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左右为巫难_从_推销员之死_的两个译本谈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死亡原因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析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汤姆的转变2 《大地》中赛珍珠女权主义分析3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4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7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8 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母女矛盾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0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11 解读《紫色》中的妇女主义12 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13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14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谈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15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之死的必然性16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17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18 《我的安东妮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19 《占有》中维多利亚时代女权主义者的爱情观分析20 On Self-destruction of Laura in Flowering Judas21 简析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22 浅析《格列佛游记》的讽喻特色23 论《雾都孤儿》的写作手法与创作意义24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25 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哈代的宿命论思想26 从懒和熵的视角论《去十九号房间》中苏珊的罪27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28 从《彼得潘》看儿童世界29 成长小说视角下的史蒂芬•乔布斯基《壁花少年》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1 A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of Jane Eyre3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3 Unavoidable Tragedy –A Case Study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34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35 英法词汇的比较研究36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37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38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39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40 流行语的翻译41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42 中英现代命名方式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43 探究中西方委婉语产生的文化背景44 论中美饮食观念与餐桌礼仪的差异45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46 英汉模糊语言对比研究及其翻译47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48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49 英汉颜色词的认知语义分析—以红色、黄色为例50 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51 合作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52 《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53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5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55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56 On the Transculturation Reflected in Disney Mulan57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58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59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60 浅议商标品牌的翻译61 英语形容词的翻译62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63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64 中西方关于萨达姆之死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65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6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7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68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69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70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71 《红字》中的若干象征意义72 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对其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的作用73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74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75 从目的论角度看企业推介材料的中译英技巧-以家具产品介绍为例76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77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78 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79 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80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81 浅谈中国古词的色彩美在英语中的重现82 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83 Social Criticism in Wordsworth’s Concept of Nature84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和隐喻85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86 英雄的成长-对《指环王》主人公弗罗多的分析87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88 论《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思想89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90 浅析语用预设在广告语中的运用91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92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93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94 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看《简·爱》95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96 导游词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97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rapes of Wrath98 中国英语初探99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100 商务英语口译能力的培养与对策101 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102 论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103 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的爱情观104 浅析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提问105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106 归化异化策略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107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108 展会汉英翻译的常见问题和策略分析109 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角度分析《野性的呼唤》中的巴克110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111 希腊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影响112 魔法世界的双重间谍——《哈利波特》西佛勒斯•斯内普的矛盾形象分析113 英汉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汉译的影响114 浅析新闻中模糊语的翻译115 论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116 你是爱丽丝吗?从《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人物看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写作意图117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118 法语给英语带来的影响119 商务交际中的模糊语言策略120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121 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122 加工层次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词汇学习123 浅析肯德基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124 从输出原理探讨非英专业英语口语活动的设计125 论商业美学指导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126 世纪年代前后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女性形象对比127 爱丽斯沃克小说《紫色》的妇女主义话语128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129 从歧义和语用角度分析幽默130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131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影响132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133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134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135 《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136 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137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138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139 浅析斯蒂芬•克莱恩《新娘来到黄天镇》的艺术风格140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分析—以饮食习俗为视角141 思嘉丽是淑女还是魔鬼?142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环境描写143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两性意象的象征研究144 浅析谭恩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145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146 从圣诞节和春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47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148 可口可乐产品推销中的中国元素分析149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150 《纯真年代》中社会与个人的碰撞151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152 元认知策略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153 海明威战争小说人物悲剧色彩研究154 中西见面礼节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155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156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57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158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159 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160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16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162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163 翻译腔成因浅探164 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英语口语教学方法165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166 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多丽丝•莱辛167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168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169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170 从茶和咖啡的对比中体现出来的生活方式的不同171 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72 《围城》中文化词的英译策略173 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卖花女》174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的哥特情结175 商业广告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176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177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178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17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180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数字翻译181 论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182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183 华兹华斯和弗罗斯特自然观的比较184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185 论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186 中英书名翻译的对比187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Plan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88 浅谈《认真的重要性》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冲突189 写作中学生语言的石化现象分析190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191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92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193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194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195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196 论风格的可译性197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198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199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200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试从杨译《红楼梦》谈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结合
试从杨译《红楼梦》谈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结合摘要:翻译最终目的是寻求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归化和异化是基于文化层次的两种翻译策略。
这两种翻译策略在《红楼梦》翻译中对英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和传达《红楼梦》的中国特色起着重要作用。
从《红楼梦》中的人名、称呼以及诗词的翻译可看出只有将两种翻译策略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让外国读者接受、理解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异化;归化;翻译策略;文化翻译体现在语言间的转换,其实质是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
在如何处理文化因素方面,翻译界一直存在着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主张。
归化论者认为译文应依从于读者,采取认同目的语文化的策略;异化论者则认为译文应依从于原文作者,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韵味,实现传播异国文化的目的。
归化和异化是一种理论体系下的两种主张,它存在于整个文化系统之中。
二者是对立统一,相依相存的关系。
作为两种语言转换活动的翻译存在着文化与文本双层的矛盾。
在文化层面,归化、异化的争论在于要不要引入异语文化,要不要如实传递异语文化形象,要不要输入异语思维方式。
在文本层面,焦点是应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来翻译,是不是应该阻断源语文化成分。
简言之,异化就是让读者体验陌生,以便可以接触异国文化。
归化则是通过译者的修改,抹去文本表达的源语表达方式,通过对翻译的支配,将异国的文化改头换面。
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是最好的英文译本之一。
一、人名的翻译:《红楼梦》中的人名与其它小说的最大不同是作者在人物的命名上使用了双关,赋予了人名更多的含义,从而实现了相当的幽默效果,杨氏使用了异化策略,保留了名字的音译,但为了更充分传达原文之意,译者亦使用了归化手段,额外加注,即(homophone for “true facts concealed”;homophone for “f iction in rustic language”),进而说明了名字暗含的意思。
但对下面几个名字如弄丢甄士隐女儿的家人霍启(第一回)、被薛潘打死的冯渊(第四回)、以及贾芸想求助的娘舅卜世仁(第二十四回)的翻译,译者直接音译为Huo qi,Feng Yuan和Bu Shiren,因为译者没有使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就无法传达作者的隐含之意“祸起”、“逢冤”和“不是人”的意图,也就使得即幽默又内涵丰富的名字被译得索然无味。
翻译策略中的归化与异化个案研究——以Arthur Waley英译本《道德经》为例
Vol.39 No.2Apr. 2018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第39卷 第2期2018年04月一、《道德经》与《道德经》英译本近年来,中外交流不断深入,学习英语的同时,很多学者开始提倡重拾国学,让年轻一代学习国学的呼声日益高涨。
那么,如何定义国学?一般来说,国学包括“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学著作,也包括研究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甚至娱乐方式的学问[1]。
老子著作《道德经》被公认为是国学经典的重要奠基之作,此书既有价值观又有方法论,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道家哲学理论。
自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时起,《道德经》被翻译成多个译本走出国门,以至于成为继《圣经》之后西方最广泛流传的外文书籍,就英译版本来说,主要有Waley 、James Legge 、Paul J. Lin 、Stwald 和Victor H. Mair 几个译本较为广泛,其中一般认为英国的汉学者Waley (1888-1966)版本整体较优,比较忠实地传达了老子的思想。
1934年,Waley 版本的《道德经》出版于伦敦,前言花了大幅篇章介绍了中国先秦时代特点和先秦哲学,肯定了老子思想的学术地位。
然而,由于中英文化差异,翻译往往受译者的思想及年代局限,会造成文化理解上的冲突,因此本文以Waley 的英译本为例,结合翻译策略中的归化与异化,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道家术语翻译进行评析。
《道德经》的英译经历了三次浪潮,这三次浪潮都是受到当时的历史文化以及国际政治时局的影响[2]。
道家思想诞生于小国争霸的春秋时期,《道德经》基本章节除了“圣人”,即有德行的人应该如何“修身”外,某些章节的内容也涉及政治,或鞭笞时局或对统治者提出治国主张,这对于英译者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理解中国当时的时局与文化,势必会造成误译。
二、Arthur Waley 英译本《道德经》里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的归化(Domestication )与异化(Foreignization ),是美国学者L.Venuti [3](韦努蒂)1995提出。
也谈典籍英译中的_归化_与_异化_邓薇
◎邓 薇
(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 广东・广州 510521)
摘 要 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 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载体,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语言翻译也就是文化的翻译。为了 将中国文化于文明更好地传播于世, 在典籍翻译过程中, “异化” 采用 翻译方法和策略是必然趋势, 也是必须的。 关键词 异化 归化 典籍英译
二辑) ,2005.
