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丢铜仔教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教案#(精选.)

合集下载

《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演唱《丢丢铜仔》
二、教科书分析
本节课出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 泥土的歌。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由演唱、欣赏、音乐知识、活动与练习四个板块构成。

歌曲的演唱,教科书选择了根据台湾名歌《丢丢铜仔》改编的二部合唱。

这首改编后的二部合唱,要求学生用明快、清爽的声音,表现出欢快热闹的情境,体验与他人合作演唱的乐趣,并品味台湾民间小调的风格韵律。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与班主任沟通了解,182班学生思维活跃,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很高,但是因为农村中学缺少专业的音乐老师,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偏爱流行音乐,所以课堂气氛不能很死板,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兴趣,就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多互动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火车律动的背景音响材料积极创编相对应的声势节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衬词与滑音的练习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丢丢铜仔这首歌曲的轻快热闹的情绪和台湾方言的音韵魅力,激发学生对我们国家传统民歌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演唱《丢丢铜仔》。

2、教学难点: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案、课件
板书:丢丢铜仔台湾民歌三连音四分
课后反思:这个班的学生音乐基础不太好,在三连音问好可能有点难度,在演唱技能上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然后在轮唱部分花的时间可能比大量。

丢丢铜仔七年级下册

丢丢铜仔七年级下册

《丢丢铜仔》中泉中学郭海洋一、教学目标:1、感受《丢丢铜仔》谐谑活泼的旋律和方言音韵魅力,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能根据火车律动积极创编相应的声势节奏。

3、能以模仿火车律动的声势节奏为歌曲背景素材,演唱合唱《丢丢铜仔》二、教学重点: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能用符合歌曲背景素材的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

三、教学难点:完整演唱二声部歌曲《丢丢铜仔》。

四、教学准备:钢琴、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生问好2、出示单元标题,教师提问:看到“泥土的歌”这四个字,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哪一类的歌曲?3、介绍民歌:民歌是不同于现代的由专业作曲家所创作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劳动时,为了舒缓劳累而即兴唱出来的,后来再由专业人士记谱整理而得以流传下来的。

4、教师演唱几首不同地方的民歌,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的民歌所具有的特征。

(包括陕北民歌《兰花花》;河北民歌《小白菜》;新疆民歌《青春舞曲》;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江苏民歌《茉莉花》;甘肃民歌《刮地风》。

)5、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宝岛台湾的民歌《丢丢铜仔》。

(二)、欣赏歌曲《丢丢铜仔》1、出示歌谱,播放歌曲录音。

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思考: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2、介绍歌曲:《丢丢铜仔》据说是早期台湾宜兰人在玩“丢铜钱仔”的游戏时,听着铜钱落地,咚咚作响,铿然有声而灵感忽至,随口唱出来的。

宜兰这个地方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开发比较晚,后来修建起了与台北相通的铁道时,人们心中的喜悦是不可言喻的。

于是,他们就将自己熟悉的曲调《丢丢铜仔》配上词,在欢庆通车时高唱。

3、再次聆听歌曲,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情绪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旋律——跳跃;节奏——简洁流畅;情绪——欢快活泼。

(三)、学习歌曲《丢丢铜仔》1、学念歌词:注意闽南语个别字的发音,如火车、行、水、铜、仔等字。

教师领读。

2、学唱歌曲第一遍:强调字音对齐,节奏、音准等。

速度稍慢地练习。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丢丢铜仔教案4 湘教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丢丢铜仔教案4 湘教版

丢丢铜仔1教学目标1、能用圆润、明亮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丢丢铜仔》。

2、积极参与律动活动,用背景音响材料进行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进行合唱。

2学情分析《丢丢铜仔》是一首闽南语歌曲,歌词简短,旋律活泼,非常受师生喜欢。

教师根据这一情况结合学生的喜好展开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

经过小学六年的音乐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但他们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尤其对与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特长生极少,大部分孩子表演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因此在课堂中运用大量的声势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圆润、明亮的声音并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教学难点:运用背景音响材料参与合唱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1、播放《小苹果》,带学生做简单的体态律动。

2、欣赏鲍元恺的交响组曲《台湾音画》中的《丢丢铜仔》。

活动2【讲授】(二)新课教学1、出示背景音响材料:人声模仿火车行进的声音。

2、声部学习:①声部1:模仿火车的行进声音“克特克特”,注意使用气声轻念。

②声部2:模仿火车的汽笛声“呜呜”③伴随歌曲音乐,结合两个声部进行配合。

注重声部的表现,讲述火车声音在听觉上的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过程。

(三)主旋律学习1、播放闽南语版《丢丢铜仔》。

2、出示歌词,对歌词中的虚词和客家话进行讲解,教师带唱闽南方言。

3、根据歌曲编配一套简单的身体律动节奏,“原地踏步与下蹲”动作结合配合歌曲进行教唱。

4、播放音乐,跟随音乐进行演唱。

5、随琴进行演唱,注意“丢丢”等下滑音的演唱和歌曲欢快的情绪体现。

活动3【活动】活动(四)三部合唱分成三大组进行声部的配合练习,教师进行指挥。

在前两个声部的基础上加入主旋律的演唱。

注意声部之间的配合。

(五)歌曲拓展1、播放龚琳娜版的《丢丢铜仔》。

学生说感受......2、跟随音乐歌唱,放松身体,强调歌曲欢快情绪的表现。

活动4【作业】课堂小结(六)课堂小结《丢丢铜仔》这一首台湾民歌,它的旋律非常活泼、优美,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内容也是丰富多样,说明了我们的民歌是在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留意并收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丰富我们的音乐生活,同时也希望你们能够把我们茶陵的本土特色民歌带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去!2。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丢丢铜仔教案3湘教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丢丢铜仔教案3湘教版

