织以“实验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及技能活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2. 利用课间操、升旗仪式、重大节日、法制报告等多种活动形式,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遵守学生守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增强其组织观念、集体观念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及措施1. 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2. 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教学思路,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并根据需要适时调整教学思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其课余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
2024-2025学年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样本(二)一、指导原则继续遵循____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推行素质教育,以增强学生在各领域的综合实践能力。
我们将引导学生步入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丰富他们的知识、情感等多维度体验。
活动课程应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环境,同时具备一定的研究挑战性和价值。
在启动活动前,需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二、学情评估我所教授的三个六年级班级共有三百多名学生,他们在过往的年份中参与了多种课题研究,积累了初步的研究经验,对探索新事物充满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社会维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社会维度学生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也是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的三条线索。
儿童的社会性体现着儿童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渗透着儿童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出儿童与自身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价值追求之一。
“人同世界的关系始终是以同其他人的关系为中介的……人同他周围世界的关系越丰富,他的内心世界越丰富,他的生命表现就越复杂和多样。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性使得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更为突出,怎样在小组中进行有效活动,怎样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处理合作与竞争、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都成为儿童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社会维度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支撑点,渗透在儿童与他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具体体现为儿童的合作、共处、关爱、尊重等品质和能力的养成。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会维度的价值诉求( 一) 学会关爱与尊重情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生活、工作、学习的原动力,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正是其情感的质量及其表达”。
[2]正是关爱、尊重、理解、同情等人与人之间的这些情感彰显了人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但爱只是人内心的潜能,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去唤醒、去激发。
这是四年级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分组,然后确定课题。
大家很快三五成群地基本组成小组。
这时我看到倒数第二排一个女同学还在看书,仿佛置身事外的样子,我就问她怎么不加入到小组当中,前边几个男生怪声怪气地脱口而出:“她是没人要的! ”女同学抬起头来,脸涨得通红,欲言又止。
我注意到她眼神中一闪而过的难堪、受伤,以及接下来的无奈、麻木,我意识到她所受到的伤害。
在这样的时刻如果不能够弥补她所受到的孤立、排斥,那么对她造成的伤害将是无法想象和估量的。
不行,我必须得有所作为。
我故作轻松地微笑着说:“开什么玩笑啊?你们哪个人我都要! 你们虽然各有特点,有的害羞,有的爱动,有的喜欢讲话,但我都喜欢! ”这句话说完教室里明显安静了下来,好几个同学都瞪大了眼睛。
我看了一下,大概还有三四个同学没有归入小组,借机让他们一起以某种方式加入小组吧。
我说道:“现在还有三四个同学没有找到自己的家呢,还有几个小组人数不够,我们就请他们加入到就近的人数不够的小组吧。
大家以掌声欢迎他们加入! ”我带头鼓掌,或许是气氛的感染吧,那几个人数不够的小组都热情地叫他们几个加入。
看着那个女同学略显拘谨地加入到旁边的小组,我不由地长吁了一口气。
课余时间,我向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了解这个女生的情况,得知她性格有点孤僻,家庭环境不是很好,学习成绩、卫生习惯也不大好。
以后的课上,我总抽时间特意到她所在的组,倾听他们的讨论,并鼓励她讲出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我看到她娟秀的字迹,就建议说:“你们不是打算编小报吗? 若是配上这样的字将是锦上添花啊! ”以后,这一小组编的小报果然不错。
慢慢地,小组展示的时候她也能够开口发言了,虽然还是有点胆怯。
她也不再总是一个人独处了,开始和周围同学讲话、讨论问题了,同学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和活动也会叫上她,她的表情逐渐快乐起来。
①孩子们会对他们喜欢、亲近、熟悉的人表示好感,但他们也会仅凭自己的喜好就无意间伤害到其他人。
就像上面案例中提到的那个女同学,性格孤僻、家境不好、学习不好、卫生习惯不好,但这并不完全是她个人的错,她不应当被孤立、被冷落。
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和生活环境,但每一个人在生命意义和人格层面上都是平等的。
在幼年时代就受到这种冷遇,如果没有教师或其他人的关怀和鼓励,很难想象其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他人抱有爱心和信任。
和谐关系的建立要基于关爱和尊重,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和权利去否定另一个人,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我们应尽量避免草率地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别人并影响别人。
“价值观特别是宽容思想不能作为狭义的教学内容加以对待: 如果想把事先确定的、不易被人接受的价值观强加于人,那么这种想法最终会使它们遭到否定,因为只有被个人自由选择的价值观才有实际意义。
因此,学校至多能为一些日常的宽容实践提供方便,具体办法是帮助学生考虑他人的观点,以及诸如鼓励就一些道德难题或需要做出伦理选择的情况展开讨论等。
”[3]英国诗人约翰•邓恩说,谁都不是孤岛,而是广袤大陆本身;海浪每冲刷掉一寸土,它就少了一块。
即使在钢筋水泥物欲横流所裹挟的都市里,即使在把陌生和距离视作生存常态的成人世界里,人类渴望关爱、尊重、肯定的本性并未改变,坚硬的外壳下每个人的内心都还隐藏着柔软易感的角落。