2008 年第
7期
安徽文学
261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 '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 一、 引言 杨的翻译要胜过霍克的翻译, 它不仅忠实于源文本, 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蕴育出了灿烂的文明和文化, 也 很明显, 出现了无数的优秀作品, 把这些优秀的作品翻译成别国语言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向英语国家的读者传播了中国的饮食文 的文字, 将中华文明传播于世, 这是典籍翻译学家们的历史使 化。而霍克斯的翻译会使不了解中国的西方读者产生误解, 命和责任。 但是, 典籍翻译到底该采用归化还是异化, 才能更 以为中国人也以面包为主食。 (二) 从文化传递层面来看 好地完成传播文化与文明的载体的使命呢?翻译学家和学者 翻译的过程自然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王佐良先生曾指 们众说纷纭, 各执一词。 然而, 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的研究和 出: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 “ 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翻 ” 论文却并不多见。 是异质文化之间对话和 在 2005 年大连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上, 张 译实际上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在翻译方法上采 治中 (2005) 教授提出, 典籍英译中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 交流的重要中介。 取适度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助于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是必然。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译者有责任将外国文化忠实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而不是 二、 归化与异化 剥夺译文读者接近和了解原文文化的机会。 到底是应该归化还是异化呢?首先,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 否认文化差别, 仅从译入语文化出发, 用译入语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源语 下什么是异化与归化: “, 因为这种译 归化/ 异化这对术语在西方是 Lawrence Venuti 受德国思 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尊重读者的行为, 实际上是对译文读者的蒙骗” (于 想家 Scheleiermacher 的启发首先提出来的, 他指出, 异化的 法掩盖了原文的文化事实, 2004) 。典籍翻译更加如此, 融汇了中国悠久文明历史 翻译是 “通过保留原文的某些成分有意的打破目的文化的规 艳玲, 承载了中国文明特点的这些作品, 更应该在翻译时被 范” 而归化翻译是 , “采用透明的, 流畅的风格为译者把陌生感 的作品, 很好地体现出来。 如中国人常说的成语 “倾国倾城” “Her 译成 降到最小的翻译策略” (Schuttle & Cowie 1997:43-44) 。 运用了 异化翻译方法主张译文应以源语言文化为归宿(source beauty was such as to overthrow cities and ruin states.”, 既保留了原著的风格, 又赋予译作更多的异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Lawrence 典型的异化手法, , 也乐为英语国家所接受。 Venuti 是异化翻译方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倡“存异”而不是 国情调, 在英译汉语文本时, 使用中国英语, 采取异化策略是本土 “求同” 在译文中体现源语言文化中的特色。 , 迎接多元文化与异质文化冲击的 而归化翻译方法的代表人物是西方的翻译家 Eugene A. 文化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 " Nida, 他提出了 “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概念, ” 强调把译文读者放在 一个重要举措! 现译界所讨论的零翻译就是一种异化策略, (或称移植) 既原封不动的将源语的词 , 首位, 并通过仔细分析源语言 (source language 的信息和意图, ) 做 其最高境界应为移译 让读者放开眼光, 自主消化和接受源语文化 到 “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言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即归化原则主 汇搬到目的语中, , (唐艳芳, 2002) 。 张译文应以目的语读者为归宿 (target languagecultureoriented 。 的精髓 ) 四、 结语 异化法与归化法是在 90 年代后期才引入中国的,可以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翻译研究中出现一个明显的趋 说, 他们是直译与意译在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出现以后的发 展产物。王东风在 《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 一文中就对 势,即从传统的语言符号转换走向更重视文化的功能对等, 异化法也越来越受青睐, 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 “,归化与 翻译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在中国当代翻译中异化的手法也更加常见。 异化之争, 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 可谓由来已久。孙致礼 与归化相比, ” 当然, 需要指出的是, 给予异化翻译更多的关注也决不是 (2003) 又指出, 直译与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 排斥归化翻译的策略, 二者具有对立统一性。 对译者来 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 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 否定、 说, 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即意识到两 限, 将视野从语言扩展到文化和美学等层面。 种文化的异同。纯粹意义上的异化或归化译文是不存在的, 三、 典籍英译中 “异化” 趋势的必然 任何一篇优秀的译文往往都是两种策略结合的成果。 (一) 从语言表达层面来看 根据德国翻译学派的理论, 翻译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 参考文献: 过程: 信息发送者 (原作作者) ——接收者 (原作读者/译者) [1]Schuttle Worth, & Cowie,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M. ——发送者——接收者 (译作读者) 传送的信息就是原作内 , 容, 传播媒介就是书写符号。那么, 翻译就是解读原语符号, dies.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7. 解读作者意图, 然后选择适当的、 译作读者能够正确解读的译 [2]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 中国对 语符号 (包括表达形式) 传达作者的意图。 , 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异化翻译能帮助正确表达源语作者的思想和写作风格。 [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2002, (5). 此外, 异化翻译还能给目的语注入新鲜血液, 丰富目的语的语 [4]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 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 2002(3). 言和文化内涵, 推动文化交流, 促进社会进步。 它不仅有助于 [5]唐艳芳.文化过载与翻译. 外语研究, 2002 (6). 中国了解西方的文化, 而且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 让世界 [6]于艳玲.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归化、 异化谈翻译技法.华中 了解中国。 在翻译‘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菜’叫我怎么做 “ , 农业大学学报, 2004, (1). 呢?” (曹雪芹:红楼梦》 , 《 ) 杨宪益夫妇译成 “Even the cleverest [7]张治中.典籍英译应该采用"归化"还是"异化".典籍英译研究 (第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 ;霍克斯则译成
浅谈归化法和异化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策略
浅谈归化法和异化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策略作者:俞悦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5期摘要:1921年鲁迅在《晨报副镌》上发表了《罗生门》,这是芥川龙之介在中国小说的第一次高潮。
之后,众多著名翻译家也对《罗生门》进行了翻译。
不同的译本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观及翻译策略。
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之说,突破了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了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广阔的领域。
就文化而论,归化是对原文采取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而异化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与文化差异,力争采取与源语相应的表达方式,旨在重现原作的风格特点与文化气息。
本文将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对比鲁迅和林少华翻译的《罗生门》译本,探讨归化法和异化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法;归化法;辩证统一《罗生门》是日本近代新思潮杰出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评价极高的一部短篇小说,中国众多学者都尝试过翻译此文。
其中较典型的有鲁迅与林少华的译本。
拜读鲁迅的译本,可以发现鲁迅提倡“拿来主义”。
在翻译创作时,他提倡“扬异”而“善我”,主张吸收外语中的新元素,用以丰富传统语言文化,促进语言的交流,增强语言的生命力,使读者能够不出国门就从译者的译本中领略异国风情,欣赏异国文化特色。
而林少华的译本相比鲁迅注重归化一些,具有中式的美感,在《罗生门》译本中多采用成语和俗语等中国人广为熟知的词语来译。
相较与鲁迅的“欧化”风格,林的中式表达更通俗易懂。
在尽可能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采用简单而不失传统风味的词汇,努力向读者靠拢,减少读者在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尽力传达原文的主旨和风貌。
1.关于《罗生门》鲁迅和林少华译文的对比1.1例一ある日の暮方のことである。
一人の下人(げにん)が、羅生門(らしょうもん)の下で雨やみを待っていた。