丢丢铜仔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能用清脆的、甜美、略带俏皮可爱的声音演唱合唱歌曲《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和韵味。

2、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律动活动并用背景材料进行合唱,体验与同学合作的快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对民族的兴趣.2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为了突出中国音乐教育的“母语文化”定位,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一)的延续,重点介绍台湾民歌。

通过对民歌的演唱及体验,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歌的热爱之情。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活波好动、求知欲强,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喜欢流行音乐,而排斥传统的民族音乐.我们的学生对本民族的音乐、歌舞都不熟悉,更不用说是其他民族了。

怎样让学生了解民歌、认可民歌从而喜欢民歌,是本节课的初衷。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常识,结合学生好奇、探索的心理特点带他们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上演民族音乐的盛宴。

4重点难点重点:能用明快、充满律动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合唱)体会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难点: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运用背景音响材料参与合唱。

5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活动2【讲授】新课活动3【活动】活动活动4【讲授】拓展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活动6【讲授】课后反思通过对本节课学习,学生对民歌有了初步了解认识,并能用甜美充满韵律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学生能默契的进行背景材料的配合演唱,本节课力图用形象生动的律动练习,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气氛下掌握民歌。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丢丢铜仔 音乐教案

丢丢铜仔 音乐教案

丢丢铜仔音乐教案教案标题:丢丢铜仔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丢丢铜仔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通过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对丢丢铜仔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 跟学生简要介绍丢丢铜仔音乐,包括其特点、来源和意义。

2. 播放一段丢丢铜仔音乐,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节奏和旋律。

音乐活动(20分钟):1. 分发歌曲歌词,并指导学生一起唱歌。

可以选择一首丢丢铜仔音乐的经典歌曲,如《丢丢铜仔欢乐多》。

2. 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做简单的舞蹈动作,让他们感受音乐的律动和活力。

3. 分组进行合唱练习,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主唱、合唱和伴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音乐创作活动(15分钟):1.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段简短的丢丢铜仔风格的音乐。

2. 提供一些简单的乐器,如小鼓、铃铛等,让学生在音乐创作中运用这些乐器。

3.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音乐创作,或者个别进行,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欣赏和讨论(10分钟):1. 播放不同风格的丢丢铜仔音乐,让学生欣赏并讨论其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丢丢铜仔音乐对于台湾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丢丢铜仔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促进他们对音乐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总结和延伸活动(5分钟):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丢丢铜仔音乐的特点和意义。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学习丢丢铜仔音乐,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音乐资源和活动。

3. 提供一些延伸活动的建议,如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丢丢铜仔音乐作品,或者参加相关的音乐比赛和演出。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唱歌、跳舞和合作。

2. 收集学生的音乐创作作品,并评估其创造性和表达能力。

3. 听取学生对丢丢铜仔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评估他们对音乐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案扩展:1. 可以邀请音乐专家或丢丢铜仔音乐的从业者来校园进行讲座或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丢丢铜仔音乐。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丢丢铜仔教案2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丢丢铜仔教案2

丢丢铜仔【学习目标】1.通过聆听《丢丢铜仔》,感知台湾民歌小调的风格和韵味。

2.能用富有弹性、明快的声音演唱民歌《丢丢铜仔》,通过二声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演唱能力。

3.通过歌唱教学,延伸到我们龙胜地方的民歌小调《长发谣》,让同学们对小调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欣赏和演唱《丢丢铜仔》,感知民歌小调的风格和韵味。

教学难点:《丢丢铜仔》的二声部演唱,如何把歌曲的背景音响材料更好的融入歌曲。

【课前、课中、课后作业】一、基础知识积累模仿火车运行的声音、汽笛声。

(同学们感受、参与音乐活动)二、课中作业: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思考以下的问题①歌曲表现的速度和旋律是怎么样的?体现了歌曲什么样的情绪?②歌曲有什么演唱形式?③您能找到下滑音吗?三、课中作业:学习《丢丢铜仔》(创编联想;课堂展示)1. 识谱练习。