“将他者纳入我的感情之网,建立一种彼此依赖的结合,这种重要的相互关系也是我一人的创造和我的唯一的责任”,[4]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的呼唤,更是教育的责任。
“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做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会出现很多需要做出伦理选择的情况,需要教师具备极大的耐心、敏感和机智,需要教师营造充满关爱和尊重的环境。
“真正的教师与其学生的关系便是‘我-你’关系的一种表现。
为了帮助学生把自己最佳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必须把他看作具有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特定人格,更准确地说,他不可视其为一系列性质、追求和阻障的单纯聚合,而应把他的人格当作一个整体,由此来肯定他。
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自己的伙伴。
同时,为了让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充溢整体意义,他不仅须从自己一方,且也须从对方的角度,根据对方的一切因素来体会这种关系。
”[6]任何美好、高尚的伦理、原则只有学生自己理解了、认同了,才会转换成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种充盈着人与人之间理解、同情、关爱、尊重的氛围里长大的儿童,才会把这种爱拓展、充实并延展到整个人类和自然界。
(二) 学会合作与共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往往会看到三五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得很投入,气氛也很热烈,或许有人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了。
但当你走近后,就会发现热闹活跃的表象掩盖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要思考究竟如何开展学习合作的问题。
一天,我刚吃过午饭,吴丽就急匆匆地冲进了办公室,很委屈地对我说道:“老师,我不当小组长了! ”我猜想她肯定遇到困难了,就问道:“先别急,给老师说说怎么了。
”吴丽撅着嘴说:“我这小组长根本没法当了。
前天题目确定下来后,我们已经讨论过两次了,可是根本没有用,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说的最好,根本就不听我说的,到现在还不知道接下来到底该做什么。
”哦,原来是工作没有进展,大家没有协调好,“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你不高兴了? ”我试着问了一下。
她想了想说:“不是不高兴,而是想法太多了,都认为自己的好,也不听我的。
”我就安慰她说:“想法多了说明大家都思考过了,这是好事啊,你做组长的应该高兴才对啊。
你说他们不听你的,那你认为你的想法怎么样,是不是就比他们的好呢? ”她说:“我觉得我的还不错,因为我动脑筋了啊。
但我也不能说我的就最好了,大家都只顾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还没仔细听到底,都说了什么呢。
”我暗自高兴,问题出来了:“你是动脑筋了,其他人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他们的心情肯定跟你差不多,都觉得自己的不错。
就象你所说的,大家只顾说自己的了,还没仔细听都说了什么呢。
那你觉得是否一定要按照你的来做呢? ”她若有所悟的样子:“应该先仔细听听大家提供的方案再来做决定。
”我高兴地说:“不错,就是这样。
一个小组就象一个球队一样,大家都有不同的位置和想法,你做组长不是说要他们一切听从你的,而是在争执不下时能够带领大家做好协调工作,所以说你的作用很大呢,大家都很信任你啊。
小组长真的不想当了?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还当组长,我知道怎么做了。
”②在合作过程中当然还会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小组分工时挑三拣四; 合作时瞧不起学习困难的同学; 出现困难时相互指责、埋怨、推诿; 讨论时只关心自己的发言,不聆听别人的发言等等。
这些都表明学生还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看作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可见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在当今社会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7] 但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在合作的实践中得以养成并提高的,“没有积极的意向,欢迎那些迄今为止属于异己的观点,没有考虑改变现有目的的积极的愿望,那是不可能的。
保持生长的能力就是虚心接受意见的一种报酬。
顽固不化,抱有成见,最大的坏处就是抑制发展,使心灵没有接受刺激的机会。
”[8]在合作学习中,一般来说,学生需要掌握三种基本的社交技能: 一是组成小组的技能,包括向他人打招呼问候、介绍自己、介绍别人等; 二是小组活动的技能,如表达感谢、对别人感谢的回应、注意倾听别人谈话、鼓励他人参与、用幽默活跃气氛等; 三是交流思想的技能,包括提建议、对别人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说明原因、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别人不赞同意见的应答、说服他人等。
[9]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一定不能忽略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学生合作方面所出现的种种细小问题,这些都是教育的契机,借此对学生加以指导和点化,可以无形中培养我们一直刻意追求的东西——如何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与合作。
必要的时候,可以就小组合作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和分析,这也是一种教育的生成和延展,比思想品德课上单纯的思想教育有效、及时得多,而且更具有情境性和迁移性; 这样也可以使儿童不管平时行为习惯如何、性格倾向如何,都能够真诚地投入小组活动及所研究的课题,小组成员之间也能够产生真正的对话——“无论是开口还是沉默不语,在那里每一位参与者都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的当下和特殊的存在,并带着在他自己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的动机而转向他们”。
[10]这样,每一个儿童都能够敞亮自己的内心,专注自己的思维,并逐渐领会和践行合作的重要因素——积极地倾听与对话。
当合作精神日益内化于心时,“儿童的合作就上升为不仅是遵守游戏规则和行为规范,而且上升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欣赏、肯定和促进。
此时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就不止是单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相互之间必须遵从一定的规范,进行明确的分工,各自完成自己份内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他们相互欣赏和倾听,每个人都能产生自我表达和倾听的愉悦,在任务的实现中能看到和印证人类的力量,同时增强自我的自信”。
[11] 教育者必须拓展和丰富学习的内涵,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让儿童看到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价值,体验到合作和竞争的力量,正确地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因为“儿童学习的最大的吸引力不是来自不断的统一考试,而是来自文化的和创造的力量,这就把人的注意力从人际的低层次的竞争,转向到自己的提升和人与自然和社会之关系的关注,与客观世界对话,与自然对话,与人类社会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关心自然的和谐与人类的命运,关心自己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