异化中的回归——论《推销员之死》中比夫的成长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8年 10月 Oct.2018
异化中的回归
———论《推销员之死》中比夫的成长
刘军霞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盛世之作,经久不衰。本文试从自我异化中回归、人与人之间关 系异化中回归、人与社会关系异化中回归三方面分析比夫的成长,旨在寻求生命最好的状态:不指望谁、不羡慕谁、不小 看谁、不嘲笑谁、不依赖谁,只是盯着自己的目标,默默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关键词]异化;回归;美国梦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8)10005702 [收稿日期]2018-06-28
[作者简介]刘军霞(1984-),女,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58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 34卷
注重优质精神食粮的供给。”[2]而儿子比夫却从父亲 那里学会了太多负能量的知识和品行。一方面,比夫 的父亲威利坚信“有人缘,受欢迎”就能成功,他殷切 地教导儿子个人魅力的重要性,他颇为儿子比夫的帅 气感到自豪,无止境地吹嘘儿子华而不实的外貌,比 夫亦被父亲异化成了华而不实的人,这就是比夫一事 无成的必然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面对比夫的偷窃行 为,威利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反而以鼓励甚 至是称赞的态度默许,最终比夫养成随时准备偷窃的 行为,致使每一份工作都是因为偷窃而被开除,才有 了锒铛入狱的不堪人生。对于父亲的吹捧,年幼的比 夫飘飘然而不自知,在社会上磨炼十几年,到了 34岁 还是一事无成。面对自己的失败,比夫最终幡 然 醒 悟,意识到父亲华而不实的梦想、自欺欺人的人生态 度。在与父亲 的 冲 突 中,勇 敢 地 面 对 自 己,承 认 自 己 的渺小和平庸,在异化中回归了自我。
从归化异化角度对比分析《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
从归化异化角度对比分析《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摘要】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翻译策略。
本文将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分析比较《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即吴劳译本和余光中译本,以探讨在文学翻译中应该如何把握归化与异化的尺度。
两个中译本的比较与分析主要围绕字词层面、句法层面及原文风格再现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归化;异化;字词层面;句法层面;风格再现一、引言《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它是海明威创作并在他还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主要的虚构作品。
作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在20世纪小说和海明威的作品中是值得注目的,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对于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起了重要作用。
《老人与海》的第一个中译本是由余光中译并发表于1952年至1953年的《大华晚报》上。
随后,大量复译不断出现,迄今为止,《老人与海》的中译本已经有20余本,其中包括张爱玲译本,赵少伟译本和吴劳译本,其中只有吴劳的译本为唯一受版权保护译本。
本文选取余光中和吴劳译本的部分片段,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两者进行分析对比,从而说明一部好的文学翻译作品应该如何把握归化和异化的度。
二、归化与异化归化和异化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venuti)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三、译本对比分析(一)字词层面海明威风格的典型特征之一是遣词精当,很少使用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或副词,仅仅依靠动词和名词来营造小说氛围。
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分析——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张玉书译本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分析 ——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张玉书译本为例姚春娇指 导 老 师:李大雪教授专 业 名 称:翻译硕士 研 究 方 向:德语笔译 论文提交时间:2018年4月 论文答辩时间:2018年5月论 文 编 号:2018559Die Analyse der Übersetzungsstrategien vonDomestication und Foreignization– am Beispiel der Übersetzung von Zhang Yushu von der Novelle Brief einer UnbekanntenMasterarbeitzur Erlangung des Grades eines Mastersim Fachbereich MTI (Übersetzen)der Sichuan FremdsprachenuniversitätChongqing, VR ChinaVorgelegt vonYao, Chunjiaoaus Hunan, VR ChinaBetreut vonProf. Dr. Li, DaxueChongqing, April 2018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分析 ——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张玉书译本为例摘要: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通顺,更要体现文学语言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突出原作的创作风格和意境。
而在复杂的文学作品翻译活动中,不仅仅涉及语言转换,也涉及到不同文化间的转换。
因此,如何使文学翻译最大程度地接近原作,并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关键。
目前,在翻译界流行两种理论,一种是异化法,另一种是归化法。
异化法和归化法体现了是以接近原语还是接近目的语为目的的差异。
异化法主张接近原语或原文作者,而归化法则认为应接近目的语和译文读者。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自然扮演着不可代替的角色。
guihuayihua
Domesticating or foreignizing?
归化,domestication 异化,foreignization
所谓异化、归化是就翻译中所涉及的文化转化 而言,前者以源文化为归宿(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后者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即:“异 化”提倡译文应当尽量去适应、照顾源语的文化 及原作者的遣词用字习惯。而“归化”则恰恰相 反,主张译文应尽量适应、照顾目的语的文化 习惯,为读者着想,替读者扫除语言文化障 碍。
共识
直译和意译之争在论争了近一个世纪以 后,翻译家和翻译学者们终于在20世纪末 基本达成共识:直译不是死译、硬译、呆 译,意译不是胡译、乱译;在保证原文语 义不流失的情况下,尽量直译,也就是 说,能直译时直译,不能直译时意译;直 译和意译并行不悖,任何译本都是直译和 意译相结合的结果。
实质
逐渐走出结构主义小天地的翻译学者们,开始从后结构 主义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直译和意译。他们发现,直译和 意译所造成的结果并不仅仅是语义和形式的得失那么简 单。从文化的角度看,其中涉及到负载于语言形式之中 的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历史 感等问题;从诗学的角度看,涉及到负载于语言形式之 中的文学性(literariness)问题;从政治的角度看,涉及 到殖民化和非殖民化、霸权与反霸权的问题。于是,直 译和意译之争在新的层次上演变为归化与异化之争。 在全球化语境中,这一层次的论战从某种意义上可看作 是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交锋,弱势文化和强权文化的 交锋,抑或东方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交锋。
中国译界归化翻译的表现
刘英凯根据中国译坛的现实,将归化的 表现形式归纳为五种类型: 1.滥用四字格成语; 2.滥用古雅词语; 3.滥用“抽象法”; 4.滥用“替代法”; 5.无根据地予以形象化或典故化。
就《推销员之死》的两个译本谈英语文学作品中人名的汉译问题
就《推销员之死》的两个译本谈英语文学作品中人名的汉译问
题
吴礼敬
【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1)003
【摘要】人名作为专有名词相对来说译法应该比较固定,可是长期以来对于人名往往还是译无定则.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这个自由度也应该以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前提.文章拟对《推销员之死》一剧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两个译本中人名翻译的得失,以期为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方面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169-173)
【作者】吴礼敬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外语系,合肥,23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左右为巫难"——从《推销员之死》的两个译本谈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J], 吴礼敬
2.译者主体性在戏剧翻译中的体现——以《推销员之死》两个中译本为例 [J], 陈晨
3.操纵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r——以《推销员之死》汉译本为例 [J], 张蕾
4.操纵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以《推销员之死》汉译本为例 [J], 张蕾;
5.戏剧《推销员之死》中话语标记语"well"的汉译对比研究——基于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方法 [J], 李华东; 朱沁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顺应论看话剧翻译中的选择与顺应 ——荚若诚汉译<推销员之死》个案研究
从顺应论看话剧翻译中的选择与顺应——荚若诚汉译<推销员之死》个案研究-汉语言文学从顺应论看话剧翻译中的选择与顺应——荚若诚汉译推销员之死》个案研究□王晨婕摘要:本文运用语用顺应论剖析英若诚汉译话剧《推销员之死》的过程,包括译前的选材与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连续不断选择的过程。
在该理论的框架下,作为特殊语言使用的话剧翻译活动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选择相应的文本和翻译策略,顺应译语受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