①歌词“火车行到”,用宜兰的方言同音直译“灰恰嗲到”。

②可以适当加辅助动作。

2.唱歌练习(学法:听唱法、体验法)①学唱歌曲第一遍:听老师弹一遍领、齐部分的歌谱,生轻声跟着哼。

第二遍:学歌谱第三遍:唱词。

在钢琴伴奏下完整演唱。

②二部轮唱第一步:分声部练习轮唱部分。

第二步:进行二部轮唱。

3. 为《丢丢铜仔》加背景音乐材料,请同学们用人声模仿火车发动、由远到近、穿过隧道、渐行渐远的声音效果。

温馨提示:辅助的道具有三角铁、双响筒、沙球、手铃等或者你们准备的道具。

注意伴奏的背景音响声音用气声轻念,很有弹性的,营造一种火车开动的气氛。

同时注意听到其他在唱什么。

如三角铁作为汽笛声响前的铃声。

响筒在每一小节的强拍击,或在歌曲突出的地方打击。

充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也可以即兴有创造性的加入歌曲。

(设计用两至三个小组模仿火车开动和运行的声音;击打三角铁、双响筒、手铃等,还要选出一个或几个同学作为领唱部分、、、、、、)4. 把同学们练习好的背景音乐恰当地加入《丢丢铜仔》这首歌。

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1.知识探究:①欣赏龙胜和平乡黄落瑶寨的《长发谣》。

湘艺版音乐七下第五单元丢丢铜仔1

湘艺版音乐七下第五单元丢丢铜仔1

《丢丢铜仔》教案教学目标:一、能依照火车律动踊跃创编相应的声势节拍。

2. 感受《丢丢铜仔》谐谑活泼的旋律和方言音韵魅力,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3、能以仿照火车律动的声势节拍为歌曲背景素材,演唱合唱《丢丢铜仔》。

教学重点: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能用符合歌曲背景素材的声势节拍为歌曲伴奏。

教学难点:完整演唱多声部歌曲《丢丢铜仔》。

教学进程:一、导入:播放《青春舞曲》,带学生做简单的体态律动(强拍鼓掌,弱拍捻指或拍腿)。

二、歌曲背景素材的预备——火车律动节拍的即兴创编。

一、教师引导:适才咱们一路伴着《青春舞曲》,做了一个小小的热身,同窗们的节拍感很强。

有一样东西在运动时,也能发出节拍感很强的声音,你们听听是什么……(教师仿照火车的车轮转动声:啨呤哐嘡)。

老师适才仿照火车的车轮转动节拍是:(板书:XX XX )你能用其他的声势节拍仿照吗?二、启发学生:用各类适合的声势节拍表现车轮滔滔的声音,并板书下来。

例如:;XXX X XXX X ;X X. X X. ......三、民歌《丢丢铜仔》的学习——律动法欣赏,听唱法和模唱法学歌一、欣赏歌曲——采纳声势节拍伴奏和律动参与第一遍聆听:声势伴奏,初听旋律。

学生从以上声势节拍中,选择一种作为固定音型(如:XXX X XXX X ),为教师范唱伴奏。

在学生演唱的固定音型伴奏下,教师演奏歌曲《丢丢铜仔》旋律。

第二遍聆听:声势伴奏、仿照火车,走步律动,熟悉旋律。

教师弹奏旋律,学生采纳固定的声势节拍,仿照火车的动态走步律动。

第三遍聆听:声势伴奏,听赏歌词。

提示:伴奏的声音用气声轻念,很有弹性的,营造一种火车开动的气氛。

同时注意听老师在唱什么。

二、介绍歌曲:《丢丢铜》听说是初期台湾宜兰人在玩“丢铜钱仔”的游戏时,听者铜钱落地,咚咚作响,铿然有声而灵感忽至,随口唱出来的。

宜兰那个地址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开发比较晚,后来修建起了与台北相通的铁道时,人们心中的喜悦是不可言喻的。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丢丢铜仔教学设计第一篇: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丢丢铜仔教学设计丢丢铜仔1教学目标1﹑用竖笛吹奏歌曲,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交流﹑讨论如何更好的将歌曲演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演奏和演唱歌曲理解艺术与环境﹑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性。

2教学理念以人﹑自然﹑社会事物﹑文化的互动为主题,结合听觉艺术﹑演唱艺术﹑演奏艺术,带领学生留意观察生活的情景,并用艺术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3重点难点共同合作学习体会﹑表现歌曲中的情境。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课前通过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并提问第一组图片:铜钱落地和山洞里的水滴落地提问:请同学模仿这组图片中两种物体落地的声音第二组图片:将木材捆绑成木排顺流而下和火车运送木材经过隧道提问:看完这组图片你有何感想?导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来了解两组图片的具体含义和意境,二百多年前,在台湾的山区交通不便,伐木者为了从北部山区运送木材到台北盆地,便将木材绑成木排,放在河里顺水西行。

在回家的路上,他们边走边唱,经过山洞时听到水滴落地的声音,认为这种声音与铜钱落地极为相似,并将此声音哼唱成歌。

后来,火车从台北通到北部山区,运送木材再也不必历经河道和山洞。

这首歌曲遂在流传中改成了一首表现山里孩子迎接火车进山的的欢快歌曲。

知道是什么歌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山里孩子迎接火车的喜悦之情吧!活动2【讲授】二、学唱歌曲《丢丢铜仔》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丢丢铜仔》是一首轻快﹑热闹的歌曲,歌曲的结构形式为小二段式,第一段的演唱形式为领唱和齐唱相结合,第二段为二声部合唱,歌曲在每一乐句的中间都加入了虚字衬句。

