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写作教学的几个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写作教学的几个议题

李卫东

编者按

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教学有哪些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又有哪些,本刊一直予以密切关注,并编发了不少相关文章。本期刊发的李卫东老师的文章,对新课程背景下写作教学的议题做了一次比较集中的梳理。该文抛出了作文教学的九个热点议题,并加以简要的阐释,其价值更多地不在于所阐发的观点,而在于所提出的议题本身。希望此文能引发老师们对写作教学的深入讨论,选取其中某一个或几个议题,或展开详尽论述,或进行辨析争鸣。更欢迎老师们密切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写作教学策略和成功做法。

一、生活化——写作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学写作课不排斥“文学性”,但“文学化”不是中学写作的根本方向。中学写作,就本质而言,是对人生、自然、社会的认识与表达。生活化,是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贴近生活,贴近自己,表达生活,表达自己,是中学写作的本来之义。价值取向的合理定位,从宏观上决定着中学写作教学的品质和命运。

在操作层面上,写作基本价值取向就落实在“写什么”的问题上。“生活化”的价值取向,在于“有意思”、“有情趣”的生活体验,在于“有真意”、“有见解”的思想表达。

“小文人语篇”、“假大空拼盘”、“套路化模板”、“新八股”等一切背离“生活”的写作,无论形式再怎么新巧,都为中学写作的宗旨所不容。

写作这篇文章时,正值四川发生地震灾害没几天,我读到一位优秀语文教师的博文《今天的语文课》,该老师精心选择一组抗震救灾的感人镜头,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观看交流,而后让学生写一封信,给灾区的人——失去亲人的人、死里逃生的灾民,解放军武警战士,医生护士……要用文字传递你的爱心,给灾区的人民送去温暖,带去力量!课堂上教师流泪了,学生流泪了。我也被这个案例深深地打动了,随即在博客上留言:语文,什么是语文?写作,怎样的写作是刻写在孩子心灵上的写作?语文教师,怎样的语文教师是本真意义上的语文教师?不再需要苍白的理论阐释.建议您再深度组织,但又担心这份自然原态会因此丧失……

二、怎么“想”制导着怎么“写”——写作教学中的思维培育

我们平常喜欢和学生说:怎么想,就怎么写。这个说法本身没错,但问题是怎么让学生会“想”。事实上我们常常忽略了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写作教学中写作思维的培育,规定着写作教学的“质”。

思维的培养,也带来识见、思想的提升。识见、思想提升了,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就为写作打下坚实的根基。反之,无视思维品质、思想见地的培育,耽于文字的“游戏”,技巧的摆弄,留下的只能是雕楼画栋的“文字花瓶”而已。

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深刻性、全面性、灵活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与“生活问题”天然联系在一起。在“问题”中思考、辩驳,在思考中梳理、组织,写作与思维的质地就厚实起来。思维训练需要“白马非马”的逻辑思辨,但写作思维更多地生长在阅读问题的交流里,生活现象的辨析里,心灵与心灵的感应与交汇过程中。

三、文体不是个坏东西——写作教学中的题型与文体

文体是一种“形式”,本身无所谓好坏。文体是写作的内在组成。写作如果没有了文体,好比作曲没有了调值,失去了起码的体统。

“淡化文体”的说法,是对日趋繁琐僵化的文体训练的反拨,自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这个口

号也埋下了陷阱,淡化文体很容易就滑向取消文体、漠视文体的极端。而取消文体,很有可能会给问题重重的中学写作教学带来新的灾难。

与其说“淡化文体”倒不如说“活化文体”,眼光不止拘囿在“记叙、说明、议论”的三大应用文体上,更不能沉迷于文体格式的机械操练上,而是给“文体”松绑,让“文体”开放搞活。“文体”的出路依然在“生活”这个源头,以生活的需要,开发文体,改善文体,突破文体,不断创新实验,让文体成为生活表达的自然需要。

写作中的题型以至题目,要丰富多样,与鲜活、本真的生活相匹配,唯有如此才能引来学生灵动的体验和表达。

逢写作,就以为是写“篇章”;逢写作,就以为是两节课的封闭“生产”,应该换换思维了。

四、“有”与“无”之间——写作教学的训练序列

面对写作教学的序列性,存在着两种极端主义。一是写作神秘主义,一是写作机械主义。

写作神秘主义认为,写作无需教,写作是教不出来的。其证据往往如下:请问有几个作家是语文教师教出来的?人自打出生并未接受科学系统的训练,不照样在“说”的过程中学会说话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大量读写,悟性一到,表里粗细自就豁然贯通了。针对写作神秘主义,我们也可以有一系列反问:中学写作课是专门培养作家的吗?一些作家非由学校培养就能反推出写作不需要教吗?许多口头语言无师自通、自然习得的人,不也终其一生难以写出篇像样的东西,哪怕是份规范的文书,来进行深广的交流吗?

写作机械主义恰恰走向另一个端点,不但“教”写作,而且炮制出一个个“模板”,一个个步骤,一堆堆的“几步几法”,供学生“截取”、“粘贴”、“复制”。亦步亦趋的机械操练,已经远离写作的真谛。

书面语言不同于口头语言,其一就是打破线形思维,对语言进行再组织,对思想进行再提炼,其间有没有规律、技巧?有。但能不能用一套繁琐哲学来指导写作,?像有的写作教学体系,搞出了三五百个能力点来对应训练,这显然又违背了基本的写作规律。写作教学有其内在的序列,但这个序列与理科教学的路数迥然有别。

当前的迫切任务是构建适合母语教学特点的科学的写作序列。迫切需要的不是神秘,不是臆想,而是实证研究和科学实验。比如我们能否在分析大量成功的写作文本、教学个例的基础上,来思考梳理中学生写作的能力结构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大学写作中已然出现比较理想的写作教程,我们中学写作教学能否与最新的写作研究成果对接?

五、遵循语言自身的逻辑——写作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不同发展阶段中语言自身的逻辑。初中与高中阶段,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有共性也有区别,中学写作教学应遵循这种语言自身发展的逻辑,在语言训练上有所侧重。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在培养学生准确、流畅表达的基础上,力求语言的质感和形象感;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在准确、流畅的基础上,力求理性、思辨的表达。

不同文体、语境中语言自身的逻辑。语言表达缺乏了基本的体式感,常常就会陷入混乱的“言说”状态。不同的写作目的和情境下,有相应的语言体式,常见的论说体式、说明体式、叙述体式、描写体式,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明晰这些不同体式语言的特点并自觉运用于写作过程中,是写作语言训练的努力方向。

关于语言的风格及修辞,国内外的处理态度不同。国外并不避讳对中小学生“写作风格”的要求,比如美国比较流行的“6+1要素写作”其中就明确提出了“写作风格”的要素,具体要求是要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个人的写作风格和(或)说服力。国内的中学写作教学很少正面提及“写作风格”,似乎觉得这超出了中学生的认知阶段,而较多地从修辞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修辞格的训练。同样是讲修辞,从美国写作教学的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出他们并未局限于具体的修辞格,而是涉及到了语言的韵律、语态、语调、引申隐喻、类推、悖论、修辞结构甚至语言的超常运用。当然,国外的做法并不一定适合于我们的母语教学实际,但从中获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