英若诚选择汉译《推》剧顺应了当时中国受众的内在需求,选择增译、省译、套译和改译等翻译策略顺应了中国观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同时满足了舞台演出的需要。
关键词:顺应论《推销员之死》翻译选材翻译策略一、引言在西方,戏剧主要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即话剧。
19世纪,西方戏剧传入中国,自此,话剧翻译便成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
然而,相比较对其他文学体裁的翻译研究而言,话剧翻译研究是受学者和翻译家关注最少的领域之一。
话剧剧本作为特殊的文学形式,不仅供人阅读,还能成为舞台演出的蓝本。
话剧的双重性,即兼具文学性和表演性使话剧翻译研究更为复杂。
以往的研究大多静态地围绕话剧译本而展开,或总结归纳翻译原则与策略,或评价各个译本的成败得失。
鲜有涉及话剧翻译过程的实质与影响译者选择各种翻译方法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由著名话剧翻译大师英若诚翻译,并被搬上了中国舞台,演出获得巨大反响,中外观众交口称赞。
该剧在中国的成功上演,离不开剧作家、演职人员的通力合作,英先生对剧本的成功翻译更是不可或缺。
学界曾这样评价其译文: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中国化、巧妙地使用北京方言,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1]本文试图运用语用顺应论探讨英若诚选择翻译《推销员之死》并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的原因,动态描述话剧翻译的过程,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各种选择与顺应的层面。
翻译赏析
MTI翻译赏析原文节选自: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译作者:英若诚Before us is the Salesman’s house. We are aware of towering, angular shapes behind it, surrounding it on all sides. Only the blue light of the sky falls upon the house and forestage; the surrounding area shows an angry glow of orange. As more light appears, we see a solid vault of apartment houses around the small, fragile-seeming home. An air of the dream dings to the place, a dream rising out of reality. The kitchen at center seems actual enough, for there is a kitchen table with three chairs, and a refrigerator. But no other fixtures are seen. At the back of the kitchen there is a draped entrance, which leads to the living room. To the right of the kitchen, on a level raised two feet, is a bedroom furnished only with a brass bedstead and a straight chair. On a shelf over the bed a silver athletic trophy stands. A window opens onto the apartment house at the side.观众面前出现的是推销员的家。
中国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辩证法阐释——以《聊斋志异》英译为例
“ 归化 ” 指一种 “ 在 翻译 中采 用 透 明 、 流 畅
一
的风格 、 最 大 限 度 地 淡 化 原 文 陌 生 感 的 翻 译 策 略 ”f 。 1 4 3 ;“ 异 化” 指一种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保 留 原 文 的异 域 性 、 故 意 打 破 目标 语 言 常 规 的 翻译 ”I l 】 ∞ 。 自从 这 两 个 概 念 首 次 被 美 国学 者 文 努 蒂 ( V e n u t i ) 提 出并 引 入 到 国 内 以 来 , 中 国 翻译 界 大 部 分 学 者 都支 持文 努蒂 的观 点 , 即文学 翻译应 该 采取 “ 异 化 ” 翻 译 策 略 ,以 保 留原 文 的 语 言 和 文 化 差 异 , “ 抵 制 我 族 中心 主 义 和 种 族 主 义 、文 化 自恋 和 文
印象 。
态、 文化习惯 、 诗学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 因 素虽然大体不变 ,但是它的具体内涵和要求则是随 着历史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 作为两种不同的翻 译策略 , “ 归化” 和“ 异化 ” 的使用 也 需 因时 而 变 。 以 《 聊斋志异》 英译为例 , 在翻译实践中, 《 聊斋志异》 英 译 策 略 随着 历 史 语 境 的变 化 总体 上 经 历 了一 个 从
摘
要: 中国典籍英译应该采取 “ 归化” 翻译 策略 , 还是“ 异化 ” 翻译策略 , 我们应该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 - I - -种静 态的对立关 系, 而是保持 着动 态的统一关系。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9 0 1 4 ( 2 0 1 3 ) 0 2 — 0 1 3 0 — 0 3
自中西有译介活动 以来 ,中国典籍便是英译 的首选对象 。早期中国典籍 的英译大都 由西方汉 学 家完成 ; 当代 , 除 了西方 汉学家 以外 , 越来 越多
从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下对比《红字》两个汉译本
2019年33期总第473期ENGLISH ON CAMPUS从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下对比《红字》两个汉译本文/王 玉 张树德一、归化与异化主张异化理论的学者代表为韦努蒂,主张归化理论的学者代表是奈达。
奈达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并仔细分析源语言的意图(Nida,2001)。
归化的翻译理论强调是翻译要克服语言形式障碍和文化上的障碍。
译者应尽可能地向目的语读者靠拢。
(聂文静,2017)。
异化策略的代表美国翻译理论劳伦斯韦努蒂则认为,译者在翻译文化因素应采取抑制译入语文化价值刻意保留原语文本当中的某些异质性。
(Munday, Jeremy,2001 )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源语为主,继续保留源语形式和文化内涵。
韦努蒂于发表作品中提出了归化与异化两个翻译术语并解释异化为“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归化为“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Venuti ,2000:109)。
以下笔者根据归化与异化的理论分析《红字》两个版本的汉译本(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与郑土生译)之间的异同。
二、归化与异化下对《红字》汉译本中词的研究英语词汇有特定的含义,有些在源语中意义鲜明的词汇经过翻译后发生了转化如:原文:Like all that pertains to crime...郑译:像一切事情起因于原罪一样,......盛世译:像是一切都罪恶二字息息相关,......郑译本翻译更偏向异化,这一句描述的是关押女主的大楼的门锈迹斑斑。
也指女主在殖民地背景下罪恶深重。
盛世译偏向归化,译为“罪恶”,笔者认为“原罪”恰当,用了比喻说明了基督教的影响。
原文:“Mercy on us, good wife”...郑译:“苍天在上,可敬的太太”......盛世译:“我的天啊,婆娘们,”......此处郑译文更多是异化方法。
在文中“mercy”表示惊愕,惊恐和烦恼等(郑土生,2007);盛世的译文是归化法,“婆娘们”准确表达了男人的情绪,更符合源语想要表达的意思。
以《檀香刑》英译本为例探讨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辩证统一
以《檀香刑》英译本为例探讨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辩证统一作者:廖寿琴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5期【摘要】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下,以某种语言和文化(强势语言文化)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已经逐渐过渡到重视各民族的文化异质。
文学翻译也已呈现出从过去的向强势文化靠拢到现在的保留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特质。
本文将以汉学家葛浩文的《檀香刑》英译本为例,通过实例分析,探讨文学翻译中如何选择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以及两种策略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揭示两种翻译策略互为补充、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文学翻译归化异化辩证统一引言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和异化翻译Foreignizing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这两个术语最初是由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基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rcher)的理论,在他的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
Schleiermarcher认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
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
”[1]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是一对矛盾体,异化要求忠实于原文,保存异域情趣,更多地保留语言文化的民族特性,它是世界文化融合的一种趋势。
那么,如何才能在翻译时把握归化异化的分寸,最大程度地传达原作的精神?笔者将以葛浩文先生(Howard Goldblatt)翻译的《檀香刑》英译本为例,简要评述该英译本的翻译策略选择,并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做出总结。
一、异化翻译策略(一)音译处理人称、地名等名词(见下表)“音译法是指用译语的文字保留源语文字读音的方法。
音译法是一种偏向于源语文化的翻译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音译法本质上一种异化翻译的手段。
”[2]葛浩文在他的译者注里提到,之所以以音译方式异化处理词汇,是因为有些词语是无法进行翻译的,只能通过给其下定义,描述和解构的方式来传达意思。
从语言的直接效果角度对比《推销员之死》第一幕的两个中译本
从语言的直接效果角度对比《推销员之死》第一幕的两个中译本作者:袁岚贞黄婷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6期摘要:戏剧翻译具有双重性,除了作为文化作品外,还需考虑它作为演出剧本的一面。
本文以《推销员之死》第一幕的两个中译本为例,分析了英若诚和姚克两个译者在处理语言的直接效果方面的异同,指出戏剧翻译需要多方考虑以满足戏剧表演的特殊需求。
关键词:语言的直接效果;《推销员之死》;翻译作者简介:袁岚贞(1992-),女,浙江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0级学生。