首先请同学们跟着音响哼唱一遍旋律,然后再用竖笛将旋律吹奏出来。

(学生利用学具学习歌曲旋律,培养自学能力。

)1﹑出示歌谱,播放歌曲录音,学生跟随音响哼唱旋律,熟悉歌谱。

2﹑学生练习竖笛吹奏,第一遍学生做指法练习并唱旋律,统一在句尾换气,注意节奏。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丢丢铜仔教案5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丢丢铜仔教案5

丢丢铜仔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欣赏、演唱等方式,感受《丢丢铜仔》这首台湾民歌的特色。

2、能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体会歌唱的乐趣。

3、为《丢丢铜仔》创编情景剧。

深刻感悟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丢丢铜仔》,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与韵味。

教学难点: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为之创作情景剧。

3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欣赏台湾图片,感受台湾风情二、新课教学学习台湾民歌《丢丢铜仔》1、欣赏(播放“台湾同胞联谊会成立30周年晚会中表演唱的《丢丢铜仔》”)提出问题:说说听后的感受、歌曲的情绪?节奏?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2、了解《丢丢铜仔》的背景3、学唱《丢丢铜仔》a.师范唱b.歌曲歌词的掌握——了解歌词大意,注意闽南语的衬词。

C.随老师逐句学唱注意下滑音的演唱与四二拍的强弱规律d.加入领唱,齐唱(师生合作)(二)二声部合唱1、轮唱,分声部练习2、完整演唱歌曲——丰富演唱形式,加入领唱、齐唱、轮唱。

三、拓展——情景演唱《丢丢铜仔》1、模仿火车的声音(火车发动、汽笛)2、模仿下雨的声音3、情景表现歌曲:一辆火车从远处慢慢地向我们行驶过来,小雨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雨越下越大,伴着雷声。

突然雨过天晴,阳光明媚,一道美丽的彩虹高高挂起。

火车穿过隧道,水珠滴落在轨道上、火车上。

(演唱歌曲)火车走远了······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情景展现中表现很棒,将《丢丢铜仔》这首歌充分的表现出来了。

希望同学课后多收集一些民歌,拿出来唱唱。

请同学们提前预习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民歌。

七年级音乐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七年级音乐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丢丢铜仔》七年级下册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台湾民歌《丢丢铜仔》2.了解该歌曲所属的民歌分类3.了解民歌的重要地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比较、欣赏、讨论、直观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课件(PPT)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又到了愉快的音乐时间,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做一个互动,当我的手画点( .)的时候,请你发出“克特克特”的声音,当我的手画横线(——)的时候,请你发出“呜”的声音,注意有强弱。

师: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画面?生:火车过山洞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歌曲描绘的就是火车过山洞的情景,它的名字叫做《丢丢铜仔》,它是一首台湾民歌。

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曲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动一动,同桌面对面(你拍一,我拍一)和老师一起跟着歌曲的节奏拍起来。

师:这首歌曲带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回答,师总结:欢快、风趣、热闹师:在唱旋律之前,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唱音阶练声。

(柯尔文手势+练声)师:老师将这首歌曲的旋律分为了4句,让我们边划拍子边慢慢的唱旋律。

(四二拍子指挥图示)各句的易错节奏加强练习。

师生互动,旋律接龙,师生角色互换师:这首歌曲的节奏规范,旋律婉转,属于我国民歌中的哪一类?生:小调一类手势:(画一画)师:跟着老师一起拿出手,伸出食指,画出这首歌的旋律线,看看你有什么样的发现?生:与我们之前的课前互动不谋而合。

声势:(唱一唱)将歌词带入旋律中。

问一问:磅孔是什么?生回答铜仔是什么?生回答,师总结体势:(动一动)每组的第一位同学手叉腰,后一位同学的手搭在前一位同学的肩上。

让我们用台湾话唱起来,火车开起来。

师:《丢丢铜仔》这看似再也平常不过的事情,被台湾的同胞们演唱得妙趣横生,让我们再来用台湾话演绎一遍,火车开起来。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一首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它属于我国民歌中的小调类型,台湾和大陆是一家,一湾浅浅的海峡搁不断我们血浓于水的情谊,祖国的民歌多姿多彩,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听、多学、多唱,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丢丢铜教案

丢丢铜教案

丢丢铜教案丢丢铜仔》是一首充满谐谑和活泼的民歌,它展现了方言音韵的魅力和独特风格。

在本节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这首歌曲的风格和韵味,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用符合歌曲背景素材的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导入环节,让学生模仿火车车轮转动的声音,为歌曲合唱部分做准备。

接着,我们进行了新课教学,让学生仔细聆听《丢丢铜仔》这首歌曲,并在聆听歌曲前做声势练,模仿火车出站的情境。

学生们也模仿了歌曲中“丢丢”的演唱,并思考了这种演唱在歌曲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丢丢铜仔》的旋律和风格,还学会了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用符合歌曲背景素材的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

这对于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2、第二遍聆听:感受歌词在第二遍聆听时,请同学们注意感受歌词,你能理解歌曲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吗?请找出歌曲中的方言和衬词,并朗读衬词部分,要短促、清晰、跳跃。

通过聆听歌曲,我们可以感受到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热烈的。

那么,你们觉得歌曲为什么表现这样的情绪呢?3、介绍歌曲丢丢铜》是早期台湾宜兰人在玩“丢铜钱仔”的游戏时,受到铜钱落地的声音启发,随口唱出来的。

由于宜兰这个地方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开发比较晚,后来修建起了与台北相通的铁道时,人们心中的喜悦是不可言喻的。

于是,他们就将自己熟悉的曲调《丢丢铜》配上词,在欢庆通车时高唱。

通过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词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绪表达。

4、学唱旋律歌曲演唱的是火车通车时人们的喜悦之情,让我们一起带着热烈的情绪来学唱这首歌曲。

首先,老师范唱,学生模仿,注意字音对齐、节奏和发声。

然后,强调方言的语音语调和下滑音的演唱,直接示范模仿,用手势辅助。

衬词的演唱要短促、清晰、跳跃。

最后,在钢琴伴奏下完整演唱,注意歌曲情绪的表达。

6、二部轮唱在聆听录音后,我们发现歌曲的演唱形式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二部轮唱。

《丢丢铜仔》教案

《丢丢铜仔》教案

《泥土的歌》(二)第一课时《丢丢铜仔》教学目标:1、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

2、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

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丢丢铜仔》,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与韵味。

教学难点: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丢丢铜》,带学生做简单的律动(强拍拍手,弱拍捻指或拍腿)。

1、教师引导:刚才我们一起伴着音乐,做了一个小小的热身,同学们的节奏感很强。

下面我们要学唱的歌曲就是刚才这首歌改编的。

2、介绍歌曲:据说是早期台湾宜兰人在玩“丢铜钱仔”的游戏时,听着铜钱落地,咚咚作响而灵感忽至,随口唱出来的。

宜兰这个地方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开发比较晚,后来修建起了与台北相通的铁道时,人们心中的喜悦是不可言喻的。

于是,他们就将自己熟悉的曲调《丢丢铜》配上词。

在欢庆通车时高唱:“火车行到衣都啊莫呀衣都丢,哎呦磅孔内,磅孔的水衣都丢丢,铜仔衣都啊莫呀衣都丢仔衣都滴落来。

”了解歌词意义:“火车行驶到隧道里,隧道里面的水珠滴滴答答地落下来”。

引导学生分辨歌词的主体部分和衬词部分。

并知道“磅孔”(火车隧道)和“丢丢”(水滴落的声音)的意思。

二﹑学习歌曲《丢丢铜仔》师:《丢丢铜仔》是一首轻快﹑热闹的歌曲,歌曲的结构形式为小二段式,第一段的演唱形式为领唱和齐唱相结合,第二段为二声部合唱,歌曲在每一乐句的中间都加入了虚字衬句。

首先请同学们跟着音响哼唱一遍旋律。

1﹑出示歌谱,播放歌曲录音,学生跟随音响哼唱旋律,熟悉歌谱。

2、教师弹琴,带学生视读旋律谱。

3、学念歌词(模仿法学习,台湾客家方言读歌词)特点是:读字唱字时,带点鼻音,嘴巴发音要尽量“圆”。

重点是:“铜”字读“deng”第三声;“仔”字读“giang”第四声;“磅孔内”发音“pang kong lui”,音调都上扬,有鼻音。

“丢”字要有下滑音的感觉。

音乐课说课__《丢丢铜仔》

音乐课说课__《丢丢铜仔》

二、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聆听《丢丢铜仔》, 感受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体会宜兰人 民迎接火车到来的欢快心情。
知识与技能:感受《丢丢铜仔》谐谑活 泼的旋律和方言音韵魅力,能用自然轻快、 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融合本歌 的背景音响材料为歌曲伴奏。
(1)聆听火车声音片段
(2)模拟火车声音节奏
设计“火车向前行驶”的场景,模拟开火车
的律动。 3
节奏:XXXX
XX XX
克特克特

律动:分小组自由设计律动动作。
(3)播放《丢丢铜仔》音乐,全班一起模拟
火车的节奏律动,为歌曲伴奏。
(四)歌曲教学,分析处理
1、带着问题欣赏《丢丢铜仔》的视频。 问题一:这首歌属于民歌中的那一种? 问题二:找出歌曲中的最长的衬词?
6、跟音乐完整演唱歌曲,师纠正演 唱欠佳的地方。
7、二部合唱——轮唱练习 游戏:鹦鹉学舌 以鹦鹉学舌的游戏形式学习轮唱,师唱 一句生唱一句,第二遍生唱一句师唱一句, 这一遍师按轮唱的形式跟着学生唱,让学 生说说刚刚老师唱的跟“鹦鹉学舌”有何 区别,师以总结的形式介绍轮唱这一演唱 形式,之后分组合作练习轮唱。
(一)创设情境,兴趣引入
师一起玩《丢手绢》游戏,引出课题《丢 丢铜仔》。
欣赏宜兰的风景图片,同时聆听管乐版 《丢丢铜仔》
(二)背景介绍,辅助理解
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并出示 地图让学生了解宜兰位于台湾的 地理位置及宜兰的风土人情,帮 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
#5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结合歌曲的背景引出火车声音节奏的模拟
•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湖南文艺出版社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 丢丢铜仔-“衡水赛”一等奖