黄婷婷(1992-),女,浙江人,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生物专业2010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6--01一、引言话剧和小说、诗歌、散文等虽同属语言艺术,但若从语体上区分,后者是书面语言艺术,而话剧则是口语语言艺术。
话剧台词主要由对话和独白组成,所有这些都需要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说出来,高度口语化是话剧语言最显著的特点(王东旭,2010)。
英若诚在《英若诚名剧译丛》的序言中明确提出了话剧翻译的基本原则:语言的直接效果,可分为口语化和简练,语言的动作性两方面。
本文从这两方面比较英若诚和姚克翻译的《推销员之死》第一幕,以下简称英译和姚译。
二、口语化和简练戏剧语言的口语化,指的是在创作中使用经过艺术加工的生活语言。
英若诚将其总结为“活的语言”和“脆的语言”。
(一)活的语言“活的语言”是指演员将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话语以其富有感情色彩的声音(包括音调、语气等)传递给观众,使原来静止不动的文字转换成流动的音波(张爽赵凌宇,2009)。
例1 If old man Wagner was alive i'd a been in charge of New York now!要是老头子瓦格纳还活着,纽约这一摊早归我负责了!(英译)要是老瓦格纳还活着,我现在该做纽约的主任了。
(姚译)例2 You want a job?你想找个差事吗?(英译)你要一份工作吗?(姚译)说话人与其使用的语体关系是相对固定的,由出生时期、地点、阶层及所从事的职业而定,除经过专门训练外,一般不能自由变换(程雨民,1989)。
推销员之死第二幕翻译与讲评
②谈。我要跟他们开门见 说的话。划线处语言简练
山。
准确,切合情景,从中可
③我这辆汽车款刚刚付清,以看出威利热爱家庭与生
这辆车也要快散架了。 活,爽朗风趣,大度从容
④为改造这房子,我丢进 的个性。
威利:我睡得好香啊,好 几个月没这么香了。
自我感受美好,强烈。
WILLY: ...all I'd need would be a little lumber and some peace of mind.
威利:......我只要点木料, 再就是心里别老这么乱。
语气肯定,目标明确。
LINDA: Well,it served its purpose.
我真期盼,哪怕一辈子有一回呢,等 我付清了分期付款之后,东西还能不 坏!
译句句式短小,采用句子拆分法,将原句一分为二或 拆为多个小句,形成鲜明的生活口语节奏。生活化色彩浓 郁,语气温婉亲和,对话不疾不徐。
鲜活的口语
人物口语
威利的口语 林达的口语
译文
解说
①咖啡真棒。能顶一顿饭。
②我睡得好香啊,好几个月没 这么香了。
WILLY:What purpose? Some stranger'll come along,move in, and that's that.If only Biff would take this house,and raise a family...
林达:不管怎么说,这力气没白花。
威利:怎么没白花?早晚来个素不相识 的人,搬进来,就是这么回事。要是比 夫肯要这所房,生儿育女......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英语论文题目大全一英语文学文化选题 (1)二中西方文化论文选题 (5)三商务英语选题 (10)四翻译类毕业论文选题 (12)一英语文学文化选题1 从《远离尘嚣》看偶然与巧合2 从亨伯特看纳博科夫的流亡观3 透过餐具看中西方饮食文化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主角——勃莱特5 从文化视角探讨隐喻的翻译6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7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常用英语修辞格汉译8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优势9 自我身份的探寻—评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10 浅析英文报纸中体育新闻用语的模糊修辞11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中探究美国人的个人主义12 中美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13 表现主义技巧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运用14 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调研15 浅析英语中六种基本颜色词的英美文化内涵16 浅析广告翻译中的文化顺应处理17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18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19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20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21 顺从的女人——分析《荒凉山庄》中埃斯特的形象22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23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24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25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26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27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28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29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30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31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口语输出的因素32 《走出非洲》:走出迪内森的矛盾态度33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误译与解决方法3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埃伦35 电子词典与英语学习36 英语习语与基督教37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利亚性别身份分析38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欣赏幽默翻译39 英语缩略语及其语用功能40 英专和非英专学生英语作文中错误的对比研究41 武汉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42 中西行星命名的文化探源43 英语新闻中的新词44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对“三美”理论的探索45 从电影《七宗罪》浅析原罪46 浅论体态语的社会功能47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48 中国和西方国家婚俗的比较49 浅析合作原则的违背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50 浅析电影《推手》中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51 从广告语言看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52 用言语行为理论浅析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53 论新闻英语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54 以Of Study(《论读书》)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浅析译者主体性55 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反战文化研究56 中国英语热的真相——文化帝国主义57 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58 论民族中心主义与美国媒体近年来涉华报道59 从弗大枪击案看美国的枪支问题60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与比夫的父子关系61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杨克的悲剧根源62 从正负值面子理论简析中美面子差异63 中国菜名翻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64 从旧南方到新南方——斯佳丽·奥哈拉在内战前后的成长历程65 探究家乐福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66 汉语对英语写作词汇的负迁移作用67 《美国悲剧》的消费文化分析68 从二语习得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习语学习中的翻译导向模式与文化导向模式69 礼貌原则在英文商务信函中的应用70 南方哥特式小说特征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体现71 城市公示语的汉译英探索72 归化与异化理论在汉语歇后语翻译中的应用73 《婚礼的成员》中弗兰淇·亚当斯双性同体现象的研究74 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共存75 广告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研究76 利用美剧进行英语听力自主学习77 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研究78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白酒广告79 从功能翻译看《围城》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80 对《达罗卫夫人》中克莱丽莎和塞普提默斯形象的研究81 公示语汉译英错误及对策探析82 探究美国安利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83 运用写长法促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84 中美“面子文化”对比分析85 英汉恭维语和告别语的对比分析86 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87 新闻英语汉译的翻译技巧浅析88 中美家庭文化比较89 从文化的角度浅析中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90 华中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高级英语学习状况调查91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馈赠礼仪刍议92 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9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主义94 从戴姆勒克莱斯勒事件看文化因素对跨国企业合并的影响95 对中美离岸外包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分析96 从"老友记"中看合作原则在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语中的应用97 浅论美国文化与美语词汇98 英汉植物词语联想意义的跨文化对比99 一个被忽视的“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100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101 英语娱乐新闻的文体特点102 自然主义视野中《儿子与情人》主人公保罗的性格分析103 