湖南文艺出版社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 丢丢铜仔-“衡水赛”一等奖

《丢丢铜仔》教学设计课型:综合课教学目标:1、感受《丢丢铜仔》活泼的旋律,并学会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品味民歌的风韵。

2、学会运用声势动作模仿火车律动,创设背景情境,多角度地理解歌曲,合作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用符合歌曲背景素材的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新课导入教师演唱《青春舞曲》,等民歌片段,并提问:歌曲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让学生简单总结什么是民歌(民歌,人民之歌,劳动人民创造,能表达人民生活,反映当地风土人情;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民歌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来自台湾宜兰县的闽南语民歌《丢丢铜仔》。

(出示课题)三、新课教学(一)初听歌曲1、听赏《丢丢铜仔》,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旋律。

2、简介《丢丢铜仔》的由来。

《丢丢铜仔》又名丢丢铜儿,丢丢铜或丢丢咚,是一首流行于福建和台湾宜兰县的童谣,又称“宜兰调”。

民歌描写的是老式火车穿过隧道、道顶落水的情景。

歌中的“丢丢铜”是象声衬词,模拟他们经过的山洞里滴水落地的声音。

这首歌在流传中改成了一首表现孩子们迎接火车进山的欢快歌曲。

(二)、背景音响材料创编(律动)1、师:刚才我们在歌曲里还听到了什么声音(火车汽笛声)2、教师引导学生模仿火车汽笛声音,并用双手握拳作火车车轮运行状,模仿开火车的律动,用气声轻念“克特克特”(提醒学生声音要求短促、清晰而富有弹性)3、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设计一个火车由“远——近——远”行驶场景,模仿火车由远及近、穿梭隧道、渐行渐远的声音效果,并反复练习。

4、播放歌曲,以背景音响材料伴奏。

(三)、歌曲学唱1、让学生找出歌曲中的衬词。

2、先让学生读一遍歌词,老师再加上节奏读歌词(让学生体会节奏在歌曲中的重要性。

)3、再听歌曲,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4、教师教唱歌曲(1)、用视唱法教唱。

(前面已经听过几遍旋律,学生对歌曲已经熟悉。

)(2)、带歌词教唱,提示学生注意下滑音的唱法。

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欣赏《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课时:1课时
一、教学内容
欣赏演唱《丢丢铜仔》
二、教材分析
《丢丢铜仔》选自《台湾情思—中央民族乐团—丝竹徽音》,是指挥家赵咏山根据台湾民歌《丢丢铜仔》改编的。

原乐曲形式为二段式,简短生动,全曲充满律动的趣味。

改编的曲式大致和原曲相同,为二段式;而本乐曲经由二胡、柳琴、唢呐等乐器连接担任主旋律的演奏,展现了不同风格的情趣,再加上中间各段的快板变奏,更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氛。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并且偏爱流行音乐,对于课本上的歌曲没有多大兴趣,所以课堂气氛不能很死板,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兴趣,就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多互动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唱、欣赏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丢丢铜仔》,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与韵味。

2、教学难点: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案、课件
课后反思:。

丢丢铜仔教案

丢丢铜仔教案

丢丢铜仔教案教案标题:丢丢铜仔教学活动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丢丢铜仔,并了解他的形象和故事背景;2. 能够理解并模仿丢丢铜仔的动作和表情;3. 能够通过与丢丢铜仔的互动增强自信心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丢丢铜仔的形象和故事材料;2. 合适的教学空间;3. 音乐设备。

教学活动:活动一:认识丢丢铜仔1. 教师出示丢丢铜仔的图片,向学生介绍他的形象和故事背景。

2.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丢丢铜仔,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关于丢丢铜仔的问题。

活动二:模仿丢丢铜仔的动作和表情1. 教师示范丢丢铜仔的特点动作和表情,如跳跃、摇头、摇尾巴等。

2. 引导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和表情,注意适当使用音乐或节奏感强的语言指导学生。

活动三:丢丢铜仔猜谜游戏1. 将丢丢铜仔的形象分成不同的部分,制作成拼图或卡片。

2. 将拼图或卡片混合放置,让学生通过猜谜的方式找出正确的部分,组成完整的丢丢铜仔形象。

活动四:与丢丢铜仔互动1. 在教室或户外的合适位置,安排一个丢丢铜仔站立的区域,并在区域中放置几个目标点。

2.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扮演丢丢铜仔,其他小组成员则负责指导丢丢铜仔完成动作和走向目标点。

3. 设定一定时间限制,看哪个小组能够帮助丢丢铜仔完成任务最快。

活动五:丢丢铜仔的创作1. 鼓励学生动手创造自己的丢丢铜仔形象,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如纸板、彩纸等。

2. 让学生在自己创作的丢丢铜仔上表达个人特点和情感,可以画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装饰品等。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绘画创作等形式,进一步认识和表达丢丢铜仔的故事和个性。

可以让学生用丢丢铜仔的视角,创作小故事或漫画,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丢丢铜仔教案》初中音乐湘文艺 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丢丢铜仔教案》初中音乐湘文艺 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丢丢铜仔教案教学目标1、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谐谑活泼的旋律和方言音韵魅力。