美国价值观对《老友记》中主要角色的影响104 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研究105 广告双关语的作用106 中美交流思维模式的差异107 浅析《灶神之妻》中的多元文化主义108 合作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应用109 透过“超女现象”反思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传统精英文化的影响110 浅析《飘》中女主角——斯佳丽女性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111 King James Version中的形式对等与Good News Bible中的动态对等之比较112 从《绝望主妇》第一、二季看美国社会的平等观113 论《名利场》中萨克雷讽刺艺术的运用114 《喧哗与骚动》象征意象的分析115 当代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及其在美剧《超能英雄》中的反映116 中世纪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繁荣117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Moment in Peking的两中文译本118 分析《远大前程》中郝维香小姐悲剧的成因119 论英语广告语中面子威胁行为的礼貌补救策略120 浅析中英茶文化差异121 合作原则的违反在网络聊天语言中的体现122 中英文文学作品中传统婚姻观念的对比123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梦124 浅析议论文语篇衔接词12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形成与幻灭126 圆满的精神之旅——重新解读李尔王的一生127 商务谈判中模糊限制语的分析128 后殖民女性主义在《喜福会》中的体现129 论《卡斯特桥市长》的自然主义特色130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131 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及翻译132 惠普公司和联想公司企业文化对比研究133 网络聊天室中网络语言的词汇构成特征134 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中的后殖民主义135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对比分析136 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英谚的翻译137 以黑人女性主义解析《日常用品》138 言语行为理论在公示语中的应用139 合作原则基础上的外交话语含义分析140 探究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141 在中英文化背景下对隐喻的理解142 浅析汤姆·索亚性格特征143 交际教学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44 浅析商品说明书的翻译145 从电影《花木兰》中看中美文化的嫁接146 从语言文化差异视角看英汉幽默翻译147 冰山下的真相——运用冰山原则分析海明威的《五万大洋》148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谈判策略的选择149 美国广告语中的文化价值观探析150 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151 简述现代英语流行语152 从《毕业生》看美国六十年代的反文化运动153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语言策略154 浅析论英国工会在战后英国政治重建中的角色定位及其政治文化内涵155 新闻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二中西方文化论文选题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语音及拼写之差异英汉词汇中色彩词的语义来源于地名的英语词汇的隐喻映射临沂方言对英语辅音音素发音的负迁移及方式汉英文字发音特点对比关联认知语境对话语标记语的解释英语重音看汉腔英语浅析中美反倾销法律及实践的差异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美版权侵权行为结构的差异略论中美日韩学前情感教育之民族差异绝对音高:普遍性差异与言语关键期的研究———基于中美两所音乐从地名透视中美社会心理差异谈中美两国地学本科高等教育的几点差异贸易统计差异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中美刑法因果关系的差异略论中美日韩学前情感教育之民族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一个独特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析中美文化价值观念与新闻报道之差异浅谈中美文化差异对税收的影响谈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人本管理龙文化、大国心态、中美关系———对中国“受害者心理”的历史与中西文论(美学/诗学)中的结构特征之差异中西文化群已观的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全球化框架下的文化整合中西宪政文化传统的差异与宪政理念的殊归中西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成因中西形式思维初期的差异及其原因中西作家漂泊心态的差异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中西运动休闲文化发展理念的传统差异与渐进融合中西自然价值观差异之我见徐讨早期对西方义化思潮的接受中国文学之与世界性文化矛盾(上)———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应激源感知的文化和性别差异:对留学中国的非洲学生和西方学生的意识形态、文化批判与人的解放(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美西方消费文化对我国进口构成的影响西方宪政的文化底蕴西方现代民主文化成因的历史分析西方文明精神的整合———论中世纪对现代西方文明生成的文化价值西方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西方文化寻根思潮的跨世纪演化——透视“新时代运动”西方文化寻根的“凯尔特复兴”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词汇汉译西方文化霸权的运作程式和理论形态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精神气质———兼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西方企业文化研究初探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文化取向及其对文化研究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与限度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初探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发展轨迹西方城市社区的历史文化特点文化研究:传媒作为文本世界———西方传媒批判理论研究札记之一晚清福州开埠与西方文化的传播外语教学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分析学的时犹太人对中世纪西方文化复兴的贡献中国文学之与世界性文化矛盾(下)———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易卜生戏剧的神秘倾向与西方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自我超越之比较性与暴力:从狂欢到娱乐——论西方影视的大众文化特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在发展民族文化中借鉴西方艺术探析西方文化的特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试论重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研究世纪之交的美学新发展———“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生态和能量系统: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又一新基础———论中国地域三资企业中中方职员与西方职员在人际关系上的跨文化冲突透析赛珍珠对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借鉴———兼论赛珍珠研究中的西方文化儒学:光耀海外的中国文化———浅谈儒学在西方与东亚的传播与运儒家文化与西方思想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融合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对我国青年价值观的影响碰撞与变异——西方文化冲击下印度传统文化的变异及其现代化转型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论马尔库塞对当代西方文化艺术的批判论当代西方文化研究语境里的大众文化略论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旅行与西方文化——《旅行者的思想》内容介绍康德哲学与近代西方文化自觉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及得失建构世界美学的一个转折点———“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多元文化教育:西方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哲学思考!!!兼论西方自由主义从文化研究到文学研究:范式转换与观念变革———西方文化研究述道德自主与文化习俗———综论西方儒学研究中的情境主义取径从汉英词汇的比较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美国“十条诫令”看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从生态-能量系统通往更深层的文化唯物主义——论中国地域文化研超越与创新:20世纪的西方文化思潮和文学发展从“颜色”看中西方文化之差异从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取譬”与“是”———从判断系动词看中西方文化哲学的生成和框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中西文化差异与英汉词汇的内涵中西文化差异与旅游资料的翻译中西文化差异与国际广告翻译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中西文化差异对涉外商务活动的影响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活动的影响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中西礼貌语用差异成因探析中西方艺术表现差异及其根源浅探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日常会话中导致的语用失误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中西方美学差异生成的地理与社会之源中西方财务会计差异比较中西法律文化差异探源中硒传仿信用龙念钓八点差异中西诚信伦理的主要差异有体与无体:中西方自由诗的本质差异谈中西方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试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对厨具设计的启示浅议中西逻辑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语言表达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的体现