2、通过欣赏、教唱等方法,让学生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3、能根据火车律动积极创编相应的声势节奏,以此为歌曲背景素材合作演唱歌曲,体验合唱乐趣。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生理年龄特征充满好奇,对于这首歌曲用方言的演唱和其中称词的加入,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正值变声期的学生需要引导他们用自然轻快的声音去演唱。

重点难点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有表情地进行二声部合唱,并用符合歌曲背景素材的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

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律动1、带学生做简单的体态律动(恒拍稳定)。

2、歌曲背景素材的准备——火车律动节奏的即兴创编(三连音进入):教师模仿火车的车轮滚动声:克特克克特克······老师刚才模仿火车的车轮滚动节奏是:(板书:三连音)你能试试用刚才的声势节奏模仿吗?3、启发学生:创设火车由远及近的场景,请同学们用声音表现!(强弱)【讲授】节奏读词、柯达伊手势练习音准等方式教唱歌曲1、听赏《丢丢铜仔》(1)从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并请同学们为歌曲伴奏(声势伴奏,初听旋律)。

出示课题《丢丢铜仔》(2)老师简介《丢丢铜仔》的由来。

《丢丢铜》据说是早期台湾宜兰人在玩“丢铜钱仔”的游戏时,听者铜钱落地,咚咚作响,铿然有声而灵感忽至,随口唱出来的。

宜兰这个地方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开发比较晚,后来修建起了与台北相通的铁道时,人们心中的喜悦是不可言喻的。

于是,他们就将自己熟悉的曲调《丢丢铜》配上词。

在欢庆通车时高唱。

了解歌词意义:引导学生分辨歌词的主体部分和衬词部分。

并知道“磅孔”(火车隧道)和“丢丢”(水滴落的声音)的意思。

(3)第二遍聆听:学生从以上声势节奏中,选择一种作为固定音型(如:XXX X XXX X ),为教师范唱伴奏。

丢丢铜仔音乐教案

丢丢铜仔音乐教案

丢丢铜仔音乐教案教案标题:《丢丢铜仔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丢丢铜仔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通过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觉感知和节奏感。

教学内容:1. 介绍丢丢铜仔音乐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丢丢铜仔音乐中的基本乐器和演奏技巧。

3. 学习演奏丢丢铜仔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4. 分组合作,进行丢丢铜仔音乐的表演。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丢丢铜仔音乐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介绍丢丢铜仔音乐的起源和特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

第二步:学习乐器和演奏技巧(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丢丢铜仔音乐中常用的乐器,如铜鼓、大锣等,并讲解它们的特点和演奏方法。

2. 分发乐器给学生,让他们亲自体验演奏乐器的基本姿势和技巧。

3.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乐器合奏,感受丢丢铜仔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第三步:学习基本节奏和旋律(20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丢丢铜仔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让他们跟随节拍进行口头模仿。

2. 利用打击乐器或身体动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3. 分组进行小合唱,学生根据指导老师的带领,演唱丢丢铜仔音乐的歌曲。

第四步:分组合作表演(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丢丢铜仔音乐进行表演。

2. 指导学生设计表演内容,包括舞蹈动作、乐器演奏和歌唱等。

3. 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评价,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和交流。

第五步: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他们对丢丢铜仔音乐的认识和体验。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想法。

3. 展示学生表演的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乐器和演奏技巧时的参与度和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合唱和表演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收集学生对丢丢铜仔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的反馈。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演出或音乐会,拓宽他们对音乐的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丢丢铜仔教案
教学目标1、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谐谑活泼的旋律和方言音韵魅力。

2、通过欣赏、教唱等方法,让学生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3、能根据火车律动积极创编相应的声势节奏,以此为歌曲背景素材合作演唱歌曲,体验合唱乐趣。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生理年龄特征充满好奇,对于这首歌曲用方言的演唱和其中称词的加入,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正值变声期的学生需要引导他们用自然轻快的声音去演唱。

重点难点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有表情地进行二声部合唱,并用符合歌曲背景素材的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

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律动1、带学生做简单的体态律动(恒拍稳定)。

2、歌曲背景素材的准备——火车律动节奏的即兴创编(三连音进入):教师模仿火车的车轮滚动声:克特克克特克······老师刚才模仿火车的车轮滚动节奏是:(板书:三连音)你能试试用刚才的声势节奏模仿吗?
3、启发学生:创设火车由远及近的场景,请同学们用声音表现!(强弱)
【讲授】节奏读词、柯达伊手势练习音准等方式教唱歌曲1、听赏《丢丢铜仔》
(1)从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并请同学们为歌曲伴奏(声势伴奏,初听旋律)。

出示课题《丢丢铜仔》
(2)老师简介《丢丢铜仔》的由来。

《丢丢铜》据说是早期台湾宜兰人在玩“丢铜钱仔”的游戏时,听者铜钱落地,咚咚作响,铿然有声而灵感忽至,随口唱出来的。

宜兰这个地方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开发比较晚,后来修建起了与台北相通的铁道时,人们心中的喜悦是不可言喻的。