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点滴中西方送礼与受礼文化之差异中西方思维差异与写作风格对比分析中西方企业理财环境的差异分析中西方广告创意水平差异刍议中西方管理者收购差异及其在中国实施的建议中西方古代哲学思维的差异及对音乐的影响中西方古代对天体变速运动的认识差异试论中西文化差异与对外汉语教学求职网络的性别差异:以失业群体为例———兼论社会资本的中西差浅议中西古典园林的起源及差异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浅谈中西绘画的差异中西选举制度的差异及其相关性论中西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态的差异与整合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英汉语法特点的影响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育道德差异文本观念的中西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略论中西传统思维方式之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经济伦理差异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差异及其特征分析淡泊与亲密:中西传统友爱情感的差异从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看旅游资料中景物描写的翻译从民族思维模式解析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以言破言”与“能指优势”——论中西文学批评在语言意识上的一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英语语用策略跨文化交际中的两种语用失误中美价值观差异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中西方伦理价值观之比较论跨国商务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女性问题的多元化:21世纪女权主义干预的机遇与挑战传统餐饮文化与餐饮企业竞争战略宗教背景下的中西体育文化自然选择下的中西文化主位意识·文化自觉·逻辑自恰———中西音乐关系问题的若干再思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比较浅谈中西现代文化精神与小说批判性之异同中西文化语境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分析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辜鸿铭的中西文化观浅析论钱穆的中西文化差异观剖析林风眠艺术功能论中凸现的中西文化冲突面子:中西文化差异探析中西文化传统视野下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西方传统体育的文化意蕴中西文化差异探析中国和合文化从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浅析从中西方哲学冲突解析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文化障碍浅谈语言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学习英汉习语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称赞与应答相邻配对中所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2008北京奥运会:中西文化的契合“协调”与“抗争”:不同的中西文化模式分析论“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从中西文化的交融、对接看武“天机说”与“迷狂说”———谈中西古代灵感论及其文化差异论走出文化的自大与自卑———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思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的探析浅析中西无神论比较的文化意蕴在英语教学中培养交际能力要注重中西文化差异用文化产业改变中西部现代化发展逻辑和路径隐喻性思维与中西文化认知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现代社区整合的内在机制———兼论中西文化伦理及社会联结方式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中西爱情伦理对比文化异葩——“和而不同”的中西文化文化互视与自我镜像———利玛窦译名政策背后的中西文化互释透过中西文化的差异看中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唐君毅的中西文化观数字的文化内涵与中西翻译论林语堂中西文化的融合思想分析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邓小平中西文化观的历史地位礼貌中西文化区别的表征乐为中西文化架桥铺路———何丙郁院士访谈录跨文化语用比较分析下的中西礼貌原则之文化差异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探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探析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探析体育的差异中西方哲学冲突解析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文化障碍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谈人才测评本土化中西方文化差异看中西方的护理从京师大学堂的创建透射出中西文化冲突分析三商务英语选题商务英语作为一个专业所面临的问题管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商务英语专业校内、校外实训对比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实现实用性价值的有效途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之探索商务英语中商务电子邮件教学的意义与策略商务英语中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商务英语中的误译研究商务英语信函的语篇特征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功能语篇研究商务英语写作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商务英语听力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分析商务英语听力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商务英语谈判中的否定语言策略商务英语名词化的功能特征分析及教学建议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探索商务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策略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探析商务英语介词I N的翻译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学中关于飞机旅行的教学要点商务英语教学中对商务文化知识的突出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培训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探析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文化导入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探析商务英语交际中的度范畴解析商务英语及其教学的ESP理论视角商务英语会话中的评价及其功能商务英语合同用语规范化浅析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特点及其教学方法分析商务英语翻译中错译的主要原因探析商务英语翻译适用理论的多角度分析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理解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技巧商务英语的特点与翻译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商务英语的前学科发展史概述商务英语的词汇策略及其翻译商务英语常见误译诊断商务英语毕业实践环节建设与完善商务信用证英语应用研究商务合同英语的句式特点及其应用任务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任务教学法与商务英语教学的联姻认知语境与商务英语写作的关联性研究师范类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新发展商务英语中正式信函的写作方法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典型错误商务英语口语的教学论商务英语口译的素质要求基于商务英语的实证主义翻译研究模型商务英语函电教学方法商务英语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商务英语的词汇特点商务英语报刊阅读技巧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差异及其不对等翻译商务英语名词的词义变化及理解商务英语教学法商务英语函电中的语用合作原则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商务英语报刊文章标题的特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模糊语言在国际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商务英语浅谈剑桥商务英语口试中的应试策略企事业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技巧初探模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功能与策略分析模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风险规避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功能研究论准确贸易术语在商务英语中的重要性英语套语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礼貌原则与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机制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应用论跨文化因素与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跨文化交流-企业商务英语培训中的新兴热门将情景法融入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模式探析剑桥商务英语口语特色教学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商务英语学习的创新实践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基于Web的商务英语实训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后续大学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原则合作原则在商务英语信函翻译中的运用国际商务合同英语的措词特征。
Vanity Fair两个中译版本的比较与分析
2020年第27期(总第873期)丈敖冬曲Vanity Fa/7W个中译版本的比较与分析王小忠(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卩Fair是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属于讽刺性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在中国有一定影响力,现存多个译本。