于是,他们就将自己熟悉的曲调《丢丢铜》配上词。

在欢庆通车时高唱。

了解歌词意义:引导学生分辨歌词的主体部分和衬词部分。

并知道“磅孔”(火车隧道)和“丢丢”(水滴落的声音)的意思。

(3)第二遍聆听:学生从以上声势节奏中,选择一种作为固定音型(如:XXX X XXX X ),为教师范唱伴奏。

在学生演唱的固定音型伴奏下,教师演奏歌曲《丢丢铜仔》旋律。

2、学唱歌曲
(1)有节奏的读歌词:听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衬词,并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读歌曲中的衬词。

注意:老师领读时刻意将有意义的词重读,虚词轻读。

(2)音叉定音,教师用柯达伊手势,带学生无节奏唱音准(歌曲中的音)
注意:音准、节奏和发声,轻声读唱
(3)模唱旋律,完整学唱乐谱(滑音解决)
注意:难点的解决(反复练习)、提示歌唱状态
(4)填词、合成歌曲,合成伴奏,反复练习(采用接唱等方法)
(5)方言特点
教师播放歌曲《丢丢铜仔》作为音乐背景。

老师教学生“火车行到磅孔内,磅孔的水滴落来”的客家方言。

磅孔内(pang kong lui)--隧道
丢丢铜(deng)仔(giang)--水滴落的声音
【活动】二声部练习加入伴奏乐器1、仔细看谱面,请同学发现二部合唱的谱面异同
2、练习二声部结尾
3、练习二部合唱
4、歌曲的完整表现
(1)老师引导学生分组探讨、设计一个火车由“远——近——远”行驶场景,模仿火车由远及近、穿梭隧道、渐行渐远的声音效果,并反复练习。

(2)教师引导学生,以“领——合”的方式将歌曲完整的表现,将小型打击乐器加入合唱中,为歌曲添加趣味,体会歌唱合作的愉快。

【作业】课后小结以小组为主搜集有关民歌小调的知识、音频、视频,下节课分享。

丢丢铜仔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丢丢铜仔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导入】律动1、带学生做简单的体态律动(恒拍稳定)。

2、歌曲背景素材的准备——火车律动节奏的即兴创编(三连音进入):教师模仿火车的车轮滚动声:克特克克特克······老师刚才模仿火车的车轮滚动节奏是:(板书:三连音)你能试试用刚才的声势节奏模仿吗?
3、启发学生:创设火车由远及近的场景,请同学们用声音表现!(强弱)
【讲授】节奏读词、柯达伊手势练习音准等方式教唱歌曲1、听赏《丢丢铜仔》
(1)从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并请同学们为歌曲伴奏(声势伴奏,初听旋律)。

出示课题《丢丢铜仔》
(2)老师简介《丢丢铜仔》的由来。

《丢丢铜》据说是早期台湾宜兰人在玩“丢铜钱仔”的游戏时,听者铜钱落地,咚咚作响,铿然有声而灵感忽至,随口唱出来的。

宜兰这个地方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开发比较晚,后来修建起了与台北相通的铁道时,人们心中的喜悦是不可言喻的。

于是,他们就将自己熟悉的曲调《丢丢铜》配上词。

在欢庆通车时高唱。

了解歌词意义:引导学生分辨歌词的主体部分和衬词部分。

并知道“磅孔”(火车隧道)和“丢丢”(水滴落的声音)的意思。

(3)第二遍聆听:学生从以上声势节奏中,选择一种作为固定音型(如:XXX X XXX X ),为教师范唱伴奏。

在学生演唱的固定音型伴奏下,教师演奏歌曲《丢丢铜仔》旋律。

2、学唱歌曲
(1)有节奏的读歌词:听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衬词,并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读歌曲中的衬词。

注意:老师领读时刻意将有意义的词重读,虚词轻读。

(2)音叉定音,教师用柯达伊手势,带学生无节奏唱音准(歌曲中的音)
注意:音准、节奏和发声,轻声读唱
(3)模唱旋律,完整学唱乐谱(滑音解决)
注意:难点的解决(反复练习)、提示歌唱状态
(4)填词、合成歌曲,合成伴奏,反复练习(采用接唱等方法)
(5)方言特点
教师播放歌曲《丢丢铜仔》作为音乐背景。

老师教学生“火车行到磅孔内,磅孔的水滴落来”的客家方言。

磅孔内(pang kong lui)--隧道
丢丢铜(deng)仔(giang)--水滴落的声音
【活动】二声部练习加入伴奏乐器1、仔细看谱面,请同学发现二部合唱的谱面异同
2、练习二声部结尾
3、练习二部合唱
4、歌曲的完整表现
(1)老师引导学生分组探讨、设计一个火车由“远——近——远”行驶场景,模仿火车由远及近、穿梭隧道、渐行渐远的声音效果,并反复练习。

(2)教师引导学生,以“领——合”的方式将歌曲完整的表现,将小型打击乐器加入合唱中,为歌曲添加趣味,体会歌唱合作的愉快。

【作业】课后小结以小组为主搜集有关民歌小调的知识、音频、视频,下节课分享。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