本文从译本概况、译者背景、专有名词翻译、正文选段分析等方面,对经典的杨必译本和较新的荣如德译本,进行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Vanity Fair翻译比较英国小说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的讽刺小说卩血购屜r,出版于1847年,故事讲述了Amelia Sedley和同窗好友Becky Sharp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经历的人生起伏,是经典的讽刺性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V®谢加7•在中国也颇受读者喜爱,已有多个译本,其中杨必的译本被尊为经典译作,多年来备受好评,新的译本中较受关注的当属荣如德的译本。
一、译本概况Vanity屜/•于1848年首次以完整的版本面世,之后多次再版。
杨必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最早于1957年出版,荣如德译本(以下简称荣译)出版于1999年。
杨译书名为《名利场》,瀚文大典对“名利场”的解释为:“争名逐利的场所。
”此名可以展现出小说中为了名利钩心斗角、机关算尽的情形及对当时世事的讽刺;荣译最初为《花花世界:一部没有英雄的小说》,译法有变,而且将原书的副标题翻译了出来,但再版时还是将书名改回了《名利场》,可见此名在读者群中接受度较高。
彭长江在重译时,曾有意将其译为“虚幻集市”,理由是“名利”不够准确、涵义较窄,“场”又过于抽象、不够对等,但未能如愿(尹伯安,2000:83),而港台地区则将书名译为《浮华世界》。
按照印刷信息上给出的字数统计,杨译原文与译文字数比例为1:1.9,荣译为1:2.1。
二、译者比较本文选取比较的两位译者分别是杨必女士和荣如德先生,二人均为我国著名翻译家,译作广为流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 他说尽管费了好大力气, 也“只能做到七八成, 其余的二三 更倾向于归化译法, 把原作中文化色彩太浓的部分化去。鲁迅
成非得等将来新语汇激增, 变成通用的口语才可以做到。”( P3) 说 :“如果还是翻译 , 那 么 , 首 先 的 目 的 , 就 是 博 览 外 国 的 作 品 ,
这 个 skid,《新 英 汉 词 典》里 所 给 的 最 基 本 的 意 思 就 是“ 打 滑 ”, 不但移情, 也要 益 智 , 至 少 是 知 道 何 时 何 地 , 有 这 等 事 , 和 旅 行
译剧中的对话 , 就为这个缘故。”( P3) 英若诚在序言里也指 出 :
一
“《推销员之死》 用的是四十年代末纽约中下层社会的语言 , 其
中不乏某些 土 语 , 因 此 他 在 译 文 中 也“ 大 胆 的 用 了 不 少 相 应 的
美 国 剧 作 家 阿 瑟·密 勒( 1915- 2005) 的 代 表 作《推 销 员 之 北京土话。”( P8)
钱 , 可 是 Willy 就 是 抹 不 下 这 个 脸 , Charley 气 的 骂 他 : When the 面’, 意义虽很近似, 终觉张冠李戴, 非但不称而且非常滑稽。如
hell are you going to grow up? 这一句浅显易懂的话, 姚先生 翻 译 果在舞台上表演 时 , 剧 中 的 美 国 人 物 忽 然 念 起‘ 阿 弥 陀 佛 ’来 ,
制 得 多 。 如 : You look terrible 他 译 作 “ 你 气 色 坏 透 了 ”,( P9) 词,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 New Edition) 的
Maybe it was the coffee.译 作“ 说 不 定 就 是 那 杯 咖 啡 闹 的 ”,( P9) 解 释 就 是 not polite used to express anger, surprise, or shock. 后 面
成“你他妈的多昝才不吃渣儿了?”( P122) 也 嫌 过 于 俚 俗 。 不 如 那一定会引得观众哄堂大笑。诸如此类的例子, 我觉得不如将
英若诚的“你他妈的哪年才长大呀? ”。( P249) 还 有 Willy 骂 原文直译, 藉 可 以 保 留 原 文 的 地 方 色 彩 和 风 格 的 特 点 , 如 果 勉
商店未来副经理的未婚妻鬼混, 他说“he ’s the third executive 过犹不及, 所起的作用也许会适得其反。
I’ve done that to”, 姚 克 把 这 句 翻 译 成“ 我 们 主 管 人 中 间 让 我 割
了靴筒子的, 他是第三个”。( P21) 这个“割了靴筒子”的 说 法 虽
( P68) 其 余 像“ 作 摩 作 摩 ”,( P21)“扎 手 货 ”( P35)“ 劳 什 子 ”,( P85) 员之死》大量使用北京方言的结果, 笔者以为也是失多得少。首
“没 辙 ”,( P8)“见 天 儿 ”,( P61)“ 死 钉 坑 儿 ”( P62)“ 闹 拧 儿 ”( P118) 先, 姚先生 译 本 中 有 些 地 道 的 北 京 话 外 地 人 很 难 读 懂 , 而 原 剧
死》是“不同凡响的里程碑式作品, 它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第
姚克译本的对话北京味儿十足, 如果不是中间出现的美国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佳美国戏剧。”( 汪义群, 1992: 90) 。它的 人名地 名 和 成 语 典 故 , 简 直 让 人 误 会 是 地 道 的 北 京 人 写 的 剧
* [ 收稿日期] 2006- 07- 17 **[ 作者简介] 吴礼敬, 安徽教育学院外语系教师,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1813 年, 德国著名神 学 家 、古 典 语 言 学 家 、翻 译 理 论 家 施 成功奠定了密勒在当代美国戏剧中的显赫地位, 使他成为战后
莱艾尔马赫在他的著名论文《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 翻译的途 美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1971 年, 远在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姚
径“只有两种: 一种是尽量让作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读者去接近 克先生 率 先 将 此 剧 译 为 中 文 。 姚 先 生 不 仅 是 蜚 声 中 外 的 翻 译
作者; 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 家, 早在 30 年代初就致力于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介绍和翻译,
者。”这两种途径彼此截然不同, 因而无论采取哪一种, 都必须坚 同时又是享有盛名的剧作家, 曾经创作了剧本《楚霸王》、《美人
持到底, 不可将二者混淆使用。1995 年, Lawrence Venuti 在其 计》、《蝴蝶梦》、《西 施》、《秦 始 皇》, 编 写 了 历 史 剧《清 宫 怨》等 。
具体的译作时, 都要在这两种方法间抉择。而抉择的结果, 直接 千秋,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阿瑟·密勒的艺术成就。本文所讨论的
影响到译作的质量。本文拟对《推销员之死》的两个中译本作一 问题只是小瑕, 并不能掩盖两个译本的大瑜。
比较分析, 从两位译者用北京话翻译纽约方言的得失、他们如何
姚克在译序里说:“密勒生长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区, 他在剧
* * * 第27卷第1期 !"Vol. 27# No.1
绥化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2007年2月 Feb. 2007
“左右为巫难”
— ——从《推销员之死》的两个译本谈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吴礼敬
( 安徽教育学院外语系 安徽合肥 230061)
摘 要: 异化法和归化法是每一位译者面对具体的译作时都要作出的选择, 不是二者选一, 就是两相结合。本文拟对《推
人”, 好懂一点。( P143)
上帝说话”或“为了上帝”,“法力无边的上帝”等; 而英若诚则是
姚先生费了许多工夫来把纽约方言译成北京土话, 许多词 译作“老天”或“老天爷”,“他妈的”,“我的老天爷 "。 从 这 一 点
都让他大费 周 折 , 如 plug 译 为 “ 卯 眼 儿 ”, skid 译 为 “ 打 出 溜 来看, 姚先生奉行是异化译法, 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英先生
面对中英文在表达惊讶、愤怒等感情方面的差异以及如何处理 本中用的就是纽约中层社会的日常口语, 俚俗而多美国的土
剧作中的一些称谓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而得出译者采 话, 翻译这种台词, 非得用北京话或另一地方的乡谈才易于传
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对译作产生的影响。
神, 将原文的语气和生动活泼的口语传达出来。我用北京话翻
等不可胜数; 加 上 俯 拾 皆 是 的 儿 化 音 , 如“ 眼 镜 儿 ”,“ 命 根 儿 ”, 中的纽约方 言 懂 英 文 的 人 看 起 来 却 毫 不 费 力 ; 其 次 , 即 使 大 家
“路边儿外头”,“好好儿谈一次话”,“起劲儿”,“赶明儿”,“玩儿 看懂了这些地道的北京话, 也难以体会原文中的纽约方言到底
归 化 过 头 , 不 如 英 先 生 的 “ 长 得 高 大 魁 梧 ”( P29) 来 得 明 白 。 没法子译成地道的北京话。美国人惊叹时常用的 My god 和 for
பைடு நூலகம்
Charley 让 Willy 跟他后面干, 一周 50 块, 强如每个月问他借 Christ’s sake 等 语 , 如 果 把 它 译 成‘ 阿 弥 陀 佛 ’和‘ 看 菩 萨 的 金
method) , 为这两种翻译方法提供了科学的名称。纵观中国 2000 演威利·洛曼”。( 英若诚, 1999: 379) 英先生作为一名富有多年表
多年的翻译史, 和其他国家的翻译史一样, 整个是一部异化和归 演经验的话剧演员, 谙熟戏剧规律, 中英文的底子又极为雄厚,
化此起彼伏、竞相辉映的历史。( 孙致礼, 1999: 25) 每一位译者面对 他的译本注重口语化, 适合舞台演出。两家译本可以说是各有
Charley 的 you big ignoramus! 姚克译作“你这大窝儿老”,( P122) 强译成现成 的 中 国 口 语 , 好 比 用 醋 来 代 替 酱 油 , 颜 色 固 然 差 不
也让人觉得生分, 英若诚是译作“你屁也不懂”的。( P249) Willy 多, 味道可完全不对了。”
120
本。如他将 suddenly 译为“猛孤丁的”;( P4) in the morning 译为 加以发挥。笔者以为, 过于北京化的方言还是要改掉的好。
“ 明 儿 早 晌 ”;( P5) Linda 求 Willy 说 话 小 声 的 please 译 为“ 别
张谷若先生在翻译哈代的名著《苔丝》中, 使用山东方言对
销员之死》的两个译本作一分析, 从两位译者用北京话翻译纽约方言的得失、他们如何处理中英文在表达惊讶、愤怒等感情方面
的差异以及如何处理剧作中的称谓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不同的翻译方法对同一部作品的翻译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推销员之死》; 异化法; 归化法
中图分类号: HO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8499( 2007) 01- 0120- 04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 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 他的译文忠实流畅, 琅琅上口, 实为上乘之作。1983 年, 英若诚
( foreignizing method) , 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 domesticating 先生出于演出的需要, 重新翻译了此剧,“并于作者亲自导演下
英先生也是这样翻译的; plug 字典的翻译是“插头”或者“插 外国, 是很相象的: 它必须有异国情调, 就是所谓洋气。”( 转引
座”, 英先生的翻译是“插销”。这两个日常用品的词汇姚先生选 自孙致礼, 1999: 62) 既 然 是 翻 译 过 来 的 剧 本 , 让 剧 中 人 物 来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